1
自由從業者說,說起這個話題,兄弟們大概都不會忽視這樣一個事實吧:一個尚且不具備判別力的孩子,倘若總不聽話,往往會被指責為壞孩子,隻有那種對老師和家長肯言聽計從的才會被公認為好孩子。
而一旦成了人,尤其象我們這種有過一番經曆的男子漢,倘若仍按孩子時期的標準來執行,常常會被人指責為耳朵軟,這還是客氣一點兒的話,說重了,人家甚至會以為你弱智不會判別是非好壞或者壓根兒就是傻蛋一個,最起碼也要說成毫無主見,毫無主見通常是沒有出息無能的代名詞。
這便是“信”。很顯然,“信”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的不同階段要求的標準是不同的。
孩子時代的信以“信和無條件服從為核心的聽話”為美德,不需去耐心地回顧我們的孩子時代,因為倡導的東西往往恰已泛濫至無法控製的地步。
也就是說,孩子的聽話並非天生,而總是迫於壓力或經不起誘惑,即使麵對最可信的人,由於自製力和判別力較弱,必也要有一番因為信而聽與不聽的鬥爭,要不然為什麽會有聽話與不聽話之分呢?這又是一個不容置辯的事實。這應該是最初的信。
待成了人,具備了自製力和判別力,想要聽話了,標準卻又發生了逆轉,而且因為標準不同而必然地導致的不同的環境的影響,自又不能太過聽話,當然,孩子時代牢固的標準的陰影依然存在並發生著作用,這又是一對矛盾,卻或許是我們必須麵對的真實的“信”。
在這裏,我們不妨借用一下“聽話”這個詞。單從字麵上看,“信”就不等於“聽話”,而是聽話的前提。
按照我的理解,我們這個話題所要探討的絕不是單純的“信”與“聽話”的關係,雖然這個關係必然地會是其至關重要的內容,但更多的還應該是“信”所明確指向的對象——人,而且不是孩子時代的那種單純的“信”,而是步入社會之後麵對日漸複雜的環境而逐步變化著的“信”。
我是一個典型的兩麵人,不要笑,如若不信,不妨自我檢測一番,笑得最重的那個說不定還不止兩麵呢。
這樣的檢測其實也簡單,隻需連續地問自己“我說過謊話嗎?對自己最親密的人也沒有嗎?我能以同樣的心態跟無論是地位高於自己還是低於自己或者有求於人與人求於我的人說話嗎?我能夠一貫實事求是地說話嗎?”這樣幾個問題,回答的結果就足以能夠證明你是否“信”以及“信”的程度。
這些問題回答起來應該不難,隻要一個“是”或者“否”,但確不易說出口,說出口終究有傷顏麵。
不過,我們不需要說出口,隻要在心裏回答。說著,自由從業者故意停了下來,見大家都在默想著,便得意地笑。
剛過了一會兒,他又接著說,結果已經有了,其實不需要說的,人的心理變化無論你如何掩飾總還是會通過形體表露出來,尤其是眼睛,眼睛是不會撒謊的。我猜想,結果必然都是否定的。
他見大家果然都點了頭,就加重了語氣道,這說明我們的“信”確已出現了問題。既然我們不去信人,又如何非要別人去信己呢?或許這便是鄉丁所說的自我防護吧,但絕對是一個惡性循環。
果真存在這樣的問題的話,既不需要自責,也沒有必要緊張。這怨不得大家,怪就應該怪這個變化太快的世界——似乎一下子全變了,沒有給人絲毫喘息的機會。
人是需要思考的,思考的結果就是給自己一個有力的支撐。
物質生活無疑是人追求的第一目標,已記不得哪位兄弟曾經說過,把人賴以活著的胃喂飽終究是人生的第一要事。物質生活無疑更豐富了,但當人獲得了這一切之後卻又發現,我不單單是為了這個呀。可為了什麽呢,一時又說不清,因為世界已經多樣化了,多樣化得讓人措手不及。
這樣說不等於說多樣化不好,而且我們完全可以說隻有變化著的世界才最精彩,但我們畢竟不是精英,隻是一群俗人,俗人的標誌便是總要遲滯於變化。
正是因為這種多樣化的變化和由變化而引起的人的內容的變化迅速地交織到了一起,才讓人容易發生扭曲,非是單純的人的品質的問題。
對於這個問題,我想,首先要有個正確的認識,通過我們剛才的分析,雖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關注,卻也不值得大驚小怪,或許便是一個極正常的變化過程。很顯然地,這個過程也不象有的人認為的那樣悲觀,應該是可以引導的。
不過,在這裏,我們完全沒有必要咬文嚼字地去過多地討人嫌理論探討,還是多說說自己為好,或許會有更多的感觸。
我自小就是個隻有一根筋的家夥,由於學習成績的原因,不少人都認為我傻,因為傻人都一根筋,但並不等於說一根筋的都是傻人。
我所謂的“一根筋”,不過是仗義固執自以為認準了的事情就聽不進任何的勸告易衝動,凡一根筋的人都這樣:
沒有強烈的占有欲,而且豪爽灑脫,隻要別人看好了自己的東西譬如最喜愛的玩具等盡可以放心拿去,從不斤斤計較或者貪圖回報,有人就當作傻。
這實際上仍是“信”的問題,由於長期衣食無憂而形成的“信”的過度問題,過度的“信”就等於不信,所以才會固執,才會拿別人的愛不當回事。這種狀態,居然一直持續到公司出現內訌。
事情且從人具備了獨立意識說起,按照我的理解,無論你早熟或者有怎樣高的智商,隻要不踏出校門就算不得有獨立意識。校門,在這個問題上是個不可逾越的坎兒。
人往往便這樣,哪怕隻有一層窗戶紙的間隔就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而隻要捅破了這層紙,就常常會峰回路轉柳暗花明。
在跨越這道坎兒的時候,因為陌生,人往往會既小心翼翼戰戰兢兢,又隱隱透著一股仿佛要脫籠似地對於新鮮的渴望——畢竟要獨立自主了,獨立自主是人一貫的夢想與追求。待要真正獨立自主時,卻又會茫然無措,最需要人的指點。
父母是人生當之無愧的第一老師,也是重新啟航的導航者。隻要父母雙全且非個例,無一例外地都會為孩子比為自己更辛苦地謀劃。
我們自無法與那些父母手握實權的人相比,單與我的那些熟識的同齡人相比,我父母對我的安排應該是最周全的。
然而,象我這種隻有一根筋的人,隻要不是經過自己努力才獲得的東西就不會去珍惜。
在這裏,我們不妨對前麵講述曾詳盡提及的足以對我產生影響的“當逃兵”和“牢獄之災”再稍加分析:應該說,兩者都是不懂得珍惜的最有力證明,如果說當逃兵隻是不能仰人鼻息率性而為的結果,後來的牢獄之災就應該是“信”的危機的爆發。
說是爆發,仔細想想又算不上,但至少也是“信”缺失之後迷茫毫無理智的流露。
——“信”應該是一個人為人處世的支撐,“信”的缺失必然會帶來迷茫,而且這個迷茫與人終於能夠獨立自主時的茫然無措有著本質的區別,如果不能好好把握,經常會發生一些出格的事兒。
現在可以說,正是牢獄之災的結果改變了我,而且這個改變所產生的影響即使牢獄也沒能使之改變,不過,牢獄還是有成效的,最起碼讓我學習了冷靜處事和一些技巧,從而能夠更有效地保護自己。
當然,我們今天研究的並非是自我保護問題,而是“信”或者“信”的缺失。
“信”的缺失跟“信”一樣,也是個過程,而非結果。
過程隻是過程,似乎遠不如結果更現實更有意義,而我們之所以會存有如此多的模糊認識和由模糊累加而形成的扭曲,恰恰便是因為太過重視結果而忽視了過程。
從我個人的經曆看,“信”的缺失應是具備這樣三個階段的一個過程:信,但是盲目的,應該屬於孩子時代;由於獨立自主意識覺醒,信與非信糾纏鬥爭;由於環境的變化和因環境變化交互作用而導致信的逐步變化。
前兩個階段顯然不是我們探討的重點,隻要簡略地提過,關鍵在於第三個階段。如果兄弟們不嫌我囉嗦,我覺得有必要在這裏再過濾一遍這兩段經曆。
關於我當兵的事兒,不知我爹娘和我那位親戚之間到底是否有什麽幕後的交易,我想即使有,他們也不會告訴我。
無論怎樣,我那位親戚或者說他的影響還是照顧了我。
事實上,我並不需要他的照顧,我自覺是非常優秀的。我的離開雖說有賭氣的性質,但至少有一半是在為他鳴不平,也算是對他照顧的感謝。
這個時候,還上升不到“信”的高度,或者說“信”還沒有明確的指向對象,至多給我留下了人何以會如此的印象,這個印象仍停留在由孩子完成向成人轉變的迷茫中,還隻是一種迷惑,淡淡地容易忘卻卻畢竟讓我開始了思考。
按照我一貫的“隻要沒有經過思考的東西就算不得明確”的觀點,真正涉及“信”應該追溯到我進工廠的那一段。
客觀地說,我便是帶著這樣的印象做了逃兵,雖自覺無所謂,卻終究不是一件體麵的事兒,尤其後來聽說有不少人都因此而受了處分,便難免不有一點兒愧疚了。
這遠遠不是隻要的事兒,其影響無疑是巨大的,在那個年代足以讓人一生不得翻身。
還是應該感謝時代的變化,正是這個變化才讓“逃兵”的影響得以淡化,在我爹娘的嘴裏甚至公開變成了隻是孩子不懂事這樣一個隻有芝麻綠豆似的小事。
前麵的講述曾經提過,事實上主要是因為部隊人事的變化。盡管如此,能夠進工廠尤其是謀到給彌勒佛開車的差事兒,已不再是幸運的事兒了,而完全應該歸功於我爹娘的運作。
我爹是個似乎永遠都讓人感覺窩囊因其從未有過強梁的時候而瞧之不起的人,其運作的辦法其實也簡單,除了奴顏媚骨地賠笑之外,適當的幾瓶酒或者幾包點心的意思自也離不了,卻居然能辦得成如此大事。
可惜,我在獄中的時候,他們先後去世了,已無從考究,但排除了時代的因素,必亦有不少的講究。
至於這些東西,或許出於我年齡的考慮而讓我對新領導有個不錯的印象,我爹當然是不會告訴我的。在我爹看來,初到一個單位,下屬給領導留個好印象固然是至關重要的,但讓領導給下屬留個好印象則更重要,是作為下屬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的根本。
現在想起來,這無疑極富哲理任誰都不會反對,試想初到一個單位就在思想上與領導耗上了,不快樂是顯而易見的。但在那時,我爹便具有這樣的思想就不能不讓我佩服了。
至於他們與彌勒佛之間的交易,起初完全是出於我對我爹與彌勒佛之間粘粘乎乎關係的猜測,事後才從我娘的嘮叨埋怨中得到了證實。
從我爹我娘看,女人永遠比不了男人大度,女人的小器必表現到嘴上,所以人們譏笑多嘴的男人為“老婆嘴”。
不要小瞧了嘴,不少事往往都壞到嘴上。
待猜測得到證實,難免要讓我產生對彌勒佛的不良印象,因為那時我爹娘要積攢一點兒錢也是不容易的,常常需要長時間的省吃儉用,盡管我爹娘在這方麵並不吝嗇,他們顯然把這當成了投資,在兒子身上的投資,即便這種投資帶不來任何能夠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他們仍是心甘情願,或許隻是為了讓兒子有個相對舒適寬鬆的環境。
這種不良印象明顯加劇了我對彌勒佛“信”的缺失,詳情前麵的講述已有提及,便不再贅述。
回到進廠之初,我對彌勒佛是崇拜的。我們不可忽視崇拜的力量,這不單純對權力,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敬佩。
這種崇拜當然有我爹靈活而又準確的處事方式所帶來的效果,也不僅僅因為凡我接觸的人無一例外地都在賣他的好,單是廠長室裏那些數不清的榮譽就足以令我咂舌不已。
事實上,彌勒佛確是個很有能力的人,凡是生活中的麻煩事,雖說也沒有幾件大事,但他往往隻要一個電話就能輕鬆地解決掉已不能不讓我崇拜了,他似乎每一個行當都有朋友,而且都很鐵。
這種經曆的積累在當時的我看來便是一種實實在在的無論我如何努力都無法達到的能力,居然時常會讓我湧上一股酸酸的感覺。
這便是嫉妒,隻要嫉妒的感覺泛起,碰有他從容處事的時候便常常讓我有種不自在的感覺。
不過,非一個量級的人之間的嫉妒是淡淡的若有若無的,而且能夠轉化,轉化至崇拜。
因為崇拜,便少不了我對他的親近感和言聽計從,即便稍有出格兒的事也常常會被崇拜衝掉。
他剛開始對我是有防備的,總在我麵前做出一副領導的樣子,卻似乎無法阻擋他那副彌勒佛形象的流露。對於崇拜他的人來說,彌勒佛無疑是一種親和力,更加劇了崇拜。正是因為崇拜,沒有任何地刻意追求,無意間便拉緊了我們之間的距離。
終於有一天逢到坐車,他開始肯笑嘻嘻地問我一些廠裏的事兒。
他畢竟是我崇拜的人,自是樂得跟他講一些事,有時候為了這個話題,我甚至會主動地跑到各個部門去了解一些情況。
對於我的表現,他顯然是滿意的,經常會有一些諸如“小趙不錯”的表揚更是讓我自覺了不得。
我知道他多疑,但盲目的崇拜讓我認為,這是一個優秀的領導人所必須具備的素質。
當時的我自是無法體會到這種多疑的滋味,但同事們對我的仇恨卻讓我不能不感到後怕,因為他居然完全把我的話當成反話來聽,而且把一些不該有的罪名加到了凡是我曾經提到過的所有人,盡管在提這些人時我再三強調“這是真的”,而他也總是樂哈哈地笑著說“好”,哪怕是一絲玩笑話,我也總是再三強調,現在想起來,或許當時我就有一些隱隱的擔心。
擔心全部變成了現實,這便是我對他“信”的缺失的開始。
2
“信”的缺失是不能有開始的,倘若有了開始,就會一瀉千裏,哪怕是絲毫的出格無疑也會加劇這種缺失。
另有一個因素無疑也在加劇著這個過程,便是即使彌勒佛已到了如此不堪的地步,他仍是先進,仍然風光無限,隻不過因為他給他們辦了事或者送了一些看起來數量並不算大的東西。
難道為了這些就應該丟棄人的良心嗎?我該信誰呢?因為實在想不通,我顯然陷入了迷惑,迷惑是一種能夠自動累加的東西,隻要累加到一定程度,必要造成“信”的缺失。
“信”的缺失是可怕的,尤其是象這種反差極為巨大強烈的缺失最終釀成了禍端。
當然,那次禍端也不能全怪“信”的缺失,但至少應算得上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
問題是,“信”一旦缺失便極難恢複,即使象牢獄之災也無法將其改變,而且反而加劇了它的缺失。
隻要還存有一線希望,人就不會讓自己絕望。這是一個客觀事實,我們不妨從“信”的角度展開分析。
出獄後,我已完全蛻變成了兩麵人:一方麵懷疑一切,另一方麵卻近乎迷信的“信”。
在這裏,有必要交代一下,我們既然確定了從“信”的角度去說,必然地要剔除一些諸如咱們前麵已提及的一些其他因素,當然,這些因素也是至關重要的。
人原就是個極其複雜的動物,必然地會有諸多的因素影響,倘若把這些因素糾纏到一起,我還不具備這樣的表達能力。所以,在這裏我們隻說“信”。
“信”的缺失來源於刺激,是一種病態,至少也是一種不健康的狀態,最突出的特征便是“信”的指向對象的複雜化,具體表現為懷疑一切誰也不信。
或許正是因為不想讓自己絕望的願望,我才徹底變成了兩麵人。
這實際上是一個替代的過程,是人的因某種東西失去而必須尋找另一種東西替代以求心理安慰的必然心理過程,隻是這種替代極容易走極端。
人的生命中便少不了這種替代,譬如曾經患難與共的弟兄,難道也不可信嗎?這顯然有違邏輯,但“信”就具有這種超越邏輯的功能。信,必須要信,而且這時的“信”絲毫不會遜於我當初對於彌勒佛的“信”,已是言聽計從近乎迷信的“信”。
在這裏有必要再次提及胡子,關於我們之間的關係,前麵的講述已提及,當然指的是前期,那絕對應該算得上患難與共的弟兄,也恰如講述中所表露的那樣,我對他寄予了太過的厚望。
希望越大,失望也必越大。待他做出了內訌的事之後,無疑把我推向了絕境。
我隻能這樣描述自己當時的感覺,我隻覺得屋頂在旋轉,整個世界都在旋轉,轉得我幾乎要迷失方向了,我實際上已辨不清東西南北了。
此時,我突然理解了當年的彌勒佛,何以會終日裏疑神疑鬼而感到快樂?倘若沒有這些疑神疑鬼並將這些疑神疑鬼的結果予以報複的快感,不要說他的諸多榮譽,我甚至要懷疑他存在的可能性了。
完全可以說,我已進入了錯亂的狀態。
這個時候,思想的聯係是無限廣泛的,又是雜亂無章的。我莫名其妙地又聯想到了我爹娘,他們是無私的可信的。隻有到了這個自己有了感悟的時候,我才由衷地體會到了其中的可貴,也才會感受到自己拿他們的愛太不當回事,那是怎樣的一種傷害啊,但他們甚至沒有一絲怨氣怒氣就這麽默默地獨自承受了。
之後很長的一段日子裏,這樣的感覺在繼續無邊地延伸,或悔或恨或怨或怒,多樣的情感迅速地交織到一起而又找不到排泄的出口,便讓我達到了這樣的狀態:
我無時無刻不在懷疑著,又無時無刻地不在提心吊膽著。偶爾的感冒咳嗽便會讓我聯想到肺癌的症狀,一時的鬧肚子則又會聯想到腸癌,反正盡是要命的病。
這便是恐懼,恐懼在蔓延,似乎誰都不能相信,誰都在想害我想謀奪我的財富。
一次出行,偶爾有一輛車快速地通過,我便以為他要想害死我,便讓禿頭四處打聽這車。
後來禿頭說這輛車是與我無關的外地車,那時候,我名聲正響,難道外地人就不想害我嗎?難道就不能雇凶殺人?還有現在本地人貪圖外地牌手續便宜簡單常掛外地牌,難道就不能是本地人故意掛外地派來害我?越想越有這種可能。
那一段,可把禿頭忙壞了:他一邊給我派了崗哨,一邊派人四處打聽那車。
關鍵是他隻記住了車號的前半段確定為外地號,後麵卻記不清了,自無法找到。
或許是為了增強我的安全感,他便派人冒充那個司機,這個冒充的人竟是個軟皮蛋,見了我腿肚子都在打顫。記得那是一輛好車,這號人絕沒資格開那車。
我出奇地敏感,事情很容易就串了幫,反而加劇了我的疑惑。看來,凡事要靠自己,連禿頭也是不能相信的了。
其實,在禿頭忙的時候,我也沒閑著:一邊另派人去探聽這車以驗證禿頭的忠心,一邊找一些關於疾病特別是癌症症狀的還有一些自己從不相信的相書來看,企圖辨別自己偶爾的病情的病因,並從相書找到自己下一步的命運及破解的妙招。
純******扯淡,另外派的人雖不斷地匯報卻連禿頭的結果也沒有,而這些所謂的神書更是連一招一式也提供不出,其實,即便有我又能信嗎?我可是任誰都不會去信的,我甚至會以為禿頭所派的人是用來監視我的,難道他們就不能害我嗎?我已經時常有了這樣的擔心。
待我注意到碩士的時候,我時刻都在戒備著,已經連一個朋友或者說能夠信得過的朋友也沒有了。
沒有朋友唯一的感覺便是累,兩腿明顯無力,連站立的勁兒也沒有。
現在回想起來,那一段自己的神經沒有崩斷已經不錯了,這應該感激我的耐力,我確是個耐力不錯的人。
人必須要有耐力,因為不少事情的功敗垂成往往就是因為缺少耐力而無法等待幸運或者機遇的降臨。
機遇的閃現當然不是必然的明顯的,而常常是偶然的模糊的,甚至會在出現的時候讓人意識不到,常常要到事後才會驀然發現而感歎不已。
我所說的機遇或者幸運便是與碩士的相遇,關於這一點兒,前麵的講述已詳盡提及,在這裏,我隻當作機遇談一點兒感受。
從前麵的講述中應該不難看出,與碩士的相遇,無論從事業上,還是從我的身心健康上,都應該算是我的機遇。
但我當初並沒有將其看成機遇,因為我的經曆讓我始終就不相信這世上居然還有不計名利的人,盡管他一再聲稱自己不是這樣的人,必須要向公司索取報酬,而且逢到工資發放他總是第一個去支取工資並且認真地說這是他該得的報酬,但我還是認為他是一個不計名利的人。
這不僅因為他從沒有象其他員工一樣討過集體的便宜,而且他的行為處處透著新鮮對人總有一股難以抵禦的磁性。
——他在化解內訌的過程中是立了功的,盡管他的表現是那樣地不堪,但這阻擋不了他很快就成了員工的核心,因為除了涉及到生命危險的這一次外,他幫人總是盡心盡力,而且從不索取回報,更不會拿來炫耀,又絕對沒有弄虛作假的跡象。
在我看來,這是絕不可信的,而且這種人除了現今已少見的忠臣良將之外,必是大奸大邪之人,莫非他有更大的企圖?果真如此,他日漸提高的威信便不能不算是一個危險的信號。
我不能讓胡子的事兒重演,我明白自己再也無力經受得住這樣的折騰了。所以,從一開頭,我就對他存著濃重的戒心,尤其在他首先打破了別人都不敢提及的胡子事件的僵局後,我就不能不更加戒備了,他居然聲明對於胡子事件首先要有個正確的認識才是解決公司問題的關鍵。
胡子就是個自取滅亡的主兒,這豈不是在為他翻案嗎?我當然憤怒,他卻執拗地說,這是看待問題的一個態度問題,凡事必須要客觀公正,不能走極端,隻有這樣才是一切恢複正常的標誌。
屁話。我最看不慣他這副治病救人的模樣,雖然我已越來越離不開他,但我的觀點也不能不說固執,我不屑與之爭論,或許這種事原就爭論不得。
然而,最終還是我屈服了,盡管他並沒有與我太多地爭論。他認為,爭論固然是解決問題的有效辦法之一,但遠不如實際行動更有效。
事後,我曾問及他何以會總有那麽多的新花樣,他卻說,這不是花樣,隻是一種正常的生命現象。
人哪,就是這樣怪,隻有恢複了常態,才最具生命力。
我猜想,他所說的常態,不過是指該吃飯時吃飯,該睡覺時睡覺,醒著的時候就不停止思考,有了思考才能該前進時前進。
他解釋說,這便是與時俱進。
這不是新花樣嗎?說人怪,其實任誰也比不過他怪,他總能花樣翻新而讓人覺得新鮮。慢慢地,我竟然接受了他的怪。怪若常了,便平常了。
現在,我必須再告訴大家:隻有見怪不怪了,才能象現在這樣暢談過去,否則絕不能。這實際上是個能否正視自己的問題,當然就需要勇氣。
在這裏,我們不妨把能否暢談過去——特別過去的那些不堪入目的事情,作為判別人心態是否正常的一條標準。
某一日,或許為了驗證這條標準,我開始抱著試試看的態度用碩士所說的“坦誠”待人,果然心情便好了許多。
得意之餘,難免又碰上了煩心事——被一貌似憨厚的鋼材經銷商騙去了十多萬元。
這無疑是對我剛剛恢複的好心情的嚴峻挑戰,待欲放棄,碩士偏偏與此時又找上門來。他總會在我情緒波動的時候出現,而且總能智計百出地說服我。
但這一次或許因為殘酷的現實震驚了他,他不僅沒有找一些空洞的理由來勸我,而且沒有一絲的抱怨與憤怒,隻是在極認真地與我研究案情:
他先找出了那張現在已毫無用途的鋼材經銷商的名片,這張名片便是鋼材經銷商的唯一身份證明——某聲譽極隆企業的營銷部經理,可按照名片指示的地址多次前往查找,均查無此人。
看過名片之後,隻沉默了一會兒,他先給這家企業的老總打了個電話,隨即又一連串地問了我“此人是否極為憨厚最容易相信的那種?鋼材的價格是否低的誘人?你當時有沒有意外地類似驚喜的那種衝動?”三個問題,待我點了頭之後,他便說道,你的“信”在恢複,隻是貪欲影響了你的判斷力。
我竟然信了他,尤其是那家聲譽極隆的企業首先賠付了我們的損失而自己去承擔責任追究詐騙犯之後,我便不能不信了。
“信”缺失後,伴隨著的還有自信,我的自信顯然地也正慢慢地恢複。
據說,這家企業很快就抓住了詐騙犯追回了贓款,總算讓我的愧疚得到了一絲安慰。
問題卻沒有因此而終止,隻有在我完全恢複了坦誠待人之後,他才肯告訴了我事情的真相:竟是碩士精心設的一個局,目的是檢測我的“信”。
見我哭笑不得的樣子,他真誠地解釋說,現在社會上並不缺少象這種為私利所驅使的事件,但對於一公司來說,老板的“信”遠比這十萬元錢重要,這不僅是一個開端,也是最重要的一個保證。
之後,我就嚴格地把坦誠待人當成了一條重要的原則來堅持。果然有效,雖說當真也曾發生過象碩士設計的那種騙局,但我都能夠以平靜的心態來對待。
幾年下來,公司居然有了較大的發展,這裏麵當然還有其他的一些重要原因,“信”的作用同樣也是不可低估的,尤其在改善我的精神狀態方麵。
至於精神狀態的改善,當然還有咱們上次聚會我所提過的讀書的作用。應該說,這是兩個方麵共同作用的結果。
無論如何,我們都不應該忽視公司發展的事實,但另一條更重要,盡管我知道自己的看法難免偏頗,那就是財富固然重要,但對人來說,精神狀態更重要。
自從我把坦誠待人當成了一條原則,我的朋友漸漸又多了起來,朋友才是快樂的基礎,這便是“信”的作用。
“信”應該有真假之分,真信應該就是象我在一番經曆之後才認識到的“信”,或者應該叫做“坦誠待人”。
而假信,無疑就是咱們剛提過的“信”,應該是盲目的,是一種以唯我獨尊為特征的帝王思想的流露,以毫無理由地占有為基礎,追求一種絕對的服從,而忽視了人的客觀存在和感情,錯把真誠當作出賣自己或者無法保守秘密而侵害自己的自我保護措施,秘密當然是該有的,但真誠不等於泄密。若是非要如此的話,必然要導致心態的扭曲。
這是我最近才有的一點兒體會,僅供兄弟們參考。
不要以為我什麽都懂了,按照我們的研究,“信”的最終確立必須要有一番經曆,但年紀輕輕的碩士何以會如此堅定呢?這實在令我百思不得其解。
為了給講述一個完整的結尾,我不妨大膽地猜測一下,或許他是由特殊材料製成的而總能讓自己保持平衡的心態所致吧。
自由從業者說,說起這個話題,兄弟們大概都不會忽視這樣一個事實吧:一個尚且不具備判別力的孩子,倘若總不聽話,往往會被指責為壞孩子,隻有那種對老師和家長肯言聽計從的才會被公認為好孩子。
而一旦成了人,尤其象我們這種有過一番經曆的男子漢,倘若仍按孩子時期的標準來執行,常常會被人指責為耳朵軟,這還是客氣一點兒的話,說重了,人家甚至會以為你弱智不會判別是非好壞或者壓根兒就是傻蛋一個,最起碼也要說成毫無主見,毫無主見通常是沒有出息無能的代名詞。
這便是“信”。很顯然,“信”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的不同階段要求的標準是不同的。
孩子時代的信以“信和無條件服從為核心的聽話”為美德,不需去耐心地回顧我們的孩子時代,因為倡導的東西往往恰已泛濫至無法控製的地步。
也就是說,孩子的聽話並非天生,而總是迫於壓力或經不起誘惑,即使麵對最可信的人,由於自製力和判別力較弱,必也要有一番因為信而聽與不聽的鬥爭,要不然為什麽會有聽話與不聽話之分呢?這又是一個不容置辯的事實。這應該是最初的信。
待成了人,具備了自製力和判別力,想要聽話了,標準卻又發生了逆轉,而且因為標準不同而必然地導致的不同的環境的影響,自又不能太過聽話,當然,孩子時代牢固的標準的陰影依然存在並發生著作用,這又是一對矛盾,卻或許是我們必須麵對的真實的“信”。
在這裏,我們不妨借用一下“聽話”這個詞。單從字麵上看,“信”就不等於“聽話”,而是聽話的前提。
按照我的理解,我們這個話題所要探討的絕不是單純的“信”與“聽話”的關係,雖然這個關係必然地會是其至關重要的內容,但更多的還應該是“信”所明確指向的對象——人,而且不是孩子時代的那種單純的“信”,而是步入社會之後麵對日漸複雜的環境而逐步變化著的“信”。
我是一個典型的兩麵人,不要笑,如若不信,不妨自我檢測一番,笑得最重的那個說不定還不止兩麵呢。
這樣的檢測其實也簡單,隻需連續地問自己“我說過謊話嗎?對自己最親密的人也沒有嗎?我能以同樣的心態跟無論是地位高於自己還是低於自己或者有求於人與人求於我的人說話嗎?我能夠一貫實事求是地說話嗎?”這樣幾個問題,回答的結果就足以能夠證明你是否“信”以及“信”的程度。
這些問題回答起來應該不難,隻要一個“是”或者“否”,但確不易說出口,說出口終究有傷顏麵。
不過,我們不需要說出口,隻要在心裏回答。說著,自由從業者故意停了下來,見大家都在默想著,便得意地笑。
剛過了一會兒,他又接著說,結果已經有了,其實不需要說的,人的心理變化無論你如何掩飾總還是會通過形體表露出來,尤其是眼睛,眼睛是不會撒謊的。我猜想,結果必然都是否定的。
他見大家果然都點了頭,就加重了語氣道,這說明我們的“信”確已出現了問題。既然我們不去信人,又如何非要別人去信己呢?或許這便是鄉丁所說的自我防護吧,但絕對是一個惡性循環。
果真存在這樣的問題的話,既不需要自責,也沒有必要緊張。這怨不得大家,怪就應該怪這個變化太快的世界——似乎一下子全變了,沒有給人絲毫喘息的機會。
人是需要思考的,思考的結果就是給自己一個有力的支撐。
物質生活無疑是人追求的第一目標,已記不得哪位兄弟曾經說過,把人賴以活著的胃喂飽終究是人生的第一要事。物質生活無疑更豐富了,但當人獲得了這一切之後卻又發現,我不單單是為了這個呀。可為了什麽呢,一時又說不清,因為世界已經多樣化了,多樣化得讓人措手不及。
這樣說不等於說多樣化不好,而且我們完全可以說隻有變化著的世界才最精彩,但我們畢竟不是精英,隻是一群俗人,俗人的標誌便是總要遲滯於變化。
正是因為這種多樣化的變化和由變化而引起的人的內容的變化迅速地交織到了一起,才讓人容易發生扭曲,非是單純的人的品質的問題。
對於這個問題,我想,首先要有個正確的認識,通過我們剛才的分析,雖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關注,卻也不值得大驚小怪,或許便是一個極正常的變化過程。很顯然地,這個過程也不象有的人認為的那樣悲觀,應該是可以引導的。
不過,在這裏,我們完全沒有必要咬文嚼字地去過多地討人嫌理論探討,還是多說說自己為好,或許會有更多的感觸。
我自小就是個隻有一根筋的家夥,由於學習成績的原因,不少人都認為我傻,因為傻人都一根筋,但並不等於說一根筋的都是傻人。
我所謂的“一根筋”,不過是仗義固執自以為認準了的事情就聽不進任何的勸告易衝動,凡一根筋的人都這樣:
沒有強烈的占有欲,而且豪爽灑脫,隻要別人看好了自己的東西譬如最喜愛的玩具等盡可以放心拿去,從不斤斤計較或者貪圖回報,有人就當作傻。
這實際上仍是“信”的問題,由於長期衣食無憂而形成的“信”的過度問題,過度的“信”就等於不信,所以才會固執,才會拿別人的愛不當回事。這種狀態,居然一直持續到公司出現內訌。
事情且從人具備了獨立意識說起,按照我的理解,無論你早熟或者有怎樣高的智商,隻要不踏出校門就算不得有獨立意識。校門,在這個問題上是個不可逾越的坎兒。
人往往便這樣,哪怕隻有一層窗戶紙的間隔就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而隻要捅破了這層紙,就常常會峰回路轉柳暗花明。
在跨越這道坎兒的時候,因為陌生,人往往會既小心翼翼戰戰兢兢,又隱隱透著一股仿佛要脫籠似地對於新鮮的渴望——畢竟要獨立自主了,獨立自主是人一貫的夢想與追求。待要真正獨立自主時,卻又會茫然無措,最需要人的指點。
父母是人生當之無愧的第一老師,也是重新啟航的導航者。隻要父母雙全且非個例,無一例外地都會為孩子比為自己更辛苦地謀劃。
我們自無法與那些父母手握實權的人相比,單與我的那些熟識的同齡人相比,我父母對我的安排應該是最周全的。
然而,象我這種隻有一根筋的人,隻要不是經過自己努力才獲得的東西就不會去珍惜。
在這裏,我們不妨對前麵講述曾詳盡提及的足以對我產生影響的“當逃兵”和“牢獄之災”再稍加分析:應該說,兩者都是不懂得珍惜的最有力證明,如果說當逃兵隻是不能仰人鼻息率性而為的結果,後來的牢獄之災就應該是“信”的危機的爆發。
說是爆發,仔細想想又算不上,但至少也是“信”缺失之後迷茫毫無理智的流露。
——“信”應該是一個人為人處世的支撐,“信”的缺失必然會帶來迷茫,而且這個迷茫與人終於能夠獨立自主時的茫然無措有著本質的區別,如果不能好好把握,經常會發生一些出格的事兒。
現在可以說,正是牢獄之災的結果改變了我,而且這個改變所產生的影響即使牢獄也沒能使之改變,不過,牢獄還是有成效的,最起碼讓我學習了冷靜處事和一些技巧,從而能夠更有效地保護自己。
當然,我們今天研究的並非是自我保護問題,而是“信”或者“信”的缺失。
“信”的缺失跟“信”一樣,也是個過程,而非結果。
過程隻是過程,似乎遠不如結果更現實更有意義,而我們之所以會存有如此多的模糊認識和由模糊累加而形成的扭曲,恰恰便是因為太過重視結果而忽視了過程。
從我個人的經曆看,“信”的缺失應是具備這樣三個階段的一個過程:信,但是盲目的,應該屬於孩子時代;由於獨立自主意識覺醒,信與非信糾纏鬥爭;由於環境的變化和因環境變化交互作用而導致信的逐步變化。
前兩個階段顯然不是我們探討的重點,隻要簡略地提過,關鍵在於第三個階段。如果兄弟們不嫌我囉嗦,我覺得有必要在這裏再過濾一遍這兩段經曆。
關於我當兵的事兒,不知我爹娘和我那位親戚之間到底是否有什麽幕後的交易,我想即使有,他們也不會告訴我。
無論怎樣,我那位親戚或者說他的影響還是照顧了我。
事實上,我並不需要他的照顧,我自覺是非常優秀的。我的離開雖說有賭氣的性質,但至少有一半是在為他鳴不平,也算是對他照顧的感謝。
這個時候,還上升不到“信”的高度,或者說“信”還沒有明確的指向對象,至多給我留下了人何以會如此的印象,這個印象仍停留在由孩子完成向成人轉變的迷茫中,還隻是一種迷惑,淡淡地容易忘卻卻畢竟讓我開始了思考。
按照我一貫的“隻要沒有經過思考的東西就算不得明確”的觀點,真正涉及“信”應該追溯到我進工廠的那一段。
客觀地說,我便是帶著這樣的印象做了逃兵,雖自覺無所謂,卻終究不是一件體麵的事兒,尤其後來聽說有不少人都因此而受了處分,便難免不有一點兒愧疚了。
這遠遠不是隻要的事兒,其影響無疑是巨大的,在那個年代足以讓人一生不得翻身。
還是應該感謝時代的變化,正是這個變化才讓“逃兵”的影響得以淡化,在我爹娘的嘴裏甚至公開變成了隻是孩子不懂事這樣一個隻有芝麻綠豆似的小事。
前麵的講述曾經提過,事實上主要是因為部隊人事的變化。盡管如此,能夠進工廠尤其是謀到給彌勒佛開車的差事兒,已不再是幸運的事兒了,而完全應該歸功於我爹娘的運作。
我爹是個似乎永遠都讓人感覺窩囊因其從未有過強梁的時候而瞧之不起的人,其運作的辦法其實也簡單,除了奴顏媚骨地賠笑之外,適當的幾瓶酒或者幾包點心的意思自也離不了,卻居然能辦得成如此大事。
可惜,我在獄中的時候,他們先後去世了,已無從考究,但排除了時代的因素,必亦有不少的講究。
至於這些東西,或許出於我年齡的考慮而讓我對新領導有個不錯的印象,我爹當然是不會告訴我的。在我爹看來,初到一個單位,下屬給領導留個好印象固然是至關重要的,但讓領導給下屬留個好印象則更重要,是作為下屬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的根本。
現在想起來,這無疑極富哲理任誰都不會反對,試想初到一個單位就在思想上與領導耗上了,不快樂是顯而易見的。但在那時,我爹便具有這樣的思想就不能不讓我佩服了。
至於他們與彌勒佛之間的交易,起初完全是出於我對我爹與彌勒佛之間粘粘乎乎關係的猜測,事後才從我娘的嘮叨埋怨中得到了證實。
從我爹我娘看,女人永遠比不了男人大度,女人的小器必表現到嘴上,所以人們譏笑多嘴的男人為“老婆嘴”。
不要小瞧了嘴,不少事往往都壞到嘴上。
待猜測得到證實,難免要讓我產生對彌勒佛的不良印象,因為那時我爹娘要積攢一點兒錢也是不容易的,常常需要長時間的省吃儉用,盡管我爹娘在這方麵並不吝嗇,他們顯然把這當成了投資,在兒子身上的投資,即便這種投資帶不來任何能夠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他們仍是心甘情願,或許隻是為了讓兒子有個相對舒適寬鬆的環境。
這種不良印象明顯加劇了我對彌勒佛“信”的缺失,詳情前麵的講述已有提及,便不再贅述。
回到進廠之初,我對彌勒佛是崇拜的。我們不可忽視崇拜的力量,這不單純對權力,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敬佩。
這種崇拜當然有我爹靈活而又準確的處事方式所帶來的效果,也不僅僅因為凡我接觸的人無一例外地都在賣他的好,單是廠長室裏那些數不清的榮譽就足以令我咂舌不已。
事實上,彌勒佛確是個很有能力的人,凡是生活中的麻煩事,雖說也沒有幾件大事,但他往往隻要一個電話就能輕鬆地解決掉已不能不讓我崇拜了,他似乎每一個行當都有朋友,而且都很鐵。
這種經曆的積累在當時的我看來便是一種實實在在的無論我如何努力都無法達到的能力,居然時常會讓我湧上一股酸酸的感覺。
這便是嫉妒,隻要嫉妒的感覺泛起,碰有他從容處事的時候便常常讓我有種不自在的感覺。
不過,非一個量級的人之間的嫉妒是淡淡的若有若無的,而且能夠轉化,轉化至崇拜。
因為崇拜,便少不了我對他的親近感和言聽計從,即便稍有出格兒的事也常常會被崇拜衝掉。
他剛開始對我是有防備的,總在我麵前做出一副領導的樣子,卻似乎無法阻擋他那副彌勒佛形象的流露。對於崇拜他的人來說,彌勒佛無疑是一種親和力,更加劇了崇拜。正是因為崇拜,沒有任何地刻意追求,無意間便拉緊了我們之間的距離。
終於有一天逢到坐車,他開始肯笑嘻嘻地問我一些廠裏的事兒。
他畢竟是我崇拜的人,自是樂得跟他講一些事,有時候為了這個話題,我甚至會主動地跑到各個部門去了解一些情況。
對於我的表現,他顯然是滿意的,經常會有一些諸如“小趙不錯”的表揚更是讓我自覺了不得。
我知道他多疑,但盲目的崇拜讓我認為,這是一個優秀的領導人所必須具備的素質。
當時的我自是無法體會到這種多疑的滋味,但同事們對我的仇恨卻讓我不能不感到後怕,因為他居然完全把我的話當成反話來聽,而且把一些不該有的罪名加到了凡是我曾經提到過的所有人,盡管在提這些人時我再三強調“這是真的”,而他也總是樂哈哈地笑著說“好”,哪怕是一絲玩笑話,我也總是再三強調,現在想起來,或許當時我就有一些隱隱的擔心。
擔心全部變成了現實,這便是我對他“信”的缺失的開始。
2
“信”的缺失是不能有開始的,倘若有了開始,就會一瀉千裏,哪怕是絲毫的出格無疑也會加劇這種缺失。
另有一個因素無疑也在加劇著這個過程,便是即使彌勒佛已到了如此不堪的地步,他仍是先進,仍然風光無限,隻不過因為他給他們辦了事或者送了一些看起來數量並不算大的東西。
難道為了這些就應該丟棄人的良心嗎?我該信誰呢?因為實在想不通,我顯然陷入了迷惑,迷惑是一種能夠自動累加的東西,隻要累加到一定程度,必要造成“信”的缺失。
“信”的缺失是可怕的,尤其是象這種反差極為巨大強烈的缺失最終釀成了禍端。
當然,那次禍端也不能全怪“信”的缺失,但至少應算得上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
問題是,“信”一旦缺失便極難恢複,即使象牢獄之災也無法將其改變,而且反而加劇了它的缺失。
隻要還存有一線希望,人就不會讓自己絕望。這是一個客觀事實,我們不妨從“信”的角度展開分析。
出獄後,我已完全蛻變成了兩麵人:一方麵懷疑一切,另一方麵卻近乎迷信的“信”。
在這裏,有必要交代一下,我們既然確定了從“信”的角度去說,必然地要剔除一些諸如咱們前麵已提及的一些其他因素,當然,這些因素也是至關重要的。
人原就是個極其複雜的動物,必然地會有諸多的因素影響,倘若把這些因素糾纏到一起,我還不具備這樣的表達能力。所以,在這裏我們隻說“信”。
“信”的缺失來源於刺激,是一種病態,至少也是一種不健康的狀態,最突出的特征便是“信”的指向對象的複雜化,具體表現為懷疑一切誰也不信。
或許正是因為不想讓自己絕望的願望,我才徹底變成了兩麵人。
這實際上是一個替代的過程,是人的因某種東西失去而必須尋找另一種東西替代以求心理安慰的必然心理過程,隻是這種替代極容易走極端。
人的生命中便少不了這種替代,譬如曾經患難與共的弟兄,難道也不可信嗎?這顯然有違邏輯,但“信”就具有這種超越邏輯的功能。信,必須要信,而且這時的“信”絲毫不會遜於我當初對於彌勒佛的“信”,已是言聽計從近乎迷信的“信”。
在這裏有必要再次提及胡子,關於我們之間的關係,前麵的講述已提及,當然指的是前期,那絕對應該算得上患難與共的弟兄,也恰如講述中所表露的那樣,我對他寄予了太過的厚望。
希望越大,失望也必越大。待他做出了內訌的事之後,無疑把我推向了絕境。
我隻能這樣描述自己當時的感覺,我隻覺得屋頂在旋轉,整個世界都在旋轉,轉得我幾乎要迷失方向了,我實際上已辨不清東西南北了。
此時,我突然理解了當年的彌勒佛,何以會終日裏疑神疑鬼而感到快樂?倘若沒有這些疑神疑鬼並將這些疑神疑鬼的結果予以報複的快感,不要說他的諸多榮譽,我甚至要懷疑他存在的可能性了。
完全可以說,我已進入了錯亂的狀態。
這個時候,思想的聯係是無限廣泛的,又是雜亂無章的。我莫名其妙地又聯想到了我爹娘,他們是無私的可信的。隻有到了這個自己有了感悟的時候,我才由衷地體會到了其中的可貴,也才會感受到自己拿他們的愛太不當回事,那是怎樣的一種傷害啊,但他們甚至沒有一絲怨氣怒氣就這麽默默地獨自承受了。
之後很長的一段日子裏,這樣的感覺在繼續無邊地延伸,或悔或恨或怨或怒,多樣的情感迅速地交織到一起而又找不到排泄的出口,便讓我達到了這樣的狀態:
我無時無刻不在懷疑著,又無時無刻地不在提心吊膽著。偶爾的感冒咳嗽便會讓我聯想到肺癌的症狀,一時的鬧肚子則又會聯想到腸癌,反正盡是要命的病。
這便是恐懼,恐懼在蔓延,似乎誰都不能相信,誰都在想害我想謀奪我的財富。
一次出行,偶爾有一輛車快速地通過,我便以為他要想害死我,便讓禿頭四處打聽這車。
後來禿頭說這輛車是與我無關的外地車,那時候,我名聲正響,難道外地人就不想害我嗎?難道就不能雇凶殺人?還有現在本地人貪圖外地牌手續便宜簡單常掛外地牌,難道就不能是本地人故意掛外地派來害我?越想越有這種可能。
那一段,可把禿頭忙壞了:他一邊給我派了崗哨,一邊派人四處打聽那車。
關鍵是他隻記住了車號的前半段確定為外地號,後麵卻記不清了,自無法找到。
或許是為了增強我的安全感,他便派人冒充那個司機,這個冒充的人竟是個軟皮蛋,見了我腿肚子都在打顫。記得那是一輛好車,這號人絕沒資格開那車。
我出奇地敏感,事情很容易就串了幫,反而加劇了我的疑惑。看來,凡事要靠自己,連禿頭也是不能相信的了。
其實,在禿頭忙的時候,我也沒閑著:一邊另派人去探聽這車以驗證禿頭的忠心,一邊找一些關於疾病特別是癌症症狀的還有一些自己從不相信的相書來看,企圖辨別自己偶爾的病情的病因,並從相書找到自己下一步的命運及破解的妙招。
純******扯淡,另外派的人雖不斷地匯報卻連禿頭的結果也沒有,而這些所謂的神書更是連一招一式也提供不出,其實,即便有我又能信嗎?我可是任誰都不會去信的,我甚至會以為禿頭所派的人是用來監視我的,難道他們就不能害我嗎?我已經時常有了這樣的擔心。
待我注意到碩士的時候,我時刻都在戒備著,已經連一個朋友或者說能夠信得過的朋友也沒有了。
沒有朋友唯一的感覺便是累,兩腿明顯無力,連站立的勁兒也沒有。
現在回想起來,那一段自己的神經沒有崩斷已經不錯了,這應該感激我的耐力,我確是個耐力不錯的人。
人必須要有耐力,因為不少事情的功敗垂成往往就是因為缺少耐力而無法等待幸運或者機遇的降臨。
機遇的閃現當然不是必然的明顯的,而常常是偶然的模糊的,甚至會在出現的時候讓人意識不到,常常要到事後才會驀然發現而感歎不已。
我所說的機遇或者幸運便是與碩士的相遇,關於這一點兒,前麵的講述已詳盡提及,在這裏,我隻當作機遇談一點兒感受。
從前麵的講述中應該不難看出,與碩士的相遇,無論從事業上,還是從我的身心健康上,都應該算是我的機遇。
但我當初並沒有將其看成機遇,因為我的經曆讓我始終就不相信這世上居然還有不計名利的人,盡管他一再聲稱自己不是這樣的人,必須要向公司索取報酬,而且逢到工資發放他總是第一個去支取工資並且認真地說這是他該得的報酬,但我還是認為他是一個不計名利的人。
這不僅因為他從沒有象其他員工一樣討過集體的便宜,而且他的行為處處透著新鮮對人總有一股難以抵禦的磁性。
——他在化解內訌的過程中是立了功的,盡管他的表現是那樣地不堪,但這阻擋不了他很快就成了員工的核心,因為除了涉及到生命危險的這一次外,他幫人總是盡心盡力,而且從不索取回報,更不會拿來炫耀,又絕對沒有弄虛作假的跡象。
在我看來,這是絕不可信的,而且這種人除了現今已少見的忠臣良將之外,必是大奸大邪之人,莫非他有更大的企圖?果真如此,他日漸提高的威信便不能不算是一個危險的信號。
我不能讓胡子的事兒重演,我明白自己再也無力經受得住這樣的折騰了。所以,從一開頭,我就對他存著濃重的戒心,尤其在他首先打破了別人都不敢提及的胡子事件的僵局後,我就不能不更加戒備了,他居然聲明對於胡子事件首先要有個正確的認識才是解決公司問題的關鍵。
胡子就是個自取滅亡的主兒,這豈不是在為他翻案嗎?我當然憤怒,他卻執拗地說,這是看待問題的一個態度問題,凡事必須要客觀公正,不能走極端,隻有這樣才是一切恢複正常的標誌。
屁話。我最看不慣他這副治病救人的模樣,雖然我已越來越離不開他,但我的觀點也不能不說固執,我不屑與之爭論,或許這種事原就爭論不得。
然而,最終還是我屈服了,盡管他並沒有與我太多地爭論。他認為,爭論固然是解決問題的有效辦法之一,但遠不如實際行動更有效。
事後,我曾問及他何以會總有那麽多的新花樣,他卻說,這不是花樣,隻是一種正常的生命現象。
人哪,就是這樣怪,隻有恢複了常態,才最具生命力。
我猜想,他所說的常態,不過是指該吃飯時吃飯,該睡覺時睡覺,醒著的時候就不停止思考,有了思考才能該前進時前進。
他解釋說,這便是與時俱進。
這不是新花樣嗎?說人怪,其實任誰也比不過他怪,他總能花樣翻新而讓人覺得新鮮。慢慢地,我竟然接受了他的怪。怪若常了,便平常了。
現在,我必須再告訴大家:隻有見怪不怪了,才能象現在這樣暢談過去,否則絕不能。這實際上是個能否正視自己的問題,當然就需要勇氣。
在這裏,我們不妨把能否暢談過去——特別過去的那些不堪入目的事情,作為判別人心態是否正常的一條標準。
某一日,或許為了驗證這條標準,我開始抱著試試看的態度用碩士所說的“坦誠”待人,果然心情便好了許多。
得意之餘,難免又碰上了煩心事——被一貌似憨厚的鋼材經銷商騙去了十多萬元。
這無疑是對我剛剛恢複的好心情的嚴峻挑戰,待欲放棄,碩士偏偏與此時又找上門來。他總會在我情緒波動的時候出現,而且總能智計百出地說服我。
但這一次或許因為殘酷的現實震驚了他,他不僅沒有找一些空洞的理由來勸我,而且沒有一絲的抱怨與憤怒,隻是在極認真地與我研究案情:
他先找出了那張現在已毫無用途的鋼材經銷商的名片,這張名片便是鋼材經銷商的唯一身份證明——某聲譽極隆企業的營銷部經理,可按照名片指示的地址多次前往查找,均查無此人。
看過名片之後,隻沉默了一會兒,他先給這家企業的老總打了個電話,隨即又一連串地問了我“此人是否極為憨厚最容易相信的那種?鋼材的價格是否低的誘人?你當時有沒有意外地類似驚喜的那種衝動?”三個問題,待我點了頭之後,他便說道,你的“信”在恢複,隻是貪欲影響了你的判斷力。
我竟然信了他,尤其是那家聲譽極隆的企業首先賠付了我們的損失而自己去承擔責任追究詐騙犯之後,我便不能不信了。
“信”缺失後,伴隨著的還有自信,我的自信顯然地也正慢慢地恢複。
據說,這家企業很快就抓住了詐騙犯追回了贓款,總算讓我的愧疚得到了一絲安慰。
問題卻沒有因此而終止,隻有在我完全恢複了坦誠待人之後,他才肯告訴了我事情的真相:竟是碩士精心設的一個局,目的是檢測我的“信”。
見我哭笑不得的樣子,他真誠地解釋說,現在社會上並不缺少象這種為私利所驅使的事件,但對於一公司來說,老板的“信”遠比這十萬元錢重要,這不僅是一個開端,也是最重要的一個保證。
之後,我就嚴格地把坦誠待人當成了一條重要的原則來堅持。果然有效,雖說當真也曾發生過象碩士設計的那種騙局,但我都能夠以平靜的心態來對待。
幾年下來,公司居然有了較大的發展,這裏麵當然還有其他的一些重要原因,“信”的作用同樣也是不可低估的,尤其在改善我的精神狀態方麵。
至於精神狀態的改善,當然還有咱們上次聚會我所提過的讀書的作用。應該說,這是兩個方麵共同作用的結果。
無論如何,我們都不應該忽視公司發展的事實,但另一條更重要,盡管我知道自己的看法難免偏頗,那就是財富固然重要,但對人來說,精神狀態更重要。
自從我把坦誠待人當成了一條原則,我的朋友漸漸又多了起來,朋友才是快樂的基礎,這便是“信”的作用。
“信”應該有真假之分,真信應該就是象我在一番經曆之後才認識到的“信”,或者應該叫做“坦誠待人”。
而假信,無疑就是咱們剛提過的“信”,應該是盲目的,是一種以唯我獨尊為特征的帝王思想的流露,以毫無理由地占有為基礎,追求一種絕對的服從,而忽視了人的客觀存在和感情,錯把真誠當作出賣自己或者無法保守秘密而侵害自己的自我保護措施,秘密當然是該有的,但真誠不等於泄密。若是非要如此的話,必然要導致心態的扭曲。
這是我最近才有的一點兒體會,僅供兄弟們參考。
不要以為我什麽都懂了,按照我們的研究,“信”的最終確立必須要有一番經曆,但年紀輕輕的碩士何以會如此堅定呢?這實在令我百思不得其解。
為了給講述一個完整的結尾,我不妨大膽地猜測一下,或許他是由特殊材料製成的而總能讓自己保持平衡的心態所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