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政治家象是終於才下定了決心似地說道,還是跟兄弟們說說親信吧。
或許由於曾做過而且正做著別人的親信又有過而且正發展著自己的親信,便能夠對“親信”一詞有更多的理解。所以,提及這個話題,我首先就想到了這個詞,相信兄弟們對這個詞必也不陌生吧。
話不妨從“親信”這個詞的詞性說起,所謂的“親信”,特指親近而信任的人,多用於反麵人物。
正是因為這個公認的詞性,大家對親信沒有多少好感,常常把其與小人相類比,譬如清末權傾一時的大太監李蓮英無疑就是慈禧的親信。
在這裏,我們有必要讓自己的思維和認識更客觀一些。事實上,親信或許應該是普遍存在於曆史和現實的隻要有人類活動就不可避免的一種社會現象。
勿需去說曆史,隻說現實生活中一個職場中的人不可能總把自己最親近的人帶在身邊,出於人的自我防衛意識,不可避免地就要去發現甚至培養自己的親信。
如此看來,親信更多的還是因為信任,因為信任而親近,又因為親近而信任。
再進一步講,親信的存在,必需要地位或對等或不對等的兩個相互的主體,而地位對等的兩個主體之間或許隻應稱作彼此信任而親近,非典型的親信。我的講述無疑要定為於“典型的親信”。
毫無疑問地,“親信”因其與生俱來的貶義詞性而讓人對之沒有多少好感,卻並不妨礙我成為領導親信的渴望,這大概源於“讀書時幾乎全部由優等生擔任的班幹部才能有幸成為老師的親信,盡管他們時常得不到多數同學的擁護,卻擁有與老師親密無間自由進出老師辦公室隻要隨意地說一句什麽就能令老師相信的特權”的事實。
這種單純以學業成績為基礎的親信雖不同於我們要說的親信,其“豈不羨煞個人”的美妙感覺卻無疑助長了我的渴望,盡管我當時對於親信的理解是片麵的——在我看來,親信的另一主體必定是說一不二的校長,而且隻有象總跟在校長屁股後麵的會計那樣才能算是真正的親信。
因此,我當時最大的夢想就是做會計:既不需要講課,又能夠永遠地跟隨校長,且不說隻要有了先進之類的好事兒總不會丟了自己,單是不停地陪吃必也能省卻不少的錢財。
雖然據說象會計這種在我看來無人不想卻是全校唯一的差使並不經常地調整,而且這個會計原就是校長的遠房親戚,我當然知道實現自己夢想的難度,但我還是鬼使神差地按照當時正流行的凡事必要意思意思的原則製定了一個自以為甚為周密的計劃。
事在人為,做人做事總要有個目標。這是我堅持至今的一個原則,當時階段的目標無疑就是做會計,至少要成為校長的親信。
可計劃的實施過程卻完全暴露了我的幼稚,或者說以我當時的能力和經驗還不足以完整地實施這樣一個計劃,正是因為這個計劃實施的失敗才最終導致了前麵講述中所提及的我的那一段落魄,且聽我慢慢道來。
現在看來,一個慈祥的如同農村小老頭似的山村小學校長或許根本算不得什麽,甚至還會有點兒卑微,但對於當時的一個不安分的且學曆已經開始不占優勢的山村小學教師來說,卻無疑具有絕對的權威——他不僅管著十幾號山村學曆最高的人,更重要的他是唯一能夠跟鄉教研組甚至鄉裏的領導接觸得上的人。
所以,見了麵盡管他總是笑眯眯地招呼,而我卻總象做了虧心事似地心裏緊張得要命,雖然我不會放棄任何一次跟他接觸的機會。
相對這樣的狀態來說,或許任何計劃都能夠輕易地做出,實施起來就難了。
我永遠也不會忘記按照計劃我必須去拜訪他的第一次,自周一就開始盤算直至自己決定必須要去的周六仍沒能拿定注意:
先是去時到底帶不帶禮物,空著手去顯然是不合適的,可又帶什麽禮物呢?太多了,自己拿不出;太少了,人家肯定會瞧不起;帶煙吧,他不吸;帶酒吧,人家家裏必定少不了,引不起他的注意,甚至待我走後,他或許會說不清到底是誰送的;我認為,最好的禮物當然是他所喜歡的經常玩弄能夠經常記起送禮人的那種。
可他又喜歡什麽呢?我竭力地去探聽觀察,似乎他是個一無所好的人,實際上卻是我根本無法了解得到,因為我與之接觸的機會實在太少——天底下難道果真存在一無所好的人?
顯然地禮物還沒有確定,“到底什麽時候去,飯前還是飯後”的問題又來了:飯前去不合適,總不能耽誤人家吃飯,盡管耽誤了人家吃飯或許能引起注意,而且可以掩飾自己的窘迫,但常常也會顯得潑皮似的招人反感;反複地考慮過了,飯後去也有飯後去的壞處——人家一家人其樂融融的時候,難免掃了人家的興。
隨後便是敲門應保持怎樣的節奏、開門的人是誰、見了麵的第一句話該怎麽說總不能說我想成為您的親信吧、帶來的禮物人家不要怎麽辦豈不要多尷尬又多尷尬,等等,一係列地問題。
反正,待時間已到晚上快九點我必須要去的時候,所有的問題我居然一樣還沒有決定。
我或許就是這樣的人,或許事情的本身就這樣,事到臨頭往往就有了注意。那一刻,我有了一個或許也能算得上決定的決定:或者去或者該怎麽辦一切到九點再決定。這是我當時經常使用的也是最有效的處事方法。
於是,我兩眼一動不動地盯著桌上的時鍾,當指針恰恰指向九時,我認為去與不去已不是今天該討論的範圍,去是必須要去的,而且必須要帶一點兒東西,就是兩瓶酒了!
酒雖算不上好酒,卻是山村裏最貴的,共需用去我二十五元錢。
不要小瞧了這二十五元,相當於我工資的三分之一,隻要有過了這麽一次,我本月將麵臨著嚴重的經濟危機,但人家還不一定就能看得上。
就這樣思想著,眼瞅著又要發生總是自己為自己找理由的變故,我終於狠下心來,用力跺了跺腳向小賣部走去。
這種酒因為銷售少的原因,小賣部裏不常有,我已於兩周前就通知讓人給捎。貨剛一到,店主就一天三遍地催,唯恐我不要了似地。這一天催得更厲害了,揚言如我再不取貨就要賣掉,仿佛我已失了信用,而他則將要賠掉家底似地,煩人不煩人?!
因此,當我擔心自己再次改變主意急不可待地先把已攥在手裏許久因汗而有些濕潤的錢遞給他時,他早已喜上眉梢,兩眼卻在不停地打量我,那意思分明是:哥們,買這等高檔酒幹啥?送禮?給誰?我一句話也沒說,他卻仿佛已看透了我的心事。
這個可惡的小店主!由於我經常去他店裏買煙,就熟絡了,這是一個說話如同放屁的家夥。
——那個時候我抽不起好煙,買的多是三毛八分錢一盒的“藍金鹿”,這顯然已經不是年輕人的消費檔次,所以我總要買兩種煙裝到兜裏,私底下的時候抽“藍金鹿”,公眾場合就抽檔次稍高一點兒的或者用來應付那些尷尬的討煙者。
——分明自己兜裏裝著煙,偏要向你討煙,待你誤以為他缺煙而真誠地掏出遞上時,他卻已然從兜裏掏出或跟你一個檔次或略高於你一個檔次的香煙點上,要你有多尷尬有多尷尬。
偏是這可惡的東西多嘴,逢到買煙,必要多嘴一番。
尷尬的事兒或許不說就不會尷尬,而若要說出來往往就成了埋汰人,要知道這種事兒原本人在心裏便如同理虧似地。
有心不再去他的店買東西,學校周圍卻偏偏就隻有他這一家,尷尬的可惡的東西!
他分明看透了我的心事兒,要不然他的笑會那樣詭秘?此時,我象當眾被他扒光了衣服似地,雖然他隻是笑而破例沒有將糞一樣的髒話吐出來,我還是賊一樣飛快離開了。
直到我確信他已看不到我時,我才停了腳步,我不能忘記自己今晚的使命,但意識到自己的使命,我居然戰戰兢兢起來,完全可以說,我是一步一步挪到校長家門口的,原先設定的敲門頻率竟一點兒也沒能用上,而是焦躁地極沒有禮貌地敲響了校長家的門。
幸好開門的是校長夫人而非校長本人,這是一個幹淨利落的女人,她隻瞥了一眼我手中的紅色塑料兜,臉上的愣怔立即就被熱情所取代,不僅讓人絲毫感覺不出傳言中的諸如校長被他馴服的常給她洗腳捶背之類的潑皮,反給人以熱烈的親切感。
正是她的這種親切感讓我把所有精心準備過的應答之詞都忘得幹幹淨淨,雖竭力地想,卻是一句也記不起,隻好尷尬地笑著,機械地隨她進了屋。
校長正在家看當時為數還不多的彩電,見我進來,態度同樣熱情,卻沒有站起來,眼睛甚至沒有離開電視,隻隨意地問了一句“來了?”就不再言語。
這樣的態度顯然不是待客之道,但當時我卻認為,這或許就是一個領導者所必須具備的素質——看似隨意地熱情地招呼卻往往給敏感者以更大的壓力。
據說,有不少領導的威信都是靠這種夫妻間的巧妙配合而爭得的——老婆無比地熱烈,而男人則保持著足夠地清醒,一唱一和,恰到妙處,盡管離了這種場麵老婆仍然是公主而男人照舊是奴才。
且不囉嗦,隻說我顯已緊張到了極致,手足無措,茫然地點了點頭,也不知對方是否看到。
之後,就是長久的沉默。
為了應付這種沉默,我伸手去摸煙,這是我當時一貫的做法,隻要點上了煙,緊張才會稍稍緩和些,也隻有到這個時候才能真正體會到吸煙的絕妙。
可剛一觸到煙,我立即就想到他不吸煙,此時吸煙顯然不禮貌隻好選擇了放棄。
這個時候或許最好的方式就是保持沉默靜待對方來問,因為麵對帶著禮物的下屬校長應該也是緊張的,如果保持必要的沉默,必同樣能夠給對方以壓力,從而盡快地改變這種沉默。
但我當時無疑是幼稚的,幼稚的就會如癡似傻。我顯然是羞澀地看了看兩眼隻顧盯著電視形象卻甚高大的校長,結結巴巴地說,給您帶了兩瓶酒。說著,揚了揚手中的兜。
他恍若沒有聽見,眼睛仍盯在飾演陳真的那個演員上。我誤以為他沒聽見,竟是連說了三遍,至今想起來仍後悔不已,因為連說三遍之後,我感覺自己似乎不應再放在手上卻又不知置於何處,而且後麵的“別嫌少”的客套話也隻能省略了。
正勞心勞力地尷尬著,趕巧夫人進屋,就隨手硬塞給她,她一邊瞟著毫無反應的校長一邊埋怨著“這人都看入迷了”,校長此時“啊啊”連聲不知是對誰的應答,她就伸手接了,卻又故作害怕似地說,他不允許這樣。所以,我仍尷尬,或許這個時候最好任何的意外插曲都不發生才不會讓我的緊張進一步升級。
直至當時流行的電視連續劇《霍元甲》一集放完,他才終於回過了頭,恰恰也是他老婆接過禮物之時。他微笑著,輕輕地象是責備道,來就來吧,帶什麽禮物嘛?
我正欲客氣,他卻沒容我客氣就接連問了我一些單位裏的事兒:大家最近還好吧?有什麽意見沒有?老張沒有再罵人吧?老李都跟一些什麽人打交道?老徐老婆的病好了嗎?……
其實,大家每天都在一起,他應該比我更清楚呀,我的思想轉得飛快,未及疑惑進一步蔓延,我仿佛已明白了:如此或許才能更好地突出“我是領導”這麽一個無人懷疑的事實,而且通過我的回答就能夠看出我的態度。
但據說這也是領導不自信的表現,正因為不自信才喜歡一些道聽途說。
我可不敢這樣認為,應該說,我是誠惶誠恐的,我顯然地不想給他留下不能容人或者搞不好團結的印象,所以就一味地說好。
說好當然不會犯錯誤,也容易掩飾自己的觀點。這卻是一般年輕人常犯的錯誤——總喜歡在領導麵前有好的甚至是自以為無可挑剔的表現,又往往因為幼稚而不善說謊,常常給人留下言不由衷的印象,反而得不到領導的信任。好了,不賣弄了,現在隻說一連串的問答之後,另一集電視劇又開始了,他的眼睛又粘上了,我正好趁機告辭。
及至告辭出來,我才發覺汗水已浸濕了我的衣衫。此時已值初秋,涼風一吹,竟無比地愜意——我仿佛剛完成了一個偉大的創舉,興奮!
我不想立即睡覺,我必須要重溫一下剛才的談話,竟是一句也想不起,大腦一片空白。
管他呢,反正“吃人的嘴短,拿人的手短”,隻要他能收,就說明信得過咱。如此想著,心就寬了,脫水似地喝過兩大杯涼開水之後甜甜地睡去了,竟是累!
也不知睡了多久,一個愣怔醒過來,大腦象是恢複了記憶。
耐心地細致地反複地回顧著每一個細節和自己所說過的每一句話,正感得意,悚然一驚:校長對自己的表現應該是滿意的,但對自己的回答似乎不滿意。
竭力地想回到其中,但過去的已經過去,永遠也不可能了。
或許這句該那樣回答那句該這樣回答,咳,當初……心下愈加惴惴不安,便想睡覺,睡覺似乎是解脫最好的辦法。
大腦卻異常清醒且活躍,如此三番地折騰,漸漸地有了怒氣,校長接待上級領導時的奴才相竟然一下子就跳了出來。
可不敢有這樣的想法,我盡力地勸著自己,直到天明。
習慣於貪睡的我居然早早地起了床,而且破天荒地去晨練,因為我知道校長有晨練的習慣,迫切地希望能見到他察看一下他的變化。
偏偏他那天沒有晨練,事後聽說他去參加青年校長培訓班了,直到三天後才又見到他。
天哪,我的這種情緒居然整整持續了三天!——他依然笑眯眯地,待我問過“校長好”之後,他還是那句似乎永遠都不會變的“你好”,但我能感覺出他的這句“你好”已明顯不同往昔,裏麵透著濃濃的甜味。
我該算是校長的親信了吧?!我幸福地想著。
從那以後,我理所當然地就把自己當成了校長的親信而自鳴得意著,盡管當時我與校長之間除了這次之外甚至再沒有一次完整的談話,但我更相信那種心意相通的交往。
我無疑已把獲得校長的信任作為自己唯一重要的目標,隔三差五地就要給校長送一點兒諸如五月單五的粽子清明節的雞子之類的小禮物,盡管我經常看到校長門前的垃圾箱裏有似乎象我購買的東西,但我還是要送,因為再去送已經沒有第一次那樣緊張,而且氣氛也地活了許多,漸漸地,校長夫人不再總去支應會計而是象當初招呼會計一樣總支應我去幫她諸如換水龍頭耕種院裏菜地之類的小活兒。
2
這便是我自我感覺的最有力的證明,我會象上學時又得了滿分一樣興奮,盡管這耗去了我不少的錢財以致於我對自己的父母逐漸悋懎起來,而且經常地需要向父母蹭錢或者向同學借錢。
這豈不是孝,一種比對自己的父母更重要的孝?偶爾泛起的這樣的想法常常讓我無地自容,因為“孝”這個字太過紮眼,但我很快就能讓自己得以解脫——當我終於肯向父母說明原因時,父母不僅埋怨沒有了,反而甚是高興。
我知道,父母是希望我有所成就的,尤其象我當時的這種尚十分困難且毫無背景的家庭,父母的希望早已超過了渴望,所以才會不遺餘力地支持我。
不少事情由於加入了父母的支持往往會變得容易,卻又因為父母的渴望最易轉化成壓力而變得不輕鬆。所以,我必須要竭力地維持這種來之不易的好局麵,按照我的理解,親信或許就這樣:他扔他的,我送我的,扔掉的隻能是物品而絕不可能是賦予其中的意義。
當然,所有的這些都是在暗中進行的,明麵上我也必須時刻注意維護校長的權威:不僅自己不去說做一些不利於校長形象的話與事,而且凡是對校長不利的所有都一概堅決反對。
正是這樣的背景,我組織了前麵講述中曾提及的為校長過生日的活動——不少事情難做,往往就因為沒有人肯首先號召,象這種事,我的倡議剛一提出,眾人立即就唯恐自己落了後似地響應,盡管有的人心裏或許不樂意甚至暗暗地罵“哈巴狗兒”之類,明麵上卻絕沒有。
我們辦公室的那位沉默寡言的副課老師就是這樣其中的一位:平日裏絕少說話,但隻要說必象是經過了深思熟慮似地讓人覺得深沉透徹切中要害,而且除非不說,隻要說開了就不希望別人去打斷他,仿佛這樣會讓他縱論天下大勢的奇思妙想和非凡氣度瞬間丟失,口氣則與誰有深仇大恨似地,內容卻從不有所指,絕類農村潑婦的罵街。
這或許也算是山村小學獨具特色的現象之一吧,通常地,凡與領導能夠處好的人雖表麵上熱氣騰騰不少人都在借故說著恭維話,卻極難擁有最真誠的朋友,反而象副課老師這樣的人容易與同事處好關係,因為盡管人們說不清他與領導的關係到底如何,隻覺得他是一個敢於抗上的憤世嫉俗的人,在平常人的心目中,這種人必定是正直無私的,正直無私的人最易成為知己。
鑒於他的這種狀態,在我經過反複篩選才最終確定的假想對手中,他是最不入流完全可以被排除在外的一個。然而,事實卻完全否定了我的判斷。別急,且聽我慢慢將——
此時,學校裏正在評優秀**員,而且傳言隻要能夠評上就有轉幹的可能。因此,我跟其中的好幾位都在躍躍欲試。
按照我的判斷,不要說自己辛勞賺來的硬件,單憑我跟校長的關係就足以板上釘釘,更何況校長夫人已多次暗示過我,甚至差點兒就要說出“請客”的話了——連說都勿需去說的,我不能不為自己的先見之明而自得了。
再去看校長,雖然還是那副深沉的笑,不善藏秘的他卻已是臉漲得通紅,經常需要“哈哈”一笑來掩飾自己。
據說善藏秘密也是人的一種素質,倘若不具備這樣的素質,常常能憋得鼻腫臉青,象校長這種情況還算是輕的了。總之,所有的跡象都足以堅定我的信心。
凡事無論遲早都會有結果,在我沸沸揚揚的煎熬中,副課老師竟意外地拿到了優秀**員的證書和五百元獎金,而且象這種在我看來已算是巨大的事件,學校裏居然連一個會兒也沒有開,顯然是要低調處理。
現在這社會就沒有能夠保住密的事情,倒並非沒有而且也曾采取了極為嚴格的措施,但凡事經不住無孔不入地探聽和最富想象的推測,關於副課老師評為優秀**員的事兒,學校裏其實早已傳開了,獨我一個人蒙在鼓裏,甚至還在想象著自己的美好前程以及倘若有獎金的話將如何去花的問題:全部送給校長呢,還是大家一起樂和一下,想想還是校長重要,幹脆就送給校長吧,自己隻得榮譽和機會。
待我顯然仍不相信似地見到他故意在我眼前晃的那個證書時,傳言已發展到三種:一說是副課老師在鄉裏乃至縣裏都有極深厚的背景,連校長和鄉裏的教研組長也拗不過,倘若這樣的話,我就隻有認命的份兒了,到這個時候,人的心情往往反能平靜些。
另一說法是這個沉默寡言的家夥竟然是教導主任的親信,教導主任或有太深的背景或抓住了校長的小辮子,據說現在這種靠抓人小辮子的人不少,平日裏無事的時候“你好我好大家都好”,一旦有事兒,隻要稍稍提及,再硬氣的人也不得不乖乖地就範,主任便是這樣的人,由於他的據理力爭,校長隻好服軟了。
還有第三種說法,便是副課老師原就是校長的親信,一種比我還要鐵的親信。
現在想起來,我仍然傾向於第三種說法,因為它很容易地就讓我又記起了那次為校長過生日,並且因此而恍然大悟。
那次,為了表達自己對校長的敬意,在公開隨份子的基礎上,我決定單獨另外再給校長一份以顯示自己的與眾不同。
剛到校長院門口,就碰到了正笑嘻嘻地從校長院裏走出來的這位,他也是這次生日宴會的參與者,見了我,他尷尬地笑了笑,嘴裏雖然破例親熱地喊著“老弟”,眼裏卻盡是怨毒,讓我至今也無法忘記。
莫非……我立即湧上了這樣的疑問,但這種疑問很快就被接下來的事情所消除。
也真是奇怪,就在那天,他總在用言語擠兌我,說什麽舔屁股難道能舔出香油來等等之類的屁話,分明是在指桑罵槐,搞得辦公室裏人心惶惶,卻硬是沒人接茬。
憶及他那怨毒的目光,也怪我年輕氣盛,竟是拍案而起。
或許大家出於對他的怨毒,竟沒人上來勸架,他原就個子小,根本不是我的敵手。
正當我痛快淋漓地教訓他的時候,校長急匆匆地趕來了,他嚴厲地訓斥了我的野蠻行為。
正是因為他的訓斥,徹底打消了我的疑慮,因為當時在我看來,這就象家長對孩子,無論對錯總要先訓斥自己的孩子一樣,我無疑是校長更親近的人。
現在重新回到咱們講述的順序,其實,我用不著去看他那趾高氣揚的模樣,那一刻,我的天地分明在旋轉。
或許我的表現引起了校長的注意,也或許校長原就是個氣度非凡的人,上課鈴剛響過還未來得及讓我的情緒蔓延,他就找我談話了,地點選在辦公室,眾所周知,辦公室裏的談話通常是不帶感情的正式的。
因此,未及他說話,我已再三地類似於質問地連問了三遍“為什麽”,我一反常態,顯已喪失了理智,而他則仍保持著必要的鎮靜。
對於我的毫無理智便毫無禮貌地質問,他不僅沒有動怒,反而有些可憐地攤了攤手,歎了口氣,鼓勵我不要泄氣,說什麽類似這樣的機會有的是。廢話,一切都是廢話,全部都是廢話。
我無法聽進去,也根本不去聽。——肯定是為了安慰我,他說他已向教研組推薦我做教導主任,若是用心幹指不定幾年後就能夠接替他。
教導主任?若在平時,已算是一個誘惑,但豈能與到鎮裏當幹部相比,據說這位優秀**員很快就要上調到臨鎮去做教研組長。
一時情起,我感覺自己夾了淚,或許為了掩飾自己的軟弱,我也說不清自己何以會突然有那麽堅定的勇氣,隻說了句“別假惺惺了”就摔門而去,而且毫不後悔——果如他所說,豈不把我與教導主任置於了仇敵的位置?
不過,當時我卻沒有如此清醒的認識,隻隱隱感到了不妥。這就是我的堅定決心:連“隱隱不妥”也決不放過,於是就有了《背景》中所提及的那段落魄,我顯然沒有因此而得罪教導主任。
不過,還是應該感謝校長,他必定是因為煩我才推薦我去工作隊,卻為我創造了機會,要不然,我恐怕至今仍要呆在乏味的教育圈子內,權作他對我的知遇之恩吧。
這就是我第一次做人親信的經曆,深刻的體驗無疑給了我至關重要的影響。
顯然地,即使沒有今天的話題做限製,我們也完全沒有必要去做關於我的變化的一些無所謂的重複,隻說我事後對其進行了認真地總結——親信實際上是一次必需要過程的機遇,所謂的過程就是爭取與磨合的時間,是機遇或者說成為親信的最重要的環節,而這個環節的第一步又是人的勇氣和選擇。
因為金錢固然是人與人之間交往極其重要的載體,或者說金錢能夠極大地推動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即所謂的“來而不往非禮也”,應該說在這種以經濟為基礎的來往中人的感情漸漸地能夠變濃變深至親與信的地步,卻仍離不開人的勇氣與選擇的支撐,首要的自然是人必須要樂得去做,隻有有了去做的想法才能夠充分地調動人的積極性與創造性,也才能最終去做好。
還有另一層極其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單純經濟上的親信是遠遠不夠的,因為經濟而結成親信根本就不應該稱之為親信而隻能是因為經濟利益而結成的糾纏不清的死黨,而且必要有一定的社會基礎,沒有背景的人涉世之初恐難以做到。
咱們所說的當然是涉世之初的那種,不僅僅需要以經濟為載體,更重要的還是要敢於說謊話敢於搬弄是非而麵不改色心不跳以極大地扭曲自己來滿足親信另一主體的需要。
我的失敗,恰恰就失誤於此。——隻要能夠有所發現,哪怕是幼稚的不成熟的,我也常常會跟所有的年輕人一樣興奮不已。
這個總結理所當然地發生於我答應與阿鳳結婚並因此而比副課老師更早地調入了鄉機關之後,當時的我整個人幾乎無一處不透著興奮,隻覺冥冥之中必定有什麽東西在主宰著而總能讓人苦盡甘來。
我便有這樣的長處:興奮不僅不會抑製自己的思想,反而會更活躍更富創造性。
所以,我才能輕鬆地感覺出鄉機關裏比山村小學更加熾烈的親信之風,就有了這個總結,並迅速地與我那位雖然神秘卻極令我崇拜的嶽父關於親信的一些言詞結合起來而讓自己對於親信有了更加深刻地認識。
——就象經商必須確立一個目標一樣,做人親信的選擇必須要在等價交換的基礎上進行,不能單純地依據另一主體的表麵和現在的職務,必須要有一個全麵地把握:
不忽視現在的哪怕已麵臨退休的領導,這個時候正是他們不遺餘力為人的最佳時期,否則,單是他們的餘威就足以讓你功敗垂成。
也不能輕視他們的繼任者,即使他(她)現在還不是一把手甚至正落魄,關鍵地要看潛力,對於這樣的潛力者如不能做他(她)的親信,也絕不能得罪他,切記凡存在都有理由,凡事切不能做絕,必須要給自己留下有朝一日做他(她)親信的餘地。
倘若二者之間果如現實中所通常表現的那樣存有不可調和的矛盾,則寧肯暫時獨享寂寞也絕不可以圖一時痛快而介入其中,這個時候往往最能體現人的素質和能力,必要保持等距離地親近,準確及時地捕捉把握信息,隨時注意調整自己,以防陷入圖一時便宜而近視的極端,從而影響自己的大局。
前麵的講述中曾提及,人是絕不可以試驗的,稍有懈怠就會追悔莫及,更要避免偷雞不成蝕把米的後果。
在官場上,沒有多少誠信可言,且不能因婦人之仁而毀了自己。毀了自己的例子比比皆是就不一一列舉了,隻說必要謹慎再謹慎,風箱裏的老鼠兩頭受氣的常有。
曆史上關於這方麵的理論與經驗教訓足以汗牛充棟,可為什麽還會有如此多的遺憾甚至悲劇呢?除了個人素質之外,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少強烈渴望下的經曆,按照我的體會,與這種經曆相結合的經驗往往能夠被靈活地運用並持之以恒地堅持。
如果說我算是獲得了成功的話,就應該歸功於那一段經曆。當然,這樣的經曆必需要機遇,機遇難得並不是沒有,關鍵的是把握機遇的能力。
生活往往這樣,七拚八湊意想不到就獲得了成功,事後想起來仍難免會有諸多的“倘若不如此就不會那麽”的感歎。這就是機遇,也是我對做人親信的最後概括。
但事物常常有多個不同的側麵,僅了解一個側麵顯然是不夠的,就如咱們所說的親信,單從做人親信的角度看,無疑是片麵的。
幸而我做人親信的經曆讓我獲得了成功才有了成為親信另一主體的機會,非是我要囉嗦,如果不能了解親信的另一主體,對親信的了解無論如何都是不完整的。
如此便是個親信選擇的問題了,在這個問題上,我不想做過多地理論探討,隻講一段不曾重複的經曆,希望兄弟們能從中有所收獲。
開始講述之前,有必要先介紹一下我們縣官場的親信之風。可以說,此風正熾,隻要沾了“官”字,無論大小,似乎沒有親信就無法完成原本正常的工作任務,而且以其更加牢固更加隱秘而明顯區別於山村小學。
說其隱秘,便是因為常有相互見了麵甚至連話也不說的竟然也是死黨,任你經過多少年的觀察就是無法做出準確判斷。
“相善非定抱脖摟腰,仇敵未必頭破血流”,我做科長時就有這樣的感覺,但親信往往就要從那些所謂的曾患難與共的朋友中產生確是個不爭的事實。
——人在與人交往上都存有戀舊的惰性,我就這樣,隻要條件允許,寧肯去信任故交。
說起來,這樣做也不對,所謂的故交,不過是早認識了那麽一段時間,彼此間能夠省卻磨合的時間而盡快地進入狀態。事實上,後交往的人經過必要的磨合往往也不乏精英。
這些當然都是我現在的認識,在當初象我這種以自身經曆為基礎所形成的認識除非出現重大的變故往往極難改變。這主要取決於人的意識的條件局限性,即人處於不同的層次其境界和看待問題的視角就會不同。
及至我做了鄉裏的一把手親信觀念果然就淡了許多,從本質上看,任何的一把手都不可能從主觀上希望把事情辦砸而總企圖有所成就。
因此,盡管我嶽父再三強調“必須堅持首先不出事”的原則,但我還是圍繞著自己的目標不顧一切地努力著,既已有了目標理應如此。
說起親信,似乎隻要有利於我目標實現的人都應算是,很明顯地,我在努力地保持著平衡。
那時在我看來,親信之風甚至曾變成了不正之風,隻要存在此風,不可避免就會出現小圈圈而導致矛盾產生內耗,我寧肯忽視矛盾的些微積極作用,也絕不會因此而影響自己目標的實現,所以就嚴格地率先垂範。
由於我曾一度認為這或許就是我的目標幾經反複的原因之一,如願以償地做了副縣長之後,被強壓於心底的親信觀念竟又漸漸地泛了上來,因為市場經濟的誘惑實在太多,甚至隻要能保持我嶽父所謂的“不出事”都難,親信此時或許可算作一種緩衝吧。
然而,盡管有不少人都在象我當初一樣削尖了腦袋去爭做權威人士的親信,但此時我卻發現親信其實是不易找的,並非現實中不存在這樣的人才,主要是因為“親信”本身就是?
?個互動的概念——有人想做,也有人需要,但必須靠找。
因為人都有按照自己的標準去假想和設定的習慣,或許正是因為有了自己做人親信的經曆,我總喜歡拿自己去比別人,所以總難滿意。
非是我過於挑剔,而是看似強梁的官場實際上卻沒有永遠的強者,甚至可以說壓根兒就沒有強者,因為除了層級之間的牽扯之外,單是同層級內部的拳打腳踢就足以讓你手足無措,所以必須小心再小心,便沒有一個完整的日子。
事情無疑是能夠類比的,以大比小或者以小比大或者以圓比方以方比圓,雖然不同環境有不同環境的感受,但道理卻是相通的,即有人稱之為的換位思考。
尤其在官場,這種換位思考是必須的,盡管大家嘴裏說的可能是仁義道德,心裏卻全不是這麽回事兒,不少人顯然是在把這種換位思考當成了為自己尋找解決自己為自己精心設計的圈套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至此,我居然仿佛理解了校長和自己當初的為難,因為校長與副縣長之間雖不屬於同一層級卻實在有太多的類似,從某種程度上講,副縣長甚至比不過山區小學的一名校長。
成年人看問題不會也不應該象孩子一樣單純,視角不能總局限於表麵現象,尤其在我們縣的官場,電視報紙出鏡率高的人、事、時,往往正是危機四伏的時候,盡管領導幹部的出鏡率有嚴格的規定,但凡事總可以變通,更何況是受黨委政府領導的官方媒體呢。
所以我們縣就流傳著這樣的觀點,要重視縣電視台但絕不可以去相信,必須用逆向思維去思考。
即便這樣,大家還在計較自己的出鏡率,因為這是一種榮耀,我無疑還能看得開不會象有些人那樣因為計較而煩惱,但任誰也不會把金子貼到屁股上而隻能貼到臉上。
現實是,做了副縣長之後,我的出鏡率明顯高出了許多,也正是因為這個出鏡率,不少人就以為我這個在所有同學中級別最高的幹部便無所不能。
3
其實不然,雖然我也總喜歡表現出無所不能的樣子,但有不少事不僅不能而且甚至會相當難堪。
譬如,我第三次換秘書時,組織部長這位因我分管財政而經常在經費上照顧的習慣於稱兄道弟的老兄臉已拉得老長,憋了好長時間直至臉已發紫才勉強應了,卻又再三地叮囑,這次一定要考察好,下不為例。
我能夠感覺到自己三年換三位實在太過了些,但沒有辦法,到我們這一層級,秘書無疑就是最近的親信,盡管此時親信的選擇空間明顯廣了,也有不少甚至要勝過秘書的親信,但在這裏我們沒有必要一一列舉,不妨隻說說我的三位秘書,以此為例。
第一位,《煙酒的講究》中曾有提及,就是我的那位老鄉。
我們不必重複,隻說待他決定給我幹一輩子秘書時我卻堅決地調了他,這裏麵當然有我因為希望而淡化了風水先生的預測的原因,但最關鍵的還是他本人:
人雖幹練,活兒也幹了不少,卻無論如何點撥總象腦子缺了根兒筋似地不靈通,張嘴閉嘴就是老縣長如何如何這事兒換了老縣長該如何如何,似乎老縣長就是他爹,他象了解他爹一樣了解他。
我原以為他戀舊也不多與他計較什麽,但漸漸地我就不耐煩了——在新領導麵前適當地提及老領導無疑能夠讓新領導覺得你戀舊值得信任,但總提就不行了,因為新領導畢竟不是老領導,新領導不可能總循著老領導的路去走,任誰都不可能這樣,他必須要推陳出新。
他之所以會這樣,則主要因為他的人人都會有的思維定勢,這種定勢是可怕的,一旦形成,往往極難改變——老縣長曾經給他的推薦他做辦公室副主任的許諾無疑已深深地印進他的思維,關於這一點兒,其實勿需了解,因為他很快就從談話中或故意或無意地流露出了這方麵的意思,而且由此引起了我的反感讓我對他喪失了耐心而不自覺。
分明地,因為他的這種或許自己把之作為在新領導麵前提高自己的重要砝碼的定勢,我已忽略了他的轉變——或許隻是為了表達一下忠心,而把他認作了勢力之人,因為我雖剛做副縣長不久,卻分管著通常由縣長親自分管隻有常務才能協管的財政,似乎比原副縣長具有更強的影響力。勢力之人,必小人。
組織部長不愧是調理人事的高手,他當然不能給他政府辦副主任的職位,卻也沒有虧了他,在一次幹部調整中調他去縣直某局做了紀檢組長。
紀檢組長是副科級,不足三十歲他就實現了鄉鎮幹部或許一生都無法實現的提拔。意識到這一點兒,我居然產生了點兒莫名其妙的嫉妒——他竟比我還早三年。
但我知道,他的思想中的或許更遠大的目標就此完結了,因為他去的那個局從未提拔過幹部,幹部多是鄉鎮一些曆盡千辛萬苦才熬到正科級別再也無法安排混進來養老的,而且據說他到了之後雖雄心勃勃卻畢竟經曆不足根本就不是那些老油條的對手受排擠極為厲害不久就自動泄了氣。這樣的安排,我無疑是滿意的,因為我自覺長足了麵子。
據說他現在已意識到老副縣長的牌子已無法再打,已開始打著我的幌子在說話辦事。自己做小的時候也常有這樣的事兒,原以為領導是不會知道的,到了這一刻才知道其實不然,因為那些為他辦了事的人免不了要到我這裏買麵子,我輕易就了解了。
我當然不會因此而再去擠兌他,但那幫老油條兒卻能夠從我雖自覺不露聲色的表情中猜測到問題的症結,很快就不再垂青他。
我們且不去管他,隻說他這樣的安排因為多數人不解內情而無疑為我第二位秘書的選擇增加了籌碼。
因為不想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我第二位秘書也是由組織部門自行給安排的。盡管安排時曾事先征求過我的意見,但有時候征求意見反不如不征求,因為人家已經拍了板,你再表態,通常是尷尬的事兒。
——不同意的事兒卻又不好反對隻能在不情願中默認,不過,千萬別奇怪,官場中並不缺這種既想立牌坊又想當****的事兒。
幸好這位秘書是位出了名的鬼精靈,他象是能猜透我的心思,總在我最需要的時候出現。
——不要以為縣裏的領導在電視上總是或風光無限的微笑或古板地板著臉,其實這不是真實的他們,他們也是活生生的人,也渴望豐富多彩的生活。
所以,他似乎總能探聽到無窮無盡的消息或奇聞,而且總能用順耳朵的話說給你聽,既讓你了解了事情的內幕,又不會感到疲憊。
他可能就是我們在做小的時候最討厭的那種做的少說的多的人,這種人通常喜歡踩著別人的肩膀,其實踩著別人的肩膀也是一種處世技巧,隻是總給人以媚態,尤其是在我了解到他比我那位老鄉具有更大的欲望之後,盡管人的努力無一不是為欲望。
對於媚態,如果不是出於特殊的目的,相信無人不反感。隻要有媚態的人,幾乎都沒有一貫的立場,盡管自他過來之後我的工作順了許多,但自從那一次我聽到了他在辦公室與其他領導的秘書談論各自領導時對我竟大不敬之後就改變了我對他的印象。
關於秘書間的這種議論是難免的,但通常是恭敬的少有大不敬的情況發生,他居然敢直呼我名。
秘書間的這種議論又稱之為第二會場,我極重視這個第二會場,因為往往能有許多更有價值的信息。
但這種會絕不會守著領導的開,或許他的不少信息就來自於此,盡管這些信息不可能百分之百的準確,卻絕不可以忽視,因為領導不可能總把秘密藏於心裏而不有所表露,所以縣委對此雖有嚴格的規定,卻也無法徹底根除這種人人都反感又人人都希望從中獲益的會議。這或許也是許多事屢禁不止的原因之一。
還是閑話少說,且說人在喜歡一個人的時候往往不易發現他(她)的缺點,惡感一旦產生,看到的聽到的就盡成了他(她)的缺點,甚至連他的笑也成了媚態,媚態到了這個時候才是最可惡的。
事實上,從那以後,我就產生了這樣的感覺,而且這感覺在進一步地加深拉長。
我們當然不應否定他的成績,但他是一個自私的人卻是肯定的,盡管又有誰敢說自己不是自私的呢?
但我還是決定調了他,那一刻,我隻覺得親信就是一個絕對不可以也絕不可能超過自己的人,幸好他並沒有掌握我太多的隱私,除了一些平日裏的瑣碎的小事兒,但即使這樣的瑣碎的小事兒對於一個有著嚴格追求的人來說也是不可以亂說的。
所以,我就竭力地推薦他做了辦公室的副主任,而且我必須竭力地控製著他,即使控製一個人再難,因為我認定有媚態的人必定是小人,小人更不能得罪,但也絕不能讓其長了勢,盡管待其興高采烈地上任時我居然有點兒舍不得。
說句心裏話,這就是我調他的根本原因,另一原因應該是我那一刻認定,隻有自己調的人才能是自己真正的親信,哪怕是曾經有過恩怨糾纏的人。
理所當然地,第三位秘書便是我自選的,而且是連我自己也不曾想到的就是那位在山村小學曾有過糾纏的隻遲我一步調入鄉機關的副課老師,此時他已做了某鄉的副鄉長。
由於當時的鄉鎮已無法發齊工資,而且他正在受排擠,所以調他做名義上的辦公室副主任實際上卻隻做我的秘書雖說隻能算是平調,他卻是心滿意足的,盡管他表麵上仍是絕不會讓人看得出。
而對我來說,看著一位曾經比自己心機更深的人給自己做秘書,盡管我們當然不能把自己的秘密全部泄露給他,這事實上也是我一貫堅持的原則,竟是無比地爽。
這隻能是其中的一種極其微妙的感覺,更重要的便是他長期奮鬥的結果卻仍然是副鄉長,我那時就有這樣的或許應稱之為錯覺的感覺——進步慢卻仍在堅持的人,除了無能就是大智大勇之輩。
他絕非無能之輩,他不應該是這樣的人。果然,現實很快就證實了我的猜測,他是個敢說敢做敢於承擔責任的人,這樣的人雖然說的少,卻都是無私之人,無私通常就能無畏。
就象吃飯一樣,人無疑需要多樣的複雜的感覺,他雖不能象第二位那樣給我以豐富的信息,卻是個敢於跟我爭論的人,準確且簡單地說明問題及自己的看法之後,象朋友一樣地爭論,往往能讓我對事情有更深刻地理解。
官做久了,已難有這樣的感覺,象中學宿舍裏的那種無拘無束又常常鑽牛角尖的爭論。這也是我調他的另一個重要原因,還有他的個子明顯矮了我一大截,特別是我曾教訓過他的那一段經曆,讓我總有一股說不清的優越感。即便這樣,我們之間的爭論,當然都是我需要的時候,也是常有的。
那一次的爭論,無疑是暢酣淋漓地,以致於我的第二位秘書誤以為我們在對罵慌不迭地跑了進來。
他就有這樣的能力,無論如何難纏的糾紛,他三言兩語往往就能消弭於無形。
他自負於這個能力,所以我就故意裝作氣憤的樣子,他急得兩手直搓,我們才哈哈大笑。
他不解地瞅著我們,仿佛明白了點什麽,就做了一個滑稽的動作,於是笑聲再起。
這樣的人當然是要有所控製的,笑聲裏我的意識是清醒的,我仿佛形成了這樣的認識:人是可以忘形的,但絕不可以讓意識失去清醒。
到了這個地步,人會變得甚為古怪,無論喜怒哀樂總會讓思維變得異常活躍,突然地就會有奇思妙想——我居然會有了乾隆皇帝的感覺,工作有劉墉,娛樂有和珅,寬嚴相濟,兩者皆不可以偏廢,即使有雄才大略的人,但有一點兒切不可忘了,認識一個人就象認識事物一樣需要一個過程,經曆或者說互有交往的經曆才是認識人最重要的素材。
正當這個時候的某一天,我又遇上了前幾年才退下來的那位正縣級領導。
說起來也奇怪,原本住的不遠,遇上也不過是稀鬆平常的事兒。
可我這天偏有頗多感慨,這原是一個極為幹淨利落精氣神兒十足的人,僅幾年的功夫,頭發不染了,衣服也遠不如過去周正了,臉上的皺紋更深了,尤其那人賴以支撐的“神”呆呆地,象是總在苦苦地思索著,遇上人說話總給人遲鈍的感覺,通常需要人大聲地再三招呼他才會象突然醒過來似地“啊啊”連聲,其形象甚至尚且不如一個哼著野調或勞作或垂釣的村夫。
這無疑給了我巨大的刺激——是的,我們終究不是古代的皇帝,能夠任職至死。意識到了這一點兒,因為我將要轉正的傳言而燃起的激情竟然漸漸地熄了。
人是該也是必須要講究現實的,到了我們這一級吃穿當然是不必要勞神的,那又是為了什麽呢?為錢財?為女人?還是為徒有虛表的名?當然都不是。“隻要不對錢財產生貪欲就不會坐牢,隻要不對女人產生邪念就不會犯錯誤”,這是我一慣的座右銘。那又是為了什麽呢?既然想不通就別去想,這是一條有效的處事方法。
如此想的結果就是讓我覺得必須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講良心的重要標誌就是尊重人,即使對那些或許對自己有所求的人,譬如正辛辛苦苦為自己服務又對自己有所求的秘書,我是可以跟他們做朋友的,這樣做無疑讓我感到了快樂,因為隻有不高高在上的普通人才是最快樂的,因為他們不需要把自己辟成二份兒或三份兒,他們就是他們,對他們來說或許就沒有秘密,盡可以放膽地喜怒哀樂。
保守秘密是一件累差事,當然我所說的累差事並非指那些該保守的秘密,而是自己故意製造的秘密。
我試著這樣做了,而且與副課老師真正成了朋友,真正的朋友之間就不會有如此的秘密,所以我快樂地生活著,不僅成為縣級領導班子中最瀟灑的一個,而且事業也出奇地順,關於我轉正的傳言很快就要變成現實,因為地委組織部已經找我談過話,按照慣例,隻要組織部門談過話的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
連我自己也不相信,這一級按照自己的計劃登起來必要費心盡力的階梯居然在自己毫無意識中就這樣夢一樣如期而至了。
這時候,我突然感到了可怕——這幾年我太把副課老師當朋友,在他麵前我就象一個脫光了的孩子,我甚至莫名其妙地感受到了他的蠢蠢欲動,或許恰如我們有一次在爭論中所談及的那樣,人永遠都是不甘寂寞的,所以就都有無邊的欲望,可以說少有人在而且能夠控製自己的欲望,任其蔓延就有了追求。
他的議論是精辟的,雖然常給人荒誕的感覺,細想起來卻也不失道理。譬如他常說的,最親密的人之間隻宜做朋友而絕不可以是上下級或者同事,因為有了後者往往就會傷及最親密的關係,未免有些得不償失,人是該遵守等價規律的。
事實上,我已經在著手考慮是否該象有的領導提拔之後那樣普調一級提他做縣府辦公室的主任,難道他就不會有如此之想法?我或許應該把事想到他的前麵去,這應該是一個領導之所以成為領導的關鍵或者說訣竅。
然而,還在我躊躇未決的時候,他已經開始請命了,希望到某局去做一名副局長,說是正好發揮自己的特長又不給我添麻煩,而且即便這樣也已經優於他做副鄉長——按照我們縣的規定,副鄉長隻能在原地退休,一般不到縣直部門安排。
他的理由無疑很充分,顯然已經過了深思熟慮,但我能察覺出他是出於對我們之間友誼的珍視。
這種友誼當然是值得珍視的,因為其確是彌足珍貴的。人同此心,難道我就能夠不珍視嗎?所以,我決定推薦他去做該局的局長。
當我把這個決定告訴他時,他居然隻歎息了一聲,說不清喜悅還是哀傷。
換位思考,盡管他從未明說,但他應該還是希望做辦公室主任的,因為這幾年我們縣提拔的幾位副縣級都是縣府的辦公室主任,最差的一位也被安排去了縣政協做副主席。
不要小看了這個有職無權的差事,畢竟也是一個副縣級,對於那些無望的縣直部門局長主人們無疑是最好的選擇,至少還可以延續自己的政治生命,哪怕隻是緩衝一下,也比不少象咱們剛提及的那位已退休的正縣級領導一樣狀態的局長主任強。
這也算利益吧。人就不應該忽視利益,我們也不倡導忽視利益的友誼,因為這樣的友誼是根本不存在。
莫非他又想到了我們之間常提及的劉伯溫,就是送徐達“慶功樓上不離主”而保住了徐達性命的那位?事知道多了也不一定是好事,功高往往能蓋主,當然還是多知道一些為好,但最好少說,要不然,為什麽徐達不再告訴別人呢?這個劉伯溫。這個徐達。未免有些荒唐。
政治家象是終於才下定了決心似地說道,還是跟兄弟們說說親信吧。
或許由於曾做過而且正做著別人的親信又有過而且正發展著自己的親信,便能夠對“親信”一詞有更多的理解。所以,提及這個話題,我首先就想到了這個詞,相信兄弟們對這個詞必也不陌生吧。
話不妨從“親信”這個詞的詞性說起,所謂的“親信”,特指親近而信任的人,多用於反麵人物。
正是因為這個公認的詞性,大家對親信沒有多少好感,常常把其與小人相類比,譬如清末權傾一時的大太監李蓮英無疑就是慈禧的親信。
在這裏,我們有必要讓自己的思維和認識更客觀一些。事實上,親信或許應該是普遍存在於曆史和現實的隻要有人類活動就不可避免的一種社會現象。
勿需去說曆史,隻說現實生活中一個職場中的人不可能總把自己最親近的人帶在身邊,出於人的自我防衛意識,不可避免地就要去發現甚至培養自己的親信。
如此看來,親信更多的還是因為信任,因為信任而親近,又因為親近而信任。
再進一步講,親信的存在,必需要地位或對等或不對等的兩個相互的主體,而地位對等的兩個主體之間或許隻應稱作彼此信任而親近,非典型的親信。我的講述無疑要定為於“典型的親信”。
毫無疑問地,“親信”因其與生俱來的貶義詞性而讓人對之沒有多少好感,卻並不妨礙我成為領導親信的渴望,這大概源於“讀書時幾乎全部由優等生擔任的班幹部才能有幸成為老師的親信,盡管他們時常得不到多數同學的擁護,卻擁有與老師親密無間自由進出老師辦公室隻要隨意地說一句什麽就能令老師相信的特權”的事實。
這種單純以學業成績為基礎的親信雖不同於我們要說的親信,其“豈不羨煞個人”的美妙感覺卻無疑助長了我的渴望,盡管我當時對於親信的理解是片麵的——在我看來,親信的另一主體必定是說一不二的校長,而且隻有象總跟在校長屁股後麵的會計那樣才能算是真正的親信。
因此,我當時最大的夢想就是做會計:既不需要講課,又能夠永遠地跟隨校長,且不說隻要有了先進之類的好事兒總不會丟了自己,單是不停地陪吃必也能省卻不少的錢財。
雖然據說象會計這種在我看來無人不想卻是全校唯一的差使並不經常地調整,而且這個會計原就是校長的遠房親戚,我當然知道實現自己夢想的難度,但我還是鬼使神差地按照當時正流行的凡事必要意思意思的原則製定了一個自以為甚為周密的計劃。
事在人為,做人做事總要有個目標。這是我堅持至今的一個原則,當時階段的目標無疑就是做會計,至少要成為校長的親信。
可計劃的實施過程卻完全暴露了我的幼稚,或者說以我當時的能力和經驗還不足以完整地實施這樣一個計劃,正是因為這個計劃實施的失敗才最終導致了前麵講述中所提及的我的那一段落魄,且聽我慢慢道來。
現在看來,一個慈祥的如同農村小老頭似的山村小學校長或許根本算不得什麽,甚至還會有點兒卑微,但對於當時的一個不安分的且學曆已經開始不占優勢的山村小學教師來說,卻無疑具有絕對的權威——他不僅管著十幾號山村學曆最高的人,更重要的他是唯一能夠跟鄉教研組甚至鄉裏的領導接觸得上的人。
所以,見了麵盡管他總是笑眯眯地招呼,而我卻總象做了虧心事似地心裏緊張得要命,雖然我不會放棄任何一次跟他接觸的機會。
相對這樣的狀態來說,或許任何計劃都能夠輕易地做出,實施起來就難了。
我永遠也不會忘記按照計劃我必須去拜訪他的第一次,自周一就開始盤算直至自己決定必須要去的周六仍沒能拿定注意:
先是去時到底帶不帶禮物,空著手去顯然是不合適的,可又帶什麽禮物呢?太多了,自己拿不出;太少了,人家肯定會瞧不起;帶煙吧,他不吸;帶酒吧,人家家裏必定少不了,引不起他的注意,甚至待我走後,他或許會說不清到底是誰送的;我認為,最好的禮物當然是他所喜歡的經常玩弄能夠經常記起送禮人的那種。
可他又喜歡什麽呢?我竭力地去探聽觀察,似乎他是個一無所好的人,實際上卻是我根本無法了解得到,因為我與之接觸的機會實在太少——天底下難道果真存在一無所好的人?
顯然地禮物還沒有確定,“到底什麽時候去,飯前還是飯後”的問題又來了:飯前去不合適,總不能耽誤人家吃飯,盡管耽誤了人家吃飯或許能引起注意,而且可以掩飾自己的窘迫,但常常也會顯得潑皮似的招人反感;反複地考慮過了,飯後去也有飯後去的壞處——人家一家人其樂融融的時候,難免掃了人家的興。
隨後便是敲門應保持怎樣的節奏、開門的人是誰、見了麵的第一句話該怎麽說總不能說我想成為您的親信吧、帶來的禮物人家不要怎麽辦豈不要多尷尬又多尷尬,等等,一係列地問題。
反正,待時間已到晚上快九點我必須要去的時候,所有的問題我居然一樣還沒有決定。
我或許就是這樣的人,或許事情的本身就這樣,事到臨頭往往就有了注意。那一刻,我有了一個或許也能算得上決定的決定:或者去或者該怎麽辦一切到九點再決定。這是我當時經常使用的也是最有效的處事方法。
於是,我兩眼一動不動地盯著桌上的時鍾,當指針恰恰指向九時,我認為去與不去已不是今天該討論的範圍,去是必須要去的,而且必須要帶一點兒東西,就是兩瓶酒了!
酒雖算不上好酒,卻是山村裏最貴的,共需用去我二十五元錢。
不要小瞧了這二十五元,相當於我工資的三分之一,隻要有過了這麽一次,我本月將麵臨著嚴重的經濟危機,但人家還不一定就能看得上。
就這樣思想著,眼瞅著又要發生總是自己為自己找理由的變故,我終於狠下心來,用力跺了跺腳向小賣部走去。
這種酒因為銷售少的原因,小賣部裏不常有,我已於兩周前就通知讓人給捎。貨剛一到,店主就一天三遍地催,唯恐我不要了似地。這一天催得更厲害了,揚言如我再不取貨就要賣掉,仿佛我已失了信用,而他則將要賠掉家底似地,煩人不煩人?!
因此,當我擔心自己再次改變主意急不可待地先把已攥在手裏許久因汗而有些濕潤的錢遞給他時,他早已喜上眉梢,兩眼卻在不停地打量我,那意思分明是:哥們,買這等高檔酒幹啥?送禮?給誰?我一句話也沒說,他卻仿佛已看透了我的心事。
這個可惡的小店主!由於我經常去他店裏買煙,就熟絡了,這是一個說話如同放屁的家夥。
——那個時候我抽不起好煙,買的多是三毛八分錢一盒的“藍金鹿”,這顯然已經不是年輕人的消費檔次,所以我總要買兩種煙裝到兜裏,私底下的時候抽“藍金鹿”,公眾場合就抽檔次稍高一點兒的或者用來應付那些尷尬的討煙者。
——分明自己兜裏裝著煙,偏要向你討煙,待你誤以為他缺煙而真誠地掏出遞上時,他卻已然從兜裏掏出或跟你一個檔次或略高於你一個檔次的香煙點上,要你有多尷尬有多尷尬。
偏是這可惡的東西多嘴,逢到買煙,必要多嘴一番。
尷尬的事兒或許不說就不會尷尬,而若要說出來往往就成了埋汰人,要知道這種事兒原本人在心裏便如同理虧似地。
有心不再去他的店買東西,學校周圍卻偏偏就隻有他這一家,尷尬的可惡的東西!
他分明看透了我的心事兒,要不然他的笑會那樣詭秘?此時,我象當眾被他扒光了衣服似地,雖然他隻是笑而破例沒有將糞一樣的髒話吐出來,我還是賊一樣飛快離開了。
直到我確信他已看不到我時,我才停了腳步,我不能忘記自己今晚的使命,但意識到自己的使命,我居然戰戰兢兢起來,完全可以說,我是一步一步挪到校長家門口的,原先設定的敲門頻率竟一點兒也沒能用上,而是焦躁地極沒有禮貌地敲響了校長家的門。
幸好開門的是校長夫人而非校長本人,這是一個幹淨利落的女人,她隻瞥了一眼我手中的紅色塑料兜,臉上的愣怔立即就被熱情所取代,不僅讓人絲毫感覺不出傳言中的諸如校長被他馴服的常給她洗腳捶背之類的潑皮,反給人以熱烈的親切感。
正是她的這種親切感讓我把所有精心準備過的應答之詞都忘得幹幹淨淨,雖竭力地想,卻是一句也記不起,隻好尷尬地笑著,機械地隨她進了屋。
校長正在家看當時為數還不多的彩電,見我進來,態度同樣熱情,卻沒有站起來,眼睛甚至沒有離開電視,隻隨意地問了一句“來了?”就不再言語。
這樣的態度顯然不是待客之道,但當時我卻認為,這或許就是一個領導者所必須具備的素質——看似隨意地熱情地招呼卻往往給敏感者以更大的壓力。
據說,有不少領導的威信都是靠這種夫妻間的巧妙配合而爭得的——老婆無比地熱烈,而男人則保持著足夠地清醒,一唱一和,恰到妙處,盡管離了這種場麵老婆仍然是公主而男人照舊是奴才。
且不囉嗦,隻說我顯已緊張到了極致,手足無措,茫然地點了點頭,也不知對方是否看到。
之後,就是長久的沉默。
為了應付這種沉默,我伸手去摸煙,這是我當時一貫的做法,隻要點上了煙,緊張才會稍稍緩和些,也隻有到這個時候才能真正體會到吸煙的絕妙。
可剛一觸到煙,我立即就想到他不吸煙,此時吸煙顯然不禮貌隻好選擇了放棄。
這個時候或許最好的方式就是保持沉默靜待對方來問,因為麵對帶著禮物的下屬校長應該也是緊張的,如果保持必要的沉默,必同樣能夠給對方以壓力,從而盡快地改變這種沉默。
但我當時無疑是幼稚的,幼稚的就會如癡似傻。我顯然是羞澀地看了看兩眼隻顧盯著電視形象卻甚高大的校長,結結巴巴地說,給您帶了兩瓶酒。說著,揚了揚手中的兜。
他恍若沒有聽見,眼睛仍盯在飾演陳真的那個演員上。我誤以為他沒聽見,竟是連說了三遍,至今想起來仍後悔不已,因為連說三遍之後,我感覺自己似乎不應再放在手上卻又不知置於何處,而且後麵的“別嫌少”的客套話也隻能省略了。
正勞心勞力地尷尬著,趕巧夫人進屋,就隨手硬塞給她,她一邊瞟著毫無反應的校長一邊埋怨著“這人都看入迷了”,校長此時“啊啊”連聲不知是對誰的應答,她就伸手接了,卻又故作害怕似地說,他不允許這樣。所以,我仍尷尬,或許這個時候最好任何的意外插曲都不發生才不會讓我的緊張進一步升級。
直至當時流行的電視連續劇《霍元甲》一集放完,他才終於回過了頭,恰恰也是他老婆接過禮物之時。他微笑著,輕輕地象是責備道,來就來吧,帶什麽禮物嘛?
我正欲客氣,他卻沒容我客氣就接連問了我一些單位裏的事兒:大家最近還好吧?有什麽意見沒有?老張沒有再罵人吧?老李都跟一些什麽人打交道?老徐老婆的病好了嗎?……
其實,大家每天都在一起,他應該比我更清楚呀,我的思想轉得飛快,未及疑惑進一步蔓延,我仿佛已明白了:如此或許才能更好地突出“我是領導”這麽一個無人懷疑的事實,而且通過我的回答就能夠看出我的態度。
但據說這也是領導不自信的表現,正因為不自信才喜歡一些道聽途說。
我可不敢這樣認為,應該說,我是誠惶誠恐的,我顯然地不想給他留下不能容人或者搞不好團結的印象,所以就一味地說好。
說好當然不會犯錯誤,也容易掩飾自己的觀點。這卻是一般年輕人常犯的錯誤——總喜歡在領導麵前有好的甚至是自以為無可挑剔的表現,又往往因為幼稚而不善說謊,常常給人留下言不由衷的印象,反而得不到領導的信任。好了,不賣弄了,現在隻說一連串的問答之後,另一集電視劇又開始了,他的眼睛又粘上了,我正好趁機告辭。
及至告辭出來,我才發覺汗水已浸濕了我的衣衫。此時已值初秋,涼風一吹,竟無比地愜意——我仿佛剛完成了一個偉大的創舉,興奮!
我不想立即睡覺,我必須要重溫一下剛才的談話,竟是一句也想不起,大腦一片空白。
管他呢,反正“吃人的嘴短,拿人的手短”,隻要他能收,就說明信得過咱。如此想著,心就寬了,脫水似地喝過兩大杯涼開水之後甜甜地睡去了,竟是累!
也不知睡了多久,一個愣怔醒過來,大腦象是恢複了記憶。
耐心地細致地反複地回顧著每一個細節和自己所說過的每一句話,正感得意,悚然一驚:校長對自己的表現應該是滿意的,但對自己的回答似乎不滿意。
竭力地想回到其中,但過去的已經過去,永遠也不可能了。
或許這句該那樣回答那句該這樣回答,咳,當初……心下愈加惴惴不安,便想睡覺,睡覺似乎是解脫最好的辦法。
大腦卻異常清醒且活躍,如此三番地折騰,漸漸地有了怒氣,校長接待上級領導時的奴才相竟然一下子就跳了出來。
可不敢有這樣的想法,我盡力地勸著自己,直到天明。
習慣於貪睡的我居然早早地起了床,而且破天荒地去晨練,因為我知道校長有晨練的習慣,迫切地希望能見到他察看一下他的變化。
偏偏他那天沒有晨練,事後聽說他去參加青年校長培訓班了,直到三天後才又見到他。
天哪,我的這種情緒居然整整持續了三天!——他依然笑眯眯地,待我問過“校長好”之後,他還是那句似乎永遠都不會變的“你好”,但我能感覺出他的這句“你好”已明顯不同往昔,裏麵透著濃濃的甜味。
我該算是校長的親信了吧?!我幸福地想著。
從那以後,我理所當然地就把自己當成了校長的親信而自鳴得意著,盡管當時我與校長之間除了這次之外甚至再沒有一次完整的談話,但我更相信那種心意相通的交往。
我無疑已把獲得校長的信任作為自己唯一重要的目標,隔三差五地就要給校長送一點兒諸如五月單五的粽子清明節的雞子之類的小禮物,盡管我經常看到校長門前的垃圾箱裏有似乎象我購買的東西,但我還是要送,因為再去送已經沒有第一次那樣緊張,而且氣氛也地活了許多,漸漸地,校長夫人不再總去支應會計而是象當初招呼會計一樣總支應我去幫她諸如換水龍頭耕種院裏菜地之類的小活兒。
2
這便是我自我感覺的最有力的證明,我會象上學時又得了滿分一樣興奮,盡管這耗去了我不少的錢財以致於我對自己的父母逐漸悋懎起來,而且經常地需要向父母蹭錢或者向同學借錢。
這豈不是孝,一種比對自己的父母更重要的孝?偶爾泛起的這樣的想法常常讓我無地自容,因為“孝”這個字太過紮眼,但我很快就能讓自己得以解脫——當我終於肯向父母說明原因時,父母不僅埋怨沒有了,反而甚是高興。
我知道,父母是希望我有所成就的,尤其象我當時的這種尚十分困難且毫無背景的家庭,父母的希望早已超過了渴望,所以才會不遺餘力地支持我。
不少事情由於加入了父母的支持往往會變得容易,卻又因為父母的渴望最易轉化成壓力而變得不輕鬆。所以,我必須要竭力地維持這種來之不易的好局麵,按照我的理解,親信或許就這樣:他扔他的,我送我的,扔掉的隻能是物品而絕不可能是賦予其中的意義。
當然,所有的這些都是在暗中進行的,明麵上我也必須時刻注意維護校長的權威:不僅自己不去說做一些不利於校長形象的話與事,而且凡是對校長不利的所有都一概堅決反對。
正是這樣的背景,我組織了前麵講述中曾提及的為校長過生日的活動——不少事情難做,往往就因為沒有人肯首先號召,象這種事,我的倡議剛一提出,眾人立即就唯恐自己落了後似地響應,盡管有的人心裏或許不樂意甚至暗暗地罵“哈巴狗兒”之類,明麵上卻絕沒有。
我們辦公室的那位沉默寡言的副課老師就是這樣其中的一位:平日裏絕少說話,但隻要說必象是經過了深思熟慮似地讓人覺得深沉透徹切中要害,而且除非不說,隻要說開了就不希望別人去打斷他,仿佛這樣會讓他縱論天下大勢的奇思妙想和非凡氣度瞬間丟失,口氣則與誰有深仇大恨似地,內容卻從不有所指,絕類農村潑婦的罵街。
這或許也算是山村小學獨具特色的現象之一吧,通常地,凡與領導能夠處好的人雖表麵上熱氣騰騰不少人都在借故說著恭維話,卻極難擁有最真誠的朋友,反而象副課老師這樣的人容易與同事處好關係,因為盡管人們說不清他與領導的關係到底如何,隻覺得他是一個敢於抗上的憤世嫉俗的人,在平常人的心目中,這種人必定是正直無私的,正直無私的人最易成為知己。
鑒於他的這種狀態,在我經過反複篩選才最終確定的假想對手中,他是最不入流完全可以被排除在外的一個。然而,事實卻完全否定了我的判斷。別急,且聽我慢慢將——
此時,學校裏正在評優秀**員,而且傳言隻要能夠評上就有轉幹的可能。因此,我跟其中的好幾位都在躍躍欲試。
按照我的判斷,不要說自己辛勞賺來的硬件,單憑我跟校長的關係就足以板上釘釘,更何況校長夫人已多次暗示過我,甚至差點兒就要說出“請客”的話了——連說都勿需去說的,我不能不為自己的先見之明而自得了。
再去看校長,雖然還是那副深沉的笑,不善藏秘的他卻已是臉漲得通紅,經常需要“哈哈”一笑來掩飾自己。
據說善藏秘密也是人的一種素質,倘若不具備這樣的素質,常常能憋得鼻腫臉青,象校長這種情況還算是輕的了。總之,所有的跡象都足以堅定我的信心。
凡事無論遲早都會有結果,在我沸沸揚揚的煎熬中,副課老師竟意外地拿到了優秀**員的證書和五百元獎金,而且象這種在我看來已算是巨大的事件,學校裏居然連一個會兒也沒有開,顯然是要低調處理。
現在這社會就沒有能夠保住密的事情,倒並非沒有而且也曾采取了極為嚴格的措施,但凡事經不住無孔不入地探聽和最富想象的推測,關於副課老師評為優秀**員的事兒,學校裏其實早已傳開了,獨我一個人蒙在鼓裏,甚至還在想象著自己的美好前程以及倘若有獎金的話將如何去花的問題:全部送給校長呢,還是大家一起樂和一下,想想還是校長重要,幹脆就送給校長吧,自己隻得榮譽和機會。
待我顯然仍不相信似地見到他故意在我眼前晃的那個證書時,傳言已發展到三種:一說是副課老師在鄉裏乃至縣裏都有極深厚的背景,連校長和鄉裏的教研組長也拗不過,倘若這樣的話,我就隻有認命的份兒了,到這個時候,人的心情往往反能平靜些。
另一說法是這個沉默寡言的家夥竟然是教導主任的親信,教導主任或有太深的背景或抓住了校長的小辮子,據說現在這種靠抓人小辮子的人不少,平日裏無事的時候“你好我好大家都好”,一旦有事兒,隻要稍稍提及,再硬氣的人也不得不乖乖地就範,主任便是這樣的人,由於他的據理力爭,校長隻好服軟了。
還有第三種說法,便是副課老師原就是校長的親信,一種比我還要鐵的親信。
現在想起來,我仍然傾向於第三種說法,因為它很容易地就讓我又記起了那次為校長過生日,並且因此而恍然大悟。
那次,為了表達自己對校長的敬意,在公開隨份子的基礎上,我決定單獨另外再給校長一份以顯示自己的與眾不同。
剛到校長院門口,就碰到了正笑嘻嘻地從校長院裏走出來的這位,他也是這次生日宴會的參與者,見了我,他尷尬地笑了笑,嘴裏雖然破例親熱地喊著“老弟”,眼裏卻盡是怨毒,讓我至今也無法忘記。
莫非……我立即湧上了這樣的疑問,但這種疑問很快就被接下來的事情所消除。
也真是奇怪,就在那天,他總在用言語擠兌我,說什麽舔屁股難道能舔出香油來等等之類的屁話,分明是在指桑罵槐,搞得辦公室裏人心惶惶,卻硬是沒人接茬。
憶及他那怨毒的目光,也怪我年輕氣盛,竟是拍案而起。
或許大家出於對他的怨毒,竟沒人上來勸架,他原就個子小,根本不是我的敵手。
正當我痛快淋漓地教訓他的時候,校長急匆匆地趕來了,他嚴厲地訓斥了我的野蠻行為。
正是因為他的訓斥,徹底打消了我的疑慮,因為當時在我看來,這就象家長對孩子,無論對錯總要先訓斥自己的孩子一樣,我無疑是校長更親近的人。
現在重新回到咱們講述的順序,其實,我用不著去看他那趾高氣揚的模樣,那一刻,我的天地分明在旋轉。
或許我的表現引起了校長的注意,也或許校長原就是個氣度非凡的人,上課鈴剛響過還未來得及讓我的情緒蔓延,他就找我談話了,地點選在辦公室,眾所周知,辦公室裏的談話通常是不帶感情的正式的。
因此,未及他說話,我已再三地類似於質問地連問了三遍“為什麽”,我一反常態,顯已喪失了理智,而他則仍保持著必要的鎮靜。
對於我的毫無理智便毫無禮貌地質問,他不僅沒有動怒,反而有些可憐地攤了攤手,歎了口氣,鼓勵我不要泄氣,說什麽類似這樣的機會有的是。廢話,一切都是廢話,全部都是廢話。
我無法聽進去,也根本不去聽。——肯定是為了安慰我,他說他已向教研組推薦我做教導主任,若是用心幹指不定幾年後就能夠接替他。
教導主任?若在平時,已算是一個誘惑,但豈能與到鎮裏當幹部相比,據說這位優秀**員很快就要上調到臨鎮去做教研組長。
一時情起,我感覺自己夾了淚,或許為了掩飾自己的軟弱,我也說不清自己何以會突然有那麽堅定的勇氣,隻說了句“別假惺惺了”就摔門而去,而且毫不後悔——果如他所說,豈不把我與教導主任置於了仇敵的位置?
不過,當時我卻沒有如此清醒的認識,隻隱隱感到了不妥。這就是我的堅定決心:連“隱隱不妥”也決不放過,於是就有了《背景》中所提及的那段落魄,我顯然沒有因此而得罪教導主任。
不過,還是應該感謝校長,他必定是因為煩我才推薦我去工作隊,卻為我創造了機會,要不然,我恐怕至今仍要呆在乏味的教育圈子內,權作他對我的知遇之恩吧。
這就是我第一次做人親信的經曆,深刻的體驗無疑給了我至關重要的影響。
顯然地,即使沒有今天的話題做限製,我們也完全沒有必要去做關於我的變化的一些無所謂的重複,隻說我事後對其進行了認真地總結——親信實際上是一次必需要過程的機遇,所謂的過程就是爭取與磨合的時間,是機遇或者說成為親信的最重要的環節,而這個環節的第一步又是人的勇氣和選擇。
因為金錢固然是人與人之間交往極其重要的載體,或者說金錢能夠極大地推動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即所謂的“來而不往非禮也”,應該說在這種以經濟為基礎的來往中人的感情漸漸地能夠變濃變深至親與信的地步,卻仍離不開人的勇氣與選擇的支撐,首要的自然是人必須要樂得去做,隻有有了去做的想法才能夠充分地調動人的積極性與創造性,也才能最終去做好。
還有另一層極其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單純經濟上的親信是遠遠不夠的,因為經濟而結成親信根本就不應該稱之為親信而隻能是因為經濟利益而結成的糾纏不清的死黨,而且必要有一定的社會基礎,沒有背景的人涉世之初恐難以做到。
咱們所說的當然是涉世之初的那種,不僅僅需要以經濟為載體,更重要的還是要敢於說謊話敢於搬弄是非而麵不改色心不跳以極大地扭曲自己來滿足親信另一主體的需要。
我的失敗,恰恰就失誤於此。——隻要能夠有所發現,哪怕是幼稚的不成熟的,我也常常會跟所有的年輕人一樣興奮不已。
這個總結理所當然地發生於我答應與阿鳳結婚並因此而比副課老師更早地調入了鄉機關之後,當時的我整個人幾乎無一處不透著興奮,隻覺冥冥之中必定有什麽東西在主宰著而總能讓人苦盡甘來。
我便有這樣的長處:興奮不僅不會抑製自己的思想,反而會更活躍更富創造性。
所以,我才能輕鬆地感覺出鄉機關裏比山村小學更加熾烈的親信之風,就有了這個總結,並迅速地與我那位雖然神秘卻極令我崇拜的嶽父關於親信的一些言詞結合起來而讓自己對於親信有了更加深刻地認識。
——就象經商必須確立一個目標一樣,做人親信的選擇必須要在等價交換的基礎上進行,不能單純地依據另一主體的表麵和現在的職務,必須要有一個全麵地把握:
不忽視現在的哪怕已麵臨退休的領導,這個時候正是他們不遺餘力為人的最佳時期,否則,單是他們的餘威就足以讓你功敗垂成。
也不能輕視他們的繼任者,即使他(她)現在還不是一把手甚至正落魄,關鍵地要看潛力,對於這樣的潛力者如不能做他(她)的親信,也絕不能得罪他,切記凡存在都有理由,凡事切不能做絕,必須要給自己留下有朝一日做他(她)親信的餘地。
倘若二者之間果如現實中所通常表現的那樣存有不可調和的矛盾,則寧肯暫時獨享寂寞也絕不可以圖一時痛快而介入其中,這個時候往往最能體現人的素質和能力,必要保持等距離地親近,準確及時地捕捉把握信息,隨時注意調整自己,以防陷入圖一時便宜而近視的極端,從而影響自己的大局。
前麵的講述中曾提及,人是絕不可以試驗的,稍有懈怠就會追悔莫及,更要避免偷雞不成蝕把米的後果。
在官場上,沒有多少誠信可言,且不能因婦人之仁而毀了自己。毀了自己的例子比比皆是就不一一列舉了,隻說必要謹慎再謹慎,風箱裏的老鼠兩頭受氣的常有。
曆史上關於這方麵的理論與經驗教訓足以汗牛充棟,可為什麽還會有如此多的遺憾甚至悲劇呢?除了個人素質之外,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少強烈渴望下的經曆,按照我的體會,與這種經曆相結合的經驗往往能夠被靈活地運用並持之以恒地堅持。
如果說我算是獲得了成功的話,就應該歸功於那一段經曆。當然,這樣的經曆必需要機遇,機遇難得並不是沒有,關鍵的是把握機遇的能力。
生活往往這樣,七拚八湊意想不到就獲得了成功,事後想起來仍難免會有諸多的“倘若不如此就不會那麽”的感歎。這就是機遇,也是我對做人親信的最後概括。
但事物常常有多個不同的側麵,僅了解一個側麵顯然是不夠的,就如咱們所說的親信,單從做人親信的角度看,無疑是片麵的。
幸而我做人親信的經曆讓我獲得了成功才有了成為親信另一主體的機會,非是我要囉嗦,如果不能了解親信的另一主體,對親信的了解無論如何都是不完整的。
如此便是個親信選擇的問題了,在這個問題上,我不想做過多地理論探討,隻講一段不曾重複的經曆,希望兄弟們能從中有所收獲。
開始講述之前,有必要先介紹一下我們縣官場的親信之風。可以說,此風正熾,隻要沾了“官”字,無論大小,似乎沒有親信就無法完成原本正常的工作任務,而且以其更加牢固更加隱秘而明顯區別於山村小學。
說其隱秘,便是因為常有相互見了麵甚至連話也不說的竟然也是死黨,任你經過多少年的觀察就是無法做出準確判斷。
“相善非定抱脖摟腰,仇敵未必頭破血流”,我做科長時就有這樣的感覺,但親信往往就要從那些所謂的曾患難與共的朋友中產生確是個不爭的事實。
——人在與人交往上都存有戀舊的惰性,我就這樣,隻要條件允許,寧肯去信任故交。
說起來,這樣做也不對,所謂的故交,不過是早認識了那麽一段時間,彼此間能夠省卻磨合的時間而盡快地進入狀態。事實上,後交往的人經過必要的磨合往往也不乏精英。
這些當然都是我現在的認識,在當初象我這種以自身經曆為基礎所形成的認識除非出現重大的變故往往極難改變。這主要取決於人的意識的條件局限性,即人處於不同的層次其境界和看待問題的視角就會不同。
及至我做了鄉裏的一把手親信觀念果然就淡了許多,從本質上看,任何的一把手都不可能從主觀上希望把事情辦砸而總企圖有所成就。
因此,盡管我嶽父再三強調“必須堅持首先不出事”的原則,但我還是圍繞著自己的目標不顧一切地努力著,既已有了目標理應如此。
說起親信,似乎隻要有利於我目標實現的人都應算是,很明顯地,我在努力地保持著平衡。
那時在我看來,親信之風甚至曾變成了不正之風,隻要存在此風,不可避免就會出現小圈圈而導致矛盾產生內耗,我寧肯忽視矛盾的些微積極作用,也絕不會因此而影響自己目標的實現,所以就嚴格地率先垂範。
由於我曾一度認為這或許就是我的目標幾經反複的原因之一,如願以償地做了副縣長之後,被強壓於心底的親信觀念竟又漸漸地泛了上來,因為市場經濟的誘惑實在太多,甚至隻要能保持我嶽父所謂的“不出事”都難,親信此時或許可算作一種緩衝吧。
然而,盡管有不少人都在象我當初一樣削尖了腦袋去爭做權威人士的親信,但此時我卻發現親信其實是不易找的,並非現實中不存在這樣的人才,主要是因為“親信”本身就是?
?個互動的概念——有人想做,也有人需要,但必須靠找。
因為人都有按照自己的標準去假想和設定的習慣,或許正是因為有了自己做人親信的經曆,我總喜歡拿自己去比別人,所以總難滿意。
非是我過於挑剔,而是看似強梁的官場實際上卻沒有永遠的強者,甚至可以說壓根兒就沒有強者,因為除了層級之間的牽扯之外,單是同層級內部的拳打腳踢就足以讓你手足無措,所以必須小心再小心,便沒有一個完整的日子。
事情無疑是能夠類比的,以大比小或者以小比大或者以圓比方以方比圓,雖然不同環境有不同環境的感受,但道理卻是相通的,即有人稱之為的換位思考。
尤其在官場,這種換位思考是必須的,盡管大家嘴裏說的可能是仁義道德,心裏卻全不是這麽回事兒,不少人顯然是在把這種換位思考當成了為自己尋找解決自己為自己精心設計的圈套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至此,我居然仿佛理解了校長和自己當初的為難,因為校長與副縣長之間雖不屬於同一層級卻實在有太多的類似,從某種程度上講,副縣長甚至比不過山區小學的一名校長。
成年人看問題不會也不應該象孩子一樣單純,視角不能總局限於表麵現象,尤其在我們縣的官場,電視報紙出鏡率高的人、事、時,往往正是危機四伏的時候,盡管領導幹部的出鏡率有嚴格的規定,但凡事總可以變通,更何況是受黨委政府領導的官方媒體呢。
所以我們縣就流傳著這樣的觀點,要重視縣電視台但絕不可以去相信,必須用逆向思維去思考。
即便這樣,大家還在計較自己的出鏡率,因為這是一種榮耀,我無疑還能看得開不會象有些人那樣因為計較而煩惱,但任誰也不會把金子貼到屁股上而隻能貼到臉上。
現實是,做了副縣長之後,我的出鏡率明顯高出了許多,也正是因為這個出鏡率,不少人就以為我這個在所有同學中級別最高的幹部便無所不能。
3
其實不然,雖然我也總喜歡表現出無所不能的樣子,但有不少事不僅不能而且甚至會相當難堪。
譬如,我第三次換秘書時,組織部長這位因我分管財政而經常在經費上照顧的習慣於稱兄道弟的老兄臉已拉得老長,憋了好長時間直至臉已發紫才勉強應了,卻又再三地叮囑,這次一定要考察好,下不為例。
我能夠感覺到自己三年換三位實在太過了些,但沒有辦法,到我們這一層級,秘書無疑就是最近的親信,盡管此時親信的選擇空間明顯廣了,也有不少甚至要勝過秘書的親信,但在這裏我們沒有必要一一列舉,不妨隻說說我的三位秘書,以此為例。
第一位,《煙酒的講究》中曾有提及,就是我的那位老鄉。
我們不必重複,隻說待他決定給我幹一輩子秘書時我卻堅決地調了他,這裏麵當然有我因為希望而淡化了風水先生的預測的原因,但最關鍵的還是他本人:
人雖幹練,活兒也幹了不少,卻無論如何點撥總象腦子缺了根兒筋似地不靈通,張嘴閉嘴就是老縣長如何如何這事兒換了老縣長該如何如何,似乎老縣長就是他爹,他象了解他爹一樣了解他。
我原以為他戀舊也不多與他計較什麽,但漸漸地我就不耐煩了——在新領導麵前適當地提及老領導無疑能夠讓新領導覺得你戀舊值得信任,但總提就不行了,因為新領導畢竟不是老領導,新領導不可能總循著老領導的路去走,任誰都不可能這樣,他必須要推陳出新。
他之所以會這樣,則主要因為他的人人都會有的思維定勢,這種定勢是可怕的,一旦形成,往往極難改變——老縣長曾經給他的推薦他做辦公室副主任的許諾無疑已深深地印進他的思維,關於這一點兒,其實勿需了解,因為他很快就從談話中或故意或無意地流露出了這方麵的意思,而且由此引起了我的反感讓我對他喪失了耐心而不自覺。
分明地,因為他的這種或許自己把之作為在新領導麵前提高自己的重要砝碼的定勢,我已忽略了他的轉變——或許隻是為了表達一下忠心,而把他認作了勢力之人,因為我雖剛做副縣長不久,卻分管著通常由縣長親自分管隻有常務才能協管的財政,似乎比原副縣長具有更強的影響力。勢力之人,必小人。
組織部長不愧是調理人事的高手,他當然不能給他政府辦副主任的職位,卻也沒有虧了他,在一次幹部調整中調他去縣直某局做了紀檢組長。
紀檢組長是副科級,不足三十歲他就實現了鄉鎮幹部或許一生都無法實現的提拔。意識到這一點兒,我居然產生了點兒莫名其妙的嫉妒——他竟比我還早三年。
但我知道,他的思想中的或許更遠大的目標就此完結了,因為他去的那個局從未提拔過幹部,幹部多是鄉鎮一些曆盡千辛萬苦才熬到正科級別再也無法安排混進來養老的,而且據說他到了之後雖雄心勃勃卻畢竟經曆不足根本就不是那些老油條的對手受排擠極為厲害不久就自動泄了氣。這樣的安排,我無疑是滿意的,因為我自覺長足了麵子。
據說他現在已意識到老副縣長的牌子已無法再打,已開始打著我的幌子在說話辦事。自己做小的時候也常有這樣的事兒,原以為領導是不會知道的,到了這一刻才知道其實不然,因為那些為他辦了事的人免不了要到我這裏買麵子,我輕易就了解了。
我當然不會因此而再去擠兌他,但那幫老油條兒卻能夠從我雖自覺不露聲色的表情中猜測到問題的症結,很快就不再垂青他。
我們且不去管他,隻說他這樣的安排因為多數人不解內情而無疑為我第二位秘書的選擇增加了籌碼。
因為不想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我第二位秘書也是由組織部門自行給安排的。盡管安排時曾事先征求過我的意見,但有時候征求意見反不如不征求,因為人家已經拍了板,你再表態,通常是尷尬的事兒。
——不同意的事兒卻又不好反對隻能在不情願中默認,不過,千萬別奇怪,官場中並不缺這種既想立牌坊又想當****的事兒。
幸好這位秘書是位出了名的鬼精靈,他象是能猜透我的心思,總在我最需要的時候出現。
——不要以為縣裏的領導在電視上總是或風光無限的微笑或古板地板著臉,其實這不是真實的他們,他們也是活生生的人,也渴望豐富多彩的生活。
所以,他似乎總能探聽到無窮無盡的消息或奇聞,而且總能用順耳朵的話說給你聽,既讓你了解了事情的內幕,又不會感到疲憊。
他可能就是我們在做小的時候最討厭的那種做的少說的多的人,這種人通常喜歡踩著別人的肩膀,其實踩著別人的肩膀也是一種處世技巧,隻是總給人以媚態,尤其是在我了解到他比我那位老鄉具有更大的欲望之後,盡管人的努力無一不是為欲望。
對於媚態,如果不是出於特殊的目的,相信無人不反感。隻要有媚態的人,幾乎都沒有一貫的立場,盡管自他過來之後我的工作順了許多,但自從那一次我聽到了他在辦公室與其他領導的秘書談論各自領導時對我竟大不敬之後就改變了我對他的印象。
關於秘書間的這種議論是難免的,但通常是恭敬的少有大不敬的情況發生,他居然敢直呼我名。
秘書間的這種議論又稱之為第二會場,我極重視這個第二會場,因為往往能有許多更有價值的信息。
但這種會絕不會守著領導的開,或許他的不少信息就來自於此,盡管這些信息不可能百分之百的準確,卻絕不可以忽視,因為領導不可能總把秘密藏於心裏而不有所表露,所以縣委對此雖有嚴格的規定,卻也無法徹底根除這種人人都反感又人人都希望從中獲益的會議。這或許也是許多事屢禁不止的原因之一。
還是閑話少說,且說人在喜歡一個人的時候往往不易發現他(她)的缺點,惡感一旦產生,看到的聽到的就盡成了他(她)的缺點,甚至連他的笑也成了媚態,媚態到了這個時候才是最可惡的。
事實上,從那以後,我就產生了這樣的感覺,而且這感覺在進一步地加深拉長。
我們當然不應否定他的成績,但他是一個自私的人卻是肯定的,盡管又有誰敢說自己不是自私的呢?
但我還是決定調了他,那一刻,我隻覺得親信就是一個絕對不可以也絕不可能超過自己的人,幸好他並沒有掌握我太多的隱私,除了一些平日裏的瑣碎的小事兒,但即使這樣的瑣碎的小事兒對於一個有著嚴格追求的人來說也是不可以亂說的。
所以,我就竭力地推薦他做了辦公室的副主任,而且我必須竭力地控製著他,即使控製一個人再難,因為我認定有媚態的人必定是小人,小人更不能得罪,但也絕不能讓其長了勢,盡管待其興高采烈地上任時我居然有點兒舍不得。
說句心裏話,這就是我調他的根本原因,另一原因應該是我那一刻認定,隻有自己調的人才能是自己真正的親信,哪怕是曾經有過恩怨糾纏的人。
理所當然地,第三位秘書便是我自選的,而且是連我自己也不曾想到的就是那位在山村小學曾有過糾纏的隻遲我一步調入鄉機關的副課老師,此時他已做了某鄉的副鄉長。
由於當時的鄉鎮已無法發齊工資,而且他正在受排擠,所以調他做名義上的辦公室副主任實際上卻隻做我的秘書雖說隻能算是平調,他卻是心滿意足的,盡管他表麵上仍是絕不會讓人看得出。
而對我來說,看著一位曾經比自己心機更深的人給自己做秘書,盡管我們當然不能把自己的秘密全部泄露給他,這事實上也是我一貫堅持的原則,竟是無比地爽。
這隻能是其中的一種極其微妙的感覺,更重要的便是他長期奮鬥的結果卻仍然是副鄉長,我那時就有這樣的或許應稱之為錯覺的感覺——進步慢卻仍在堅持的人,除了無能就是大智大勇之輩。
他絕非無能之輩,他不應該是這樣的人。果然,現實很快就證實了我的猜測,他是個敢說敢做敢於承擔責任的人,這樣的人雖然說的少,卻都是無私之人,無私通常就能無畏。
就象吃飯一樣,人無疑需要多樣的複雜的感覺,他雖不能象第二位那樣給我以豐富的信息,卻是個敢於跟我爭論的人,準確且簡單地說明問題及自己的看法之後,象朋友一樣地爭論,往往能讓我對事情有更深刻地理解。
官做久了,已難有這樣的感覺,象中學宿舍裏的那種無拘無束又常常鑽牛角尖的爭論。這也是我調他的另一個重要原因,還有他的個子明顯矮了我一大截,特別是我曾教訓過他的那一段經曆,讓我總有一股說不清的優越感。即便這樣,我們之間的爭論,當然都是我需要的時候,也是常有的。
那一次的爭論,無疑是暢酣淋漓地,以致於我的第二位秘書誤以為我們在對罵慌不迭地跑了進來。
他就有這樣的能力,無論如何難纏的糾紛,他三言兩語往往就能消弭於無形。
他自負於這個能力,所以我就故意裝作氣憤的樣子,他急得兩手直搓,我們才哈哈大笑。
他不解地瞅著我們,仿佛明白了點什麽,就做了一個滑稽的動作,於是笑聲再起。
這樣的人當然是要有所控製的,笑聲裏我的意識是清醒的,我仿佛形成了這樣的認識:人是可以忘形的,但絕不可以讓意識失去清醒。
到了這個地步,人會變得甚為古怪,無論喜怒哀樂總會讓思維變得異常活躍,突然地就會有奇思妙想——我居然會有了乾隆皇帝的感覺,工作有劉墉,娛樂有和珅,寬嚴相濟,兩者皆不可以偏廢,即使有雄才大略的人,但有一點兒切不可忘了,認識一個人就象認識事物一樣需要一個過程,經曆或者說互有交往的經曆才是認識人最重要的素材。
正當這個時候的某一天,我又遇上了前幾年才退下來的那位正縣級領導。
說起來也奇怪,原本住的不遠,遇上也不過是稀鬆平常的事兒。
可我這天偏有頗多感慨,這原是一個極為幹淨利落精氣神兒十足的人,僅幾年的功夫,頭發不染了,衣服也遠不如過去周正了,臉上的皺紋更深了,尤其那人賴以支撐的“神”呆呆地,象是總在苦苦地思索著,遇上人說話總給人遲鈍的感覺,通常需要人大聲地再三招呼他才會象突然醒過來似地“啊啊”連聲,其形象甚至尚且不如一個哼著野調或勞作或垂釣的村夫。
這無疑給了我巨大的刺激——是的,我們終究不是古代的皇帝,能夠任職至死。意識到了這一點兒,因為我將要轉正的傳言而燃起的激情竟然漸漸地熄了。
人是該也是必須要講究現實的,到了我們這一級吃穿當然是不必要勞神的,那又是為了什麽呢?為錢財?為女人?還是為徒有虛表的名?當然都不是。“隻要不對錢財產生貪欲就不會坐牢,隻要不對女人產生邪念就不會犯錯誤”,這是我一慣的座右銘。那又是為了什麽呢?既然想不通就別去想,這是一條有效的處事方法。
如此想的結果就是讓我覺得必須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講良心的重要標誌就是尊重人,即使對那些或許對自己有所求的人,譬如正辛辛苦苦為自己服務又對自己有所求的秘書,我是可以跟他們做朋友的,這樣做無疑讓我感到了快樂,因為隻有不高高在上的普通人才是最快樂的,因為他們不需要把自己辟成二份兒或三份兒,他們就是他們,對他們來說或許就沒有秘密,盡可以放膽地喜怒哀樂。
保守秘密是一件累差事,當然我所說的累差事並非指那些該保守的秘密,而是自己故意製造的秘密。
我試著這樣做了,而且與副課老師真正成了朋友,真正的朋友之間就不會有如此的秘密,所以我快樂地生活著,不僅成為縣級領導班子中最瀟灑的一個,而且事業也出奇地順,關於我轉正的傳言很快就要變成現實,因為地委組織部已經找我談過話,按照慣例,隻要組織部門談過話的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
連我自己也不相信,這一級按照自己的計劃登起來必要費心盡力的階梯居然在自己毫無意識中就這樣夢一樣如期而至了。
這時候,我突然感到了可怕——這幾年我太把副課老師當朋友,在他麵前我就象一個脫光了的孩子,我甚至莫名其妙地感受到了他的蠢蠢欲動,或許恰如我們有一次在爭論中所談及的那樣,人永遠都是不甘寂寞的,所以就都有無邊的欲望,可以說少有人在而且能夠控製自己的欲望,任其蔓延就有了追求。
他的議論是精辟的,雖然常給人荒誕的感覺,細想起來卻也不失道理。譬如他常說的,最親密的人之間隻宜做朋友而絕不可以是上下級或者同事,因為有了後者往往就會傷及最親密的關係,未免有些得不償失,人是該遵守等價規律的。
事實上,我已經在著手考慮是否該象有的領導提拔之後那樣普調一級提他做縣府辦公室的主任,難道他就不會有如此之想法?我或許應該把事想到他的前麵去,這應該是一個領導之所以成為領導的關鍵或者說訣竅。
然而,還在我躊躇未決的時候,他已經開始請命了,希望到某局去做一名副局長,說是正好發揮自己的特長又不給我添麻煩,而且即便這樣也已經優於他做副鄉長——按照我們縣的規定,副鄉長隻能在原地退休,一般不到縣直部門安排。
他的理由無疑很充分,顯然已經過了深思熟慮,但我能察覺出他是出於對我們之間友誼的珍視。
這種友誼當然是值得珍視的,因為其確是彌足珍貴的。人同此心,難道我就能夠不珍視嗎?所以,我決定推薦他去做該局的局長。
當我把這個決定告訴他時,他居然隻歎息了一聲,說不清喜悅還是哀傷。
換位思考,盡管他從未明說,但他應該還是希望做辦公室主任的,因為這幾年我們縣提拔的幾位副縣級都是縣府的辦公室主任,最差的一位也被安排去了縣政協做副主席。
不要小看了這個有職無權的差事,畢竟也是一個副縣級,對於那些無望的縣直部門局長主人們無疑是最好的選擇,至少還可以延續自己的政治生命,哪怕隻是緩衝一下,也比不少象咱們剛提及的那位已退休的正縣級領導一樣狀態的局長主任強。
這也算利益吧。人就不應該忽視利益,我們也不倡導忽視利益的友誼,因為這樣的友誼是根本不存在。
莫非他又想到了我們之間常提及的劉伯溫,就是送徐達“慶功樓上不離主”而保住了徐達性命的那位?事知道多了也不一定是好事,功高往往能蓋主,當然還是多知道一些為好,但最好少說,要不然,為什麽徐達不再告訴別人呢?這個劉伯溫。這個徐達。未免有些荒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