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亮基在剛任雲貴總督初期,麵對雲南的糜爛局勢束手無策。(.),


    1861年底,馬如龍聯合昆陽楊振鵬和新興田慶餘部回民軍,再次向昆明進發開始對省城的第三衣圍攻。


    1862年(同治元年)初,雲南府所屬各州縣大都被回民軍占據,昆明成為一座孤城。當時坐鎮昆明的雲南巡撫徐之銘迫於形勢,不得不改變一意主剿的態度,一麵準備向回民軍發動軍事進攻,一麵派署提督林自清和署澂江知府岑毓英到回民軍中“議和”,用高官厚祿引誘他們投降。


    張亮基剛一上任便遇到這樣的麻煩,歲麵臨的形勢著實不容樂觀,


    所幸他身邊的總督衛隊五千將士,都是由鄉勇隊幫忙訓練戰力強悍,不然隻怕他連雲貴的地麵都不敢輕易踏足,這地方實在太過凶險。


    而且剛開始吳可新任兩廣總督,也需要理順兩廣事務才好騰出手來幫助盟友,剛開始那段時間隻能獨立奮戰幾乎沒有外援。


    此時回軍將領馬如龍認為機會難得,立即拜倒在雲南巡撫給出的高官厚祿麵前,聲言“世受皇恩”,“誌在報效,曆年漢回仇殺,不得已鋌而走險,非敢叛逆,今願率眾投誠”。


    1862年3月經過一番羞羞答答的討價還價,回軍大將馬如龍、馬德新、楊振鵬等人正式向雲南清軍投誠。為了表示對朝廷的“忠順”,馬如龍等親自到各地說降,脅迫各地將士解散或撤退,各路回軍占據的昆明四周的昆陽、新興、晉寧、呈貢、嵩明、羅次、易門、富民等城拱手獻給清軍。


    他們的輸誠行徑受到了新任雲貴總督張亮基的賞識,在張亮基以及雲南巡撫的操作上奏下,朝廷很大方的授予投誠回軍大將馬如龍“署理總兵”的官職,授予投誠回軍將領馬德新以“二品伯克”之銜。


    張亮基倒也是好運氣,剛一上任雲貴總督對任事務兩眼一摸嘿之跡,便遇到如此好事自然不會輕易錯過。


    他在中原地區任職期間,吳可的鄉勇隊和左宗棠的楚軍跟隨左右,無論是河南還是淮北之地論凶險都要比戰亂四起的雲貴厲害得多,不管是河南的數十萬撚匪還是臨近的太平天國老巢,稍一不慎便有殺身之禍臨頭。[.超多好看小說]


    任職中原期間他雖然沒有親自指揮過戰鬥,都由手下兩員大將吳可以及左宗棠幫忙解決,但手下總督衛隊將士也都是見過雪經曆過事兒的狠角,可能指揮大規模作戰不成但是戰場廝殺卻是半分不秫。


    經曆過那麽多風風雨雨,對於如此剿匪平叛有自己的一套準則,初上任時還沒來得及開展工作,治下叛亂情況便有所好轉,這對於張亮基來說是件好事。


    而回軍大將馬如龍、馬德新等降清後,大理杜文秀繼續堅持反清鬥爭,滇西回軍武裝則成為雲貴總督以及雲南巡撫等的心腹之患。


    回軍大將馬如龍、馬德新等人在雲南督撫大臣的授意下,接二連三地對杜文秀進行誘降活動。1862年夏馬如龍寫信給杜文秀,並派楊振鵬前往大理,一麵以高官厚祿誘勸杜文秀投降,一麵以軍事進攻相威脅。


    馬如龍在6月2日(五月初六日)的信中聲稱:“如以和為非,則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官處必發兵西向。此時兩迤(指滇東、滇南)既和,迤西(即滇西)孤立。前省[軍]西發,每為東南所擾,故爾無功返。……刻下省垣無南顧之憂,官兵得專西伐之力,則迤西雖有數城之眾,恐難敵全省之師。爾時欲迤南赴援,弟等已授職官,宜報朝廷,必無赴救之理。”


    可大理杜文秀早已對朝廷失望徹底,哪會輕易聽信馬如龍的勸告?


    他接信後既不為馬如龍所述高官厚祿所動,也不理睬馬如龍等的恐嚇。在給楊振鵬的回信中他一針見血地指出,官府的所謂和議,“不過因江南未靖,西洋複來,各省紛爭,天下鼎沸,暫為緩此急彼。俟彼處稍定,必將舉全師以壓我境。迨至彼時,[我兵已散,我將各離,始知朝廷包藏禍心,則謀不及施,勇不及逞,嗷嗷待斃,悔之晚矣!”


    6月下旬,楊振鵬到達大理,杜文秀仍嚴詞拒絕,“堅執不從”。1863年夏,馬如龍又派他的親信馬負圖到大理勸降,杜文秀斬釘截鐵地回答:“馬雲峰(馬如龍號雲峰)做馬雲峰的官,我杜文秀造我杜文秀之反。想我杜文秀歸順,除非黃河水清。不然萬萬不能。”


    1864年,馬德新親自出馬,前往大理遊說。杜文秀仍然拒絕講和,說他“看不起那些身為回軍大將,倒反去接受清廷手下的一點官職”。鏗鏘有力的拒絕說降,表明了他與清廷勢不兩立的決心。


    張亮基也是初次遇到官軍實力不如匪軍的情況,剛開始時自然不敢有任何馬虎大意。趁回軍馬如龍等投誠之跡,命令其與官軍配合先穩定雲南東部以及南部的局勢,至於糜爛不堪的西部地區先放在一邊不做理會。


    經過兩年多時間的熟悉,張亮基已經徹底掌握了雲貴軍政大權,加之吳可早已控製了兩廣軍政大權,能夠抽出手來幫助老丈人平息治內叛亂,於是張亮基準備對大理亂匪杜文秀部用兵。


    1863年6月,雲貴總督張亮基令署雲南提督馬如龍防守省城,籌集糧餉軍火;令署理布政使岑毓英率軍進攻滇西。


    8月,岑毓英率清軍從昆明出發,於11月20日占領楚雄。此後岑毓英以楚雄為基地,分兵向大理進犯。清軍雖先後占領了大姚、永北、鄧川、賓川、浪穹(今洱源)、趙州、雲南、鶴慶、麗江等地,逼近大理的南北門戶上下兩關,但岑毓英所率主力卻被杜文秀部回軍阻擋於鎮南和姚州無法前進。


    1864年2月,大理回軍在上關大敗清軍,並收複鄧川、浪穹、鶴慶、麗江;不久,又敗雲南清軍於下關,收複雲南、趙州、彌渡等地。


    大理回軍統帥杜文秀乘勝派馬得才率領援軍從彌渡、三街間道插到鎮南清軍側後,突然向雲南清軍發起猛攻。清軍大敗(岑毓英也頭部中槍)狼狽逃回楚雄。


    擊潰了雲南署理布整使岑毓英部的進攻之後,杜文秀領導滇西大理回軍乘勝向外發展,南麵達於鎮沅,北麵達於維西。至1865年後大理回軍控製了滇西二十三座城市,對朝廷在雲南的統治造成極大的威脅,於是雲貴總督張亮基認為,“當以征剿迤西為急”,積極部署對大理的進攻。


    雲南剿匪戰局焦灼,本來吳可打算派遣手下兩廣精銳出兵雲南,幫助老丈人彈壓地方叛亂,不過卻被張亮基婉言拒絕。


    不是因為麵子問題,張亮基也是為女婿吳可著想,不要萬不得已他不願意兩廣清軍進入雲南,這可不是什麽好事兒。


    湘軍鳳凰吧,全國數十個省市以及重要地區都有他們的身影,而且表現不俗在各地剿匪平叛過程中都充當主力角色。而且因為剿匪平叛有功,湘軍各分支將領在各地得領軍政大權,成為不折不扣的地方實權排人物。


    這樣的狀況,如何不引得朝廷忌憚防備?


    曾國礬立下收複金陵的滔天戰功後,為何迫不及待削減湘軍人馬取信朝廷,還不是因為朝廷忌憚太甚,他要是不更進一步成為九五之尊,但凡還想要在滿請官場混跡,就不得不如此動作,不然等待他和湘軍的絕不是啥好結果。


    湘軍前車之鑒擺在那兒,張亮基可不想自家女婿陷進坑裏,反正雲南局勢還不至於到糜爛不可收拾之境地,就算沒有外省援軍一樣可以支持下去。


    吳可沒有拒絕老丈人的好意,隻是派遣手下精銳將士五千囤駐於廣西與雲南邊境城鎮,密切關注雲南剿匪平叛局勢,一旦發現局勢不可收拾之時,二話不說開進雲南境內幫助當地清軍解決麻煩。


    也就在這時,吳可收到手下從京城傳回的不好消息,京城坊間不知何時突然流言四起,其中主角正是任職雲貴總督三年有餘的張亮基,說什麽朝廷惱怒張亮基剿匪不利,打算換人雲雲。


    所謂無風不起浪,盡管吳可不相信朝廷會如此行事,但不怕一萬就怕萬一,而且張亮基年紀也大了,此時已年近花甲而且已經厭倦了戰亂不休的生活,與吳可通信之時也表露過想要回家養老的想法。


    對此吳可不好說什麽,封建王朝時代的官員基本上都是終身製的,尤其像張亮基這樣位列朝堂一品大員的大佬,除非他自願否則就是皇帝也不好要求他主動辭職,那可是要擔汙名的隻要皇帝腦子正常就不會輕易做這樣的傻事。


    像後來赫赫有名的洋務派大佬張之洞,便身居高位幹到七十來歲直至老死。


    不過吳可理解老丈人張亮基的苦衷,自從太平軍興起以來他基本上都處於與太平軍交戰的最前線,十來年的戰鬥生涯讓士大夫出身的張亮基早已身心疲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新列強時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排雲掌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排雲掌並收藏新列強時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