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了幾十裏,好女漸漸氣消了下來,原來是自己無理取鬧,竟沒想到昌亞職責所在,不能離開衛見的馬車追自己,也就不怪他了。
那個布包就落在伊傛的腳邊,她拾起背在背上,看出了好女生氣,昌亞尷尬,她是一個溫柔單純之極的女孩,想的是這個布包等下追上她,好還給她,再勸勸她不要生小亞的氣,卻沒有想到好女是在吃自己的醋。
鄧憲的二百勇士已經集齊,這二百人隻帶刀劍,並沒有長槍,另外每人都背著弓箭與盾牌,全是貼身護衛的裝備。
鄧道通馳近衛見,輕輕道:“公主,我們上路吧!”
衛見掀開帷簾點點頭,鄧道通手一揮,那二百勇士上馬分成兩組,一前一後將他們夾在中間。
到了城南,衛顯迎上來,將自己的二百親兵與鄧道通的二百勇士重新編隊,鄧家的勇士在後,靈洲的親兵在前,車輛的左邊是烏剛,右邊是昌亞,高古、三個女子和小目五人夾在親兵隊伍之中。
這一隊人出了城南便向大路行去。忽聽前頭有人叫道:“大哥,你也在啊?烏小子,宋夫人,小目,你們大家好啊!”
高古聽出是占往、袁今和諸來三兄弟,向前馳去,見親兵已經圍住了六個人,原來當中還有聶龍與楊玉,但是並沒有捆綁著。另外一個便是好女。
高古一邊與眾兄弟相見,一邊疑惑地看了看聶龍和楊玉,袁今笑道:“這兩個現在很好。”原來聶龍這些日子與楊玉在一起,兩人互相照顧,感情深厚了,知道逃不出去。便打消了逃走的念頭,加上知道父親已經失敗,再無靠山。那驕橫之氣也收了起來。
烏剛告訴聶龍,他父親已經有了悔改的念頭。可惜已經被伊策弄得瘋了,楊玉的母親正在京城,勸他們倆去京城與母親會合,日後他們要去找到父親,隨便什麽時候都可以走。兩人一商量,便決定先去找母親,再作打算。
占往見到昌亞,將好女帶了過來。昌亞牽了她的手,扶她上馬,要她緊跟著宋夫人。宋夫人把她拉過來與自己並排而行。原來占往早已探聽得昨天烏剛在萬軍之前求見鄧道通一事,便商議押了聶龍與楊玉前來與高古會合,正行間突然一馬疾馳而來。占往眼尖,認出馬上的女子便是百裏好女,似乎還很傷心,以為出了什麽大事。便追上攔住好女問起選秀一事,好女不好告訴他自己生昌亞的氣,便告訴他最近發生的事。又說自己好久不騎馬,出來溜馬開心。占往聽了便勸她別一個人亂走,快帶他去見烏剛。因此他們才一起來找。
彼時正值秋意濃濃,秋雁列隊,秋高氣爽,但卻無人有收欣賞。一路行來,不斷有六營的軍士前來接應,到第二天,隊伍已經匯集到三千人左右。第三天達到了上萬人,浩浩蕩蕩地向中洲大城進發。不一日到達京城,進了清心宮。烏剛召集須起與另外五個校尉。利用他們的軍隊,將皇宮守衛得嚴嚴實實。
烏剛將衛見安排妥當。便找到須起、黃令等五個校尉,請求他們放了米遒等一班良臣。恢複米遒都察院左都禦史的官職。黃令道:“烏統領,我們當初也不知該抓什麽人,就多多抓了一些,當中有錯抓的人,我們也是不知。”
烏剛道:“幸虧沒有錯殺,關上一關那都不要緊。”
果然米遒見了烏剛,建言放出大牢中的原任宰相梁備,官複原職,原來梁備已經遭伊策囚禁好多年,正是他派人調查衛皇死因,伊策百般阻擾,到後來找了個借口將他打入大牢。
正因為這樣,米遒才裝瘋賣傻地保護自己,因為他十分了解伊策的為人,雖然他是自己的義子,如果自己對伊策有妨礙,還是一樣會遭到他的毒手。
衛見拜托他二人重建刑部,並會同刑部一起將原來被伊策囚禁的人一一重新審查,與伊策鬥爭被關的人都釋放出來官複原職。被六個校尉關押的人在審查後無錯的釋放,有錯的審判定罪,以告慰世人。
原被伊策陷害的人當中有一人叫做蒼世宏,滿臉虯髯,眼似銅鈴,是原衛皇時的太尉,因為他一直不服伊策,可是伊策背後有日月佛的支持,於是有一天他忽然失蹤,竟是被伊策秘密關在了死牢,不知為什麽,這事隻有米遒一人知道。如今蒼世宏被放出來,衛見拜他重新做太尉。
到這時中洲國三公已經齊備,律法又得以實施。
梁備與米遒將在職官員履曆一一審查,發現問題者,就算在千裏之外,也要捉拿歸案。如有官位所缺,重新任命清廉者任之。一時官場之風正氣廉潔。
烏剛推薦蒼世宏啟用鄧道通,一道整頓軍部,特別是禁衛軍與禦林軍統領在被捉後就地正法。兩個護京軍部中為伊策唱頌歌的為數不少,助紂為虐的也有,蒼世宏不愧為老太尉,將這些人該拿的拿,該殺的殺。對有功者獎賞,對有罪者毫不手軟。須起等六個校尉升任駐外京師的將軍職責並繼續帶領原班軍士再加擴大建製。烏剛被委任禦林軍統領,昌亞被委以禁衛軍統領。鄧道通仍然駐守饒州,升為鎮東將軍,守衛中洲東部邊界。一時軍中紀律嚴明,昂揚之氣向上。
在啟用重臣之前,衛見都秘密見過每一個人,謙卑地代替父皇向他們拜謝賠罪,在征得他們承認之後,當即委以重職,托付治國大任。
經過近一年的整治,中洲上下,伊策的爪牙基本肅清,被伊策所陷害的人也得到平反。老百姓拍手稱快,加之衛見公主一直與民相親,愛民如子,代替當年的皇後母儀天下,代替先皇甘雨滋潤,恩澤天下蒼生,受到百姓的愛戴。
衛見對身邊的官員又極是信任,對於官員之間的矛盾她極為重視,常常親自出麵調停化解。她對大小官一視同仁,毫無偏袒,她贏得了官員的擁戴和尊重。
又過了兩年,由於她出色的治國之道,中洲國已經變得人心凝聚,生活富足,國庫充溢。但是她從未踏入衛清宮一步。
後來有大臣上諫要公主繼承帝位,後來這種呼聲漸漸高了起來,連三公之列的梁備、蒼世宏和米遒也讚同此事。
有一日三公大臣齊聚清心宮,說是帶了眾臣之托,力諫公主繼位。
衛見以自己是女兒之身婉拒。
梁備以西王母掌管人間災役為例,把衛清宮比作瑤池,說服衛見。
於是衛見終於走進衛清宮,召開一次會議,她麵對眾大臣說道:“衛見今日走進先皇和眾位重臣的宮殿,心中戰戰兢兢。先皇大衛皇的光榮歲月已經過去,那個黑暗的時代,給我們每個人留下的是傷痛,是恐懼,是靈魂被鮮血浸泡。我的臣民的偉大就在於他們內心的堅忍不拔,這深深震撼著我的心。我的身上流淌著皇室的血液,我卻是個女兒之身,我能代替父親履行他神聖的職責,並且代替他接受全民的祝福,已經是莫大的榮幸,又何敢在這個國度獨自尊大?今日的榮耀是我們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恢複了往日的榮光,並且在每個人心靈上打下了鮮紅的印記,這樣一個時代,我們就叫它後衛皇時代,衛見將以最最謙卑的心與各位一起尊重這個時代偉大的成果。”
她的話在眾朝臣之中引起轟動,從那時起中洲真正進入“後衛皇時代”。
於是衛見帶領在朝堂之上與眾官員一起朝拜,對著虛空的皇位高呼萬歲。在皇帝的寶座下方另設一個座位,與眾臣共商國是,取其良言而定國策。
在她心中始終放不下一個人,就是那個對她有著愛慕卻始終不說的烏剛,她要實現當初對他的承諾。她還記得在五倫山對烏剛道:“等我破了伊策的弱點,你想怎麽幹全由得你好麽?”如今正是她對心上人兌現諾言的時候了。
烏剛眼見衛公主逐漸被人們所擁戴,她用她的美貌與端莊,她的謙卑與信任,她的無與倫比的智慧,成了中洲國人心目中的女神。她出行時,人們都向她行禮尊重。他覺得自己能為保護她而安心,每日的每日,不管衛見要去衛清宮早朝,還是去禦花園賞景,隻要看見她怡然的身姿,就是烏剛的快樂。自然烏剛也向她君臣之禮,可是他很清楚地看出衛見目光中流露出的無奈與寂寞,雖然她容光煥發的容顏遮蓋了這一切,但是卻躲不過曾經與她朝夕相處的烏剛的雙眼。往日他們之間零距離的交流再也不見了,有的隻是禮儀和官話,以及身邊一大群一大群侍者帶來的表麵上的繁花的氣場而實質上卻是眾目睽睽之下的心底的呐喊。
在節日中,衛見常常叫來宋夫人與烏剛,顯示的是一家人的融融氣氛,可是烏剛似乎總是躲避著她,她覺得與他曾經的共同的熱血沸騰成了陌生的回憶。
公主的心,尤其是她這樣的公主,處在孤獨之中。(未完待續)
那個布包就落在伊傛的腳邊,她拾起背在背上,看出了好女生氣,昌亞尷尬,她是一個溫柔單純之極的女孩,想的是這個布包等下追上她,好還給她,再勸勸她不要生小亞的氣,卻沒有想到好女是在吃自己的醋。
鄧憲的二百勇士已經集齊,這二百人隻帶刀劍,並沒有長槍,另外每人都背著弓箭與盾牌,全是貼身護衛的裝備。
鄧道通馳近衛見,輕輕道:“公主,我們上路吧!”
衛見掀開帷簾點點頭,鄧道通手一揮,那二百勇士上馬分成兩組,一前一後將他們夾在中間。
到了城南,衛顯迎上來,將自己的二百親兵與鄧道通的二百勇士重新編隊,鄧家的勇士在後,靈洲的親兵在前,車輛的左邊是烏剛,右邊是昌亞,高古、三個女子和小目五人夾在親兵隊伍之中。
這一隊人出了城南便向大路行去。忽聽前頭有人叫道:“大哥,你也在啊?烏小子,宋夫人,小目,你們大家好啊!”
高古聽出是占往、袁今和諸來三兄弟,向前馳去,見親兵已經圍住了六個人,原來當中還有聶龍與楊玉,但是並沒有捆綁著。另外一個便是好女。
高古一邊與眾兄弟相見,一邊疑惑地看了看聶龍和楊玉,袁今笑道:“這兩個現在很好。”原來聶龍這些日子與楊玉在一起,兩人互相照顧,感情深厚了,知道逃不出去。便打消了逃走的念頭,加上知道父親已經失敗,再無靠山。那驕橫之氣也收了起來。
烏剛告訴聶龍,他父親已經有了悔改的念頭。可惜已經被伊策弄得瘋了,楊玉的母親正在京城,勸他們倆去京城與母親會合,日後他們要去找到父親,隨便什麽時候都可以走。兩人一商量,便決定先去找母親,再作打算。
占往見到昌亞,將好女帶了過來。昌亞牽了她的手,扶她上馬,要她緊跟著宋夫人。宋夫人把她拉過來與自己並排而行。原來占往早已探聽得昨天烏剛在萬軍之前求見鄧道通一事,便商議押了聶龍與楊玉前來與高古會合,正行間突然一馬疾馳而來。占往眼尖,認出馬上的女子便是百裏好女,似乎還很傷心,以為出了什麽大事。便追上攔住好女問起選秀一事,好女不好告訴他自己生昌亞的氣,便告訴他最近發生的事。又說自己好久不騎馬,出來溜馬開心。占往聽了便勸她別一個人亂走,快帶他去見烏剛。因此他們才一起來找。
彼時正值秋意濃濃,秋雁列隊,秋高氣爽,但卻無人有收欣賞。一路行來,不斷有六營的軍士前來接應,到第二天,隊伍已經匯集到三千人左右。第三天達到了上萬人,浩浩蕩蕩地向中洲大城進發。不一日到達京城,進了清心宮。烏剛召集須起與另外五個校尉。利用他們的軍隊,將皇宮守衛得嚴嚴實實。
烏剛將衛見安排妥當。便找到須起、黃令等五個校尉,請求他們放了米遒等一班良臣。恢複米遒都察院左都禦史的官職。黃令道:“烏統領,我們當初也不知該抓什麽人,就多多抓了一些,當中有錯抓的人,我們也是不知。”
烏剛道:“幸虧沒有錯殺,關上一關那都不要緊。”
果然米遒見了烏剛,建言放出大牢中的原任宰相梁備,官複原職,原來梁備已經遭伊策囚禁好多年,正是他派人調查衛皇死因,伊策百般阻擾,到後來找了個借口將他打入大牢。
正因為這樣,米遒才裝瘋賣傻地保護自己,因為他十分了解伊策的為人,雖然他是自己的義子,如果自己對伊策有妨礙,還是一樣會遭到他的毒手。
衛見拜托他二人重建刑部,並會同刑部一起將原來被伊策囚禁的人一一重新審查,與伊策鬥爭被關的人都釋放出來官複原職。被六個校尉關押的人在審查後無錯的釋放,有錯的審判定罪,以告慰世人。
原被伊策陷害的人當中有一人叫做蒼世宏,滿臉虯髯,眼似銅鈴,是原衛皇時的太尉,因為他一直不服伊策,可是伊策背後有日月佛的支持,於是有一天他忽然失蹤,竟是被伊策秘密關在了死牢,不知為什麽,這事隻有米遒一人知道。如今蒼世宏被放出來,衛見拜他重新做太尉。
到這時中洲國三公已經齊備,律法又得以實施。
梁備與米遒將在職官員履曆一一審查,發現問題者,就算在千裏之外,也要捉拿歸案。如有官位所缺,重新任命清廉者任之。一時官場之風正氣廉潔。
烏剛推薦蒼世宏啟用鄧道通,一道整頓軍部,特別是禁衛軍與禦林軍統領在被捉後就地正法。兩個護京軍部中為伊策唱頌歌的為數不少,助紂為虐的也有,蒼世宏不愧為老太尉,將這些人該拿的拿,該殺的殺。對有功者獎賞,對有罪者毫不手軟。須起等六個校尉升任駐外京師的將軍職責並繼續帶領原班軍士再加擴大建製。烏剛被委任禦林軍統領,昌亞被委以禁衛軍統領。鄧道通仍然駐守饒州,升為鎮東將軍,守衛中洲東部邊界。一時軍中紀律嚴明,昂揚之氣向上。
在啟用重臣之前,衛見都秘密見過每一個人,謙卑地代替父皇向他們拜謝賠罪,在征得他們承認之後,當即委以重職,托付治國大任。
經過近一年的整治,中洲上下,伊策的爪牙基本肅清,被伊策所陷害的人也得到平反。老百姓拍手稱快,加之衛見公主一直與民相親,愛民如子,代替當年的皇後母儀天下,代替先皇甘雨滋潤,恩澤天下蒼生,受到百姓的愛戴。
衛見對身邊的官員又極是信任,對於官員之間的矛盾她極為重視,常常親自出麵調停化解。她對大小官一視同仁,毫無偏袒,她贏得了官員的擁戴和尊重。
又過了兩年,由於她出色的治國之道,中洲國已經變得人心凝聚,生活富足,國庫充溢。但是她從未踏入衛清宮一步。
後來有大臣上諫要公主繼承帝位,後來這種呼聲漸漸高了起來,連三公之列的梁備、蒼世宏和米遒也讚同此事。
有一日三公大臣齊聚清心宮,說是帶了眾臣之托,力諫公主繼位。
衛見以自己是女兒之身婉拒。
梁備以西王母掌管人間災役為例,把衛清宮比作瑤池,說服衛見。
於是衛見終於走進衛清宮,召開一次會議,她麵對眾大臣說道:“衛見今日走進先皇和眾位重臣的宮殿,心中戰戰兢兢。先皇大衛皇的光榮歲月已經過去,那個黑暗的時代,給我們每個人留下的是傷痛,是恐懼,是靈魂被鮮血浸泡。我的臣民的偉大就在於他們內心的堅忍不拔,這深深震撼著我的心。我的身上流淌著皇室的血液,我卻是個女兒之身,我能代替父親履行他神聖的職責,並且代替他接受全民的祝福,已經是莫大的榮幸,又何敢在這個國度獨自尊大?今日的榮耀是我們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恢複了往日的榮光,並且在每個人心靈上打下了鮮紅的印記,這樣一個時代,我們就叫它後衛皇時代,衛見將以最最謙卑的心與各位一起尊重這個時代偉大的成果。”
她的話在眾朝臣之中引起轟動,從那時起中洲真正進入“後衛皇時代”。
於是衛見帶領在朝堂之上與眾官員一起朝拜,對著虛空的皇位高呼萬歲。在皇帝的寶座下方另設一個座位,與眾臣共商國是,取其良言而定國策。
在她心中始終放不下一個人,就是那個對她有著愛慕卻始終不說的烏剛,她要實現當初對他的承諾。她還記得在五倫山對烏剛道:“等我破了伊策的弱點,你想怎麽幹全由得你好麽?”如今正是她對心上人兌現諾言的時候了。
烏剛眼見衛公主逐漸被人們所擁戴,她用她的美貌與端莊,她的謙卑與信任,她的無與倫比的智慧,成了中洲國人心目中的女神。她出行時,人們都向她行禮尊重。他覺得自己能為保護她而安心,每日的每日,不管衛見要去衛清宮早朝,還是去禦花園賞景,隻要看見她怡然的身姿,就是烏剛的快樂。自然烏剛也向她君臣之禮,可是他很清楚地看出衛見目光中流露出的無奈與寂寞,雖然她容光煥發的容顏遮蓋了這一切,但是卻躲不過曾經與她朝夕相處的烏剛的雙眼。往日他們之間零距離的交流再也不見了,有的隻是禮儀和官話,以及身邊一大群一大群侍者帶來的表麵上的繁花的氣場而實質上卻是眾目睽睽之下的心底的呐喊。
在節日中,衛見常常叫來宋夫人與烏剛,顯示的是一家人的融融氣氛,可是烏剛似乎總是躲避著她,她覺得與他曾經的共同的熱血沸騰成了陌生的回憶。
公主的心,尤其是她這樣的公主,處在孤獨之中。(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