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樂發現自己身體很奇怪,酒是越喝越清醒,睡眠也很少,記憶力驚人,身體的力量、靈敏、協調、耐力也是好得不得了,到如今他也不知道自己是穿越還是做夢,他懶得多想此事,反正是人生如夢,由它去吧,能夠重曆一下人生,也是難得的機會。現在是站穩了腳跟,可今後何去何從,他有些迷茫。
來到這裏快五年了,對這個時代也有了一些了解,或者站在局外人的角度看這個世界更有感觸。這是一個欣欣向榮的年代,秩序井然,吏治清明,雖然物質生活並不豐富,可百姓日子還算安逸,當然天災總是有,人禍倒是不多。科舉不問出身,打仗也是長勝,限製土地兼並,而且商業也是抓大放小,倒不是單純抑商,對於平民百姓來說絕對是好世道。隻是見官拜來拜去的感覺不舒服,也許真要努力一下考個秀才舉人才好。其他想法和掙錢道兒還是過過再說吧。
這時從側院嫋嫋的走出一人,高樂不用看也知道是三姐李萱,自從大姐嫁人,這個內當家的就是她了,即便以前也大都是老三拿主意。大姐心思細膩,平靜溫和,很有些長姐如母的意思,要說當家理財還得靠老三,雖說自己心理年齡大,可這趙萱絕對是個好幫手,高樂當年也算閱女無數,姑娘的心意他自然明白,別的兄弟也看得出來,以前歲數大點兒的兄弟們沒著落,高樂有些顧及大家的心情,看如今這情況順勢而為也許更好。
在這個時代人們眼裏,趙萱也許算不得大美女,不過在高樂眼裏就不一樣了,她簡直就是健康美的代表,再加上那股子幹練,不動心是假的,他這一兩年忍得也是很苦。
趙萱輕輕走到高樂麵前,在這些人裏高樂排行老十,才16,可大家總覺得他是大哥,甚至有人覺得他像父親。說實話孩子們的感覺比大人要準確,他們很難被表麵現象所迷惑,尤其趙萱,在高樂這個弟弟麵前總有種孺慕的感覺。
看到高樂靜靜的望著自己,趙萱忽然有些臉熱心跳。高樂一言不發牽著趙萱的手走向後院時候,她覺得自己渾身發軟,連步子都邁不動了。
靠在樹上的高樂細細體會著手裏那滑如凝脂地感覺,看著倒在懷裏的女人,忍不住暗笑,隻是動了動手,就這樣了,年輕真是好。
輕輕撫摸著女孩兒的秀發,忍不住又想到孩子們,高樂曾經做過山村中學的老師,也做過副校長,對孩子十分熟悉,孩子們年齡漸漸大了,想法多了,煩惱也會增多。眼看越來越多的人從這裏走出去,趙萱還能夠堅定的跟自己,高樂也是感動,因為還要至少照顧剩下的孩子5、6年,即便姐弟情深,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高樂把姑娘的身體全都移到自己身上,擁得更緊了。
六月初六,兩座定位不同的新酒樓同時開業,自然有一番熱鬧,大院倒是兩邊都派了人,表明轉讓酒樓,為的是讓大家有更多精力讀書,爭取功名。新東家表示將拿出酒樓的部分收入,資助眾人讀書,總之皆大歡喜。
夏天悄悄過去,桂花漸漸飄香,天津衛沸沸揚揚,大院那群孩子今年參加小考的13人全中,最小的隻有12歲。此時天津衛主要居民是移民軍戶,總體來說文化底蘊並不深厚,如今一群孤兒如此上進,而且考個全中,堪稱奇跡,怎不讓大家津津樂道,家長恨不得把自己孩子也塞到大院。
那些孩子們的教書先生劉文才一時間成了天津衛的炙手可熱的人物,自此天津衛文風大長。如此局麵軍事長官徐大人喜憂參半,主政官王大人快樂上了天,得到消息之後就一直在琢磨這事如何上報。官樣文章如何寫自然難不倒他,可小小酒樓的慶功宴王大人還是要準備一下的。
原本小小酒樓的東家劉強所說的資助隻是場麵話,天津衛的軍戶百姓、甚至往來漕運的班軍商人是看著這些孩子們長大的,有感情。孩子們派人前來捧場,自家的話自然是要跟上的,真的資助可就從來沒想過。沒承想這些孩子還真出了奇跡,雖然隻是些童生,可如此通過率比考中一個舉人差不了多少,何況可大書特書的是:官府照顧下一群獨自謀生的孤兒。如此盛事,恐怕皇上也會得知,這些人的前途可期。劉強得知此事,立刻派人快馬送信到北京,請主上運作此事,同時立刻著手準備酒席。“寧欺老來富,不欺少年窮”,古人誠不欺我。當時賣給徐大人一個麵子,多花了些錢財拿下這兩座日進鬥金的酒樓,太對了。
大院裏自有一派熱鬧景象,私塾劉文才先生今年50歲,是個不第秀才,自覺仕途無望,來此教書一是感歎孩子們的上進,也為補貼家用。原本打算教得大家都能識文斷字就算是一樁功德,沒承想4年時光,一擊而中,搞出如此大的成績,“漫卷詩書喜欲狂”的境界老人家真真兒的體會到了。
今日弟子們在自家院子裏宴請師傅師母,徐家三公子也來捧場,對於弟子們敬酒自然是酒到杯幹。劉老先生心裏當然明白,弟子們的成績與其說是自己的教導,不如說是孩子們自己的功勞。尤其是那高樂的引導手段,備考方法讓老先生歎為觀止,覺得教書過程中自己也是開竅不少。剛剛徐海提起明年的大考,讓老先生沉寂多年的心又活動起來。
酒席散去,安頓好大家休息之後,和趙萱在一起的高樂心情不錯。幾年來自己和這些無邪的孩子在一起,仿佛又回到了當初教書的時光。自己的教學方法和備考方法在這個時空得到驗證,不高興是假的。
當初生活剛剛安定,高樂就開始觀察和思考,包括科舉製度這種選拔人才的方式。科舉始於隋,製度創立立刻打破了官員由門閥尤其是北方大門閥壟斷的局麵,如同曆史上任何大的進步改革都會導致改革者本身結局悲慘一樣,隋朝也隨著北方大門閥利益受到巨大衝擊後的反撲而滅亡了。而他的繼承者卻從中得到了大好處,典型的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商鞅變法、秦始皇集權、王莽新政、楊廣大運河和科舉、王安石變法、張居正的一條鞭法莫不如此。
科舉製度發展到如今,高樂覺得朱元璋和朱棣兩人的科舉選材目的性很強,首先是重操守品德,忠於帝王,重視民生,所以考四書五經,類似品德教育,多年的學習,使大多數士人形成相對統一的世界觀和方**,這是基礎和敲門磚,真正選材是殿試的策論,那些人才是中高級官員的預備隊。
就高樂看到的社會狀況,這種方法無疑是可取的,至於以後隨著生活安定、文風漸盛,人口增加,知識分子的人數大幅增長,考試難度加大,還采取這種方法肯定是變態了。
不大幅增加官員數量的前提下,能夠采取什麽新的人材選拔方法,為知識分子找出路,高樂思索很久也沒有結果也就不想了。有道是“大局不清,小事不明”,看清局勢後,應試方法就是技術手段了,這些高樂並不陌生,雖然內容不同,方法卻相同。加上一個老秀才和徐海在身邊,通過小試自然問題不大。
看來還得研究一下鄉試會試的備考方法,如果能成沒準兒以後可以開個書院,把劉老先生推到前台,教育興國也是一條出路不是?正好幾個對理綜感興趣的兄弟也好有個出路。
酒後的思維比較活躍,似乎手腳也比較活躍,不知不覺間高樂的手就跑到女孩衣服裏麵去了,高樂的思索被女孩的喘息聲打斷了。
“你看誰做你的家長比較合適?”停下手裏的動作,高樂問的有些突兀。
“師母,啊,去你的。”
“哈哈,我找徐大人如何?最好王大人提親。”懷中女孩兒不知是在點頭還是顫抖。
十月初,徐德勇和徐進父子二人得到明皇的召見,並參觀了改進後的履帶拖車,完善了轉向裝置。型號分為四種,一是全甲戰車,全封閉6-8匹馬拉動,載重一萬斤,可裝載火銃手、火炮手和弩手12人,臼炮2門,草原丘陵地形每時辰可行20裏,一是輕甲戰車,半封閉4-8馬拉動,最大載重1萬2千斤,全速衝擊每刻行進7裏。車體履帶和零件相同,並可快速組成車陣。
另兩種屬於運輸車,分軍民兩種,馬匹不受保護,軍用型除車體堅固運載量大之外,還可與戰車一起組成車陣,車廂也具有一定防護力。
朱棣看完演示,陷入了思索,作為身經百戰的統帥,帝國的掌舵者恐怕比東西的製造發明者還要明白這東西的重要性。作為戰車,由於有良好的地形適應能力和大載重量帶來的超級防護力,步騎配合加上火器使用,足以在草原作戰中改變戰爭模式。
同樣作為運輸車輛,他的出現減輕了對運河漕運的依賴,對路況的不挑剔,足以改變長江中遊和北方中西部的交通運輸狀況,極大促進兩個地區的交流和發展,使得整個帝國的發展更為均衡。
來到這裏快五年了,對這個時代也有了一些了解,或者站在局外人的角度看這個世界更有感觸。這是一個欣欣向榮的年代,秩序井然,吏治清明,雖然物質生活並不豐富,可百姓日子還算安逸,當然天災總是有,人禍倒是不多。科舉不問出身,打仗也是長勝,限製土地兼並,而且商業也是抓大放小,倒不是單純抑商,對於平民百姓來說絕對是好世道。隻是見官拜來拜去的感覺不舒服,也許真要努力一下考個秀才舉人才好。其他想法和掙錢道兒還是過過再說吧。
這時從側院嫋嫋的走出一人,高樂不用看也知道是三姐李萱,自從大姐嫁人,這個內當家的就是她了,即便以前也大都是老三拿主意。大姐心思細膩,平靜溫和,很有些長姐如母的意思,要說當家理財還得靠老三,雖說自己心理年齡大,可這趙萱絕對是個好幫手,高樂當年也算閱女無數,姑娘的心意他自然明白,別的兄弟也看得出來,以前歲數大點兒的兄弟們沒著落,高樂有些顧及大家的心情,看如今這情況順勢而為也許更好。
在這個時代人們眼裏,趙萱也許算不得大美女,不過在高樂眼裏就不一樣了,她簡直就是健康美的代表,再加上那股子幹練,不動心是假的,他這一兩年忍得也是很苦。
趙萱輕輕走到高樂麵前,在這些人裏高樂排行老十,才16,可大家總覺得他是大哥,甚至有人覺得他像父親。說實話孩子們的感覺比大人要準確,他們很難被表麵現象所迷惑,尤其趙萱,在高樂這個弟弟麵前總有種孺慕的感覺。
看到高樂靜靜的望著自己,趙萱忽然有些臉熱心跳。高樂一言不發牽著趙萱的手走向後院時候,她覺得自己渾身發軟,連步子都邁不動了。
靠在樹上的高樂細細體會著手裏那滑如凝脂地感覺,看著倒在懷裏的女人,忍不住暗笑,隻是動了動手,就這樣了,年輕真是好。
輕輕撫摸著女孩兒的秀發,忍不住又想到孩子們,高樂曾經做過山村中學的老師,也做過副校長,對孩子十分熟悉,孩子們年齡漸漸大了,想法多了,煩惱也會增多。眼看越來越多的人從這裏走出去,趙萱還能夠堅定的跟自己,高樂也是感動,因為還要至少照顧剩下的孩子5、6年,即便姐弟情深,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高樂把姑娘的身體全都移到自己身上,擁得更緊了。
六月初六,兩座定位不同的新酒樓同時開業,自然有一番熱鬧,大院倒是兩邊都派了人,表明轉讓酒樓,為的是讓大家有更多精力讀書,爭取功名。新東家表示將拿出酒樓的部分收入,資助眾人讀書,總之皆大歡喜。
夏天悄悄過去,桂花漸漸飄香,天津衛沸沸揚揚,大院那群孩子今年參加小考的13人全中,最小的隻有12歲。此時天津衛主要居民是移民軍戶,總體來說文化底蘊並不深厚,如今一群孤兒如此上進,而且考個全中,堪稱奇跡,怎不讓大家津津樂道,家長恨不得把自己孩子也塞到大院。
那些孩子們的教書先生劉文才一時間成了天津衛的炙手可熱的人物,自此天津衛文風大長。如此局麵軍事長官徐大人喜憂參半,主政官王大人快樂上了天,得到消息之後就一直在琢磨這事如何上報。官樣文章如何寫自然難不倒他,可小小酒樓的慶功宴王大人還是要準備一下的。
原本小小酒樓的東家劉強所說的資助隻是場麵話,天津衛的軍戶百姓、甚至往來漕運的班軍商人是看著這些孩子們長大的,有感情。孩子們派人前來捧場,自家的話自然是要跟上的,真的資助可就從來沒想過。沒承想這些孩子還真出了奇跡,雖然隻是些童生,可如此通過率比考中一個舉人差不了多少,何況可大書特書的是:官府照顧下一群獨自謀生的孤兒。如此盛事,恐怕皇上也會得知,這些人的前途可期。劉強得知此事,立刻派人快馬送信到北京,請主上運作此事,同時立刻著手準備酒席。“寧欺老來富,不欺少年窮”,古人誠不欺我。當時賣給徐大人一個麵子,多花了些錢財拿下這兩座日進鬥金的酒樓,太對了。
大院裏自有一派熱鬧景象,私塾劉文才先生今年50歲,是個不第秀才,自覺仕途無望,來此教書一是感歎孩子們的上進,也為補貼家用。原本打算教得大家都能識文斷字就算是一樁功德,沒承想4年時光,一擊而中,搞出如此大的成績,“漫卷詩書喜欲狂”的境界老人家真真兒的體會到了。
今日弟子們在自家院子裏宴請師傅師母,徐家三公子也來捧場,對於弟子們敬酒自然是酒到杯幹。劉老先生心裏當然明白,弟子們的成績與其說是自己的教導,不如說是孩子們自己的功勞。尤其是那高樂的引導手段,備考方法讓老先生歎為觀止,覺得教書過程中自己也是開竅不少。剛剛徐海提起明年的大考,讓老先生沉寂多年的心又活動起來。
酒席散去,安頓好大家休息之後,和趙萱在一起的高樂心情不錯。幾年來自己和這些無邪的孩子在一起,仿佛又回到了當初教書的時光。自己的教學方法和備考方法在這個時空得到驗證,不高興是假的。
當初生活剛剛安定,高樂就開始觀察和思考,包括科舉製度這種選拔人才的方式。科舉始於隋,製度創立立刻打破了官員由門閥尤其是北方大門閥壟斷的局麵,如同曆史上任何大的進步改革都會導致改革者本身結局悲慘一樣,隋朝也隨著北方大門閥利益受到巨大衝擊後的反撲而滅亡了。而他的繼承者卻從中得到了大好處,典型的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商鞅變法、秦始皇集權、王莽新政、楊廣大運河和科舉、王安石變法、張居正的一條鞭法莫不如此。
科舉製度發展到如今,高樂覺得朱元璋和朱棣兩人的科舉選材目的性很強,首先是重操守品德,忠於帝王,重視民生,所以考四書五經,類似品德教育,多年的學習,使大多數士人形成相對統一的世界觀和方**,這是基礎和敲門磚,真正選材是殿試的策論,那些人才是中高級官員的預備隊。
就高樂看到的社會狀況,這種方法無疑是可取的,至於以後隨著生活安定、文風漸盛,人口增加,知識分子的人數大幅增長,考試難度加大,還采取這種方法肯定是變態了。
不大幅增加官員數量的前提下,能夠采取什麽新的人材選拔方法,為知識分子找出路,高樂思索很久也沒有結果也就不想了。有道是“大局不清,小事不明”,看清局勢後,應試方法就是技術手段了,這些高樂並不陌生,雖然內容不同,方法卻相同。加上一個老秀才和徐海在身邊,通過小試自然問題不大。
看來還得研究一下鄉試會試的備考方法,如果能成沒準兒以後可以開個書院,把劉老先生推到前台,教育興國也是一條出路不是?正好幾個對理綜感興趣的兄弟也好有個出路。
酒後的思維比較活躍,似乎手腳也比較活躍,不知不覺間高樂的手就跑到女孩衣服裏麵去了,高樂的思索被女孩的喘息聲打斷了。
“你看誰做你的家長比較合適?”停下手裏的動作,高樂問的有些突兀。
“師母,啊,去你的。”
“哈哈,我找徐大人如何?最好王大人提親。”懷中女孩兒不知是在點頭還是顫抖。
十月初,徐德勇和徐進父子二人得到明皇的召見,並參觀了改進後的履帶拖車,完善了轉向裝置。型號分為四種,一是全甲戰車,全封閉6-8匹馬拉動,載重一萬斤,可裝載火銃手、火炮手和弩手12人,臼炮2門,草原丘陵地形每時辰可行20裏,一是輕甲戰車,半封閉4-8馬拉動,最大載重1萬2千斤,全速衝擊每刻行進7裏。車體履帶和零件相同,並可快速組成車陣。
另兩種屬於運輸車,分軍民兩種,馬匹不受保護,軍用型除車體堅固運載量大之外,還可與戰車一起組成車陣,車廂也具有一定防護力。
朱棣看完演示,陷入了思索,作為身經百戰的統帥,帝國的掌舵者恐怕比東西的製造發明者還要明白這東西的重要性。作為戰車,由於有良好的地形適應能力和大載重量帶來的超級防護力,步騎配合加上火器使用,足以在草原作戰中改變戰爭模式。
同樣作為運輸車輛,他的出現減輕了對運河漕運的依賴,對路況的不挑剔,足以改變長江中遊和北方中西部的交通運輸狀況,極大促進兩個地區的交流和發展,使得整個帝國的發展更為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