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船在大名府出黃河,轉入永濟渠。運河浪靜水平,行使平穩。
“文叔兄,你學了兩天,覺得如何?”李夔悄悄問道。
“過於霸道,一味強調用律法,道德仁義何在?聖賢有雲,教化萬民,在德,在明理...”李格非皺著眉頭說道。
“某倒是覺得有些話發人深思。比如為何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家後,曆代先賢強調德治?在於德治最簡單易行,也就是所謂的成本最低。”
“如果人人遵周禮,存義理,萬事以德為標準,做謙謙君子,這世界自然大同。沒有紛爭、不需訴訟、更不需製定繁瑣律法,也不需處理諸多政務,真得就是清靜無為,小國寡民。可是這過於虛無縹緲吧?”
聽了李夔的話,李格非激動起來。
“虛無縹緲?怎麽能叫虛無縹緲?周公文王時,不就是這樣嗎?”
“誰見過?孔先師都沒見過。文叔兄,就好比李太白的詩‘飛流直下三千尺’,那廬山瀑布,真得有三千尺?你我熟讀史書,從前漢武帝開始,儒生以德治國近千年,可曾真正大治過?值得反思啊。”
李夔提到反思這二字,讓李格非覺得難以接受,差點跳了起來。
“確實需要反思,吾等反思的需要是德化循禮得還不夠!而今人人爭名奪利,棄義背禮,才有那諸多惡行。”
“德化循禮不夠?學習材料上有說,前漢王莽,種種舉措,皆是複周禮,循周法,結果如何?所以某覺得,道德、律法並行可以嚐試下。德以揚善,法以禁惡。以道德規範日常行為,以律法懲禁罪孽惡行,也算是一種治政方式。”
“這是離經叛道!”李格非額頭上的青筋都要爆出來了。“這不是儒家,是暴虐的法家!是‘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的異端邪說!”
“文叔兄,總得要嚐試吧。吾等總是在古人畫的圈子裏轉來轉去,窮盡一生去發微前人所言,何其悲哀!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更要比一代人強!厚今薄古、瞻望未來,當可行!”
李夔引用的句子,多半是這兩日學到的,看來確實很符合他的口味。
李格非坐在椅子上,喘著粗氣,最後拂袖而去,隻留李夔一人在艙裏。
過了一會,劉存義悄悄走了進來。
“斯和兄,剛才聽你與文叔兄吵得挺凶的?”
“是啊,這兩天好好學習了一番,某茅塞頓開,此前很多疑惑,一下子被解開。但格非兄,還過於執著...”李夔欣然地答道。
他簡單地把自己跟李格非的爭議述說了一遍,劉存義靜靜地聽著,然後問道:“文叔兄他還如此執拗?”
“他啊,並非迂腐執拗之人,隻是一口氣堵在心裏,說的都是賭氣話。”
“賭氣話?”
“我也是聽子由先生說的。文叔兄與趙正夫關係篤厚,甚至有意為愛女與趙正夫三子定下婚約。不想去年趙正夫壞了事,本人被賜死,家人貶斥去了瓊崖島萬安軍,遇赦不赦。最新的消息,說趙正夫妻兒等人連氣帶病,命不久矣。”
“看到摯友一家如此下場,他卻無能為力,故而心中激憤,故意為之...”
“趙正夫聚斂小人,學行無取,豈是忠臣良吏?李文叔認此人為摯友,目光堪憂。且李文叔號為蘇門後四學士,東坡先生與子由先生被貶斥嶺南瓊崖,他可曾如此激憤過?”
李夔看了一眼劉存義,神情複雜地說道:“某曾聞官家創下一學,名為明學,追求光明、脫離愚昧。聽說從學獲教者,其中一項就是善於直指要害,洞悉人心。”
劉存義哈哈一笑,“某隻是官家身邊的學生,在潛邸時曾僥幸得過指點一二,現在還在日夜學習不怠。且我等學習,喜歡與誌同道合者相邀而行,互相指正,互相鞭策,共同進步。”
說到這裏,劉存義問道:“斯和兄,你可願加入赤心會?”
“赤心會?”李夔好奇地問道。
“學以致用,赤心報國!”
蘇轍在船艙裏明顯感覺到座船緩緩地慢了下來。不一會,蘇季進來稟告道:“官人,前麵是冀州武城縣,永濟渠與黃河的交匯處,需要換船。”
“又換船?這黃河真是禍害,把好好的河北之地,搞得東一塊西一塊,地貧民疲,真是可惱啊!”
蘇轍恨恨地說道。
在換船的時候,蘇轍意外地發現,不遠處有幾艘官船打著河北經略使司的旗號,他驚喜道:“想不到會在這裏遇到許子衝,蘇季,速速拿某的名刺去投書。”
“是!”
過了半個時辰,蘇季匆匆來報。
“許公帶著兩位官人來拜訪郎君。”
“誰?”
“是工部都水司都司、黃河治河督辦潘訓,都水司副都司、黃河治河會辦王德直。”
“哦,是這兩位。快快有請。”
很快,許將快步走了進來。
相比上次見麵,蘇轍覺得他又老了些,胡須更加花白,臥蠶也更重。應該是接到通報就過來了,身上衫袍的泥漬清晰可見,有幹透成殼的,有半幹半濕的。
甚至連朝天襆頭上,都有幾塊泥漬。
“子由兄,沒能在大名府相迎,還請恕罪。”
“子衝兄,何出此言!你是為國事奔波,親自勘察黃河,勞心勞力,實在辛苦,更是百官楷模。”
“你我不要再互相吹捧了,這兩位是潘訓和王德直,奉官家之命,勘察河道,為下一步治河做好準備。”
“子衝兄,兩位仁兄,快快請坐,蘇季,上茶。”
寒噓了幾句,蘇轍問道,“子衝兄,官家意欲治河?”
許將點了點頭,給潘訓示意,請他來回答。
“是的子由公。二月,官家數次召見我等,而後又以秘書省名義,召開了五次黃河治理會議,廣邀河南、河北、京東諸地的河官,以及黃河岸邊的縣官、河工等人一百二十餘人。四月,正式任命某與王官人為工部都水司副都司,兼黃河治水委員會督辦和會辦。”
“黃河治水委員會?”
“是的,這是官家專為治理黃河而設,協調六部各司。總辦為秘書省左散常侍長孫大官人。工部郎中曾大官人和潘某為督辦,王德直為會辦。除此之外,戶部度支司副都司、工部營建司副都司、兵部保安司副都司等七人為會辦。”
聽了潘訓的話,蘇轍有些好奇,度支司管錢、營建司管施工,他們的主副官兼任會辦,可以理解,兵部保安司為何摻和其中。
聽了蘇轍的疑問,王德直答道:“子由公,保安司有一測繪局,勘查地理、繪製地圖的水平,天下無出其右。該測繪局現在組建了一支黃河治水測繪總隊,正在河南、河北、京東等諸地實地測繪。”
“原來如此。”
聊了一刻多鍾,潘訓和王德直識趣地告辭離開。
艙裏隻剩下蘇轍和許將兩人。
蘇轍問道:“子衝兄,某一行途徑大名府,得知你不在城中,外出理政去了。想不到在勘察河道。某在開封城時,聽聞你被貶斥河北,鬱鬱不悶,借酒消愁,還在擔心。今日一見,許子衝還是許子衝,一點都沒變啊。”
許將曆任地方多處,文治武功,都有建樹,獲得朝中不少實幹派文臣的讚譽。也讓許多風雅清談的官員名士們不喜,說他左右逢源,渾濁不堪,根本沒有狀元公的清華風骨。
許將笑了笑,“某是閑不住的人。”
蘇轍雙目寒光一閃,突然問道:“殿中侍禦史朱諤朱聖與上疏彈劾子衝兄。他把你的所有章表一一收集,尋章摘句,攻訐子衝兄...”
許將笑了笑,“某知道,朱聖與說某‘左顧右視,見利則回,幡然改圖,初無定論。元佑間嚐為丞轄,則盡更元豐之所守。紹聖初複秉鈞軸,則陰匿元佑之所為。逮至元符,尚此冒居,則紹聖之所為已皆非矣。強顏今日,亦複偷安,則元符之所為亦隨改焉。’”
蘇轍眼睛一亮,幽幽地說道:“原來子衝兄早就知道了。”
許將答道,“某當然知道,官家在送這份彈劾奏章抄件時,上麵還有禦批,‘老許,有人說你見魚就捉,見蛇就縮,翻雲覆雨,朝三暮四,苟且偷安。政治立場極不堅定啊,是典型的見風使舵的老油滑!你可認?’”
聽著官家的這些詼諧的批語,蘇轍的嘴角忍不住抖動著,繼續問道:“那子衝兄如何應答?”
“某親書,‘回稟陛下,宦海浮沉,仕途凶險,臣有時不得不違心而行,左右逢源,力圖自保。臣請罪,求陛下嚴懲。’”
“不幾日,陛下禦筆回複,‘心有光明,何懼黑夜獨行。’”
說到這裏時,許將已是滿臉淚水,哽咽無語。
蘇轍心中是又喜是又懼,五味皆具。
過了一會,許將誠懇道:“天子聖明,是大宋之福,也是我們這些做臣子之福。子由兄,某的補考已通過,你的補考還在北麵,當奮勇而行!”
蘇轍捋著胡須,眼睛無喜無悲地看著窗外的遠處。
“是啊,某還在趕赴補考的路上。子衝,官家的誌向、心思、手段,你可曾見過?”
“有非常之人,然後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後立非常之功!”許將聲音洪亮地說道。
第一百八十三章赤心會
“文叔兄,你學了兩天,覺得如何?”李夔悄悄問道。
“過於霸道,一味強調用律法,道德仁義何在?聖賢有雲,教化萬民,在德,在明理...”李格非皺著眉頭說道。
“某倒是覺得有些話發人深思。比如為何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家後,曆代先賢強調德治?在於德治最簡單易行,也就是所謂的成本最低。”
“如果人人遵周禮,存義理,萬事以德為標準,做謙謙君子,這世界自然大同。沒有紛爭、不需訴訟、更不需製定繁瑣律法,也不需處理諸多政務,真得就是清靜無為,小國寡民。可是這過於虛無縹緲吧?”
聽了李夔的話,李格非激動起來。
“虛無縹緲?怎麽能叫虛無縹緲?周公文王時,不就是這樣嗎?”
“誰見過?孔先師都沒見過。文叔兄,就好比李太白的詩‘飛流直下三千尺’,那廬山瀑布,真得有三千尺?你我熟讀史書,從前漢武帝開始,儒生以德治國近千年,可曾真正大治過?值得反思啊。”
李夔提到反思這二字,讓李格非覺得難以接受,差點跳了起來。
“確實需要反思,吾等反思的需要是德化循禮得還不夠!而今人人爭名奪利,棄義背禮,才有那諸多惡行。”
“德化循禮不夠?學習材料上有說,前漢王莽,種種舉措,皆是複周禮,循周法,結果如何?所以某覺得,道德、律法並行可以嚐試下。德以揚善,法以禁惡。以道德規範日常行為,以律法懲禁罪孽惡行,也算是一種治政方式。”
“這是離經叛道!”李格非額頭上的青筋都要爆出來了。“這不是儒家,是暴虐的法家!是‘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的異端邪說!”
“文叔兄,總得要嚐試吧。吾等總是在古人畫的圈子裏轉來轉去,窮盡一生去發微前人所言,何其悲哀!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更要比一代人強!厚今薄古、瞻望未來,當可行!”
李夔引用的句子,多半是這兩日學到的,看來確實很符合他的口味。
李格非坐在椅子上,喘著粗氣,最後拂袖而去,隻留李夔一人在艙裏。
過了一會,劉存義悄悄走了進來。
“斯和兄,剛才聽你與文叔兄吵得挺凶的?”
“是啊,這兩天好好學習了一番,某茅塞頓開,此前很多疑惑,一下子被解開。但格非兄,還過於執著...”李夔欣然地答道。
他簡單地把自己跟李格非的爭議述說了一遍,劉存義靜靜地聽著,然後問道:“文叔兄他還如此執拗?”
“他啊,並非迂腐執拗之人,隻是一口氣堵在心裏,說的都是賭氣話。”
“賭氣話?”
“我也是聽子由先生說的。文叔兄與趙正夫關係篤厚,甚至有意為愛女與趙正夫三子定下婚約。不想去年趙正夫壞了事,本人被賜死,家人貶斥去了瓊崖島萬安軍,遇赦不赦。最新的消息,說趙正夫妻兒等人連氣帶病,命不久矣。”
“看到摯友一家如此下場,他卻無能為力,故而心中激憤,故意為之...”
“趙正夫聚斂小人,學行無取,豈是忠臣良吏?李文叔認此人為摯友,目光堪憂。且李文叔號為蘇門後四學士,東坡先生與子由先生被貶斥嶺南瓊崖,他可曾如此激憤過?”
李夔看了一眼劉存義,神情複雜地說道:“某曾聞官家創下一學,名為明學,追求光明、脫離愚昧。聽說從學獲教者,其中一項就是善於直指要害,洞悉人心。”
劉存義哈哈一笑,“某隻是官家身邊的學生,在潛邸時曾僥幸得過指點一二,現在還在日夜學習不怠。且我等學習,喜歡與誌同道合者相邀而行,互相指正,互相鞭策,共同進步。”
說到這裏,劉存義問道:“斯和兄,你可願加入赤心會?”
“赤心會?”李夔好奇地問道。
“學以致用,赤心報國!”
蘇轍在船艙裏明顯感覺到座船緩緩地慢了下來。不一會,蘇季進來稟告道:“官人,前麵是冀州武城縣,永濟渠與黃河的交匯處,需要換船。”
“又換船?這黃河真是禍害,把好好的河北之地,搞得東一塊西一塊,地貧民疲,真是可惱啊!”
蘇轍恨恨地說道。
在換船的時候,蘇轍意外地發現,不遠處有幾艘官船打著河北經略使司的旗號,他驚喜道:“想不到會在這裏遇到許子衝,蘇季,速速拿某的名刺去投書。”
“是!”
過了半個時辰,蘇季匆匆來報。
“許公帶著兩位官人來拜訪郎君。”
“誰?”
“是工部都水司都司、黃河治河督辦潘訓,都水司副都司、黃河治河會辦王德直。”
“哦,是這兩位。快快有請。”
很快,許將快步走了進來。
相比上次見麵,蘇轍覺得他又老了些,胡須更加花白,臥蠶也更重。應該是接到通報就過來了,身上衫袍的泥漬清晰可見,有幹透成殼的,有半幹半濕的。
甚至連朝天襆頭上,都有幾塊泥漬。
“子由兄,沒能在大名府相迎,還請恕罪。”
“子衝兄,何出此言!你是為國事奔波,親自勘察黃河,勞心勞力,實在辛苦,更是百官楷模。”
“你我不要再互相吹捧了,這兩位是潘訓和王德直,奉官家之命,勘察河道,為下一步治河做好準備。”
“子衝兄,兩位仁兄,快快請坐,蘇季,上茶。”
寒噓了幾句,蘇轍問道,“子衝兄,官家意欲治河?”
許將點了點頭,給潘訓示意,請他來回答。
“是的子由公。二月,官家數次召見我等,而後又以秘書省名義,召開了五次黃河治理會議,廣邀河南、河北、京東諸地的河官,以及黃河岸邊的縣官、河工等人一百二十餘人。四月,正式任命某與王官人為工部都水司副都司,兼黃河治水委員會督辦和會辦。”
“黃河治水委員會?”
“是的,這是官家專為治理黃河而設,協調六部各司。總辦為秘書省左散常侍長孫大官人。工部郎中曾大官人和潘某為督辦,王德直為會辦。除此之外,戶部度支司副都司、工部營建司副都司、兵部保安司副都司等七人為會辦。”
聽了潘訓的話,蘇轍有些好奇,度支司管錢、營建司管施工,他們的主副官兼任會辦,可以理解,兵部保安司為何摻和其中。
聽了蘇轍的疑問,王德直答道:“子由公,保安司有一測繪局,勘查地理、繪製地圖的水平,天下無出其右。該測繪局現在組建了一支黃河治水測繪總隊,正在河南、河北、京東等諸地實地測繪。”
“原來如此。”
聊了一刻多鍾,潘訓和王德直識趣地告辭離開。
艙裏隻剩下蘇轍和許將兩人。
蘇轍問道:“子衝兄,某一行途徑大名府,得知你不在城中,外出理政去了。想不到在勘察河道。某在開封城時,聽聞你被貶斥河北,鬱鬱不悶,借酒消愁,還在擔心。今日一見,許子衝還是許子衝,一點都沒變啊。”
許將曆任地方多處,文治武功,都有建樹,獲得朝中不少實幹派文臣的讚譽。也讓許多風雅清談的官員名士們不喜,說他左右逢源,渾濁不堪,根本沒有狀元公的清華風骨。
許將笑了笑,“某是閑不住的人。”
蘇轍雙目寒光一閃,突然問道:“殿中侍禦史朱諤朱聖與上疏彈劾子衝兄。他把你的所有章表一一收集,尋章摘句,攻訐子衝兄...”
許將笑了笑,“某知道,朱聖與說某‘左顧右視,見利則回,幡然改圖,初無定論。元佑間嚐為丞轄,則盡更元豐之所守。紹聖初複秉鈞軸,則陰匿元佑之所為。逮至元符,尚此冒居,則紹聖之所為已皆非矣。強顏今日,亦複偷安,則元符之所為亦隨改焉。’”
蘇轍眼睛一亮,幽幽地說道:“原來子衝兄早就知道了。”
許將答道,“某當然知道,官家在送這份彈劾奏章抄件時,上麵還有禦批,‘老許,有人說你見魚就捉,見蛇就縮,翻雲覆雨,朝三暮四,苟且偷安。政治立場極不堅定啊,是典型的見風使舵的老油滑!你可認?’”
聽著官家的這些詼諧的批語,蘇轍的嘴角忍不住抖動著,繼續問道:“那子衝兄如何應答?”
“某親書,‘回稟陛下,宦海浮沉,仕途凶險,臣有時不得不違心而行,左右逢源,力圖自保。臣請罪,求陛下嚴懲。’”
“不幾日,陛下禦筆回複,‘心有光明,何懼黑夜獨行。’”
說到這裏時,許將已是滿臉淚水,哽咽無語。
蘇轍心中是又喜是又懼,五味皆具。
過了一會,許將誠懇道:“天子聖明,是大宋之福,也是我們這些做臣子之福。子由兄,某的補考已通過,你的補考還在北麵,當奮勇而行!”
蘇轍捋著胡須,眼睛無喜無悲地看著窗外的遠處。
“是啊,某還在趕赴補考的路上。子衝,官家的誌向、心思、手段,你可曾見過?”
“有非常之人,然後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後立非常之功!”許將聲音洪亮地說道。
第一百八十三章赤心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