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八章 中斷的交易(下)
麵對王錫爵的要求,申時行並不很生氣。一方麵是因為他性格偏軟,深諳妥協之道;另一方麵,在這個時候,王錫爵能麵對麵的擺明車馬,起碼是坦誠相對,總比背地裏施展陰謀詭計好。
在政治生活中,談交易是很正常的現象,如果僅僅因為對方有所求就撕破臉,是很不成熟的表現。在申首輔的觀念裏,隻有範弘道那種小年輕才會幹出這樣的事。
王錫爵與申時行公務上比較合拍,關係一直還算不錯,但他也有自己的考慮。他不是申時行的黨羽,不是申時行的故舊門生,沒有理由永遠無條件支持申時行。
在當前這個局麵下,王錫爵完全看不出支持申時行對自己有什麽好處,甚至還會因為支持申時行而受損,所以申時行必須拿出點籌碼,才能換取他的支持。再三考慮後,王錫爵選擇的籌碼就是“吏部尚書”。
申時行沒有立刻給出答複,端起茶水小飲幾口,默默梳理自己的思路。當前情況是,他這首輔麵臨兩股勢力聯手夾攻,以科道言官為基礎的清流勢力,和以李植為首的紅人近幸勢力。
而紅人李植想推舉老師王錫爵為代言人衝擊首輔位置,而王錫爵似乎並不太願意充當近幸勢力的“帶頭大哥”,所以找到自己要求利益交換,用吳時來換掉楊巍擔當吏部尚書。
自己隻要答應王錫爵要求的籌碼,就獲得王錫爵的支持,避免背腹受敵局麵,專心致誌的應付科道清流勢力圍攻。而失去的就是對吏部的掌控,以及今後將麵對內閣另一個強權的崛起。
得與失之間很難衡量,申時行一時間難以做出抉擇,但這並不妨礙申首輔與王錫爵討價還價。有時候,談判中的討價還價不一定真是為了求得結果,而是一種拿不準時候的試探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可以漸漸完善自己的想法,做出最終決策。
在這層意義上,內閣大佬與市場商販沒什麽區別。兩人當即你一言我一語,最後談判的焦點集中在了左都禦史吳時來這裏。
王錫爵提議讓吳時來代替楊巍當實權第一的吏部尚書,申時行則說:“我可以讓楊巍致仕退休,並且可以與你共商接替人選,但不許吳時來當吏部尚書。”
王錫爵略加思索,楊巍就是申時行的馬前卒,申時行同意讓楊巍離職退休,就相當於放棄對吏部獨家掌控,同意與自己共商未來吏部尚書人選,就是給自己一些話語權。
但這還不夠,王錫爵如果想要更多,就必須推動吳時來接替吏部尚書,而不是再另外選人,所以他仍然堅持直接推舉吳時來上位。
“誰都可以,唯獨吳時來不行!”申時行在這點上表現的很強硬。
眾所周知,吳時來一直是申首輔這邊的同黨,但這次他卻與王錫爵私下裏聯手,無異於是對申首輔的背棄。所以申首輔必須要讓別人看到,背棄自己不會有好結果;或者說,不能讓別人看到,背棄自己還能更上一層樓。
而且往更深裏考慮,作為背叛者的吳時來如果主掌吏部,對申首輔來說是最糟糕的人選。很簡單的道理,叛徒對待原有自己人是最狠的,吳時來主掌吏部後,出於種種顧慮絕對要排斥申首輔對吏部的影響力,與此同時絕對要與王錫爵繼續保持緊密同盟。
談了幾個回合,內閣兩大巨頭在吳時來問題上始終達不成一致,王錫爵也沒想到申時行在這地方如此頑固,有點沉不住氣的說:“值此危困之際,糾結於此等細枝末節,首揆你能穩坐釣魚台否?別忘了吳時來如今是左都禦史,可以稍加鉗製言官,幫助閣下解困。”
王錫爵這話就帶著點威脅意思了,吳時來是左都禦史,如果申時行這邊點了頭答應,吳時來就可以幫著牽製一下科道勢力,減輕申時行麵臨的壓力。
申時行也挺無奈,自己的短板就在這裏了。
他狀元出身,一開始做官就是最清貴的翰林院,然後走翰苑坊局最頂層路線一路升遷,以皇帝老師身份進入內閣,這是所有大明文人最夢寐以求的升遷路線。隨後沒幾年功夫,申時行又趕上張居正倒台和張四維出事,首輔位置毫不費力的就落到頭上,這時才五十出頭,在內閣裏其實算年輕了。
所以縱觀申時行的官場生涯,一直在走最上層路線,官職清貴升遷又極其快速,這是他的幸運,也是他的不幸。最大的不幸就是,缺少中層人脈積累,更直白的說是缺少衝鋒陷陣的打手。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遇到科道清流或者李植紅人勢力的圍攻,申時行就很難找到足夠的人手來形成反擊聲勢。總不能堂堂首輔帶領幾個尚書侍郎赤膊上陣,和一群五六七品的官員混戰吵架吧?
王錫爵是李植老師,這些紅人近幸要賣王錫爵麵子,吳時來是左都禦史,對言官禦史也有一定影響力,但申時行就缺這個。所以吳時來才會與王錫爵聯手,趁機謀取自己的利益。
於是申首輔又陷入了沉默,自己的發力點在哪裏?
此刻忽然有到中書舍人在門外稟報:“登聞鼓響了,值鼓官軍將狀文送了過來!”
話說敲登聞鼓既然被稱為告禦狀,理論上應當將狀子直接奏報給天子,但在實際操作中,這顯然不大可能,九五之尊哪裏管得了這許多閑事?而內閣的作用就體現在這裏了。
內閣的主要功能就是幫著天子閱覽奏疏並票擬聖旨,所以敲登聞鼓的相關文書也都會呈送到內閣這裏,與大臣們的奏疏一樣,不過緊急程度略高一些。
申時行暫且中斷了與王錫爵的談判,接過文書並問道:“敲鼓者何人?”
中書舍人如實答道:“聽說是叫範弘道的!”
申時行聽到這個名字,拿著文書的手不禁抖了一下。他穩穩心神,連忙打開文書看,然後終於可以確定了,這個範弘道就是那個範弘道。
此人又又又又又又要作死嗎!正不痛快的申時行頓時怒了,他心裏還是很看好範弘道的,不然也不會扶持範弘道去當署理主簿進行鍛煉,但沒想到範弘道當著一個比芝麻還小的地麵官,居然也有膽搞出這樣的大事來。
有沒有搞錯,以官員身份敲登聞鼓,簡直無可救藥!申時行有種把範弘道叫到麵前大罵一頓的衝動。
麵對王錫爵的要求,申時行並不很生氣。一方麵是因為他性格偏軟,深諳妥協之道;另一方麵,在這個時候,王錫爵能麵對麵的擺明車馬,起碼是坦誠相對,總比背地裏施展陰謀詭計好。
在政治生活中,談交易是很正常的現象,如果僅僅因為對方有所求就撕破臉,是很不成熟的表現。在申首輔的觀念裏,隻有範弘道那種小年輕才會幹出這樣的事。
王錫爵與申時行公務上比較合拍,關係一直還算不錯,但他也有自己的考慮。他不是申時行的黨羽,不是申時行的故舊門生,沒有理由永遠無條件支持申時行。
在當前這個局麵下,王錫爵完全看不出支持申時行對自己有什麽好處,甚至還會因為支持申時行而受損,所以申時行必須拿出點籌碼,才能換取他的支持。再三考慮後,王錫爵選擇的籌碼就是“吏部尚書”。
申時行沒有立刻給出答複,端起茶水小飲幾口,默默梳理自己的思路。當前情況是,他這首輔麵臨兩股勢力聯手夾攻,以科道言官為基礎的清流勢力,和以李植為首的紅人近幸勢力。
而紅人李植想推舉老師王錫爵為代言人衝擊首輔位置,而王錫爵似乎並不太願意充當近幸勢力的“帶頭大哥”,所以找到自己要求利益交換,用吳時來換掉楊巍擔當吏部尚書。
自己隻要答應王錫爵要求的籌碼,就獲得王錫爵的支持,避免背腹受敵局麵,專心致誌的應付科道清流勢力圍攻。而失去的就是對吏部的掌控,以及今後將麵對內閣另一個強權的崛起。
得與失之間很難衡量,申時行一時間難以做出抉擇,但這並不妨礙申首輔與王錫爵討價還價。有時候,談判中的討價還價不一定真是為了求得結果,而是一種拿不準時候的試探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可以漸漸完善自己的想法,做出最終決策。
在這層意義上,內閣大佬與市場商販沒什麽區別。兩人當即你一言我一語,最後談判的焦點集中在了左都禦史吳時來這裏。
王錫爵提議讓吳時來代替楊巍當實權第一的吏部尚書,申時行則說:“我可以讓楊巍致仕退休,並且可以與你共商接替人選,但不許吳時來當吏部尚書。”
王錫爵略加思索,楊巍就是申時行的馬前卒,申時行同意讓楊巍離職退休,就相當於放棄對吏部獨家掌控,同意與自己共商未來吏部尚書人選,就是給自己一些話語權。
但這還不夠,王錫爵如果想要更多,就必須推動吳時來接替吏部尚書,而不是再另外選人,所以他仍然堅持直接推舉吳時來上位。
“誰都可以,唯獨吳時來不行!”申時行在這點上表現的很強硬。
眾所周知,吳時來一直是申首輔這邊的同黨,但這次他卻與王錫爵私下裏聯手,無異於是對申首輔的背棄。所以申首輔必須要讓別人看到,背棄自己不會有好結果;或者說,不能讓別人看到,背棄自己還能更上一層樓。
而且往更深裏考慮,作為背叛者的吳時來如果主掌吏部,對申首輔來說是最糟糕的人選。很簡單的道理,叛徒對待原有自己人是最狠的,吳時來主掌吏部後,出於種種顧慮絕對要排斥申首輔對吏部的影響力,與此同時絕對要與王錫爵繼續保持緊密同盟。
談了幾個回合,內閣兩大巨頭在吳時來問題上始終達不成一致,王錫爵也沒想到申時行在這地方如此頑固,有點沉不住氣的說:“值此危困之際,糾結於此等細枝末節,首揆你能穩坐釣魚台否?別忘了吳時來如今是左都禦史,可以稍加鉗製言官,幫助閣下解困。”
王錫爵這話就帶著點威脅意思了,吳時來是左都禦史,如果申時行這邊點了頭答應,吳時來就可以幫著牽製一下科道勢力,減輕申時行麵臨的壓力。
申時行也挺無奈,自己的短板就在這裏了。
他狀元出身,一開始做官就是最清貴的翰林院,然後走翰苑坊局最頂層路線一路升遷,以皇帝老師身份進入內閣,這是所有大明文人最夢寐以求的升遷路線。隨後沒幾年功夫,申時行又趕上張居正倒台和張四維出事,首輔位置毫不費力的就落到頭上,這時才五十出頭,在內閣裏其實算年輕了。
所以縱觀申時行的官場生涯,一直在走最上層路線,官職清貴升遷又極其快速,這是他的幸運,也是他的不幸。最大的不幸就是,缺少中層人脈積累,更直白的說是缺少衝鋒陷陣的打手。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遇到科道清流或者李植紅人勢力的圍攻,申時行就很難找到足夠的人手來形成反擊聲勢。總不能堂堂首輔帶領幾個尚書侍郎赤膊上陣,和一群五六七品的官員混戰吵架吧?
王錫爵是李植老師,這些紅人近幸要賣王錫爵麵子,吳時來是左都禦史,對言官禦史也有一定影響力,但申時行就缺這個。所以吳時來才會與王錫爵聯手,趁機謀取自己的利益。
於是申首輔又陷入了沉默,自己的發力點在哪裏?
此刻忽然有到中書舍人在門外稟報:“登聞鼓響了,值鼓官軍將狀文送了過來!”
話說敲登聞鼓既然被稱為告禦狀,理論上應當將狀子直接奏報給天子,但在實際操作中,這顯然不大可能,九五之尊哪裏管得了這許多閑事?而內閣的作用就體現在這裏了。
內閣的主要功能就是幫著天子閱覽奏疏並票擬聖旨,所以敲登聞鼓的相關文書也都會呈送到內閣這裏,與大臣們的奏疏一樣,不過緊急程度略高一些。
申時行暫且中斷了與王錫爵的談判,接過文書並問道:“敲鼓者何人?”
中書舍人如實答道:“聽說是叫範弘道的!”
申時行聽到這個名字,拿著文書的手不禁抖了一下。他穩穩心神,連忙打開文書看,然後終於可以確定了,這個範弘道就是那個範弘道。
此人又又又又又又要作死嗎!正不痛快的申時行頓時怒了,他心裏還是很看好範弘道的,不然也不會扶持範弘道去當署理主簿進行鍛煉,但沒想到範弘道當著一個比芝麻還小的地麵官,居然也有膽搞出這樣的大事來。
有沒有搞錯,以官員身份敲登聞鼓,簡直無可救藥!申時行有種把範弘道叫到麵前大罵一頓的衝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