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會議之後


    召開這場會議的雙方至此也差不多把觀點和看法托出了;黃興、孫文、趙聲三人代表了南部分會,他們堅持在以廣州為重點動革命,然後北伐最後推翻滿清。


    宋教仁與譚人鳳卻認為應該更多地關注長江流域,不能僅僅停留在廣州一偶。雙方都認為廣州的籌備工作已經到了箭在弦上不得不的局麵,但是一方麵認為應該全力以赴,背水一戰,另一方麵卻認為應該有所保留,把一部分力量轉移到長江流域。


    這三人中屬趙聲最為奇特;雖然他支持孫黃,但本身卻也在江浙一帶有著相當的影響力,五人中屬他最為中立。


    孫黃為了說服宋譚二人而來到了上海,但會議談到這裏出現了劉裕這個變數,基本上已經不可能讓宋譚二人同意自己的觀點了。


    黃興與孫文對視一下,各自從對方的臉上看到了一絲無奈。事已至此,連趙聲也表露出了支持宋教仁的傾向,就沒有必要再固執己見了。


    “漁夫,你說的有些道理……看來我們有必要增加江浙方麵的投入……我與克強兄覺得可以從東京總部調派七十名宣傳幹部,配之五十名軍事幹部再加上日本購入的三十支步槍……”


    宋教仁點了點頭,算是認可了這個提議。他轉過頭認真地看著趙聲道:“伯先兄,我覺得你在江浙地區展開工作更為適合;廣州那邊有克強兄負責,你在第九鎮的影響力很高,威望和才幹都足以領導這支部隊。(.好看的小說)一旦革命,第九鎮需要你這樣的領導者。”


    趙聲聽後有些猶豫了。他承認宋教仁說的很有道理,但是自己卻已經在廣州投入了那麽多的心血,這麽忽然放棄了還是有些不甘心……


    不過或許自己真的更適合在江浙工作吧……?


    “漁夫,廣州那邊一直是我負責的,而且那麽多跟隨我的誌士,我也無法就這麽離開……我還是領導完了廣州革命後,再來江浙吧!”


    趙聲的回答也在宋教仁意料之中。孫文則鬆了口氣。若是趙聲這樣的大將離開了,那對廣州起義可就很不利了。


    不過我方既然表態了,那你們也應該適當地拿出意見了吧?


    果然,宋教仁與譚人鳳對視一眼後,輕咳一聲道:“我與石屏將會親赴香港商討對策,我們同盟會中部總會也會全力支持南部分會的同誌們……一旦廣州光複,我們在湖北的同誌和在江寧、浙江的同誌們將一同舉事,然後與北伐的誌士們會合,共同北渡長江直搗黃龍!”


    共識達到了,雙方都欣慰地笑了出來。


    一直站在書架前的劉裕也對同盟會的內部結構有了更深的明了……同盟會中大致可以分成兩派;原複興會和原興中會。複興會以湖南人為主,如宋教仁、譚人鳳等,領是黃興。興中會則以廣東人為主,如胡漢民、汪兆銘等,以孫文為領袖。此外還有無數小團體,這裏就暫時不表了。


    兩派間基本上以地域和政治思想來劃分,但這隻是很籠統的概括,事實上雙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比如黃興,雖然是複興會的領袖卻與孫文打得火熱,後期更是成了興中會的骨幹。其領袖地位慢慢也被宋教仁接過手了。


    而陳其美雖然屬於興中會一派,但是卻被納入了複興會的勢力範圍內。


    雙方的關係如此複雜,連各自的腦也分不清楚。


    不過雖然如此,但大佬們卻都是理想主義者,為人也正直,並沒有出現太多的權利之爭。就算有那麽些,也更多的是由於思想上的不同。


    也正是因此,大家才能團結起來共同為革命而努力、奮鬥、犧牲。


    會議開完了,眾人似乎才想起了劉裕的存在。孫文雖然對他的表態有些不滿,但還是笑著問道:“如鬆,你有一些想法嗎?”


    這不是廢話嗎?劉裕暗自有些不滿,但表麵上卻沒有露出來,而是神態正常道:“我並沒有什麽可說的,諸位先生所思的決定我沒有任何異議。”


    “嗯……漁夫啊,我覺得從東京派來的幹部還是要以二十一鎮和第九鎮為主啊,第九鎮到時候有伯先坐鎮沒有什麽問題,但二十一鎮的話,朱瑞卻不是那麽可靠……我覺得重點應該放在七十九標上……如鬆,你回軍後,必須加緊與同僚們的聯絡,盡可能地把他們拉到革命的隊伍中來。”


    孫文似乎有些不甘心,還是希望派往江浙的幹部們能夠更多地前往‘嫡係’劉裕那裏去。


    對此,宋教仁倒是沒有什麽異議。而且孫文說的確實有一定的道理;二十一鎮的作用是關鍵的,必須要盡多的充實這支力量。


    “明白了先生,我回去後一定會盡量展更多的同誌加入我們的行列去!”


    嘴上這麽說,可是心中卻對此不以為然。


    可以說新軍二十一鎮中,真正有為革命奉獻精神的人太少了;士兵和基層有,但是高層卻全是些牆頭草。


    就拿朱瑞來說吧,此人雖然在曆史上並不怎麽出名,但是偏偏此人卻被劉裕所知;八十一標代標統的他19o6年便隨秋女俠加入了革命的行列,但是在19o7年浙江革命式微後,此人卻慢慢開始與立憲派產生了接觸。辛亥革命後,他率領部隊攻克杭州,成了浙江都督。然而大權在握的他卻倒向了袁世凱。在二次革命中,身為革命黨人卻拒不參戰,後來更是上書勸袁世凱稱帝,完全背叛了革命。


    最後激起了眾怒,被部下驅趕走客死天津。


    這種人可謂是牆頭草的典範,但更關鍵的卻是一個沒有眼光的牆頭草。


    隻是一味地跟著最強者,卻不懂得分析時局,所以最後失敗。


    小知識:


    譚人鳳此人曾於1913年“二次革命”失敗對孫文你這樣評價道:“中山本中國特出人物也,惜乎自負雖大而局量實小,立誌雖堅而手段實劣。觀其謀舉事也,始終限於廣州一隅,而未嚐終籌全局;其用人也,未光複以前,視為心腹者,僅胡漢民、汪精衛、黃克強三人,既失敗而後,藉為手足者,又僅陳英士、居覺生、田梓琴、廖仲愷輩,而不能廣攬人才;其辦黨也,又以個人為單位,始則放棄東京本部,專注重南部同盟,繼者拒舊日同人,邀新進別開生麵,非皆局量之小,手段之劣乎?至揣測華僑心理,知必難後始能籌款,遂不計成敗,嗾人輕舉妄動,敗後無力維持,則尤其失人心之處也,以故前後舉十數次,靡費及數百萬金,無一成功之效果,卒至進退失據,不亦可惜哉!”


    個人認為有些道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近代國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逍遙宇內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逍遙宇內並收藏近代國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