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州裏麵以潁川人才最多,但現在潁川人裏的荀彧、荀攸、鍾繇都拒絕了金良的好意,現在潁川的陳家陳群估計也不會給金良好臉色,但是金良還是想親自去一趟,因為那裏不隻是有那個搞出敗壞漢人乾坤的“九品中正製”的陳群,還有郭嘉,曆史上諸葛亮和徐庶的師父司馬徽隱居在那裏還沒跑去荊州,司馬懿的師父胡昭也隱居在潁川,而且徐庶行俠仗義殺了人後也在潁川暫避學習。如果能夠得到司馬徽、胡昭、郭嘉、徐庶之助,天下不難平定。想到這裏,便加快了下發征召人才的命令。


    金良給了數十個青州籍士兵任務,去征召東萊太史慈和北海人王修、徐幹、管寧、邴原,征召的重點便是太史慈將軍。


    金良擔心太史慈此時已經因為得罪了青州官吏而遠避遼東,知道太史慈對母親很孝順,就對前去東萊的青州兵士叮囑道:“如果他們不在家鄉,你們也可以把他們的父母接到荊州居住,到時候這些賢才自然也會來荊州。”金良後來又想了想,把這一句話叮囑給所有兵士,在這漢末亂世,可能很多人才都飄零在外,但這又是一個百善孝為先的時代,隻要能把他們的父母請到荊州,那麽這些人才也會跟著來荊州,正如曹操請徐庶一樣,但這是下策,不得已才為之。


    隨後又派兗州籍的兵士去請東程昱、滿寵、李典、毛玠、阮瑀、梁習。這些人在曆史上都跟隨了以兗州發家的曹操,他們印證了金良的一種猜測,“隻有寒門子弟才會為了前程而拋家舍業背井離鄉。而世家子弟通常隻會投效家族所在的勢力內以保障家族的興旺。”所以,雖然金良發了招賢書信,卻也對兗州這幾個人沒報多大的期望,畢竟自己眼下不能將兗州占據了。


    然後就是派荊州籍的兵士去請張機、李嚴、李通、蒯良、蒯越。在這荊州人士裏,金良最看重的便是張機。


    張機便是大名鼎鼎的醫聖張仲景,仲景是張機的字。在這漢末亂世,毀滅大漢元氣的不隻是戰爭和災荒。更可怕的是戰爭災荒之後的瘟疫,像曹操赤壁之敗。死在瘟疫上的有九成,隻有一成死在周瑜之手,很多文弱書生如陳琳等建安七子多死在瘟疫之中,而張機張仲景所撰寫的《傷寒雜病論》裏的許多方子都是針對瘟疫的良方。有了張仲景坐鎮北方,相信陳琳等人以及數百萬百姓的命都會有強大的保證。


    金良記得,張機是建安(公元196年-220年)初年才擔任了長沙太守,沒當多久,因為不堪官場爭鬥辭官回家專心從醫。現在的張機還不到四十歲,仕途還沒開始多久,對仕途還很迷戀,金良就許諾給他一郡太守的位置,同時兼任河北醫學院院長。實際上。金良對張機的行政能力不抱信心,等他來了,就會發現專職是醫學院院長。郡太守才是兼職。


    <張機,字仲景,史稱醫聖,(約公元150年到219年)東漢末南陽郡涅陽人,其人生平史料略乏。


    從小精通博書,並對醫學有相當的愛好。青年時期便十分敬佩戰國名醫秦越人觀色察病的醫術,感歎當時的名士但求在官場上追名逐利、趨附權貴而從不留意醫藥學。其後拜同郡名醫張伯祖為師。後來醫術精進超過其師所授。


    曾被舉為孝廉,後來官拜長沙太守。人稱「張長沙」,其藥方集冊亦被稱為「長沙方」。


    張機不僅醫術精湛,十分重視醫德。他認為治病救人是醫生的天職,除了要有高明的醫術、更必須以認真、負責的態度來工作,並要有創新的醫理研發精神,因此張機曾在他的著作當中對於那些『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相對斯須,便處湯藥』的惡劣醫療作風批以草菅人命,表達了極大的憤慨與不滿。又痛斥麵對疫病流行束手無策,卻『各承家技,始終順舊』墨守成規的庸醫給予了尖銳的批評。另外並駁斥了『欽望巫祝,告窮歸天』,這種請求鬼神保佑的迷信思想,犀利地指出其結果隻能『束手受敗』。


    當時荊州疫病流行,民眾鄉親傷亡甚重。不但得病者眾,而且痊愈機率甚低,對學醫的張機來說不啻為醫術之路的動力。大約在一九六年—二o四年,不到十年時間,由於瘟疫病流行,張機家族二百多人死了三分之二,其中患傷寒病而死的占十分之七。因此,他把重點放在傳染病的研治上。他總結前代醫學的理論和經驗,結合自己的臨床實踐,寫成了醫學巨著《傷寒雜病論》十六卷,對病理,診斷,治療以及用藥,都作了比較詳細的論述,是一部比較完整的中醫學著作。後來流傳下來的是經過晉代醫學家王叔和編輯整理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種。


    張機毅然辭去官職,專攻醫術,決心要製服瘟疫。他『勤求古訓,博采眾方』繼承了曆史上漢代以前的醫學成果,更曾密集走訪洛陽、河南、湖北、四川一帶收集民間治病的方式整理成冊,並收集病理的數據,加以歸類和分析。將他所收集分析的民間驗方,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反複總結和提高,並刻苦攻讀《素問》、《靈樞》、《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等古代醫書,繼承《內經》等古典醫籍的基本理論,在建安十五年著成《傷寒雜病論》十六卷。


    該書原本散佚,經後世醫家搜集整理,分成現在流行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二書。該書屬於臨證醫學實用技術範疇的名著。


    張機在該書中創用六經論傷寒。以髒腑論雜病,繼承前人關於“辨證論治”思想的基礎上,創立了一整套辨證施治的原則。並取『醫經家』、『經方家』兩家之長,熔為一爐,根據《素問。熱論》六經分證的基本理論,創造性地把外感疾病錯綜複雜的證候及其演變加以總結,提出了較為完整的六經辨證體係,還把《內經》以來的髒腑、經絡和病因等學說,以及診斷、治療等方麵的知識有機地聯係在一起。並運用了汗、吐、下、和、溫、清、消、補等等治療方法及各個方劑和具體藥物的選擇使用,對於外感熱病的產生、發展和辨證論治提出了切合實際的辨證綱領和具體的治療措施。


    在各科雜病方麵。張機從整體觀念出發,根據髒腑經絡學說,運用樸素的表述方法,對疾病的病因、發病和每一種病的理法方藥都有詳略不同的論述。提出了根據髒腑經絡病機和四診八綱進行病與證相結合的辨證方法。他對雜病偏重於個別疾病的研究,有利於深化人們對許多疾病的認識,具有十分明顯的優越性,對後世中醫病因學說和方劑學的發展產生影響。


    此外並發展了病因病機學說。『千般災難,不越三條:一者,經絡受邪入髒腑,為內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以此詳之。病由都盡。』將複雜的病因概括為三大類,並闡述了三類不同的病因與雜病發生的關係,這可稱為中醫學中最早的比較明確的病因學說,即後世所謂的三因致病說。關於疾病的發生,張機認為是否發病取決於人體正氣的盛衰,強調了正氣為本、邪氣為標的科學觀點。


    張機臨證處方。法度嚴謹,在因證立法。以法統方,隨證加減等方麵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包含了許多重要的組方原則,因而被後世尊為方劑學的鼻祖,《仲景方》亦被稱為《眾方之祖》。在《傷寒論》中載方一百一十三首,用藥品種八十七種,《金匱要略》中載方二百六十二首,所用藥物達一百一十六種。《仲景方》經過長期臨床實踐驗證,療效顯著,至今仍為國內外醫家廣泛應用,其中有些方劑還照原方製成了成藥。足見對方劑學的貢獻亦甚為深遠。


    張仲景在醫學上重要的貢獻,是他發明了用人工呼吸急救病人,用這種方法搶救了不少危在旦夕的病人,成為世界上最早獨創人工呼吸醫療技術。另外他還發明了用蜜水或豬膽汁灌腸治療便秘以及藥物外搽、舌下含藥等新的技術,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灌腸術的醫生,給便泌病人帶來了福音。


    另外,張機還有《療婦人方》、《五髒論》、《口齒論》等書,顯見其重視醫療經驗和醫術的傳播。


    張機是個博學多能的醫生,他既重視疾病的治療方法,又重視對疾病的預防。他受到人們的稱讚和敬佩,不僅因為他精湛的醫術,同時也因為他將病患的痛苦以同理心對待。


    古代封建社會,迷信巫術盛行,巫婆和妖道乘勢興起,坑害百姓,騙取錢財。不少貧苦人家有人得病,就請巫婆和妖道降妖捉怪,用符水治病,結果無辜地被病魔奪去了生命,落得人財兩空。張仲景對這些巫醫、妖道非常痛恨。每次遇到他們裝神弄鬼,誤人性命,他就出麵幹預,理直氣壯地和他們爭辯,並用醫療實效來駁斥巫術迷信,奉勸人們相信醫術。


    有一次,他遇見一個婦女,一會兒哭一會兒笑,總是疑神疑鬼。病人家屬聽信巫婆的欺騙,以為這是“鬼怪纏身”,要請巫婆為她“驅邪”。張仲景觀察了病人的氣色和病態,又詢問了病人的有關情況,然後對病人家屬說:


    “她根本不是什麽鬼怪纏身,而是‘熱血入室’,是受了較大刺激造成的。她的病完全可以治好。真正的鬼怪是那些可惡的巫婆,她們是‘活鬼’,千萬不能讓她們纏住病人,否則病人會有性命危險。”在征得病人家屬同意後,他研究了治療方法,為病人紮了幾針。幾天後,那婦女的病慢慢好起來,疑鬼疑神的症狀也消失了。張仲景又為她治療了一段時間就痊愈了。從此。一些窮人生了病,便不再相信巫醫的鬼話,而是找張仲景治病。張仲景解救了許多窮苦人。


    為了使更多的病人能從巫術迷信中解脫出來。早日康複,張仲景刻苦探索,創立了許多新的醫療方法。一次,有個病人大便幹結,排不出,吃不下飯,很虛弱。張仲景仔細做了檢查。確認是高熱引起的一種便秘症。當時碰到便秘,一般是讓病人服用瀉火的藥。但是這個病人身體很虛弱。如果服用瀉藥,他會經受不住。但不用瀉藥,大便不通,熱邪無法排除。怎麽辦呢?張仲景經過慎重考慮。決定做一種新的嚐試:他取來一些蜂蜜並將它煎幹,捏成細細的長條,製成“藥錠”,慢慢地塞進病人的肛門。“藥錠”進入腸道後,很快溶化,幹結的大便被溶開,一會兒就排了下來。大便暢通,熱邪排出體外,病人的病情立刻有了好轉。這就是我國醫學史上最早使用的肛門栓劑通便法。這種方法和原理至今還被臨床采用。並拓展到其他一些疾病的治療。


    還有一次,張仲景外出,見許多人圍著一個躺在地上的人歎息。有幾個婦女在悲慘地啼哭。他一打聽,知道那人因家裏窮得活不下去就上吊自殺,被人們發現救下來時已經不能動彈了。張仲景得知距上吊的時間不太長,便趕緊吩咐把那人放在床板上,拉過棉被為他保暖。同時叫了兩個身強力壯的年輕人,蹲在那人的旁邊。一麵按摩胸部,一麵拿起雙臂。一起一落地進行活動。張仲景自己則叉開雙腳,蹲在床板上,用手掌抵住那人的腰部和腹部,隨著手臂一起一落的動作,一鬆一壓。不到半個時辰,那人竟然有了微弱的呼吸。張仲景關照大家不要停止動作,繼續做下去。又過了一會兒,那人終於清醒過來。這就是現在在急救中廣泛使用的人工呼吸。


    有一次,兩個病人同時來找張仲景看病,都說頭痛、發燒、咳嗽、鼻塞。經過詢問,原來二人都淋了一場大雨。張仲景給他們切了脈,確診為感冒,並給他們各開了劑量相同的麻黃湯,發汗解熱。


    第二天,一個病人的家屬早早就跑來找張仲景,說病人服了藥以後,出了一身大汗,但頭痛得比昨天更厲害了。張仲景聽後很納悶兒,以為自己診斷出了差錯,趕緊跑到另一個病人家裏去探望。病人說服了藥後出了一身汗,病好了一大半。張仲景更覺得奇怪,為什麽同樣的病,服相同的藥,療效卻不一樣呢?他仔細回憶昨天診治時的情景,猛然想起在給第一個病人切脈時,病人手腕上有汗,脈也較弱,而第二個病人手腕上卻無汗,他在診斷時忽略了這些差異。


    病人本來就有汗,再服下發汗的藥,不就更加虛弱了嗎?這樣不但治不好病,反而會使病情加重。於是他立即改變治療方法,給病人重新開方抓藥,結果病人的病情很快便好轉了。


    這件事給他留下了深刻的教訓。同樣是感冒,表症不同,治療方法也不應相同。他認為各種治療方法,需要醫生根據實際情況運用,不能一成不變。


    傳說張仲景第一次見到文學家王粲時,王粲是個20多歲的青年,他對王粲說:“你已經患病了,應該及早治療。如若不然,到了四十歲,眉毛就會脫落。眉毛脫落後半年,就會死去現在服五石湯,還可挽救。”可是王粲聽了很不高興,自認文雅、高貴,身體又沒什麽不舒服,便不聽他的話,更不吃藥。過了幾天,張仲景又見到王粲,就問他:“吃藥沒有?”王粲騙他說:“已經吃了。”張仲景認真觀察一下他的神色,搖搖頭,嚴肅地對王粲說:“你並沒有吃藥,你的神色跟往時一般。你為什麽諱疾忌醫,把自己的生命看得這樣輕呢?”王粲始終不信張仲景的話,二十年後眉毛果然慢慢地脫落,眉毛脫落後半年就死了。


    正是基於這種反對迷信,反對苟且,注重實踐,認真鑽研,敢於創新的精神,刻苦的鑽研和長期的醫療實踐,進一步確立了運用理法方藥和辨證施治的原則,使中醫理論與臨床實踐緊密結合起來,為後世中醫學術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對我國醫學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他所創立的不少治療原則和方法至今仍在臨床廣泛應用,被後人尊稱為「醫宗之聖」、或「醫聖」。後人在河南南陽市修建了醫聖祠,近年又在鄧州修建了紀念館>


    因為張機是南陽大族出身,金良擔心自己以郡守高位相誘也征召不來,便又加了一道保險,讓黃忠給張機寫信。黃忠是南陽人,跟張機是舊識,黃忠的兒子黃敘多賴張機救治續命,但金良知道黃敘的命要靠華佗才能根治,因為張機專長的是內科,而華佗專長外科,黃敘少染風寒,體弱多病,金良相信那個有信心給曹操做開顱手術治療偏頭痛的華佗也有辦法治療黃敘的頑疾。金良答應黃忠會邀請那個神龍見首不見尾的華佗來荊州給黃忠看病,有了這個陳諾,黃忠便爽快地給張機寫了信,邀請張機前來荊州。(未完待續)


    ps:工人的辛苦現在才理解。晚上回宿舍基本上倒床就睡,所以這段時間才沒有弄好。真的很抱歉。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之群芳尋蹤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金之天狼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金之天狼並收藏三國之群芳尋蹤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