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朝廷是有興辦官學的,在平帝元始三年,這個東漢朝廷就建立了地方學校製度,並規定郡國曰學,縣、道、邑、侯國曰校,鄉曰庠,聚曰序。由於地方官吏多係儒者,對於修繕學宮,提倡興學比較重視,因而郡國學校得以普遍建立,官學和私學交織發展,形成了“學校如林,庠序盈門”的景象。
但是,這些官學、私學全都是為世家子弟、寒庶地主子弟開辦的,那些販夫走卒、自耕農、佃農、奴仆之類草根百姓的子女,祖祖輩輩隻能做睜眼瞎,沒有讀過書的他們除了依附黃巾餘黨反對壓迫他們的世家大族之外,幾乎找不到正當的途徑來改善自己和後世子孫的命運。
百分之九十的大漢子民都是文盲,這個情況非常不利於金良勢力的發展。識字的能治政的人才幾乎都來自世家大族以及依附於他們的寒庶地主,打倒了一批世家,還是要用另外一批世家來統治這個國度,雖然第一批世家更仁義良心一些,但那仁義良心也是有限的,世家大族想要長久發展下去,必然還是要不勞而獲地吸取大漢子民的鮮血,五胡亂華可能會推遲若幹年,但這個世家大族統治下的大漢民族必然還是會衰敗,早晚還是會被那些遊牧部落接二連三地欺負蹂躪。金良不僅要大興官學全民教育進而科舉,他還要把全民教育跟全民皆兵結合在一起,打造華夏版軍國主義,把東亞地區變成大中華共榮圈。
全民皆兵製度已經實施下去,現在呢,就是要搞全民教育,等全民教育推行下去。不出十年,漢民族就不再是羊,而是盤踞在東亞的真正的蛟龍。把那些小魚小蝦尤其是東海上那一隻爬蟲全部吃掉。隻是搞全民教育,談何容易。
對於金良準備大張旗鼓地興辦官學。那些大世家家主們和依附於他們的私學學霸們紛紛反對。金良心知肚明,這些混蛋說出形形色色的反對理由,根本就是想世世代代承襲官位,保住自己世家大族基業,他們最為恐懼自己世襲的官位被寒門庶子或那些泥腿子家庭的子女給取代了。
金良召集所有世家大族的家主們和朝廷大臣們聯合議事,想要暫時打消他們的疑慮和恐懼,要連蒙帶騙夾雜著忽悠,也要把“全民教育”這個基本國策定下來。
之前在府上。金良就把朝廷大臣們給忽悠好了,現在就剩下世家大族的家主們了。
在宴會上,金良冠冕堂皇地說道:“之所以大興官學,容許卑賤貧民的子女入學,是遵從孔聖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教化萬民,讓那些販夫走卒、自耕農、佃農、奴仆的子女全都接受聖人儒學教化,讓他們知道禮儀。知道仁義,知道尊卑,知道廉恥。讓他們不再依附黃巾餘黨作亂,規規矩矩地接受世家大族和朝廷的統治,不再怨恨,不再反抗!”
金良覺得自己這理由說得甚好,想必這些世家家主無話可說,誰知道,他話音剛落地,就聽到一個尖利刺耳的反對聲:“至聖孔子所言乃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亞聖孟子曾言,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孔孟所言,乃萬古不變之真理,不能更改!爾乃何人,竟敢妄自更改孔孟聖言,真乃大逆不道!”
金良定睛一看,原來是常山郡王家家主王博,似乎是太原王氏的附庸,麵目長得跟王允很像,道貌岸然,正義凜然,似乎全天下就他一個君子了。
金良最討厭這樣的偽君子,他正說到興頭,卻被這樣的人給打斷,又聽到那個愚民的斷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不禁勃然大怒,怒火直衝頭頂,伸手就想拔出七星寶刀上去把王博斬殺,還沒拔出寶刀,就被另一個清亮的聲音給驚醒:“主公,切不可莽撞,王博雖然言語無狀,可他頂著孔孟的光環,若是主公將他斬殺,便有對孔孟大不敬之意,恐怕這樣一來,主公也必將開罪普天下的讀書人,不可不慎!”
金良聽郭嘉這麽一說,衝到腦子裏的血慢慢回流,逐漸冷靜下來,自己是沒有足夠的威望去正麵硬抗孔孟聖賢,不過,王博的質疑難不倒自己,孔孟的思想是對是錯並不關鍵,關鍵在於人們怎麽理解!
金良便冷冷說道:“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王博,你是如何理解孔聖這句話的?”
“盡人皆知,孔聖的意思是,我們統治百姓,指使驅趕他們去做事就行了,不要讓他們明白在做什麽!”王博洋洋自得道。
“孔聖是何等偉大的人,他所說的至理名言卻被你們這些包藏禍心、自私自利的鼠輩曲解成這個模樣,”金良一直努力地克製自己的怒火,可他每當聽到這樣陳詞濫調的愚民之語,他就按捺不住滿腔的憤慨之情:“如果孔聖人的本義是驅使下民做事卻不讓他們知道我們的目的,那孔聖所提倡的仁義精神何存?子曰,仁,愛人也。按照你們的理解,孔聖何曾愛過那些下民,又何曾有過仁義!以我之論,孔聖人是偉大,而你們是猥瑣的醜惡地把孔聖人的言論歪曲地如此不可理喻!”
王博被金良一番痛罵,臉色陰沉地問道:“金將軍既然這樣說,那你是怎麽理解孔聖人這句話的呢?”
金良冷冷地說道:“對於民,其可者使其自由之,其所不可者亦使知之。孔聖人整句話可以這樣理解,詩禮樂這三樣東西是教化民眾的根本,一定要抓好,如果民眾掌握了詩禮樂,那就是好事,應該讓他們發揮,如果民眾還沒有掌握的話,我們就要去教化他們。讓他們知道和明白這些東西。”
盧植聽金如此闡述孔聖這句深有爭議的話,不禁拍案叫絕:“如此斷句,如此理解。才顯得出孔夫子之仁義聖賢!”
王博見海內大儒盧植都支持金良如此斷句,臉色愈加發綠。又緊著問道:“那你是如何理解亞聖的那番話呢?”
不待金良回答,盧植便厲聲說道:“我看你王博也讀過幾年書,你應該記得亞聖這番話之前的那些話,‘然則治天下獨可耕且為與?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為備,如必自為而後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整體看起來。亞聖真正想表達的是,術業有分工,不可能大部分做官,也不可能所有人為農,每個人做的事情都是不可或缺的。
爾等斷章取義,自以為勞心者必然要淩駕於勞力者之上,自以為是所有底層百姓的主宰!你們從來沒想過你們的祖輩未曾發跡前是什麽出身?他們跟那些被你們欺壓得奄奄一息的底層百姓沒什麽兩樣,若都像你們這樣從上到下都把持著官位,不容許任何底層百姓有機會上來,恐怕你們現在也在土裏刨食!”
盧植這番話沒有讓王博清醒。反倒讓他更加忿恨,騰地站起身,指著盧植和呂布:“按照我們理解行事。天下才能太平!按照你們這樣曲解,天下隻會大亂!亂天下者,必是爾等!”
侮辱老子,老子能忍就忍一下,侮辱老子的師傅,老子就忍不下去,金良當場就失去冷靜,跳起來,衝上前給了王博一個響亮的耳光。
王博當時正站在案幾邊。金良這個耳光把他扇得飛了出去一丈開外,躺在宴會中央。趴伏在地上一個勁地吐血,一個勁地吐出滿嘴破碎的槽牙。臉腫起來像是豬頭一樣。
金良大步流星,走到王博麵前,把他踩在腳下,厲聲痛罵道:“蠢貨!回去好好讀讀史書去!
陳勝吳廣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是怎麽來的?
我們高祖是怎麽建立大漢的?赤眉是怎麽起來的?黃巾是怎麽起來的?
你想愚民,你愚得了嗎?你不去教化他,你就以為他真的就是瞪眼瞎,等你擺布?
你以為他們會柔順得像個綿羊一樣被你屠宰嗎?那你看大漢滿地的黃巾餘黨是怎麽回事?真正讓天下大亂的到底是誰?”
金良平時都是笑嘻嘻的,碰到誰都是滿麵春風,有些世家家主覺得金良沒有威儀,對金良漸漸沒有原來的畏懼。今天他們算見識到了,金良一旦發怒,殺氣橫生,充塞了整個大廳,在座的四五百人全都噤若寒蟬,連久經沙場的盧植等人也麵露驚色。
金良亦覺得自己原來笑得太多了,讓這些威威而不懷德的混蛋們輕視自己,從此以後,自己還是會笑,但該發威的地方一定要發威,不然老虎不發威會被這些家夥當成病貓的,難道他們忘了自己是怎麽對付栗成那五個家族的嗎?
金良掃視著在場的所有家主,冷冷地喝道:“那些陳詞濫調都去見鬼吧,你們相信了那些鬼話,把自己和那些為你們賣命為你們勞作的百姓們割裂開來,與他們互為仇敵,你們覺得這樣真的能長久嗎?各位家主,我們是舟,民是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金良這句話放在後世的官場如同放屁一般,當拿到這東漢末年,便如同一塊大石投入湖中,卷起千重浪,那些世家家主議論紛紛。
金良感覺火候到了,便露出真摯和藹的表情:“今天我就跟大家交個底,我是寒門出身,父親隻是一介獵戶,我今時今日的地位得來不易,我也想讓金家能夠世世代代繁榮下去,成為四世三公之類的大世家,但我知道我們這些權貴們不能再像以前那樣管束下層百姓,以為讓他們不知禮儀不通詩書,他們就會乖乖地聽我們的話,這曆朝曆代的農民暴亂說明我們這些上位者根本想錯了。這些下層百姓占據我們大漢子民的百分之九十,這麽龐大的人群如果不把他們納入正軌,遲早都會出事。”
那些家主稽首道:“還請金將軍示下,如今該如何是好?”他們經曆過一次黃巾起義大暴亂,不想再經曆第二次,誰知道第二次他們能不能還像第一次那麽幸運地逃脫過去。
金良神情凝重道:“之前的全民皆兵便是把這些草民編入行伍,從編製上進行約束。下一步。我準備進行全民教化,首先是對他們的子女進行儒家教化,教他們詩書禮儀。讓他們知道忠孝,知道仁義。知道尊卑,知道廉恥,我們要從精神上對他們進行約束。雙管齊下,必能讓他們不再興起暴亂。”
有一個家主敏銳地注意到一點兒隱患:“等這些貧民們知道禮儀詩書以後,將軍會不會重用他們,而排斥我們的世家子弟?”
金良心道,你猜對了,全民教化的下一步就易全民科舉。等到大部分民眾都識字了,本將軍不缺乏人治理地方了,本將軍就開始全民科舉,心裏如此想,嘴上卻說道:“你多慮了,這次的大興官學培養出的平民子弟,不會像先帝的鴻都門學的天子門生一樣,立馬派出去做郡守或刺史,隻會做亭、鄉、縣的小吏!”
亭、鄉、縣的小吏,都是那些世家子弟不願意做的官職。向來都是由世家的附庸土豪們瓜分,但金良的態度很鮮明,朝廷上的官位和地方郡守、郡丞、縣令、縣丞、鄉令之類的官職可以分給你們世家。但是這些諸如郡尉、縣尉、鄉丞、鄉局、亭扇之類的官職,全是我金良這一方的囊中之物,你們不能搶。
那些世家家主見金良信誓旦旦,而且不是一味的退讓妥協,便信以為真,以為金良跟他們世家商量好了條件,就會涇渭分明,井水不犯河水,反對金良大興官學的人越來越少。金良這個人。愛憎分明,他若是認為那人是友人非敵人。他絕對會嚴守兩人的盟約,直至對方毀約。若是他認為對方是敵人,他便會把那盟約當成一張廢紙,隨時都可以撕毀。
跟世家家主的約定亦是如此,官學裏培養的人才確實在一開始做亭、鄉、縣的小吏,那是因為金良不想拔苗助長,他想讓自己的門生們多積累一些地方政務的經驗,厚積薄發。等金良把這些世家各個擊破削弱以後,金良這些門生們又經過多年磨礪,積累了豐富的基層政務經驗,易布便順理成章地把他們提拔到縣、郡的重要位置,如縣令、縣丞、郡太守、郡丞,至於縣局、郡尉,也是金良門生故吏的囊中之物。
經過金良耐心的說服,朝廷各大臣,荊州各個家主,都陸續同意了全民教化的理念,金良擔心這些世家人物還對著攪風攪雨,便寫下了白紙黑字的約定,說不會把自巳的門生放做郡守、縣令之職,不會讓自己的門生去搶世家子弟的飯碗,那些世家人物都同意了,全民教化的基本國策便製定下來了。荊州各地的官學和襄陽的太學依然興辦,但那是為世家子弟和有名望的寒庶子弟們開放的。
金良強力推行的教育體製,是在現有的官學、太學之外,另辟蹊徑:金良率先在襄陽建立了一個大學堂,名為中央大學堂,這是金良中央係統的一個堅實的基礎。中央大學堂由中堊央體係的錢袋子中央錢莊撥給經費扶持,由中央係統的槍杆子中央軍嚴密保護,同時中央軍還為中央大學堂提供強大的武學支持。
中央大學堂裏麵沒有師範學院、軍事學院、政治學院、技術學院、文等學院、女子學院。為什麽要設置師範學院?
金良覺得,現在大漢最缺乏的不是將領,不是文臣,而是教師,大量的合格的稱職的教師,若是有了大量的合格教師,全民教育便有了光明的前途,未來實行科舉製進而抑製世家的可能性就大一些。金良把培養教師的學院定名為師範學院,是依據後世的設定,他以為會被司馬徽等人給否決掉。
司馬徽卻拍案叫絕道:“賢霆公,這個名字定的好,楊雄在《發言字行》中說:‘務學不如務求師。師者,人之模範也。,我們就是要培養一些‘學高為人師,身正為人範,的教師之才:”
金良想到後世的和諧年間,中小學校的教師多半是同屆學生中較為平庸的,由這些平庸的老師教出來的學生還能傑出到什麽程度呢,國家的教育製度本身差勁,再加上那些執行的人也算不得上好,這個國家有太多能成為棟粱的人才都被耽誤了,而那些大學教師裏麵,沒有師德的專家叫獸比比皆是。
為了漢民族的長遠發展,金良就要從一開始選擇最傑出的人才做教師。所以金良把師範學院定為中央大學堂裏麵最重要的院係,中央大學堂裏麵最適合做教師或稍作訓練就可以做一個好教師的優秀學生全都被安排在師範學院。(未完待續)
但是,這些官學、私學全都是為世家子弟、寒庶地主子弟開辦的,那些販夫走卒、自耕農、佃農、奴仆之類草根百姓的子女,祖祖輩輩隻能做睜眼瞎,沒有讀過書的他們除了依附黃巾餘黨反對壓迫他們的世家大族之外,幾乎找不到正當的途徑來改善自己和後世子孫的命運。
百分之九十的大漢子民都是文盲,這個情況非常不利於金良勢力的發展。識字的能治政的人才幾乎都來自世家大族以及依附於他們的寒庶地主,打倒了一批世家,還是要用另外一批世家來統治這個國度,雖然第一批世家更仁義良心一些,但那仁義良心也是有限的,世家大族想要長久發展下去,必然還是要不勞而獲地吸取大漢子民的鮮血,五胡亂華可能會推遲若幹年,但這個世家大族統治下的大漢民族必然還是會衰敗,早晚還是會被那些遊牧部落接二連三地欺負蹂躪。金良不僅要大興官學全民教育進而科舉,他還要把全民教育跟全民皆兵結合在一起,打造華夏版軍國主義,把東亞地區變成大中華共榮圈。
全民皆兵製度已經實施下去,現在呢,就是要搞全民教育,等全民教育推行下去。不出十年,漢民族就不再是羊,而是盤踞在東亞的真正的蛟龍。把那些小魚小蝦尤其是東海上那一隻爬蟲全部吃掉。隻是搞全民教育,談何容易。
對於金良準備大張旗鼓地興辦官學。那些大世家家主們和依附於他們的私學學霸們紛紛反對。金良心知肚明,這些混蛋說出形形色色的反對理由,根本就是想世世代代承襲官位,保住自己世家大族基業,他們最為恐懼自己世襲的官位被寒門庶子或那些泥腿子家庭的子女給取代了。
金良召集所有世家大族的家主們和朝廷大臣們聯合議事,想要暫時打消他們的疑慮和恐懼,要連蒙帶騙夾雜著忽悠,也要把“全民教育”這個基本國策定下來。
之前在府上。金良就把朝廷大臣們給忽悠好了,現在就剩下世家大族的家主們了。
在宴會上,金良冠冕堂皇地說道:“之所以大興官學,容許卑賤貧民的子女入學,是遵從孔聖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教化萬民,讓那些販夫走卒、自耕農、佃農、奴仆的子女全都接受聖人儒學教化,讓他們知道禮儀。知道仁義,知道尊卑,知道廉恥。讓他們不再依附黃巾餘黨作亂,規規矩矩地接受世家大族和朝廷的統治,不再怨恨,不再反抗!”
金良覺得自己這理由說得甚好,想必這些世家家主無話可說,誰知道,他話音剛落地,就聽到一個尖利刺耳的反對聲:“至聖孔子所言乃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亞聖孟子曾言,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孔孟所言,乃萬古不變之真理,不能更改!爾乃何人,竟敢妄自更改孔孟聖言,真乃大逆不道!”
金良定睛一看,原來是常山郡王家家主王博,似乎是太原王氏的附庸,麵目長得跟王允很像,道貌岸然,正義凜然,似乎全天下就他一個君子了。
金良最討厭這樣的偽君子,他正說到興頭,卻被這樣的人給打斷,又聽到那個愚民的斷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不禁勃然大怒,怒火直衝頭頂,伸手就想拔出七星寶刀上去把王博斬殺,還沒拔出寶刀,就被另一個清亮的聲音給驚醒:“主公,切不可莽撞,王博雖然言語無狀,可他頂著孔孟的光環,若是主公將他斬殺,便有對孔孟大不敬之意,恐怕這樣一來,主公也必將開罪普天下的讀書人,不可不慎!”
金良聽郭嘉這麽一說,衝到腦子裏的血慢慢回流,逐漸冷靜下來,自己是沒有足夠的威望去正麵硬抗孔孟聖賢,不過,王博的質疑難不倒自己,孔孟的思想是對是錯並不關鍵,關鍵在於人們怎麽理解!
金良便冷冷說道:“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王博,你是如何理解孔聖這句話的?”
“盡人皆知,孔聖的意思是,我們統治百姓,指使驅趕他們去做事就行了,不要讓他們明白在做什麽!”王博洋洋自得道。
“孔聖是何等偉大的人,他所說的至理名言卻被你們這些包藏禍心、自私自利的鼠輩曲解成這個模樣,”金良一直努力地克製自己的怒火,可他每當聽到這樣陳詞濫調的愚民之語,他就按捺不住滿腔的憤慨之情:“如果孔聖人的本義是驅使下民做事卻不讓他們知道我們的目的,那孔聖所提倡的仁義精神何存?子曰,仁,愛人也。按照你們的理解,孔聖何曾愛過那些下民,又何曾有過仁義!以我之論,孔聖人是偉大,而你們是猥瑣的醜惡地把孔聖人的言論歪曲地如此不可理喻!”
王博被金良一番痛罵,臉色陰沉地問道:“金將軍既然這樣說,那你是怎麽理解孔聖人這句話的呢?”
金良冷冷地說道:“對於民,其可者使其自由之,其所不可者亦使知之。孔聖人整句話可以這樣理解,詩禮樂這三樣東西是教化民眾的根本,一定要抓好,如果民眾掌握了詩禮樂,那就是好事,應該讓他們發揮,如果民眾還沒有掌握的話,我們就要去教化他們。讓他們知道和明白這些東西。”
盧植聽金如此闡述孔聖這句深有爭議的話,不禁拍案叫絕:“如此斷句,如此理解。才顯得出孔夫子之仁義聖賢!”
王博見海內大儒盧植都支持金良如此斷句,臉色愈加發綠。又緊著問道:“那你是如何理解亞聖的那番話呢?”
不待金良回答,盧植便厲聲說道:“我看你王博也讀過幾年書,你應該記得亞聖這番話之前的那些話,‘然則治天下獨可耕且為與?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為備,如必自為而後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整體看起來。亞聖真正想表達的是,術業有分工,不可能大部分做官,也不可能所有人為農,每個人做的事情都是不可或缺的。
爾等斷章取義,自以為勞心者必然要淩駕於勞力者之上,自以為是所有底層百姓的主宰!你們從來沒想過你們的祖輩未曾發跡前是什麽出身?他們跟那些被你們欺壓得奄奄一息的底層百姓沒什麽兩樣,若都像你們這樣從上到下都把持著官位,不容許任何底層百姓有機會上來,恐怕你們現在也在土裏刨食!”
盧植這番話沒有讓王博清醒。反倒讓他更加忿恨,騰地站起身,指著盧植和呂布:“按照我們理解行事。天下才能太平!按照你們這樣曲解,天下隻會大亂!亂天下者,必是爾等!”
侮辱老子,老子能忍就忍一下,侮辱老子的師傅,老子就忍不下去,金良當場就失去冷靜,跳起來,衝上前給了王博一個響亮的耳光。
王博當時正站在案幾邊。金良這個耳光把他扇得飛了出去一丈開外,躺在宴會中央。趴伏在地上一個勁地吐血,一個勁地吐出滿嘴破碎的槽牙。臉腫起來像是豬頭一樣。
金良大步流星,走到王博麵前,把他踩在腳下,厲聲痛罵道:“蠢貨!回去好好讀讀史書去!
陳勝吳廣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是怎麽來的?
我們高祖是怎麽建立大漢的?赤眉是怎麽起來的?黃巾是怎麽起來的?
你想愚民,你愚得了嗎?你不去教化他,你就以為他真的就是瞪眼瞎,等你擺布?
你以為他們會柔順得像個綿羊一樣被你屠宰嗎?那你看大漢滿地的黃巾餘黨是怎麽回事?真正讓天下大亂的到底是誰?”
金良平時都是笑嘻嘻的,碰到誰都是滿麵春風,有些世家家主覺得金良沒有威儀,對金良漸漸沒有原來的畏懼。今天他們算見識到了,金良一旦發怒,殺氣橫生,充塞了整個大廳,在座的四五百人全都噤若寒蟬,連久經沙場的盧植等人也麵露驚色。
金良亦覺得自己原來笑得太多了,讓這些威威而不懷德的混蛋們輕視自己,從此以後,自己還是會笑,但該發威的地方一定要發威,不然老虎不發威會被這些家夥當成病貓的,難道他們忘了自己是怎麽對付栗成那五個家族的嗎?
金良掃視著在場的所有家主,冷冷地喝道:“那些陳詞濫調都去見鬼吧,你們相信了那些鬼話,把自己和那些為你們賣命為你們勞作的百姓們割裂開來,與他們互為仇敵,你們覺得這樣真的能長久嗎?各位家主,我們是舟,民是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金良這句話放在後世的官場如同放屁一般,當拿到這東漢末年,便如同一塊大石投入湖中,卷起千重浪,那些世家家主議論紛紛。
金良感覺火候到了,便露出真摯和藹的表情:“今天我就跟大家交個底,我是寒門出身,父親隻是一介獵戶,我今時今日的地位得來不易,我也想讓金家能夠世世代代繁榮下去,成為四世三公之類的大世家,但我知道我們這些權貴們不能再像以前那樣管束下層百姓,以為讓他們不知禮儀不通詩書,他們就會乖乖地聽我們的話,這曆朝曆代的農民暴亂說明我們這些上位者根本想錯了。這些下層百姓占據我們大漢子民的百分之九十,這麽龐大的人群如果不把他們納入正軌,遲早都會出事。”
那些家主稽首道:“還請金將軍示下,如今該如何是好?”他們經曆過一次黃巾起義大暴亂,不想再經曆第二次,誰知道第二次他們能不能還像第一次那麽幸運地逃脫過去。
金良神情凝重道:“之前的全民皆兵便是把這些草民編入行伍,從編製上進行約束。下一步。我準備進行全民教化,首先是對他們的子女進行儒家教化,教他們詩書禮儀。讓他們知道忠孝,知道仁義。知道尊卑,知道廉恥,我們要從精神上對他們進行約束。雙管齊下,必能讓他們不再興起暴亂。”
有一個家主敏銳地注意到一點兒隱患:“等這些貧民們知道禮儀詩書以後,將軍會不會重用他們,而排斥我們的世家子弟?”
金良心道,你猜對了,全民教化的下一步就易全民科舉。等到大部分民眾都識字了,本將軍不缺乏人治理地方了,本將軍就開始全民科舉,心裏如此想,嘴上卻說道:“你多慮了,這次的大興官學培養出的平民子弟,不會像先帝的鴻都門學的天子門生一樣,立馬派出去做郡守或刺史,隻會做亭、鄉、縣的小吏!”
亭、鄉、縣的小吏,都是那些世家子弟不願意做的官職。向來都是由世家的附庸土豪們瓜分,但金良的態度很鮮明,朝廷上的官位和地方郡守、郡丞、縣令、縣丞、鄉令之類的官職可以分給你們世家。但是這些諸如郡尉、縣尉、鄉丞、鄉局、亭扇之類的官職,全是我金良這一方的囊中之物,你們不能搶。
那些世家家主見金良信誓旦旦,而且不是一味的退讓妥協,便信以為真,以為金良跟他們世家商量好了條件,就會涇渭分明,井水不犯河水,反對金良大興官學的人越來越少。金良這個人。愛憎分明,他若是認為那人是友人非敵人。他絕對會嚴守兩人的盟約,直至對方毀約。若是他認為對方是敵人,他便會把那盟約當成一張廢紙,隨時都可以撕毀。
跟世家家主的約定亦是如此,官學裏培養的人才確實在一開始做亭、鄉、縣的小吏,那是因為金良不想拔苗助長,他想讓自己的門生們多積累一些地方政務的經驗,厚積薄發。等金良把這些世家各個擊破削弱以後,金良這些門生們又經過多年磨礪,積累了豐富的基層政務經驗,易布便順理成章地把他們提拔到縣、郡的重要位置,如縣令、縣丞、郡太守、郡丞,至於縣局、郡尉,也是金良門生故吏的囊中之物。
經過金良耐心的說服,朝廷各大臣,荊州各個家主,都陸續同意了全民教化的理念,金良擔心這些世家人物還對著攪風攪雨,便寫下了白紙黑字的約定,說不會把自巳的門生放做郡守、縣令之職,不會讓自己的門生去搶世家子弟的飯碗,那些世家人物都同意了,全民教化的基本國策便製定下來了。荊州各地的官學和襄陽的太學依然興辦,但那是為世家子弟和有名望的寒庶子弟們開放的。
金良強力推行的教育體製,是在現有的官學、太學之外,另辟蹊徑:金良率先在襄陽建立了一個大學堂,名為中央大學堂,這是金良中央係統的一個堅實的基礎。中央大學堂由中堊央體係的錢袋子中央錢莊撥給經費扶持,由中央係統的槍杆子中央軍嚴密保護,同時中央軍還為中央大學堂提供強大的武學支持。
中央大學堂裏麵沒有師範學院、軍事學院、政治學院、技術學院、文等學院、女子學院。為什麽要設置師範學院?
金良覺得,現在大漢最缺乏的不是將領,不是文臣,而是教師,大量的合格的稱職的教師,若是有了大量的合格教師,全民教育便有了光明的前途,未來實行科舉製進而抑製世家的可能性就大一些。金良把培養教師的學院定名為師範學院,是依據後世的設定,他以為會被司馬徽等人給否決掉。
司馬徽卻拍案叫絕道:“賢霆公,這個名字定的好,楊雄在《發言字行》中說:‘務學不如務求師。師者,人之模範也。,我們就是要培養一些‘學高為人師,身正為人範,的教師之才:”
金良想到後世的和諧年間,中小學校的教師多半是同屆學生中較為平庸的,由這些平庸的老師教出來的學生還能傑出到什麽程度呢,國家的教育製度本身差勁,再加上那些執行的人也算不得上好,這個國家有太多能成為棟粱的人才都被耽誤了,而那些大學教師裏麵,沒有師德的專家叫獸比比皆是。
為了漢民族的長遠發展,金良就要從一開始選擇最傑出的人才做教師。所以金良把師範學院定為中央大學堂裏麵最重要的院係,中央大學堂裏麵最適合做教師或稍作訓練就可以做一個好教師的優秀學生全都被安排在師範學院。(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