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五章一箭雙雕(下)
隻見朱由檢點頭微笑道:“此事茲大,還要容朕與群臣商議一下,就請貴使暫且先在一旁等候如何?”
迪戈.卡奧聽罷翻譯朝朱由檢頗有風度地微一躬身,然後退開幾步肅立在一旁。
朱由檢轉向一眾臣子,微笑著開口說道:“諸位愛卿可曾聽到了佛朗機使者的話麽?今日的朝會正是要商討開海禁、通貿易一事,眾卿有何話都可但講無妨!”
眾人聞言反倒一下子靜了下來,麵麵相覷,一時間無人肯先開口。
朱由檢等了片刻,見仍無人開口,當下將眉頭微皺開口說道:“哦?眾卿都不肯說,難道是要朕先說不成?”
錢龍錫身為閣臣之首,這個時候可不能再裝聾作啞了,於是他站出班來,微一躬身開口說道:“皇上莫要誤會,此事茲大,且又來得突然,臣等不敢妄言,要先仔細思慮一番再說才好!”
朱由檢點了點頭,朝他微微一笑說道:“錢卿可曾考慮好了嗎?你身為閣部之首,自當第一個說才是,朕正想先聽聽你的看法!”
錢龍錫聞言忍不住暗暗叫了聲苦,他的心裏當然是不讚同開海禁的,一方麵是因為並不認為這會給大明帶來多大的好處;另一方麵自然就是考慮到權力和利益的分配。(.好看的小說)
他知道王銳是極力讚成此事的,因此原本不想第一個站出來和其唱對台戲,而是安排了一個親信的官員來帶頭反對。但眼下還沒等那人站出來,皇帝就已經點了自己的將,這下他可是想逃也逃不過去了。
無奈之下,錢龍錫隻好清了清嗓子說道:“回皇上的話,海禁乃是太祖皇帝留下的祖訓,我大明遵行已有200餘年,現下為何又要無緣無故違背?況且佛朗機乃海外小國耳,其派個小小的使者來請求開海禁、通貿易,皇上就此答應下來,豈不有損我天朝威儀?此乃臣的一點愚見,還望皇上三思!”
王銳在一旁聞言,當下不由得在心中暗暗冷笑,心說這些老家夥果然不出所料,凡是他們自己所反對的事情,總是動不動就拿祖訓和大道理出來壓人。看來自己先前的決定一點沒錯,若不是讓李永貞壓製著閣部一頭,現在這幫家夥沒準早就已經將尾巴都翹到了天上去,連自己也不放在眼裏了!
正想著時,隻聽朱由檢淡淡一笑說道:“太祖皇帝雖明令海禁,但成祖皇帝不是就打破了祖訓麽?當年三寶太監鄭和曾七下西洋,大顯我天朝威儀,如今又有何不可?佛朗機此番派使團前來隻不過是個契機罷了,難道他們不來請求,我朝就不能開海禁、通貿易嗎?”
錢龍錫低躬著身子,不鹹不淡地應道:“三寶太監七下西洋不假,但卻耗費巨資,致使國力空虛,成祖皇帝最後也不得不下令停止,並且自那之後再未行過如此不智之舉,還望皇上且莫重蹈覆轍才是!”
朱由檢眉頭微皺說道:“錢卿多慮了,朕所說的開海禁主要是為了與海外諸國互通貿易,而非是單純如三寶太監那樣誇耀天朝威儀。此不但不會耗費財力,而更能使國庫充盈、國力強盛,又何來的重蹈覆轍可言?”
另一位閣臣劉鴻訓此時踏前兩步出班躬身說道:“啟稟皇上,諒那些海外藩國多是未開化之蠻夷,如何能與我天朝物產之豐相比?與彼等互通貿易恐怕難有多大利益可言。況且眼下倭患雖然已大不如前猖獗,但依舊是未完全平息。為了保護海上貿易的安全,必須有一支強大的水師方可。而我朝現下一無艦船、二無水師將兵,急切間又如何能建成這樣一支水師?現在國力剛剛有複蘇之象,我大明應先將精力集中於陸上,待到徹底鏟除建虜後患,全麵收複遼東失地後再考慮開海禁之事不遲。此乃臣之一點愚見,還望皇上三思!”
他們幾位閣臣這幾日裏自是也早私下裏通過了氣,觀點比較一致,都不讚同重開海禁,說到底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權力和利益的分配。現在文官集團的力量已可說是達到了史上最弱的程度,除了皇帝之外,還有兩個“太上皇”騎在他們的頭頂上。一旦重開海禁,那巨大的權力和利益必將又被兩個“太上皇”瓜分,他們幾位閣臣的地位將更加尷尬,這又如何能夠忍受?
因此他們幾個早就下定決心要極力阻撓重開海禁一事,此刻見小皇帝勢盛,錢龍錫似有招架不住之意,劉鴻訓立刻挺身而出幫忙。
王銳原本對這些閣臣是頗感到一絲歉意的,因為他們現在的尷尬地位多少跟自己也有關係。所以除了非常關鍵的事務之外,他一貫是從不幹預政事,就是盡力想讓閣臣們行使應有的權力。
可眼下見這幫家夥為了爭權奪利,竟完全不顧國家的利益,明明不懂開海禁和製海權的重要,卻仍在那裏強詞奪理、胡說八道,禁不住心下怒氣暗生。
要知道打仗實際上打的乃是戰爭潛力,沒有雄厚的財力為後盾,軍隊再厲害也不可能打贏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
軍隊的動員能力不僅僅單純是軍事上的動員,軍隊遠征的數量和距離,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取決於能動員多少人參軍,而是後勤能否保障,這純粹就是國家的全麵動員能力了,尤其要有財政能力作為支撐。
曆史上的明朝末年,人口已經差不多兩億,但最大一次動員的兵力不過就是鬆山會戰時的13萬軍隊,這已經是窮盡國力。
難道大明不希望用百萬雄師以泰山壓頂之勢摧垮後金嗎?隻可惜明朝的財政根本沒有這個能力支撐更多的軍隊出征錦州。即使如此,鬆山大戰的明軍最終違背了統帥洪承疇步步為營的戰略初衷,匆忙迫近錦州,結果被清軍包圍並切斷了後勤補給線,全軍崩潰覆滅,其原因也是由於後勤無法支撐,崇禎皇帝隻好嚴令速戰速決,最終導致了鬆山會戰的慘敗。
曆史浪漫主義者在評價軍事史時看到的僅是長阪坡上的趙子龍,而現實主義者看到的往往是後勤,這句話說的當真是再正確不過了!
一旦重開海禁,全麵展開對海外的自由貿易。不出10年的時間,大明的財政收入就能夠增加10倍不止。而隻要有了充足的資金,龍虎衛用火炮也能將建虜給轟平了,還需要費什麽力氣?
如果仍像原來的曆史那樣,大明的財政仍靠農業的收入緊巴巴地“過日子”,那何時才能攢夠轟平建虜的炮彈?有先進的火器而無用武之地,那才是莫大的悲哀!
這些家夥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顧國家大計,隻要自己尚在,就絕不容許這種事情再發生!
隻見朱由檢點頭微笑道:“此事茲大,還要容朕與群臣商議一下,就請貴使暫且先在一旁等候如何?”
迪戈.卡奧聽罷翻譯朝朱由檢頗有風度地微一躬身,然後退開幾步肅立在一旁。
朱由檢轉向一眾臣子,微笑著開口說道:“諸位愛卿可曾聽到了佛朗機使者的話麽?今日的朝會正是要商討開海禁、通貿易一事,眾卿有何話都可但講無妨!”
眾人聞言反倒一下子靜了下來,麵麵相覷,一時間無人肯先開口。
朱由檢等了片刻,見仍無人開口,當下將眉頭微皺開口說道:“哦?眾卿都不肯說,難道是要朕先說不成?”
錢龍錫身為閣臣之首,這個時候可不能再裝聾作啞了,於是他站出班來,微一躬身開口說道:“皇上莫要誤會,此事茲大,且又來得突然,臣等不敢妄言,要先仔細思慮一番再說才好!”
朱由檢點了點頭,朝他微微一笑說道:“錢卿可曾考慮好了嗎?你身為閣部之首,自當第一個說才是,朕正想先聽聽你的看法!”
錢龍錫聞言忍不住暗暗叫了聲苦,他的心裏當然是不讚同開海禁的,一方麵是因為並不認為這會給大明帶來多大的好處;另一方麵自然就是考慮到權力和利益的分配。(.好看的小說)
他知道王銳是極力讚成此事的,因此原本不想第一個站出來和其唱對台戲,而是安排了一個親信的官員來帶頭反對。但眼下還沒等那人站出來,皇帝就已經點了自己的將,這下他可是想逃也逃不過去了。
無奈之下,錢龍錫隻好清了清嗓子說道:“回皇上的話,海禁乃是太祖皇帝留下的祖訓,我大明遵行已有200餘年,現下為何又要無緣無故違背?況且佛朗機乃海外小國耳,其派個小小的使者來請求開海禁、通貿易,皇上就此答應下來,豈不有損我天朝威儀?此乃臣的一點愚見,還望皇上三思!”
王銳在一旁聞言,當下不由得在心中暗暗冷笑,心說這些老家夥果然不出所料,凡是他們自己所反對的事情,總是動不動就拿祖訓和大道理出來壓人。看來自己先前的決定一點沒錯,若不是讓李永貞壓製著閣部一頭,現在這幫家夥沒準早就已經將尾巴都翹到了天上去,連自己也不放在眼裏了!
正想著時,隻聽朱由檢淡淡一笑說道:“太祖皇帝雖明令海禁,但成祖皇帝不是就打破了祖訓麽?當年三寶太監鄭和曾七下西洋,大顯我天朝威儀,如今又有何不可?佛朗機此番派使團前來隻不過是個契機罷了,難道他們不來請求,我朝就不能開海禁、通貿易嗎?”
錢龍錫低躬著身子,不鹹不淡地應道:“三寶太監七下西洋不假,但卻耗費巨資,致使國力空虛,成祖皇帝最後也不得不下令停止,並且自那之後再未行過如此不智之舉,還望皇上且莫重蹈覆轍才是!”
朱由檢眉頭微皺說道:“錢卿多慮了,朕所說的開海禁主要是為了與海外諸國互通貿易,而非是單純如三寶太監那樣誇耀天朝威儀。此不但不會耗費財力,而更能使國庫充盈、國力強盛,又何來的重蹈覆轍可言?”
另一位閣臣劉鴻訓此時踏前兩步出班躬身說道:“啟稟皇上,諒那些海外藩國多是未開化之蠻夷,如何能與我天朝物產之豐相比?與彼等互通貿易恐怕難有多大利益可言。況且眼下倭患雖然已大不如前猖獗,但依舊是未完全平息。為了保護海上貿易的安全,必須有一支強大的水師方可。而我朝現下一無艦船、二無水師將兵,急切間又如何能建成這樣一支水師?現在國力剛剛有複蘇之象,我大明應先將精力集中於陸上,待到徹底鏟除建虜後患,全麵收複遼東失地後再考慮開海禁之事不遲。此乃臣之一點愚見,還望皇上三思!”
他們幾位閣臣這幾日裏自是也早私下裏通過了氣,觀點比較一致,都不讚同重開海禁,說到底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權力和利益的分配。現在文官集團的力量已可說是達到了史上最弱的程度,除了皇帝之外,還有兩個“太上皇”騎在他們的頭頂上。一旦重開海禁,那巨大的權力和利益必將又被兩個“太上皇”瓜分,他們幾位閣臣的地位將更加尷尬,這又如何能夠忍受?
因此他們幾個早就下定決心要極力阻撓重開海禁一事,此刻見小皇帝勢盛,錢龍錫似有招架不住之意,劉鴻訓立刻挺身而出幫忙。
王銳原本對這些閣臣是頗感到一絲歉意的,因為他們現在的尷尬地位多少跟自己也有關係。所以除了非常關鍵的事務之外,他一貫是從不幹預政事,就是盡力想讓閣臣們行使應有的權力。
可眼下見這幫家夥為了爭權奪利,竟完全不顧國家的利益,明明不懂開海禁和製海權的重要,卻仍在那裏強詞奪理、胡說八道,禁不住心下怒氣暗生。
要知道打仗實際上打的乃是戰爭潛力,沒有雄厚的財力為後盾,軍隊再厲害也不可能打贏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
軍隊的動員能力不僅僅單純是軍事上的動員,軍隊遠征的數量和距離,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取決於能動員多少人參軍,而是後勤能否保障,這純粹就是國家的全麵動員能力了,尤其要有財政能力作為支撐。
曆史上的明朝末年,人口已經差不多兩億,但最大一次動員的兵力不過就是鬆山會戰時的13萬軍隊,這已經是窮盡國力。
難道大明不希望用百萬雄師以泰山壓頂之勢摧垮後金嗎?隻可惜明朝的財政根本沒有這個能力支撐更多的軍隊出征錦州。即使如此,鬆山大戰的明軍最終違背了統帥洪承疇步步為營的戰略初衷,匆忙迫近錦州,結果被清軍包圍並切斷了後勤補給線,全軍崩潰覆滅,其原因也是由於後勤無法支撐,崇禎皇帝隻好嚴令速戰速決,最終導致了鬆山會戰的慘敗。
曆史浪漫主義者在評價軍事史時看到的僅是長阪坡上的趙子龍,而現實主義者看到的往往是後勤,這句話說的當真是再正確不過了!
一旦重開海禁,全麵展開對海外的自由貿易。不出10年的時間,大明的財政收入就能夠增加10倍不止。而隻要有了充足的資金,龍虎衛用火炮也能將建虜給轟平了,還需要費什麽力氣?
如果仍像原來的曆史那樣,大明的財政仍靠農業的收入緊巴巴地“過日子”,那何時才能攢夠轟平建虜的炮彈?有先進的火器而無用武之地,那才是莫大的悲哀!
這些家夥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顧國家大計,隻要自己尚在,就絕不容許這種事情再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