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三章皇帝的秘密上
王銳謝恩坐下,微微欠身開口說道:“臣因為前往大沽口視察海龍衛籌建一事,因此這才來遲,還望皇上恕罪!在來時的路上,臣已經問過了傳旨的公公,得知陝西有六百裏加急快報,有大規模的流民叛‘亂’。不知皇上召臣等前來,可是要商議此事?”
崇禎哈哈一笑說道:“若是滿朝官員都能如太傅一般盡心‘操’勞,那朕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卻不知海龍衛籌建一事究竟如何?”
王銳連忙說道:“皇上謬讚,臣不敢當!有賴皇上鴻福,海龍衛籌建之事進展十分順利!”
崇禎點了點頭,這才收斂起笑容,將話題拉回來說道:“太傅說的不錯,朕著急召各位愛卿前來,正是為了陝西流民叛‘亂’一事。自朕登基以來,雖不敢說四海升平、百姓富足,但也是海內歸心,外虜亦不敢再輕起覬覦之意。眼下上天降下災禍,致使流民叛‘亂’,朕著實是心中焦急,因此召卿等前來商議對策。溫卿,你可先將情況介紹一下!”
溫體仁急忙躬身應是,當下將六百裏加急奏報的情況詳細說了一遍。在座的其餘人其實已經對情況十分了解,小皇帝的用意當然是讓溫體仁說給王銳聽。不過他哪裏能想得到王銳對這段曆史比較了解,其實不用怎麽聽,已經對情況大致知道。
根據後人的研究,明末那段時間,正處於1200年為周期的全球小冰期時期,因此從萬曆末年一直到崇禎年間,大半個中國都爆發了非常嚴重的自然災害。
尤其是陝西地區幾乎無年不災,災害類型包括了旱、蝗、風、雹、水、霜、地震、山崩和瘟疫等等,幾乎是樣樣俱全。
崇禎元年,陝西延安地區連續多年滴水未降,草木枯焦,百姓最初采食山間蓬草,稍後剝食樹皮,最後隻能吃山間一種名叫“青葉”的石頭,不數日便腹脹而死。每天都有兒童餓死,每天都有兒童被偷走吃掉。延安城外有數個大坑,每個坑可埋死人數百,許多大坑都被塞得滿滿的。
天災既已發生,**也接踵而來。地方官員們擔心本地出現民變會影響到自己的政績和升遷,因此不如實上報,盡可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於是許多官員不顧百姓死活,不去設法救濟安置,反而繼續催‘逼’稅賦錢糧,追索曆年積欠,引發百姓更大規模的逃亡。
由於當時朝廷規定:一戶逃稅,同裏甲的農戶要受到連累、代納逃戶的賦役,如此自然隻會引起百姓更大規模的反抗‘浪’‘潮’。
這一切都和王銳所想的一樣,天災隻是一方麵的原因,關鍵還是在於**。如果災禍是發生在京師附近,而不是比較偏遠的陝西,就絕不至於釀成如此嚴重的後果。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他畢竟不是大羅金仙,不可能在這麽短的時間裏就將大明的積弊徹底清除。而且吏治是一個永恒存在的問題,將來大明即使是已經實現了盛世,也仍然會有新的吏治問題出現。
持續的大災,再加上官府的‘逼’迫,終於令無法活下去的災民走上了反抗的道路。
就在兩個月前,陝西府穀縣人王嘉胤會同吳延貴等組織當地大批災民揭竿而起,公開打富濟貧,與官兵相抗。緊接著,陝西白水縣的王二從澄城率部來投,聚集起了人馬六千多人,並且每一天隊伍都在不斷擴大。
官府聞訊自然立刻派兵圍剿,但是卻過於輕敵,沒將這些災民放在眼裏。而王嘉胤曾經當過邊兵,對官軍十分了解,而且有不少好友。他一麵假意退卻,一麵使人官軍中拉攏與散播謠言。
那些官兵也全部是窮苦出身,對災民本就心有同情,再加上上麵克扣餉銀的情況十分嚴重,所以早就心懷不滿,當下就有許多人嘩變,加入了義軍,並且成為骨幹。王嘉胤趁機回師猛攻,令官軍大敗。
一時間王嘉胤的聲名大振,又有不少災民匯聚到他的麾下。他振臂一呼,四方的響應者亦是雲從,其中最赫赫有名的自然就是高迎祥了。
高迎祥率眾在陝西安塞起義,自稱闖王。與此同時,率眾起事的還有王自用、楊六、‘混’天王、不沾泥等人。陝西境內的義軍竟有數十支,人馬超過了兩萬,並且迅速蔓延到山西、寧夏、甘肅三省,呈星火燎原之勢。
三邊總督魏學曾見事態已漸漸失去控製,心知再也掩蓋不住了,於是這才六百裏加急奏報,詳細說明了情況,一麵請罪,一麵請朝廷迅速派兵圍剿義軍。
溫體仁說罷後,王銳一時間沉‘吟’不語。大致的情況他雖然早已經知道,但是有許多細節還要消化一下,同時對比一下與他所了解的曆史是否有所不同。
至於對策,王銳自是早已經有了。不過他卻不能先說,而是要聽聽眾人的意見。否則以眼下的形勢,他一開口後恐怕就輪不到他人再有發言的機會。
大明開國二百餘年,像如此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還從來沒有出現過,因此溫體仁、周延儒等人也不敢輕易開口發表意見。何如寵、錢象坤和吳宗達三人剛剛入閣沒幾天的功夫,還屬於“新嫩”,當然更輪不到他們先說話了。
眼見無人說話,小皇帝不禁有些心急,忍不住率先打破沉默說道:“哼,這個魏學曾無能也就罷了,對如此大事竟然敢隱瞞不報,直到紙包不住火了這才想起來上奏,當真是罪不容誅!傳旨,即刻將其就地革職,鎖拿進京問罪!”
溫體仁的雙眉微微一跳,急忙躬身領旨。
崇禎似乎出了‘胸’中的一口惡氣,語氣緩和下來接著說道:“至於賑災和剿賊一事,不知眾卿可有何良策?”
皇帝既然已經直接詢問,眾人自是不能再繼續當啞巴了。
溫體仁身為首輔,輕咳了一聲開口說道:“啟稟皇上,眼下賊寇雖然勢大,但終究隻是一群烏合之眾而已。而且究其根本,乃因災荒缺糧所致。現如今我大明兵‘精’糧足,賑災和剿賊並不為難,皇上不必過慮!”
他這番話其實是在耍滑頭,隻是給小皇帝個甜棗吃吃,具體的辦法卻是一點沒說。
李標就要實心眼得多了,當下立刻附和道:“皇上,溫大人所言極是。前番山東大災之時,威國公奉欽命前往,不但平息了災情,更是一舉‘蕩’平了賊寇。因此以臣愚見,此番隻需威國公再次出馬,賑災和剿賊便指日可待!”
他的話似乎說到了眾人的心坎裏,所以話音剛落,其餘的人也跟著紛紛點頭。有困難找王銳,現在這好象已經形成了一種定式。隻要有他出馬,就算天大的難題都會迎刃而解。
憑心而論,如果王銳真肯出馬的話,的確是可以平息災情和一舉‘蕩’平所有的義軍,以他的能力和現如今掌握的資源,絕對能夠辦到這一點。不過王銳卻不打算這麽做,主要因為兩個原因。
首先就是他雖然能夠擺平此事,但也絕不會那麽容易。因為若是不能根本解決災民的生計和吏治這兩大問題,義軍就必然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剿不勝剿,就如同曆史上一樣。王銳就算有天大的本事,也一樣要麵對這樣的局麵。
而想要徹底解決這兩大問題又豈是那麽容易的?盡管他眼下位高權重、盡管他對糧食問題已經早有準備,但想要根除禍患亦絕非一日之功,並非靠龍虎衛的‘精’銳無敵就能夠迅速辦到,而將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快則一年半載,慢的話三、五年也說不定。
那要耗費他多少的‘精’力和時間?等於將他完全綁死在了此事之上。曆史上有多少名臣名將都是栽在了這件事上,王銳若是不想步他們後塵的話,一旦攬上了手,就絕不能有半點疏忽。可是在他看來,此事並非現下的頭等大事,而且不用非得他親自攬上手,由他人負責也一樣可以慢慢解決,隻是不能心急罷了。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他終究是穿越而來,從小接受的教育一直是起義軍是正麵人物,而明廷則是鎮壓人民反抗的反麵勢力。現在雖然知道了事情不是好人、壞人那麽簡單,但卻多少對他有一定的影響。
如果要鎮壓起義軍的話,那勢必免不了要殺很多人,很有可能連高迎祥、李自成等赫赫有命的義軍領袖都會死在自己的手裏或者是被自己生擒,這讓從小就視這些義軍領袖為英雄的王銳多少有些接受不了。
正因為這兩個原因,所以王銳打從一開始就沒打算親自去解決此事,而是另有對策。
小皇帝當然不知道他的這些心思了,在崇禎的心目中,王銳當然是不二的人選。因此李標的建議一出口,他也是輕輕點頭,將詢問的目光望向了王銳,當然是希望其能順勢主動請纓。
王銳暗暗歎了口氣,隻能淡淡一笑開口說道:“多‘蒙’皇上和諸位的信任,不過臣卻另有良策,不知皇上可否容臣一言?”
王銳謝恩坐下,微微欠身開口說道:“臣因為前往大沽口視察海龍衛籌建一事,因此這才來遲,還望皇上恕罪!在來時的路上,臣已經問過了傳旨的公公,得知陝西有六百裏加急快報,有大規模的流民叛‘亂’。不知皇上召臣等前來,可是要商議此事?”
崇禎哈哈一笑說道:“若是滿朝官員都能如太傅一般盡心‘操’勞,那朕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卻不知海龍衛籌建一事究竟如何?”
王銳連忙說道:“皇上謬讚,臣不敢當!有賴皇上鴻福,海龍衛籌建之事進展十分順利!”
崇禎點了點頭,這才收斂起笑容,將話題拉回來說道:“太傅說的不錯,朕著急召各位愛卿前來,正是為了陝西流民叛‘亂’一事。自朕登基以來,雖不敢說四海升平、百姓富足,但也是海內歸心,外虜亦不敢再輕起覬覦之意。眼下上天降下災禍,致使流民叛‘亂’,朕著實是心中焦急,因此召卿等前來商議對策。溫卿,你可先將情況介紹一下!”
溫體仁急忙躬身應是,當下將六百裏加急奏報的情況詳細說了一遍。在座的其餘人其實已經對情況十分了解,小皇帝的用意當然是讓溫體仁說給王銳聽。不過他哪裏能想得到王銳對這段曆史比較了解,其實不用怎麽聽,已經對情況大致知道。
根據後人的研究,明末那段時間,正處於1200年為周期的全球小冰期時期,因此從萬曆末年一直到崇禎年間,大半個中國都爆發了非常嚴重的自然災害。
尤其是陝西地區幾乎無年不災,災害類型包括了旱、蝗、風、雹、水、霜、地震、山崩和瘟疫等等,幾乎是樣樣俱全。
崇禎元年,陝西延安地區連續多年滴水未降,草木枯焦,百姓最初采食山間蓬草,稍後剝食樹皮,最後隻能吃山間一種名叫“青葉”的石頭,不數日便腹脹而死。每天都有兒童餓死,每天都有兒童被偷走吃掉。延安城外有數個大坑,每個坑可埋死人數百,許多大坑都被塞得滿滿的。
天災既已發生,**也接踵而來。地方官員們擔心本地出現民變會影響到自己的政績和升遷,因此不如實上報,盡可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於是許多官員不顧百姓死活,不去設法救濟安置,反而繼續催‘逼’稅賦錢糧,追索曆年積欠,引發百姓更大規模的逃亡。
由於當時朝廷規定:一戶逃稅,同裏甲的農戶要受到連累、代納逃戶的賦役,如此自然隻會引起百姓更大規模的反抗‘浪’‘潮’。
這一切都和王銳所想的一樣,天災隻是一方麵的原因,關鍵還是在於**。如果災禍是發生在京師附近,而不是比較偏遠的陝西,就絕不至於釀成如此嚴重的後果。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他畢竟不是大羅金仙,不可能在這麽短的時間裏就將大明的積弊徹底清除。而且吏治是一個永恒存在的問題,將來大明即使是已經實現了盛世,也仍然會有新的吏治問題出現。
持續的大災,再加上官府的‘逼’迫,終於令無法活下去的災民走上了反抗的道路。
就在兩個月前,陝西府穀縣人王嘉胤會同吳延貴等組織當地大批災民揭竿而起,公開打富濟貧,與官兵相抗。緊接著,陝西白水縣的王二從澄城率部來投,聚集起了人馬六千多人,並且每一天隊伍都在不斷擴大。
官府聞訊自然立刻派兵圍剿,但是卻過於輕敵,沒將這些災民放在眼裏。而王嘉胤曾經當過邊兵,對官軍十分了解,而且有不少好友。他一麵假意退卻,一麵使人官軍中拉攏與散播謠言。
那些官兵也全部是窮苦出身,對災民本就心有同情,再加上上麵克扣餉銀的情況十分嚴重,所以早就心懷不滿,當下就有許多人嘩變,加入了義軍,並且成為骨幹。王嘉胤趁機回師猛攻,令官軍大敗。
一時間王嘉胤的聲名大振,又有不少災民匯聚到他的麾下。他振臂一呼,四方的響應者亦是雲從,其中最赫赫有名的自然就是高迎祥了。
高迎祥率眾在陝西安塞起義,自稱闖王。與此同時,率眾起事的還有王自用、楊六、‘混’天王、不沾泥等人。陝西境內的義軍竟有數十支,人馬超過了兩萬,並且迅速蔓延到山西、寧夏、甘肅三省,呈星火燎原之勢。
三邊總督魏學曾見事態已漸漸失去控製,心知再也掩蓋不住了,於是這才六百裏加急奏報,詳細說明了情況,一麵請罪,一麵請朝廷迅速派兵圍剿義軍。
溫體仁說罷後,王銳一時間沉‘吟’不語。大致的情況他雖然早已經知道,但是有許多細節還要消化一下,同時對比一下與他所了解的曆史是否有所不同。
至於對策,王銳自是早已經有了。不過他卻不能先說,而是要聽聽眾人的意見。否則以眼下的形勢,他一開口後恐怕就輪不到他人再有發言的機會。
大明開國二百餘年,像如此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還從來沒有出現過,因此溫體仁、周延儒等人也不敢輕易開口發表意見。何如寵、錢象坤和吳宗達三人剛剛入閣沒幾天的功夫,還屬於“新嫩”,當然更輪不到他們先說話了。
眼見無人說話,小皇帝不禁有些心急,忍不住率先打破沉默說道:“哼,這個魏學曾無能也就罷了,對如此大事竟然敢隱瞞不報,直到紙包不住火了這才想起來上奏,當真是罪不容誅!傳旨,即刻將其就地革職,鎖拿進京問罪!”
溫體仁的雙眉微微一跳,急忙躬身領旨。
崇禎似乎出了‘胸’中的一口惡氣,語氣緩和下來接著說道:“至於賑災和剿賊一事,不知眾卿可有何良策?”
皇帝既然已經直接詢問,眾人自是不能再繼續當啞巴了。
溫體仁身為首輔,輕咳了一聲開口說道:“啟稟皇上,眼下賊寇雖然勢大,但終究隻是一群烏合之眾而已。而且究其根本,乃因災荒缺糧所致。現如今我大明兵‘精’糧足,賑災和剿賊並不為難,皇上不必過慮!”
他這番話其實是在耍滑頭,隻是給小皇帝個甜棗吃吃,具體的辦法卻是一點沒說。
李標就要實心眼得多了,當下立刻附和道:“皇上,溫大人所言極是。前番山東大災之時,威國公奉欽命前往,不但平息了災情,更是一舉‘蕩’平了賊寇。因此以臣愚見,此番隻需威國公再次出馬,賑災和剿賊便指日可待!”
他的話似乎說到了眾人的心坎裏,所以話音剛落,其餘的人也跟著紛紛點頭。有困難找王銳,現在這好象已經形成了一種定式。隻要有他出馬,就算天大的難題都會迎刃而解。
憑心而論,如果王銳真肯出馬的話,的確是可以平息災情和一舉‘蕩’平所有的義軍,以他的能力和現如今掌握的資源,絕對能夠辦到這一點。不過王銳卻不打算這麽做,主要因為兩個原因。
首先就是他雖然能夠擺平此事,但也絕不會那麽容易。因為若是不能根本解決災民的生計和吏治這兩大問題,義軍就必然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剿不勝剿,就如同曆史上一樣。王銳就算有天大的本事,也一樣要麵對這樣的局麵。
而想要徹底解決這兩大問題又豈是那麽容易的?盡管他眼下位高權重、盡管他對糧食問題已經早有準備,但想要根除禍患亦絕非一日之功,並非靠龍虎衛的‘精’銳無敵就能夠迅速辦到,而將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快則一年半載,慢的話三、五年也說不定。
那要耗費他多少的‘精’力和時間?等於將他完全綁死在了此事之上。曆史上有多少名臣名將都是栽在了這件事上,王銳若是不想步他們後塵的話,一旦攬上了手,就絕不能有半點疏忽。可是在他看來,此事並非現下的頭等大事,而且不用非得他親自攬上手,由他人負責也一樣可以慢慢解決,隻是不能心急罷了。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他終究是穿越而來,從小接受的教育一直是起義軍是正麵人物,而明廷則是鎮壓人民反抗的反麵勢力。現在雖然知道了事情不是好人、壞人那麽簡單,但卻多少對他有一定的影響。
如果要鎮壓起義軍的話,那勢必免不了要殺很多人,很有可能連高迎祥、李自成等赫赫有命的義軍領袖都會死在自己的手裏或者是被自己生擒,這讓從小就視這些義軍領袖為英雄的王銳多少有些接受不了。
正因為這兩個原因,所以王銳打從一開始就沒打算親自去解決此事,而是另有對策。
小皇帝當然不知道他的這些心思了,在崇禎的心目中,王銳當然是不二的人選。因此李標的建議一出口,他也是輕輕點頭,將詢問的目光望向了王銳,當然是希望其能順勢主動請纓。
王銳暗暗歎了口氣,隻能淡淡一笑開口說道:“多‘蒙’皇上和諸位的信任,不過臣卻另有良策,不知皇上可否容臣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