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六章聚兵河防
古代的帝王通常情況下都會早早立下太子,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三個。首先就是有了儲君,一旦皇帝本人發生了什麽意外,儲君立刻就可以繼位,使王庭和國家不至於產生動‘蕩’。
其次就是立了儲君之後,可以斷絕不少人的非分之想,令王庭的關係比較穩固。
被稱為千古一帝的康熙皇帝就是因為廢掉了太子後未立新的儲君,結果他的兒子們上演了一出九王奪嫡的好戲,最終兄弟、父子相殘,可說是這位千古一帝最大的遺憾。
最後則是儲君的設立有利於接班人的培養,因為皇帝可說是天下權力最大,同時也是責任最大的一個職位。一個皇帝合格與否,直接關係著國家的興衰與成敗。
當然,想當一個不合格的皇帝要容易得多了。綜觀上下幾千年的曆史,昏君、暴君以及平庸的皇帝比比皆是,但明君、聖君卻屈指可數。蓋因皇帝這職業需要極其高超的技巧,乃是一純技術活兒,不是你想成為明君、聖君就一定能夠辦得到的。
因此皇帝的培養大多從娃娃抓起,在儲君小時候就開始進行專‘門’的教育。除了各種知識之外,非常重要的一個就是所謂帝王心術的學習,這除去天賦的因素,專業的指導也十分重要。
朱由檢的這個皇位純粹是揀來的,所以他根本就從沒有接受過帝王的教育。再加上其現在年紀還小,因此帝王心術仍差得很遠,眼下很多時候還是憑著本心行事,對王銳的態度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如果朱由檢‘精’通帝王心術,換句話說情商足夠高的話,那就算是對王銳再信任,也一樣會有所保留,絕不會允許有任何威脅到皇權的可能發生,而不太可能像現在這樣。
不過俗話說塞翁失馬焉知禍福?如果朱由檢真是那樣的話,大明也絕不可能有今天,他也不可能實現成為一代聖君的理想。正是因為有朱由校、朱由檢這兩個不合格的皇帝,王銳才得以大展拳腳,令大明有了今日這樣的局麵。
當然,隨著朱由檢年齡的增長,威權日重,帝王心術的不斷成熟,這種情況有可能會發生變化。不過那是未來的事情,現在還難以斷言。
眼下聽了周延儒的一番話,朱由檢似乎並沒有體味出那些言外之意來,而是目光灼灼地打量了溫、周二人片刻,這才淡淡一笑開口說道:“好了,你二人也不必如此緊張,朕隻不過是隨便問問罷了。太傅是朝廷柱石、朕的肱股之臣,爾等亦是當朝宰輔,位居中樞,朕可不希望你們之間有任何不快!朕之誌向爾等想必也十分清楚,無論任何人都休想阻攔,否則必將是粉身碎骨!兩位卿家都是聰明人,多餘的話朕也不說了。希望爾等能夠不負朕望,盡心竭力做好宰輔之職,將來成為一代名臣,青史留名!”
他為人也十分機靈,從剛才的議事之中看出了一些端倪,心知幾位閣臣很有可能對王銳的事事都占上風有所不滿,因此這才特意留下了溫、周二人,敲打他們一番。對溫體仁和周延儒的才幹與辦事能力朱由檢都十分滿意,所以才敲打他二人一下,否則的話他也懶得多言。
溫體仁和周延儒聞言自是立刻明白了朱由檢的用意,心下頓感凜然,暗自慶幸適才幸虧沒說實話,否則很有可能就要大禍臨頭了。
二人也不敢多言,連忙伏地頓首道:“皇上放心,臣等必會盡心竭力,輔佐皇上成就大業!”
朱由檢哈哈一笑點頭說道:“如此甚好,兩位卿家辦差去吧,關於調配賑災錢糧一事,絕不能有半點疏忽才是!”
溫體仁和周延儒連連應是,領旨謝恩告退而去。
一出了乾清宮,兩人這才驚覺裏衣的後背都已經被冷汗所浸透。哥倆對望了一眼,各自從對方的眼中讀出一絲失望的神‘色’。剛剛周延儒的那番話不可謂不巧妙,但似乎沒起到半點效果。看來小皇帝對威國公的信任還遠遠超出了他們的預料,惟今之計隻有先老老實實地做好自己的份內之事,進一步爭取皇帝的信任,然後再靜待良機了。
二人各自回去辦差不提,那邊王銳告退出來後,就徑直將楊鶴請到了自己的府中議事,楊鶴自然是欣然前往。
在書房之中,下人奉上了香茶,隨即悄然退出,屋內隻剩下了他們兩人。
見王銳微笑著讓茶,楊鶴連忙起身拱手說道:“下官還未多謝威國公的舉薦之恩!但不知國公大人為何會保舉在下出任三邊總督一職?這實在是令在下受寵若驚!”
王銳笑著伸手示意楊鶴請坐,笑‘吟’‘吟’地說道:“楊大人不必多禮,在下素聞楊大人為人正直,為官清廉,乃是不可多得的好官,所以這才向皇上保舉。相信楊大人定能不負皇上厚望,一舉平息災情和禍‘亂’!”
楊鶴‘露’出感動的神‘色’,當下一揖說道:“‘蒙’皇上的信任和國公大人抬愛,在下必當竭盡全力,不負皇上厚望和國公大人的舉薦之恩!”
略微頓了頓,他又接著說道:“此番責任重大,在下實感到有些戰戰兢兢,還望國公大人能夠不吝賜教才是!”
王銳哈哈一笑說道:“楊大人太客氣了,其實在下的想法和你略同,也認為應當以招撫為主、清剿為輔。眼下的當務之急乃是迅速平息災情、安定民心,這樣就為招撫打下了一個好的基礎。待到災情有所緩解、民心初定後,就需進一步解決民生與吏治大事,此乃是徹底解決問題的根本。隻要老百姓能夠安居樂業,就掐斷了禍‘亂’的源頭。否則即便是一時招撫有效,那些流民仍會再反,如此反複不已,徒然耗費了錢糧、時間和‘精’力,這一點需切記切記!”
楊鶴聞言不由得連連點頭說道:“國公大人所言極是,隻有解決了民生與吏治大計,方能徹底平息禍‘亂’!眼下隻需錢糧能夠到位,下官可擔保迅速緩解災情、安定民心。但是據我所知,陝、寧、甘等省份一向為苦寒貧瘠之地,即便是好的年份,也往往欠收、缺糧,更何況是連年的災荒?而且現下恰逢嚴冬之時,冬麥才剛剛播種,要等來年5、6月間才能成熟。‘春’麥更是要到開‘春’方能播種,7、8月間成熟。這期間至少要等半年的時間新糧才能下來,並且還不知來年的災況和收成如何。若是全靠賑濟的話,恐怕溫閣老所說的50萬石也未必夠。這還隻是陝西一省而已,如若算上晉、寧、甘三省在內,怕是至少需要100萬石的糧食,方能令饑民徹底安定,度過這一難關。在下也心知要100萬石糧食太過為難朝廷,卻想不出什麽良策,還望國公大人教我!”
王銳見他思慮周詳、思路清晰,不禁暗暗點頭。的確,眼下籌措錢糧平息災情還不是最困難的,如何讓災民徹底安頓下來,不再因為饑荒而造反才是最難的事情,那需要充足的糧食才行。而且這糧食靠賑濟不是長久之計,必須要想辦法自給自足,這也是王銳原先最擔心的糧食問題。
不過他早在兩年之前就已經未雨綢繆著手準備,不但命謝天博儲備了大批的糧食,更通過開心農場來解決糧食作物的研究,現在已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因此現下聽楊鶴就這一事情求教,王銳暗暗一笑,不慌不忙地說道:“楊大人說的好,這才是問題的根本所在!此事在下恰巧早有準備,今日我就送楊大人農家三寶,權當作是恭喜你榮升三邊總督的賀禮吧!”
楊鶴聞言又驚又喜,忍不住立刻問道:“多謝國公大人!在下才疏學淺,卻不知這農家三寶究竟是什麽?”
他當然知道王銳不可能送自己什麽金銀財寶了,這農家三寶必定是與解決饑荒問題有關的寶貝,自是不由得心中大喜。
王銳哈哈一笑說道:“楊大人莫急,我這就命人去準備!”
說罷,他拍了拍手,劉大疤立刻聞聲而入。
王銳揮手示意命他近前,在其耳邊低聲吩咐了幾句。劉大疤點頭應是,轉身又退了出去。
楊鶴見他如此神秘,不由得更加感到心癢難搔,急切地想要知道那農家三寶究竟是什麽寶貝。
王銳見狀笑‘吟’‘吟’地說道:“楊大人莫急,我們先接著說,待會你自然會知道!”
楊鶴有點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定了定神方才開口道:“在下失禮了,讓國公大人見笑!”
王銳哈哈笑著說道:“楊大人這是憂心賑濟饑荒的大事,在下隻有真心欽佩,又哪裏敢笑話?我並非在賣關子,而是要讓他們準備一下,到時候楊大人親自一試便知!”
楊鶴笑著連連點頭,略略一頓後開口說道:“國公大人,除了饑荒一事外,在下還有一事想要請教。現如今賊勢正盛,綿延四省,恐有數十股之多。這其中怕是也有不少頑劣之輩,如若其不聽招撫,又該當如何清剿?在下少知兵事,所以還望國公大人能指點‘迷’津!”
他說得的確是事實,其時起義軍有名的就有數十部,並且大部分都有一個響亮的名號,諸如紫金梁王自用、八大王張獻忠、闖王高迎祥、掃地王、邢紅狼、黑煞神、‘亂’世王、撞塌天劉國能、滿天星、老回回馬守應、李晉王、黨家、破甲錐、八金剛、‘混’天王、蠍子塊、點燈子趙勝、不沾泥張存孟、張妙手、白九兒、一陣風、七郎、大夭王,九條龍、四天王、上天猴劉九思、丫頭子、齊夭王、映山紅、催山虎、衝天柱、油裏滑、屹烈眼等等不一而足。另外沒有名的也不少,兩下加起來足有上百股之多!
這其中有相當一部分蹦達不了幾天,或撫或剿,很快就會成為過眼煙雲。但也有少部分反誌甚堅、戰鬥力亦頗強悍,不是那麽容易就被剿滅。楊鶴在軍事上是弱項,因此這才向王銳虛心求教。
王銳清楚軍事是楊鶴的“短板”,所以也沒指望著他此番就任三邊總督能在軍事上取得巨大的成功,一舉將起義軍盡數剿滅。隻要他能夠解決了饑荒問題、穩定住局麵,即便是不能清剿了起義軍也沒什麽可怕的。
但現在楊鶴既然有問,他也不能藏‘私’,於是微微點頭說道:“楊大人說的不錯,那些賊寇中定有反誌極堅,不肯受招撫者。對於此等之輩,自當以雷霆掃‘穴’,不可有半點心慈手軟!但兵無常法,我不可能具體教給楊大人如何剿賊,隻能給大人一點建議,並且向你舉薦一個人。此人‘精’通兵法韜略,剿賊之事楊大人命他全權負責即可,如此大人便可將‘精’力全部放在解決民生與吏治的根本之上!以在下所見,若想徹底平息禍‘亂’,終究是以文為主、武為輔,不知楊大人以為如何?”
楊鶴聞言大喜,連忙拱手一揖說道:“國公大人所言極是!但不知這剿賊的建議是什麽?舉薦的究竟是何人?”
王銳淡淡一笑說道:“賊勢雖大,但終究隻是一群烏合之眾而已,若論戰鬥力,則遠遠不如我大明之軍。前番官軍之所以屢屢失利,一來是不得其法,二來是沒有真正找到賊寇的弱點所在!”
楊鶴的雙目灼灼放光,聽得聚‘精’會神。他當然知道王銳之能,因此惟恐漏掉了一個字。
王銳故意賣了個關子頓了片刻,這才繼續說道:“流寇最厲害之處就在於一個‘流’字!他們大多是亦賊亦民,拿起武器來就是賊寇,換成鋤頭就變成了老百姓,可說是無影無形,難於分辨。而且他們占據了地利、人和,流竄於山野之間。官軍一味追剿,隻能是被人牽著鼻子走,處處疲於奔命,卻往往是連個賊影也看不到半個。可一旦有了半點疏忽,就會中了對方埋伏,如此安得不敗?”
“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這一遊擊戰術“十六字訣”今天大家想必是耳熟能詳。**創造‘性’地提出了遊擊戰法,我們的人民軍隊也是靠此先後打敗了國民黨和日本侵略者,最終取得了中國革命的勝利。
**是遊擊戰術的鼻祖不假,但是這一思想以及以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方針也都是多少受到了明末農民起義,尤其是李自成的啟發。對於李自成,**也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王銳對於遊擊戰術當然再熟悉不過了,所以一下就點到了要害。
那些起義軍全部是農民出身,當官軍追剿的緊時,他們放下了武器就是地地道道的農民。良民和反民‘混’雜在一起,而且他們之中大部分都是一家人,官府又哪裏分的清楚?等到官軍走後,那些農民重新拿起武器,搖身又變成了義軍。
除了身份的掩護之外,起義軍的主要戰術就是利用對地利的熟悉與官軍玩捉‘迷’藏的遊戲,牽著對手的鼻子打轉。有便宜就打,打不過就跑,反正是不與官軍進行正麵的決戰。
這些與我們對付國民黨和日本鬼子的情況何其相似?而起義軍還有另一個連我們都沒有的絕招,那就是詐降!
實在支撐不下去的時候,起義軍就會使出這最後的絕招,接受官府的招撫,暫且投降。一旦度過了難關,他們就又重新造反。如此反了降、降了又反,又如何能清剿得完?
楊鶴聞言不禁連連點頭,他雖然不知兵,卻也能聽得出王銳說的乃是要害。
“聽聞國公大人所言,下官真如撥雲見日!卻不知那流寇的弱點又是什麽?又該如何變被動為主動,不被流寇牽著鼻子走呢?”
王銳微微一笑,不慌不忙地說道:“流寇最厲害之處在於‘流’字,同時致命的弱點也一樣是這個‘流’字!如果令他們‘流’不起來,限製其機動的空間,那便是斬斷了其最犀利的武器。若進行正麵決戰,那些流寇又豈能是我大明之軍的對手?”
楊鶴將手一拍哈哈笑道:“國公大人所言甚妙!可是究竟要如何做才能讓那些流寇再也‘流’不起來呢?下官魯鈍,還請國公大人詳細教我才是!”
王銳聞言不由得暗暗一笑,心說你這個爹當的可是夠粗心的,你兒子楊嗣昌就‘精’通兵法韜略,而且是剿賊的大師,還是他提出的“十麵之網”的策略來對付農民起義軍,自己的辦法也是受了他的啟發。你不和自己的兒子多溝通請教一下,現在反倒問起我來了!
不過想歸想,眼下楊鶴已經這麽虛心地問了,他也隻好笑‘吟’‘吟’地說道:“若想限製流寇的機動空間說起來很簡單,就是以堵、剿結合為原則,采用‘聚兵河防’的辦法!但俗話說知易行難,能不能辦得到,那還要看楊大人的了!”
古代的帝王通常情況下都會早早立下太子,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三個。首先就是有了儲君,一旦皇帝本人發生了什麽意外,儲君立刻就可以繼位,使王庭和國家不至於產生動‘蕩’。
其次就是立了儲君之後,可以斷絕不少人的非分之想,令王庭的關係比較穩固。
被稱為千古一帝的康熙皇帝就是因為廢掉了太子後未立新的儲君,結果他的兒子們上演了一出九王奪嫡的好戲,最終兄弟、父子相殘,可說是這位千古一帝最大的遺憾。
最後則是儲君的設立有利於接班人的培養,因為皇帝可說是天下權力最大,同時也是責任最大的一個職位。一個皇帝合格與否,直接關係著國家的興衰與成敗。
當然,想當一個不合格的皇帝要容易得多了。綜觀上下幾千年的曆史,昏君、暴君以及平庸的皇帝比比皆是,但明君、聖君卻屈指可數。蓋因皇帝這職業需要極其高超的技巧,乃是一純技術活兒,不是你想成為明君、聖君就一定能夠辦得到的。
因此皇帝的培養大多從娃娃抓起,在儲君小時候就開始進行專‘門’的教育。除了各種知識之外,非常重要的一個就是所謂帝王心術的學習,這除去天賦的因素,專業的指導也十分重要。
朱由檢的這個皇位純粹是揀來的,所以他根本就從沒有接受過帝王的教育。再加上其現在年紀還小,因此帝王心術仍差得很遠,眼下很多時候還是憑著本心行事,對王銳的態度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如果朱由檢‘精’通帝王心術,換句話說情商足夠高的話,那就算是對王銳再信任,也一樣會有所保留,絕不會允許有任何威脅到皇權的可能發生,而不太可能像現在這樣。
不過俗話說塞翁失馬焉知禍福?如果朱由檢真是那樣的話,大明也絕不可能有今天,他也不可能實現成為一代聖君的理想。正是因為有朱由校、朱由檢這兩個不合格的皇帝,王銳才得以大展拳腳,令大明有了今日這樣的局麵。
當然,隨著朱由檢年齡的增長,威權日重,帝王心術的不斷成熟,這種情況有可能會發生變化。不過那是未來的事情,現在還難以斷言。
眼下聽了周延儒的一番話,朱由檢似乎並沒有體味出那些言外之意來,而是目光灼灼地打量了溫、周二人片刻,這才淡淡一笑開口說道:“好了,你二人也不必如此緊張,朕隻不過是隨便問問罷了。太傅是朝廷柱石、朕的肱股之臣,爾等亦是當朝宰輔,位居中樞,朕可不希望你們之間有任何不快!朕之誌向爾等想必也十分清楚,無論任何人都休想阻攔,否則必將是粉身碎骨!兩位卿家都是聰明人,多餘的話朕也不說了。希望爾等能夠不負朕望,盡心竭力做好宰輔之職,將來成為一代名臣,青史留名!”
他為人也十分機靈,從剛才的議事之中看出了一些端倪,心知幾位閣臣很有可能對王銳的事事都占上風有所不滿,因此這才特意留下了溫、周二人,敲打他們一番。對溫體仁和周延儒的才幹與辦事能力朱由檢都十分滿意,所以才敲打他二人一下,否則的話他也懶得多言。
溫體仁和周延儒聞言自是立刻明白了朱由檢的用意,心下頓感凜然,暗自慶幸適才幸虧沒說實話,否則很有可能就要大禍臨頭了。
二人也不敢多言,連忙伏地頓首道:“皇上放心,臣等必會盡心竭力,輔佐皇上成就大業!”
朱由檢哈哈一笑點頭說道:“如此甚好,兩位卿家辦差去吧,關於調配賑災錢糧一事,絕不能有半點疏忽才是!”
溫體仁和周延儒連連應是,領旨謝恩告退而去。
一出了乾清宮,兩人這才驚覺裏衣的後背都已經被冷汗所浸透。哥倆對望了一眼,各自從對方的眼中讀出一絲失望的神‘色’。剛剛周延儒的那番話不可謂不巧妙,但似乎沒起到半點效果。看來小皇帝對威國公的信任還遠遠超出了他們的預料,惟今之計隻有先老老實實地做好自己的份內之事,進一步爭取皇帝的信任,然後再靜待良機了。
二人各自回去辦差不提,那邊王銳告退出來後,就徑直將楊鶴請到了自己的府中議事,楊鶴自然是欣然前往。
在書房之中,下人奉上了香茶,隨即悄然退出,屋內隻剩下了他們兩人。
見王銳微笑著讓茶,楊鶴連忙起身拱手說道:“下官還未多謝威國公的舉薦之恩!但不知國公大人為何會保舉在下出任三邊總督一職?這實在是令在下受寵若驚!”
王銳笑著伸手示意楊鶴請坐,笑‘吟’‘吟’地說道:“楊大人不必多禮,在下素聞楊大人為人正直,為官清廉,乃是不可多得的好官,所以這才向皇上保舉。相信楊大人定能不負皇上厚望,一舉平息災情和禍‘亂’!”
楊鶴‘露’出感動的神‘色’,當下一揖說道:“‘蒙’皇上的信任和國公大人抬愛,在下必當竭盡全力,不負皇上厚望和國公大人的舉薦之恩!”
略微頓了頓,他又接著說道:“此番責任重大,在下實感到有些戰戰兢兢,還望國公大人能夠不吝賜教才是!”
王銳哈哈一笑說道:“楊大人太客氣了,其實在下的想法和你略同,也認為應當以招撫為主、清剿為輔。眼下的當務之急乃是迅速平息災情、安定民心,這樣就為招撫打下了一個好的基礎。待到災情有所緩解、民心初定後,就需進一步解決民生與吏治大事,此乃是徹底解決問題的根本。隻要老百姓能夠安居樂業,就掐斷了禍‘亂’的源頭。否則即便是一時招撫有效,那些流民仍會再反,如此反複不已,徒然耗費了錢糧、時間和‘精’力,這一點需切記切記!”
楊鶴聞言不由得連連點頭說道:“國公大人所言極是,隻有解決了民生與吏治大計,方能徹底平息禍‘亂’!眼下隻需錢糧能夠到位,下官可擔保迅速緩解災情、安定民心。但是據我所知,陝、寧、甘等省份一向為苦寒貧瘠之地,即便是好的年份,也往往欠收、缺糧,更何況是連年的災荒?而且現下恰逢嚴冬之時,冬麥才剛剛播種,要等來年5、6月間才能成熟。‘春’麥更是要到開‘春’方能播種,7、8月間成熟。這期間至少要等半年的時間新糧才能下來,並且還不知來年的災況和收成如何。若是全靠賑濟的話,恐怕溫閣老所說的50萬石也未必夠。這還隻是陝西一省而已,如若算上晉、寧、甘三省在內,怕是至少需要100萬石的糧食,方能令饑民徹底安定,度過這一難關。在下也心知要100萬石糧食太過為難朝廷,卻想不出什麽良策,還望國公大人教我!”
王銳見他思慮周詳、思路清晰,不禁暗暗點頭。的確,眼下籌措錢糧平息災情還不是最困難的,如何讓災民徹底安頓下來,不再因為饑荒而造反才是最難的事情,那需要充足的糧食才行。而且這糧食靠賑濟不是長久之計,必須要想辦法自給自足,這也是王銳原先最擔心的糧食問題。
不過他早在兩年之前就已經未雨綢繆著手準備,不但命謝天博儲備了大批的糧食,更通過開心農場來解決糧食作物的研究,現在已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因此現下聽楊鶴就這一事情求教,王銳暗暗一笑,不慌不忙地說道:“楊大人說的好,這才是問題的根本所在!此事在下恰巧早有準備,今日我就送楊大人農家三寶,權當作是恭喜你榮升三邊總督的賀禮吧!”
楊鶴聞言又驚又喜,忍不住立刻問道:“多謝國公大人!在下才疏學淺,卻不知這農家三寶究竟是什麽?”
他當然知道王銳不可能送自己什麽金銀財寶了,這農家三寶必定是與解決饑荒問題有關的寶貝,自是不由得心中大喜。
王銳哈哈一笑說道:“楊大人莫急,我這就命人去準備!”
說罷,他拍了拍手,劉大疤立刻聞聲而入。
王銳揮手示意命他近前,在其耳邊低聲吩咐了幾句。劉大疤點頭應是,轉身又退了出去。
楊鶴見他如此神秘,不由得更加感到心癢難搔,急切地想要知道那農家三寶究竟是什麽寶貝。
王銳見狀笑‘吟’‘吟’地說道:“楊大人莫急,我們先接著說,待會你自然會知道!”
楊鶴有點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定了定神方才開口道:“在下失禮了,讓國公大人見笑!”
王銳哈哈笑著說道:“楊大人這是憂心賑濟饑荒的大事,在下隻有真心欽佩,又哪裏敢笑話?我並非在賣關子,而是要讓他們準備一下,到時候楊大人親自一試便知!”
楊鶴笑著連連點頭,略略一頓後開口說道:“國公大人,除了饑荒一事外,在下還有一事想要請教。現如今賊勢正盛,綿延四省,恐有數十股之多。這其中怕是也有不少頑劣之輩,如若其不聽招撫,又該當如何清剿?在下少知兵事,所以還望國公大人能指點‘迷’津!”
他說得的確是事實,其時起義軍有名的就有數十部,並且大部分都有一個響亮的名號,諸如紫金梁王自用、八大王張獻忠、闖王高迎祥、掃地王、邢紅狼、黑煞神、‘亂’世王、撞塌天劉國能、滿天星、老回回馬守應、李晉王、黨家、破甲錐、八金剛、‘混’天王、蠍子塊、點燈子趙勝、不沾泥張存孟、張妙手、白九兒、一陣風、七郎、大夭王,九條龍、四天王、上天猴劉九思、丫頭子、齊夭王、映山紅、催山虎、衝天柱、油裏滑、屹烈眼等等不一而足。另外沒有名的也不少,兩下加起來足有上百股之多!
這其中有相當一部分蹦達不了幾天,或撫或剿,很快就會成為過眼煙雲。但也有少部分反誌甚堅、戰鬥力亦頗強悍,不是那麽容易就被剿滅。楊鶴在軍事上是弱項,因此這才向王銳虛心求教。
王銳清楚軍事是楊鶴的“短板”,所以也沒指望著他此番就任三邊總督能在軍事上取得巨大的成功,一舉將起義軍盡數剿滅。隻要他能夠解決了饑荒問題、穩定住局麵,即便是不能清剿了起義軍也沒什麽可怕的。
但現在楊鶴既然有問,他也不能藏‘私’,於是微微點頭說道:“楊大人說的不錯,那些賊寇中定有反誌極堅,不肯受招撫者。對於此等之輩,自當以雷霆掃‘穴’,不可有半點心慈手軟!但兵無常法,我不可能具體教給楊大人如何剿賊,隻能給大人一點建議,並且向你舉薦一個人。此人‘精’通兵法韜略,剿賊之事楊大人命他全權負責即可,如此大人便可將‘精’力全部放在解決民生與吏治的根本之上!以在下所見,若想徹底平息禍‘亂’,終究是以文為主、武為輔,不知楊大人以為如何?”
楊鶴聞言大喜,連忙拱手一揖說道:“國公大人所言極是!但不知這剿賊的建議是什麽?舉薦的究竟是何人?”
王銳淡淡一笑說道:“賊勢雖大,但終究隻是一群烏合之眾而已,若論戰鬥力,則遠遠不如我大明之軍。前番官軍之所以屢屢失利,一來是不得其法,二來是沒有真正找到賊寇的弱點所在!”
楊鶴的雙目灼灼放光,聽得聚‘精’會神。他當然知道王銳之能,因此惟恐漏掉了一個字。
王銳故意賣了個關子頓了片刻,這才繼續說道:“流寇最厲害之處就在於一個‘流’字!他們大多是亦賊亦民,拿起武器來就是賊寇,換成鋤頭就變成了老百姓,可說是無影無形,難於分辨。而且他們占據了地利、人和,流竄於山野之間。官軍一味追剿,隻能是被人牽著鼻子走,處處疲於奔命,卻往往是連個賊影也看不到半個。可一旦有了半點疏忽,就會中了對方埋伏,如此安得不敗?”
“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這一遊擊戰術“十六字訣”今天大家想必是耳熟能詳。**創造‘性’地提出了遊擊戰法,我們的人民軍隊也是靠此先後打敗了國民黨和日本侵略者,最終取得了中國革命的勝利。
**是遊擊戰術的鼻祖不假,但是這一思想以及以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方針也都是多少受到了明末農民起義,尤其是李自成的啟發。對於李自成,**也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王銳對於遊擊戰術當然再熟悉不過了,所以一下就點到了要害。
那些起義軍全部是農民出身,當官軍追剿的緊時,他們放下了武器就是地地道道的農民。良民和反民‘混’雜在一起,而且他們之中大部分都是一家人,官府又哪裏分的清楚?等到官軍走後,那些農民重新拿起武器,搖身又變成了義軍。
除了身份的掩護之外,起義軍的主要戰術就是利用對地利的熟悉與官軍玩捉‘迷’藏的遊戲,牽著對手的鼻子打轉。有便宜就打,打不過就跑,反正是不與官軍進行正麵的決戰。
這些與我們對付國民黨和日本鬼子的情況何其相似?而起義軍還有另一個連我們都沒有的絕招,那就是詐降!
實在支撐不下去的時候,起義軍就會使出這最後的絕招,接受官府的招撫,暫且投降。一旦度過了難關,他們就又重新造反。如此反了降、降了又反,又如何能清剿得完?
楊鶴聞言不禁連連點頭,他雖然不知兵,卻也能聽得出王銳說的乃是要害。
“聽聞國公大人所言,下官真如撥雲見日!卻不知那流寇的弱點又是什麽?又該如何變被動為主動,不被流寇牽著鼻子走呢?”
王銳微微一笑,不慌不忙地說道:“流寇最厲害之處在於‘流’字,同時致命的弱點也一樣是這個‘流’字!如果令他們‘流’不起來,限製其機動的空間,那便是斬斷了其最犀利的武器。若進行正麵決戰,那些流寇又豈能是我大明之軍的對手?”
楊鶴將手一拍哈哈笑道:“國公大人所言甚妙!可是究竟要如何做才能讓那些流寇再也‘流’不起來呢?下官魯鈍,還請國公大人詳細教我才是!”
王銳聞言不由得暗暗一笑,心說你這個爹當的可是夠粗心的,你兒子楊嗣昌就‘精’通兵法韜略,而且是剿賊的大師,還是他提出的“十麵之網”的策略來對付農民起義軍,自己的辦法也是受了他的啟發。你不和自己的兒子多溝通請教一下,現在反倒問起我來了!
不過想歸想,眼下楊鶴已經這麽虛心地問了,他也隻好笑‘吟’‘吟’地說道:“若想限製流寇的機動空間說起來很簡單,就是以堵、剿結合為原則,采用‘聚兵河防’的辦法!但俗話說知易行難,能不能辦得到,那還要看楊大人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