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七章農家三寶


    就像王銳所想的那樣,如果楊鶴去向自己的兒子楊嗣昌去虛心求教的話,肯定能得到更加詳細的指點。


    原來的曆史上,身為兵部尚書的楊嗣昌提出了對付農民起義軍的“十麵之網”的策略,即:“請以陝西、河南、湖廣、江北為四正,四巡撫分剿而專防。以延綏、山西、山東、江南、江西、四川為六隅,六巡撫分防而協剿,是謂十麵之網。”


    這一套辦法簡而言之,就是分散一部分兵力駐守在各‘交’通線的戰略據點上,以點線控麵,用戰略據點聯係‘交’通線把麵分割成片。另外集中一部分兵力分片追剿,企圖以堵、剿結合的辦法來鎮壓農民起義。


    楊嗣昌的這一套曾經得逞,起義軍領袖李自成被迫逃入深山密林、兵員減少至千人左右;而另外的起義軍領袖張獻忠、羅汝才等則受了招安,明末農民大起義一度陷於低‘潮’。若非大明當時還要同時對付另一個更加凶狠的外敵——後金,被兩線作戰所拖垮;若非大明的內部幾乎已經完全糜爛掉,農民起義的熊熊烈火很有可能就此被撲滅了。


    清朝時,也多沿襲了明朝的軍事思想。康熙年間清剿大順軍餘部、乾隆年間平大、小金川之‘亂’、嘉慶年間傅鼐平苗‘亂’等等,都是采用步步為營、長期圍困的辦法。


    尤其是道光、鹹豐時的曾國藩,更是堪稱平‘亂’大師,一舉剿平了太平天國和撚軍之‘亂’。其所用的方法仍是步步為營、長期圍困,再加上鄉兵團練。其中在對付撚軍時,用的就是“聚兵河防”的策略。


    以淮河、黃河、運河等大河及其支流作為防線,挖深河‘床’,在河岸上構築長牆與壁壘,分段駐軍等辦法來圍剿撚軍,而這個河防計劃在摧毀撚軍的過程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撚軍差不多是有史以來機動力最強的一支起義軍了,幾乎全部是騎兵,戰鬥力極其強悍,連僧格林沁的‘蒙’古鐵騎都敗在撚軍手下。


    但李鴻章在老師曾國藩“聚兵河防”策略的基礎上,依靠鄉兵、團練,再輔以保甲連坐、堅壁清野等辦法,極大地限製了撚軍的機動空間,最終將其生生困死。


    王銳也是借鑒了楊嗣昌和曾國藩的策略,提出了這個融“十麵之網”和“聚兵河防”為一體的思想。至於楊鶴是否能領會其中的‘精’髓,能不能實現,就要看他自己的本事了。


    聽罷了王銳的詳細解釋,楊鶴凝神沉思了片刻,忽然長歎了一聲說道:“久聞國公大人乃是當朝第一名將,今日親身領教,才知果然不虛!大人如此年紀輕輕就能有這般謀略,當真令人好生佩服!請國公大人放心,下官定會依計而行,讓那班賊寇‘插’翅難飛!”


    王銳暗暗說了聲慚愧,哈哈一笑說道:“楊大人過譽了,此法也並非在下所創,銳不過是博采眾家之長才想這法子罷了!如若楊大人果真能照此實施,在下相信四省之‘亂’早晚必平!”


    楊鶴點頭應道:“國公大人放心,下官定會謹記在心!適才大人說要推薦一個人,卻不知此人究竟是誰?”


    王銳聞言忍不住用手輕輕一拍額頭笑道:“多虧了楊大人提醒,我險些都給忘了!此人就是陝西督道參議洪承疇,他熟知兵法、極富謀略,楊大人可命其全權負責剿賊之事,在下相信他也定不會讓楊大人失望!”


    洪承疇,字彥演,號亨九,那也是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了。他也曾任陝西三邊總督,以功加太子太保、兵部尚書銜,總督河南、山西、陝西、湖廣、四川五省軍務,成為明廷鎮壓農民起義的主要軍事統帥。


    不過與楊鶴不同,洪承疇主張“以剿堅撫,先剿後撫”的方針,並且取得了輝煌的戰果。


    崇禎九年1636年七月,洪承疇率軍在臨潼大敗農民軍,起義軍被圍困在叢山之中長達3個月。高迎祥率部從陝西漢中突圍,遭陝西巡撫孫傳庭埋伏,在整厔被洪承疇俘虜,並將其解京磔死。高迎祥餘部盡歸李自成,起義軍推戴李自成為闖王。


    崇禎十二年1639年十月,陝西最後一股“賊軍”——李自成部在流竄途中,被洪承疇令總兵馬科、左光先領兵截擊。李自成回師轉東,洪承疇又令曹變蛟潼關設伏邀擊,李自成大敗,僅餘18騎走入陝南商洛山中。


    正是因為他治軍有方,鎮壓農民起義連連勝利,俘殺高迎祥,又多次打敗李自成,所以在明廷的內部頌聲大起,稱其軍隊為“洪軍”。


    但是1638年9月,清軍分兩路南下,攻陷真定、廣平、順德、大名等地,高陽失守,大學士孫承宗殉職,盧象升在巨鹿陣亡,京師戒嚴。兩麵受敵的明廷不得不從西線把主帥洪承疇調來,與孫傳庭率軍入衛。


    1639年初,洪承疇調任薊遼總督,率領陝西兵東來,與山海關馬科、寧遠吳三桂兩鎮合兵一處。


    1641年,洪承疇率軍與皇太極決戰與鬆山,結果由於事先沒有決戰的決心,明兵兩鎮六總兵敗潰,十數萬人土崩瓦解,先後被斬殺者五萬三千多人,自相踐踏死者及赴海死者更是無計其數。洪承疇帶領的殘兵萬餘人,被清軍團團圍困在鬆山,餉援皆絕。


    次年3月,鬆山城破,洪承疇被俘後降清。雖然他是清朝定鼎中原的重臣,但最後仍是落得個貳臣的下場。


    王銳自然知道他的本事,所以才向楊鶴舉薦。如此一來文有楊鶴,武有洪承疇,再加上自己在朝中的支持,陝、晉、寧、甘的災情和禍‘亂’應該很快就能漸漸平息下來,不會再成為大患才對。


    楊鶴對洪承疇本不了解,但聽到連王銳對其的評價竟也如此之高,心中自是立刻對他另眼看待。


    他雖然暗暗有點奇怪,堂堂的威國公怎麽會對一個小小的陝西道參議如此了解。但一想到自己不也是與威國公素無‘交’情麽,卻一樣‘蒙’他青眼有加,舉薦為三邊總督,心中便即釋然。這個年輕人有著數不清的神奇,此事換成別人也許奇怪,放在他身上就不足為奇了。


    一邊想著,楊鶴一邊點頭應道:“既然是國公大人保舉,在下也相信此人定然是有過人之能。國公大人放心,待下官到任後,就會將剿賊之事全權‘交’與他負責,並告之大人的‘十麵之網’與‘聚兵河防’妙策就是!”


    王銳點了點頭說道:“我還想再次提醒楊大人,民生和吏治才是根本。若不能令民心安定、百姓安居樂業,則永遠也無法真正切斷流民作‘亂’的源頭。那樣就算是‘十麵之網’與‘聚兵河防’之策再妙,禍‘亂’亦難以徹底平息,這一點還需切記才是!”


    對於這一點王銳當然有深刻的認識,因為當初國民黨和日寇對紅軍、八路軍實行的就是曾國藩的那一套辦法,分片劃區,修築堡壘重重圍困,再加上“保甲法”、“連坐法”和還鄉團以及偽軍的協助等等。


    同樣的套路,但是他們卻失敗了。其中的原因當然有很多,可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沒有民心的支持,而紅軍、八路軍卻與人民是一家。正因為如此,國民黨和日寇織就的天羅地網就算再大、再嚴密,其實也到處是窟窿,又怎麽可能會成功呢?


    正是有這樣的見識,所以王銳很清楚對待農民起義軍的問題絕不能僅僅依靠武力,而是要從源頭上解決問題。因此這一次他一反以往強硬的風格,反而是走綏靖的路線,也著實是大出了所有人的預料。


    楊鶴聞言麵‘露’凜然之‘色’點頭應道:“國公大人字字珠璣,在下定會謹記在心,請大人放心!”


    王銳微笑點頭,心裏卻忍不住苦笑了一聲,心說自己此番雖然沒有充當鎮壓農民起義的急先鋒,卻也是出謀劃策和在背後支持,將來在後人的眼中會不會亦是個“大反派”的人物呢?想不到自己從小接受的又紅又專的教育,眼下卻搖身變成了農民起義軍的最大敵人和最終的埋葬者,當真是不得不感歎命運的神奇!


    正自感歎之時,忽然傳來了輕輕的敲‘門’之聲。


    王銳回過神來立刻叫進,朝楊鶴微微一笑說道:“想來是他們已經準備好了,楊大人這就看看在下為你準備的農家三寶吧!”


    楊鶴一聽大喜,急忙轉頭朝‘門’口望去。隻見房‘門’開處,三個仆役每人端著一個大盆走了進來,盆中熱氣騰騰地盛滿了東西,似乎是食物,但楊鶴卻一樣也沒見過,想來這應該就是那農家三寶了,可是看上去好象沒有什麽稀奇之處。


    這所謂的農家三寶自然就是地瓜、‘玉’米和土豆了,那是王銳特意為解決糧食問題而‘精’心準備的三樣寶貝。這三樣作物眼下在大明還未普及,又不是什麽高檔的東西,因此楊鶴還從未見過。


    眼見楊鶴一臉的好奇之‘色’,王銳笑‘吟’‘吟’地說道:“楊大人,這就是那農家三寶了,它們的學名分別叫做番薯、‘玉’米和馬鈴薯,都是上好的糧食作物。在下之所以稱其為農家三寶,乃是因為這三種作物的種植簡單、成熟快、產量大、價錢便宜。同時又好吃,並且還有許多其它的用途,正是解決現下饑荒問題的寶貝,所以才稱其為三寶!楊大人先來嚐嚐味道如何?”


    說著,他拿起了一個煮地瓜遞給了楊鶴。自己也拿了一個,將外皮剝去。然後用嘴吹了吹,小心翼翼地咬了一口。煮地瓜這東西‘摸’上去雖然已經不燙了,但裏麵的瓤可能溫度仍是很高,一不小心就能燙壞了牙。


    楊鶴聽了王銳的一番話當真是又驚又喜,如果這都是真的,那這三樣東西可的確是萬金不換的寶貝呀!


    他接過地瓜,學著王銳的樣子剝去外皮,也吹吹涼後咬了一小口。頓時,滿口香甜糯軟的感覺讓他忍不住讚了聲好。若不是親口品嚐,真是難以相信這東西看上去絲毫也不起眼,但卻是這般好吃。於是三口兩口之下,他已將一個地瓜全部“報銷”。


    王銳微微一笑說道:“這是藩屬,也叫紅薯、地瓜。能夠煮、烤、煎、炸,也能做粥、涼幹,或者是製成地瓜麵,莖葉還可以當作飼料。適應‘性’廣、繁殖力強、栽培簡便、高產穩收,而且價錢便宜,能夠成為果腹的主食,楊大人覺得味道如何?”


    楊鶴連連點頭說道:“此物看上去雖不起眼,卻沒想到味道如此甘美,而且這一個吃下去,在下就覺得已經有幾分飽了,的確是果腹佳物!”


    王銳哈哈一笑,當下又讓楊鶴品嚐了‘玉’米和土豆,同時做了詳細的介紹。


    楊鶴聽罷起身深深一揖說道:“多謝國公大人的如此厚禮,下官在此替四省的百姓謝過大人的一片厚恩!今日在下得國公大人的指教,真可說是如同撥雲見日!請大人放心,此番前去陝西,下官定會不辱使命!”


    王銳起身還禮微笑道:“楊大人不必客氣,能夠為皇上和朝廷分憂、為四省的百姓盡力,原是在下份內之事。願楊大人此去馬到功成,不負皇上的厚恩與信任!”


    ……


    接下來的幾天,王銳將其餘的事情暫且放到了一邊,全力負責捐輸與籌借錢糧之事。


    有了上次的經驗,這一次辦起事來就容易多了。而且現在的情形已經不同於當初,他也不用再擺什麽“鴻‘門’宴”和依靠秘密“白皮書”來‘逼’迫那些王公貴族、富貴豪紳們捐輸。


    以他如今的名聲和地位,隻需來牽頭此事,自是響應者雲從。無論是自願也好、無奈也罷,反正是他坐鎮在戶部的大堂,將大‘門’一開,前來捐輸的官員與富紳就踏破了‘門’檻。


    他仍然是貼出了天、地、人三張榜,但此番人們的心態已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許多人不再是被迫,而是主動願意上天榜。


    加上小皇帝和他自己的捐輸在內,短短數日的功夫,就已經籌集到了5000餘萬大明銀元、將近15萬石糧食,可說是大大超額完成了任務……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混在明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紅色四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紅色四月並收藏混在明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