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瑾無奈一笑:“事情到了此時,我還有什麽不放心的,也由不得我一介女流計較是否放心了。朝堂上事,咱們牽了一發,別人卻各懷心思全身而動。讓丁大人慢慢應對去吧,藍如琳的事,就此揭過。”
吳竹春道:“當日將五姑奶奶強行接了回來,任她在丁家胡同裏大聲嚷嚷,也讓人知道了咱們與丁家交惡,丁大人再有什麽也牽連不到咱們侯府了。”
“那事你做得對。”如瑾當時交待不必強求藍如琳回家,可當時的情形還是吳竹春應變得當。
這個人越來越顯示出能力,說實話,如瑾覺得在藍家做個三等丫鬟真是委屈了她。當初買她進來,在衙門留底的身份牙書都是假造的,她其實並不算是藍家真正的奴婢,若是想走隨時都能走。而她卻心甘情願留在這裏做事,全力幫襯,如瑾很感謝她,也不以尋常婢女那般待她。
“以後別和舊識聯係了,若為了我家的事讓你行蹤泄露,被當日那些人盯上,得不償失。”
吳竹春笑著行禮:“多謝姑娘好意,奴婢知道了。”
很快到了小妹妹滿月的日子,丁家的事解決了,如瑾很是輕鬆,高高興興吩咐仆婦們置辦席麵。就這麽一個嫡親的妹妹,即便是幾個人的家宴,那也得辦得像樣子。
至於懸而未決被藍如璿帶累的處置,如瑾才不管,總之罪不至死,好好過日子就是了,請罪的折子已上,接下來宮裏愛怎麽處置就怎麽處置吧。
事先沒有請劉家人,不過當日早晨卻有劉家兩個老媽媽送了賀禮過來,還親熱地替家裏主子傳了話,恭賀好一陣才走。
如瑾不由感歎,這門親戚真是好的,若是一般人,知道藍如璿的事之後還不對藍家退避三舍,他們卻仍正常往來,極是難得。想來藍家初到京城的時候,劉家不來聯係,除了當日藍澤處境尷尬的緣故,多半也是因為兩家許久都未曾走動過,他們一時不好拉下臉上門。
那兩個媽媽走的時候,如瑾讓她們帶回了好大一份回禮,一為親戚之間的人情往來,二來也是感激劉家人的情誼。
劉家媽媽還留下了一份劉衡海的親筆信,沒有通過藍澤,是給如瑾的。信寫的不長,看上去不過是家長裏短,還花力氣解釋了一番為何不來參加小侄女的滿月酒。然而隱晦的意思如瑾卻也從字裏行間察覺了,山雨欲來風滿樓,劉衡海是借著解釋家事,暗暗的跟她透露左彪營之事的結果。
天帝教徒作亂當晚,左彪營一個小隊以剿賊平亂為名在劉府胡亂殺人,當時如瑾和劉衡海商量著讓他隱下了此事,待日後有把握時再尋機報仇,劉衡海這封信正是跟如瑾透露,現下時機到了。
信件寫的隱晦,別人看了絕對不會聯想到什麽,這大約是劉衡海給如瑾的交待。有了當夜忽來忽走的那群神秘黑衣人,這種交待是他必然要做的。
“莫非是要變天了?”
如瑾一直不斷收著外頭的消息,可是最近朝中最熱鬧的事就是丁侍郎家的笑話,其他還真沒什麽特殊的。劉家的事很可能牽涉太子,朝中沒有動靜,難道這事很大?
要知道越是嚴重的事情,知道內幕的人越少,憑如瑾現在的消息來源,她還不能探知朝廷秘事。
但願劉家能夠安全。
劉衡海不是莽撞的人,拖著一大家子的人,沒有完全的把握他應該不會動作。
侍郎丁謨最近很是煩惱,在宦海遨遊許久,他從來沒有受過這麽大的氣。
仿佛是一夜之間,他就處在了許許多多人的包圍之中,攻訐的,嘲諷的,冷眼看著的,火上澆油的多,雪中送炭的少,他自認圓滑無比,還是頭一次發現自己竟然有這麽多的敵人,或者說,有這麽多的人覬覦他的位子,並且敢真動手。
派去首輔貝成泰府上討消息的人再一次被敷衍打發回來之後,丁謨是真的害怕了。
他一路混到侍郎位有康保的助力,可保住這位子靠的是貝成泰,不然一個宦官如何有本事時時給他擺平官場事。在上層官場混,沒根沒基沒同鄉沒派係,那還有什麽可混的。他投靠的是原來的次輔、現在的首輔。
可如今,貝成泰對他的事睜眼閉眼,全當不知道。
這不是要命麽。丁謨不知出了什麽事讓貝成泰放棄了他,該給的孝敬沒少過,該站隊的時候沒遲疑過,還主動承擔了一部分髒活來做,他在貝成泰身上花的心思可不少,貝成泰也一直說他不錯。現在卻是怎麽了呢?
“你做的好事!我的官要是丟了,讓你舅舅再給你找個好人家嫁了,反正他本事大得很。”
一向懼內的丁謨竟然和夫人說起了這個。
康保在此事中全然沒有使上力,皇帝最近很忙,偶爾的空閑時間也多在閉目養神,根本不和近身內侍們說話閑聊,康保找不到進言的機會。禦史們大規模攻擊外甥姑爺,他隻能瞪眼幹著急,稍微和幾個交好的朝臣試探了一下,人家都表示不關心此事,也不知道在忙什麽,搞得康保竟然束手無策了。
丁謨對他十分失望,預感到自己大限將至,和夫人說話也沒什麽顧忌了。
丁夫人自知理虧,脾氣小了不少,眼淚汪汪拖他的袖子:“老爺您怎地說這樣話,難道是要休了妾身嗎?”
丁謨冷哼,拂袖而去。丁夫人破天荒第一次打了三兒子,想來想去,最後悄悄派人去那個什麽紅玉樓找潤子姑娘,想用錢買通或者殺人滅口。誰知那潤子身邊竟藏著身手很好的人,將丁夫人派去的仆役拿了,解送官府,又成了丁侍郎一樁罪狀。
丁侍郎都快瘋了。
本想讓藍澤疲於奔命,誰想到還沒等他安排好動作,疲於奔命的倒成了他自己,現下他還哪有工夫理會藍家,能保住自己就不錯了。
偏生藍家還不安分,前陣子送來了一份清單,是藍如琳當時過門的陪嫁,標明當時帶進丁家多少,離開時又拿了多少,讓丁家把缺失的東西銀錢都補上,然後藍家會送回聘禮,從此兩邊再無瓜葛。
丁侍郎那個氣,背地裏將藍澤罵了百八十遍。
然而藍澤其實很無辜,他根本就不知道這些細節,隻曉得庶女被休回家了,自覺顏麵無存,正每日躺在**養病兼生氣呢。
這一年的四月,京城持續了好幾個月的宵禁終於解除了。
天帝教徒作亂時燒毀的幾條街道也得到了整飭,斷壁頹垣盡皆重建,簇新的店鋪重新開了起來,街麵上恢複了以往的喧鬧。
就在京城繁華漸漸複蘇,百姓們都安定了心神的時候,朝堂上卻翻了一次天。
正月裏剛剛致仕的前首輔王韋錄,被查出犯有通敵謀反之罪,滿門抄斬,牽連十族,全族上下八百餘口盡皆就地伏誅,連一個小孩子都沒放過。
“江南多雨,這時節,王家人的血恐怕都被雨水衝洗幹淨了罷。”
如瑾聽了消息,背脊一陣發寒。對比王韋錄來說,前世藍家受到的處罰還算輕的了。要什麽樣的狠心才能滅人家十族,當今皇帝實在冷酷。
王家的伏誅讓朝野一時失聲,朝堂上很是平靜了幾天,詭異而不合時宜的平靜之後,首輔更替後遲遲沒有進行的權力重組隨之開始。
在王韋錄告老過後,他原有的門生黨徒分崩離析,除了少數幾個以各種罪名被降職或調任,大部分全都投入了新勢力的門下。
新勢力是誰,自是現任首輔貝成泰為首,也包括其他閣臣。
總的來說,王係官員得到了保全,並沒有受到追打和清算。兩個多月過去,朝廷上因為更換首輔而湧動的波瀾依然平息,大家又恢複了該幹什麽幹什麽的狀態。
然而,毫無預兆的,王韋錄被問罪滅族了。
隨後,一日之間皇帝連發三道嚴旨,催促著各部各司立刻遵旨照辦。這三道旨命令的,一是嚴查貪墨,一是重懲屍位素餐,一是肅清市井鄉野。
最後一個說的是要將民間的閑漢、地痞、無賴、乞丐等等一切無有正當生計的人管束起來,或招之做工,或聚攏看管,總之是不能讓其整日在街上閑晃,滋擾百姓,而青樓、賭坊、武館、茶樓、酒肆等所有魚龍混雜的地方,也要加強管束,不得生事。聖旨說,這是吸取天帝教徒滋事的教訓,讓子民生活在一個清明的氛圍中,安居樂業,這樣就能遏製天帝教這類心懷不軌的邪端萌芽發展。
這是各地衙門的小官小吏該操心的事,聖旨一下,朝臣沒有異議,紛紛歌頌吾皇聖明,慈仁厚德,英才天縱,發往各地的官方行很快就出了京。
然而另外兩道旨,查貪汙**,查為官不做事,端的讓人心驚。
早朝時有個迷糊的稍微露出了一點疑惑,一貫威嚴的皇帝立刻露出極其罕見的和藹的笑容:“怎麽,愛卿對朕整頓吏治有話要說?但講無妨,朕聽著呢。”
不過還沒等那“愛卿”開口,皇帝又說:“朕知道,這事執行起來會有諸多阻礙,許多人怕查到自己頭上,推諉敷衍,幹涉阻攔,都是有的。不過,無論如何,朕要治一治這些貪官庸吏的主意絕不會改。不懲汙吏,何以禦民,何以立國,何以傳承大燕近百年基業?愛卿,你意如何?”
“愛卿”一頭冷汗跪了下去,他要是敢說半個“不”字,提出一丁點兒異議,就是那毀壞祖宗基業、怕查到自己頭上的人了。
“臣以為,皇上聖明之極!”他說。
皇帝拿眼掃過去,看到附和的眾臣僚,看到麵不改色的貝成泰,看到才入閣聽政不久,一臉好學的太子,收了臉上的笑。
“那麽,行動手吧。各部各司各地衙署都給朕仔仔細細的自查,莫等人揭舉。那時就不好看了。”
曆時幾朝的製度,皇帝並不能想幹什麽就幹什麽,發了聖旨要通過內閣同意才可生效執行,這也是曆代皇帝和閣臣較勁的因由。不過當今皇帝君威日重,王韋錄後期已經很少駁回皇帝的旨意,到了貝成泰上台之後,內閣儼然成了傳聲筒,再無審議批駁之效。
這整頓吏治的聖旨一出,貝成泰等人立刻簽印核發,京裏大大小小的衙門快速運轉起來,無數快馬飛奔出京,加急傳遞給各地官府知道。
東宮太子跟前的內侍程信稟報主子:“貝首輔傳來消息,請殿下靜觀其變,輕易別動作。”
“本宮自然知道。”太子眯起了狐狸似的眼睛,“王老頭兒剛剛伏誅,父皇就要整頓吏治,醉翁之意豈在酒焉。”
整頓吏治的事從太祖開始便沒停過,嚴辦貪官是必要,但更多時候,清理汙吏更是政鬥之手段。當官的有幾個不貪?光靠那點俸銀怎好維持生計,什麽青天大老爺那是說給做給老百姓看的,朝廷上下心知肚明,誰都別說誰,誰也不幹淨。更多時候,被揪出來問罪清算的大貪官,隻是政權鬥爭的失敗一方而已,懲治他的人說不定比他貪得還多呢。
半月過後,情勢果然明顯了。
被查出的、被舉報的、被清算的、被問罪的,大多都是原來首輔王韋錄的黨徒,查一人,牽連一片,許多罪狀露出水麵,都察院大理寺忙得不可開交。
“清理了也好,這些人投靠過來,老夫還不敢實打實的用呢。”貝成泰穿著家常直綴,捋胡子品酒。
他的第一幕僚沉吟道:“王韋錄在位時,聖上許多事委給閣老您,可這次……”
吳竹春道:“當日將五姑奶奶強行接了回來,任她在丁家胡同裏大聲嚷嚷,也讓人知道了咱們與丁家交惡,丁大人再有什麽也牽連不到咱們侯府了。”
“那事你做得對。”如瑾當時交待不必強求藍如琳回家,可當時的情形還是吳竹春應變得當。
這個人越來越顯示出能力,說實話,如瑾覺得在藍家做個三等丫鬟真是委屈了她。當初買她進來,在衙門留底的身份牙書都是假造的,她其實並不算是藍家真正的奴婢,若是想走隨時都能走。而她卻心甘情願留在這裏做事,全力幫襯,如瑾很感謝她,也不以尋常婢女那般待她。
“以後別和舊識聯係了,若為了我家的事讓你行蹤泄露,被當日那些人盯上,得不償失。”
吳竹春笑著行禮:“多謝姑娘好意,奴婢知道了。”
很快到了小妹妹滿月的日子,丁家的事解決了,如瑾很是輕鬆,高高興興吩咐仆婦們置辦席麵。就這麽一個嫡親的妹妹,即便是幾個人的家宴,那也得辦得像樣子。
至於懸而未決被藍如璿帶累的處置,如瑾才不管,總之罪不至死,好好過日子就是了,請罪的折子已上,接下來宮裏愛怎麽處置就怎麽處置吧。
事先沒有請劉家人,不過當日早晨卻有劉家兩個老媽媽送了賀禮過來,還親熱地替家裏主子傳了話,恭賀好一陣才走。
如瑾不由感歎,這門親戚真是好的,若是一般人,知道藍如璿的事之後還不對藍家退避三舍,他們卻仍正常往來,極是難得。想來藍家初到京城的時候,劉家不來聯係,除了當日藍澤處境尷尬的緣故,多半也是因為兩家許久都未曾走動過,他們一時不好拉下臉上門。
那兩個媽媽走的時候,如瑾讓她們帶回了好大一份回禮,一為親戚之間的人情往來,二來也是感激劉家人的情誼。
劉家媽媽還留下了一份劉衡海的親筆信,沒有通過藍澤,是給如瑾的。信寫的不長,看上去不過是家長裏短,還花力氣解釋了一番為何不來參加小侄女的滿月酒。然而隱晦的意思如瑾卻也從字裏行間察覺了,山雨欲來風滿樓,劉衡海是借著解釋家事,暗暗的跟她透露左彪營之事的結果。
天帝教徒作亂當晚,左彪營一個小隊以剿賊平亂為名在劉府胡亂殺人,當時如瑾和劉衡海商量著讓他隱下了此事,待日後有把握時再尋機報仇,劉衡海這封信正是跟如瑾透露,現下時機到了。
信件寫的隱晦,別人看了絕對不會聯想到什麽,這大約是劉衡海給如瑾的交待。有了當夜忽來忽走的那群神秘黑衣人,這種交待是他必然要做的。
“莫非是要變天了?”
如瑾一直不斷收著外頭的消息,可是最近朝中最熱鬧的事就是丁侍郎家的笑話,其他還真沒什麽特殊的。劉家的事很可能牽涉太子,朝中沒有動靜,難道這事很大?
要知道越是嚴重的事情,知道內幕的人越少,憑如瑾現在的消息來源,她還不能探知朝廷秘事。
但願劉家能夠安全。
劉衡海不是莽撞的人,拖著一大家子的人,沒有完全的把握他應該不會動作。
侍郎丁謨最近很是煩惱,在宦海遨遊許久,他從來沒有受過這麽大的氣。
仿佛是一夜之間,他就處在了許許多多人的包圍之中,攻訐的,嘲諷的,冷眼看著的,火上澆油的多,雪中送炭的少,他自認圓滑無比,還是頭一次發現自己竟然有這麽多的敵人,或者說,有這麽多的人覬覦他的位子,並且敢真動手。
派去首輔貝成泰府上討消息的人再一次被敷衍打發回來之後,丁謨是真的害怕了。
他一路混到侍郎位有康保的助力,可保住這位子靠的是貝成泰,不然一個宦官如何有本事時時給他擺平官場事。在上層官場混,沒根沒基沒同鄉沒派係,那還有什麽可混的。他投靠的是原來的次輔、現在的首輔。
可如今,貝成泰對他的事睜眼閉眼,全當不知道。
這不是要命麽。丁謨不知出了什麽事讓貝成泰放棄了他,該給的孝敬沒少過,該站隊的時候沒遲疑過,還主動承擔了一部分髒活來做,他在貝成泰身上花的心思可不少,貝成泰也一直說他不錯。現在卻是怎麽了呢?
“你做的好事!我的官要是丟了,讓你舅舅再給你找個好人家嫁了,反正他本事大得很。”
一向懼內的丁謨竟然和夫人說起了這個。
康保在此事中全然沒有使上力,皇帝最近很忙,偶爾的空閑時間也多在閉目養神,根本不和近身內侍們說話閑聊,康保找不到進言的機會。禦史們大規模攻擊外甥姑爺,他隻能瞪眼幹著急,稍微和幾個交好的朝臣試探了一下,人家都表示不關心此事,也不知道在忙什麽,搞得康保竟然束手無策了。
丁謨對他十分失望,預感到自己大限將至,和夫人說話也沒什麽顧忌了。
丁夫人自知理虧,脾氣小了不少,眼淚汪汪拖他的袖子:“老爺您怎地說這樣話,難道是要休了妾身嗎?”
丁謨冷哼,拂袖而去。丁夫人破天荒第一次打了三兒子,想來想去,最後悄悄派人去那個什麽紅玉樓找潤子姑娘,想用錢買通或者殺人滅口。誰知那潤子身邊竟藏著身手很好的人,將丁夫人派去的仆役拿了,解送官府,又成了丁侍郎一樁罪狀。
丁侍郎都快瘋了。
本想讓藍澤疲於奔命,誰想到還沒等他安排好動作,疲於奔命的倒成了他自己,現下他還哪有工夫理會藍家,能保住自己就不錯了。
偏生藍家還不安分,前陣子送來了一份清單,是藍如琳當時過門的陪嫁,標明當時帶進丁家多少,離開時又拿了多少,讓丁家把缺失的東西銀錢都補上,然後藍家會送回聘禮,從此兩邊再無瓜葛。
丁侍郎那個氣,背地裏將藍澤罵了百八十遍。
然而藍澤其實很無辜,他根本就不知道這些細節,隻曉得庶女被休回家了,自覺顏麵無存,正每日躺在**養病兼生氣呢。
這一年的四月,京城持續了好幾個月的宵禁終於解除了。
天帝教徒作亂時燒毀的幾條街道也得到了整飭,斷壁頹垣盡皆重建,簇新的店鋪重新開了起來,街麵上恢複了以往的喧鬧。
就在京城繁華漸漸複蘇,百姓們都安定了心神的時候,朝堂上卻翻了一次天。
正月裏剛剛致仕的前首輔王韋錄,被查出犯有通敵謀反之罪,滿門抄斬,牽連十族,全族上下八百餘口盡皆就地伏誅,連一個小孩子都沒放過。
“江南多雨,這時節,王家人的血恐怕都被雨水衝洗幹淨了罷。”
如瑾聽了消息,背脊一陣發寒。對比王韋錄來說,前世藍家受到的處罰還算輕的了。要什麽樣的狠心才能滅人家十族,當今皇帝實在冷酷。
王家的伏誅讓朝野一時失聲,朝堂上很是平靜了幾天,詭異而不合時宜的平靜之後,首輔更替後遲遲沒有進行的權力重組隨之開始。
在王韋錄告老過後,他原有的門生黨徒分崩離析,除了少數幾個以各種罪名被降職或調任,大部分全都投入了新勢力的門下。
新勢力是誰,自是現任首輔貝成泰為首,也包括其他閣臣。
總的來說,王係官員得到了保全,並沒有受到追打和清算。兩個多月過去,朝廷上因為更換首輔而湧動的波瀾依然平息,大家又恢複了該幹什麽幹什麽的狀態。
然而,毫無預兆的,王韋錄被問罪滅族了。
隨後,一日之間皇帝連發三道嚴旨,催促著各部各司立刻遵旨照辦。這三道旨命令的,一是嚴查貪墨,一是重懲屍位素餐,一是肅清市井鄉野。
最後一個說的是要將民間的閑漢、地痞、無賴、乞丐等等一切無有正當生計的人管束起來,或招之做工,或聚攏看管,總之是不能讓其整日在街上閑晃,滋擾百姓,而青樓、賭坊、武館、茶樓、酒肆等所有魚龍混雜的地方,也要加強管束,不得生事。聖旨說,這是吸取天帝教徒滋事的教訓,讓子民生活在一個清明的氛圍中,安居樂業,這樣就能遏製天帝教這類心懷不軌的邪端萌芽發展。
這是各地衙門的小官小吏該操心的事,聖旨一下,朝臣沒有異議,紛紛歌頌吾皇聖明,慈仁厚德,英才天縱,發往各地的官方行很快就出了京。
然而另外兩道旨,查貪汙**,查為官不做事,端的讓人心驚。
早朝時有個迷糊的稍微露出了一點疑惑,一貫威嚴的皇帝立刻露出極其罕見的和藹的笑容:“怎麽,愛卿對朕整頓吏治有話要說?但講無妨,朕聽著呢。”
不過還沒等那“愛卿”開口,皇帝又說:“朕知道,這事執行起來會有諸多阻礙,許多人怕查到自己頭上,推諉敷衍,幹涉阻攔,都是有的。不過,無論如何,朕要治一治這些貪官庸吏的主意絕不會改。不懲汙吏,何以禦民,何以立國,何以傳承大燕近百年基業?愛卿,你意如何?”
“愛卿”一頭冷汗跪了下去,他要是敢說半個“不”字,提出一丁點兒異議,就是那毀壞祖宗基業、怕查到自己頭上的人了。
“臣以為,皇上聖明之極!”他說。
皇帝拿眼掃過去,看到附和的眾臣僚,看到麵不改色的貝成泰,看到才入閣聽政不久,一臉好學的太子,收了臉上的笑。
“那麽,行動手吧。各部各司各地衙署都給朕仔仔細細的自查,莫等人揭舉。那時就不好看了。”
曆時幾朝的製度,皇帝並不能想幹什麽就幹什麽,發了聖旨要通過內閣同意才可生效執行,這也是曆代皇帝和閣臣較勁的因由。不過當今皇帝君威日重,王韋錄後期已經很少駁回皇帝的旨意,到了貝成泰上台之後,內閣儼然成了傳聲筒,再無審議批駁之效。
這整頓吏治的聖旨一出,貝成泰等人立刻簽印核發,京裏大大小小的衙門快速運轉起來,無數快馬飛奔出京,加急傳遞給各地官府知道。
東宮太子跟前的內侍程信稟報主子:“貝首輔傳來消息,請殿下靜觀其變,輕易別動作。”
“本宮自然知道。”太子眯起了狐狸似的眼睛,“王老頭兒剛剛伏誅,父皇就要整頓吏治,醉翁之意豈在酒焉。”
整頓吏治的事從太祖開始便沒停過,嚴辦貪官是必要,但更多時候,清理汙吏更是政鬥之手段。當官的有幾個不貪?光靠那點俸銀怎好維持生計,什麽青天大老爺那是說給做給老百姓看的,朝廷上下心知肚明,誰都別說誰,誰也不幹淨。更多時候,被揪出來問罪清算的大貪官,隻是政權鬥爭的失敗一方而已,懲治他的人說不定比他貪得還多呢。
半月過後,情勢果然明顯了。
被查出的、被舉報的、被清算的、被問罪的,大多都是原來首輔王韋錄的黨徒,查一人,牽連一片,許多罪狀露出水麵,都察院大理寺忙得不可開交。
“清理了也好,這些人投靠過來,老夫還不敢實打實的用呢。”貝成泰穿著家常直綴,捋胡子品酒。
他的第一幕僚沉吟道:“王韋錄在位時,聖上許多事委給閣老您,可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