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仙緣》中的大部分人物,大多是從《封神演義》裏克隆來的。與《西遊記》牽扯不多。由於《西遊記》和《封神演義》同屬於中國古代經典的神話小說,又牽扯著大量的宗教內容,所以有很多書友和我探討或詢問《封神演義》中鴻鈞道人、《西遊記》中須菩提祖師到底是什麽人的問題。
按照道教和佛教供奉的神祇來看,道教的最高神明是“三清”,佛教的最高神明是“三佛”。而《封神演義》中鴻鈞道人是老子、元始天尊、通天教主的師父,《西遊記》中須菩提祖師看上去比如來佛祖(《西遊記》中對釋迦牟尼佛的常用稱呼,相關資料很多,這裏就不再解釋這個稱呼了)似乎要高明些許。所以有很多書友就提出疑問,問這兩本書中的兩個大神到底是何方神聖呢?
《西遊記》和《封神演義》雖然同為神話小說,但作者各一,成書年代不同,有許多人做過考證,主流的說法是《封神演義》的成書年代起碼要比《西遊記》晚五十年以上,即便是最近的說法,也說《封神演義》的成書年代起碼要比《西遊記》晚二十年以上。因為《封神演義》的作者就聲稱創作此書有“欲與《西遊記》、《水滸傳》鼎立而三”之意,所以,無論是二十年以上或者是五十年以上,《封神演義》的成書年代比《西遊記》晚那是肯定的。
在這篇文章裏,就先和書友們先探討一下“菩提祖師”到底是何方神聖的問題。
網上有一篇曾經很有名的文章《孫悟空的師父是誰》,有關“菩提祖師”的結論是:“菩提祖師便是準提道人,是如來佛祖的師弟”。這種以強行捆綁《西遊記》、《封神演義》這兩部作者各一,成書年代不同的小說內容,而得出的結論不說是荒誕,起碼也可以說是不恰當的。《西遊記》描述的故事曆史背景雖晚(唐代,如果按照第一回裏描述的美猴王享樂天真的三五百載,以及孫悟空因大鬧天宮被壓在五行山中的五百年,再往前極限追溯,最早也就是溯及到西周末期),但是成書年代早。而《封神演義》描述的故事曆史背景雖然很早(商、周交替時期),但是成書年代較晚。我們可以想象,《西遊記》的作者在塑造書中人物時,要參考到幾十年後才出現的《封神演義》一書中“準提道人”之類的相關內容,會是什麽樣的困難。所以,我們在探討一下“須菩提祖師”的問題上,可以忽略《封神演義》一書對於《西遊記》因素。因為這根本上就是一個滑稽可笑的設定。
在這篇文章裏,我們就結合《西遊記》中對須菩提祖師的描述,從曆史、宗教沿革的角度,以及《西遊記》和作者吳承恩的相關情況進行分析和探討。
一、《西遊記》作者吳承恩在《西遊記》中“謗道敬佛”的立意和對“三教出一門”之說的認同
《西遊記》的立意“謗道敬佛”,關於這個問題,有很多這方麵的研究文章,認為與吳承恩的身世和當時的社會環境有關,吳承恩幼時勤奮好學,一目十行,過目成誦。但屢試不第,使他開始更加清醒地、深沉地考慮社會人生的問題。而當時的社會環境如在明世宗朱厚熜(1507—1566)時期(嘉靖年間1521——1566年),朝政荒亂,除奸臣嚴嵩父子亂政外,明世宗朱厚熜沉迷於丹鼎之術,一些方士也參與朝政。如陶仲文、邵元節、王金、陶仿、劉文彬、申世文、高守忠、陶世恩等等。其中陶仲文則是官至禮部尚書,封恭誠伯。在不能直接發泄對朝政看法的情況下,作者隻能在書中渲泄一種情緒,這種情緒在書中就體現在“敬佛謗道”。
在《西遊記》一書中,“敬佛謗道”的內容可以說比比皆是。如麵對孫悟空大鬧天宮,道教的神明百般無奈,而佛祖如來則是隻手定乾坤;作者在書中多處渲染佛法無邊,如其在《西遊記》第十二回借觀音菩薩之口說道“……大乘佛法三藏,能超亡者升天,能度難人脫苦,能修無量壽身,能作無來無去”。而道教則成了作者貶損的對象,如“銀角大王”就裝做年紀高大的跛腳道士(書中的“金角大王”和“銀角大王”本身就是太上老君看金爐和銀爐的童子);侵占烏雞國王位的青毛獅子冒充的則是全真道士;車遲國裏的三個被國王奉為國師的虎、鹿、羊道士;占住解陽山破兒洞落胎泉的牛魔王的兄弟;給唐僧師徒下毒的蜈蚣精,比丘國攛掇國王用一千一百一十一個小兒的心肝做長生不老藥引子的國丈等等,在書中這些做壞事的妖怪都是以道士的麵目出現。而道教的重量級神明玉皇大帝在孫悟空大鬧天宮時則是一付孱頭作派。代表性神明太上老君和在書中被稱為全真宗師的鎮元子也被孫悟空笑為“小家子樣”。這還在其次,在第四十四回《法身元運逢車力心正妖邪度脊關》裏,作者假豬八戒之手,將三清聖像扔進“五穀輪回之所”(茅廁),還讓豬八戒唱個頌子戲謔道:“三清三清,我說你聽:遠方到此,慣滅妖精,欲享供養,無處安寧。借你坐位,略略少停。你等坐久,也且暫下毛坑。你平日家受用無窮,做個清淨道士;今日裏不免享些穢物,也做個受臭氣的天尊!”
在第四十六回《外道弄強欺正法心猿顯聖滅諸邪》裏,作者則借車遲國國王之口,對道教(特別是“丹鼎”類教派)更是進行了無情的嘲諷和抨擊,如:隻見“那國王滿眼垂淚,手撲著禦案,放聲大哭道:‘人身難得果然難,不遇真傳莫煉丹。空有驅神咒水術,卻無延壽保生丸。圓明混,怎涅槃,徒用心機命不安。早覺這般輕折挫,何如秘食穩居山!’這正是:點金煉汞成何濟,喚雨呼風總是空”。而做為道教代表性神明的太上老君在書中則成了為玉帝煉製丹藥之類的角色,還常被孫悟空這隻猴子叱為“老官”,如在第三十五回《外道施威欺正性心猿獲寶伏邪魔》裏,孫悟空就指責太上老君:“你這老官兒,著實無禮,縱放家屬為邪,該問個鈐束不嚴的罪名”。而這個在書中被描述為當年拿著金鋼琢過函關化胡為佛的道祖,不僅不慍不怒,反而以一種局促地口氣解釋道“不幹我事,不可錯怪了人。此乃海上菩薩問我借了三次,送他在此托化妖魔,看你師徒可有真心往西去也”。
作者在書中對道教進行了大量的貶損,依理而論,是不會認同“三教出一門”之說的,因為“三教出一門”之說是道教信徒貶損佛教的產物。在佛、道兩教爭奪信徒的鬥爭中,道教信徒們利用《史記》中對老子“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的記載和老子過函穀關西去點化胡人的傳說,巧妙的續出老子過函穀關西行,是為了去天竺國,點(教)化胡人為佛的故事,並依此編篡出頗有影響的道教典籍《老子化胡經》,在此基礎上演變出的“三教出一門”之說,一直是道教信徒攻訐、貶損佛教的理論武器。而立意“謗道敬佛”的作者吳承恩怎麽又認可“老子過函關化胡”和“三教出一門”之說呢?這看上去似乎是有些矛盾,但仔細斟酌還是可以理解的,恩格斯在《布魯諾.鮑威爾和原始宗教》一文中說“民族神是能夠容忍別的一些民族神同他們在一起的,……但決不能讓他們高居在自己之上”。盡管吳承恩為了發泄對朝政的不滿,而在書中渲泄著一種“敬佛謗道”的情結,但是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員,一個文化人,吳承恩對於佛教這個根自異域的宗教,具有如恩格斯說的這種民族自尊心理,是很正常的事情,再加上吳承恩生活的年代,“老子過函關化胡”和“三教出一門”之說在中華大地已經流傳一千多年,可以說已經成為了一種共識。所以,在《西遊記》一書中,作者吳承恩對此不僅沒有任何置疑,並借此素材在書中點綴其描述的神話故事。在《第六回觀音赴會問原因小聖施威降大聖》裏,道祖太上老君為了助二郎神擒拿孫悟空,使出了自己的法器金鋼琢。並向觀音菩薩介紹說,“這件兵器,乃錕鋼摶煉的,被我將還丹點成,養就一身靈氣,善能變化,水火不侵,又能套諸物;一名金鋼琢,又名金鋼套。當年過函關,化胡為佛,甚是虧他……”,直接就向觀音菩薩點明了當年他“過函穀關化胡為佛”這一事件,而且觀音菩薩聽了也是認可的。不僅如此,這個化胡為佛的法器金鋼琢,如來佛祖看到也是非常害怕的。在《西遊記》第五十回—第五十二回裏,寫太上老君的坐騎青牛偷了金鋼琢下界為妖,擒了唐僧師徒三人,孫悟空百般施救未見功果,隻好上西天找如來求救。在第五十二回裏,能普閱周天之事,遍識周天之物,廣會周天之種類的如來佛祖竟對孫悟空說,嫌你這猴兒口敞,怕那怪(拿著金鋼琢的青牛)嚷上靈山遺禍於他,然後略施小計哄孫悟空離開了靈山。以致孫悟空事後得知了真相,也忿忿說道:“可恨,可恨!如來卻也閃賺老孫!”
除了這些,作者吳承恩對“三教出一門”之說的認同在《西遊記》一書中還有一些不同程度的表達,如“須菩提祖師”在調教孫悟空時,就直接把“儒家、釋家、道家、陰陽家、墨家、醫家”等等之類列入:道門中的“三百六十傍門”;靈山腳下佛祖的門房叫“玉真觀”、門衛是個叫“金頂大仙”的道士;在《西遊記》第四十七回《聖僧夜阻通天水金木垂慈救小童》裏,孫悟空也對車遲國的君臣“三教歸一,也敬僧,也敬道,也養育人才,我保你江山永固”之類的這種“三教一門”、“三教一家”的理論等等(盡管唐代的曆史背景下,全真教派尚未創立,但做為文學作品,在這一點上我們也不必苛求古人)。
“謗道敬佛”和“三教出一門”實際上是兩個矛盾的理念,但作者吳承恩在《西遊記》一書中既有大量“謗道敬佛”的描寫,又有對“三教出一門”之說的認同。理清這兩個理念和作者對這這兩個理念的認識,是我們弄清須菩提祖師的來曆的一個基點。
按照道教和佛教供奉的神祇來看,道教的最高神明是“三清”,佛教的最高神明是“三佛”。而《封神演義》中鴻鈞道人是老子、元始天尊、通天教主的師父,《西遊記》中須菩提祖師看上去比如來佛祖(《西遊記》中對釋迦牟尼佛的常用稱呼,相關資料很多,這裏就不再解釋這個稱呼了)似乎要高明些許。所以有很多書友就提出疑問,問這兩本書中的兩個大神到底是何方神聖呢?
《西遊記》和《封神演義》雖然同為神話小說,但作者各一,成書年代不同,有許多人做過考證,主流的說法是《封神演義》的成書年代起碼要比《西遊記》晚五十年以上,即便是最近的說法,也說《封神演義》的成書年代起碼要比《西遊記》晚二十年以上。因為《封神演義》的作者就聲稱創作此書有“欲與《西遊記》、《水滸傳》鼎立而三”之意,所以,無論是二十年以上或者是五十年以上,《封神演義》的成書年代比《西遊記》晚那是肯定的。
在這篇文章裏,就先和書友們先探討一下“菩提祖師”到底是何方神聖的問題。
網上有一篇曾經很有名的文章《孫悟空的師父是誰》,有關“菩提祖師”的結論是:“菩提祖師便是準提道人,是如來佛祖的師弟”。這種以強行捆綁《西遊記》、《封神演義》這兩部作者各一,成書年代不同的小說內容,而得出的結論不說是荒誕,起碼也可以說是不恰當的。《西遊記》描述的故事曆史背景雖晚(唐代,如果按照第一回裏描述的美猴王享樂天真的三五百載,以及孫悟空因大鬧天宮被壓在五行山中的五百年,再往前極限追溯,最早也就是溯及到西周末期),但是成書年代早。而《封神演義》描述的故事曆史背景雖然很早(商、周交替時期),但是成書年代較晚。我們可以想象,《西遊記》的作者在塑造書中人物時,要參考到幾十年後才出現的《封神演義》一書中“準提道人”之類的相關內容,會是什麽樣的困難。所以,我們在探討一下“須菩提祖師”的問題上,可以忽略《封神演義》一書對於《西遊記》因素。因為這根本上就是一個滑稽可笑的設定。
在這篇文章裏,我們就結合《西遊記》中對須菩提祖師的描述,從曆史、宗教沿革的角度,以及《西遊記》和作者吳承恩的相關情況進行分析和探討。
一、《西遊記》作者吳承恩在《西遊記》中“謗道敬佛”的立意和對“三教出一門”之說的認同
《西遊記》的立意“謗道敬佛”,關於這個問題,有很多這方麵的研究文章,認為與吳承恩的身世和當時的社會環境有關,吳承恩幼時勤奮好學,一目十行,過目成誦。但屢試不第,使他開始更加清醒地、深沉地考慮社會人生的問題。而當時的社會環境如在明世宗朱厚熜(1507—1566)時期(嘉靖年間1521——1566年),朝政荒亂,除奸臣嚴嵩父子亂政外,明世宗朱厚熜沉迷於丹鼎之術,一些方士也參與朝政。如陶仲文、邵元節、王金、陶仿、劉文彬、申世文、高守忠、陶世恩等等。其中陶仲文則是官至禮部尚書,封恭誠伯。在不能直接發泄對朝政看法的情況下,作者隻能在書中渲泄一種情緒,這種情緒在書中就體現在“敬佛謗道”。
在《西遊記》一書中,“敬佛謗道”的內容可以說比比皆是。如麵對孫悟空大鬧天宮,道教的神明百般無奈,而佛祖如來則是隻手定乾坤;作者在書中多處渲染佛法無邊,如其在《西遊記》第十二回借觀音菩薩之口說道“……大乘佛法三藏,能超亡者升天,能度難人脫苦,能修無量壽身,能作無來無去”。而道教則成了作者貶損的對象,如“銀角大王”就裝做年紀高大的跛腳道士(書中的“金角大王”和“銀角大王”本身就是太上老君看金爐和銀爐的童子);侵占烏雞國王位的青毛獅子冒充的則是全真道士;車遲國裏的三個被國王奉為國師的虎、鹿、羊道士;占住解陽山破兒洞落胎泉的牛魔王的兄弟;給唐僧師徒下毒的蜈蚣精,比丘國攛掇國王用一千一百一十一個小兒的心肝做長生不老藥引子的國丈等等,在書中這些做壞事的妖怪都是以道士的麵目出現。而道教的重量級神明玉皇大帝在孫悟空大鬧天宮時則是一付孱頭作派。代表性神明太上老君和在書中被稱為全真宗師的鎮元子也被孫悟空笑為“小家子樣”。這還在其次,在第四十四回《法身元運逢車力心正妖邪度脊關》裏,作者假豬八戒之手,將三清聖像扔進“五穀輪回之所”(茅廁),還讓豬八戒唱個頌子戲謔道:“三清三清,我說你聽:遠方到此,慣滅妖精,欲享供養,無處安寧。借你坐位,略略少停。你等坐久,也且暫下毛坑。你平日家受用無窮,做個清淨道士;今日裏不免享些穢物,也做個受臭氣的天尊!”
在第四十六回《外道弄強欺正法心猿顯聖滅諸邪》裏,作者則借車遲國國王之口,對道教(特別是“丹鼎”類教派)更是進行了無情的嘲諷和抨擊,如:隻見“那國王滿眼垂淚,手撲著禦案,放聲大哭道:‘人身難得果然難,不遇真傳莫煉丹。空有驅神咒水術,卻無延壽保生丸。圓明混,怎涅槃,徒用心機命不安。早覺這般輕折挫,何如秘食穩居山!’這正是:點金煉汞成何濟,喚雨呼風總是空”。而做為道教代表性神明的太上老君在書中則成了為玉帝煉製丹藥之類的角色,還常被孫悟空這隻猴子叱為“老官”,如在第三十五回《外道施威欺正性心猿獲寶伏邪魔》裏,孫悟空就指責太上老君:“你這老官兒,著實無禮,縱放家屬為邪,該問個鈐束不嚴的罪名”。而這個在書中被描述為當年拿著金鋼琢過函關化胡為佛的道祖,不僅不慍不怒,反而以一種局促地口氣解釋道“不幹我事,不可錯怪了人。此乃海上菩薩問我借了三次,送他在此托化妖魔,看你師徒可有真心往西去也”。
作者在書中對道教進行了大量的貶損,依理而論,是不會認同“三教出一門”之說的,因為“三教出一門”之說是道教信徒貶損佛教的產物。在佛、道兩教爭奪信徒的鬥爭中,道教信徒們利用《史記》中對老子“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的記載和老子過函穀關西去點化胡人的傳說,巧妙的續出老子過函穀關西行,是為了去天竺國,點(教)化胡人為佛的故事,並依此編篡出頗有影響的道教典籍《老子化胡經》,在此基礎上演變出的“三教出一門”之說,一直是道教信徒攻訐、貶損佛教的理論武器。而立意“謗道敬佛”的作者吳承恩怎麽又認可“老子過函關化胡”和“三教出一門”之說呢?這看上去似乎是有些矛盾,但仔細斟酌還是可以理解的,恩格斯在《布魯諾.鮑威爾和原始宗教》一文中說“民族神是能夠容忍別的一些民族神同他們在一起的,……但決不能讓他們高居在自己之上”。盡管吳承恩為了發泄對朝政的不滿,而在書中渲泄著一種“敬佛謗道”的情結,但是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員,一個文化人,吳承恩對於佛教這個根自異域的宗教,具有如恩格斯說的這種民族自尊心理,是很正常的事情,再加上吳承恩生活的年代,“老子過函關化胡”和“三教出一門”之說在中華大地已經流傳一千多年,可以說已經成為了一種共識。所以,在《西遊記》一書中,作者吳承恩對此不僅沒有任何置疑,並借此素材在書中點綴其描述的神話故事。在《第六回觀音赴會問原因小聖施威降大聖》裏,道祖太上老君為了助二郎神擒拿孫悟空,使出了自己的法器金鋼琢。並向觀音菩薩介紹說,“這件兵器,乃錕鋼摶煉的,被我將還丹點成,養就一身靈氣,善能變化,水火不侵,又能套諸物;一名金鋼琢,又名金鋼套。當年過函關,化胡為佛,甚是虧他……”,直接就向觀音菩薩點明了當年他“過函穀關化胡為佛”這一事件,而且觀音菩薩聽了也是認可的。不僅如此,這個化胡為佛的法器金鋼琢,如來佛祖看到也是非常害怕的。在《西遊記》第五十回—第五十二回裏,寫太上老君的坐騎青牛偷了金鋼琢下界為妖,擒了唐僧師徒三人,孫悟空百般施救未見功果,隻好上西天找如來求救。在第五十二回裏,能普閱周天之事,遍識周天之物,廣會周天之種類的如來佛祖竟對孫悟空說,嫌你這猴兒口敞,怕那怪(拿著金鋼琢的青牛)嚷上靈山遺禍於他,然後略施小計哄孫悟空離開了靈山。以致孫悟空事後得知了真相,也忿忿說道:“可恨,可恨!如來卻也閃賺老孫!”
除了這些,作者吳承恩對“三教出一門”之說的認同在《西遊記》一書中還有一些不同程度的表達,如“須菩提祖師”在調教孫悟空時,就直接把“儒家、釋家、道家、陰陽家、墨家、醫家”等等之類列入:道門中的“三百六十傍門”;靈山腳下佛祖的門房叫“玉真觀”、門衛是個叫“金頂大仙”的道士;在《西遊記》第四十七回《聖僧夜阻通天水金木垂慈救小童》裏,孫悟空也對車遲國的君臣“三教歸一,也敬僧,也敬道,也養育人才,我保你江山永固”之類的這種“三教一門”、“三教一家”的理論等等(盡管唐代的曆史背景下,全真教派尚未創立,但做為文學作品,在這一點上我們也不必苛求古人)。
“謗道敬佛”和“三教出一門”實際上是兩個矛盾的理念,但作者吳承恩在《西遊記》一書中既有大量“謗道敬佛”的描寫,又有對“三教出一門”之說的認同。理清這兩個理念和作者對這這兩個理念的認識,是我們弄清須菩提祖師的來曆的一個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