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作者稱孫悟空為太乙散仙,又借福、祿、壽三星之口,暗示了孫悟空的修行門第和身份,旁證了“須菩提祖師”在道教神明體係中的位置,默默無聞的邊緣神明。


    在《西遊記》第六回《觀音赴會問原因小聖施威降大聖》裏,作者稱孫悟空為太乙散仙;而在第二十六回《孫悟空三島求方觀世音甘泉活樹》裏,孫悟空保唐僧西去取經時路經五莊觀,因打倒了人參果樹無法脫身,向福、祿、壽三星求助是,作者借三星之口揭示了一下孫悟空和道教的關聯度,三星說孫悟空“你這猴兒,全不識人。那鎮元子乃地仙之祖,我等乃神仙之宗;你雖得了天仙,還是太乙散數,未入真流,你怎麽脫得他手?……”


    順著這句話的脈絡,實際上我們就能隱約地從孫悟空身上就意識到“須菩提祖師”在道教神明體係中的位置。在解析這句話之前,我們先簡要說說“天仙”、“太乙散數”和“真流”的概念。


    “天仙”多指居住在天界(天上),長生不老的神和仙,當然能到天上,得有飛升、騰雲駕霧之類的本領。另指漂亮的女性神仙,如形容某個女子很美麗,就形容她漂亮得“宛如天仙”。孫悟空從須菩提祖師學得了長生之術,廣大神通。也算是個“天仙”,或者說具備有當“天仙”本領。


    “太乙”二字相關的內容就很多了,涵蓋多個方麵,如曆史人物(如商王成湯的祭名,作太乙)、中醫學(如“太乙穴”)、卜學(如“太乙神數”)等等。這些與我們要論述的內容關聯不大。在這裏我們就說說“太乙”與道教相關的內容。


    道教七十二福地裏的第一福地終南山(又名地肺山、中南山、鍾南山、周南山、南山,是秦嶺山脈的一段,西起陝西鹹陽武功縣。東至陝西藍田縣,主峰位於周至縣境內,海拔2604米。對聯:“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鬆”中的南山指的就是此山。關於道教七十二福地裏的第一福地地肺山另說為今江蘇省句容市的茅山),因西漢元封二年(前109年)於山口(大峪口)建太乙官,故又稱太乙山。


    太乙山被稱為“天下道林張本之地”,尹喜在此山草創樓觀;秦始皇在樓觀之南築廟祀老子;漢武帝於說經台北建老子祠。其淵源可追溯到張道陵創立道教的幾百年之前,秦漢甚至於更早的先秦時期就已經有人在太乙山中修行。並有著終南山中出仙人的傳說。由於太乙山與道教的淵源頗早、頗深,後世的道教建築又是陸陸續續、綿延不絕。太乙山也就成了曆代道士修行的熱選之地,並形成了道教的一個流派“樓觀派”。但是隨著道教的創立和發展,相比於“正一教派”和“全真教派”這些大教派而言,終南山的“樓觀派”無論其影響還是規模都無法望其項背;甚至還遠遠遜於終南山的名氣和影響。


    而終南山由於被稱為“天下道林張本之地”,與道家、道教的淵源也很深。名氣非常大;很多道士以在終南山的修行經曆為榮,一些雲遊道士,一些沒有在終南山修行過的道士,也常常偽做在終南山的修行過幾年、幾十年的經曆,混跡於世間招搖,常常以“終南山人”、“終南仙人”、“太乙仙人”、“太乙散仙”、“太乙真仙”、“太乙散人”、“太乙真人”等稱呼自稱來抬高自己,在民間有也相應的影響。在《西遊記》第四十六回《外道弄強欺正法心猿顯聖滅諸邪》中,那個有著道士身份的虎力大仙一急之下,就要和唐僧師徒對賭“砍下頭來,又能安上”的本領,結果被孫悟空拔下一根毫毛變作一條黃犬把頭銜走,丟到禦水河喪了性命。而這種使他丟了性命的本領,據他對車遲國國王聲稱,就是他幼時在鍾南山學的武藝。


    由於終南山的名氣很大,因而從這裏走出去的修煉者、道士,或者是冒名在這裏修行過的道士,常常以冠有“太乙”字樣的各種稱號,混跡於世間展示其才學;有些才華出眾的道士,也能在社會上能引起較大的,甚至於重大的影響。所以,就使用“太乙真仙”、“太乙真人”等等這類稱謂的道士而言,實際上是種粉飾性和招牌性稱謂,意為在終南山修行過,或為遇到過太上老君或受到過太上老君的真傳。


    就民間的理解而言,雖然終南山的名氣很大,但畢竟是山林莽野之地,所以,在世人看來,使用這些稱謂的道士,多是指有真本領、真本事,但出身於鄉野,門閥不高的道人。這也符合中國民間“山中飛俊鳥,鄉間出才俊”的這類與人才相關的民諺(其作者吳承恩本身的經曆也說明了這一點)。另外這些稱謂還指天界沒有職務但與太上老君有某種程度關聯,法力高強、救苦救難、見義勇為的散仙或天界有神職的神仙。如《西遊記》書中提到的“太乙救苦天尊”,就是道教神明中的東極青華大帝。道教說他由青玄上帝神化而來,誓願救度一切眾生,所以炁化救苦天尊以度世。實際上道教創造出“太乙救苦天尊”這樣的神明是要於佛教的觀音菩薩爭奪在民間的影響而已。在道教的《太乙救苦護身妙經》中,“太乙救苦天尊”的來曆就於太上老君有相應的關係,“是時太上老君。身離玉座。……至天尊(元始天尊)前。奏曰。臣等蒙師開化。受福天堂。施功無極。恩不可量。臣觀三界之中。苦海之內。無量眾生。……臣不可住於太清。欲仗威光。分身三界。救度尋情。唯望至尊。觀心慈湣”。元始天尊就說,“萬物吾生。萬靈吾化。遭苦遭厄。當須救之。不須汝威力。化身救度。此東方長樂世界。有大慈仁者。太乙救苦天尊。化身如恒沙數。物隨聲應。或住天宮。或降人間。或居地獄……”。“太乙救苦天尊”在道教中的神仙品階也很高,相傳其為玉皇大帝二侍者之一,配合玉帝統禦萬類。在道教隱宗(妙真道)被奉為主祭天尊神。其神仙品階雖然很高,但就其在民間的知名度、影響力而言,則要遜色很多了。


    “真流”意為正宗的道教,多指道教的主要流派“正一道”和“全真道”。這兩個教派為在中國曆史和民間上影響最大的兩個流派。在佛道兩教為爭奪信徒而跨越千年的鬥爭中,為了顯示自己的氣勢,佛教就自我標榜為“不二法門”,而道教則自我標榜為“天地真流”。氣魄都很大。


    有關“太乙”,除了我們所說的在《西遊記》在第九十回《師獅授受同歸一盜道纏禪靜九靈》出現的“太乙救苦天尊”之外,在《西遊記》一書中還有多處提到,例如在《西遊記》第二十四回《萬壽山大仙留故友五莊觀行者竊人參》裏,清風、明月因疑惑其師鎮元子要用兩個人參果招待唐僧,就對鎮元子說到“孔子雲,道不同,不相為謀。我等是太乙玄門,怎麽與那和尚做甚相識”這句話中的“太乙玄門”。在《西遊記》書中,以五莊觀的“鎮元子”被描述為全真道教的宗師級人物來看,清風、明月所說的“太乙玄門”實際上指的就是全真道教(全真道教在唐代的曆史背景下尚未創立,做為文學作品而言,我們大可不必為此而岢求古人)。而全真道教的創始人王重陽,可謂是有“太乙”背景。至於“玄門”,前麵我們提到過,道教也是有“玄門”之稱的,其來曆源於老子《道德經》中“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之故等等。


    盡管名字上冠以“太乙”二字的神仙中也有如“太乙救苦天尊”這類神仙品階很高的神明;也出過有“太乙”背景,在終南山修行並創出(金元時期)大盛於天下的“天地真流”,“全真道教”的祖師王重陽這樣的人物;但“太乙”二字仍然脫離不了有真才實學而出身於鄉野,門閥低下的這種概念。《西遊記》作者借福、祿、壽三星之口,說孫悟空“你雖得了天仙,還是太乙散數,未入真流……”,意思就是說孫悟空雖然得了天仙之術(本領很大),但是改變不了其出身於鄉野,修行的門第低下(依道教的“三教出一門”理論而言,佛教屬道教的子係宗教)的這種終南山散數概念,沒有進入道教的正宗體係。


    我們知道,孫悟空是沒有在終南山修行過的,但是作者稱孫悟空為太乙散仙,又借福、祿、壽三星之口,說他是太乙散數,那麽我們就隻有往“須菩提祖師”身上追根溯源,當然,《西遊記》書中也沒有提到“須菩提祖師”在終南山修行過,但是,孫悟空這個“太乙散數”追溯到“須菩提祖師”身上已是頂端,我們可以聯想到“須菩提祖師”也許就是“太乙散仙”、“太乙散數”。


    也許有朋友覺得“須菩提祖師”這個三教皆通,神通廣大的神明,原來在道教裏隻是個“太乙散仙”、“太乙散數”,似乎有點說不過去。其實這恰恰是作者既有“謗道敬佛”的立意,又有對“三教出一門”之說的認同,這兩種矛盾理念揉合的結果。


    按照古代“三教出一門”的說法,天下的教門其本都源自於道教,作者把“須菩提祖師”設定為精通道門的仙術(甚至於精通書中所說的其它三百六十傍門其它術法)是為了不悖於“三教出一門”之說。但是作者的立意又要“謗道敬佛”,道教在書中是被貶損的對像;如果把孫悟空這樣一個大鬧天宮,總與道教神明起些磨擦,最後皈依佛門的主要角色的師父“須菩提祖師”,設定為道教的大神明,是有悖其創作立意的。所以,“須菩提祖師”被作者暗中設定為“太乙散仙”、“太乙散數”,也是說得通的。因為這是作者在兩種矛盾理念的作用下,一種折衷的設定。如果摒除“三教出一門”之說的因素,如果單純依照作者“謗道敬佛”的立意,“須菩提祖師”實際上就是一個純粹的佛教大神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金玉仙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弘烽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弘烽並收藏金玉仙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