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菩薩,“菩薩”一詞做為一個稱呼,可以說是一個世俗化的稱謂,如人們把佛教的一些低級神明、護法神將(包括二十四諸天神將)、羅漢品階的神明等也常常後綴“菩薩”二字敬稱,信徒們也把寺院的僧侶稱作菩薩,僧侶們則把施主也敬稱菩薩等等,做為一個稱呼而言,似乎每尊神、每個人的名字後綴上“菩薩”二字相稱。


    在漢傳大乘佛教裏,菩薩的職司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依據“人人具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漢傳大乘佛教理念,人人都可以修行成為佛陀。但是,要修行成為比佛陀次一級的神明“菩薩”,就不像“菩薩”一詞的稱呼那麽世俗化了,就不那麽容易了。因為佛門裏有個不成文的規矩,要成為菩薩品階的神明,一定得具有人間帝王、王子之類的身份背景(在發展沿革中,這種概念在一些教派稍有鬆動,如具有“婆羅門”種姓概念的;具有王後、王妃、公主之類身份背景的女性在一些教派也可以忝列菩薩品階的神明。不過關於菩薩的性別因宗教派別的差異,也有另外的說法,如有些教派就認為佛和菩薩品階的神明根本就無性別之分,理由則是把“法無定相”、“佛法無邊”等說法做為依據)。而且菩薩品階的神明轉世應化也多為人間帝王、王子之類的風雲人物。可以說“菩薩”品階的神明是佛教中唯一對身份有要求的貴族神明。有了這樣的身份限製,麵對佛教的“三千諸佛”(是泛指的說法,意思是很多),“菩薩”的隊伍要單薄許多。而“須菩提祖師”做為一個“太乙散數”,在《西遊記》一書中,我們是找不到其曾經的人間帝王、王子之類身份。除了這些,服飾也有很大的差別。


    在《西遊記》一書中,盡管牽扯到西天的人、物、國體、官員設置、民風民俗,都被作者進行了漢化的描寫。但是對於“菩薩”“佛陀”這樣的神明,則找不到明確的漢化描寫。


    其實“菩薩”這個品階的神明其裝束在作者生活的年代,早已成為定式。因其身份高貴,一般都是著古西域的王子裝束。頭戴寶冠、身披天衣、瓔珞裝飾的天人相。裸上身(包括上身、、居部一定程度的裸露),下著大裙。因為具有過人間帝王、王子之類的身份,所以佩帶的飾物都很多,如頭飾、項鏈、瓔珞、耳環、手鐲、腳鐲、帔帛等等,其佩帶的飾物幾乎都能遮蓋大部分裸露的上身,有的甚至接近全部遮蓋。諸菩薩之間的區別則是按佛經的描述,體現在頭飾、身相和一些細微的標誌上。不過在“菩薩”這類神明的裝束上也有三個特例,這裏也和書友朋友們簡要的探討一下。


    一是觀音菩薩的女體相。據《悲華經》記載,觀音菩薩的來曆是轉輪聖王無淨念的太子名不拘(關於觀音菩薩的來曆,也有“公主之說”以及其它說法)。以古代流傳下來的佛教造像來看,早期的觀音菩薩是蓄著小胡須的男相,這種形象一直保持到五代十國時期。到了宋代,依據《妙法蓮華經》(簡稱《法華經》,為大乘佛教初期經典之一。據傳是起源依據釋迦牟尼佛晚年在王舍城靈鷲山的說法而作,經過曆代佛教理論家的增益,至十一世紀全麵修繕完備的佛教典籍)《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篇中觀音有三十二種應化,非男非女的說法,觀音菩薩的女體相開始出現,不過女體相的觀音菩薩依然是西域王族裝束。遮蓋上身的飾品有一定程度的增多或增大,裸露方麵比起男相菩薩有一定程度的含蓄。而在《西遊記》書中,觀音菩薩被徹底女性化,被孫悟空戲謔為“該他一世無夫”。其“頭上戴一頂金葉紐,翠花鋪,放金光,生銳氣的垂珠纓絡;身上穿一領淡淡色,淺淺妝,盤金龍,飛彩鳳的結素藍袍;胸前掛一麵對月明,舞清風,雜寶珠,攢翠玉的砌香環珮;腰間係一條冰蠶絲,織金邊,登彩雲,促瑤海的錦繡絨裙;麵前又領一個飛東洋,遊普世,感恩行孝,黃毛紅嘴白鸚哥;手內托著一個施恩濟世的寶瓶,瓶內插著一枝灑青霄,撒大惡,掃開殘霧垂楊柳。玉環穿繡扣,金蓮足下深。三天許出入,這才是救苦救難觀世音”的形象,仍然是西域王族裝束,比起男相菩薩隻是多了一襲“結素藍袍”。


    二是地藏王菩薩的僧侶相,地藏王菩薩除了菩薩類神明天人相造型外,也有僧侶相,起因緣於新羅國(位於朝鮮半島南端)王子金喬覺出家為僧,在九華山苦修了七十五載,佛教信徒根據《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語:菩薩“安忍如大地,靜慮可秘藏”,認定他即為地藏王菩薩應世,尊其為“金地藏”。從此九華山就成為地藏菩薩的道場,與峨嵋山、五台山、普陀山並稱為“四大佛教聖地”,地藏王菩薩因此也有了個出家僧人的造型。


    三是彌勒菩薩(或稱佛、羅漢,因教派或佛教理念而異)的僧侶像,前文已有介紹,這裏不在詳述。


    而在《西遊記》一書中,我們也絲毫找不到須菩提祖師和人間帝王、王子之類相關的身份背景,除了身份、服飾的差異之外,菩薩類神明手中的法器也許有多種多樣,但也一樣絕對不會有道家的法器“麈尾”的。須菩提祖師也不可能會是菩薩類的神明。


    7佛陀,佛陀是佛教的頂級神明,(簡成“佛”,信徒們常敬稱為“佛祖”)。盡管佛陀是佛教的頂級神明,但是依據“人人具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漢傳大乘佛教理念,人人都可以修行成為佛陀的。所以佛陀的隊伍也是相當的龐大,常見的說法是西天有“三千諸佛”,而實際上這個“三千諸佛”是泛指,意思為很多,也指全體佛陀。在這“三千諸佛”裏,其領袖神明當為“三佛”(前文已有介紹,這裏不在詳述)而“三佛”中的首領大神為釋迦牟尼佛是無任何爭議的。那麽《西遊記》中的須菩提祖師是不是這“三千諸佛”中的一員呢?似乎很令人詫異。要將這“三千諸佛”逐一與須菩提祖師做個對照實際是件不容易做的事情。


    不過,細細品味《西遊記》,我們依然會發現,須菩提祖師也不屬佛陀類的神明。其一,裝束不對,“佛陀”這個品階的神明其裝束在作者生活的年代,和“菩薩”一樣,也早已成為定式。除彌勒佛有僧侶裝以外,其他的佛陀都是頭上有肉髻,有右旋螺發或水波紋發,兩眉之間有白毫或無白毫,通肩式或袒右肩式大衣、褒衣、博帶衣等等這一類的裝束,手中也許有這樣那樣的法器,或者用手擺出這樣那樣的法印,但也一樣不會有道家的法器“麈尾”的。其二


    如果須菩提祖師為佛陀類的神明,佛祖如來大可不必親去靈霄寶殿,或者說即便去了,也不必動手,讓一個(假設為佛陀類神明的須菩提祖師)佛陀跟去出手即可。可事實上並不是這樣,在《西遊記》第八回裏,佛祖如來降服孫悟空之後,回到西天的雷音寶刹,“三千諸佛”(全體佛陀)都來迎接如來的歸來,如果須菩提祖師為佛陀類的神明中的一員,當在這迎接如來的歸來隊伍中。但《西遊記》書中並沒有提到這一點,而且我們也可以想像到,如果手持道家法器“麈尾”的須菩提祖師出現在這樣的隊伍裏,那這“三千諸佛”(全體佛陀)的隊伍也就變味了。


    也有很多書友朋友說,須菩提祖師為佛祖如來的另外的化身,專門點化孫悟空的。其根據是按照佛教的說法,佛祖如來有無窮法相和幻身。其實這種說法也不恰當,也可以說是種想當然的結果,因為在《西遊記》書中,作者對須菩提祖師的描述實質上和佛祖如來是有著實質性區別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金玉仙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弘烽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弘烽並收藏金玉仙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