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道兩教為爭奪信徒而跨越千年的鬥爭和發展中,兩教之間的神明互相拉來供奉,經典互相借鑒使用,宗教用語互相使用等等,已經是種普遍性的現象。但是,這並不能遮蓋佛、道兩教各自的特點、特色。在宗教理論方麵,都有各有千秋,獨樹一幟而出彩的地方,道教的為其宇宙觀理論;而佛教的則是其人生觀理論(當然在佛、道兩教跨越千年的鬥爭和發展中,佛、道兩教這方麵已經有很多的揉合和借鑒,互相運用的理論)。
道教的宇宙觀理論十分龐大和繁雜,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基礎理論,以自然崇拜、主生、養生為主旨,對天上的星宿、以及諸多自然現象,都賦予了神仙的概念,從而激發人們對自然界的好奇心,誘導人們修道成仙,長生不老,以升入天界。在古代,在全真道教產生之前,道教的信徒多為權貴階層與其宇宙觀理論有著重大的關係,因為權貴階層不存在衣食之憂;不存在手中錢財匱乏之慮。吃飽了、喝足了、女人玩夠了,就想著怎麽樣長生不老,天上的日、月、辰是怎麽回事,白雲在天上飄來飄去多自在等等,有了這樣的欲念和好奇心,那麽就修道吧,特別是宇宙觀理論一定能滿足這些權貴階層的心理需求。道教的宇宙觀理論中,對於天上(天界)神仙住的地方,那是描繪得豐富多彩,是一個堪稱完美,並且是一個“白日飛升”後住上去之後就會長生不老、與天地永壽的世界。相比之下,佛教的宇宙觀理論就顯得有些單薄。如佛教的“天界”起初就是“西天極樂世界”,後來的大乘佛教又劃分出東方淨琉璃世界、娑婆世界、極樂世界,甚至於也和道教一樣都有三十六周天,但“西天極樂世界”仍為其“天界”的中樞係統。
盡管佛教的“天界”也擴延為整個周天,但是其以“西天極樂世界”做為其“天界”的中樞係統,與中國傳統的文化中追求正統、中心等理念是有相悖之處的。古代的中華民族自尊理念很強,一直自豪地認為我們是中央之國、中央上國,例如在《西遊記》第三十九回《一粒金丹天上得三年故主世間生》中,《西遊記》作者就借孫悟空之口來闡述“我東土古立天朝,久稱上國,……自古道,上邦皇帝,為父為君,下邦皇帝,為臣為子……”這一民族自尊理念的。不僅如此,中華先祖們甚至於還找出了天上的中心正對著地上的中心位置“天中”(今河南省駐馬店市)。而“西天極樂世界”就方位而言,則是西天一隅,不屬於中央之位。所以天上中心位置就理所當然成了中華民族上古傳說之神、民俗之神、道教神仙等等之類神明的居處。而佛教與中土文化的揉合過程中,在和道教跨越千年的鬥爭中,由於其“西天極樂世界”位置的限定,也給中國本土道教留了一個攻訐的口實。如佛祖釋迦牟尼就常常被道教信徒,甚至於在民間被稱為“西天世尊”、“邊隅之神”、“天隅之神”等等。釋迦牟尼佛被稱為“世尊”在佛經上是種常見的說法,寓意為釋迦牟尼佛是世上最尊貴、最受人尊敬的神明。如《無量壽經義疏》卷上載“佛備眾德,為世欽仰,故號世尊”。但是漢文字義奧妙之處甚多,“世尊”一稱也被道教信徒利用,認為釋迦牟尼佛稱“世尊”是由於其轉世成神的緣故(沒有道教的“白日飛升”高明),佛教有“三世”學說,釋迦牟尼佛有做人間王子、思惟菩薩的經曆,涅槃後才成為了佛祖,故稱“世尊”。借此以抬高道教“長生不老,白日飛升”的修行方式。再加上佛教其“極樂世界”的位置在“西天”,而“天界”的中心部分又居住大量的中土上古傳說之神、民俗之神、道教神仙等等。並且在民眾和道教理論家們千百年的努力下,以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秦朝為主要參照藍本)的政權體係為藍本,形成了神仙界的政權體係。而以中國曆代封建政權和宗教的關係來看,宗教可以對政權體係產生重大的影響力,但不能淩駕於政權體係之上或者對政權有絕對的主導作用。所以,在中土大地上,任何宗教活動曆來都是在政權體係之下運行的。宗教與政權體係的這種關係千百年來在中國社會已經形成了一種氛圍和共識。而這種氛圍和共識也被道教信徒們延伸至神仙界的政權體係當中。除了說釋迦牟尼成佛是“老子過函關化胡”的因素外,其封號也是神仙界(道教)的政權體係(玉帝)封敕的,道教信徒在已有的“世尊”稱號前又加了兩個字,稱釋迦牟尼成佛為“西天世尊”。這個“西天世尊”的稱號要比“邊隅之神”、“天隅之神”等等文雅了許多,但寓意都是指釋迦牟尼成佛為天界(或天邊)某個方位或角落的神明。這其實是道教信徒們對佛教的一種貶損。但是由於中國民間對於宗教與政權體係的關係已經成了一種氛圍和共識。釋迦牟尼成佛為“西天世尊”的稱號在民間也被得到廣泛的認可。這也說明佛教的宇宙觀理論和道教的宇宙觀理論相比,在迎合中華民眾文化理念、意識等方麵,相對於土生土長的道教是有缺位之處的。不過佛、道兩教在百千年的鬥爭和發展中,互相揉合,互相取長補短,無論是佛教還是道教的神明體係和宗教理論,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現象。正是由於在神明、經典甚至於宗教用語等方麵的互用,所以,漢傳大乘佛教也因其程度深刻的漢化,而也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在《西遊記》第七十七回《群魔欺本性一體拜真如》中,如來佛祖在作自我介紹時,就提到“自那混沌分時,天開於子,地辟於醜,人生於寅,天地再,萬物盡皆生”的說法,實際上就是道教宇宙觀理論的翻板。而在《西遊記》第八十六回《木母助威征怪物金公施法滅妖邪》中,作者就借孫悟空之口,說出了自己對於三教的認知理念“……李老君乃開天辟地之祖,尚坐於太清之右;佛如來是治世之尊,還坐於大鵬之下;孔聖人是儒教之尊,亦僅呼為夫子……”等等,這幾句話就很簡煉的點出了三教各自勝出的地方,道教在於其宇宙觀理論;佛教在於其人生觀理論;儒教在於其為人處世的倫理觀理論。
《西遊記》一書的作者,在描述與宇宙觀理論相關的佛、道兩教的神明體係時,道教的神明體係在“天界”依然是占主導和支配地位的,隻是沒有佛法高明而已。如在《西遊記》第七回《八卦爐中逃大聖五行山下定心猿》中,玉帝傳旨著遊弈靈官同翊聖真君上西方請佛祖如來降伏孫悟空,如來臨行前就對眾菩薩說,“汝等在此穩坐法庭,休得亂了禪位,待我煉魔救駕去來”。在第八回《我佛造經傳極樂觀音奉旨上長安》中,佛祖如來離開天宮回西天雷音寶刹後,就對佛門的大眾神明說到,自己是“……辭駕而回”的。這其中的“救駕”、“辭駕”等詞語,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當然“救駕”、“辭駕”這類詞語,這裏就沒必要做過多的解釋了。而同在這一章節裏,如來佛祖殄滅了妖猴,欲返西方極樂世界時,天蓬、天佑請如來佛祖少待,告知如來佛祖,玉帝要舉行答謝會筵,“如來不敢違悖,即合掌謝道:‘老僧承大天尊宣命來此,有何法力?還是天尊與眾神洪福,敢勞致謝?’”可見作者也是認可道教神明體係中的權力體係在“天界”中的這種主導和支配地位的。
而佛祖釋迦牟尼的“西天極天世界”雖然是“靈鷲峰頭聚霞彩,極樂世界集祥雲”,但依然為“西天”一隅,不過其屬下的菩薩等神明在“西天”以外是有多處道場的,也算為“西天”一隅增添進了許多內容。
道教的宇宙觀理論十分龐大和繁雜,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基礎理論,以自然崇拜、主生、養生為主旨,對天上的星宿、以及諸多自然現象,都賦予了神仙的概念,從而激發人們對自然界的好奇心,誘導人們修道成仙,長生不老,以升入天界。在古代,在全真道教產生之前,道教的信徒多為權貴階層與其宇宙觀理論有著重大的關係,因為權貴階層不存在衣食之憂;不存在手中錢財匱乏之慮。吃飽了、喝足了、女人玩夠了,就想著怎麽樣長生不老,天上的日、月、辰是怎麽回事,白雲在天上飄來飄去多自在等等,有了這樣的欲念和好奇心,那麽就修道吧,特別是宇宙觀理論一定能滿足這些權貴階層的心理需求。道教的宇宙觀理論中,對於天上(天界)神仙住的地方,那是描繪得豐富多彩,是一個堪稱完美,並且是一個“白日飛升”後住上去之後就會長生不老、與天地永壽的世界。相比之下,佛教的宇宙觀理論就顯得有些單薄。如佛教的“天界”起初就是“西天極樂世界”,後來的大乘佛教又劃分出東方淨琉璃世界、娑婆世界、極樂世界,甚至於也和道教一樣都有三十六周天,但“西天極樂世界”仍為其“天界”的中樞係統。
盡管佛教的“天界”也擴延為整個周天,但是其以“西天極樂世界”做為其“天界”的中樞係統,與中國傳統的文化中追求正統、中心等理念是有相悖之處的。古代的中華民族自尊理念很強,一直自豪地認為我們是中央之國、中央上國,例如在《西遊記》第三十九回《一粒金丹天上得三年故主世間生》中,《西遊記》作者就借孫悟空之口來闡述“我東土古立天朝,久稱上國,……自古道,上邦皇帝,為父為君,下邦皇帝,為臣為子……”這一民族自尊理念的。不僅如此,中華先祖們甚至於還找出了天上的中心正對著地上的中心位置“天中”(今河南省駐馬店市)。而“西天極樂世界”就方位而言,則是西天一隅,不屬於中央之位。所以天上中心位置就理所當然成了中華民族上古傳說之神、民俗之神、道教神仙等等之類神明的居處。而佛教與中土文化的揉合過程中,在和道教跨越千年的鬥爭中,由於其“西天極樂世界”位置的限定,也給中國本土道教留了一個攻訐的口實。如佛祖釋迦牟尼就常常被道教信徒,甚至於在民間被稱為“西天世尊”、“邊隅之神”、“天隅之神”等等。釋迦牟尼佛被稱為“世尊”在佛經上是種常見的說法,寓意為釋迦牟尼佛是世上最尊貴、最受人尊敬的神明。如《無量壽經義疏》卷上載“佛備眾德,為世欽仰,故號世尊”。但是漢文字義奧妙之處甚多,“世尊”一稱也被道教信徒利用,認為釋迦牟尼佛稱“世尊”是由於其轉世成神的緣故(沒有道教的“白日飛升”高明),佛教有“三世”學說,釋迦牟尼佛有做人間王子、思惟菩薩的經曆,涅槃後才成為了佛祖,故稱“世尊”。借此以抬高道教“長生不老,白日飛升”的修行方式。再加上佛教其“極樂世界”的位置在“西天”,而“天界”的中心部分又居住大量的中土上古傳說之神、民俗之神、道教神仙等等。並且在民眾和道教理論家們千百年的努力下,以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秦朝為主要參照藍本)的政權體係為藍本,形成了神仙界的政權體係。而以中國曆代封建政權和宗教的關係來看,宗教可以對政權體係產生重大的影響力,但不能淩駕於政權體係之上或者對政權有絕對的主導作用。所以,在中土大地上,任何宗教活動曆來都是在政權體係之下運行的。宗教與政權體係的這種關係千百年來在中國社會已經形成了一種氛圍和共識。而這種氛圍和共識也被道教信徒們延伸至神仙界的政權體係當中。除了說釋迦牟尼成佛是“老子過函關化胡”的因素外,其封號也是神仙界(道教)的政權體係(玉帝)封敕的,道教信徒在已有的“世尊”稱號前又加了兩個字,稱釋迦牟尼成佛為“西天世尊”。這個“西天世尊”的稱號要比“邊隅之神”、“天隅之神”等等文雅了許多,但寓意都是指釋迦牟尼成佛為天界(或天邊)某個方位或角落的神明。這其實是道教信徒們對佛教的一種貶損。但是由於中國民間對於宗教與政權體係的關係已經成了一種氛圍和共識。釋迦牟尼成佛為“西天世尊”的稱號在民間也被得到廣泛的認可。這也說明佛教的宇宙觀理論和道教的宇宙觀理論相比,在迎合中華民眾文化理念、意識等方麵,相對於土生土長的道教是有缺位之處的。不過佛、道兩教在百千年的鬥爭和發展中,互相揉合,互相取長補短,無論是佛教還是道教的神明體係和宗教理論,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現象。正是由於在神明、經典甚至於宗教用語等方麵的互用,所以,漢傳大乘佛教也因其程度深刻的漢化,而也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在《西遊記》第七十七回《群魔欺本性一體拜真如》中,如來佛祖在作自我介紹時,就提到“自那混沌分時,天開於子,地辟於醜,人生於寅,天地再,萬物盡皆生”的說法,實際上就是道教宇宙觀理論的翻板。而在《西遊記》第八十六回《木母助威征怪物金公施法滅妖邪》中,作者就借孫悟空之口,說出了自己對於三教的認知理念“……李老君乃開天辟地之祖,尚坐於太清之右;佛如來是治世之尊,還坐於大鵬之下;孔聖人是儒教之尊,亦僅呼為夫子……”等等,這幾句話就很簡煉的點出了三教各自勝出的地方,道教在於其宇宙觀理論;佛教在於其人生觀理論;儒教在於其為人處世的倫理觀理論。
《西遊記》一書的作者,在描述與宇宙觀理論相關的佛、道兩教的神明體係時,道教的神明體係在“天界”依然是占主導和支配地位的,隻是沒有佛法高明而已。如在《西遊記》第七回《八卦爐中逃大聖五行山下定心猿》中,玉帝傳旨著遊弈靈官同翊聖真君上西方請佛祖如來降伏孫悟空,如來臨行前就對眾菩薩說,“汝等在此穩坐法庭,休得亂了禪位,待我煉魔救駕去來”。在第八回《我佛造經傳極樂觀音奉旨上長安》中,佛祖如來離開天宮回西天雷音寶刹後,就對佛門的大眾神明說到,自己是“……辭駕而回”的。這其中的“救駕”、“辭駕”等詞語,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當然“救駕”、“辭駕”這類詞語,這裏就沒必要做過多的解釋了。而同在這一章節裏,如來佛祖殄滅了妖猴,欲返西方極樂世界時,天蓬、天佑請如來佛祖少待,告知如來佛祖,玉帝要舉行答謝會筵,“如來不敢違悖,即合掌謝道:‘老僧承大天尊宣命來此,有何法力?還是天尊與眾神洪福,敢勞致謝?’”可見作者也是認可道教神明體係中的權力體係在“天界”中的這種主導和支配地位的。
而佛祖釋迦牟尼的“西天極天世界”雖然是“靈鷲峰頭聚霞彩,極樂世界集祥雲”,但依然為“西天”一隅,不過其屬下的菩薩等神明在“西天”以外是有多處道場的,也算為“西天”一隅增添進了許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