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做為佛教中入道的標誌性門檻“玄關”,在《西遊記》一書也有三處提及,第一處提及是在第六十四回《荊棘嶺悟能努力木仙庵三藏談詩》中,四位元體為植物類的妖怪“孤直公、淩空子、拂雲叟、勁節十八公”對被攝來的唐僧,假意“敢求大教”(此大教當為佛教,依後續的情節來看,眾妖攝來唐僧的目的不是“敢求大教”,而是為了讓唐僧和另一女性妖怪“杏仙”成婚而設下的美人局),作者借唐僧之口而抒發的一首頌子:“禪者靜也,法者度也。靜中之度,非悟不成。悟者,洗心滌慮,脫俗離塵是也。夫人身難得,中土難生,正法難遇:全此三者,幸莫大焉。至德妙道,渺漠希夷,六根六識,遂可掃除。菩提者,不死不生,無餘無欠,空色包羅,聖凡俱遣。訪真了元始鉗錘,悟實了牟尼手段。發揮象罔,踏碎涅槃。必須覺中覺了悟中悟,一點靈光全保護。放開烈焰照婆娑,法界縱橫獨顯露。至幽微,更守固,玄關口說誰人度?我本元修大覺禪,有緣有誌方記悟。”
這首頌子,涵蓋的內容較多,其中的“禪者靜也,法者度也。靜中之度,非悟不成。悟者,洗心滌慮,脫俗離塵是也”是種“打坐參禪”,與“悟徹菩提”相關的概念(前麵已有提及);“夫人身難得,中土難生,正法難遇:全此三者,幸莫大焉”,則是要人們重視這個生在“人界”,得遇佛法這樣一個修行的機會,以免再次墮落輪回,而“中土難生”則又流露出作者的民族自豪感;“渺漠希夷,六根六識,遂可掃除”則是要人們“祛除六賊”,“六根清淨”是對修行者的一個先決要求;“菩提者,不死不生,無餘無欠,空色包羅,聖凡俱遣。訪真了元始鉗錘,悟實了牟尼手段。發揮象罔,踏碎涅槃”則是全麵地概括了“菩提(聖樹)”的神明內涵和概念(前麵也有提及);“必須覺中覺了悟中悟,一點靈光全保護。放開烈焰照婆娑,法界縱橫獨顯露”是指“悟徹菩提”後,不滅的靈魂之光成就為神明,縱橫“法界”“不生不滅”;“至幽微,更守固,玄關口說誰人度?我本元修大覺禪,有緣有誌方記悟。”則是以“至幽微,更守固,來說明“玄關”之玄,而“玄關口說誰人度?”則是喻示打破“玄關”的難度非常大,一味的“念經拜佛,打坐參禪”是不夠的,還必須得具備長時間“苦修”的毅力和“悟徹菩提”的智慧能力。而《西遊記》書中的唐僧,除了“一性至誠”外,其在祛除“六賊”和智慧能力方麵是存在一些問題的(如:取經途中孫悟空為了預防唐僧被“紅孩兒”擄去,“把唐僧撮著腳推下馬來”倒騰了一下,唐僧就“大怒,哏哏的,要念《緊箍兒咒》”;因饑寒所困而受豬八戒攛掇,出了孫悟空的圈子而入了“兕大王”的圈套;因害怕被強盜誅戮而而戰戰兢兢跌下馬來而高叫“大王饒命……”;當孫悟空看穿了黃眉怪假名“小雷音寺”設下的局子,勸告唐僧“決不可擅入,恐遭毒手”,唐僧仍執意入局等等,相關例子很多),所以,其修行了十世(《西遊記》書中的說法),仍然是“我本元修大覺禪,有緣有誌方記悟”,隻能記住相關“玄關”、“菩提”這些事情和道理,尚不能進入“悟徹菩提”的“境界”。
《西遊記》書中的第三次提及“玄關”則是在第九十九回《九九數完魔剗盡三三行滿道歸根》中,觀音菩薩看了五方揭諦、四值功曹、六丁六甲、護教伽藍諸神繳來的唐僧的災難簿子後,認為“佛門中九九歸真,聖僧(唐僧)受過八十難,還少一難,不得完成此數”,即令再生一難。於是受如來吩咐,使神威駕送取經後的唐僧師徒回東土大唐的“八大金剛”就將唐僧師徒從空中撂在了通天河的西岸。《西遊記》的作者在此做了一首詩:“九九歸真道行難,堅持篤誌立玄關。必須苦練邪魔退,定要修持正法還。莫把經章當容易,聖僧難過許多般。古來妙合參同契,毫發差殊不結丹。”
在這首詩裏,作者又提及了“玄關”。不過結合《西遊記》的相關內容,以及觀音菩薩認為唐僧尚“少一難”等因素來看,這裏的“玄關”以拔渡唐僧為主。作者的“莫把經章當容易,聖僧難過許多般”這兩句詩也說明了這一點。而這個“玄關”起始後難度也是非常巨大,先是被馱唐僧師徒過通天河的白黿淬下水去,上東岸後夜裏又遇到陰魔作號,施風、霧、雷、閃欲奪所取之經,令唐僧師徒勞攘了一夜,熬到天明。可謂是相當的艱難困苦。
這個“玄關”盡管以拔渡唐僧為主,但是其參與者除唐僧之外,還有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白龍馬,甚至於還可以說上“所取之經”。依豬八戒、沙和尚、白龍馬的功果,成就的都是“羅漢”品階以下的神明(至於《西遊記》的尾篇將這三人的神職後綴上“菩薩”二字相稱,屬“菩薩”二字的世俗化稱謂,前文已有詳述)來看,其打不打得破“玄關”,“悟徹菩提”的程度如何,不對其成為“羅漢”品階以下的神明產生否定性的影響。因為“打破玄關”,“悟徹菩提”主要是對“佛陀”、“菩薩”這種高品階神明的要求。而豬八戒、沙和尚、白龍馬成為神明的重要因素都與“保護聖僧(唐僧)”有關,如豬八戒的“挑擔有功”;沙和尚的“登山牽馬”;白龍馬的“馱負聖僧來西”,又“馱負聖經去東”等等。屬於“功德”性的成就。因而盡管這三人也參與了“九九歸真道行難,堅持篤誌立玄關”的行動,但仍屬“保護聖僧(唐僧)”度“玄關”,積累其自身“功德”的範疇,屬輔助性的角色。而孫悟空的功果為“鬥戰勝佛”,也是“佛陀”品階的神明。但是其在之前的第七十回《妖魔寶放煙沙火悟空計盜紫金鈴》裏,已自稱“時間頓把玄關悟”,因而,雖然孫悟空的功果也為“佛陀”品階的神明,但因其早已“打破玄關”的緣故,故做為這次“玄關”行動的參與者而言,其也屬於“保護聖僧(唐僧)”度“玄關”,積累其自身“功德”的範疇(後文將詳述這個問題)。至於“所取之經”則是貫穿全書故事主線的一個標誌物,也是這次“玄關”行動的重要道具。
這首頌子,涵蓋的內容較多,其中的“禪者靜也,法者度也。靜中之度,非悟不成。悟者,洗心滌慮,脫俗離塵是也”是種“打坐參禪”,與“悟徹菩提”相關的概念(前麵已有提及);“夫人身難得,中土難生,正法難遇:全此三者,幸莫大焉”,則是要人們重視這個生在“人界”,得遇佛法這樣一個修行的機會,以免再次墮落輪回,而“中土難生”則又流露出作者的民族自豪感;“渺漠希夷,六根六識,遂可掃除”則是要人們“祛除六賊”,“六根清淨”是對修行者的一個先決要求;“菩提者,不死不生,無餘無欠,空色包羅,聖凡俱遣。訪真了元始鉗錘,悟實了牟尼手段。發揮象罔,踏碎涅槃”則是全麵地概括了“菩提(聖樹)”的神明內涵和概念(前麵也有提及);“必須覺中覺了悟中悟,一點靈光全保護。放開烈焰照婆娑,法界縱橫獨顯露”是指“悟徹菩提”後,不滅的靈魂之光成就為神明,縱橫“法界”“不生不滅”;“至幽微,更守固,玄關口說誰人度?我本元修大覺禪,有緣有誌方記悟。”則是以“至幽微,更守固,來說明“玄關”之玄,而“玄關口說誰人度?”則是喻示打破“玄關”的難度非常大,一味的“念經拜佛,打坐參禪”是不夠的,還必須得具備長時間“苦修”的毅力和“悟徹菩提”的智慧能力。而《西遊記》書中的唐僧,除了“一性至誠”外,其在祛除“六賊”和智慧能力方麵是存在一些問題的(如:取經途中孫悟空為了預防唐僧被“紅孩兒”擄去,“把唐僧撮著腳推下馬來”倒騰了一下,唐僧就“大怒,哏哏的,要念《緊箍兒咒》”;因饑寒所困而受豬八戒攛掇,出了孫悟空的圈子而入了“兕大王”的圈套;因害怕被強盜誅戮而而戰戰兢兢跌下馬來而高叫“大王饒命……”;當孫悟空看穿了黃眉怪假名“小雷音寺”設下的局子,勸告唐僧“決不可擅入,恐遭毒手”,唐僧仍執意入局等等,相關例子很多),所以,其修行了十世(《西遊記》書中的說法),仍然是“我本元修大覺禪,有緣有誌方記悟”,隻能記住相關“玄關”、“菩提”這些事情和道理,尚不能進入“悟徹菩提”的“境界”。
《西遊記》書中的第三次提及“玄關”則是在第九十九回《九九數完魔剗盡三三行滿道歸根》中,觀音菩薩看了五方揭諦、四值功曹、六丁六甲、護教伽藍諸神繳來的唐僧的災難簿子後,認為“佛門中九九歸真,聖僧(唐僧)受過八十難,還少一難,不得完成此數”,即令再生一難。於是受如來吩咐,使神威駕送取經後的唐僧師徒回東土大唐的“八大金剛”就將唐僧師徒從空中撂在了通天河的西岸。《西遊記》的作者在此做了一首詩:“九九歸真道行難,堅持篤誌立玄關。必須苦練邪魔退,定要修持正法還。莫把經章當容易,聖僧難過許多般。古來妙合參同契,毫發差殊不結丹。”
在這首詩裏,作者又提及了“玄關”。不過結合《西遊記》的相關內容,以及觀音菩薩認為唐僧尚“少一難”等因素來看,這裏的“玄關”以拔渡唐僧為主。作者的“莫把經章當容易,聖僧難過許多般”這兩句詩也說明了這一點。而這個“玄關”起始後難度也是非常巨大,先是被馱唐僧師徒過通天河的白黿淬下水去,上東岸後夜裏又遇到陰魔作號,施風、霧、雷、閃欲奪所取之經,令唐僧師徒勞攘了一夜,熬到天明。可謂是相當的艱難困苦。
這個“玄關”盡管以拔渡唐僧為主,但是其參與者除唐僧之外,還有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白龍馬,甚至於還可以說上“所取之經”。依豬八戒、沙和尚、白龍馬的功果,成就的都是“羅漢”品階以下的神明(至於《西遊記》的尾篇將這三人的神職後綴上“菩薩”二字相稱,屬“菩薩”二字的世俗化稱謂,前文已有詳述)來看,其打不打得破“玄關”,“悟徹菩提”的程度如何,不對其成為“羅漢”品階以下的神明產生否定性的影響。因為“打破玄關”,“悟徹菩提”主要是對“佛陀”、“菩薩”這種高品階神明的要求。而豬八戒、沙和尚、白龍馬成為神明的重要因素都與“保護聖僧(唐僧)”有關,如豬八戒的“挑擔有功”;沙和尚的“登山牽馬”;白龍馬的“馱負聖僧來西”,又“馱負聖經去東”等等。屬於“功德”性的成就。因而盡管這三人也參與了“九九歸真道行難,堅持篤誌立玄關”的行動,但仍屬“保護聖僧(唐僧)”度“玄關”,積累其自身“功德”的範疇,屬輔助性的角色。而孫悟空的功果為“鬥戰勝佛”,也是“佛陀”品階的神明。但是其在之前的第七十回《妖魔寶放煙沙火悟空計盜紫金鈴》裏,已自稱“時間頓把玄關悟”,因而,雖然孫悟空的功果也為“佛陀”品階的神明,但因其早已“打破玄關”的緣故,故做為這次“玄關”行動的參與者而言,其也屬於“保護聖僧(唐僧)”度“玄關”,積累其自身“功德”的範疇(後文將詳述這個問題)。至於“所取之經”則是貫穿全書故事主線的一個標誌物,也是這次“玄關”行動的重要道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