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遊記》書中第二次提及的“玄關”,是在第七十回《妖魔寶放煙沙火悟空計盜紫金鈴》裏,孫悟空在向朱紫國國王做自我介紹時的一段頌子,提及到的“玄關”。孫悟空這段頌子是:“我身雖是猿猴數,自幼打開生死路。遍訪明師把道傳,山前修煉無朝暮。倚天為頂地為爐,兩般藥物團烏兔。采取陰陽水火交,時間頓把玄關悟。全仗天罡搬運功,也憑鬥柄遷移步。退爐進火最依時,抽鉛添汞相交顧。攢簇五行造化生,合和四象分時度。二氣歸於黃道間,三家會在金丹路。悟通法律歸四肢,本來筋鬥如神助。一縱縱過太行山,一打打過淩雲渡。何愁峻嶺幾千重,不怕長江百十數。隻因變化沒遮攔,一打十萬八千路!”
在這段頌子裏,孫悟空就稱自己“時間頓把玄關悟”了。也就是說,此刻的孫悟空已經是“打破玄關”了。前麵我們說到,“玄關”是佛門入道的標誌性門檻,是“悟徹菩提”前奏或者說是先決條件。而孫悟空在《西遊記》第二回中,從“須菩提祖師”處學成回歸時,就已經“悟徹菩提真妙理”了,依此來看,孫悟空“打破玄關”的時間應是在第二回之前。不過在第一、二回中,並沒有提到孫悟空“打破玄關”之事。但是循著第七十回中孫悟空向朱紫國國王做自我介紹時的這段頌子提供的線索,也很容易就能找到孫悟空“打破玄關”的相關細節。因為這段頌子在提到孫悟空“時間頓把玄關悟”前後,都有時間概念做鋪墊。“遍訪明師把道傳,山前修煉無朝暮”是提示孫悟空是拜在“須菩提祖師”門下之後,打破的“玄關”;而“悟通法律歸四肢,本來筋鬥如神助”則又說明孫悟空是在“悟通法律”(不死長生的大法門之術)、學會“筋鬥雲”之前打破的“玄關”。而“攢簇五行造化生”則更是指出了“打破玄關”的具體時間,即“須菩提祖師”用“攢簇五行顛倒用”的方式調教孫悟空的那個時間段。而這個時間段就在《西遊記》在第二回中。回顧《西遊記》第二回中的相關情節,《西遊記》作者並沒有提到有關孫悟空“打破玄關”之類的說法。但是,如果依我們認為《西遊記》中的“須菩提祖師”是佛門中的“菩提聖樹”這個認定,就會驚異地發現,《西遊記》作者正是利用有關“打破玄關”之類的說法,巧妙地將孫悟空“打破玄關”故事化,並隱寓在相關情節當中。
孫悟空的“打破玄關”先是打破“須菩提祖師”的盤中之謎,然後等到半夜三更,通過“須菩提祖師”為他半開半掩著的後門(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關”為阻礙,難以通過或限製通過之意,而“門”則是“關”預留的能開啟或封閉的通道,過“關”的人得具備一定的條件方能通過),這個在夜半三更,“玄之又玄”的“玄夜”,半開半掩著的後門,正是寓意著“玄關”的關口。孫悟空進門來到“須菩提祖師”的寢榻之下,從此就得到了一個化育出廣大神通,不啻於重生再造的機緣。經過“須菩提祖師”整個後半夜“攢簇五行”的調教,從此就有了脫胎換骨的變化,“通法性”、“會根源”、“注神體”、“悟徹菩提”。也寓意著孫悟空打破了“玄關”。而“須菩提祖師”在孫悟空夜半三更來到後,“不多時覺來”,口中自吟的“難!難!難!道最玄,莫把金丹作等閑。不遇至人傳妙訣,空言口困舌頭幹”這段頌子,則又強調了其傳授給孫悟空“非常之道”的“玄”,暗示著“玄”而有“關”。
將《西遊記》中的兩處“打破玄關”,釋迦牟尼佛原版的“打破玄關”做個比較,就會發現,雖然《西遊記》中的兩處“打破玄關”故事情節各異,但是,參照釋迦牟尼佛原版的“打破玄關”來看,《西遊記》作者在以故事化方式描述這兩處“打破玄關”時,仍然沿用了釋迦牟尼佛原版“打破玄關”中的先兆、最佳修行時間段“夜間”或“夜半三更”的說法。如孫悟空的“打破玄關”,先兆為白天打破“須菩提祖師”的盤中之謎,“半夜三更”通過“須菩提祖師”為他半開半掩著的後門,來到“須菩提祖師”麵前,受到“須菩提祖師”直至天亮的調教,學得了“非常之道”。而以拔渡唐僧為主“打破玄關”,先兆為白天使神威駕送取經後的唐僧師徒回東土大唐的“八大金剛”將唐僧師徒從空中撂在了通天河的西岸。夜間又被施風、霧、雷、閃欲奪所取之經陰魔作號折騰了一夜,熬到天明。
盡管在“打破玄關”的先兆、最佳修行時間段的問題上,《西遊記》中的兩處“打破玄關”與釋迦牟尼佛原版的“打破玄關”相仿,但是在唐僧“打破玄關”後“悟徹菩提”的問題上,說法不是很明確。唐僧的功果為“旃檀功德佛”,做為“佛陀”品階的神明,“悟徹菩提”這一項是不可或缺的。而以《西遊記》中作者對唐僧這個人物的描述來看,除了其向佛的“一性至誠”外,其在祛除“六賊”和智慧能力方麵尚存在一些問題,不過對於這些影響“悟徹菩提”的問題,作者在第九十八回《猿熟馬馴方脫殼功成行滿見真如》中,已經做了物理切割,讓唐僧脫去了人體的這種“濁物”、“濁骨”,“脫卻胎胞骨肉身,相親相愛是元神。今朝行滿方成佛,洗淨當年六六塵”。其在祛除“六賊”和智慧能力方麵的一些問題,都隨著泱下的一個死屍順水而去。這個物理切割也是合理的,但是在唐僧師徒來到通天河的東岸之後,夜裏又遇到陰魔作號,施風、霧、雷、閃欲奪所取之經,令唐僧師徒“勞攘了一夜,直到天明,卻才止息”,驚魂未定的唐僧又戰戰兢兢的出現了“悟空,這是怎的起?”的疑問,說明這個物理切割又不是那麽有效,唐僧在智慧能力方麵仍未達到“悟徹菩提”的高度。而作者一直也沒有提到提到唐僧“悟徹菩提”。不過《西遊記》結尾最後一段的頌子裏提到的“如是等一切世界諸佛,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同生極樂國,盡報此一身。十方三世一切佛,諸尊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密”。也可以認為是對唐僧“悟徹菩提”的問題做了一個連帶性的含糊交代。因為依這段頌子中“如是等一切世界諸佛”的涵指來看,這其中的唐僧已是佛陀品階的神明。但是這個交代尚不確切(因為“發菩提心”在佛教中有多個概念,如佛陀、菩薩品階的神明“發菩提心”多指其“應劫度世”、“普渡眾生”、“救苦救難”的行為【佛陀、菩薩品階的神明都屬“悟徹菩提”的範疇】;佛門中佛陀、菩薩品階以下的神明“發菩提心”多為“轉劫輪世”、“積增功德”【這些神明“悟徹菩提”的程度跟佛陀、菩薩品階的神明相比尚有不足或程度不夠】;而佛教信徒們“發菩提心”則多指其“發心修行”或“竭力修行”【隻屬往“悟徹菩提”方向努力的範疇】;而佛教信徒稱讚某個或某些民間人士“發菩提心”,則多指這某個或某些世人行“積德行善”、施舍錢財等行為【佛教信徒們對民間人士“積德行善”的一種稱讚方式】)。因為在這段頌子之前,佛教中的全部神明,“諸眾佛祖、菩薩、聖僧、羅漢、揭諦、比丘、優婆夷塞,各山各洞的神仙、大神、丁甲、功曹、伽藍、土地,一切得道的師仙,始初俱來聽講,至此各歸方位”,“大眾合掌皈依”,把所有佛陀、菩薩品階的神明,以及眾多佛陀、菩薩品階以下的神明都後綴上“菩薩”的稱號,通念了一番之後,才出現的這段頌子。因而唐僧“悟徹菩提”的說法並不明晰,我們也就是以其是佛陀品階的神明來做推論。
盡管《西遊記》中對唐僧“悟徹菩提”的說法並不明晰,但是對孫悟空“悟徹菩提”,作者則是有明確的說法。這個說法就在第二回的標題“悟徹菩提真妙理”之中。不過孫悟空的“悟徹菩提”依常理而論也難以說得上圓通。因為“悟徹菩提”是件難度極大的事情。且不說現實中許多佛教修行者窮其一生也達不到這個境界,就是和《西遊記》中的唐僧相比,孫悟空“悟徹菩提”的難度也是很小的。《西遊記》中的唐僧修行了十世,這十世是怎麽修行的,書中沒有詳說,但是以佛教把人界視為“苦界”,而且唐僧在這個“苦界”裏修行了十世等諸多說法來看,其苦難程度也是可想而知的。而且就書中說的這一世來看,也是曆盡了“九九八十一難”的艱辛。而孫悟空盡管漂泊了“十數個年頭”才來至西牛賀洲地界,拜在“須菩提祖師”階下後又做了七年雜役,也是曆盡堅辛。但是其苦難程度要是和唐僧相比,則要遠遜於唐僧的修行十世、“九九八十一難”(盡管孫悟空也參與了“九九八十一難”中的諸多“難”,但已是在其“悟徹菩提”之後)等苦難深重的履曆。但是苦難深重的唐僧,直到最後成就了“佛陀”品階的神明,《西遊記》作者也隻是對唐僧有了個“打破玄關”的說法,而沒有明晰的“悟徹菩提”概念。相比之下,孫悟空過於簡單的“悟徹菩提”依常理而論就會令人產生諸多疑惑。但是,依我們對《西遊記》中的“須菩提祖師”是佛門中的“菩提聖樹”這個認定再來解釋這個問題,一切都豁然開朗。
而在《西遊記》第二回中就已經“打破玄關”、“悟徹菩提”的孫悟空,其“悟徹菩提”後的“智慧”能力,也被作者讚為“騰那天下少,似這伶俐世間稀”,這種情形在取經途中也屢又所見。例如還是在第九十九回《九九數完魔剗盡三三行滿道歸根》中,受揭諦傳來觀音菩薩“趕上金剛,還生一難者”的指令,使神威駕送取經後的唐僧師徒回東土大唐的“八大金剛”,將唐僧師徒從空中撂在了通天河的西岸。沙僧就提議把在淩雲渡已脫了凡胎的唐僧作起攝法駕過去,孫悟空就持反對意見,因為他“心裏明白,知道唐僧九九之數未完,還該有一難,故羈留於此”。此刻尚未成佛的孫悟空有此見識,和觀音菩薩可謂是英雄所見略同。而唐僧師徒來到通天河的東岸之後,夜裏又遇到陰魔作號,施風、霧、雷、閃欲奪所取之經,令唐僧師徒“勞攘了一夜,直到天明,卻才止息”,驚魂未定的唐僧又戰戰兢兢的問孫悟空,“悟空,這是怎的起?”孫悟空就告訴唐僧,所取之經,“乃是奪天地造化之功,可以與乾坤並久,日月同明,壽享長春,法身不朽,此所以為天地不容,鬼神所忌,欲來暗奪之耳。一則這經是水濕透了,二則是你的正法身壓住,雷不能轟,電不能照,霧不能迷,又是老孫輪著鐵棒,使純陽之性,護持住了,及至天明,陽氣又盛,所以不能奪去”這些緣故,“三藏、八戒、沙僧方才省悟”,並且對孫悟空這一番高見“各謝不盡”。可見“悟徹菩提”後的孫悟空,其出類拔萃的“智慧”能力也是被三藏、八戒、沙僧所認可的。
但是孫悟空既然“打破玄關”、悟徹了“菩提”,為什麽還是個“妖仙”?為什麽沒有即刻成為“佛陀”呢?這個問題不解決,將會使我們對《西遊記》中的“須菩提祖師”是佛門中的“菩提聖樹”這個認定的說服力大打折扣。
在這段頌子裏,孫悟空就稱自己“時間頓把玄關悟”了。也就是說,此刻的孫悟空已經是“打破玄關”了。前麵我們說到,“玄關”是佛門入道的標誌性門檻,是“悟徹菩提”前奏或者說是先決條件。而孫悟空在《西遊記》第二回中,從“須菩提祖師”處學成回歸時,就已經“悟徹菩提真妙理”了,依此來看,孫悟空“打破玄關”的時間應是在第二回之前。不過在第一、二回中,並沒有提到孫悟空“打破玄關”之事。但是循著第七十回中孫悟空向朱紫國國王做自我介紹時的這段頌子提供的線索,也很容易就能找到孫悟空“打破玄關”的相關細節。因為這段頌子在提到孫悟空“時間頓把玄關悟”前後,都有時間概念做鋪墊。“遍訪明師把道傳,山前修煉無朝暮”是提示孫悟空是拜在“須菩提祖師”門下之後,打破的“玄關”;而“悟通法律歸四肢,本來筋鬥如神助”則又說明孫悟空是在“悟通法律”(不死長生的大法門之術)、學會“筋鬥雲”之前打破的“玄關”。而“攢簇五行造化生”則更是指出了“打破玄關”的具體時間,即“須菩提祖師”用“攢簇五行顛倒用”的方式調教孫悟空的那個時間段。而這個時間段就在《西遊記》在第二回中。回顧《西遊記》第二回中的相關情節,《西遊記》作者並沒有提到有關孫悟空“打破玄關”之類的說法。但是,如果依我們認為《西遊記》中的“須菩提祖師”是佛門中的“菩提聖樹”這個認定,就會驚異地發現,《西遊記》作者正是利用有關“打破玄關”之類的說法,巧妙地將孫悟空“打破玄關”故事化,並隱寓在相關情節當中。
孫悟空的“打破玄關”先是打破“須菩提祖師”的盤中之謎,然後等到半夜三更,通過“須菩提祖師”為他半開半掩著的後門(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關”為阻礙,難以通過或限製通過之意,而“門”則是“關”預留的能開啟或封閉的通道,過“關”的人得具備一定的條件方能通過),這個在夜半三更,“玄之又玄”的“玄夜”,半開半掩著的後門,正是寓意著“玄關”的關口。孫悟空進門來到“須菩提祖師”的寢榻之下,從此就得到了一個化育出廣大神通,不啻於重生再造的機緣。經過“須菩提祖師”整個後半夜“攢簇五行”的調教,從此就有了脫胎換骨的變化,“通法性”、“會根源”、“注神體”、“悟徹菩提”。也寓意著孫悟空打破了“玄關”。而“須菩提祖師”在孫悟空夜半三更來到後,“不多時覺來”,口中自吟的“難!難!難!道最玄,莫把金丹作等閑。不遇至人傳妙訣,空言口困舌頭幹”這段頌子,則又強調了其傳授給孫悟空“非常之道”的“玄”,暗示著“玄”而有“關”。
將《西遊記》中的兩處“打破玄關”,釋迦牟尼佛原版的“打破玄關”做個比較,就會發現,雖然《西遊記》中的兩處“打破玄關”故事情節各異,但是,參照釋迦牟尼佛原版的“打破玄關”來看,《西遊記》作者在以故事化方式描述這兩處“打破玄關”時,仍然沿用了釋迦牟尼佛原版“打破玄關”中的先兆、最佳修行時間段“夜間”或“夜半三更”的說法。如孫悟空的“打破玄關”,先兆為白天打破“須菩提祖師”的盤中之謎,“半夜三更”通過“須菩提祖師”為他半開半掩著的後門,來到“須菩提祖師”麵前,受到“須菩提祖師”直至天亮的調教,學得了“非常之道”。而以拔渡唐僧為主“打破玄關”,先兆為白天使神威駕送取經後的唐僧師徒回東土大唐的“八大金剛”將唐僧師徒從空中撂在了通天河的西岸。夜間又被施風、霧、雷、閃欲奪所取之經陰魔作號折騰了一夜,熬到天明。
盡管在“打破玄關”的先兆、最佳修行時間段的問題上,《西遊記》中的兩處“打破玄關”與釋迦牟尼佛原版的“打破玄關”相仿,但是在唐僧“打破玄關”後“悟徹菩提”的問題上,說法不是很明確。唐僧的功果為“旃檀功德佛”,做為“佛陀”品階的神明,“悟徹菩提”這一項是不可或缺的。而以《西遊記》中作者對唐僧這個人物的描述來看,除了其向佛的“一性至誠”外,其在祛除“六賊”和智慧能力方麵尚存在一些問題,不過對於這些影響“悟徹菩提”的問題,作者在第九十八回《猿熟馬馴方脫殼功成行滿見真如》中,已經做了物理切割,讓唐僧脫去了人體的這種“濁物”、“濁骨”,“脫卻胎胞骨肉身,相親相愛是元神。今朝行滿方成佛,洗淨當年六六塵”。其在祛除“六賊”和智慧能力方麵的一些問題,都隨著泱下的一個死屍順水而去。這個物理切割也是合理的,但是在唐僧師徒來到通天河的東岸之後,夜裏又遇到陰魔作號,施風、霧、雷、閃欲奪所取之經,令唐僧師徒“勞攘了一夜,直到天明,卻才止息”,驚魂未定的唐僧又戰戰兢兢的出現了“悟空,這是怎的起?”的疑問,說明這個物理切割又不是那麽有效,唐僧在智慧能力方麵仍未達到“悟徹菩提”的高度。而作者一直也沒有提到提到唐僧“悟徹菩提”。不過《西遊記》結尾最後一段的頌子裏提到的“如是等一切世界諸佛,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同生極樂國,盡報此一身。十方三世一切佛,諸尊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密”。也可以認為是對唐僧“悟徹菩提”的問題做了一個連帶性的含糊交代。因為依這段頌子中“如是等一切世界諸佛”的涵指來看,這其中的唐僧已是佛陀品階的神明。但是這個交代尚不確切(因為“發菩提心”在佛教中有多個概念,如佛陀、菩薩品階的神明“發菩提心”多指其“應劫度世”、“普渡眾生”、“救苦救難”的行為【佛陀、菩薩品階的神明都屬“悟徹菩提”的範疇】;佛門中佛陀、菩薩品階以下的神明“發菩提心”多為“轉劫輪世”、“積增功德”【這些神明“悟徹菩提”的程度跟佛陀、菩薩品階的神明相比尚有不足或程度不夠】;而佛教信徒們“發菩提心”則多指其“發心修行”或“竭力修行”【隻屬往“悟徹菩提”方向努力的範疇】;而佛教信徒稱讚某個或某些民間人士“發菩提心”,則多指這某個或某些世人行“積德行善”、施舍錢財等行為【佛教信徒們對民間人士“積德行善”的一種稱讚方式】)。因為在這段頌子之前,佛教中的全部神明,“諸眾佛祖、菩薩、聖僧、羅漢、揭諦、比丘、優婆夷塞,各山各洞的神仙、大神、丁甲、功曹、伽藍、土地,一切得道的師仙,始初俱來聽講,至此各歸方位”,“大眾合掌皈依”,把所有佛陀、菩薩品階的神明,以及眾多佛陀、菩薩品階以下的神明都後綴上“菩薩”的稱號,通念了一番之後,才出現的這段頌子。因而唐僧“悟徹菩提”的說法並不明晰,我們也就是以其是佛陀品階的神明來做推論。
盡管《西遊記》中對唐僧“悟徹菩提”的說法並不明晰,但是對孫悟空“悟徹菩提”,作者則是有明確的說法。這個說法就在第二回的標題“悟徹菩提真妙理”之中。不過孫悟空的“悟徹菩提”依常理而論也難以說得上圓通。因為“悟徹菩提”是件難度極大的事情。且不說現實中許多佛教修行者窮其一生也達不到這個境界,就是和《西遊記》中的唐僧相比,孫悟空“悟徹菩提”的難度也是很小的。《西遊記》中的唐僧修行了十世,這十世是怎麽修行的,書中沒有詳說,但是以佛教把人界視為“苦界”,而且唐僧在這個“苦界”裏修行了十世等諸多說法來看,其苦難程度也是可想而知的。而且就書中說的這一世來看,也是曆盡了“九九八十一難”的艱辛。而孫悟空盡管漂泊了“十數個年頭”才來至西牛賀洲地界,拜在“須菩提祖師”階下後又做了七年雜役,也是曆盡堅辛。但是其苦難程度要是和唐僧相比,則要遠遜於唐僧的修行十世、“九九八十一難”(盡管孫悟空也參與了“九九八十一難”中的諸多“難”,但已是在其“悟徹菩提”之後)等苦難深重的履曆。但是苦難深重的唐僧,直到最後成就了“佛陀”品階的神明,《西遊記》作者也隻是對唐僧有了個“打破玄關”的說法,而沒有明晰的“悟徹菩提”概念。相比之下,孫悟空過於簡單的“悟徹菩提”依常理而論就會令人產生諸多疑惑。但是,依我們對《西遊記》中的“須菩提祖師”是佛門中的“菩提聖樹”這個認定再來解釋這個問題,一切都豁然開朗。
而在《西遊記》第二回中就已經“打破玄關”、“悟徹菩提”的孫悟空,其“悟徹菩提”後的“智慧”能力,也被作者讚為“騰那天下少,似這伶俐世間稀”,這種情形在取經途中也屢又所見。例如還是在第九十九回《九九數完魔剗盡三三行滿道歸根》中,受揭諦傳來觀音菩薩“趕上金剛,還生一難者”的指令,使神威駕送取經後的唐僧師徒回東土大唐的“八大金剛”,將唐僧師徒從空中撂在了通天河的西岸。沙僧就提議把在淩雲渡已脫了凡胎的唐僧作起攝法駕過去,孫悟空就持反對意見,因為他“心裏明白,知道唐僧九九之數未完,還該有一難,故羈留於此”。此刻尚未成佛的孫悟空有此見識,和觀音菩薩可謂是英雄所見略同。而唐僧師徒來到通天河的東岸之後,夜裏又遇到陰魔作號,施風、霧、雷、閃欲奪所取之經,令唐僧師徒“勞攘了一夜,直到天明,卻才止息”,驚魂未定的唐僧又戰戰兢兢的問孫悟空,“悟空,這是怎的起?”孫悟空就告訴唐僧,所取之經,“乃是奪天地造化之功,可以與乾坤並久,日月同明,壽享長春,法身不朽,此所以為天地不容,鬼神所忌,欲來暗奪之耳。一則這經是水濕透了,二則是你的正法身壓住,雷不能轟,電不能照,霧不能迷,又是老孫輪著鐵棒,使純陽之性,護持住了,及至天明,陽氣又盛,所以不能奪去”這些緣故,“三藏、八戒、沙僧方才省悟”,並且對孫悟空這一番高見“各謝不盡”。可見“悟徹菩提”後的孫悟空,其出類拔萃的“智慧”能力也是被三藏、八戒、沙僧所認可的。
但是孫悟空既然“打破玄關”、悟徹了“菩提”,為什麽還是個“妖仙”?為什麽沒有即刻成為“佛陀”呢?這個問題不解決,將會使我們對《西遊記》中的“須菩提祖師”是佛門中的“菩提聖樹”這個認定的說服力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