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孫悟空不能即刻成為“佛陀”的第二個因素是:“三三行”的履曆不夠佛教的修行者一般會把成就為神明的原因歸結為“皈依我佛,功德圓滿”。意思是“皈依佛門”,努力修行,多做好事,“積累功德”。好事做得多或者某件好事做得非常大,就能成就為神明。《西遊記》書中孫悟空最終成就為“佛陀”品階的神明,沿襲的也是這樣的套路,先是拜唐僧為師,皈依佛門;然後保唐僧西去取經,一路“隱惡揚善,在途中煉魔降怪有功,全終全始”,“功德圓滿”。成就為“鬥戰勝佛”。乍看起來,孫悟空悟徹了“菩提”沒有即刻成為“佛陀”,似乎於沒有“皈依佛門,功德未滿”相關。但實際上以此項條件做為判斷孫悟空沒有即刻成為“佛陀”理由,說服力顯然是不夠的。因為佛教中有相當一部分的神明,包括一部分“佛陀、菩薩”這種高品階的神明,其成就為神明的履曆中,並沒有“皈依佛門”的說法,有些神明跟“皈依佛門”之說甚至於毫不相幹。因而“皈”不“皈依佛門”,不是成就為佛教神明的必要條件。而漢傳大乘佛教中的“人人具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神明理論也可以旁證這一點。至於“積累功德”之說,體現在佛教的神明中,仍然有相當一部分的神明,包括一部分“佛陀、菩薩”這種高品階的神明,在“積累功德”除了做“善”事之外,更無標準可言,“功德”的大小也無法量化,許多“佛陀、菩薩”這種高品階的神明在“積累功德”的方麵的說法,其“功德”與其神明的高品階並不等稱。一些神明的“功德”甚至僅限於出現過一些傳說中的靈異現象而已。而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則是先“悟徹菩提”成為佛陀,而後才釋放“功德”(在人間傳道四十餘載)。因而“皈依我佛,功德圓滿”是成就為佛教神明的一種條件,不過這種條件是可以變通的,也不是決定性的條件。所以,孫悟空後來成就為“鬥戰勝佛”盡管與“皈依我佛,功德圓滿”有重大關聯,但並不能解釋其悟徹了“菩提”,沒有即刻成為“佛陀”的問題。盡管“皈依我佛,功德圓滿”在解釋孫悟空悟徹了“菩提”,沒有即刻成為“佛陀”的問題上說服力顯然是不夠。但是循著孫悟空“皈依我佛,功德圓滿”這個線索,我們就會發現,孫悟空悟徹了“菩提”,沒有即刻成為“佛陀”的一個重要因素,是“三三行”的履曆不夠。“三三行”之說在本文的以前部分已有簡單論述,是漢傳佛教在人生觀理論方麵的重要學說。是佛教以“因果報應”等說法為主幹,來闡述“靈魂不滅”,以“三世”的形態在宇宙中的“三界”輪回的人生觀理論。按照佛教的說法,無論什麽樣的(從中土神明、道教神明中拉來的神明在這方麵可能有不太明顯的說法)神明,特別是佛門中“佛陀”、“菩薩”這些高級別的神明,都必須經過“三三行滿”的過程才能成就。這“三三行滿”指的是隻有以“前世、今世、來世”的方式在“天界、人界、地界”輪回一次或多次,才能功德圓滿,從而成就為佛教的神明。依照漢傳佛教的說法,每一個“佛陀”、“菩薩”這類高品階的神明,都有相應的以“前世、今世、來世”的方式在“天界、人界、地界”輪回一次或多次的履曆,換句話說,也就是每一個“佛陀”、“菩薩”品階神明都有相應的、較為完整的“三三行”履曆(以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這種履曆的可信度不僅是非常之差,而且令人置疑。因為神明們的這種“三三行”履曆,實質上都是出自於曆代佛教理論家的編撰或者杜撰。神明們“今世”在“人界”的履曆少不了神化、溢美和粉飾。而神明們“前世、來世”在“天界、地界”履曆則全部屬於杜撰,水分也是非常巨大。而且杜撰出來的這種“三三行”履曆甚至不乏自相矛盾、漏洞百出的現象。可以說是唯心主義的產物。這種履曆自然存在著諸多的荒謬之處,也經不起科學的考證。本文所說的“三三行”履曆之說,隻是以宗教的觀點來探討《西遊記》書中與宗教相關的問題。隻是強調漢傳佛教中的“佛陀”、“菩薩”這類高品階的神明都有相應的、較為完整的“三三行”履曆。至於這種履曆的水分、真偽、可信度等問題則不屬本文探究的內容和範疇)。而《西遊記》書中的孫悟空,盡管從“須菩提祖師”處學成東歸時已悟徹“菩提”,但是,從其由天地生成“石猴”到在“須菩提祖師”修行結束,其在“三三行”方麵的履曆可以說是相當程度的欠缺,因而這也是孫悟空悟徹了“菩提”,沒有即刻成為“佛陀”的一個重要因素。從《西遊記》書中來看,在國學和宗教方麵功力深厚的作者並沒有忽視這一點。在書中作者也多次提到“三三行”、“三三行滿”之類的說法。如第四十三回《黑河妖孽擒僧去西洋龍子捉鼉回》中修行了十世,仍在感慨“何時滿足三三行”艱難的唐僧;第九十九回作者以標題《九九數完魔剗盡,三三行滿道歸根》來形容唐僧師徒功德即將圓滿的最後一難等。從故事情節來看,作者顯然是認可這種“三三行滿”才能成聖的佛教理念的,從孫悟空自“須菩提祖師”處學成東歸時,作者就用或隱或現的表達方式,為孫悟空打造著“三三行”的履曆。縱觀孫悟空拜別須菩提祖師之後的經曆,可以說在一係列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當中,我們不難發現作者精心為孫悟空打造的“三三行”履曆。如被地界勾魂,大鬧地府,被五行山壓了五百年(盡管在山下也能露出頭和臉,但從其被土地神祗所監押的緣故來看,毫無疑義的是屬地界範疇的)等“地界”履曆;在天界當弼馬溫、蟠桃園護院、大鬧天宮、取經途中多次上天界、西天求援等“天界”履曆;取經途中遊曆多國等“人界”履曆;可謂是遍曆三界。其“三三行”履曆可謂是豐富多彩(孫悟空的“三三行”履曆與佛門中其他“人係”“佛陀”的“三三行”履曆相比,仍存在一些細微的差別。這種差別在於佛門中的“人係”“佛陀”,其“三三行”的履曆都存在著“有生有滅”【成為“佛陀”後才進入“不生不滅”】、“涅盤重生”;靈魂載體【肉體】一次或多次被拋棄或者因其它原因被毀滅的套路。而孫悟空的“三三行”的履曆,就沒有其靈魂載體【猿猴體】被拋棄或者因其它原因被毀滅的現象。即使在其被“如來”壓在“五行山”下,這個最淒涼的五百年間,也就是饑食“鐵丸”,渴飲“銅汁”。其靈魂載體也沒有被拋棄或者因其它原因被毀滅的現象。因而孫悟空的“三三行”履曆可以說是“有生無滅”。這個問題將在後續的篇幅中說明)。最後是功德圓滿,成就為了一個“佛陀”。依此再來看對“須菩提祖師”就是“菩提聖樹”的認定,並無矛盾之處,反而是順理成章。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金玉仙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弘烽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弘烽並收藏金玉仙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