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西遊記》書中孫悟空和如來(釋迦牟尼佛)的“同契”之說關於孫悟空的身份,作者在《西遊記》第七回《八卦爐中逃大聖五行山下定心猿》還有一首頌子:“猿猴道體假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大聖齊天非假論,官封弼馬豈知音?馬猿合作心和意,緊縛拴牢莫外尋。萬相歸真從一理,如來同契住雙林”。這首頌子的用語並不生僻,但寓意深邃。可以說是孫悟空從出世到到最終成就為“佛陀”的概括性總結。由於這首頌子出現在第七回,因而我們也不難看出其對孫悟空身份的描述是具有前瞻性或者說是預見性的。綜合《西遊記》書中的相關情節,再來解讀這首頌子的寓意,很多疑竇會豁然開朗。將這首頌子用現代語言來解讀,其大意為:孫悟空實質上就是“大道”借“猿猴”之體,作“人心”之狀臨世,來到世間,是有深刻的用意或者說是天機的。孫悟空自號“大聖”“齊天”看似狂妄之語,但並不是“假論”,而是有玄機的(孫悟空最終要成就為“佛陀”);由於這種玄機非常深奧,天界的主宰“玉帝”也不能盡知,因而把孫悟空封了個“弼馬溫”的小官。“天界”的馬和“仙胞”出身的猿看上去不太相關,但是這卻昭示著未來馬(“忠心耿耿”的小白龍)和猿(“聰明伶俐”的孫悟空)有著相輔相成的合作關係(在《西遊記》第三十回《邪魔侵正法意馬憶心猿》中就有相關故事),並且這種合作關係“緊縛拴牢”,沒有另外的目的,目的隻有一個,就是皈依視世間“萬相”為空相,天地間“唯一”真理所在的地方,佛門的“西天極樂世界”,而猿(孫悟空)和“如來”的關係是“同契住雙林”的。由於這首頌子對孫悟空從出世到到最終成就為“佛陀”的進行了概括性和預言性的描述。因而孫悟空身份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通過這首頌子我們也很容易找到詮解。如孫悟空是“猿猴”而最終成就為“佛陀”的問題,作者就借用這首頌子說明,孫悟空盡管是隻“猿”,但其本質是“猿猴道體假人心”,是“天真地秀,日精月華”,“靈根育孕源流出”的“仙胞”,其資質盡管不是“人”,但並不遜於“人”,而且是遠非“人”的天分所能比的。因而其最終成就為“佛陀”也就順理成章。而孫悟空“三三行”履曆中的“有生無滅”問題,從“猿猴道體假人心”中依然可以得到詮解,個中的原因與孫悟空實質上就是“大道”借“猿猴”之體,作“人心”之狀臨世的緣故。而“大道”既然臨世,“滅”也是不合情理的。因而孫悟空“三三行”履曆中的“有生無滅”問題當屬正常。在這首頌子中,最耐人尋味當屬最後一句“如來同契住雙林”。因為在這句話中,作者透露出了其設定在孫悟空和“如來”之間的微妙關係。“如來”是指“釋迦牟尼佛”;“雙林”是漢傳佛教理論家和信徒們,依據“四大聖樹”中的“閻浮樹”、“娑羅樹”及其相關的傳說,而臆造出的“西天極樂世界”中一個神聖的重要的景觀,一個神聖的地方。這裏不僅是佛教信徒們神往的地方,而且也是佛教中高品階神明常住或者是常來常往的地方。“雙林”是指“烏樹林”和“娑羅林”,其稱呼也有許多叫法,如“悟(四)諦林”、“諦林”和“無尤林”等。而“同契”二字則是這一句頌子的關鍵。“同契”一詞源於東漢人魏伯陽所作的《周易參同契》,也稱《參同契》。是對煉丹術、養生術等進行的總結和研討的典籍,是道教內丹氣功的重要經典。也被稱為中國最早的化學典籍。唐代的石頭希遷禪師也撰寫了佛教的《參同契》一書。“同契”一詞是典型的宗教詞匯,寓意有幾種:一是指陰陽造化、生命和壽齡之間相輔相成的關係;二是指宗教(指道、佛兩教)信徒因修行方式或方法正確而將要功德圓滿、將要成聖(即將要成為神、仙,如《西遊記》第九十九回《九九數完魔剗盡三三行滿道歸根》有首頌子:“九九歸真道行難,堅持篤誌立玄關。必須苦練邪魔退,定要修持正法還。莫把經章當容易,聖僧難過許多般。古來妙合參同契,毫發差殊不結丹”。這首頌子裏的“參同契”一語,就是指唐僧師眾功德將要圓滿,即將成為神聖);三是指宗教(道、佛兩教)成員間人際關係中的師兄弟關係(指宗教信徒之間同從一師,並以拜師時間早晚而設定的一種以師兄、師弟相稱的人際關係。宗教之外的其它行業也有類似的師兄弟關係)。隨著時代的延續,“同契”一詞除了原有的宗教寓意外,還演變為世俗間的人際關係用語,在社會各個階層被廣泛的運用,其寓意為“兄弟、同僚、同伴”等等。而在這句“如來同契住雙林”頌子裏出現的“同契”一詞,顯而易見也是指孫悟空和“如來”之間的“人際”關係。而孫悟空和“如來”之間的“人際”關係,依“同契”一詞來看,不外乎兩個方麵:一是世俗間的諸如“兄弟、同僚、同伴”之類的人際關係;二是宗教(道、佛)中的“人際”(師兄弟)關係。弄清孫悟空和“如來”之間因“同契”而出現的“人際”關係,對“須菩提祖師”就是“菩提聖樹”的認定,不僅是一個考驗。也是我們無法繞開的話題,這裏我們就從這兩個方麵入手,做進一步的探討。1孫悟空和“如來”之間是否存在世俗間的諸如“兄弟、同僚、同伴”之類的“人際”關係問題依一些佛教神明在人世間的履曆來看,可能會因這樣或那樣的“因果”,會有一些、夫妻、親屬、朋友等等之類的世俗關係。但是成就為神明之後,特別是成就為高品階的神明之後,以純粹的佛教理論或理念來看,神明之間是不存在任何世俗間的諸如“兄弟、同僚、同伴”之類的“人際”關係問題的。這是毫無疑問的。換句話說,若以純粹的佛教理論或理念來看,這是個根本就不需要探討的問題。但是,鑒於《西遊記》是一部以道教、佛教這兩種宗教做為背景來展開故事情節的神話小說,其對佛教的一些高品階神明有發怒、詈罵等人格化言行的描寫,故而為了澄清一些疑惑,做一些探討也有相應的必要。這裏我們就“同契”一詞中有關世俗間人際關係的說法,綜合相關的宗教理念和《西遊記》書中的相關情節,逐一列舉並進行相關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