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如來”和孫悟空之間是否存在宗教(道、佛兩教)成員間人際關係中的“師兄弟關係”問題做為典型的宗教詞匯,“同契”一詞還特指宗教(道、佛兩教)成員間人際關係中的“師兄弟”關係,那麽這首頌子裏的“同契”一詞,是不是作者暗喻著孫悟空和“如來”之間存在著一種“師兄弟關係”呢?這裏我們就探討這個問題。當年釋迦牟尼佛在尼連河畔的菩提樹下打坐六年而“證得佛果”,如果我們以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來看待這個問題,釋迦牟尼佛和“菩提聖樹”之間這種非常特殊的關係,是可以用“半師之誼”來概括的。而依我們對於《西遊記》書中的“須菩提祖師”就是漢傳大乘佛教中的“菩提聖樹”這一認定來看,“如來”和孫悟空之間若是存在著一種“師兄弟關係”,也是有其合理之處的。也可以視為一門。而孫悟空和“如來”之間的種種糾葛,如果放在“如來”和孫悟空之間存在著“師兄弟關係”的框架之下,也都能得到圓滿和準確的詮解。因而,從讀者的角度而言,我們也傾向於有這種設想。那麽孫悟空和“如來”之間是否存在著“師兄弟”關係呢?除了“同契”一詞的相關寓意之外,在《西遊記》一書中是沒有明確說法的。但是,明確的說法盡管沒有,潛在的信息還是有可能存在的。因為在孫悟空和“如來”之間的許多糾葛和互動的故事情節當中,作者的一些思路和脈絡,仍然會不可避免地流露出一些痕跡。而這些痕跡,很有可能就會成為驗證“同契”一詞中有關“師兄弟”關係的相關寓意,是否在孫悟空和“如來”之間存留的旁證。在《西遊記》一書中,孫悟空和“如來”之間的糾葛和互動是占據著一定篇幅的,並由此而觸發了許多精彩的故事。不過孫悟空和“如來”之間的糾葛和互動盡管有許多內容,但是歸納起來,其糾葛的主題隻有一個,那就是圍繞著孫悟空“皈依(佛門)”問題展開。而孫悟空和“如來”之間在“皈依”佛門的問題上的糾葛和互動在《西遊記》書中也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孫悟空從一個和“如來”佛祖對峙的“妖仙”,到受觀音菩薩點化到願意“皈依”佛門的轉變(見第七回《八卦爐中逃大聖五行山下定心猿》、第八回《我佛造經傳極樂觀音奉旨上長安》);第二個階段是麵對和處理“皈依”後所出現的各種問題和困難(從第十四回《心猿歸正六賊無蹤》至終篇第一百回《徑回東土五聖成真》之間的相關章節);在這一階段裏,孫悟空被唐僧救出後正式“皈依”佛門,然後保唐僧去西天取經,一路降妖除魔,跋涉千山萬水,曆盡千辛萬苦,最後取經東歸,成就功果,被“如來”加升“大職正果”,“鬥戰勝佛”。而孫悟空和“如來”之間在這一階段裏的糾葛和互動,主要是向“如來”求解、求助、以及被“如來”加升“大職正果”等等。鑒於孫悟空在這一階段裏已拜唐僧為師,身份上屬於“如來”弟子的弟子;從其和“如來”之間在這一階段裏糾葛和互動的內容裏,也無法找出印證“同契”一詞中有關“師兄弟”關係的相關寓意的痕跡,因而在第二個階段裏孫悟空和“如來”之間糾葛和互動的因素,可以排除或擱置。剩下的第一個階段將給我們殘留的願望提供一個尋蹤覓跡的空間。《西遊記》中的“如來”佛祖是一個“法力無邊”大神明。在和孫悟空的糾葛當中,“如來”也是一直占據著絕對主動和強勢的地位。在第七回《八卦爐中逃大聖五行山下定心猿》裏,“如來”應邀“離了雷音,徑至靈霄門外”“煉魔救駕”,和正在“大鬧天宮”的孫悟空初次會麵並對峙,一番言語,“如來”給當時正在“大鬧天宮”的孫悟空發出最後通牒,“……趁早皈依,切莫胡說!但恐遭了毒手,性命頃刻而休,可惜了你的本來麵目”。“如來”這幾句話給“大鬧天宮”的孫悟空指定了兩條出路,或者說是預見性的結果:一是“皈依(佛門)”;二是“性命頃刻而休,可惜了你(孫悟空)的本來麵目”。也就是說當時的孫悟空,除此之外再沒有第三條路可走。但是從後續的故事情節來看,由於孫悟空對“如來”不服,因而孫悟空在當時並沒有“趁早皈依”(盡管在五百年後的第十四回《心猿歸正六賊無蹤》裏仍然“皈依”,但其間已有諸多的波折,遠遠脫離了“趁早皈依”的範疇),反而和“如來”賭鬥一場。“如來”給孫悟空指定的第一條出路“皈依(佛門)”,孫悟空是沒有走。而剩下的另外一條出路,對孫悟空而言,就是“性命頃刻而休”了。如果說不“皈依(佛門)”是取決於孫悟空的誌向,那麽讓孫悟空“性命頃刻而休”則是取決於“如來”的能力了。而從《西遊記》中對“如來”的相關描述,以及舉手之間就降服了孫悟空來看,讓孫悟空的“性命頃刻而休”,於“如來”而言,也是件極為簡單的事情。但是,“如來”並沒有讓孫悟空的“性命頃刻而休”,而是給孫悟空安排了另外一條出路,以法力將其壓在“五行山”下後,召來“土地神祗,會同五方揭諦”將監押起來。真的讓孫悟空走上了另外的第三條路。放言不“皈依(佛門)”就要讓孫悟空“性命頃刻而休”的“如來”,結果並沒有讓孫悟空的“性命頃刻而休”,這一不合天界諸神的願望(二郎神擒獲孫悟空時,玉帝要“碎剁其屍”未果;太上老君將孫悟空放在‘八卦爐’中,要其“自為灰燼”未果);二也不合“如來”在眾人麵前放言的“法旨”。又是什麽緣故呢?結合《西遊記》書中相關情節以及“如來”的相關說法,有一條重要的線索,那就是“如來”是處於一種惺惺相惜的情結,怕“可惜了”孫悟空的“本來麵目”。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金玉仙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弘烽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弘烽並收藏金玉仙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