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來”所稱的孫悟空的“本來麵目”,是孫悟空的這種靈根育孕,“天地精華所生”加上“須菩提祖師”真傳的資質,可以說是唯一說得通的可能,在《西遊記》書中也不乏旁證。那麽這也就意味著“如來”和孫悟空之間很可能存在著宗教(道、佛兩教)成員間人際關係中的“師兄弟關係”問題。在《西遊記》前期的故事情節當中,我們不難感受到作者的這種情結和傾向。而且以宗教(道、佛兩教)成員間人際關係中的“師兄弟關係”而論,孫悟空和“如來”之間的糾葛和互動,都能得到全麵的詮解。“如來”在孫悟空麵前為大、為尊、為長、為師以及惺惺相惜;不厭其煩地為孫悟空“皈依(佛門)”而努力等一係列行為,都能從“師兄弟關係”的前提下得到釋解。而這對於厘清“須菩提祖師”的身份有著重要的中繼作用。不過從《西遊記》書中除了“同契”之類的隱晦性說法,作者並沒有明確指出“如來”和孫悟空之間存在著宗教(道、佛兩教)成員間人際關係中的“師兄弟關係”問題。因而我們也不必明確,因為這種隱晦性說法不免有模棱兩可之嫌。而且在宗教的典籍裏更是無據可考,我們隻能以模糊理論對《西遊記》就書而論,對於厘清“須菩提祖師”的身份認定提供一種參照或參考。但是另一個問題就來了,那就是依這種模糊的看法,假定的孫悟空和“如來”之間存在著宗教(道、佛兩教)成員之間潛在的“師兄弟關係”,盡管可以全麵的詮解孫悟空和“如來”之間的糾葛和互動。那麽後來孫悟空又拜唐僧為師,成了“如來”弟子的弟子,這會不會又是一個矛盾嗎?從傳統倫理的角度來看,這也許是個矛盾。但是,無論是佛教或道教的理論,都是認為自己是超凡脫俗的。而從佛教的人生觀理論來詮解這個問題,傳統倫理方麵這個“塵俗”問題根本就不算什麽問題。因為佛教的人生觀理論是講究“三三行”、“因果”、“報應”等說法的。依照“三三行”的理論,盡管孫悟空被“如來”降服後,“性命”沒有“頃刻而休”,其靈魂載體(猿猴體)也沒有被拋棄或者被毀滅的現象。但是以其被“如來”壓在“五行山”下五百年,並召來“土地神祗,會同五方揭諦”將其監押來看,這“五百年”饑食鐵丸,渴飲銅汁,“人事淒涼”的生活毫無疑議是屬於在“地界”生活的範疇的。而五百年後被唐僧救出,並拜唐僧為師,也毫無疑議當屬“來世為人”的範疇。而孫悟空拜唐僧為師的“因果”,在《西遊記》書中也有相應的說法。在第九十八回《猿熟馬馴方脫殼功成行滿見真如》中,作者就借孫悟空之口,來詮解孫悟空拜唐僧為師的這種“因果”關係,孫悟空虧唐僧“解脫,借門路修功”,唐僧賴孫悟空等人保護,才能“秉教伽持,喜脫了凡胎”。這種也是對孫悟空拜唐僧為師的這種“因果”關係的概括性總結。因而,假定孫悟空和“如來”之間存在著宗教(道、佛兩教)成員之間潛在的“師兄弟關係”;而後來孫悟空又拜唐僧為師,成了“如來”弟子的弟子。從佛教的人生觀理論,“三三行”、“因果”、“報應”等說法來看,並無絲毫的矛盾。十七、從《西遊記》書中探尋“須菩提祖師”為“菩提聖樹”的其它相關依據或旁證1“須菩提祖師”與“菩提聖樹”名稱問題的關聯“菩提樹”在佛門中地位至尊,所以佛教的信徒們在稱呼“菩提樹”時,就以“菩提”相稱,省略了“樹”字;而需要以“樹”相稱時則加“聖”字為“菩提聖樹”;以示尊崇。如果“須菩提祖師”是《西遊記》作者以大神仙的形式進行了擬人化描寫的“菩提聖樹”的話,自然不會使用“聖樹”一詞或者說省略“聖樹”一詞,使用簡便的尊稱“菩提”才符合這種擬人化描寫的方式。所以“須菩提祖師”若是《西遊記》作者以大神仙的形式進行了擬人化描寫的“菩提聖樹”,其名稱中沒有“聖樹”一詞是合理的。“祖師”是字義指創立某種學說或創造某種技藝而為眾師法的人,也指佛教、道教中宗派的創立者人,泛指創始者。以“菩提聖樹”在漢傳佛教中被尊崇的地位和“祖師”的定義,以“四大聖樹”唯有菩提樹和釋迦牟尼佛之間存在“半師之誼”的情形來看,“菩提”一詞後綴“祖師”也是堪當的,更是一種敬稱。但是“須菩提祖師”名稱中的“須”字就有點令人費思了,這個問題不大,但確實是個令人琢磨的小問題。因為加這一個“須”字,就很容易讓人聯想起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須菩提羅漢”(“羅漢”在前麵的篇幅中已有相關描述”。而以“須菩提祖師”有“大覺金仙”的稱謂來看,則可以肯定須菩提祖師絕對不是羅漢品階的神明,那麽作者加個“須”字是什麽寓意呢?結合《西遊記》書中對西天的人、物等等,以及對須菩提祖師的諸多漢化描寫的情形,我們也隻有在“漢化”概念中尋找答案。“須”,在漢語中的意思,顧名思義,乃人麵上的須毛,多指男人麵部的胡須。延伸意指年齡極大、閱曆深厚、德高望重的男性。按照佛教的說法,做為“萬靈之宗”、“萬靈之宗源”的“菩提聖樹”是堪當漢文自中“須”字的字義的。再加上“菩提聖樹”為“覺悟、智慧、真理、功果”的象征。再以作者加上這個“須”字和“祖師”一詞連貫來看,則寓意著“菩提”是“大法門”中資曆老之又老、德高望重的宗師級大神明。而這也符合我們認為“須菩提祖師”是《西遊記》作者以大神仙的形式進行了擬人化描寫的“菩提聖樹”這個認定。當然在道教中,特別是在“正一道”中,也是大量使用“法門”(由於在千百年的佛、道兩教的鬥爭中佛教常以“法門”、“不二法門”的稱謂自居,因而“法門”在人們的習慣性思維中,早就成了佛教的代稱)、“祖師”之類的稱謂的,所謂的“文史不分家”、“道儒不分家”、“三教出一門”,從這些稱謂上我們都可以略窺一斑。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金玉仙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弘烽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弘烽並收藏金玉仙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