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孫悟空與哪吒之間的“本源流”之說在《西遊記》第四回《官封弼馬心何足名注齊天意未寧》裏,孫悟空和哪吒之間有一場打鬥。在描述這場打鬥場麵中,作者寫了一個頌子,頭四句“六臂哪吒太子,天生美石猴王,相逢真對手,正遇本源流”簡單的介紹了兩人的身份和來曆。在涉及到兩人神通的問題時,作者以“正遇本源流”來說明二人各自所學的淵源。意為兩人的學術修為來自於一個源流,一個體係。這多少有點令人納悶,做為玉帝麾下的一員將領,又怎麽與學了“大法門”之術,“悟徹菩提”的孫悟空成了一個“源流”呢?關於這個問題,直到第八十三回《心猿識得丹頭姹女還歸本性》作者才交待了這種端倪。“原來天王(李靖)生此子時,他(哪吒)左手掌上有個‘哪’字,右手掌上有個‘吒’字,故名哪吒。這太子三朝兒就下海淨身闖禍,踏倒水晶宮,捉住蛟龍要抽筋為絛子。天王知道,恐生後患,欲殺之。哪吒奮怒,將刀在手,割肉還母,剔骨還父,還了父精母血,一點靈魂,徑到西方極樂世界告佛(如來)。佛正與眾菩薩講經,隻聞得幢幡寶蓋有人叫道:‘救命!’佛慧眼一看,知是哪吒之魂,即將碧藕為骨,荷葉為衣,念動起死回生真言,哪吒遂得了性命。運用神力,法降九十六洞妖魔,神通廣大,後來要殺天王,報那剔骨之仇。天王無奈,告求我佛如來。如來以和為尚,賜他一座玲瓏剔透舍利子如意黃金寶塔,那塔上層層有佛,豔豔光明。喚哪吒以佛為父,解釋了冤仇。所以稱為托塔李天王者,此也”。從這段話裏我們知道,如來佛祖給了哪吒起死回生的機會和神通廣大的法力。為了解釋其父子之間的冤仇,如來佛祖還“喚哪吒以佛為父”。因而《西遊記》書中的哪吒雖然玉帝麾下的一員將領,雖然沒有佛教神明的頭銜,但是其神通廣大的法力則是師承於如來佛祖,並且還是如來佛祖的幹兒子。作者以“正遇本源流”來形容,說明二人的打鬥本領都源於佛教一派是沒有問題的。雖然是一派,但是在修習地點和師承上是有差別的。孫悟空的修習地點是西牛賀州的靈台方寸山,師承是“須菩提祖師”;哪吒的修習地點是“西天”(盡管是“西天一隅”,但也是“天界”,更是佛門中的“極樂世界”);師承是其“幹爹”如來佛祖。而兩人之間打鬥的結果也可以做為我們認定須菩提祖師就是“菩提聖樹”一個旁證,因為哪吒是敗陣而歸的。哪吒是“法降九十六洞妖魔,神通廣大”的猛將,其打鬥本領又源於如來佛祖,結果是敗於孫悟空之手,這也暗寓了“菩提聖樹”與釋迦牟尼佛(如來佛祖)之間的特殊關係,換句話說,也隻有以“菩提聖樹”與釋迦牟尼佛之間的這種特殊關係,才能解釋親受如來佛祖親傳本領的哪吒,敗於孫悟空之手的緣故。3探析在《西遊記》一書中須菩提祖師為什麽隻在開頭的篇幅出現,尾篇就沒有了交得的問題按照中國古代,甚至於現代人寫小說的筆法,故事情節一般都是追求圓滿的,而在《西遊記》書中,須菩提祖師卻隻在開頭的篇幅出現,尾篇就沒有了交得。這是有悖於中國小說的傳統筆法的。《西遊記》的故事堪為經典,但對須菩提祖師的描寫,尾篇沒有交得。粗看上去,似乎是作者的一個疏漏,但是,如果認定須菩提祖師就是《西遊記》作者以大神仙的形式進行了擬人化描寫的“菩提聖樹”,這個問題就也得到了解釋。在《西遊記》第二回《悟徹菩提真妙理斷魔歸本合元神》中,須菩提祖師要驅趕孫悟空而去,孫悟空就說道,“上告尊師,我也離家有二十年矣,雖是回顧舊日兒孫,但念師父厚恩未報,不敢去。”這也說明,孫悟空對須菩提祖師是感恩戴德的,但是,直到孫悟空成了“鬥戰勝佛”之後,也再沒有提及須菩提祖師。如果須菩提祖師為“菩提聖樹”,這種沒有提及就是合理的。因為麵對“菩提”這個聖樹需要的是“悟”,而不是“拜”和“說”,孫悟空已經成佛,那麽按照佛教的理念,“菩提(聖樹)”是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的,心中常“悟”即有“菩提”,而“佛陀”品階的神明,“菩提”自然是常駐其心了。因而孫悟空自然不用回拜了,從佛教理論的角度而言,尾篇沒有了交得也屬合理的情節安排。十八、解析一下《西遊記》中“須菩提祖師”現身的形象詩。結合我們對須菩提祖師的身份認定,這裏我們就綜合前麵的分析,就《西遊記》第一回《靈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中,作者在須菩提祖師出場時所做的一首形象詩,進行逐句解析來進一步驗證我們的認定。第一句:大覺金仙沒垢姿“大覺金仙”是特指佛門中起點在“佛陀”品階的大神明。“垢姿”則是指人生經曆,隻要有過人生經曆都算是有“垢姿”或者說曾經有過“垢姿”,受過“紅塵”磨難。而要成為“佛陀”品階的大神明,有人生經曆是必備條件。結合前麵我們分析過的“菩提聖樹”和釋迦牟尼佛的“半師之誼”,以及“菩提聖樹”的神明屬性來看,“沒垢姿”也隻能適合於在漢傳大乘佛教中為聖潔之物的“菩提聖樹”。第二句:西方妙相祖菩提以中國的地理位置而言,佛教創立於“西方”,並且由“西方”傳入中國。而“相”是佛教中用來形容佛門中的神明或世間的人、事、物或事物等等的一種說法。如佛教把人間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指為“俗相”、“紅塵相”、“世間相”等等,認為這些“相”以各種欲望誘惑人們在“紅塵”世界中墮落而修成“惡業”,而在“苦道”(多指“人界”)、“惡道”(畜生、餓鬼、地獄)中輪回,不能進入善道(天界為神)。是讓人們踏入迷途的一種“虛幻不實”的“虛空相”。《無常經》指出“世事無相,相有心生”。告誡人們隻有認識到人世間的這一切“虛空相”,才能走入修行的第一步。故而寺院也常常被人們稱為“空門”,即將出家的人也常常被稱之為要“遁入空門”。而佛教的神明也有“相”,如釋迦牟尼佛端坐的“相”,則稱之為“法相”或“莊嚴相”。而顯化人間,普渡眾生或點化某人成神的時候,佛教的神明,特別是佛陀、菩薩品階的神明,就會因人、因事而異,變幻成各種人或物,這類“相”則稱之為“妙相”,《西遊記》中有關此類“妙相”的描寫有很多,例如觀音菩薩與木吒師徒二人變作兩個疥癩遊僧上東土尋取經人贈“錦瀾袈裟”和“九環錫杖;文殊菩薩則稱自己變做凡僧,度烏雞國王證金身羅漢,因烏雞國王不識相,把文殊菩薩用繩捆了,送在那禦水河中浸了三日三夜等等。例子很多,這裏就不再詳述。因為這種變化多端,故“妙相”也稱為“無窮妙相”。因而“妙相”一詞也成了佛教眾多稱呼中的一種另稱或佛教中佛陀、菩薩品階神明的代稱。“祖”則是指事物的本源、宗源。關於“菩提”前麵也多次提到。以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打坐因“悟徹菩提”而“證得佛果”成聖這種微妙的因果關係來看,“西方妙相祖菩提”這句詩,其實就是《西遊記》作者以非常直白的方式來說明,西方佛教的宗源在於菩提(聖樹)。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金玉仙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弘烽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弘烽並收藏金玉仙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