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拙文《<西遊記>書中的須菩提祖師為何方神聖》中,曾經提到過《西遊記》和《封神演義》雖然同為神話小說,但作者各一,成書年代不同,即便是最近的說法,《封神演義》的成書年代起碼要比《西遊記》晚二十年以上。所以在探討須菩提祖師為何方神聖的問題,我們可以忽略《封神演義》一書對於《西遊記》因素。但是,要探討《封神演義》一書中的鴻鈞道人的身份時,我們就得參考一些《西遊記》對於《封神演義》一書的關聯因素,因為《封神演義》的作者是看過《西遊記》的,並聲稱創作《封神演義》一書的意圖就是“欲與《西遊記》、《水滸傳》鼎立而三”之意。在《<西遊記>書中的須菩提祖師為何方神聖》文中,我們認為“須菩提祖師”是《西遊記》作者以大神仙的形式進行了擬人化描寫的“菩提聖樹”,以“菩提聖樹”和釋迦牟尼佛的特殊關係來看,《西遊記》書中的“須菩提祖師”與釋迦牟尼佛相比,似乎是稍高的,但是《西遊記》作者使用的是種隱諱的筆法,並沒有明說“須菩提祖師”與釋迦牟尼佛相比是稍高的,但是,其對“須菩提祖師”的相關描述,也是很明了的說明了這個問題。在這一點上,《封神演義》的作者跟我們的看法似乎是一致的。因為他在創作《封神演義》時,就借鑒了這種“菩提聖樹”和釋迦牟尼佛的這種特殊關係,也創造出了一個道教中高於元始天尊、太上老君這種高於“三清”尊神之上的超級大神明:鴻鈞道人。依據道教的說法,道教的最高尊神就是“三清”(元始天尊、太上老君為其中之二),但是,跟《西遊記》作者使用隱諱的筆法描述“須菩提祖師”有所不同是,《封神演義》的作者在描述“鴻鈞道人”時則是以直截了當的方式,直接就點明是元始天尊、太上老君的師父。做為元始天尊、太上老君的師父,“鴻鈞道人”的身份已經很明了,不需要我們像探究《西遊記》中的“須菩提祖師”那樣去旁引索證。令我們感興趣的是,《封神演義》作者是依據什麽創造出“鴻鈞道人”,這個高於“三清”尊神之上的超級大神明呢?這裏我們就探討這個問題。在探討《西遊記》書中的“須菩提祖師”時,我們認為“須菩提祖師”是《西遊記》作者以大神仙的形式進行了擬人化描寫的“菩提聖樹”,就是依據佛教的人生觀理論“菩提聖樹”和釋迦牟尼佛的特殊關係,來理解《西遊記》作者設定“須菩提祖師”這個人物的。所以,要弄清《封神演義》中“鴻鈞道人”的來曆,也要從道教的理論體係中尋根溯源。在《<西遊記>書中的須菩提祖師為何方神聖》文中,我們就提到過,道教在宗教理論方麵,獨樹一幟而出彩的地方當屬其宇宙觀理論。正是這種理論,使道教的眾多神明,都有了遠遠早於佛教神明的說法,甚至於有很多在沒有“萬靈”之前,在天地沒有開辟之前就有了一些“元氣”類的神明(如“三清”尊神)。道教的宇宙觀理論盡管在其發展和沿革中,被道教的理論家們衍生和增益進了許多內容。但是《道德經》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說法則是其衍生和增益宇宙觀理論的基礎理論。“道”為道教的最高信仰,在老子的《道德經》中有諸多關於“道”的言論,如“道可道,非恒道”,“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等等。道教認為,“道”是虛無之係,神明之本,宇宙宗源;生於無先,起於無因,存於永恒;無形無象而又能生育萬物。而“道”生育萬物的第一個階段即“道生一”。所謂“道生一”是指“道”孕育出宇宙的初始狀態,而這個宇宙的初始狀態則是一團狀如雞子(即雞卵)的混沌氣體,稱之為“炁”(“炁”和“氣”同音,在現代漢語中和“氣”也是同義同音字。但是對於涵有大量宇宙崇拜成分的道教而言,“炁”屬先天之“炁”,神明之“炁”;“氣(氣)”乃後天之氣,是吃了五穀雜糧的人類和其它動物的生物活動所具有或形成的一種凡俗之“氣”。另外在宗教語言中,“炁”也是一種敬重的寫法)或“一炁”。除此以外還有多種稱謂,如“混元(炁)”、“鴻蒙(炁)”、“鴻蒙元氣”、“渾沌(炁)”、“鴻鈞”、“洪鈞”、“玄黃”、“混沌玄黃”等等。依照“道生一”的理論,也可以稱之為“一”。按照道教的神明理論,道教一些神明,特別是一些品階很高的大神明,都做為一團或一縷的“清氣”或“混元氣”,都蘊涵在“一”這個宇宙的初始階段、這一團狀如雞子的混沌氣體“一元”當中。所謂“散則為氣,聚則成神”。道教認為,神有道性,是得道的楷模,虛無之道是以神仙的形式顯現在世人麵前,濟世度人的。道教的這一神明理論也稱“道神一元”。關於“道神一元”,最著名的例子當屬“一氣三紀”之說。道教認為在宇宙的初始狀態,做為一團狀如雞卵的混沌氣體的“一”,並不是以一種純粹的靜止狀態而存在著的,而是在“道”的作用下孕涵著一種內在變化的,道教把這種內在變化用“三紀”來表示,這“三紀”為“洪元”、“混元”、“太初”。關於“洪元”、“混元”、“太初”這“三紀”的說法也有多種。主流的說法有兩種,一種是以空間位置來分,即在這一團狀如雞卵的混沌氣體裏孕涵著“洪元”、“混元”、“太初”這三團(或稱“三股”、“三縷”)“生乎妙一”的妙炁,這三團妙炁就是道教“三清”尊神在“道生一”階段的形態;一種是以時間概念來分,即做為一團狀如雞卵的混沌氣體的“一”,隨著時間的延續,按先後次序分別孕育出了“洪元”、“混元”、“太初”這三團妙炁,故而“洪元”、“混元”、“太初”這“三紀”也稱為“洪元世紀”、“混元世紀”、“太初世紀”,用來劃分宇宙在“道生一”階段的時間。不過這個“紀”或“世紀”既不是按中國生肖排序而論的“一紀”為十二年,也不是按公元紀年的“一世紀”為一百年,而是借鑒佛教和婆羅門教中冠名以“劫”的時間觀念(如大梵天一白晝為“一劫”,有四十三億二千萬年;圓滿時“劫”一百七十二萬八千年;三分時“劫”一百二十九萬六千年;二分時“劫”八十六萬四千年等等)之類的說法,再乘上百、千、萬、億、千萬億、萬萬億等等無限延續之後非常龐大的數字,形成的一種漫長得令人無法想像的時間概念。這“三紀”對應的“三清”尊神就是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太上老君,這“一炁三紀”之故,就是著名的“一炁化三清”之說(關於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太上老君的來曆,有很多細化和矛盾的說法,與“一氣化三清”之說不一致甚至矛盾的說法也有很多。而“一氣化三清”之說與道教的一些典籍也有矛盾之處,如道教的早期經典《老子想爾注》就雲“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把太上老君說成是宇宙的本源“一”。不過依《老子想爾注》已亡佚並且《道藏》中沒有收進來看,其在道教日益繁雜、龐大的理論體係中,已經淪為了非主流概念。這也符合曆史發展的規律。因為道教的一些早期的經典理論,對道教後續的理論發展和神明擴充,已不能與時俱近,反而有一定程度的限製和束縛作用,所以有一些早期的經典被棄用或選用,都是其在發展曆程中自我修正的問題,曆代信徒為此較真的記載也不多,我們也更不必為此較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