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神演義》一書中,“鴻鈞道人”和《西遊記》書中的“須菩提祖師”一樣,出場的次數都是廖然可數,但是就在這廖然可數的場景中,我們依然可以發現作者在“鴻鈞道人”的問題上留給我們的信息。在《封神演義》第七十七回《老子一炁化三清》介紹通天教主出場的“鴻鈞主化見天開,地醜人寅上法台”這兩句詩中,就很直觀的以“鴻鈞”為“一”,這一“一生二、二生三”的宇宙演化曆程;同在第七十七回這一章節裏,當“老子”和通天教主對陣,施出神通,變幻出三個叫“上清、玉清、太清”的道人和“老子”一起圍毆通天教主,這個神通就被作者冠以“一氣化三清”,而通天教主被多人圍毆,心裏就納悶,認為“自古至今,鴻鈞一道傳三友,上清、玉清不知從何教而來”,這個“自古至今,鴻鈞一道傳三友”,就再一次闡述了“一生二、二生三”的理論。不過這裏也有兩個問題,一是“老子”施出的神通“一氣化三清”與前麵我們所說的主流說法有差異;二是做為“鴻鈞一道傳三友”之一的通天教主竟然不知“上清、玉清”“從何教而來”。關於這兩個問題,依《封神演義》的故事設定,老子是元始天尊、通天教主的師兄(在道教的“三清”尊神之中,按照“上清、玉清、太清”的排序,老子的排位是在“三清”尊神之末,而《封神演義》中作者則是將老子設定為“鴻鈞一道傳三友”的大師兄。盡管與現行說法,甚至於作者生活年代的說法不同,但是按照古代“先入師門為長”的傳統理念,作者這樣設定也是有他的道理的,因為從道教的沿革曆史來看,“三清”尊神之中道教最早的崇拜的神明為老子,其次才為元始天尊、靈寶天尊)來看,以師兄的身份而言,老子有“一氣化三清”這種神通修為,師弟通天教主不知曉也屬正常。這都不是什麽問題。但是做為道教中一種著名並且有較為成型說法的“一氣化三清”,在《封神演義》中以另一種方式出現,則會令人產生探個究竟的欲念。實際上這個問題《封神演義》的作者在第七十八回《三教會破誅仙陣》裏接著就做了相應的說明,作者寫到“話說老子一氣化的三清,不過是元氣而已;雖然有形有色裹住了通天教主,也不能傷他。此是老子氣化分身之妙,迷惑通天教主,通天教主卻不認識”。在這段話裏作者指出,老子一氣化的三清,不過就是元氣變的幻象,隻能裹住通天教主,還沒有傷害力。隻是種“老子氣化分身之妙,迷惑通天教主”的神通而已。依此來看,《封神演義》中的“一氣化三清”,隻是老子和通天教主對陣時施出的神通,是種細化的故事情節。和道教為了闡述“一”這個宇宙醞釀階段的理論是兩種不同意義的表現形式。既然《封神演義》的作者有了這樣的說明,我們已無必要在這個問題上去鑽牛角尖。但是,通天教主認為“自古至今,鴻鈞一道傳三友,上清、玉清不知從何教而來”則又令我們產生一些遐想,因為老子“氣化分身”出來的這三個幻象,正是道教“三清”尊神的道號,“上清、玉清、太清”。以《封神演義》的曆史背景,當時的道教遠未創立,但是綜合《封神演義》作者就書中“闡”、“截”二教與後來的道教之間千絲萬縷的各種關聯、重疊的人和事、以及“一氣化鴻鈞”的說法和“鴻鈞一道傳三友”的設定來看,可以說是以一種很直白的方式,暗寓了這三友(老子、元始天尊、通天教主)就是後來道教中的“三清”尊神。但是作者又為什麽讓老子“氣化分身”出“上清、玉清、太清”這三個與道教“三清”尊神道號相同的幻象,又讓這些幻象令通天教主不知“從何教而來”呢?這裏我們繼續從《封神演義》書中尋找端倪。還是在《封神演義》在第七十八回裏,老子看到自己“氣化分身”出來的三個名為“上清、玉清、太清”的幻象將要消散,就作了一首“先天而老後天生,借李成形得姓名;曾拜鴻鈞修道德,方能一氣化三清”詩,在這首詩裏老子就對通天教主說,自己做為來曆很早的仙人,在此幾百年後(公元前六世紀左右),將要以先天而老(按照道教流行的說法,老子的母親是看到天上一顆大流星入懷而有孕,並且孕期為七十二年,老子從其母脅下出生時,頭發、眉毛、胡子全白,故也稱老子),借李成形(因其母生之於李樹下,故指樹為姓為“李”)的方式要到人間走上一遭。並告訴通天教主,因自己拜鴻鈞道人“修道德”之故,所以才有了這“一氣化三清”的道術。單純的讀這首詩,我們依然無法直接找到作者為什麽讓老子“氣化分身”出“上清、玉清、太清”這三個與道教“三清”尊神道號相同的幻象的因素;從詩中也看不出通天教主不認識這三個幻象“從何教而來”的原因;反而又增加了個疑惑,那就是老子在詩中主動告訴通天教主,自己幾百年後要到人間走上一遭有什麽寓意呢?因為老子在幾百年後要到人間走上一遭這件事情對於和通天教主對陣時的故事場景無直接關聯,而且通天教主也沒有這樣的好奇心。那麽作者做這首詩是否屬畫蛇添足呢?顯然不是。關於這首詩,我們不妨把視野放寬闊一些,結合道教的沿革曆史、道教對“老子”相關說法,“三清”尊神的由來,再綜合《封神演義》書中的故事背景來研讀這首詩,就會對這首詩有更多的詮解。《封神演義》的故事背景是商周交替的曆史時期,老子則是此後幾百年間(公元前六世紀左右)的人,而東漢時張道陵創立道教,道教在唐、宋、元時期的鼎盛則更為靠後。但是以道教的說法,老子(還有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都是宇宙在“一炁三紀”階段醞釀而成的“元氣”之仙(當然還有一些其它的、甚至與此相矛盾的說法,因不是主流,故不引用),(公元前六世紀左右)來到人間隻是仙人的一種蟬蛻度世,傳經送典(《道德經》五千文)之舉。並且“借李成形”而有了人間的經曆。由於《封神演義》的故事背景是商周交替的曆史時期,而那時道教遠未創立,所以《封神演義》的作者在書中就杜撰“闡教”和“截教”這兩個與道教有著緊密關聯度的兩大教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