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己毋處其疑,一處其疑,即所舍之誌多愧矣;


    施人毋責其報,一責其報,並所施之心俱非矣。


    1、老子的遠見


    老子曰:“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老子這句話,可謂洞穿了中國幾千年來的曆史社會發展規律。[]上古之人,人人修道,當時“大道之行,天下為公”,是大同的社會。即使偶爾有失道人,也用修德來補充。故《黃帝內經》說“德全不危”能夠全德,也算太平,所以他們都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這就是古人所謂的“三王之治在道德”。


    後來呢?“五霸之治在事功”。沒有辦法了,春秋戰國,大家開始急功近利,為達目的,不擇手段。隻要能建功立業,什麽招都耍得出來了。莊子為什麽不出來做官?便是“春秋無義戰”嘛(這是孟子對春秋時期諸侯國之間為爭權奪利而戰爭的一個著名說法)。於是就有《道德經》形容的: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


    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仁義、智慧、孝慈、忠臣,是誰培養出來的?是人們不要了大道,開始虛偽狡詐,這時才感到仁義、智慧的重要。國不國,家不家,才呼籲“孝慈忠臣”。正如一個人,得了重病,當然第一反應就是要找良醫良方。在老子看來,這良醫良方,聖賢仁義大行的時代,並不是一個理想的時代。正如現今,家家都談治病,人人都論養生,市麵上最暢銷的是這些養生治病的書籍,這折射出來的是一個病態的社會風氣。


    享受閱讀樂趣,盡在吾網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養生菜根譚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草嶺書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草嶺書齋並收藏養生菜根譚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