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不仁義,就相斫
春秋戰國,是“孔曰成仁,孟曰取義”的時代。聖賢開出“仁義”良方,說明那時的人們已經不仁義了。漢朝大儒董仲舒在《仁義法》中這樣論仁義:
“仁之法在愛人,不在愛我;義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
意思是講仁德,就要懂得愛他人,講正義就要從嚴格要求自己做起。而不仁義的人,卻隻愛自己,隻知苛刻他人。這種自然演變,正如老子所言,失去了德,德不全了,就有危機了。就隻能在講仁,失去了仁後,就隻能講義了。可如果連義都丟了,怎麽辦?那就隻有由禮教來規範了,這叫“失義而後禮”。於是就有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魯迅稱之為“吃人的禮教”。
古人曾評價春秋戰國的《左傳》是一部“相斫書”。什麽是相斫呢?我們看電影裏頭,那些古惑仔拿著西瓜刀你砍我,我砍你,這就叫“相斫”。而梁啟超更是認為幾千多年來中國一直在相斫,而二十四史就是最大的相斫書,他說:
“昔人謂(左傳)為“相斫書”,豈惟《左傳》,若二十四史,真可謂地球上空前絕後的一大相斫書也。”
享受閱讀樂趣,盡在吾網
春秋戰國,是“孔曰成仁,孟曰取義”的時代。聖賢開出“仁義”良方,說明那時的人們已經不仁義了。漢朝大儒董仲舒在《仁義法》中這樣論仁義:
“仁之法在愛人,不在愛我;義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
意思是講仁德,就要懂得愛他人,講正義就要從嚴格要求自己做起。而不仁義的人,卻隻愛自己,隻知苛刻他人。這種自然演變,正如老子所言,失去了德,德不全了,就有危機了。就隻能在講仁,失去了仁後,就隻能講義了。可如果連義都丟了,怎麽辦?那就隻有由禮教來規範了,這叫“失義而後禮”。於是就有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魯迅稱之為“吃人的禮教”。
古人曾評價春秋戰國的《左傳》是一部“相斫書”。什麽是相斫呢?我們看電影裏頭,那些古惑仔拿著西瓜刀你砍我,我砍你,這就叫“相斫”。而梁啟超更是認為幾千多年來中國一直在相斫,而二十四史就是最大的相斫書,他說:
“昔人謂(左傳)為“相斫書”,豈惟《左傳》,若二十四史,真可謂地球上空前絕後的一大相斫書也。”
享受閱讀樂趣,盡在吾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