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修行的標準


    我們修的是什麽心,行的是什麽道?修的便是歡喜心,行的便是歡喜道。人們總把修行看得高深莫測,玄乎其玄。其實很簡單,修行不是儒道佛醫的專利,而是我們每一個大眾每天都麵對的,不管我們承不承認,我們都是在修行。隻要一個人還生存著,他就不離修行。[]隻不過有人精進道業,有人懈怠退步而已。


    如此說來,修行進退的標準是什麽?儒道佛醫共同都指向歡喜。


    儒家孔子自己形容自己是如何修學的:“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孔子修習是歡樂到忘了憂愁、飲食,也忘了時間,完全沉醉投入到讀書的喜悅之中。可見孔子認為,隻有到歡喜忘憂地學習才能得到真實受用。


    道家老子修道不由脫口而出地說:“美其服,甘其食,安其居,樂其俗。”這是何等高明的養生養心,任勞任怨,自然無為。也隻有內心真正由裏而外歡喜樂道,才能流露出這麽安詳自在的境界。“美、甘、安、樂”四字便是大歡喜心,便是老子的《道德經》,便是無為而治。


    佛家釋迦牟尼,修學戒定慧三無漏學,發的是慈悲喜舍四無量心。其心時時常在定,無有不定時,為什麽定呢?因為時時法喜充滿,處處禪悅為食,故能攝心為戒,因戒得定,因定發慧。可見佛家三藏十二部經典無一不是從法喜禪悅之中流露出來的。而我們要常隨佛學,就是常隨歡喜心學。隻有心中常存歡喜,才能真正契入佛境界,得真實受用。


    享受閱讀樂趣,盡在吾網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養生菜根譚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草嶺書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草嶺書齋並收藏養生菜根譚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