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鄉鎮機關的曆史變遷,描寫鄉鎮幹部的生存狀態。紀實中國鄉村的風雲變幻,刻畫基層人物的人生畫卷。是對鄉鎮機關的真實寫照,是對鄉鎮幹部的人文關懷。


    蘭汀梅子,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發表作品300餘篇(首),並多次獲獎,著有詩文集《在風中歌唱》。


    王紅衛被辭退後,史玉林接替了辦公室主任。


    這年夏天北京發生了學生**,後來被稱為政治風波。這場政治風波有兩點比較迎合民心**:一是反對腐敗。這時已腐敗成風,人們深受其害,該辦的事不辦,故意拿拿你,刁難刁難你,非要請客送禮才辦,不該辦的隻要有權、有錢、有關係就能辦,腐敗大行其道,反腐敗是人心所向;二是反對官倒。當時正值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期間,國家實行雙軌製,有些人鑽國家政策的空子,利用手中的權利、關係,大肆進行倒批文、倒物質、倒資源,低價進、高價出,倒買倒賣,出現了很多“皮包公司”、“流動公司”,這些人囤積居奇,爆炒物價,致使物價飛漲,物質短缺,借此大發橫財,一夜暴富。腐敗顛覆了人們心中的公平正義,官倒直接影響了國計民生,所以人們對這兩種現象深惡痛絕。個別人正是借著“反腐敗,反官倒”的名義發動了這場學生運動,再加上前期各大媒體的推波助瀾,因此這場風波引起中國民眾的普遍關注。


    人們對《新聞聯播》表現出前所未有的關注,他們對這場運動的了解主要來源於電視。這時電視已飛入平常百姓家,電視在農村已基本普及,雖說屏幕小、頻道少,但看新聞還是沒問題的,它與原來的傳統媒體廣播、報紙相比,方便、快捷、直觀,身不出門,足不出戶,就可以看到天南海北、國內國外發生的大事,還能看戲看電影,真是好上天了。通過電視北京***好像就在咫尺之間,電視使本來遠離政治中心的老百姓置身其中。


    當時農村正值“三夏”大忙季節,鄉鎮幹部都下到村裏進行督收督種,史玉林來到所包村大王莊。村子裏很僻靜,人們大都到田地裏收麥子去了。經過幾年包村,史玉林對大王莊的主要幹部和部分群眾的地塊所在位置已經很熟悉,他就騎著自行車徑直來到大田裏,順便查看一下收麥的進度,主要是見見村幹部,問問情況,督促督促收麥進度。


    這樣想著不知不覺就來到了王魁的地頭,他把自行車停在路邊,向田裏走去。


    這塊麥田地麵很大,一眼望不到頭,王魁的這塊地已經收完,他和兒子王紅衛正領著幾個人在往一輛手扶拖拉機上裝麥捆。


    史玉林隔老遠就喊:“哎,麥子收的咋樣了?”自從姐姐嫁到大王莊,按輩分排王魁喊他爺後,他就沒法稱呼他王魁了,叫他哥亂了輩分,叫他王書記有點生分,直呼其名人家明擺著比自己歲數大,所以史玉林幹脆什麽也不稱呼他了,見了他就用“哎”代替。


    王魁見史玉林喊他,停止手中的活走過來說:“小爺,這麽熱的天,你不在家(單位)涼快,跑來幹啥?”一邊說著一邊轉身對兒子說:“紅衛,讓大夥也到路邊樹下涼快涼快,歇歇氣喝口水,一會再幹。”


    王紅衛就帶著幾個人跟過來。


    幾個人一起來到路邊一棵大樹下。


    王魁掏出煙袋遞給史玉林,史玉林接過來吧嗒了兩袋煙,還給王魁問:“你家的麥子收的咋樣了?”


    王魁指著樹下的幾個人答:“俺花錢雇了幾個人幫忙,快收完了。”


    史玉林笑著打趣王魁:“你花錢雇工,不怕別人說你剝削人?”


    王魁笑著說:“現在政策允許,俺出錢,人家幹活,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啥剝削不剝削,俺又不是白用人家。”王魁補充道,“再說麵粉廠擴建,啤酒廠上馬,一堆事等著我,趕緊收完了,好去忙那邊的事。”


    史玉林望著大田裏還有很多人家的麥子未收,就問:“今年與往年相比恁村收麥的進度怎麽慢了許多?”


    王魁說:“看電視耽誤的。這幾天人們跟瘋了一樣,一到《新聞聯播》時間,正在地裏幹活,拿啥拋啥往家裏跑,趕著回去看***廣場學生靜坐的情況,隔往常這時候,在地裏幹活的人不幹到晚上八、九、十來點不收工。”


    史玉林著急地說:“這怎麽行?你得催催群眾,不敢讓耽擱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鄉鎮政府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蘭汀梅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蘭汀梅子並收藏鄉鎮政府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