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鄉鎮機關的曆史變遷,描寫鄉鎮幹部的生存狀態。紀實中國鄉村的風雲變幻,刻畫基層人物的人生畫卷。是對鄉鎮機關的真實寫照,是對鄉鎮幹部的人文關懷。


    蘭汀梅子,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發表作品300餘篇(首),並多次獲獎,著有詩文集《在風中歌唱》。


    經過長達七個多小時的激烈辯論,最後合議後,法庭宣布313戶農民勝訴。


    聽到這個判決,王利良和那些“假種子”的受害農戶激動的喜極而泣。不知誰買來了鞭炮,他們在法庭門口點著,紅色的爆竹在空中炸開了花,煙火像喜氣一樣在人群中彌漫,人們奔走相告,共同慶祝這個勝利的消息。


    有個農民感慨著說:“做夢都想不到,咱老百姓,咱農民跟政府部門打官司,還能打贏。”


    圍觀的群眾說:“這世道真是變了,變得越來越好了。”


    王利良說:“這都是黨和政府領導的好,沒有黨的好政策,咱老百姓,咱農民,就不可能打贏這場官司。”


    “是啊,是啊,有黨和政府給咱老百姓撐腰,咱老百姓的日子會過的越來越好。”


    中國解放都半個多世紀了,人們還動不動就習慣地把功勞往**黨頭上記,可換句話說,不論是依法治國,還是以德治國,都離不開共**黨的領導,所以老百姓把功勞記在黨和政府的頭上也沒錯。


    有記者把以上對話原封不動地引用到了新聞報道裏,此報道在黨報黨刊上發表後引起極大反響,各大報紙爭相轉載。全國乃至各地的法製報刊也從不同角度對這起民告官、坑農害農的“假種子”事件進行了全麵報道。宋慧敏因此而成為新聞人物,名聲大振,當初不願代理此案的律師事務所所長及那些資深律師後悔不迭。


    麵對滾滾**,懷川縣委、縣政府做出了積極的回應,他們首先對農業局的班子進行了大換血,對所涉工作人員進行了嚴肅處理,一直在家賦閑的原種場高大農技師走馬上任當了局長,他明確表態將積極協調有關部門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賠償農民的損失。


    但是真正得到賠償的隻是一少部分人,因為很多農民提供不出有力的證據,他們手中既無購買種子時的發票,又無土地減產或絕收的證明,僅憑上下一張嘴,到底能否采信,這也是原被告律師爭論的焦點問題之一。而法律是重證據,不重口供,所以法庭不予采信。這些農民也覺得無憑無據的,無法說事,他們隻好啞巴吃黃連,自認倒黴。其實中國的老百姓,尤其是中國的農民,是最能忍辱負重、最吃苦耐勞、最容易滿足、最謙讓寬容的人群,他們不會得理不讓人,不會宜將剩勇追窮寇,他們隻要有一碗飯吃,就會安分守己的過生活,所以他們不再在這件事上糾纏不休。而大王莊的王利良等幾十家農戶是少數得到賠償的那部分群眾。當時村裏幾十家農戶的種子都是王利良和組裏另一個年輕人代買的,他們集中購買回去然後再分給農戶,所以他們購買時索要了條據,條據上蓋著縣原種場的公章,雖然這不是正規發票,但簽著倒賣“假種子”者的大名,而且有圖片、有錄音為證,所以他們得到了賠償。事後,有好事之人將這起“民告官”案件演繹了幾個不同的版本:


    版本一:有人說這是一起官場鬥爭,縣委、縣政府某些主要領導早就想動動農業局的班子,可一直找不到合適的理由,“假種子”事件使他們正好有了撤換原班子人馬的理由,如果沒有縣委、縣政府以及縣領導的暗中支持,這起案件就不可能打贏。


    版本二:說宋慧敏是高大農技師的親戚,她之所以那樣用勁幫農民打官司,就是為了高大農技師能入主農業局。


    版本三:說王利良的小舅是鄉長,他小舅的嶽父,也就是宋慧敏的父親,是市裏的離休老幹部,市長原是他嶽父的部下,所以王利良才能打贏這場官司。


    版本四:說那家全國法製報刊的女記者,是宋慧敏的大學同學,在校時住的上下鋪,關係很鐵,所以她才不遺餘力地對這起坑農害農的“假種子”事件進行了全麵報道。宋慧敏在心裏暗暗慶幸,幸虧這位女記者不是男的,要不還不定演繹出什麽來呢。


    前一條傳的是真是假,不得而知,但後幾條肯定是無稽之談,聽到這些傳言,史玉林和宋慧敏都感到啼笑皆非。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鄉鎮政府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蘭汀梅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蘭汀梅子並收藏鄉鎮政府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