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鄉鎮機關的曆史變遷,描寫鄉鎮幹部的生存狀態。紀實中國鄉村的風雲變幻,刻畫基層人物的人生畫卷。是對鄉鎮機關的真實寫照,是對鄉鎮幹部的人文關懷。


    蘭汀梅子,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發表作品300餘篇(首),並多次獲獎,著有詩文集《在風中歌唱》。


    經濟蕭條後,緊接著就是大裁員,政府部門也不能幸免,鄉鎮機關更是首當其衝。


    早些年政府機關進人控製得很嚴,需要國家、省裏下計劃、報批,即使是縣委書記、縣長的家屬、子女,照樣在企業當工人,那時工人階級是國家的主人,在工、農、商、學、兵中,排行老大,被稱為工人階級老大哥,政治地位高,經濟收入好,有著不可比擬的優越性。而政府部門是文化含量比較高的單位,需要寫寫畫畫,幹得是“耍筆杆”的活,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而當時一般的人都沒有文化,很少人能掂起筆杆寫東西,沒有金剛鑽,就不敢攬那瓷器活,能在工廠當個工人,在商店當個營業員,做點簡單的腦力勞動和機械化操作,是很不錯的,又不費腦筋,工資又不少拿,社會地位還高,所以沒人想著往行政機關、事業單位擠,但不是說行政機關、事業單位就沒有自己的優勢,但那是文化人待的地方,上衣口袋掛支鋼筆曾領風騷幾十年,因為那是機關人員、是文化人的象征,曾為當時最時髦的裝飾,那個美氣啊神氣啊,就別提了。但進行政機關需要文化,需要國家有政策,下指標,需要申請報批,有時十年、八年都批不下一個指標,所以兩個陣營的人各有優勢,各得其所。


    到了七十年代末期,行政機關人員出現老化,人才出現斷層,尤其是鄉鎮機關,因為地處鄉下,麵向農村,條件艱苦,任務繁重,行政人員隻有向上流動,很少有向下流動的,所以出現嚴重短缺。為了緩解人員緊張的狀況,經市、縣批準,就在農村招募了一批聘用製幹部,以及以工代幹、臨時工人員,他們在鄉鎮人員青黃不接的時候,曾發揮了重要作用,為鄉鎮工作做出了貢獻。


    到了八十年代中期,上述局麵發生了變化,工人階級的地位開始下降,知識分子的地位開始上升,尤其是恢複高考製度後,萬人爭擠“獨木橋”,就是為了有朝一日,跳得“龍門”,吃上皇糧,進入行政機關、技術部門。大學生開始一批批的畢業,這些天子驕子,當然要首先充實到人才緊缺的行政部門,省、市、縣,最後才輪到鄉鎮,史玉林是分配到懷川鄉的第一個大學生,自他之後,每年都有幾個大學生分到懷川鄉。這時國家也將省、市、縣、行政部門的用人*權下放到地方,行政編製控製相對放鬆。隨著大眾文化水平的總體提升,初中教育、高中教育得到普及,那種一般人拿不起筆的曆史已一去不複返。填個報表、程序化地寫一個小公文、比葫蘆畫瓢寫個小材料,可以說幹多了誰都會,真不濟調進機關幹些打雜、跑腿、接聽電話、打掃衛生的活照樣可以,畢竟需要創造性地長篇大論地寫報告的隻是少數人,而這些人想當初是文字、打雜、跑腿全拿,但現在時代不同了,有文化的人多了。社會分工越來越細了,發展到當下不會寫東西照樣可以當辦公室主任,我隻要會拿著雞毛當令箭指揮別人寫東西就成。現在不是流行三句話嗎?一等秘書跟領導,二等秘書寫報告,三等秘書編小報。會不會寫東西不再成為行政人員的必備素質,而那些高力士、李蓮英式的人物卻大行其道。隻要會溜、會拍、會看領導的眼色行事,會給領導斂財就行,字字珠璣算什麽,比得上真金白銀嗎?


    既然行政機關已不再是建國初期那樣的肅穆之地,不再是文化人聚集的地方,而是各色人等都需要的地方,為什麽你能進我就不能進,誰不知財政飯吃起來香,吃起來省心,吃的安穩,何苦留在企業裏,今天發不下工資,明天麵臨下崗的憂患。於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行政機關進不去,進事業單位,縣城不能進,就進鄉鎮。幾年下來,行政機關、事業單位就由原來的人員緊缺變成嚴重超編,機構臃腫、人浮於事成為政府部門的代名詞,各級財政都舉步維艱,被稱為“吃飯財政”,僅僅能夠維持開支,有的連“吃飯財政”都維持不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鄉鎮政府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蘭汀梅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蘭汀梅子並收藏鄉鎮政府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