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正是這個讓大隋勞民傷財的大運河工程為唐帝國在世界上崛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前人種樹,後人乘涼,這本是世間常事。


    可歎大唐這個“後人”卻不知廉恥地把功勞一把攬過,對大隋這個“前人”的付出和鋪墊視若不見,反倒一味去竭力誇大其不恤百姓的殘暴,勞民傷財的狠毒,其用心實是可鄙到了極處。


    辭其咎隋煬帝楊廣一生固然為國為民做出了很多重大貢獻,曾一度展現出一代英主、千古明君之氣象,但由於門閥體製的桎梏和他自身性格的缺陷,到了治政的晚期,竟然走上了昏聵怠政的道路,令無數曾經欽佩景仰他的臣民大失所望。


    雖然大隋最終的崩塌是無數人綜合作用的結果,不能歸罪於煬帝一人,但作為帝國的最高決策者,對於大隋的亡國,以及百姓在戰亂中的流離失所,屍骨遍地,楊廣顯然都難辭其咎,毫無疑問應該承擔相應的領導責任。


    十一、窮奢極侈楊廣為人喜歡擺譜,好麵子,愛搞排場,是一個奢靡浪費,崇尚浮華,揮霍無度的帝王。


    大隋朝連續三次伐高句麗無果,已然喪盡了威信,但到了這種時刻他還不知道善待百姓,反而聽信一些書生之言,大造宮室以示太平。


    極盡富麗堂皇之能事的觀文殿剛剛落成,就又建了儀鸞殿,並緊跟著下旨修建南方行宮,計十六座,極盡奢華。


    建造顯仁宮時,楊廣遣人大力搜羅大江以南、五嶺以北的奇材、異石,又下令各地貢獻草木花果、奇禽異獸。又將被楊玄感放火燒毀的龍舟重新修葺,比原來的更加富麗堂皇。


    還在東都西郊修造西苑,方圓達二百裏,耗資極其巨大。當然,在曆代君主中,如楊廣般大建宮室者比比皆是,倒也並非楊廣一人如此。


    楊廣固然奢靡,但在帝王中也不過中等,僅僅指責他揮霍無度,卻對其他奢侈浪費更甚的君王視若不見是不公正地。


    號稱千古明君的唐太宗也絕不是儉省之君,他大修宮殿,宮中多用金玉裝飾,靡費頗大,私造宮殿的數量規模更是隋煬帝的數倍。


    不過李世**氣好,他搶到手的新帝國正朝氣蓬勃,大建宮室時天下太平,所以並無逼反百姓之憂。而楊廣在天下已亂後仍然不改奢靡,就不免失了審時度勢之明。


    況且李世民試圖營造納諫惜民的形象,所以在諫官的進言下,對自己勞民傷財的行為時常有所收斂,所以總體看來,他一生的奢侈鋪陳尚且要略遜於隋煬帝。


    十二、不恤百姓楊廣生性貪慕虛榮,每當其它國家的人前來朝拜,他便會產生一種極強的滿足快感,所以在親自遠征打通絲綢之路後,他便急急邀請塞外諸胡到中原來遊玩朝見。


    為了在周邊國家、部族麵前充門麵,炫耀大隋的富足,他還命令西域商人所過郡縣必須殷勤招待,沿途白吃白住,飯店酒肆不準收取分文,令沿途百姓不堪其擾。


    楊廣於公元610年正月在洛陽大擺百戲,迎接前來朝貢的西域商人,奢侈的慶祝活動長達一月之久,耗資無數。


    為了向外族炫示豪富,楊廣下令將洛陽的店鋪都用帷帳裝飾,把彩帛纏在樹上,結果西域人看後反而覺得不解:“中國亦有貧者,衣不蓋形,何如以此物與之,纏樹何為?”


    大隋和西域商人的貿易原本應該是雙方互利地,但隋煬帝所做的卻是賠本的買賣,讓西域商人們免費吃飯,免費住宿,走時還給予很多的賞賜,用巨額國財換取自己大方仁厚的虛名,最終麵子是賺足了,錢也賠老了。


    這其實就是中國古代典型的朝貢式貿易,小國前來朝拜,藉此從中華得到大量的金珠賞賜和急需物資,而中原帝王則得到萬國來朝的榮耀。楊廣的朝貢式貿易使國家耗費了巨額錢財,百姓也因此負擔大增。


    在絲綢之路打通後,本應給百姓帶來極大好處,可在短期內卻反而給百姓帶來了負擔。隋文帝交到隋煬帝手中的大隋朝雖然號稱富庶,但卻隻是國家儲備富足,與文景時期藏富於民不同,富得並不紮實。


    即使在三征高句麗之前,隋朝百姓的貧富差距也很大,底層百姓的日子十分清苦,缺吃少穿,所以楊廣這種借貿易之名炫耀自己文治武功,慷百姓之慨的做法讓人們心裏都不舒服,這和*當年為了第三世界領袖的虛名而從困苦不堪的百姓口中奪食,多年間無償大筆援助亞非拉窮國,甚至在百姓大批餓死的那三年中也不停止的自私行為是同樣的性質。


    犧牲自家百姓的利益,去博取外人的幾句稱讚,這充分暴露出楊廣不知愛惜百姓的特點。他是一位極富進取心的有為君主,卻絕非一個體恤民間疾苦的帝王,這是他一生最大的過失,也是促成隋末亂局的重要根源之一。


    正是因為楊廣生具行事任性,不恤百姓的性格,才會想怎麽折騰就怎麽折騰,壓根兒不管百姓們能否承受,而其他廟堂重臣高高在上,也不會在乎底層百姓的死活,所以隋廷征發、聚斂無度,最終逼反了不計其數的老實百姓。


    在三次征遼的過程中,隋煬帝先後征用了三百多萬民夫,很多人活活累死病死在路邊,全國大量地方出現男丁不足的現象,不得不靠婦女和老人來從事生產。


    一征高句麗失敗後,他在國力尚未恢複前就發動第二、第三次征遼戰爭,逼反了無數百姓,一個能顧惜子民死活的帝王不會像楊廣這麽急躁。


    李世民征遼東一樣是兩次無功而返,李治即位後一時也無法滅掉高句麗,但李世民和李治比楊廣強的地方,就在於他們能忍能等,硬攻拿不下就持久地襲擾,國內不靖就立刻在遼東罷兵,緩解百姓的壓力,所以才能把對遼東的戰爭持續進行二十三年之久,最終滅掉高句麗,自己卻不會如隋朝般被大規模征發拖垮。


    十三、役民過重楊廣少年時雄姿英發,才華橫溢,頭腦精明,是一個生活態度積極,進取心十分強烈的人。他十四歲時就已經擔任大軍統帥的重任,領兵北征突厥,令塞外諸胡近十年不敢南下牧馬。


    十九歲時又率領數十萬大軍掃平南陳諸國,為大隋打下了大片疆土。那時的楊廣光芒四射,讓天下大部分賢才,無論世家子弟還是寒門才俊,都佩服得五體投地,所以才能夠順理成章、眾望所歸地取代其兄楊勇,從楊堅手中接過大隋江山。


    楊廣心高誌遠,懷抱天下,在主觀願望上極欲成為一代聖君。他素來崇拜秦皇漢武,希望自己也能夠成為那樣的帝王,做出一番轟轟烈烈、名垂千古的偉大功業。


    在楊廣看來,不做出幾件驚天動地的大事,留下千古之英名,就枉為帝王一場。


    也正因有此遠大的誌向,楊廣一直固執地踐行著自己的理念,不辭勞苦東征西討,還時常做出遺澤後世的壯舉。


    在登基之後,楊廣一度有所作為,開文館,禮儒生,令長安、洛陽一帶胡風盡去,文氣複興。又不拘一格選用良將,使得羅藝、麥鐵杖這樣出身寒微的人也能與世家子弟同列,一時麾下俊傑雲集。


    然後楊廣運籌帷幄,派遣將士擊敗突厥和吐穀渾,開疆擴土,又親征打通絲綢之路,他也因此被周邊各國尊為“天可汗”。


    可以說,楊廣的前半生英明神武,是曆史上少見的一代雄主。然而楊廣自繼位之後,十幾年來幾乎每年都興兵討伐不臣之國,征突厥,伐契丹,討高昌,攻高句麗……一係列的戰爭雖然成功地開疆拓土,令四夷賓服,卻也把國力揮霍到了極限,給百姓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而在沉重的兵役負擔下,他又同時修建大運河,進一步增加了百姓負擔。


    而真正致命的還是在這些基礎上的三次征遼,每次強行征發數百萬人,把大隋拖入了曠日持久的戰爭泥潭,民間怨聲載道,百姓不堪兵役之苦,為了逃避沉重的徭役而紛紛造反,一時盜匪蜂起,天下大亂。


    隋煬帝的過失就在於他誌向過於高遠,太想建立偉業,證明自己了,於是試圖在短短十幾年間就做出許多成就,而這些大工程本該由幾代人來緩緩實現才穩妥,百姓才好承受。


    楊廣的急切之心和他不體恤百姓的性格結合起來,便造成了征伐無度,操之過急,役民過重,這也是隋末亂局出現如此之早,爆發如此洶湧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蹶不振楊廣前半生順風順水,為天下人所敬重,在誌得意滿之際征高句麗,意圖錦上添花,一心以為可以摧枯拉朽般輕易取勝,結果卻因為過分自信輕敵,慘敗而回,這不免令楊廣在武勳上感到大為失意。由於迫不及待要洗雪前恥,重振大隋的聲威,壓服周邊各部,也急於重塑自己的名望,他急急又對高句麗發動了兩次大規模的攻伐,卻每次都無功而返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朝那些事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朝月清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朝月清風並收藏唐朝那些事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