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他楊廣“以天下承平日久,士馬全盛,慨然慕秦皇、漢武之事”,“天才”加上難得的曆史機遇,使自己完全有可能“奄吞周漢”,建立一個“兼三才而建極,一*而為家”的王朝,實現“日月所照,風雨所沾,孰非我臣”的政治理想,在曆史上寫下自己偉大的名字,成為“子孫萬代莫能窺”的千古一帝。為了在有生之年完成這一理想,他必須隻爭朝夕。應該說,大隋臣民遇到了自己這樣的皇帝,是他們的幸運。
但是,庸眾們短時間內理解不了自己的政治藍圖,這也在意料之中。對他們進行一些詳細的解釋是必要的。他多次召集大臣們召開禦前會議,滔滔不絕地解釋自己的政治構想,他從來沒有想到自己的口才這樣好。
他說,從表麵上看,父親治下的大隋天下四海安寧。其實,帝國的統一並不牢固,隋朝開國到現在已經發生了四次重大的叛亂,多數發生在新統一地區。這標誌著南方與北方在精神上還沒有真正統一,帝國各部並沒有真正融合。
他提醒大家,曆史是有慣性的,從平定江南到現在,大隋王朝的統一僅僅十二年。在此前,是從漢末開始的近四百年的分裂時期。
在這四百年間,由於中央權力的削弱,地方貴族勢力獲得了極大的發展,形成了中國曆史上獨一無二的門閥士族政治。幾個世家大族聯合起來,就可以更換皇帝。他們一旦失和,又必然會烽火連天。分裂的勢力如同一列高速行駛的火車,經隋文帝的初次刹車,雖然勢頭大大減緩,但勢能還十分巨大。到隋初之時,貴族勢力仍時時威脅著皇權,他們沒有一天不準備著進行陰謀,伺察統治漏洞,有太多的人還在做著劃地自治、黃袍加身的夢。
他指著壁上懸掛的隋王朝地圖說,在這種形勢下,長安這顆釘子已經挑不起新帝國的政治平衡,因為它距江南和山東過遠。剛剛發生的楊諒叛亂就證明了這一點。聽說楊廣登基,這個一直也渴望皇位的弟弟立刻舉起了叛旗。
叛亂發生在山東一帶,由於長安“關河懸遠”,等消息傳到首都,兵亂已經發生了近一個月,給山東地區造成了巨大的破壞。遷都到處於南北結合點上的洛陽,可以一舉調整帝國的政治重心,極大地加強帝國對南方和山東潛在反叛勢力的控製,大幅提升隋帝國的國家安全係數。
而開大運河的功用比遷都將更加長遠。雖然已經統一,南北方之間卻如同剛剛通過手術聯結在一起的器官,不斷發生排異反應。近四百年的分離使得南方和北方形成了明顯的差別。南方經濟富足,北方卻土地貧瘠。南人認為北人都是雜種,粗鄙無文;北人則視南人為被征服者,膽小懦弱。兩地相視,幾如異族。事實上,沒有多少人認為大隋的統一會持續多長時間,習慣了戰亂與紛爭的臣民們在下意識裏還在準備應付下一場背叛、政變或者改朝換代。
楊廣用手指在地圖上從南到北用力劃了一下:要使帝國的統一從形式升華為精神,就需要一個溝通南北的大動脈,不但可以促進南北的物質交流,更可以促成南北的文化融合。隻有這樣,整個民族才能神通氣爽、血脈貫通。
而建設一條貫通南北的大運河就是最好的渠道。
楊廣說,偉大的時代需要偉大的創意。遷都與開河,必將把父皇留下的基業提升一個層次,把隋帝國的萬世之業置於更開闊、深厚、堅固的地基之上,後世萬代都將會記住他們這一代人的功績。
楊廣“發言降詔,辭義可觀”,玉樹臨風的年輕皇帝站在玉階之上,舉止瀟灑,口齒伶俐,顧盼自雄。楊廣的口才和雄辯征服了群臣。大臣們也不能不承認這確實是高瞻遠矚的產物。大臣們對這個年輕人開闊的政治眼光、不凡的政治想象力和巨大的政治魄力不禁刮目相看一場轟轟烈烈的舉國建設運動在隋帝國開展起來,整個帝國都被皇帝灼熱的雄心所烤灼著,烤灼得有一點疼痛。大臣們感覺跟不上楊廣的工作節奏,所有工作人員都不得不跟隨皇帝夜以繼日地加班加點。皇帝每天都不斷詢問工程進展情況,不斷親自查看圖紙、督促進度。
在國內諸項大工程的前期工作安排得差不多了以後,楊廣又開始了馬不停蹄的巡視。他最瞧不起的就是那些淹留深宮的缺乏男人氣的君主。他曾把南朝滅亡的原因歸結為“江東諸帝多傅脂粉,坐深宮,不與百姓相見”。他先是舉行了規模巨大的南下江都活動,一方麵為大運河一期工程剪彩,另一方麵也是為了視察他離開四年後南方的發展情況。從南方回來,他又率領五十萬大軍出塞,巡行北方草原,意在陳兵耀武,以堅突厥內附之心。從那之後的十四年,這個精力充沛的男人待在宮中時間隻有四年,其餘大部分時間是花在巡遊的路上。他遠赴涿郡(北京),親自考察進軍高麗的路線。他出巡青海,了解吐穀渾王國的情況……即使在巡遊路上,他也沒有一天停止處理政務。這個精力充沛得令人驚訝的皇帝在長時間登高涉遠之後,每天還要看奏折到深夜。在巡遊期間,他還不斷地關注工程進展情況,發布一個接一個重大的命令,推行一項又一項重要的改革。事實上,他應該登上中國皇帝勤政排行榜而不是“**排行榜”。他實在是沒有多少時間用來與更多女人談情說愛,卿卿我我。自十四歲與江南大族之女蕭氏結婚,直到他去世,他始終與元配如膠似漆、情投意合,這在曆代帝王中並不多見。
如果以不帶任何偏見的眼光來看隋煬帝的這兩項政治構思,我們不能不承認這確實是雄才大略的構想。
然而,在古代史家眼裏,這些舉動正是隋煬帝的罪惡紀念碑隋煬帝修建東都的理由在他的詔書中說得已經很充分了。這篇全文載於《隋書》的詔書論證充分、言辭得體,十分明確地從地理、經濟角度說明了遷都的必要性。可是千餘年來,這篇詔書都被視而不見,隋煬帝的高瞻遠矚被後世史家解讀為神誌昏亂。比如《資治通鑒》即采用野史的說法,認為隋煬帝修建東都是因為聽信了一個術士的一句胡言亂語:
隋煬帝剛剛即位,術士章仇太翼對他說:“陛下是木命,居住在西方不祥。讖語有雲:‘修治洛陽還晉家’,所以陛下應該修建洛陽為首都。”隋煬帝深以為然。……下詔於伊洛建東京。
而修建大運河的理由,被曲解得更為可笑。《開河記》稱,由於“睢陽有王氣”,隋煬帝為了防止此地造反,鑿穿“王氣”,遂興此大工。另一種更為流行的說法是,楊廣此舉,僅僅是為了方便到南方遊玩。
楊廣地下有知,一定會不解這些曆史學家究竟與他有何深仇大恨,如此不放過任何一個誣蔑他的機會。
其實,曆史學家們與隋煬帝沒有私仇,他們有的是公憤。因為在他們看來,繼“不守名分”之後,楊廣又犯了第二個大錯:“多欲好動”。
“欲”在中國人眼裏是一個充滿邪惡氣息的危險詞匯。在它充滿渴望和張力的外表背後,潛伏著不可預知的懲罰和災難。在中國文化中,時刻標識著對“欲”的警告:
酒是穿腸的**,色是刮骨的鋼刀,氣是下山的猛虎,錢是惹禍的根苗。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二八佳人體似酥,腰間懸劍斬愚夫,雖然不見人頭落,暗裏教君骨髓枯……
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分歧從某一個角度來說就是貧窮文化與富足文化的區別。希臘—羅馬文明產生的背景是富足而不是貧窮。貿易船隊源源不斷地從海外給希臘帶來巨額金幣,而羅馬帝國則靠對外擴張來攫取驚人的財富。富足的經濟背景使他們對生活的看法與當時的中國人截然不同。西方文化肯定*。希臘人主張人在有限的年華裏應該大膽地追求享樂。他們不吝於建築豪華的浴室,聘請最好的廚師,購買許多奴隸來服侍自己。他們花巨資建起容幾萬人的劇場,為市民發放看戲津貼。羅馬人則有比希臘人更大的競技場、鬥獸場、公共浴室與神廟。這些建築大多以大理石建成。羅馬人似乎生來就為了享受,他們每年的節日加起來長達三個月。公元106年,圖拉真在羅馬城慶祝達西亞戰役勝利,慶祝活動居然長達一百二十三天。在西方文化中,*是快樂的源泉,是人生的動力,是豐富這個世界的畫筆。
而中國文化是世界上最恐懼*和敵視*的文化之一。中國文化的底色是貧困,數千年來一直在貧困和人口壓力中掙紮的這片土地確實承載不起太多的*。荀子說:“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無爭。爭則亂,亂則窮。”和羅馬人提倡消費主義相反,為了“牢籠天下、防止競爭、預防混亂”,也為了讓更多的人能夠維持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這片土地產生的聖人隻能提倡一種節欲的人生觀。朱熹斷然說:“飲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也就是說,滿足自己的溫飽是一個人的權利。不過,在達到溫飽之後還奢求美味,那就屬於罪惡了。
但是,庸眾們短時間內理解不了自己的政治藍圖,這也在意料之中。對他們進行一些詳細的解釋是必要的。他多次召集大臣們召開禦前會議,滔滔不絕地解釋自己的政治構想,他從來沒有想到自己的口才這樣好。
他說,從表麵上看,父親治下的大隋天下四海安寧。其實,帝國的統一並不牢固,隋朝開國到現在已經發生了四次重大的叛亂,多數發生在新統一地區。這標誌著南方與北方在精神上還沒有真正統一,帝國各部並沒有真正融合。
他提醒大家,曆史是有慣性的,從平定江南到現在,大隋王朝的統一僅僅十二年。在此前,是從漢末開始的近四百年的分裂時期。
在這四百年間,由於中央權力的削弱,地方貴族勢力獲得了極大的發展,形成了中國曆史上獨一無二的門閥士族政治。幾個世家大族聯合起來,就可以更換皇帝。他們一旦失和,又必然會烽火連天。分裂的勢力如同一列高速行駛的火車,經隋文帝的初次刹車,雖然勢頭大大減緩,但勢能還十分巨大。到隋初之時,貴族勢力仍時時威脅著皇權,他們沒有一天不準備著進行陰謀,伺察統治漏洞,有太多的人還在做著劃地自治、黃袍加身的夢。
他指著壁上懸掛的隋王朝地圖說,在這種形勢下,長安這顆釘子已經挑不起新帝國的政治平衡,因為它距江南和山東過遠。剛剛發生的楊諒叛亂就證明了這一點。聽說楊廣登基,這個一直也渴望皇位的弟弟立刻舉起了叛旗。
叛亂發生在山東一帶,由於長安“關河懸遠”,等消息傳到首都,兵亂已經發生了近一個月,給山東地區造成了巨大的破壞。遷都到處於南北結合點上的洛陽,可以一舉調整帝國的政治重心,極大地加強帝國對南方和山東潛在反叛勢力的控製,大幅提升隋帝國的國家安全係數。
而開大運河的功用比遷都將更加長遠。雖然已經統一,南北方之間卻如同剛剛通過手術聯結在一起的器官,不斷發生排異反應。近四百年的分離使得南方和北方形成了明顯的差別。南方經濟富足,北方卻土地貧瘠。南人認為北人都是雜種,粗鄙無文;北人則視南人為被征服者,膽小懦弱。兩地相視,幾如異族。事實上,沒有多少人認為大隋的統一會持續多長時間,習慣了戰亂與紛爭的臣民們在下意識裏還在準備應付下一場背叛、政變或者改朝換代。
楊廣用手指在地圖上從南到北用力劃了一下:要使帝國的統一從形式升華為精神,就需要一個溝通南北的大動脈,不但可以促進南北的物質交流,更可以促成南北的文化融合。隻有這樣,整個民族才能神通氣爽、血脈貫通。
而建設一條貫通南北的大運河就是最好的渠道。
楊廣說,偉大的時代需要偉大的創意。遷都與開河,必將把父皇留下的基業提升一個層次,把隋帝國的萬世之業置於更開闊、深厚、堅固的地基之上,後世萬代都將會記住他們這一代人的功績。
楊廣“發言降詔,辭義可觀”,玉樹臨風的年輕皇帝站在玉階之上,舉止瀟灑,口齒伶俐,顧盼自雄。楊廣的口才和雄辯征服了群臣。大臣們也不能不承認這確實是高瞻遠矚的產物。大臣們對這個年輕人開闊的政治眼光、不凡的政治想象力和巨大的政治魄力不禁刮目相看一場轟轟烈烈的舉國建設運動在隋帝國開展起來,整個帝國都被皇帝灼熱的雄心所烤灼著,烤灼得有一點疼痛。大臣們感覺跟不上楊廣的工作節奏,所有工作人員都不得不跟隨皇帝夜以繼日地加班加點。皇帝每天都不斷詢問工程進展情況,不斷親自查看圖紙、督促進度。
在國內諸項大工程的前期工作安排得差不多了以後,楊廣又開始了馬不停蹄的巡視。他最瞧不起的就是那些淹留深宮的缺乏男人氣的君主。他曾把南朝滅亡的原因歸結為“江東諸帝多傅脂粉,坐深宮,不與百姓相見”。他先是舉行了規模巨大的南下江都活動,一方麵為大運河一期工程剪彩,另一方麵也是為了視察他離開四年後南方的發展情況。從南方回來,他又率領五十萬大軍出塞,巡行北方草原,意在陳兵耀武,以堅突厥內附之心。從那之後的十四年,這個精力充沛的男人待在宮中時間隻有四年,其餘大部分時間是花在巡遊的路上。他遠赴涿郡(北京),親自考察進軍高麗的路線。他出巡青海,了解吐穀渾王國的情況……即使在巡遊路上,他也沒有一天停止處理政務。這個精力充沛得令人驚訝的皇帝在長時間登高涉遠之後,每天還要看奏折到深夜。在巡遊期間,他還不斷地關注工程進展情況,發布一個接一個重大的命令,推行一項又一項重要的改革。事實上,他應該登上中國皇帝勤政排行榜而不是“**排行榜”。他實在是沒有多少時間用來與更多女人談情說愛,卿卿我我。自十四歲與江南大族之女蕭氏結婚,直到他去世,他始終與元配如膠似漆、情投意合,這在曆代帝王中並不多見。
如果以不帶任何偏見的眼光來看隋煬帝的這兩項政治構思,我們不能不承認這確實是雄才大略的構想。
然而,在古代史家眼裏,這些舉動正是隋煬帝的罪惡紀念碑隋煬帝修建東都的理由在他的詔書中說得已經很充分了。這篇全文載於《隋書》的詔書論證充分、言辭得體,十分明確地從地理、經濟角度說明了遷都的必要性。可是千餘年來,這篇詔書都被視而不見,隋煬帝的高瞻遠矚被後世史家解讀為神誌昏亂。比如《資治通鑒》即采用野史的說法,認為隋煬帝修建東都是因為聽信了一個術士的一句胡言亂語:
隋煬帝剛剛即位,術士章仇太翼對他說:“陛下是木命,居住在西方不祥。讖語有雲:‘修治洛陽還晉家’,所以陛下應該修建洛陽為首都。”隋煬帝深以為然。……下詔於伊洛建東京。
而修建大運河的理由,被曲解得更為可笑。《開河記》稱,由於“睢陽有王氣”,隋煬帝為了防止此地造反,鑿穿“王氣”,遂興此大工。另一種更為流行的說法是,楊廣此舉,僅僅是為了方便到南方遊玩。
楊廣地下有知,一定會不解這些曆史學家究竟與他有何深仇大恨,如此不放過任何一個誣蔑他的機會。
其實,曆史學家們與隋煬帝沒有私仇,他們有的是公憤。因為在他們看來,繼“不守名分”之後,楊廣又犯了第二個大錯:“多欲好動”。
“欲”在中國人眼裏是一個充滿邪惡氣息的危險詞匯。在它充滿渴望和張力的外表背後,潛伏著不可預知的懲罰和災難。在中國文化中,時刻標識著對“欲”的警告:
酒是穿腸的**,色是刮骨的鋼刀,氣是下山的猛虎,錢是惹禍的根苗。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二八佳人體似酥,腰間懸劍斬愚夫,雖然不見人頭落,暗裏教君骨髓枯……
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分歧從某一個角度來說就是貧窮文化與富足文化的區別。希臘—羅馬文明產生的背景是富足而不是貧窮。貿易船隊源源不斷地從海外給希臘帶來巨額金幣,而羅馬帝國則靠對外擴張來攫取驚人的財富。富足的經濟背景使他們對生活的看法與當時的中國人截然不同。西方文化肯定*。希臘人主張人在有限的年華裏應該大膽地追求享樂。他們不吝於建築豪華的浴室,聘請最好的廚師,購買許多奴隸來服侍自己。他們花巨資建起容幾萬人的劇場,為市民發放看戲津貼。羅馬人則有比希臘人更大的競技場、鬥獸場、公共浴室與神廟。這些建築大多以大理石建成。羅馬人似乎生來就為了享受,他們每年的節日加起來長達三個月。公元106年,圖拉真在羅馬城慶祝達西亞戰役勝利,慶祝活動居然長達一百二十三天。在西方文化中,*是快樂的源泉,是人生的動力,是豐富這個世界的畫筆。
而中國文化是世界上最恐懼*和敵視*的文化之一。中國文化的底色是貧困,數千年來一直在貧困和人口壓力中掙紮的這片土地確實承載不起太多的*。荀子說:“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無爭。爭則亂,亂則窮。”和羅馬人提倡消費主義相反,為了“牢籠天下、防止競爭、預防混亂”,也為了讓更多的人能夠維持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這片土地產生的聖人隻能提倡一種節欲的人生觀。朱熹斷然說:“飲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也就是說,滿足自己的溫飽是一個人的權利。不過,在達到溫飽之後還奢求美味,那就屬於罪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