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皇三年四月,隋文帝任命衛王楊爽等人為行軍元帥,兵分八路出塞攻打突厥。楊爽指揮行軍總管李充等四將由朔州道出塞,與突厥沙缽略可汗在白道相遇,以精銳騎兵五千人掩襲突厥軍隊,大敗突厥,沙缽略丟棄所穿的金甲,潛伏於茂草之中才得以逃脫。


    突厥軍因為缺糧,隻好死人屍骨為糧,加上軍中疾病盛行,因此死亡極多。河間王楊弘率兵出靈州(今寧夏靈武),敗沙缽略的另一部,殲敵數千人。


    夏州總管豆盧勣出夏州(今陝西橫山)。幽州總管陰壽率領步兵、騎兵共十萬出盧龍塞(今河北喜峰一帶),攻打投靠突厥的高寶寧。


    高寶寧向突厥求救,但突厥正在抵禦隋軍,無法救援。高寶寧無奈,隻得棄城逃入沙磧,隋平定了盧龍各縣。高寶寧在後為其部下所殺。秦州總管竇榮定率領九總管步、騎兵三萬人兵發涼州,與阿波在高越原對峙,阿波屢戰屢敗。


    長孫晟當時在竇榮定軍中擔任偏將,他派人離間阿波,並促使阿波遣使隨長孫晟入朝請和。沙缽略素來嫌忌阿波驍勇驃悍,他自白道敗歸途中,聽說阿波向隋晴和,於是舉兵掩襲北邊阿波所部,大破之,殺阿波之母。


    阿波向西投奔達頭可汗。達頭勃然大怒,就派阿波率軍攻打沙缽略。阿波的部屬紛紛前來,將近十萬騎兵。阿波屢敗沙缽略,重新收複了失地,兵勢更盛。突厥貪汗可汗一向與阿波和睦,沙缽略奪了他的部落之後,貪汗也逃奔達頭可汗。


    沙缽略的堂弟地勤察因與沙缽略有矛盾,就率部叛歸阿波。此後雙方互相死掐,用兵不斷,各派使節向隋請和求援,隋文帝理都不理,任他們狗咬狗。


    開皇三年六月,突厥進犯幽州、總管李崇率三千人拒戰,全軍覆沒。七月,任命周搖為幽州總管,八月,尚書仆射高熲出寧州道(今甘肅寧縣),內史監虞慶則出原州道(今寧夏固縣),兩路攻打突厥。


    此次出兵,以攻代守,阻止突厥南下幽州。開皇四年(公元584年)二月,達頭向隋請降,沙缽略屢敗於隋,也向隋請和。千金公主宇文氏也請求改姓楊氏,作隋文帝的女兒。


    於是隋文帝派遣開府儀同三司徐平和出使突厥,改封千金公主為大義公主。晉王楊廣請求乘突厥內外交困之機出兵討伐,隋文帝不許。


    沙缽略既為達頭可汗困擾,又畏懼契丹逐漸強大,於是遣使向隋告急,請求允許他率所屬部落遷徙到大漠南麵,在白道川一帶暫住。隋文帝答應了他的請求,命令晉王楊廣發兵接應,並供給他衣服食品,賞賜他車駕服飾及樂器。


    沙缽略借助隋兵的聲勢,率軍向西擊敗阿波。可阿波所部乘沙缽略可汗後方兵力空虛之機發兵偷襲,虜走了他的妻兒家小;隋軍擊敗阿波,並將所繳獲的人畜物品全部給予了沙缽略。


    沙缽略大喜,上表說:“大隋皇帝真皇帝也,我情願屈膝跪拜,永做大隋的藩附屬國。”於是派他的兒子庫合真入朝為質。不久,沙缽略去世,留下遺言令立弟弟葉護處羅侯為可汗,是為莫何可汗。


    隋文帝派車騎將軍長孫晟為使者,持節冊拜莫何可汗,並賞賜給他鼓吹、幡旗。莫何打著隋朝所賞賜的幡旗,進攻阿波。


    阿波的軍隊被隋軍打怕了,遠遠望見隋軍的旗幟以為莫何得到了隋軍的助戰,紛紛望風降附。莫何於是生擒阿波,並派使者向隋朝上書,請示如何處置他。隋文帝赦免了阿波。後來,處羅侯在西征中中流矢而卒,沙缽略子雍虞閭得立,是為都藍可汗。


    隋文帝依然奉行遠交近攻的策略,將宗室女嫁於都藍之弟突利可汗,以此來離間都藍可汗。都藍果被激怒,都藍與達頭舉兵攻突利,盡殺其兄弟子侄。長孫晟設計挾持突利歸朝,隋文帝封突利為啟民可汗,居五原。


    隋文帝派越國公楊素出靈州,行軍總管韓僧壽出慶州,太平公史萬歲出燕州,大將軍姚辯出河州,攻打都藍。師未出塞,而都藍被其麾下所殺,達頭自立為步迦可汗,屢屢為隋軍所敗。仁壽三年,步迦所部大亂,鐵勒、仆骨等十餘部歸附啟民。


    步迦逃奔吐穀渾,啟民成為**可汗,啟民上表表示:“千萬世長與大隋典羊馬也。”至此,**完全依附隋朝,北部邊疆基本安寧。


    隋文帝的悍內助--文獻獨孤皇後


    在我國曆史上,隋朝與秦朝頗有類似之處:都是在長期的戰亂分裂中建立大一統帝國的;都是延及二世被殺國亡的;並且都還有一個短暫的三世作為過渡;秦、隋之後的漢、唐都開創了長期穩固繁榮的局麵。大的格局相似,其細節自然又各自不同。


    比較有意思的一點差異,是秦始皇以其狼虎之性,淹沒掩蓋了整個六宮粉黛的聲名;而隋文帝以其簡約平樸,卻獨享和造就了一個仁慈明決的悍內助文獻獨孤皇後,令後世婦女掃眉而出。


    獨孤皇後,河南洛陽人,是後周大司馬、河內公獨孤信的女兒。獨孤信與楊堅同朝奉君,那楊堅卻天生異相。《隋書·高祖本記》稱其“文人龍顏,額上有五柱入頂,目光外射,喲文在手曰‘王’,長上短下,沈深嚴重。”即使不懂相麵之術,也知定是無比尊貴之人。


    獨孤信欣欣然便把女兒嫁給了他。獨孤氏初入楊門,年才十四,但也柔順恭孝,不失婦道。楊堅與之兩情相洽,立誓不與其他女子再生孩子,這在封建社會也算得誓約非小了。


    獨孤氏一門親貴,她的姐姐後來成了周明帝的皇後,再後來,她與楊堅的大女兒又成了周宣帝的皇後,貴戚之盛,莫與之比。


    周宣帝朝,楊堅作為國丈,官拜上柱國、大司馬,位尊望隆,宣帝是既忌之且恨之。獨孤氏卻偏能謙恭自守,當世稱為賢婦。及周宣帝崩,周靜帝以幼衝踐祚,楊堅便以假黃鉞、左大丞相職入總百揆,掌理朝政,都督內外諸軍事。


    獨孤氏居處閨闈,卻也明辨時局,力勸楊堅即皇帝位,說:“大事已然,騎獸之勢,必不得下,勉之。”楊堅遂三辭三讓而受禪,建立隋朝,獨孤氏理所當然成了皇後。這獨孤氏即了皇後位,也確能母儀天下。


    當時突厥與中國互市,嚐有明珠一筐,價值八百萬,幽州總管就攛掇皇後買了它。


    豈知皇後凜然道:“這些東西不是我所需要的。現在邊患無窮,將士疲勞,不如拿這八百萬分賞前方將士吧。”此言一出,百官莫不欽服。另外,每年在大理決囚時,獨孤皇後總要涕流滿麵,悲不能已。仁慈如此,卻也明決是非,不枉私情。


    大都督崔長仁是皇後的表兄弟,犯法當斬。隋文帝認為是皇後的親戚,就想赦免了他。


    皇後說:“國家之事,豈可顧私!”於是崔長仁就依法斬了首。還有一個異母兄弟獨孤陀,以貓鬼巫蠱,厭咒皇後,也當斬首。皇後三日不食,為之請命,說:“獨孤陀假如是蠹政害民,按律斬首,我不敢說什麽。


    但現在是詛咒我個人,我不忍心以此害了他。”於是獨孤陀就被免除了死刑。


    所以說獨孤皇後既明決,又複仁慈,深曉事理,是個很不錯的皇後。在輔佐隋文帝執政中,獨孤皇後也頗有作為。


    文帝每次臨朝,皇後必與皇帝一起乘輦車同去,到了朝閣外,皇帝進去了,皇後就留在外麵等候。等候的同時,也頗不清閑,常使派宦官傳遞朝會信息,“政有所失,隨則匡諫,多所弘益。”


    皇帝退朝回宮,兩個人就“同返燕寢,相顧欣然。”縱觀中國曆史,兩口子如此共掌朝綱,恩愛無加,可說是絕無僅有了。夫妻倆經常在一起討論政事,對問題的看法經常保持著高度的一致。


    隋文帝對她是既寵之,又憚之。當時宮中稱為“二聖”。這種情形,偏沒人說她是婦人幹政,原因在於獨孤氏隻做襄助參謀,而決不攬權禦事。當時有司奏請:依《周禮》,“百官之妻,命於王後。”豈料皇後回答:“這是婦人幹預朝政的開端,此例斷不可開。”


    當即就一口回絕了。故“內助”之名切實,之所以加一“悍”字,是因為以下的緣故。獨孤皇後雖然賢德,妒忌之心卻不稍遜。隋文帝的五個兒子,都是她一人生養,此外再無異生之子,這在封建帝王中是十分罕見的。繞是如此,獨孤皇後依然監督彌甚。


    **佳麗無數,隋文帝終日麵對,卻不敢稍所幸禦。終於有一天出了意外。時叛臣尉遲迥的孫女被沒入宮,頗有美姿,楊堅見而大悅,一個把持不住,就臨幸了她。獨孤皇後知道後,就趁著文帝上朝,偷偷把尉遲小姐給殺了。


    文帝散朝,興衝衝跑回**,滿擬重彈佳調,再付巫山,卻不料一盆冷水兜頭澆下,不由得悲極生怒,怨憤無名,就一個人騎了馬,從苑中突騎而出,也不擇路徑,順著山穀一直狂奔了二十餘裏。此一節,很像現代愛情電影中的某一個情節了。


    後來左丞相高頴、右丞相楊素等一路追蹤,扣馬苦諫,楊堅才長歎道:“吾貴為天子,則不得自由!”高穎勸道:“陛下豈得以一婦人而輕天下!”這才怒意稍解。駐馬良久,到半夜這才策馬返回。


    來到宮中,獨孤皇後卻還在宮中端坐等待,並且專門擺下一桌酒席,向夫君“流涕拜謝”,高穎、楊素乘間調和,這一段醋海風波方才平息。


    但高穎因說皇後是“一婦人”,從此便得罪了皇後,由親到疏,漸見冷淡,尤其後來高穎的小妾生了個男孩,這個古代的女權主義者勃然大怒,從此就在隋文帝的耳旁多所僭毀,高穎由是竟黜。


    其他朝中大臣如妾懷孕,獨孤氏照例受不了,必勸文帝申斥之。其“悍”勁之足,不但是嚴管夫君,竟連別人家裏的事也要橫加幹涉。太子楊勇卻偏多內寵,且尤其喜歡小妾雲氏。


    後來正室元妃因心髒病發作死了,雲氏更是萬千寵愛集於一身。這就正好觸了皇後的黴頭。


    又偏有二兒子晉王楊廣,非常善於矯飾,刻意地不喜歡側室,而隻與正室蕭妃一人共居,獨孤皇後就大大地喜歡。兩相比較,優劣立判。後來楊勇終於被廢,楊廣如願以償地做了太子,蓋兆於此。史書稱,“皆後之謀也”。


    可以說獨孤皇後的“悍婦”本色也算發揮得淋漓盡致了,竟波及到皇位繼承的廢立大事。獨孤皇後五十歲而崩,比隋文帝早死了兩年,諡號文獻。合其一生,能博“悍內助”之名,千古之下,一人而已。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朝那些事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朝月清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朝月清風並收藏唐朝那些事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