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深澗中。這是唐代大詩人王維寫的《鳥鳴澗》,詩境優美,將佛性和道性兩種德行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堪稱絕作。
每日口服一首,對身心絕對有益。話說人家王先生幾十年如一日,將身心溶於佛道並存而兼修。
能寫出這樣的驚天地泣鬼神的詩句,也不足為奇。“一生佛道趣,空向綺詞中”。
他做得到,但是這樣的境界對多數人來說是不可能的事兒。這不,在他一百年之前的北周王朝,有個人也曾想這樣做,可惜就做不到。此人名叫衛元嵩,現在在四川成都的野安寺裏,你看這寺名,估計生意就不怎麽樣。
雖然他現在的職業是個出家的和尚,可他感覺自己實在不是做和尚的料,每天和師兄弟一起挑水打柴、誦經打坐、吃齋念佛,最大的娛樂活動也就是聊天,還不能講葷段子。
再加上寺裏的生意又不怎麽樣,香火少得可憐。那些來的施主越來越少,大款那就更少了。那位問為什麽
?這個我們在後麵講,總之一句話,衛元嵩後悔了。要不是聽說當了和尚福利比較好,當初怎麽會遁入空門呢?打死也不幹啊。不過這做和尚和其他行業都一樣,隻要不是太監,後悔都來得及。衛元嵩一想,人生總得有點理想吧,那就辭職吧。
於是跟師父亡名法師說了聲拜拜,然後跳槽了,從佛教空翻到了道教,蓄發留須,工作服也從黑色(緇衣)換成了黃色(黃服)。
還把自己的定位為道士中最舒服的一類:雲遊道士。為什麽和尚不做作道士呢?可能衛元嵩認為這個和自己的專業比較對口。因為他對道家的玄學有一些研究
一切就緒,衛元嵩頭也不回的離開了成都,到長安淘金去了。到了車水馬龍、高樓大廈的長安,一看,首都就是首都,做八抬大轎的多得很,相當於現在的寶馬奔馳了,果然是個有錢的地方,再看看自己,典型的驢友,他感到北漂一族真的不容易,抬頭無親友,低頭思故鄉,可既然出來了,那個鳥不拉屎的野安寺是不想回去了,我就不相信,偌大的長安城,難道就沒有我衛元嵩的一碗飯吃,哪怕是羊肉泡饃也行啊。
可是,物價上漲的厲害,羊肉泡饃也吃不了幾頓了。就在衛元嵩自歎命苦的時候,一個人出現了,此人名叫張賓,也是道士,也是到長安淘金的,兩人一認識,同是長安淘金人,有緣千裏來相逢。
那真是英雄相惜,臭味相投。兩個人好的跟一個人似的。談人生,談理想,什麽都談,就是不談錢。
太俗,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可是生死之間的幾十年總要用吧。終於在兩人一邊談理想,一邊肚子響的時候,張賓提議說,人才如果是被餓死的,那太慘了點,得想點辦法。
衛元嵩表示讚同。據說人在壓力的情況下,能夠激發巨大的潛能,在公元564年的長安,在沒有電氣設備的油燈下,在腸胃的抗議聲中,兩個一無所有的年輕道士,為了生存,策劃出了一個高超的方案。
這個方案現在看來都是極具現代營銷創意的。第一步:建立炒作團隊。第二步:製造話題,引發爭議第三步:自我包裝,吸引眼球。第四步:成功簽約,名利雙收。
我們來看看他們具體是怎麽操作的:首先炒作團隊骨幹就是他們兩個人。然後製造話題:這個要點水準的。前段時間傳的沸沸揚揚的“李一事件”,大家也許聽說過,有個道士李一,利用了健康養生的話題套了大批的明星富豪。但是在一千四百年前,在那個出行基本靠走、通訊基本靠吼、取暖基本靠抖的年代,工作節奏比較慢,亞健康的人也不多,所以養生說還不流行。
但是當時流行一種東西,叫讖(chen)語。所謂讖語,就是一種類似於預言的說法。這個可比什麽現在的末世預言之類的牛叉多了。
因為是應驗過的(多數是巧合),更容易使人相信其說法的準確性,所以有的讖語能使社會和諧,有的讖語能使社會陷入恐慌和躁動。張賓和衛元嵩兩人一想,對啊,就利用這個讖語。
編造一些花邊新聞,來吸引眼球。第三步就開始自我包裝了。首先製造讖語,要用占卜做幌子,反正這玩意一般人也不懂,好忽悠。會占卜排卦的多為道士,而且要是法術高深的道士,否則沒人信呐。這哥倆一想,不行,得包裝啊,得把自己搞成不食人間煙火的骨灰級大師,還要有自己已經出版的著作,那就編幾本吧。
於是衛元嵩寫了一本《元包經》和《齊三教論》,《元包經》是講解八卦排序之類的。此書至今在道界仍然頗受推崇,為什麽,因為它神秘難解。越難懂、越故弄玄虛就越覺得高深,此類的書都是這樣。
著作是有了,這形象也得包裝,現在的明星不都靠包裝嘛,麻雀包成鳳凰,**包成姑娘。張賓說,我們也包裝,不過我在長安城混長了,熟人太多,你來吧,反正沒幾個人認識你。
衛元嵩一想,我來就我來。人家衛元嵩也包裝,但不是比帥,人家比傻,披頭散發,裝瘋賣傻。那形象比犀利哥好不了多少。
這個在現在可是很流行的炒作方法:叫出位。萬事俱備,行動吧。於是不久,長安城裏出現一個瘋瘋癲癲的道士,寫了一本瘋瘋癲癲的書,嘴裏說著瘋瘋癲癲的話,見人口中念念有詞,仔細一聽又聽不清楚,再仔細問,他已經不理你了。
“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別人看不穿”,果然不久,長安城街頭巷尾、飯桌炕頭都傳開了,有的人還傳的神乎其神,說那個道士能掐會算、道法高深。一時間,瘋道士衛元嵩出名了。
那時候沒報紙、電台,出門靠腿,出名靠嘴,看來口碑的力量還是蠻大的。找他算命打卦的絡繹不絕。收入慢慢多了,張賓和衛元嵩生活質量迅速由貧困變成小康。
小康小康,四菜一湯。看著這個四菜一湯,哥倆甭那個感覺叫一個爽啊。不過他們心裏始終有件事放不下,第四步沒完成,沒人簽約啊,靠算卦掙不了幾個錢,實在不夠花。我們是新一代的有為青年,不能被四菜一湯給收買了。
沒單位簽約,隻有自己推銷了。現在雖然是話題人物了,但是還不夠,得把人名變成名人。要麽不幹,要幹就幹一票大的。於是在公元564年的長安,又在沒有電氣設備的油燈下,在四菜一湯的飯桌旁,兩個生活小康的年輕道士,為了夢想,又策劃出了一個驚人的方案。
因為這個方案的實施,一個重量級的人物即將在他們的生活中出現,而他們的命運也將隨之改變,四菜一湯的日子就要過去了。這個重量級得人物到底是誰?請看下回:外來的和尚會念經
上回說,張賓和衛元嵩合搞了一個策劃書,快遞出去了,快件單上是這樣填的:寄件人:衛元嵩張賓郵寄物品:活動策劃書始發地:長安收件人:宇文邕目的地:長安城皇宮看見收件人了沒,宇文邕,何許人也?不是別人,乃北周王朝的老大周武帝。
說道宇文邕,不能不提到他爸爸宇文泰先生。這位先生可不是教書先生,那是武將出生。自從北魏523年六鎮起義以來,宇文泰經過多年的江湖拚殺,各路老大死的死,跑的跑,最後,隻剩下他和另一個老大高歡巔峰對決,他們兩人各自擁立一個北魏傀儡皇帝。
以黃河為界,把北魏活生生的撕成了東西兩塊,史學上稱之為東魏和西魏。東邊是高歡的地盤,勢力範圍包括今天的山東、河北、山西、河南的東半邊、江蘇東北部分和內蒙古的東半邊地區,因為都在崤山以東,所以在當時統稱山東地區。
西邊是宇文泰的地盤,勢力範圍包括今天的陝西、甘肅、內蒙古的部分地區。在當時統稱關中地區。當然,他們都是在長江以北地區,史學上稱之為北朝,在長江以南的大片地區,還有一個勢力,當時叫梁朝,統稱之為南北朝,這就是曆史上的第二次三國鼎立。
好了,曆史常識科普講完了。咱們再講一講曆史教科書上沒有的。說實話,一開始,無論從軍事上、經濟上還是地盤上,宇文泰都不是高歡的對手,常年被動防禦,要不是有黃河給攔著,宇文泰隨時都有被一鍋端的可能。
可惜,黃河也有不給力的時候,每年隻要到了冬天,黃河一結冰,那宇文泰心裏也就像結了冰,哪還有心思睡覺,連夜在黃河西岸守著,因為高歡可以不用船了,直接騎著馬就殺過來了。
讓泰哥鬱悶的還不止這些,內部情況也不樂觀。關中是什麽地方?周朝的發源地、大秦帝國的發源地,民風淳樸、彪悍。從現在的陝西秦腔裏,可見一斑。
雖然宇文泰是六鎮起家,長期受關西部落文化影響,手下也是個個都是豹頭環眼的超級**,但是他們畢竟是外來戶,這到了人家的一畝三分地,強龍不壓地頭蛇,但是話說回來,也不能被地頭蛇給欺負了,好在這方麵,宇文泰還是有點底,因為他現在手裏有兩張牌。
一張牌是傀儡老大魏孝武帝在自己手裏,雖然他是皇帝,不過當年他是受到老**高歡的恐嚇,帶著一萬多皇親國戚和禁衛軍從洛陽到長安來投靠咱的,要不是咱,他這個皇帝也上不了崗。再說“挾天子以令諸侯”,幹的名正言順,不亦爽乎?
還有一張牌就是手下一批猛將,既然跟著自己,那就是高歡的敵人,雖然迫於高歡的強大軍事壓力,有一些人想叛投,但是一想到高歡的小心眼,實在是沒那個膽量,畢竟冒險是要付出代價的。
再想想,除了這兩張牌,似乎也沒別的,不過問題倒是不少,兩張牌絕對不夠用。玩過遊戲三國誌的朋友就會知道,守住一個城需要幾項必要條件:兵力、聲望、金錢、士氣、糧草、武將和城池的牢固度。
宇文泰的問題是除了手裏有傀儡皇帝聲望+100和有幾個武將之後,其它的都不行,而且武將的忠誠度還不高,還要不斷的褒獎。不過,人總不能讓尿憋死,得想辦法。想什麽辦法?強龍得與地頭蛇合作,得團結關中的勢力,大家達成共贏不很好嗎?
這關中勢力可不是簡單的關中本地勢力,主要有三派分組成:一是跟隨宇文泰打進關中的軍隊。
這部分有自己原來武川鎮的老部下,有老領導賀拔勝的部隊(賀拔勝被侯莫陳悅害死)、有殺了侯莫陳悅後收編的俘虜。大家長期配合作戰,形成了六鎮軍人派。
二是傀儡皇帝魏孝武帝從洛陽帶來的一萬多的皇親貴胄和禁衛軍。那些跟隨孝武帝從山東地區一路而來進入關中的人,那基本都是效忠魏皇室的,也形成了一派,山東派(保皇派)。這第三當然就是這關隴地區的本地勢力。
那是很有優越感的,就像現在的上海人,一張口“阿拉佛是上海人,餓是長安人”,而且當地豪族那是多少年盤踞此地,按照那時候說法,叫做郡望,就是某個地域勢力範圍內的名門望族。
這也自然形成了一派,按照史學泰鬥陳寅恪的定義,叫做關隴派。你想想,這三派混在一起,成分有多複雜,之所以這麽複雜,主要是他們都屬於不同的勢力,沒有統一的指導思想。所以說,地域不同、種族不同、郡望不同、勢力不同。讓宇文泰實在是力不從心,壓力山大。
每日口服一首,對身心絕對有益。話說人家王先生幾十年如一日,將身心溶於佛道並存而兼修。
能寫出這樣的驚天地泣鬼神的詩句,也不足為奇。“一生佛道趣,空向綺詞中”。
他做得到,但是這樣的境界對多數人來說是不可能的事兒。這不,在他一百年之前的北周王朝,有個人也曾想這樣做,可惜就做不到。此人名叫衛元嵩,現在在四川成都的野安寺裏,你看這寺名,估計生意就不怎麽樣。
雖然他現在的職業是個出家的和尚,可他感覺自己實在不是做和尚的料,每天和師兄弟一起挑水打柴、誦經打坐、吃齋念佛,最大的娛樂活動也就是聊天,還不能講葷段子。
再加上寺裏的生意又不怎麽樣,香火少得可憐。那些來的施主越來越少,大款那就更少了。那位問為什麽
?這個我們在後麵講,總之一句話,衛元嵩後悔了。要不是聽說當了和尚福利比較好,當初怎麽會遁入空門呢?打死也不幹啊。不過這做和尚和其他行業都一樣,隻要不是太監,後悔都來得及。衛元嵩一想,人生總得有點理想吧,那就辭職吧。
於是跟師父亡名法師說了聲拜拜,然後跳槽了,從佛教空翻到了道教,蓄發留須,工作服也從黑色(緇衣)換成了黃色(黃服)。
還把自己的定位為道士中最舒服的一類:雲遊道士。為什麽和尚不做作道士呢?可能衛元嵩認為這個和自己的專業比較對口。因為他對道家的玄學有一些研究
一切就緒,衛元嵩頭也不回的離開了成都,到長安淘金去了。到了車水馬龍、高樓大廈的長安,一看,首都就是首都,做八抬大轎的多得很,相當於現在的寶馬奔馳了,果然是個有錢的地方,再看看自己,典型的驢友,他感到北漂一族真的不容易,抬頭無親友,低頭思故鄉,可既然出來了,那個鳥不拉屎的野安寺是不想回去了,我就不相信,偌大的長安城,難道就沒有我衛元嵩的一碗飯吃,哪怕是羊肉泡饃也行啊。
可是,物價上漲的厲害,羊肉泡饃也吃不了幾頓了。就在衛元嵩自歎命苦的時候,一個人出現了,此人名叫張賓,也是道士,也是到長安淘金的,兩人一認識,同是長安淘金人,有緣千裏來相逢。
那真是英雄相惜,臭味相投。兩個人好的跟一個人似的。談人生,談理想,什麽都談,就是不談錢。
太俗,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可是生死之間的幾十年總要用吧。終於在兩人一邊談理想,一邊肚子響的時候,張賓提議說,人才如果是被餓死的,那太慘了點,得想點辦法。
衛元嵩表示讚同。據說人在壓力的情況下,能夠激發巨大的潛能,在公元564年的長安,在沒有電氣設備的油燈下,在腸胃的抗議聲中,兩個一無所有的年輕道士,為了生存,策劃出了一個高超的方案。
這個方案現在看來都是極具現代營銷創意的。第一步:建立炒作團隊。第二步:製造話題,引發爭議第三步:自我包裝,吸引眼球。第四步:成功簽約,名利雙收。
我們來看看他們具體是怎麽操作的:首先炒作團隊骨幹就是他們兩個人。然後製造話題:這個要點水準的。前段時間傳的沸沸揚揚的“李一事件”,大家也許聽說過,有個道士李一,利用了健康養生的話題套了大批的明星富豪。但是在一千四百年前,在那個出行基本靠走、通訊基本靠吼、取暖基本靠抖的年代,工作節奏比較慢,亞健康的人也不多,所以養生說還不流行。
但是當時流行一種東西,叫讖(chen)語。所謂讖語,就是一種類似於預言的說法。這個可比什麽現在的末世預言之類的牛叉多了。
因為是應驗過的(多數是巧合),更容易使人相信其說法的準確性,所以有的讖語能使社會和諧,有的讖語能使社會陷入恐慌和躁動。張賓和衛元嵩兩人一想,對啊,就利用這個讖語。
編造一些花邊新聞,來吸引眼球。第三步就開始自我包裝了。首先製造讖語,要用占卜做幌子,反正這玩意一般人也不懂,好忽悠。會占卜排卦的多為道士,而且要是法術高深的道士,否則沒人信呐。這哥倆一想,不行,得包裝啊,得把自己搞成不食人間煙火的骨灰級大師,還要有自己已經出版的著作,那就編幾本吧。
於是衛元嵩寫了一本《元包經》和《齊三教論》,《元包經》是講解八卦排序之類的。此書至今在道界仍然頗受推崇,為什麽,因為它神秘難解。越難懂、越故弄玄虛就越覺得高深,此類的書都是這樣。
著作是有了,這形象也得包裝,現在的明星不都靠包裝嘛,麻雀包成鳳凰,**包成姑娘。張賓說,我們也包裝,不過我在長安城混長了,熟人太多,你來吧,反正沒幾個人認識你。
衛元嵩一想,我來就我來。人家衛元嵩也包裝,但不是比帥,人家比傻,披頭散發,裝瘋賣傻。那形象比犀利哥好不了多少。
這個在現在可是很流行的炒作方法:叫出位。萬事俱備,行動吧。於是不久,長安城裏出現一個瘋瘋癲癲的道士,寫了一本瘋瘋癲癲的書,嘴裏說著瘋瘋癲癲的話,見人口中念念有詞,仔細一聽又聽不清楚,再仔細問,他已經不理你了。
“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別人看不穿”,果然不久,長安城街頭巷尾、飯桌炕頭都傳開了,有的人還傳的神乎其神,說那個道士能掐會算、道法高深。一時間,瘋道士衛元嵩出名了。
那時候沒報紙、電台,出門靠腿,出名靠嘴,看來口碑的力量還是蠻大的。找他算命打卦的絡繹不絕。收入慢慢多了,張賓和衛元嵩生活質量迅速由貧困變成小康。
小康小康,四菜一湯。看著這個四菜一湯,哥倆甭那個感覺叫一個爽啊。不過他們心裏始終有件事放不下,第四步沒完成,沒人簽約啊,靠算卦掙不了幾個錢,實在不夠花。我們是新一代的有為青年,不能被四菜一湯給收買了。
沒單位簽約,隻有自己推銷了。現在雖然是話題人物了,但是還不夠,得把人名變成名人。要麽不幹,要幹就幹一票大的。於是在公元564年的長安,又在沒有電氣設備的油燈下,在四菜一湯的飯桌旁,兩個生活小康的年輕道士,為了夢想,又策劃出了一個驚人的方案。
因為這個方案的實施,一個重量級的人物即將在他們的生活中出現,而他們的命運也將隨之改變,四菜一湯的日子就要過去了。這個重量級得人物到底是誰?請看下回:外來的和尚會念經
上回說,張賓和衛元嵩合搞了一個策劃書,快遞出去了,快件單上是這樣填的:寄件人:衛元嵩張賓郵寄物品:活動策劃書始發地:長安收件人:宇文邕目的地:長安城皇宮看見收件人了沒,宇文邕,何許人也?不是別人,乃北周王朝的老大周武帝。
說道宇文邕,不能不提到他爸爸宇文泰先生。這位先生可不是教書先生,那是武將出生。自從北魏523年六鎮起義以來,宇文泰經過多年的江湖拚殺,各路老大死的死,跑的跑,最後,隻剩下他和另一個老大高歡巔峰對決,他們兩人各自擁立一個北魏傀儡皇帝。
以黃河為界,把北魏活生生的撕成了東西兩塊,史學上稱之為東魏和西魏。東邊是高歡的地盤,勢力範圍包括今天的山東、河北、山西、河南的東半邊、江蘇東北部分和內蒙古的東半邊地區,因為都在崤山以東,所以在當時統稱山東地區。
西邊是宇文泰的地盤,勢力範圍包括今天的陝西、甘肅、內蒙古的部分地區。在當時統稱關中地區。當然,他們都是在長江以北地區,史學上稱之為北朝,在長江以南的大片地區,還有一個勢力,當時叫梁朝,統稱之為南北朝,這就是曆史上的第二次三國鼎立。
好了,曆史常識科普講完了。咱們再講一講曆史教科書上沒有的。說實話,一開始,無論從軍事上、經濟上還是地盤上,宇文泰都不是高歡的對手,常年被動防禦,要不是有黃河給攔著,宇文泰隨時都有被一鍋端的可能。
可惜,黃河也有不給力的時候,每年隻要到了冬天,黃河一結冰,那宇文泰心裏也就像結了冰,哪還有心思睡覺,連夜在黃河西岸守著,因為高歡可以不用船了,直接騎著馬就殺過來了。
讓泰哥鬱悶的還不止這些,內部情況也不樂觀。關中是什麽地方?周朝的發源地、大秦帝國的發源地,民風淳樸、彪悍。從現在的陝西秦腔裏,可見一斑。
雖然宇文泰是六鎮起家,長期受關西部落文化影響,手下也是個個都是豹頭環眼的超級**,但是他們畢竟是外來戶,這到了人家的一畝三分地,強龍不壓地頭蛇,但是話說回來,也不能被地頭蛇給欺負了,好在這方麵,宇文泰還是有點底,因為他現在手裏有兩張牌。
一張牌是傀儡老大魏孝武帝在自己手裏,雖然他是皇帝,不過當年他是受到老**高歡的恐嚇,帶著一萬多皇親國戚和禁衛軍從洛陽到長安來投靠咱的,要不是咱,他這個皇帝也上不了崗。再說“挾天子以令諸侯”,幹的名正言順,不亦爽乎?
還有一張牌就是手下一批猛將,既然跟著自己,那就是高歡的敵人,雖然迫於高歡的強大軍事壓力,有一些人想叛投,但是一想到高歡的小心眼,實在是沒那個膽量,畢竟冒險是要付出代價的。
再想想,除了這兩張牌,似乎也沒別的,不過問題倒是不少,兩張牌絕對不夠用。玩過遊戲三國誌的朋友就會知道,守住一個城需要幾項必要條件:兵力、聲望、金錢、士氣、糧草、武將和城池的牢固度。
宇文泰的問題是除了手裏有傀儡皇帝聲望+100和有幾個武將之後,其它的都不行,而且武將的忠誠度還不高,還要不斷的褒獎。不過,人總不能讓尿憋死,得想辦法。想什麽辦法?強龍得與地頭蛇合作,得團結關中的勢力,大家達成共贏不很好嗎?
這關中勢力可不是簡單的關中本地勢力,主要有三派分組成:一是跟隨宇文泰打進關中的軍隊。
這部分有自己原來武川鎮的老部下,有老領導賀拔勝的部隊(賀拔勝被侯莫陳悅害死)、有殺了侯莫陳悅後收編的俘虜。大家長期配合作戰,形成了六鎮軍人派。
二是傀儡皇帝魏孝武帝從洛陽帶來的一萬多的皇親貴胄和禁衛軍。那些跟隨孝武帝從山東地區一路而來進入關中的人,那基本都是效忠魏皇室的,也形成了一派,山東派(保皇派)。這第三當然就是這關隴地區的本地勢力。
那是很有優越感的,就像現在的上海人,一張口“阿拉佛是上海人,餓是長安人”,而且當地豪族那是多少年盤踞此地,按照那時候說法,叫做郡望,就是某個地域勢力範圍內的名門望族。
這也自然形成了一派,按照史學泰鬥陳寅恪的定義,叫做關隴派。你想想,這三派混在一起,成分有多複雜,之所以這麽複雜,主要是他們都屬於不同的勢力,沒有統一的指導思想。所以說,地域不同、種族不同、郡望不同、勢力不同。讓宇文泰實在是力不從心,壓力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