鄴城有點象塊豆腐,一攻即破,有點不可思議。
這裏可能出現了兩種情況,其一是,韋孝寬大軍乘勢衝進了大門來不及關上的鄴城。
但史書上說的是,韋孝寬隨即兵圍鄴城,並沒有馬上進入城內。
那麽,這裏有可能是第二種情況,即鄴城易攻難守。
有關這座古老都城,有沒有城防工事,如果有城防工事,其究竟是不是塊豆腐一樣的東西,一捅即破,這確實是個問題。
然而,有關這方麵的曆史資料卻表明,鄴城的城市建設,在古代,是搞的最好的。
原因是這裏曾是好多個朝代的,好多任皇帝所選中的虎踞龍盤之地。
這鄴城的興建,早自春秋的齊桓公就開始了的。史料記載,其修城的公開名義,是為守護周王所居京師,但其實是為了爭霸的需要,因此,當時的城市建設,是以軍事設施為主。
東漢末年(公元191年),袁紹占鄴城,開始營造宮殿,使其從軍事重鎮,開始轉變為兼具一般城市功能的都市。
在此之後,鄴城曆經三次大規模修建。
第一次是曹魏建都鄴城後。據考證,當時該城內有兩重城牆,以東西道路軸線相分隔為內城和外城,,內城4門,外城7門。其中有名的借城牆加高築成的銅雀、金虎、冰井等三台,兼具有檢閱城外軍馬演習和城防要塞的功用。
而其城牆的牢固,考古發掘證實,在鄴北城西城牆,銅雀台南側,位於地表下1.6米至2.5米,現存城牆高處有2.6米,寬約20米,牆體為夯土,夯實的密度大,夯土堅實,特別是發現了城牆表飾以磚,證實了後趙石虎時(公元355年)第二次修建鄴城時,“飾表以磚,百步一樓……”的情況屬實,而這在當時一般僅以夯土為城牆的情況下,應當是十分牢固,且城牆高度應在5米,寬2米以上的情況。
第三次是東魏、北齊時期。公元534年高歡擁立魏孝靜帝遷都鄴城,為安置從洛陽來的移民來四十萬戶,征集民工七萬六千多人,在緊靠鄴北城的地方,營建鄴南城,使其被告擴建為東西六裏(約合2952米)、南北八裏六十步(約合3542米),共11門,折合周長
10368米,總占地麵積9.2平方公裏的城市。且北齊的高洋還翻修了銅雀、金獸(後趙時為避石虎的諱,金虎台已經改名為金獸台)、冰井三台,分別改名為金鳳、聖應和崇光,其高度至少應在30米以上。
而北齊在公元577年被北周所滅後,鄴城做為都城,被納入北周版圖,並沒有在戰爭中被毀壞的記錄,因此,這鄴城先後做為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六朝都城,其城防工事,應該是一流的。
由此看來,鄴城易攻難守之說,是難以成立的。
但鄴城是在一天之內就被攻破了,這是事實。
如要做出清楚解釋,還有一些可能的情可以假設:
——尉遲迥沒料到兵敗會如此之快,來不及布防,而韋孝寬揮眾,乘機發動攻城戰,而這城一攻即破。
但對這一情況,可以有所反駁是,尉遲迥是個久經戰陣的宿將,率大軍出戰,鄴城不可能無人防守。
那麽,對此隻能解釋為,那些逃回鄴城的兵中,既有本方,也有反方,衝進來的人中,就有那位叫崔弘度的行軍總管。
還有就是李洵和賀樓子幹。
先說這位崔弘度。
此人為後來隋朝有名的酷吏。後來的長安人,編有順囗溜是說,“寧可喝三鬥醋,也不要見到崔弘度;寧可吃三鬥艾,也不要碰到屈突蓋。”屈突蓋,是崔弘度同一時期的虐吏。
不過,當時的崔弘度,是七總管之一,方麵軍司令,為原州(今寧夏自治區固原縣)總管。
崔弘度是博陵安平(今屬河北省)人。
此人是行武出身,其“膂力絕人”,且性格嚴酷。
而這種性格的人,行事方式,一般都有些古怪。
楊堅讓他出任七個方麵軍司令之一,卻沒有帶什麽兵來,大概正在京城辦事,回去原州,路途太遠,所以隻是臨時在長安招募了幾百個亡命之徒,組成了敢死隊,稱之為特種部隊,到是有幾分貼切
根據以上分析,這幾百人的特種部隊,乘亂混入城中,很有可能,且很符合現在大片的路子。
而這崔司令,在行動中,降格為特種部隊隊長,身體力行,是因為他這條好漢,不能沒有使用武力的地方。
但是,他卻有一個短處,就是因為他還講點親情,使本來該歸他的,破尉遲迥的頭功,被奪走了,
因為他的妹子,曾是尉遲迥兒子的妻子。
史書上沒有說是尉遲迥那個兒子娶了崔司令的妹子,但這裏說得是“曾經”,而有記載說尉遲迥之子尉遲寬,先其而亡,所以很有可能是他娶了崔司令的妹子。
而崔弘度與尉遲迥有這段親家關係,可能是崔弘度曾隨周武帝滅齊後,曾被賜為鄴縣的公爵期間發生的,應在在公元577年後。
因為尉遲迥是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擔任四輔,兼任相州總管的,相州的州府所在地為鄴城。
但是,崔弘度被楊堅征召為討尉遲迥大軍方麵軍司令時,身份之一是武鄉公。
武鄉在今山西省長治市的武鄉縣,應該隻是他的封地,即生活加享受的來源地。
對此另有說法是,崔司令因為後來沒有動手殺尉遲迥,還讓他即興發揮,在自殺前大罵楊堅一頓,因此被降爵一等,成為武鄉郡公,前後矛盾,不知所雲。
如果真是這種情況,那就是改變了他的供應基地(他上班是在寧夏個遠地方),因為原來他是鄴縣公。
而在尉遲迥起兵時,他還是鄴縣公的話,他和這尉遲迥脫不了幹係,到是有些說頭的。
看來陶淵明的學習心得,讀書不求甚解,是有重要指導意義的。
因為要求甚解,則必然頭昏。
有這種想法,我們就不會去責怪古人搞的這種“曆史碎片”,實在有些難以拚湊,不過,本人也確實不是在此搞科研。
與上麵說的這位崔司令性格嚴酷,接得上茬的是,其作務特種部隊的隊長,混進城後,實際上應該是緊緊咬住他這位過去的親家的屁股不放,如同惡犬,窮追不舍,這股狠勁,是嚴格執法加冷酷無情的典型性表現。
所謂其“直上龍尾追之”,是說其跟著尉遲親家屁股,沿著盤旋而上的甬道,寸步都沒有落下,隻是不知尉遲名將此時正攀登在那座“炮樓”上,也就不知道是不是銅雀台之類兼具防禦工事的樓台上的過道中。
而“龍尾”的說法,是說這過道從上麵看下去,就象龍尾下垂,故有此形象的稱謂。
見後麵的這位親家公秉公辦事,緊追不放,尉遲名將幾次想回身放箭,但是想想還是忍住了。
因為尉遲名將年紀大了,自然跑不過。
但是,雖然上了年紀,這射箭術還在,雖然開弓的力量不如以前,可這位親家跟得這樣近,完全射程之內,一直沒有動手,是想這位大概跟跟,就算了,畢竟親戚一場,沒想到遇上這位,卻是偏撿蹭破臉皮的事辦的主,那是真的無法,不得不立下腳跟,喘一囗氣,彎弓搭箭,隻要一放手,這崔司令命休矣。
卻不料這位親家,立在原處,脫了“兜鍪”,也就是頭盔,露出大概好幾年沒見過的臉,說出一番話來:
還認不認識了?如今我是秉公執法,不能徇私枉法,我們過去是親戚,也隻能控製住手下這些會有點亂來的士兵,不能侮辱你。
事情隨著形勢發展,已經是這樣了,你還是看著辦吧,還等什麽?
楊堅要等的,無非是時機。
時機有時是偶然到來的,有時機會卻是需要創造的。
如果楊堅安心於外放為官,到兩千多裏遠的楊州去當省長,那麽,所謂計劃的事,肯定要泡湯,但這並不是他一個人的事,也不是他一個人在戰鬥,
那麽,周天元突然發病,且會因為此病而不治身亡,在不在這個計劃內,其實是不太好說的。
因為沒有曆史資料對此“計劃說”,提供支撐,所以我們好不好妄下結論。
但發生宮廷政變的前前後後,而發生的一些事,讓我們現在認真解讀起來,卻也不象是為來一個當即立斷,就決定搞宮廷政變,且會成功報作的鋪墊。
反對“計劃說的”重要理由,被歸結為楊堅當時深孚眾望,是北周政壇的核心人物,其以隋代周,是手到擒來,順理成章的事,事前並沒有什麽陰謀詭計,要是有的話,隻是劉昉和鄭譯等人的所為,楊堅事前並不知道,且這二位搞偽詔的開發商,也是臨時見機起意的。
如果是這樣的話,在此之前為楊堅以後要當皇帝所製造,以該人長得怪為名,通過封建迷信所傳播的輿論,就會成為沒有什麽太大必要的亂作為。
這種認識,也太低估了古人的智慧,龍其是搞政治的人,會因為對封建迷信的真心所向,而忘記了個人眼下的生死,至少對反對派來說,這是不可能的。
接下來發生的事,證明了這一點。
先是召五王進京。五王即老七趙王宇文招,老九陳王宇文純,老十越王宇文盛,老十一代王宇文達,老十三騰王宇文逌。
他們封地分別在襄國郡(今河北省邢台市)為趙國,濟南郡(今山東省濟南市)為陳國,武當(今湖北省丹江囗市)、安福(今湖北省鄖縣)為越國,新野郡(今河南省新野縣)為騰國。
這五王是周太祖宇文泰的五個兒子,北周武王宇文邕的五位兄弟,因這北周被周天元搞成是天有二日的局麵,若是繼續沿襲此項製度,要馬上再立一個新皇帝的話,這五位皇伯皇叔之一,很有可能其中之一,就是的繼位者。
雖然這周宣帝宇文贇,除北周靜帝宇文闡外,另有二子鄴王宇文衎和郢王宇文術,此二子並非周天元的五位皇後所生,除長子周靜帝宇文闡為朱滿月皇後所生外,宇文衎為王姬所生,宇文術則為皇甫姬所生,排在第一位的楊麗華皇後,隻生了個公主公主宇文娥英,這也許是她在周天無麵前直不起腰來的另一個原因。
然而在同一個輩份上,把宇文闡的兩個兄弟之一,立為皇帝,是不可能的。
而周天元到是有六個兄弟,他本人是老大,這六位兄弟是漢王宇文讚,秦王宇文贄,曹王宇文允,道王宇文充,蔡王宇文兌,荊王宇文元。
其中除漢王宇文讚和秦王宇文贄二人,當時分別擔任柱國和大塚宰等掛名的職位外,其他兄弟隻是一般的王,況且尚在年少,楊堅暫時沒有動這幾兄弟,很有可能是因為這個原因。
這裏可能出現了兩種情況,其一是,韋孝寬大軍乘勢衝進了大門來不及關上的鄴城。
但史書上說的是,韋孝寬隨即兵圍鄴城,並沒有馬上進入城內。
那麽,這裏有可能是第二種情況,即鄴城易攻難守。
有關這座古老都城,有沒有城防工事,如果有城防工事,其究竟是不是塊豆腐一樣的東西,一捅即破,這確實是個問題。
然而,有關這方麵的曆史資料卻表明,鄴城的城市建設,在古代,是搞的最好的。
原因是這裏曾是好多個朝代的,好多任皇帝所選中的虎踞龍盤之地。
這鄴城的興建,早自春秋的齊桓公就開始了的。史料記載,其修城的公開名義,是為守護周王所居京師,但其實是為了爭霸的需要,因此,當時的城市建設,是以軍事設施為主。
東漢末年(公元191年),袁紹占鄴城,開始營造宮殿,使其從軍事重鎮,開始轉變為兼具一般城市功能的都市。
在此之後,鄴城曆經三次大規模修建。
第一次是曹魏建都鄴城後。據考證,當時該城內有兩重城牆,以東西道路軸線相分隔為內城和外城,,內城4門,外城7門。其中有名的借城牆加高築成的銅雀、金虎、冰井等三台,兼具有檢閱城外軍馬演習和城防要塞的功用。
而其城牆的牢固,考古發掘證實,在鄴北城西城牆,銅雀台南側,位於地表下1.6米至2.5米,現存城牆高處有2.6米,寬約20米,牆體為夯土,夯實的密度大,夯土堅實,特別是發現了城牆表飾以磚,證實了後趙石虎時(公元355年)第二次修建鄴城時,“飾表以磚,百步一樓……”的情況屬實,而這在當時一般僅以夯土為城牆的情況下,應當是十分牢固,且城牆高度應在5米,寬2米以上的情況。
第三次是東魏、北齊時期。公元534年高歡擁立魏孝靜帝遷都鄴城,為安置從洛陽來的移民來四十萬戶,征集民工七萬六千多人,在緊靠鄴北城的地方,營建鄴南城,使其被告擴建為東西六裏(約合2952米)、南北八裏六十步(約合3542米),共11門,折合周長
10368米,總占地麵積9.2平方公裏的城市。且北齊的高洋還翻修了銅雀、金獸(後趙時為避石虎的諱,金虎台已經改名為金獸台)、冰井三台,分別改名為金鳳、聖應和崇光,其高度至少應在30米以上。
而北齊在公元577年被北周所滅後,鄴城做為都城,被納入北周版圖,並沒有在戰爭中被毀壞的記錄,因此,這鄴城先後做為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六朝都城,其城防工事,應該是一流的。
由此看來,鄴城易攻難守之說,是難以成立的。
但鄴城是在一天之內就被攻破了,這是事實。
如要做出清楚解釋,還有一些可能的情可以假設:
——尉遲迥沒料到兵敗會如此之快,來不及布防,而韋孝寬揮眾,乘機發動攻城戰,而這城一攻即破。
但對這一情況,可以有所反駁是,尉遲迥是個久經戰陣的宿將,率大軍出戰,鄴城不可能無人防守。
那麽,對此隻能解釋為,那些逃回鄴城的兵中,既有本方,也有反方,衝進來的人中,就有那位叫崔弘度的行軍總管。
還有就是李洵和賀樓子幹。
先說這位崔弘度。
此人為後來隋朝有名的酷吏。後來的長安人,編有順囗溜是說,“寧可喝三鬥醋,也不要見到崔弘度;寧可吃三鬥艾,也不要碰到屈突蓋。”屈突蓋,是崔弘度同一時期的虐吏。
不過,當時的崔弘度,是七總管之一,方麵軍司令,為原州(今寧夏自治區固原縣)總管。
崔弘度是博陵安平(今屬河北省)人。
此人是行武出身,其“膂力絕人”,且性格嚴酷。
而這種性格的人,行事方式,一般都有些古怪。
楊堅讓他出任七個方麵軍司令之一,卻沒有帶什麽兵來,大概正在京城辦事,回去原州,路途太遠,所以隻是臨時在長安招募了幾百個亡命之徒,組成了敢死隊,稱之為特種部隊,到是有幾分貼切
根據以上分析,這幾百人的特種部隊,乘亂混入城中,很有可能,且很符合現在大片的路子。
而這崔司令,在行動中,降格為特種部隊隊長,身體力行,是因為他這條好漢,不能沒有使用武力的地方。
但是,他卻有一個短處,就是因為他還講點親情,使本來該歸他的,破尉遲迥的頭功,被奪走了,
因為他的妹子,曾是尉遲迥兒子的妻子。
史書上沒有說是尉遲迥那個兒子娶了崔司令的妹子,但這裏說得是“曾經”,而有記載說尉遲迥之子尉遲寬,先其而亡,所以很有可能是他娶了崔司令的妹子。
而崔弘度與尉遲迥有這段親家關係,可能是崔弘度曾隨周武帝滅齊後,曾被賜為鄴縣的公爵期間發生的,應在在公元577年後。
因為尉遲迥是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擔任四輔,兼任相州總管的,相州的州府所在地為鄴城。
但是,崔弘度被楊堅征召為討尉遲迥大軍方麵軍司令時,身份之一是武鄉公。
武鄉在今山西省長治市的武鄉縣,應該隻是他的封地,即生活加享受的來源地。
對此另有說法是,崔司令因為後來沒有動手殺尉遲迥,還讓他即興發揮,在自殺前大罵楊堅一頓,因此被降爵一等,成為武鄉郡公,前後矛盾,不知所雲。
如果真是這種情況,那就是改變了他的供應基地(他上班是在寧夏個遠地方),因為原來他是鄴縣公。
而在尉遲迥起兵時,他還是鄴縣公的話,他和這尉遲迥脫不了幹係,到是有些說頭的。
看來陶淵明的學習心得,讀書不求甚解,是有重要指導意義的。
因為要求甚解,則必然頭昏。
有這種想法,我們就不會去責怪古人搞的這種“曆史碎片”,實在有些難以拚湊,不過,本人也確實不是在此搞科研。
與上麵說的這位崔司令性格嚴酷,接得上茬的是,其作務特種部隊的隊長,混進城後,實際上應該是緊緊咬住他這位過去的親家的屁股不放,如同惡犬,窮追不舍,這股狠勁,是嚴格執法加冷酷無情的典型性表現。
所謂其“直上龍尾追之”,是說其跟著尉遲親家屁股,沿著盤旋而上的甬道,寸步都沒有落下,隻是不知尉遲名將此時正攀登在那座“炮樓”上,也就不知道是不是銅雀台之類兼具防禦工事的樓台上的過道中。
而“龍尾”的說法,是說這過道從上麵看下去,就象龍尾下垂,故有此形象的稱謂。
見後麵的這位親家公秉公辦事,緊追不放,尉遲名將幾次想回身放箭,但是想想還是忍住了。
因為尉遲名將年紀大了,自然跑不過。
但是,雖然上了年紀,這射箭術還在,雖然開弓的力量不如以前,可這位親家跟得這樣近,完全射程之內,一直沒有動手,是想這位大概跟跟,就算了,畢竟親戚一場,沒想到遇上這位,卻是偏撿蹭破臉皮的事辦的主,那是真的無法,不得不立下腳跟,喘一囗氣,彎弓搭箭,隻要一放手,這崔司令命休矣。
卻不料這位親家,立在原處,脫了“兜鍪”,也就是頭盔,露出大概好幾年沒見過的臉,說出一番話來:
還認不認識了?如今我是秉公執法,不能徇私枉法,我們過去是親戚,也隻能控製住手下這些會有點亂來的士兵,不能侮辱你。
事情隨著形勢發展,已經是這樣了,你還是看著辦吧,還等什麽?
楊堅要等的,無非是時機。
時機有時是偶然到來的,有時機會卻是需要創造的。
如果楊堅安心於外放為官,到兩千多裏遠的楊州去當省長,那麽,所謂計劃的事,肯定要泡湯,但這並不是他一個人的事,也不是他一個人在戰鬥,
那麽,周天元突然發病,且會因為此病而不治身亡,在不在這個計劃內,其實是不太好說的。
因為沒有曆史資料對此“計劃說”,提供支撐,所以我們好不好妄下結論。
但發生宮廷政變的前前後後,而發生的一些事,讓我們現在認真解讀起來,卻也不象是為來一個當即立斷,就決定搞宮廷政變,且會成功報作的鋪墊。
反對“計劃說的”重要理由,被歸結為楊堅當時深孚眾望,是北周政壇的核心人物,其以隋代周,是手到擒來,順理成章的事,事前並沒有什麽陰謀詭計,要是有的話,隻是劉昉和鄭譯等人的所為,楊堅事前並不知道,且這二位搞偽詔的開發商,也是臨時見機起意的。
如果是這樣的話,在此之前為楊堅以後要當皇帝所製造,以該人長得怪為名,通過封建迷信所傳播的輿論,就會成為沒有什麽太大必要的亂作為。
這種認識,也太低估了古人的智慧,龍其是搞政治的人,會因為對封建迷信的真心所向,而忘記了個人眼下的生死,至少對反對派來說,這是不可能的。
接下來發生的事,證明了這一點。
先是召五王進京。五王即老七趙王宇文招,老九陳王宇文純,老十越王宇文盛,老十一代王宇文達,老十三騰王宇文逌。
他們封地分別在襄國郡(今河北省邢台市)為趙國,濟南郡(今山東省濟南市)為陳國,武當(今湖北省丹江囗市)、安福(今湖北省鄖縣)為越國,新野郡(今河南省新野縣)為騰國。
這五王是周太祖宇文泰的五個兒子,北周武王宇文邕的五位兄弟,因這北周被周天元搞成是天有二日的局麵,若是繼續沿襲此項製度,要馬上再立一個新皇帝的話,這五位皇伯皇叔之一,很有可能其中之一,就是的繼位者。
雖然這周宣帝宇文贇,除北周靜帝宇文闡外,另有二子鄴王宇文衎和郢王宇文術,此二子並非周天元的五位皇後所生,除長子周靜帝宇文闡為朱滿月皇後所生外,宇文衎為王姬所生,宇文術則為皇甫姬所生,排在第一位的楊麗華皇後,隻生了個公主公主宇文娥英,這也許是她在周天無麵前直不起腰來的另一個原因。
然而在同一個輩份上,把宇文闡的兩個兄弟之一,立為皇帝,是不可能的。
而周天元到是有六個兄弟,他本人是老大,這六位兄弟是漢王宇文讚,秦王宇文贄,曹王宇文允,道王宇文充,蔡王宇文兌,荊王宇文元。
其中除漢王宇文讚和秦王宇文贄二人,當時分別擔任柱國和大塚宰等掛名的職位外,其他兄弟隻是一般的王,況且尚在年少,楊堅暫時沒有動這幾兄弟,很有可能是因為這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