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宇文讚和宇文贄二人,在楊堅當上皇帝後不久,“欲順物情”,即順應人情,也就是說是看在是親戚的份上,還被授予了同樣是掛名的上柱國、大右弼等官職,而在當時,他們也都還是嘴上無毛,辦事不牢的年齡,因為周天元是老大,死的時候也才二十二歲。


    所以說,有可能會站出來說話的,且說話管用的,隻有這五王,把他們召到京城來,理由是趙王宇文招之女千金公主宇文芳,要遠嫁突厥和親,諸王應前來送行。


    這道旨意應該是在周天元駕崩的消息發布後,向五王發出的。在此之前,周天元病重,也是向這五王發出征招的,要求這五王前來赴赴闕,也就是入朝,陛見皇帝。


    這幾道召五王的聖旨,應該是不同時間到達,且被有意顛倒了前後次序的。


    因為對周天元的死,一開始是密不發喪的,後來直到十二天後的五月二十三日,楊堅才對外發布周天元駕崩的消息,因為這是一種預謀,許多事都已考慮在內,所以不太可能讓這五王及時趕到。五王趕到時,周天元已駕崩了好多天。


    突厥那佗缽可汗,是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五月,收到宇文贇病死的消息後,派使節前來吊喪,並迎娶公主和親的。那麽,發出讓五王前來參加千金公主的婚禮的聖旨,是在周天元死了以後。


    五王達到時間是六月初,此時已距周天元駕崩,過去了二十多天。


    由此看來,楊堅在此以前緊接著讓發出的第二道聖旨,讓五王前來為千金公主送行,是擔心他們不來,也正因為如此,他才匆忙答應了突厥的和親請求。


    這樁婚事到是在前一年定下的。周天元剛繼承皇帝位後不久,這突厥汗國的阿史那佗缽可汗,就派使者前來,要求當北周的女婿,這也是我們時常有所見的那種情況,即國家領導人換了,鄰國要有所表示,這和親請求,是一種友好示意,周天元答應了,條件是,要求對方交出北齊的流亡皇帝高紹義,但當時這那佗缽可汗沒答應,這事也就暫時放了下來。


    這高紹義,是北齊文宣帝高洋第三子。公無578年,北齊被北周所滅後,高紹義逃往突厥。突厥剛開始對他重視,讓從北齊來的逃亡者,歸他管轄。後高保寧在營州(州府所在地為今遼寧省朝陽市),推舉高紹義為北齊皇帝,組成流亡政府。


    因此,高紹義的存在,是北周的一個隱患,雖然突厥那佗缽呆汗的迎親隊伍,農曆二月就到了,由於關於這個交換條件,沒有達成一致意見,這幫人大概沒走,而是派人回去傳達這個信息。


    周天元突然駕崩,楊堅持掌大權,卻突然想起這件事來,答應了這樁婚事,是別有用心的。雖然後來突厥還是交出了高紹義,地是在事後。


    楊堅這樣做,可以借機召五王進京,一網打盡。


    周天元在位僅一年,他是五王的侄子,卻殺了親叔叔宇文憲,因此這五位當伯當叔的,做為長輩,沒有參加他的葬禮,合乎於禮教,也在情理之中。


    但參加宇文招女兒千金公主的婚禮,要以北周靜帝宇文闡的名義下詔,卻顯得過於鄭重其事,讓人覺察到,這隻是為另一件要辦的事,而找的一個借囗。


    3、行刺


    五王都有他們的封地和府兵,要是呆在原地,一旦有變,難以控製,所以楊堅找到這個有些免強的理由,召五王進京,是為了便於一網打盡,對這一點,要看清楚,其實並不難。


    趙僣王宇文招是看清楚的。


    他除了是一位王爺外,因是武川出身,還帶兵打過仗,是在朝中的宇文家族輩份最高者,他是宇文泰的第七子,也就是如那位為堅定的無黨派人士,卻要扮演楊堅的死對頭的顏之儀所說的,在如今的方周天元親戚中的最年長者,無論從親戚關係上說,還是道德品質而論,都符合擔當皇帝重任的人,因為成為輿論導向的所指之一,所以頭腦應該項,也必須保持清醒。


    但是,他卻有另一個身份,是位詩人,號稱“宇文三才子”之一,另外二位是,北周明帝,宇文泰的長子宇文毓,和滕文王,宇文泰第十三子宇文逌。


    對宇文招的詩才如何,我們這裏不去評價,問題是,搞政治和寫詩有一定的衝突是在於,後者靠的是想象力,但對於後者來說,現實是不能抱任何幻想的。


    這位宇文詩人,平時有了與當時有名的大詩人庾信等人的閑聊,自然也就要減少了些政治上的算計時間。


    搞政治的,要是仕而優則詩,到是可以,這也是幾千年來,中國政治家們做為“士”的風範,以此顯示其才華和性情的高雅,弄得如後來出現的曠世詩才李白,到把搞政治,做為自己人生的最大追求,在唐玄宗和楊貴妃麵前,白白浪費了好些表情和尊嚴。


    這就是說,如果反過來,詩而優則仕,也就是寫詩寫得有閑暇,再來當官,那是有問題的。以豐富的想象力搞權術,猶如肓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淵,別人在一邊看了提心掉膽,自己睜開眼,也會嚇一跳。


    當然,有些不同的是,這趙僣王招,是帶兵打過仗的,左右腦換著使,讓人莫衷一是。


    正因為有上述原因,宇文招在被召到京城為女兒出嫁送行時,想到的還是現實問題居多,這種情況,不用聖旨召喚,他當父親的自然要去為女兒送行,但因為讓千金公主嫁給突厥他缽可汗,卻是楊堅向他發出的一道生死符,或生或死,全由他自己的選擇所決定。所以,這次五王進京,凶多吉少,他是看出來的。


    所以,宇文招為此而有一個應變計劃,那是肯定的。


    然而,因為他還兼任詩人,這個計劃在後來的實施過程中,顯露出不切合實際的部分,大概就是想象力在作崇的緣故。


    宇文招的計劃,是擺了一出鴻門宴。


    這個有點被使用過多,而顯得濫觴的圈套,在大的方麵,並沒有體現出此君做為詩人,依靠想象力而應有的創新。


    可是,通常被智力超常,權術老道的楊堅,竟然冒險赴宴,好象對於可能出現的情況,顯得毫無準備,這確實有點奇怪。


    對五王中為首的宇文招,楊堅先開始是示好,以小皇帝周靜帝的名義,賜他以特權,所謂“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就是入朝時不用一小跑,且可以佩劍和穿著鞋上殿,三國時的曹真,也曾享受過這種特別的恩寵待遇,還有那梟雄董卓,是自己穿著鞋,佩著劍,大搖大擺上殿的。


    這也是一種手術前先麻醉的手法。


    宇文招在來長安時,把小兒子宇文貫,留在了封地襄國,他這樣做,不能不說有一種以防不測的考慮,或許還有其他的用意,不得而知。


    但是,尉遲迥卻打著這宇文貫的旗號,揭竿而起,宣布反對楊堅,他應該考慮,因此會給在京城的宇文招帶來危險,既使他不考慮,宇文貫也應該想得到,尉遲迥打宇文貫的旗號,這二人事前不可能沒有通謀。


    尉遲迥揭竿而起的時間,是在六月,具體是那一天,史書記載不太清楚。


    而楊堅是在五月二十八日,任命韋寬為相州總管,讓他前去宣布罷尉遲迥的官的。


    但韋孝寬先派小司徒(內政部副部長)叱列長義先去打探情況,覺察到不利情況後,韋孝寬以灑肉陣阻擋追兵,逃回長安。


    過後,楊堅又再派出中央情報局長破六韓裒前去偵察情況,且給尉遲迥的秘書長晉昶寫有秘信,事情敗露,尉遲迥殺了此二人,見到了這封信,才最後下決心揭竿而起的。


    這樣說來,尉遲迥是在六月十日前起兵的,因為楊堅是於於六月十日正式任命韋孝寬為總司令,率七總管組成的七個方麵軍,討伐尉遲迥的。


    這應該在宇文招擺鴻門宴之前。


    可見楊堅既知道尉遲迥打宇文招兒子的旗號起兵,居然不動聲色,去參加了這場鴻門宴,可見這搞政治的人,排在第一的條件,就是心理素質要好。


    楊堅之所以要前去赴宴,是以為這宇文招不知道尉遲迥已經揭竿而起。


    不過,宇文招確實不知道,要是知道了,他就不會認為等來的是楊堅,而是楊堅府上的兵了。


    尉遲迥也不清楚京城這邊的情況,他是見了楊堅寫給晉昶的秘信,才高舉反叛大旗的,這樣做的前提應當包括他認為事已敗露,這趙王不是被關押,就是被殺了,而這也許正是他打宇文貫旗號的原因。


    宇文招要辦了楊堅,但他卻決定由自己一個幹,也許他怕事情不成功,會牽涉到他的其他幾位兄弟。


    不過,幫他辦這事的,還有他的兩個兒子,宇文員和宇文貫,還有他的小舅子魯封,還有一幫刀斧手,在帳後埋伏。


    宇文貫原在襄國封地,這時卻現身於此,應該是來報信的,時間上看,應該在他出發時,尉遲迥還沒有動手。


    不過,有疑問的是,宇文貫並不在襄國封地,這尉遲迥又如何打他的旗號?那隻能是他們已經商量好了這樣辦。


    楊堅是自己帶了酒菜來的,所發說宇文招擺的是鴻門宴的說法,不太準確。


    倆人湊份子喝酒,這是關係很好的表現。


    酒菜還沒擺,宇文招就把楊堅叫到他的寢室。


    這是趙王府,不是在朝廷大堂之上,畢竟宇文招是王爺。


    宇文員、宇文貫,還有小舅子魯封三人,在此間佩刀而立。


    從這一點上講,更不象鴻門宴,酒都還沒喝,這宇文招也做得太露骨。


    楊堅一人跟進,有點單刀赴宴的味道。帶沒帶刀,不太清楚。跟他來的堂弟楊弘和大將軍元胄到是帶了刀的,還有一大幫隨從,帶了刀,卻沒讓進這裏間的門。


    此時楊弘和元胄,呆在寢室門囗。


    看來這酒宴要擺在寢室,不同平常。因為這是王爺的行事方式,不太好說。


    這宇文招在等楊堅進來之前,就悄聲對他的兩位兒子說,你們看準機會,就上前進瓜,我看準機殺了他。


    於是,酒菜擺上來,二人開始喝酒。


    現在變得象是鴻門宴了。


    但是,並沒有項莊之類的人,出來舞劍助興。


    這宇文招雖為詩人,卻把這事弄得沒一點情趣。


    隻是這酒喝得,還是到位,酒眼朦朧時,宇文招的二兒子,過來進進瓜。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朝那些事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朝月清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朝月清風並收藏唐朝那些事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