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叫於景的鎮將成為導火索,六鎮這個火藥桶終於被引爆了。於景出身鮮卑貴族世家,由於在朝廷高層鬥爭中失敗被踢出局,轉而到懷荒鎮做了鎮都大將。
事情的起因一直可以追溯到大魏延昌四年,宣武帝駕崩,六歲的孝明帝元詡即位,侍中、領軍將軍於忠專權,引起了宗室親王們的強烈不滿,他們支持孝明帝的母親胡太後臨朝聽政,最終將於忠排除在執政圈子之外,不久於忠在失意中去世。
胡太後掌權後,將自己的妹夫元叉提拔為侍中、領軍將軍,然而,執政的清河王元懌與元叉不和,元懌既是宗室親王又是胡太後的情夫,元叉害怕元懌對自己不利,幹脆先發製人,勾結侍中劉騰打著幫皇帝親政的名義將胡太後軟禁在北宮並殺死元懌,大魏朝從此進入元叉時代。
此時,於忠的弟弟武衛將軍於景圖謀廢掉元叉失敗,被元叉趕到懷荒鎮任鎮將。
這一年,懷荒鎮鎮民由於連年大旱加上柔然人的劫掠開始餓肚子了,他們請求於景開倉放賑。
於景到懷荒時間不長,又是以失敗者的身份被貶到這裏的,所以,他一直帶著情緒幹活,加上跟鎮民們也沒有多少感情,就很幹脆地拒絕了大家的請求。
其實於景也很為難,前邊有武川鎮將因為沒有經過朝廷批準擅自開倉放糧受處罰的先例,再者,自己本來就是個下放幹部,如果出一點差錯那不是給政敵們以口實嗎?
所以。對於景來說,不放糧是正常的,但於景沒有想到的是,他的這個舉動居然引起了一場翻天覆地的大亂子,自己也因此青史留名。你說。冤枉不冤枉啊,這個就叫命。見鎮將如此不講情理,鎮民們憤怒了,餓死是死,搶糧食填飽肚子是死,反正橫豎都是死。還不如拚上性命闖出一線生機,於是他們選擇了強搶,於景在這場搶糧暴動中被打死。
受懷荒鎮暴亂的鼓舞,沃野鎮鎮民破六韓拔陵反了,破六韓拔陵是匈奴人。身份是沃野鎮下轄高闕戍的一名邊防戰士。
沃野鎮有軍官八百多人,這些人大多享受不勞而獲的待遇,鎮民們既要為他們幹活還要為國家打仗,底下的怨氣很深。
破六韓拔陵雖然出身普通鎮民,卻屬於普通鎮民中具有影響力的鎮民,雖然沒有職務,但親和力很強大,高闕戍的戍主弘農楊寬調走沒多久。新來的戍主又不善於管理部下,弄得高闕戍幹群關係很緊張,破六韓拔陵忍無可選擇了振臂一呼。於是高闕戍的大頭兵們就成了有組織的*武裝。高闕戍的戍主、沃野鎮的鎮將都成為叛亂的犧牲品。
破六韓拔陵在沃野鎮建立了國號,改元真王,像模像樣地建立了新政府。邊鎮士兵們積壓了很久的怒火終於找到宣泄的方式了,大家沿著破六韓拔陵開辟的道路開始了對大魏政府的反攻倒算,於是兵變遍地開花。這就是從眾心理,大家都忍著。都忍無可忍了還忍著,誰都不願意做出頭鳥。但是隻要有人出頭,就不用愁響應的。
西邊的高平鎮鎮民赫連恩聚眾作亂。推高車酋長胡琛為高平王,開始進攻高平鎮,但遭到別將盧祖遷率領的政府軍的有效抵抗,胡琛失利後向北部地區轉移,並派人到沃野鎮向破六韓拔陵稱臣。
秦州(甘肅天水縣)刺史李彥為政嚴苛,秦州是羌人聚集區,本來民族矛盾就比較尖銳,所以沃野鎮一反,秦州人薛珍馬上行動起來,帶領造反群眾衝入刺史官邸,將李彥抓起來殺了。
沿著高琛的足跡前進,繼續攻打高平鎮,這次高平鎮沒有那麽幸運了,鎮將被殺軍鎮易手。
李彥的死讓南秦州刺史崔遊緊張起來,南秦州是氐人聚集區,不久前崔遊剛剛除掉了州內的大土豪楊鬆柏兄弟,原來,作為地方豪傑,兄弟倆經常幹些為非作歹的事,他們的氐人武裝對國家安全造成了威脅,崔遊派人請楊鬆柏到自己的刺史府任主簿。
為了拉攏地方豪族,任用當地有名望的人出任主要僚佐是當時的慣例,所以兄弟倆也沒有懷疑崔遊的誠心,高高興興解散武裝放下武器上任了,然而,崔遊卻擺了一桌鴻門宴,將楊家兄弟幹掉了。這件事在氐人中引發了強烈的反彈。
所以,羌人造反的消息一傳過來,崔遊趕緊收拾收拾行李準備開溜,然而有人比他更快,守衛南秦州的城民張長命、韓祖香暴動了,崔遊被殺,南秦州歸附莫折大提。
涼州、汾州、營州到處都有人暴動,大魏朝從關西到東北全部動起來了。南部的梁朝也沒閑著,帶著亂中取勝的想法開始製造邊境摩擦。大魏朝陷入了空前的危機之中。
過去的教科書告訴我們,造反的人稱為起義軍,代表了進步力量,其實,造反未必都是正義的,對朝廷來說,他們就是叛軍,為了敘述方便,姑且將他們稱為義軍吧,以跟官軍相對。
破六韓拔陵開始率軍南下,同時派大將衛可孤進攻懷朔、武川。懷朔、武川的年輕人開始進入角色,對他們來說,一個偉大的時代到來了。懷朔鎮首當其衝遭到了義軍的攻擊,鎮將楊鈞組織守軍抵抗。
懷朔的地位比較特殊,北魏政府為了防備柔然,不但設立了六大軍鎮,還成立了北道大行台,即北疆邊防司令部,司令員由恒州刺史楊鈞擔任,懷朔鎮鎮將段長死後,由大行台楊鈞兼任鎮將,司令部設在懷朔鎮。楊鈞來自南北朝著名世家大族弘農楊氏,這是個在北朝赫赫有名的世家大族。
潼關附近有一座城堡楊氏壁,就是楊家人為了抗擊來自各方的攻擊而修築的塢壁,自漢末以來,由於戰亂不斷。鄉間豪族們為了保衛家園,就在鄉村修建防禦工事,組建民團武裝,抵抗來自一切侵略者的攻擊,甭管是軍閥隊伍還是政府部隊。隻要覬覦自己的人口和糧食,就堅決予以回擊,這就是地方豪族賴以自保的塢壁。
楊鈞同族的楊播兄弟三人在孝文帝朝已經同時身居要職,大哥楊播跟在孝文帝身邊,老二楊椿和老三楊津追隨文明太後左右,雖然侍奉的主子不同。但三人口風把得極嚴,從不搬弄是非,深得孝文帝的讚賞。
大隋朝的開國皇帝楊堅也非要說自己是楊家將,不過史書上明明白白說楊堅的祖籍是他自己說的,沒辦法。修國史的人在人家手下混不能不聽話,但心有不甘總是留下點蛛絲馬跡供後人考證探索。
不過,顯然楊鈞同楊播一係的關係不是很鐵,楊椿的兒子楊昱曾經彈劾過楊鈞刺史任上的不法行為。在那個講究門第的時代,世家大族內部相殘的事很少見,大族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往往能擰成一股繩。
楊鈞在北鎮多年,深知武川賀拔度拔的大名。現在大敵當前,他需要幫手,於是他要求武川鎮派賀拔度拔增援懷朔。六鎮總司令下了命令,武川鎮將哪敢不從,於是賀拔度拔帶著自己的三個兒子及十幾名武川豪傑加入了楊鈞的懷朔軍。
賀拔父子沒有辜負楊鈞的期望,他們承擔起保衛懷朔的主要任務。第一個露臉的賀拔家老三賀拔嶽,義軍統帥衛可孤送給了他一個機會。原來,衛可孤將懷朔鎮重重包圍後。在距離城池三百步遠的地方視察,三百步應該算是安全距離。基本遠離了弓箭的射程,但衛可孤很倒黴。因為他被城上的賀拔嶽看到了。
賀拔嶽當然很清楚衛可孤的價值,所謂擒賊先擒王,如果一箭把衛可孤射死,叛軍群龍無首自然大亂,懷朔說不定也就解圍了。說時遲那時快,賀拔嶽拈弓搭箭瞄準了衛可孤,這支箭帶著勁風呼嘯而去。
衛可孤猝不及防,躲避不過,賀拔嶽的箭射中了他的胳膊。三百步,隻要命中了那就非常了不起,根據現代彈道軌跡學理論,以人力射箭的初速度,受重力和空氣阻力的影響,百步之外弓箭是基本鎖不住目標的。
形容一個人射箭厲害往往用百步穿楊來描述,百步之外的事就不好說了,而賀拔嶽距離三百步準頭仍然如此厲害,城下的義軍嚇傻了,衛可孤雖然受傷不重,但內心充滿了震驚和恐懼。
有了賀拔群雄助威,懷朔成了難啃的骨頭,雙方勢均力敵打成了拉鋸戰,幾個月過去了,懷朔戰事沒有一點起色,但楊鈞很清楚,懷朔畢竟是座孤城,糧草儲備有限,打持久戰肯定要吃虧。
在楊鈞焦慮萬分的時候,賀拔勝慷慨激昂地向楊鈞請命,殺出重圍赴臨近的朔州搬救兵,因為軍中傳聞朝廷派出的剿匪司令臨淮王元彧已經到了朔州。
楊鈞也沒有更好的辦法,所以答應了賀拔勝的請求。也就是賀拔勝,換別人還真沒這個膽子,因為懷朔城外到處都是叛軍,他們可不僅僅是擺設,手裏要沒有三把刷子,那就叫飛蛾撲火賀拔勝在軍中召集了十餘名弓馬嫻熟的年輕人組成了一支敢死隊,當夜突然開城衝出,叛軍們措手不及,亂成一團,等他們回過神來,賀拔勝等已經衝出了包圍圈,衛可孤率軍緊緊追趕,賀拔勝弓弦響處,例無虛發,叛軍大恐,賀拔勝高聲斷喝:我乃賀拔破胡是也,誰來受死?
賀拔破胡的名頭在六鎮那是相當地響亮,傳說中飛馬射飛鳥,十中五六,那可是在運動中射擊運動中的目標,難度可想而知,所以眾人一聽是這位爺,不敢繼續追了。
賀拔勝順利到達朔州,朝廷派出的征北將軍臨淮王元彧正頓兵於此。賀拔勝將懷朔危在旦夕的情形向元彧作了匯報,懇請元彧發兵相救。元彧在魏宗室王爺中屬於文采飛揚的風流人物,打仗卻是外行,眼見叛軍勢大,不敢去硬碰硬,所以一直滯留雲中認真想對策。
所以,賀拔勝的請求讓他很為難。作為一個還算正直的人,他的確不想讓賀拔勝及懷朔軍民失望。但,自己能行嗎?搞不好懷朔救不了自己再搭進去就不劃算了。(未完待續)
事情的起因一直可以追溯到大魏延昌四年,宣武帝駕崩,六歲的孝明帝元詡即位,侍中、領軍將軍於忠專權,引起了宗室親王們的強烈不滿,他們支持孝明帝的母親胡太後臨朝聽政,最終將於忠排除在執政圈子之外,不久於忠在失意中去世。
胡太後掌權後,將自己的妹夫元叉提拔為侍中、領軍將軍,然而,執政的清河王元懌與元叉不和,元懌既是宗室親王又是胡太後的情夫,元叉害怕元懌對自己不利,幹脆先發製人,勾結侍中劉騰打著幫皇帝親政的名義將胡太後軟禁在北宮並殺死元懌,大魏朝從此進入元叉時代。
此時,於忠的弟弟武衛將軍於景圖謀廢掉元叉失敗,被元叉趕到懷荒鎮任鎮將。
這一年,懷荒鎮鎮民由於連年大旱加上柔然人的劫掠開始餓肚子了,他們請求於景開倉放賑。
於景到懷荒時間不長,又是以失敗者的身份被貶到這裏的,所以,他一直帶著情緒幹活,加上跟鎮民們也沒有多少感情,就很幹脆地拒絕了大家的請求。
其實於景也很為難,前邊有武川鎮將因為沒有經過朝廷批準擅自開倉放糧受處罰的先例,再者,自己本來就是個下放幹部,如果出一點差錯那不是給政敵們以口實嗎?
所以。對於景來說,不放糧是正常的,但於景沒有想到的是,他的這個舉動居然引起了一場翻天覆地的大亂子,自己也因此青史留名。你說。冤枉不冤枉啊,這個就叫命。見鎮將如此不講情理,鎮民們憤怒了,餓死是死,搶糧食填飽肚子是死,反正橫豎都是死。還不如拚上性命闖出一線生機,於是他們選擇了強搶,於景在這場搶糧暴動中被打死。
受懷荒鎮暴亂的鼓舞,沃野鎮鎮民破六韓拔陵反了,破六韓拔陵是匈奴人。身份是沃野鎮下轄高闕戍的一名邊防戰士。
沃野鎮有軍官八百多人,這些人大多享受不勞而獲的待遇,鎮民們既要為他們幹活還要為國家打仗,底下的怨氣很深。
破六韓拔陵雖然出身普通鎮民,卻屬於普通鎮民中具有影響力的鎮民,雖然沒有職務,但親和力很強大,高闕戍的戍主弘農楊寬調走沒多久。新來的戍主又不善於管理部下,弄得高闕戍幹群關係很緊張,破六韓拔陵忍無可選擇了振臂一呼。於是高闕戍的大頭兵們就成了有組織的*武裝。高闕戍的戍主、沃野鎮的鎮將都成為叛亂的犧牲品。
破六韓拔陵在沃野鎮建立了國號,改元真王,像模像樣地建立了新政府。邊鎮士兵們積壓了很久的怒火終於找到宣泄的方式了,大家沿著破六韓拔陵開辟的道路開始了對大魏政府的反攻倒算,於是兵變遍地開花。這就是從眾心理,大家都忍著。都忍無可忍了還忍著,誰都不願意做出頭鳥。但是隻要有人出頭,就不用愁響應的。
西邊的高平鎮鎮民赫連恩聚眾作亂。推高車酋長胡琛為高平王,開始進攻高平鎮,但遭到別將盧祖遷率領的政府軍的有效抵抗,胡琛失利後向北部地區轉移,並派人到沃野鎮向破六韓拔陵稱臣。
秦州(甘肅天水縣)刺史李彥為政嚴苛,秦州是羌人聚集區,本來民族矛盾就比較尖銳,所以沃野鎮一反,秦州人薛珍馬上行動起來,帶領造反群眾衝入刺史官邸,將李彥抓起來殺了。
沿著高琛的足跡前進,繼續攻打高平鎮,這次高平鎮沒有那麽幸運了,鎮將被殺軍鎮易手。
李彥的死讓南秦州刺史崔遊緊張起來,南秦州是氐人聚集區,不久前崔遊剛剛除掉了州內的大土豪楊鬆柏兄弟,原來,作為地方豪傑,兄弟倆經常幹些為非作歹的事,他們的氐人武裝對國家安全造成了威脅,崔遊派人請楊鬆柏到自己的刺史府任主簿。
為了拉攏地方豪族,任用當地有名望的人出任主要僚佐是當時的慣例,所以兄弟倆也沒有懷疑崔遊的誠心,高高興興解散武裝放下武器上任了,然而,崔遊卻擺了一桌鴻門宴,將楊家兄弟幹掉了。這件事在氐人中引發了強烈的反彈。
所以,羌人造反的消息一傳過來,崔遊趕緊收拾收拾行李準備開溜,然而有人比他更快,守衛南秦州的城民張長命、韓祖香暴動了,崔遊被殺,南秦州歸附莫折大提。
涼州、汾州、營州到處都有人暴動,大魏朝從關西到東北全部動起來了。南部的梁朝也沒閑著,帶著亂中取勝的想法開始製造邊境摩擦。大魏朝陷入了空前的危機之中。
過去的教科書告訴我們,造反的人稱為起義軍,代表了進步力量,其實,造反未必都是正義的,對朝廷來說,他們就是叛軍,為了敘述方便,姑且將他們稱為義軍吧,以跟官軍相對。
破六韓拔陵開始率軍南下,同時派大將衛可孤進攻懷朔、武川。懷朔、武川的年輕人開始進入角色,對他們來說,一個偉大的時代到來了。懷朔鎮首當其衝遭到了義軍的攻擊,鎮將楊鈞組織守軍抵抗。
懷朔的地位比較特殊,北魏政府為了防備柔然,不但設立了六大軍鎮,還成立了北道大行台,即北疆邊防司令部,司令員由恒州刺史楊鈞擔任,懷朔鎮鎮將段長死後,由大行台楊鈞兼任鎮將,司令部設在懷朔鎮。楊鈞來自南北朝著名世家大族弘農楊氏,這是個在北朝赫赫有名的世家大族。
潼關附近有一座城堡楊氏壁,就是楊家人為了抗擊來自各方的攻擊而修築的塢壁,自漢末以來,由於戰亂不斷。鄉間豪族們為了保衛家園,就在鄉村修建防禦工事,組建民團武裝,抵抗來自一切侵略者的攻擊,甭管是軍閥隊伍還是政府部隊。隻要覬覦自己的人口和糧食,就堅決予以回擊,這就是地方豪族賴以自保的塢壁。
楊鈞同族的楊播兄弟三人在孝文帝朝已經同時身居要職,大哥楊播跟在孝文帝身邊,老二楊椿和老三楊津追隨文明太後左右,雖然侍奉的主子不同。但三人口風把得極嚴,從不搬弄是非,深得孝文帝的讚賞。
大隋朝的開國皇帝楊堅也非要說自己是楊家將,不過史書上明明白白說楊堅的祖籍是他自己說的,沒辦法。修國史的人在人家手下混不能不聽話,但心有不甘總是留下點蛛絲馬跡供後人考證探索。
不過,顯然楊鈞同楊播一係的關係不是很鐵,楊椿的兒子楊昱曾經彈劾過楊鈞刺史任上的不法行為。在那個講究門第的時代,世家大族內部相殘的事很少見,大族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往往能擰成一股繩。
楊鈞在北鎮多年,深知武川賀拔度拔的大名。現在大敵當前,他需要幫手,於是他要求武川鎮派賀拔度拔增援懷朔。六鎮總司令下了命令,武川鎮將哪敢不從,於是賀拔度拔帶著自己的三個兒子及十幾名武川豪傑加入了楊鈞的懷朔軍。
賀拔父子沒有辜負楊鈞的期望,他們承擔起保衛懷朔的主要任務。第一個露臉的賀拔家老三賀拔嶽,義軍統帥衛可孤送給了他一個機會。原來,衛可孤將懷朔鎮重重包圍後。在距離城池三百步遠的地方視察,三百步應該算是安全距離。基本遠離了弓箭的射程,但衛可孤很倒黴。因為他被城上的賀拔嶽看到了。
賀拔嶽當然很清楚衛可孤的價值,所謂擒賊先擒王,如果一箭把衛可孤射死,叛軍群龍無首自然大亂,懷朔說不定也就解圍了。說時遲那時快,賀拔嶽拈弓搭箭瞄準了衛可孤,這支箭帶著勁風呼嘯而去。
衛可孤猝不及防,躲避不過,賀拔嶽的箭射中了他的胳膊。三百步,隻要命中了那就非常了不起,根據現代彈道軌跡學理論,以人力射箭的初速度,受重力和空氣阻力的影響,百步之外弓箭是基本鎖不住目標的。
形容一個人射箭厲害往往用百步穿楊來描述,百步之外的事就不好說了,而賀拔嶽距離三百步準頭仍然如此厲害,城下的義軍嚇傻了,衛可孤雖然受傷不重,但內心充滿了震驚和恐懼。
有了賀拔群雄助威,懷朔成了難啃的骨頭,雙方勢均力敵打成了拉鋸戰,幾個月過去了,懷朔戰事沒有一點起色,但楊鈞很清楚,懷朔畢竟是座孤城,糧草儲備有限,打持久戰肯定要吃虧。
在楊鈞焦慮萬分的時候,賀拔勝慷慨激昂地向楊鈞請命,殺出重圍赴臨近的朔州搬救兵,因為軍中傳聞朝廷派出的剿匪司令臨淮王元彧已經到了朔州。
楊鈞也沒有更好的辦法,所以答應了賀拔勝的請求。也就是賀拔勝,換別人還真沒這個膽子,因為懷朔城外到處都是叛軍,他們可不僅僅是擺設,手裏要沒有三把刷子,那就叫飛蛾撲火賀拔勝在軍中召集了十餘名弓馬嫻熟的年輕人組成了一支敢死隊,當夜突然開城衝出,叛軍們措手不及,亂成一團,等他們回過神來,賀拔勝等已經衝出了包圍圈,衛可孤率軍緊緊追趕,賀拔勝弓弦響處,例無虛發,叛軍大恐,賀拔勝高聲斷喝:我乃賀拔破胡是也,誰來受死?
賀拔破胡的名頭在六鎮那是相當地響亮,傳說中飛馬射飛鳥,十中五六,那可是在運動中射擊運動中的目標,難度可想而知,所以眾人一聽是這位爺,不敢繼續追了。
賀拔勝順利到達朔州,朝廷派出的征北將軍臨淮王元彧正頓兵於此。賀拔勝將懷朔危在旦夕的情形向元彧作了匯報,懇請元彧發兵相救。元彧在魏宗室王爺中屬於文采飛揚的風流人物,打仗卻是外行,眼見叛軍勢大,不敢去硬碰硬,所以一直滯留雲中認真想對策。
所以,賀拔勝的請求讓他很為難。作為一個還算正直的人,他的確不想讓賀拔勝及懷朔軍民失望。但,自己能行嗎?搞不好懷朔救不了自己再搭進去就不劃算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