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謹本姓勿忸於氏,乃魏宋南北大戰時被劉裕尊稱為“黑槊公”的北魏猛將勿忸於栗磾之後。勿忸於栗磾隨道武帝拓跋珪征戰有功,成為北魏朝重臣,孝文帝太和改製改姓為於,列為僅次於皇族的勳臣八姓之一。於家世代在北魏朝做大官,一門之中出過一個皇後,四個奉贈的公爵,三個領軍將軍,二個尚書令,三個開國公。
六鎮大起義的導火索懷荒鎮將於景也是這個家庭的一分子,不過他的輩分比於謹整整高出了三輩。於謹,字思敬,小名巨引。生於公元493年,為人深沉有識量,同鮮卑貴族子弟鍾情於騎馬射箭不同,巨引平時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抱著一本書反複琢磨,這本書的名字叫《孫子兵法》。
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由於傾慕中原文化,來了個徹底漢化,不但把官方語言定為漢語,還讓鮮卑人改漢姓穿漢服,仿照魏晉門閥製度厘定士族,把“上品無寒門”這套腐朽沒落的製度當作了寶貝。但是,征服者的利益是需要保證的,因此,被後世人稱為“虜姓”的鮮卑貴族成為同中原士族平等甚至更高的門閥。
所以,像於謹這樣出身高門的貴族子弟,到了一定的年齡憑著高貴出身就可以到政府部門謀一個高級職位,但於謹這人卻怪,一直不願意出來做官。
麵對大家好奇的眼光,於謹一開口把大家嚇一跳:州郡這樣操心勞累的職務我不喜歡,台鼎的位子要等將來。
言外之意,朝中宰相位子等著我將來去坐,說好聽點這就叫少有大誌。說不好聽就是初生牛犢不怕虎不知道天高地厚。轉眼於謹到了而立之年,按照偉大的教育家孔夫子老先生的劃分,男子在這個歲數就應該建立家庭,事業有成了,但於謹的仕途卻還沒有開始。
經過時間老人的打磨。現在的於謹已經不再年輕氣盛目空一切了,他準備謀一份差事踏踏實實地過日子。
不然,就這麽混下去,到五十也混不到台鼎啊。當官不是僅僅憑你的本事,升遷還要靠積累的資曆,這個是要靠時間來慢慢磨的。
機會來了。公元523年。大魏朝扶持的柔然可汗阿那瑰背叛,尚書令李崇奉命北伐,大行台仆射元纂隨軍出征。元纂素聞於謹的大名,於是請他隨軍出任鎧曹參軍事,負責軍隊的後勤裝備。
那一仗。王師勞而無功,因為柔然人打仗很有遊擊戰的心得,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所以當得到大魏大舉北伐的消息後,柔然人選擇了戰略性撤退,帶著部屬趕著牛羊向北部大草原深處逃竄。
李崇大軍基本沒有跟敵人正麵交鋒,但是於謹率兩千騎兵一直追到鬱對原。前後跟柔然打了十七仗,斬獲不少。其間於謹還遇到一次險情。
在他奉命帶數百騎偵察敵情的時候,不成想跟歸附柔然的高車叛軍數千騎兵不期而遇。於謹知道不好,打吧,眾寡懸殊必無勝算,逃吧,敵人一定緊追不舍,能不能逃得掉是個問題。
於謹的兵書沒有白讀。危急時刻他命令自己的騎兵分散開藏在樹林中間,又派人到半山上揮舞軍旗。造成指揮千軍萬馬的假象。要一般有腦子的敵人看到這個架勢也就算了,畢竟中了敵人的埋伏不是鬧著玩的。然而。高車人沒有這個頭腦。
高車人大抵驍勇善戰,根本不知道害怕是什麽,所以他們雖然懷疑有伏兵,但卻毫不理會,繼續向前進攻。無奈之下,於謹命兩名手下騎自己常騎的一紫一黃兩匹戰馬突然衝了出去,高車人認得主將坐騎,抓一個將軍和一個士兵意義當然不同,所以爭先恐後地追了上去。
等高車人前腳剛過去,於謹立即率隊從後麵衝了上去,高車騎兵來不及回馬組織防守,隊伍一下被衝散了,於謹從容撤退。
就此,於謹一戰成名,戰後因功被朝廷封為積射將軍。北魏是原始遊牧部落入主中原建立的政權,原來的官號很幼稚,到了孝文帝改製,又采取全盤漢化的方針,設立九品官階,每品分正從,自正四品以下每品分上下兩階共有正從九品三十階。
於謹的積射將軍為從六品,賀拔弟兄的強弩將軍為第七品。此時的於謹名望和官職跟賀拔兄弟在伯仲之間。元淵北征,特地請於謹同行,讓他擔任主管軍法的長流參軍,元淵很佩服於謹的智謀,所有軍事行動都要聽聽他的意見,還讓自己的兒子佛陀拜於謹為師。於謹沒有辜負元淵的期望,事實證明,孫子兵法沒有白念。
在於謹的謀劃下,在賀拔兄弟的鼎力協助下,廣陽王元淵終於取得了一次重大勝利,大破高車叛軍斛律野穀祿部,結束了北伐以來官軍一直處於劣勢的局麵。形勢一片大好,於謹接著提出了一個更為大膽的計劃,叛軍到底人多,憑官軍目前的實力是殺不完打不跨的,不如分而化之,剿撫並用。
原來,於謹還有語言上的天賦,作為鮮卑人,他不但漢語說得很流利,還會說一口地道的高車話,也非常了解高車人的情況,這些北方蠻族不識文字且大多目光短淺,更看中眼前利益,誰強大服誰,斛律野穀祿的失利顯示了官軍的力量,高車人造反的信心已經有所動搖,所以此時具備了勸降高車人的條件。
於謹覺得自己能夠說服高車人重新回到大魏的懷抱。於謹將自己的想法向元淵作了匯報,元淵雖然半信半疑,但出於對於謹的信任決定試一試。勇敢善戰的高車人如果歸降,對破六韓拔陵自然是致命一擊。於謹親自前往叛軍營地做說客。
果然,憑著於謹過硬的談判功底,高車部落酋長乜列河等被說動了,乜列河明確表示願意率部眾三萬戶歸降。元淵大喜。他要親自到折敷嶺迎接歸順降眾。於謹一擺手:不忙,如果破六韓拔陵得到乜列河投降的消息,一定不會坐視不管,派兵阻止是必然的。
從現在的形勢看,叛軍占據險要地形。不是那麽容易攻克的。不如我們以高車人做誘餌打伏擊,如此,破六韓拔陵必敗無疑。
元淵點頭稱善。要說於謹也不厚道,憑自己三寸不爛之舌說動了高車人歸附,一轉臉又把人給賣了。
做誘餌是危險的,操作不好餌料被吞大魚逃走的事也是有的。事實證明了於謹算無遺策。一切皆如其所料,乜列河南走,破六韓拔陵追擊,雙方展開廝殺,看看打得差不多了。於謹突然率眾進攻,破六韓拔陵敗走,乜列河戰死。
元淵撿了個大便宜,收編了殘留的高車部眾,壯大了北征軍的力量。大魏朝迎來了一場久違的勝利,皇帝親自下詔進行嘉獎,元淵沒有忘記於謹的功勞,據實上表為於謹請功。
此時大魏高層發生了微妙的變化。被權臣元叉、劉騰軟禁的胡太後在劉騰死後複出,再次臨朝稱製,北魏決策權易手。從權臣架空皇帝到太後架空皇帝,事實上,對皇帝來說都一樣。
胡太後主政後麵臨的局麵很複雜:北部邊疆各鎮基本陷落,廣陽王元淵跟破六韓拔陵對峙暫時還沒有大的進展,關西已經連續派出了三路討伐軍但依然勞而無功,更可恨的是南方的梁朝也趁火打劫頻頻派兵騷擾邊境。國內各地到處都有零星叛亂,整個國家在動蕩不安中。
為了解決北鎮的亂事。胡太後決定向柔然求援,柔然可汗阿那瑰求之不得。六鎮本來就是用來防備自己的,出兵攻打六鎮自然是分內之事,而且借機撈一把也是有的。
柔然可汗阿那瑰率領十萬精騎向六鎮殺過來,破六韓拔陵麵對這支國外武裝,忽然失去了鬥誌,連戰連敗,屋漏偏逢連夜雨,手下大將破六韓孔雀帶著一部分部眾南下投降了爾朱榮。
但幫助大魏可不是阿那瑰的最終目的,去年自己不請而來,朝廷出動數萬精銳把我趕到三千裏之外,現在把我請回來,不順手牽羊對不住自己。對六鎮兵民來說,破六韓拔陵是解放六鎮的好漢,顯然不會無緣無故欺負普通鎮民,官軍雖然也幹些殺良冒功的勾當,畢竟是有所顧忌,隻有柔然人才是真正的敵人,是強盜。
柔然人燒殺搶掠,六鎮鎮民遭到了一場空前浩劫。破六韓拔陵不得已率部南遷,六鎮百姓也隨著叛軍往南撤退,過了河,元淵率領官軍進行阻擊,“在中外反動勢力的共同打擊下,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失敗了!”六鎮叛軍全部繳械投降。破六韓拔陵不知所終,北方草原很遼闊,找個藏身之地並不困難,不過,他後來還是露了一次臉。
叛軍加上一起南下的鎮民,足有二十萬戶,如何安置這些人讓元淵很傷腦筋。在大魏朝的官僚中,元淵算是比較有見識的,他清楚六鎮叛亂的起因,要徹底解決六鎮問題,首先就要解決大家的身份問題。所以,元淵同行台仆射元纂商量在六鎮附近設置郡縣安置鎮民。
報告遞上去,朝廷中那些以宗室親王元徽為首的妒忌元淵反對元淵的人提出了反對意見,於是按照慣例,六鎮鎮民作為俘虜被遣送到定州、冀州一帶的營戶安置,這樣一來六鎮鎮民的身份問題不但沒有解決,反而淪為賤民,他們的怨氣可想而知。
說起來也怪元淵,作為大魏王爺,元淵私生活不檢點,居然搞到尚書令元徽老婆於氏的頭上,平白給城陽王戴了一頂綠帽子,於氏的娘家是鮮卑八大貴姓之一的於氏家族,根深葉茂,力量強大,元徽雖然貴為王爺,身居高位,對老於家卻無可奈何,老婆管不了,元徽把一切仇恨放在了勾引老婆的元淵身上,對元淵恨之入骨。
所以,不管什麽事,隻要是元淵提出來的,元徽就唱反調。元淵聽到朝廷的這個決定後,不由長歎一聲:乞活軍出世,國家永無安寧之日了。
乞活軍是五胡十六國時代的流民武裝,他們信奉的主義隻有一個,為活下去而戰。所以,乞活軍的戰力很高,當戰勝敵人成為活下去的理由,還有人愛惜自己的生命嗎?
但無論如何,北鎮叛亂暫時平定下來,對大魏朝來說,雖然說找自己的敵人柔然過來幫忙有引狼入室之嫌,屬於飲鴆止渴的權宜之計,但畢竟攘外必先安內,在內憂外患之間內部人更可恨,所以先度過眼前的危機再說。北鎮有柔然幫忙,關西卻隻能靠自己了。當初響應北鎮而起的關西叛亂越來越難以收拾,關西的局勢越來越複雜了。(未完待續)
六鎮大起義的導火索懷荒鎮將於景也是這個家庭的一分子,不過他的輩分比於謹整整高出了三輩。於謹,字思敬,小名巨引。生於公元493年,為人深沉有識量,同鮮卑貴族子弟鍾情於騎馬射箭不同,巨引平時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抱著一本書反複琢磨,這本書的名字叫《孫子兵法》。
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由於傾慕中原文化,來了個徹底漢化,不但把官方語言定為漢語,還讓鮮卑人改漢姓穿漢服,仿照魏晉門閥製度厘定士族,把“上品無寒門”這套腐朽沒落的製度當作了寶貝。但是,征服者的利益是需要保證的,因此,被後世人稱為“虜姓”的鮮卑貴族成為同中原士族平等甚至更高的門閥。
所以,像於謹這樣出身高門的貴族子弟,到了一定的年齡憑著高貴出身就可以到政府部門謀一個高級職位,但於謹這人卻怪,一直不願意出來做官。
麵對大家好奇的眼光,於謹一開口把大家嚇一跳:州郡這樣操心勞累的職務我不喜歡,台鼎的位子要等將來。
言外之意,朝中宰相位子等著我將來去坐,說好聽點這就叫少有大誌。說不好聽就是初生牛犢不怕虎不知道天高地厚。轉眼於謹到了而立之年,按照偉大的教育家孔夫子老先生的劃分,男子在這個歲數就應該建立家庭,事業有成了,但於謹的仕途卻還沒有開始。
經過時間老人的打磨。現在的於謹已經不再年輕氣盛目空一切了,他準備謀一份差事踏踏實實地過日子。
不然,就這麽混下去,到五十也混不到台鼎啊。當官不是僅僅憑你的本事,升遷還要靠積累的資曆,這個是要靠時間來慢慢磨的。
機會來了。公元523年。大魏朝扶持的柔然可汗阿那瑰背叛,尚書令李崇奉命北伐,大行台仆射元纂隨軍出征。元纂素聞於謹的大名,於是請他隨軍出任鎧曹參軍事,負責軍隊的後勤裝備。
那一仗。王師勞而無功,因為柔然人打仗很有遊擊戰的心得,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所以當得到大魏大舉北伐的消息後,柔然人選擇了戰略性撤退,帶著部屬趕著牛羊向北部大草原深處逃竄。
李崇大軍基本沒有跟敵人正麵交鋒,但是於謹率兩千騎兵一直追到鬱對原。前後跟柔然打了十七仗,斬獲不少。其間於謹還遇到一次險情。
在他奉命帶數百騎偵察敵情的時候,不成想跟歸附柔然的高車叛軍數千騎兵不期而遇。於謹知道不好,打吧,眾寡懸殊必無勝算,逃吧,敵人一定緊追不舍,能不能逃得掉是個問題。
於謹的兵書沒有白讀。危急時刻他命令自己的騎兵分散開藏在樹林中間,又派人到半山上揮舞軍旗。造成指揮千軍萬馬的假象。要一般有腦子的敵人看到這個架勢也就算了,畢竟中了敵人的埋伏不是鬧著玩的。然而。高車人沒有這個頭腦。
高車人大抵驍勇善戰,根本不知道害怕是什麽,所以他們雖然懷疑有伏兵,但卻毫不理會,繼續向前進攻。無奈之下,於謹命兩名手下騎自己常騎的一紫一黃兩匹戰馬突然衝了出去,高車人認得主將坐騎,抓一個將軍和一個士兵意義當然不同,所以爭先恐後地追了上去。
等高車人前腳剛過去,於謹立即率隊從後麵衝了上去,高車騎兵來不及回馬組織防守,隊伍一下被衝散了,於謹從容撤退。
就此,於謹一戰成名,戰後因功被朝廷封為積射將軍。北魏是原始遊牧部落入主中原建立的政權,原來的官號很幼稚,到了孝文帝改製,又采取全盤漢化的方針,設立九品官階,每品分正從,自正四品以下每品分上下兩階共有正從九品三十階。
於謹的積射將軍為從六品,賀拔弟兄的強弩將軍為第七品。此時的於謹名望和官職跟賀拔兄弟在伯仲之間。元淵北征,特地請於謹同行,讓他擔任主管軍法的長流參軍,元淵很佩服於謹的智謀,所有軍事行動都要聽聽他的意見,還讓自己的兒子佛陀拜於謹為師。於謹沒有辜負元淵的期望,事實證明,孫子兵法沒有白念。
在於謹的謀劃下,在賀拔兄弟的鼎力協助下,廣陽王元淵終於取得了一次重大勝利,大破高車叛軍斛律野穀祿部,結束了北伐以來官軍一直處於劣勢的局麵。形勢一片大好,於謹接著提出了一個更為大膽的計劃,叛軍到底人多,憑官軍目前的實力是殺不完打不跨的,不如分而化之,剿撫並用。
原來,於謹還有語言上的天賦,作為鮮卑人,他不但漢語說得很流利,還會說一口地道的高車話,也非常了解高車人的情況,這些北方蠻族不識文字且大多目光短淺,更看中眼前利益,誰強大服誰,斛律野穀祿的失利顯示了官軍的力量,高車人造反的信心已經有所動搖,所以此時具備了勸降高車人的條件。
於謹覺得自己能夠說服高車人重新回到大魏的懷抱。於謹將自己的想法向元淵作了匯報,元淵雖然半信半疑,但出於對於謹的信任決定試一試。勇敢善戰的高車人如果歸降,對破六韓拔陵自然是致命一擊。於謹親自前往叛軍營地做說客。
果然,憑著於謹過硬的談判功底,高車部落酋長乜列河等被說動了,乜列河明確表示願意率部眾三萬戶歸降。元淵大喜。他要親自到折敷嶺迎接歸順降眾。於謹一擺手:不忙,如果破六韓拔陵得到乜列河投降的消息,一定不會坐視不管,派兵阻止是必然的。
從現在的形勢看,叛軍占據險要地形。不是那麽容易攻克的。不如我們以高車人做誘餌打伏擊,如此,破六韓拔陵必敗無疑。
元淵點頭稱善。要說於謹也不厚道,憑自己三寸不爛之舌說動了高車人歸附,一轉臉又把人給賣了。
做誘餌是危險的,操作不好餌料被吞大魚逃走的事也是有的。事實證明了於謹算無遺策。一切皆如其所料,乜列河南走,破六韓拔陵追擊,雙方展開廝殺,看看打得差不多了。於謹突然率眾進攻,破六韓拔陵敗走,乜列河戰死。
元淵撿了個大便宜,收編了殘留的高車部眾,壯大了北征軍的力量。大魏朝迎來了一場久違的勝利,皇帝親自下詔進行嘉獎,元淵沒有忘記於謹的功勞,據實上表為於謹請功。
此時大魏高層發生了微妙的變化。被權臣元叉、劉騰軟禁的胡太後在劉騰死後複出,再次臨朝稱製,北魏決策權易手。從權臣架空皇帝到太後架空皇帝,事實上,對皇帝來說都一樣。
胡太後主政後麵臨的局麵很複雜:北部邊疆各鎮基本陷落,廣陽王元淵跟破六韓拔陵對峙暫時還沒有大的進展,關西已經連續派出了三路討伐軍但依然勞而無功,更可恨的是南方的梁朝也趁火打劫頻頻派兵騷擾邊境。國內各地到處都有零星叛亂,整個國家在動蕩不安中。
為了解決北鎮的亂事。胡太後決定向柔然求援,柔然可汗阿那瑰求之不得。六鎮本來就是用來防備自己的,出兵攻打六鎮自然是分內之事,而且借機撈一把也是有的。
柔然可汗阿那瑰率領十萬精騎向六鎮殺過來,破六韓拔陵麵對這支國外武裝,忽然失去了鬥誌,連戰連敗,屋漏偏逢連夜雨,手下大將破六韓孔雀帶著一部分部眾南下投降了爾朱榮。
但幫助大魏可不是阿那瑰的最終目的,去年自己不請而來,朝廷出動數萬精銳把我趕到三千裏之外,現在把我請回來,不順手牽羊對不住自己。對六鎮兵民來說,破六韓拔陵是解放六鎮的好漢,顯然不會無緣無故欺負普通鎮民,官軍雖然也幹些殺良冒功的勾當,畢竟是有所顧忌,隻有柔然人才是真正的敵人,是強盜。
柔然人燒殺搶掠,六鎮鎮民遭到了一場空前浩劫。破六韓拔陵不得已率部南遷,六鎮百姓也隨著叛軍往南撤退,過了河,元淵率領官軍進行阻擊,“在中外反動勢力的共同打擊下,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失敗了!”六鎮叛軍全部繳械投降。破六韓拔陵不知所終,北方草原很遼闊,找個藏身之地並不困難,不過,他後來還是露了一次臉。
叛軍加上一起南下的鎮民,足有二十萬戶,如何安置這些人讓元淵很傷腦筋。在大魏朝的官僚中,元淵算是比較有見識的,他清楚六鎮叛亂的起因,要徹底解決六鎮問題,首先就要解決大家的身份問題。所以,元淵同行台仆射元纂商量在六鎮附近設置郡縣安置鎮民。
報告遞上去,朝廷中那些以宗室親王元徽為首的妒忌元淵反對元淵的人提出了反對意見,於是按照慣例,六鎮鎮民作為俘虜被遣送到定州、冀州一帶的營戶安置,這樣一來六鎮鎮民的身份問題不但沒有解決,反而淪為賤民,他們的怨氣可想而知。
說起來也怪元淵,作為大魏王爺,元淵私生活不檢點,居然搞到尚書令元徽老婆於氏的頭上,平白給城陽王戴了一頂綠帽子,於氏的娘家是鮮卑八大貴姓之一的於氏家族,根深葉茂,力量強大,元徽雖然貴為王爺,身居高位,對老於家卻無可奈何,老婆管不了,元徽把一切仇恨放在了勾引老婆的元淵身上,對元淵恨之入骨。
所以,不管什麽事,隻要是元淵提出來的,元徽就唱反調。元淵聽到朝廷的這個決定後,不由長歎一聲:乞活軍出世,國家永無安寧之日了。
乞活軍是五胡十六國時代的流民武裝,他們信奉的主義隻有一個,為活下去而戰。所以,乞活軍的戰力很高,當戰勝敵人成為活下去的理由,還有人愛惜自己的生命嗎?
但無論如何,北鎮叛亂暫時平定下來,對大魏朝來說,雖然說找自己的敵人柔然過來幫忙有引狼入室之嫌,屬於飲鴆止渴的權宜之計,但畢竟攘外必先安內,在內憂外患之間內部人更可恨,所以先度過眼前的危機再說。北鎮有柔然幫忙,關西卻隻能靠自己了。當初響應北鎮而起的關西叛亂越來越難以收拾,關西的局勢越來越複雜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