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孤如願和宇文泰的關係很微妙,兩人是發小,過去關係一直很鐵,但六鎮大亂之後各奔前程,宇文泰跟賀拔嶽征討關中,獨孤如願跟了賀拔勝成為荊州派的大將,多少年後再次相見的時候卻已成為競爭對手,現在雖說主仆名分已定,但要說獨孤如願一點想法都沒有也是不可能的,論能力獨孤如願同宇文泰不相上下,兩人差的隻是機會而已。
獨孤如願在西魏掛名朝廷中口碑不錯,忠孝不能兩全之際他毅然選擇了忠,曾經讓孝武帝元修感動得熱淚盈眶。
後來在荊州為侯景所逼遠投梁朝,宇文泰對此是有看法的,但一切已經過去了,現在,獨孤如願是宇文泰麾下的得力幹將。荊州派的老大賀拔勝已經俯首稱臣,獨孤如願這個老二又能如何,現在隻有對宇文泰忠心才能在西魏這片天下混,獨孤如願是個明白人。
因而,如今兩人關係似乎已經恢複了過往的親密。為了建立更親密的關係,兩人還為孩子訂了娃娃親,宇文泰的長子宇文毓在成年後將娶獨孤如願的大女兒。
獨孤如願開始了隴右建設,新官上任三把火,他的第一把火是審案,隻有讓民眾感受到自己是個好官才能贏得大家的信任。念賢統治秦州,不過總大綱而已,加上年齡的緣故,也沒有精力對屬下的官吏們嚴加管理,所以秦州治下積壓了不少冤案。
獨孤如願決定從平冤獄入手,他在秦州貼出告示,讓大家放下思想包袱,有冤的喊冤。有屈的叫屈。獨孤如願動真格了,對治下枉法的官員們該抓就抓,該殺就殺,很多人沉冤昭雪,一時秦州人民奔走相告:青天大老爺來了。
第一把火燒紅後。獨孤如願針對秦州一帶胡漢雜居,百姓不懂禮儀,容易受到煽動的現狀,把以禮教教化百姓作為第二把火,把勸課農桑作為第三把火。三把火燒完,隴右地區便走上了健康發展的道路。遠近流民數萬家聽說隴右有個好領導,紛紛前往歸附,隴右開始富裕起來。
對於隴右的成績宇文泰是滿意的,為此他特地為獨孤如願賜名信。從此獨孤如願從此成為獨孤信,獨孤信實在是曆史上大大的名人。因為他的三個女兒分別嫁給了周明帝、隋文帝、唐世祖而獲得史上最牛的老丈人的稱號。
獨孤信還是史上有名的大帥哥。按照遺傳學的觀點,物種的繁衍具有雜交優勢,譬如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就成為世界上品種最好的水稻,表現在人類身上,超級美女以混血兒居多。北朝人大多為混血兒,不同民族雜居婚配,所以,北朝是出產帥哥的時代。史書也往往不厭其煩地稱讚他們的英俊挺拔。
倘若舉行一次北朝男模大賽,獨孤信一定會進三甲。在秦州沒多久,獨孤信便成為隴右人民的偶像。甚至他的穿著打扮都成為隴右的流行風向標。同當下的超女快男一樣,獨孤信在當時也擁有大批粉絲,他的一舉一動都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
有一次,他外出打獵,眼看天色將晚,為了趕在城門關閉前回家。便縱馬如飛,不知是風的作用還是馬的顛簸。不覺間帽子歪了,於是。在秦州大街上,人們紛紛駐足側目:哇,好帥啊!幾天後,獨孤信出門後不禁呆了,大街上到處是歪戴帽子的人,一問才知道大家都是跟自己學的,不禁啞然失笑。歪戴帽子竟成為秦州的時尚,這就是偶像的力量。獨孤信在隴右如魚得水的時候,長安又發生了一件大事。
鬱久閭後難產而死。過去醫學水平低,生孩子風險很大。本來隻是一個意外,但東魏方麵就此抓住機會,展開了淩厲的外交攻勢,非要誣陷是西魏人害死了柔然公主,並翻出了當年西魏以宗室疏族女子冒充公主的故事。高歡的人告訴柔然頭兵可汗,你們和長安壓根就不像親戚,要真是親戚,你到長安去串門,宇文黑獺又是燒草又是屯兵,擺明了不歡迎你們。
元寶矩在柔然的壓力下處死了自己深愛的結發妻子,這才多久,柔然公主就慘遭毒手,這些事能沒有關聯嗎?頭兵可汗被說動了。
從此,柔然人的態度發生了變化,同西魏撕破臉皮重新成為西魏的邊患。如此一來,西魏處於四麵楚歌之勢,北有柔然,西有吐穀渾,南有蕭梁,東有高歡,戰爭的危險隨時都可能降臨。在這種巨大壓力之下,宇文泰製定了兩手抓的戰略,一手抓軍隊建設,一手抓經濟建設,他要闖出一條富國強兵的道路。他能成功嗎?問:打勝仗靠什麽?
答:君王的英明,主帥的智謀,將士的勇敢。事實上,這三方麵固然重要,但如果缺了另外一樣照樣不成,打仗看上去是士兵們在搏擊,實質上上拚的是交戰雙方的經濟實力。戰爭實在是個燒錢的機器,現代戰爭中扔顆炸彈幾百萬進去了,古代也是這樣,俗話說人馬未動糧草先行,戰士吃飯戰馬喂料,需要動用民夫和牲口運送糧草,死亡人員還要撫恤金,傷員還要醫療費,打勝了還要賞賜,部隊官兵的工資還沒算上,怎麽算都是一筆驚人的支出。要想打勝仗先得把後勤保障搞好,國家得有錢。
對此,宇文泰頭腦很清醒,所以發展經濟成為當前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關中跟人家山東比起來,人口稀少,土地貧瘠,老天爺還動不動給來點旱災什麽的,別說富起來,就是解決溫飽問題都不容易。
對此,宇文泰頭腦很清醒,所以發展經濟成為當前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關中跟人家山東比起來,人口稀少,土地貧瘠,老天爺還動不動給來點旱災什麽的。別說富起來,就是解決溫飽問題都不容易。政治經濟學告訴我們,要想發展生產力,就要改革生產關係中阻礙生產力發展的要素,為生產力的發展掃平障礙。
宇文泰雖然沒學過這門課。但他也看到了西魏政治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比如選官製度注重門第,結果沒有真才實學的花架子去做刺史、郡守,另一些刺史郡守來源於戰功的獎勵,讓武人們放下武器去坐堂理政,還真夠難為他們的。
讓這樣一些人之行富國安民的國策。那不是笑話嗎,國家政策再好,恐怕結果也會成為歪嘴和尚念經,歪了!還有,高門豪族依靠其強大的政治、經濟實力影響著國家政策。暗地裏挖著國家的牆角,他們擁有巨大的財富卻往往靠他們的代言人將國家賦役轉嫁給小民。
要改革必然會有阻力,既得利益者一定會為維持現狀而想法設法反對。不過,現在國內形勢對宇文泰相當有利。
零星的稽胡叛亂先後被李遠、於謹、侯莫陳崇、李弼平定,獨孤信也掃平了赤水蕃王梁仚定。國內形勢穩定,宇文泰的威望日高,他要想做什麽事,公開反對的人幾乎沒有了。改革勢在必行。誰來主持呢?
改革的重擔隻有西魏的經濟學家蘇綽可以擔當。於是,宇文泰以蘇綽為大行台度支尚書、領著作,兼司農卿。這個職位相當於財政部長、文化部長兼農業部長,西魏經濟以農業為主,農業是本,三農問題在今天都是每年位列一號文件的首要問題,宇文泰相當於把國家經濟命脈托付給了蘇綽。蘇綽開始在西魏行富民強國之法。
蘇綽殫精竭慮,針對西魏的國情。製定了一些列的改革措施,比如對官員進行精簡。那些吃皇糧不幹活的一律裁掉,又設置二長管理百姓。軍隊不打仗的時候搞搞屯田,補充一下軍隊的口糧,減少一點百姓的負擔。
蘇綽將自己的治國思想寫成報告遞交宇文泰,宇文泰閱後轉給魏文帝以詔書的形式頒布後在全國施行,作為官員入職培訓的必修課,學不好這一課,官就不用當了。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六條詔書,內容包括先治心、敦教化、盡地利、擢賢良、恤獄訟、均賦役六個方麵。第一條:先治心。
(拿今天的話就是加強思想政治修養。)蘇綽認為,刺史、郡守、縣令這些人作為地方上管理百姓的宰守,代表朝廷治理地方,其地位等同古代的諸侯。
前世的帝王們曾經說過隻有賢良的宰守們才是與帝王共治天下的人。
在一般人看來,居於朝堂內的高官們與帝王共商國是,他們才是與帝王共同治理天下的人,其實,帝王們對這一點也很清楚,朝中的公卿百僚們各司其職,製定國策,監督百官,對於國家都很重要,但是無論朝堂上製定了什麽樣的政策,最終還要靠地方官們來落實,縣官不如現管,百姓看得到的就是這些父母官們,所以說在治理百姓這一點上朝中大員們的作用就不如宰守們重要了。既然地方宰守們如此重要,那麽怎樣才能做好地方官?
對此,蘇綽為大家指出了一條光明大道,地方官不能隻盯著手裏那點權力,權利和責任是統一的,朝廷給你權力是讓你好好做事而不是讓你謀取一己之利的,作為地方官,要造福一方百姓,上對得起朝廷,下對得住百姓,首先就要加強自身修養,從治心和治身兩個途徑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水平。
首先要治心。要有一顆正心,有一顆公正的心,因為你的內心決定了你的行為。如果心術不正,就會生妄念邪念,在妄念的脅迫下必然會不明事理,不明事理的結果就是不辨是非。不辨是非的人連自己都管不好,哪裏又能管好百姓。所以,管理百姓的首要就是要清心。什麽叫清心?
有人說我不貪不占就是清心,錯了,這還隻是清心的基礎,清心是一種更高的人格境界,達到這種境界的人必然心氣清和,誌意端靜。
心和誌靜則不生邪念,無邪念則所想所念無不符合至公之理,用至公的理念去治理百姓,那麽沒有做不好的。其次是治身。君王的形象,是百姓的榜樣。一國學習的目標,是大家仰視的標杆。
如果標杆不正,不能苛求影子是直的。箭靶不明,不能責怪射箭的人射不準。如果人君自身形象不佳,而妄想治理好百姓。猶如標杆彎曲卻希望影子是直的。
君王的行為不檢點,卻希望百姓行為良好,就像沒有靶子卻責怪射箭的人。所以做君主的,必須心如清水,形如白玉。身體力行地去實踐仁義、孝悌、忠信、禮讓、廉平、儉約,加上無倦、
明察。
從這八個方麵踐行去訓導百姓。則百姓畏懼而愛戴,見賢思齊,自覺去學習和效仿,這樣不用依靠哪個高門的家教,好作風便蔚然成風了。
做地方官的也是如此。總之。在這條詔書裏,蘇綽主要從官員的思想作風入手,認為腦袋決定屁股,思想決定行動,要想管理好百姓,地方官首先要清心正身,身體力行地帶好頭,俗話說上梁不正下梁歪。自己滿肚子男盜女娼卻讓手下人踐行仁義道德,手下人隻會口裏應著心裏笑著。楚王好細腰而國內多餓死,上行必然下效。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第二條:敦教化。(百年大計,教育為先)作為儒家,蘇綽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後天的教導是勸人為善還是教唆人作惡影響了一個人的好壞。
因此,蘇綽非常重視教化的作用。蘇綽說,天地之間以人為貴。人之所以異於木石禽獸者,以人有中和之心。仁恕之行。然而人性不是一成不變的,人心容易隨教育而變化。
如果教育百姓敦厚樸實。那麽百姓必質樸率直;反之,如果教育百姓膚淺輕薄,那麽必然形成膚淺輕薄的風氣。膚淺輕薄是使國家衰亡敗壞的風氣,質樸率直是淳厚平和的風俗。
衰亡敗壞則禍亂迭出,淳厚平和則天下安定。因此,國家的治亂興亡,無不由教化而起。既然教化如此重要,為什麽沒有引起當政者的注意呢?蘇綽對此做出了解釋。
現實情況是,世道衰頹已有數百年之久,自正光年間六鎮暴動而開始的天下大亂也已將近二十年,戰火連連,民不聊生,民眾們看不見德行的作用,他們目之所及隻有戰爭和動亂,同樣,為官者不懂如何去教化百姓,隻會用刑罰簡單粗暴地管理民眾。
後來魏祚西遷,國家剛剛開始複興,天下未定,戰禍加上饑荒,在這種形勢下連國家所采用的各種製度都是匆匆創立,大多因陋就簡屬於權宜之計,由此導致禮讓之風不興,陳舊風俗未改。現在年景轉好,百姓的溫飽問題解決了,實施教化的時機到了。
因此,各刺史、太守、縣令、三長,都應該洗心革麵,貫徹落實朝廷的旨意,教化百姓。為了指導大家行教化,蘇綽向各級官員們解釋了教化的含義。什麽是化?
扇之以淳風,浸之以太和,被之以道德,示之以樸素,使百姓向善,而邪偽、嗜欲在不知不覺中消除,即潛移默化。什麽是教?刺史、太守、縣令、三長們教導百姓行孝悌、仁順、禮義,使民眾慈愛、和睦、敬讓。有了慈愛就不會拋棄親人,和睦就不會與人結怨,敬讓就不會起爭執。三者具備,那麽王道可成了。先王之所以移風易俗,還淳反素,垂拱而治天下以至太平者,無不由此。
這就是治國大道。蘇綽的教化說強調了教育的重要性,通過教化把德治同法治有機結合,引導百姓把遵紀守法止惡行善變成一種自覺的行動,從讓我做轉化為我要做。教化也是一項係統工程,不能孤立地進行,按照蘇綽的論點,實施教化的前提是官員們能夠清心修身,具備教化百姓的能力。
官員有了教化百姓的能力,還需要教化百姓的條件,如前所述,百姓們隻有吃飽穿暖了才能考慮教化的事,如何讓百姓們吃飽穿暖呢?
這又涉及到經濟問題,蘇綽把它歸納為盡地利,發揮土地的作用,盡可能地提高土地的產量,多產糧食布帛,解決人們的吃飯穿衣問題。正如管子所言“倉廩實而知禮節”,讓人們餓著肚皮空談禮義廉恥的做法是行不通的,隻有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了保障,才有可能主動地去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蘇綽出台了西魏政府發展農業生產的指導性文件。
第三條:盡地利。(西魏政府發展農業生產的指導性文件)蘇綽認為,人生天地之間,吃飽穿暖是第一需求,吃不飽就感到饑餓,穿不暖就會感到寒冷,猶如百姓衣食不足卻要他們去行禮讓,是不會成功的。所以,古代的聖王,知道這個道理,所以首先要讓百姓衣食富足,然後對百姓進行教化。如何讓百姓吃飽穿暖?要做到這點,就是讓土地發揮最大的能力,牧守令長要做好勸課農桑。
為什麽各級官員要勸課農桑,難道百姓們自己不會主動去春耕秋收嗎?蘇綽站在士大夫的角度,認為老百姓愚鈍,智慧不足,一定得等到有人勸說和教育,然後才會盡力去耕種,這項任務各級官員們責無旁貸。
蘇綽在詔書中引導各級官員說,百畝之田,一定要經過春耕、夏種、秋收,供冬天食用,前三項缺一就要餓肚子。所以先王的勸誡道:一個農夫不耕作,天下必然有因此挨餓的人;一個農婦不織布,天下一定會有一次受寒的人。(未完待續)
獨孤如願在西魏掛名朝廷中口碑不錯,忠孝不能兩全之際他毅然選擇了忠,曾經讓孝武帝元修感動得熱淚盈眶。
後來在荊州為侯景所逼遠投梁朝,宇文泰對此是有看法的,但一切已經過去了,現在,獨孤如願是宇文泰麾下的得力幹將。荊州派的老大賀拔勝已經俯首稱臣,獨孤如願這個老二又能如何,現在隻有對宇文泰忠心才能在西魏這片天下混,獨孤如願是個明白人。
因而,如今兩人關係似乎已經恢複了過往的親密。為了建立更親密的關係,兩人還為孩子訂了娃娃親,宇文泰的長子宇文毓在成年後將娶獨孤如願的大女兒。
獨孤如願開始了隴右建設,新官上任三把火,他的第一把火是審案,隻有讓民眾感受到自己是個好官才能贏得大家的信任。念賢統治秦州,不過總大綱而已,加上年齡的緣故,也沒有精力對屬下的官吏們嚴加管理,所以秦州治下積壓了不少冤案。
獨孤如願決定從平冤獄入手,他在秦州貼出告示,讓大家放下思想包袱,有冤的喊冤。有屈的叫屈。獨孤如願動真格了,對治下枉法的官員們該抓就抓,該殺就殺,很多人沉冤昭雪,一時秦州人民奔走相告:青天大老爺來了。
第一把火燒紅後。獨孤如願針對秦州一帶胡漢雜居,百姓不懂禮儀,容易受到煽動的現狀,把以禮教教化百姓作為第二把火,把勸課農桑作為第三把火。三把火燒完,隴右地區便走上了健康發展的道路。遠近流民數萬家聽說隴右有個好領導,紛紛前往歸附,隴右開始富裕起來。
對於隴右的成績宇文泰是滿意的,為此他特地為獨孤如願賜名信。從此獨孤如願從此成為獨孤信,獨孤信實在是曆史上大大的名人。因為他的三個女兒分別嫁給了周明帝、隋文帝、唐世祖而獲得史上最牛的老丈人的稱號。
獨孤信還是史上有名的大帥哥。按照遺傳學的觀點,物種的繁衍具有雜交優勢,譬如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就成為世界上品種最好的水稻,表現在人類身上,超級美女以混血兒居多。北朝人大多為混血兒,不同民族雜居婚配,所以,北朝是出產帥哥的時代。史書也往往不厭其煩地稱讚他們的英俊挺拔。
倘若舉行一次北朝男模大賽,獨孤信一定會進三甲。在秦州沒多久,獨孤信便成為隴右人民的偶像。甚至他的穿著打扮都成為隴右的流行風向標。同當下的超女快男一樣,獨孤信在當時也擁有大批粉絲,他的一舉一動都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
有一次,他外出打獵,眼看天色將晚,為了趕在城門關閉前回家。便縱馬如飛,不知是風的作用還是馬的顛簸。不覺間帽子歪了,於是。在秦州大街上,人們紛紛駐足側目:哇,好帥啊!幾天後,獨孤信出門後不禁呆了,大街上到處是歪戴帽子的人,一問才知道大家都是跟自己學的,不禁啞然失笑。歪戴帽子竟成為秦州的時尚,這就是偶像的力量。獨孤信在隴右如魚得水的時候,長安又發生了一件大事。
鬱久閭後難產而死。過去醫學水平低,生孩子風險很大。本來隻是一個意外,但東魏方麵就此抓住機會,展開了淩厲的外交攻勢,非要誣陷是西魏人害死了柔然公主,並翻出了當年西魏以宗室疏族女子冒充公主的故事。高歡的人告訴柔然頭兵可汗,你們和長安壓根就不像親戚,要真是親戚,你到長安去串門,宇文黑獺又是燒草又是屯兵,擺明了不歡迎你們。
元寶矩在柔然的壓力下處死了自己深愛的結發妻子,這才多久,柔然公主就慘遭毒手,這些事能沒有關聯嗎?頭兵可汗被說動了。
從此,柔然人的態度發生了變化,同西魏撕破臉皮重新成為西魏的邊患。如此一來,西魏處於四麵楚歌之勢,北有柔然,西有吐穀渾,南有蕭梁,東有高歡,戰爭的危險隨時都可能降臨。在這種巨大壓力之下,宇文泰製定了兩手抓的戰略,一手抓軍隊建設,一手抓經濟建設,他要闖出一條富國強兵的道路。他能成功嗎?問:打勝仗靠什麽?
答:君王的英明,主帥的智謀,將士的勇敢。事實上,這三方麵固然重要,但如果缺了另外一樣照樣不成,打仗看上去是士兵們在搏擊,實質上上拚的是交戰雙方的經濟實力。戰爭實在是個燒錢的機器,現代戰爭中扔顆炸彈幾百萬進去了,古代也是這樣,俗話說人馬未動糧草先行,戰士吃飯戰馬喂料,需要動用民夫和牲口運送糧草,死亡人員還要撫恤金,傷員還要醫療費,打勝了還要賞賜,部隊官兵的工資還沒算上,怎麽算都是一筆驚人的支出。要想打勝仗先得把後勤保障搞好,國家得有錢。
對此,宇文泰頭腦很清醒,所以發展經濟成為當前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關中跟人家山東比起來,人口稀少,土地貧瘠,老天爺還動不動給來點旱災什麽的,別說富起來,就是解決溫飽問題都不容易。
對此,宇文泰頭腦很清醒,所以發展經濟成為當前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關中跟人家山東比起來,人口稀少,土地貧瘠,老天爺還動不動給來點旱災什麽的。別說富起來,就是解決溫飽問題都不容易。政治經濟學告訴我們,要想發展生產力,就要改革生產關係中阻礙生產力發展的要素,為生產力的發展掃平障礙。
宇文泰雖然沒學過這門課。但他也看到了西魏政治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比如選官製度注重門第,結果沒有真才實學的花架子去做刺史、郡守,另一些刺史郡守來源於戰功的獎勵,讓武人們放下武器去坐堂理政,還真夠難為他們的。
讓這樣一些人之行富國安民的國策。那不是笑話嗎,國家政策再好,恐怕結果也會成為歪嘴和尚念經,歪了!還有,高門豪族依靠其強大的政治、經濟實力影響著國家政策。暗地裏挖著國家的牆角,他們擁有巨大的財富卻往往靠他們的代言人將國家賦役轉嫁給小民。
要改革必然會有阻力,既得利益者一定會為維持現狀而想法設法反對。不過,現在國內形勢對宇文泰相當有利。
零星的稽胡叛亂先後被李遠、於謹、侯莫陳崇、李弼平定,獨孤信也掃平了赤水蕃王梁仚定。國內形勢穩定,宇文泰的威望日高,他要想做什麽事,公開反對的人幾乎沒有了。改革勢在必行。誰來主持呢?
改革的重擔隻有西魏的經濟學家蘇綽可以擔當。於是,宇文泰以蘇綽為大行台度支尚書、領著作,兼司農卿。這個職位相當於財政部長、文化部長兼農業部長,西魏經濟以農業為主,農業是本,三農問題在今天都是每年位列一號文件的首要問題,宇文泰相當於把國家經濟命脈托付給了蘇綽。蘇綽開始在西魏行富民強國之法。
蘇綽殫精竭慮,針對西魏的國情。製定了一些列的改革措施,比如對官員進行精簡。那些吃皇糧不幹活的一律裁掉,又設置二長管理百姓。軍隊不打仗的時候搞搞屯田,補充一下軍隊的口糧,減少一點百姓的負擔。
蘇綽將自己的治國思想寫成報告遞交宇文泰,宇文泰閱後轉給魏文帝以詔書的形式頒布後在全國施行,作為官員入職培訓的必修課,學不好這一課,官就不用當了。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六條詔書,內容包括先治心、敦教化、盡地利、擢賢良、恤獄訟、均賦役六個方麵。第一條:先治心。
(拿今天的話就是加強思想政治修養。)蘇綽認為,刺史、郡守、縣令這些人作為地方上管理百姓的宰守,代表朝廷治理地方,其地位等同古代的諸侯。
前世的帝王們曾經說過隻有賢良的宰守們才是與帝王共治天下的人。
在一般人看來,居於朝堂內的高官們與帝王共商國是,他們才是與帝王共同治理天下的人,其實,帝王們對這一點也很清楚,朝中的公卿百僚們各司其職,製定國策,監督百官,對於國家都很重要,但是無論朝堂上製定了什麽樣的政策,最終還要靠地方官們來落實,縣官不如現管,百姓看得到的就是這些父母官們,所以說在治理百姓這一點上朝中大員們的作用就不如宰守們重要了。既然地方宰守們如此重要,那麽怎樣才能做好地方官?
對此,蘇綽為大家指出了一條光明大道,地方官不能隻盯著手裏那點權力,權利和責任是統一的,朝廷給你權力是讓你好好做事而不是讓你謀取一己之利的,作為地方官,要造福一方百姓,上對得起朝廷,下對得住百姓,首先就要加強自身修養,從治心和治身兩個途徑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水平。
首先要治心。要有一顆正心,有一顆公正的心,因為你的內心決定了你的行為。如果心術不正,就會生妄念邪念,在妄念的脅迫下必然會不明事理,不明事理的結果就是不辨是非。不辨是非的人連自己都管不好,哪裏又能管好百姓。所以,管理百姓的首要就是要清心。什麽叫清心?
有人說我不貪不占就是清心,錯了,這還隻是清心的基礎,清心是一種更高的人格境界,達到這種境界的人必然心氣清和,誌意端靜。
心和誌靜則不生邪念,無邪念則所想所念無不符合至公之理,用至公的理念去治理百姓,那麽沒有做不好的。其次是治身。君王的形象,是百姓的榜樣。一國學習的目標,是大家仰視的標杆。
如果標杆不正,不能苛求影子是直的。箭靶不明,不能責怪射箭的人射不準。如果人君自身形象不佳,而妄想治理好百姓。猶如標杆彎曲卻希望影子是直的。
君王的行為不檢點,卻希望百姓行為良好,就像沒有靶子卻責怪射箭的人。所以做君主的,必須心如清水,形如白玉。身體力行地去實踐仁義、孝悌、忠信、禮讓、廉平、儉約,加上無倦、
明察。
從這八個方麵踐行去訓導百姓。則百姓畏懼而愛戴,見賢思齊,自覺去學習和效仿,這樣不用依靠哪個高門的家教,好作風便蔚然成風了。
做地方官的也是如此。總之。在這條詔書裏,蘇綽主要從官員的思想作風入手,認為腦袋決定屁股,思想決定行動,要想管理好百姓,地方官首先要清心正身,身體力行地帶好頭,俗話說上梁不正下梁歪。自己滿肚子男盜女娼卻讓手下人踐行仁義道德,手下人隻會口裏應著心裏笑著。楚王好細腰而國內多餓死,上行必然下效。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第二條:敦教化。(百年大計,教育為先)作為儒家,蘇綽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後天的教導是勸人為善還是教唆人作惡影響了一個人的好壞。
因此,蘇綽非常重視教化的作用。蘇綽說,天地之間以人為貴。人之所以異於木石禽獸者,以人有中和之心。仁恕之行。然而人性不是一成不變的,人心容易隨教育而變化。
如果教育百姓敦厚樸實。那麽百姓必質樸率直;反之,如果教育百姓膚淺輕薄,那麽必然形成膚淺輕薄的風氣。膚淺輕薄是使國家衰亡敗壞的風氣,質樸率直是淳厚平和的風俗。
衰亡敗壞則禍亂迭出,淳厚平和則天下安定。因此,國家的治亂興亡,無不由教化而起。既然教化如此重要,為什麽沒有引起當政者的注意呢?蘇綽對此做出了解釋。
現實情況是,世道衰頹已有數百年之久,自正光年間六鎮暴動而開始的天下大亂也已將近二十年,戰火連連,民不聊生,民眾們看不見德行的作用,他們目之所及隻有戰爭和動亂,同樣,為官者不懂如何去教化百姓,隻會用刑罰簡單粗暴地管理民眾。
後來魏祚西遷,國家剛剛開始複興,天下未定,戰禍加上饑荒,在這種形勢下連國家所采用的各種製度都是匆匆創立,大多因陋就簡屬於權宜之計,由此導致禮讓之風不興,陳舊風俗未改。現在年景轉好,百姓的溫飽問題解決了,實施教化的時機到了。
因此,各刺史、太守、縣令、三長,都應該洗心革麵,貫徹落實朝廷的旨意,教化百姓。為了指導大家行教化,蘇綽向各級官員們解釋了教化的含義。什麽是化?
扇之以淳風,浸之以太和,被之以道德,示之以樸素,使百姓向善,而邪偽、嗜欲在不知不覺中消除,即潛移默化。什麽是教?刺史、太守、縣令、三長們教導百姓行孝悌、仁順、禮義,使民眾慈愛、和睦、敬讓。有了慈愛就不會拋棄親人,和睦就不會與人結怨,敬讓就不會起爭執。三者具備,那麽王道可成了。先王之所以移風易俗,還淳反素,垂拱而治天下以至太平者,無不由此。
這就是治國大道。蘇綽的教化說強調了教育的重要性,通過教化把德治同法治有機結合,引導百姓把遵紀守法止惡行善變成一種自覺的行動,從讓我做轉化為我要做。教化也是一項係統工程,不能孤立地進行,按照蘇綽的論點,實施教化的前提是官員們能夠清心修身,具備教化百姓的能力。
官員有了教化百姓的能力,還需要教化百姓的條件,如前所述,百姓們隻有吃飽穿暖了才能考慮教化的事,如何讓百姓們吃飽穿暖呢?
這又涉及到經濟問題,蘇綽把它歸納為盡地利,發揮土地的作用,盡可能地提高土地的產量,多產糧食布帛,解決人們的吃飯穿衣問題。正如管子所言“倉廩實而知禮節”,讓人們餓著肚皮空談禮義廉恥的做法是行不通的,隻有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了保障,才有可能主動地去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蘇綽出台了西魏政府發展農業生產的指導性文件。
第三條:盡地利。(西魏政府發展農業生產的指導性文件)蘇綽認為,人生天地之間,吃飽穿暖是第一需求,吃不飽就感到饑餓,穿不暖就會感到寒冷,猶如百姓衣食不足卻要他們去行禮讓,是不會成功的。所以,古代的聖王,知道這個道理,所以首先要讓百姓衣食富足,然後對百姓進行教化。如何讓百姓吃飽穿暖?要做到這點,就是讓土地發揮最大的能力,牧守令長要做好勸課農桑。
為什麽各級官員要勸課農桑,難道百姓們自己不會主動去春耕秋收嗎?蘇綽站在士大夫的角度,認為老百姓愚鈍,智慧不足,一定得等到有人勸說和教育,然後才會盡力去耕種,這項任務各級官員們責無旁貸。
蘇綽在詔書中引導各級官員說,百畝之田,一定要經過春耕、夏種、秋收,供冬天食用,前三項缺一就要餓肚子。所以先王的勸誡道:一個農夫不耕作,天下必然有因此挨餓的人;一個農婦不織布,天下一定會有一次受寒的人。(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