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邕在位後宮十幾人,這如何滿足得了宇文贇壓抑了十幾年的心,於是天下選美充於後宮,為了讓美人心安,增設後宮名號。又好飲酒作樂,幾天不出工。群臣請事,都通過宦官們轉奏。
京兆郡丞樂運本來還勸皇帝不要動不動就大赦,現在皇帝矯枉過正行起了嚴刑苛政,樂運又忍不住了,把心一橫,上書為宇文贇羅列了八條大罪。
其一:獨斷專行,把宰相輔政們涼在一邊。其二:為後宮選美,竟然規定儀同以上官員的女兒不許出嫁,搞得官民同怨。其三:大尊一入後宮,數日不出宮,官員上奏必須經宦官之手。
其四:先下詔寬刑罰,不過半年改弦易轍,比製製更嚴。其五:變高祖艱苦樸素的作風,窮極奢麗。其六:增加百姓賦稅,卻濫賞戲子等。其七:上書寫錯一個字就治罪。其八:天象示警,不能聽取正道行德政。樂運最後總結道,倘若這八條不改,周朝就要滅亡了。
這道奏折遞上去,宇文贇暴跳如雷,“反了反了!”命人將樂運綁出殿門。群臣恐懼,沒有人敢說話,眼看樂運就要命喪黃泉。內史中大夫元岩歎息道:人以與臧洪同死為榮,何況是比幹。
如果樂運不能免死,我與其同死。元岩到宮裏見宇文贇,進諫道:樂運知道他的上奏一定會惹惱陛下,他所以不顧死不過想以此求名。陛下若殺了他,正好成就了他忠臣的美名。陛下不如放了他,以顯示聖德。
宇文贇此時已經冷靜下來,說起來他並非庸碌之輩。隻不過忍了太久在壓力突然釋放之下精神亢奮而已。仔細想一想,樂運所言也不無道理。倘若就此將此人殺了,世上便多了一個忠臣,多了一個昏君。第二天一早,宇文贇命人將樂運押回來鬆綁。對他說:朕昨夜思愛卿所奏,實為忠臣之舉,我請你吃飯,希望你不要放在心上。
樂運就這樣在鬼門關口走了一遭。群臣本以為樂運必死,此刻見其虎口逃生都來相賀,樂運為人耿直。在宇文邕時代就已犯言直諫見聞,鄭譯曾經托他辦私事,樂運以不合製度拒絕了,所以太子一黨一直不怎麽喜歡他。
運是幸運的,另一位諍臣楊文佑就沒有這份運氣了。卻說下士楊文佑見皇帝荒淫不經,不聽諫言,又縱酒無常,譜寫一歌唱給上司宮伯長孫覽聽,希望長孫覽能夠向皇帝進言,歌中唱道:朝亦醉,暮亦醉,日日恒常醉。政事日無次。
長孫覽雖然知道楊文佑所歌並未造謠,但他卻不敢直接去勸皇帝。長孫覽不經意將歌詞傳給了鄭譯,說現在人們傳唱至尊沉湎酒色。他希望鄭譯能夠勸勸皇帝,畢竟鄭譯跟皇帝關係不一般。
哪知道鄭譯一肚子壞水,他隻會對皇帝順竿溜,便將此事奏明皇帝,但他卻不是勸諫,而是告訴皇帝一個下士居然作歌譏諷朝政。當真罪不容誅。一番話說得宇文贇怒火中燒,下令賞賜楊文佑二百四十杖。二百四十杖沒執行完,楊文佑已然氣絕。嚇得長孫覽再也不敢亂說話了。
不久,宇文贇又打上了洛陽的主意,洛京才是中原衣冠所在,雖然被高歡給毀了,不要緊,可以重建,隻要有錢有人還有辦不成的事?
宇文贇下詔以洛陽為東京,發山東諸州兵四萬人修建洛陽宮殿,鄴城的石經搬回洛陽,將相州六府遷到洛陽,設東京六府,直轄河陽、幽州、相州、豫州、毫州、青州、徐州七總管。宇文贇親自到洛陽布置,並在洛陽立皇子魯王宇文闡為太子。
新帝登基,鄭譯上位,齊王冤死,一係列的變故早驚動了徐州總管王軌。王軌情知不妙,他強烈地預感到自己的大限快到了。想當初,自己多次在大庭廣眾之下力勸先帝廢掉太子,太子能不恨自己?如今,先帝說走就走了,太子也坐上了至尊的位子,他能不記仇放過自己?
何況,還有鄭譯一般小人在一旁煽風點火,回頭看,賀若弼真比自己聰明得多。但是,王軌並不後悔自己所做過的一切,如果有機會時間倒流讓一切從頭來過,他還是會這樣做的,他堅信自己並無私心,一切都是為了帝國大業著想,即使粉身碎骨又有何懼?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君子所為也。徐州地處周陳邊境,離長安又遠,徐州總管府治下是周軍的精銳,他們曾經一舉摧毀了陳國最強大的軍隊,自生擒吳明徹後,王軌的威望如日中天,在徐州乃至周國,他已經成為一麵旗幟,這時候如果擁兵自重,想來也不是一件困難的事。
換言之,以王軌的本事,割據徐州自保並不難。但是,王軌一生受宇文邕影響太大,他們曾經一起扳倒權臣,也是宇文邕舍棄眾多能征慣戰的名將不用讓他掛帥救援徐州才成就了他的功業,士為知己者死,自己如何能背棄大周?不管宇文贇如何混蛋,都終究是大周皇帝,是武帝的繼承人,是自己的陛下,名分已定,反對宇文贇就是造反,就是逆臣。
讀書明理,讀書很好的王軌一心要做大周的忠臣。左右很清楚王軌的處境,他們勸說王軌不要坐以待斃,割據一方甚至投奔陳國都不失為自保之策。王軌希望打消左右的造反念頭,皇帝想殺的人是自己,為國家計,斷不會與大家為難,於是對左右說:我在先朝為社稷計劃,並無後悔,今天的事早已料到。
如汝等所言,徐州控製淮南,接近強敵,如果為自己打算,自然易如反掌。不過,忠義節氣,這是我所看重的,斷斷不能丟失,更何況我深受先帝厚恩,豈能因為害怕被嗣主問罪,就忘了先帝的恩德。
正可在這裏等死。我相信千年之後,世人必知道我一片忠心。左右為王軌所言感動,禁不住痛哭流涕。王軌的第六感很強,事實上,鄭譯早就在謀劃對他動手了。
當年的吐穀渾之行。王軌不僅得罪了太子,更得罪了這位太子的至交好友,吐穀渾之後,一個備受信任,一個遭到打壓,鄭譯從不認為自己有錯。他認為一切都是王軌在向皇帝進讒言,一切都是王軌搞的鬼,所以,鄭譯對王軌恨之入骨。有一天,宇文贇撫摸著自己腳上的傷疤。想起父親無情的杖責,恨恨地對鄭譯說:我的腳多次遭受杖打,傷痕累累,老家夥太無情了。
陛下,先帝不過受人蒙蔽罷了。嗯?是誰亂嚼舌頭根子?鄭譯回答道:都是烏丸軌引起的。
王軌賜姓烏丸,所以稱為烏丸軌。鄭譯恨王軌,宇文贇是知道的,而且他也聽說過王軌說自己的壞話。那時候他夾著尾巴做人也不敢求證,此時聽鄭譯說起心中便動了殺心,但是他擔心鄭譯撒謊殺錯了好人。畢竟王軌鎮守徐州把守著周國的南大門,所以把宇文孝伯叫過來想從宇文孝伯的口中證實鄭譯所言是否確切。
作為宇文邕的親信之一,盡管宇文孝伯沒有像王軌那樣公開反對太子,但他從心裏讚成王軌對太子的看法,現在,皇太子登基。說太子壞話可是大罪。
宇文憲被冤殺後,宇文家族的老少們算是見識了宇文贇的無情和冷酷。他們從此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沒有人敢以宇文家族人自居而敢放肆,宇文孝伯同樣活得謹小慎微,唯恐宇文贇的屠刀會落到自己頭上。
為了把自己摘幹淨,宇文孝伯一念之差,不但證實了鄭譯的說法,甚至悄悄對宇文贇講了當年宴會之上王軌捋須進諫之事。宇文孝伯隻顧著自己表忠心,這下把王軌害慘了,舊事重提,宇文贇怒不可遏。“老匹夫原來一直要置我於死地。擬旨,著內史杜慶信到徐州將烏丸軌就地處決。”
宇文孝伯沒想到宇文贇這麽快就下手,趕緊勸解,可是,一切都晚了,宇文贇決定了的事哪裏能夠隨便改變,皇帝是金口玉言。“陛下,不可魯莽行事。”有人不樂意了。按照朝廷典製,皇帝詔書需要內史署名,內史中大夫元岩不肯在詔書上署名,勸皇帝收回成命。宇文贇不為所動,元岩無奈退出大殿,他不甘心,請禦正中大夫顏之儀幫忙。顏之儀匆忙趕到宮內。
之儀可不是一般人,當然他沒有弟弟顏之推出名,主要是顏之推寫了幾本書,特別是《顏氏家訓》成為研究那個時代的重要史料,兩人俱少年成名,在江陵為官,江陵陷落後以俘虜的身份被押送到長安,顏之推出逃北齊,顏之儀被宇文毓提拔為麟趾殿學士,後來宇文邕為兒子選老師,以其為侍讀。
顏之儀生性剛直不阿,多次對宇文贇犯顏強諫,弄得宇文贇多少有點怕他,不過對於這位師傅,宇文贇是佩服的,知道師傅是為了自己好,所以雖然意見采納的不多,卻也並不加罪。如往常一樣,顏之儀又一次犯顏直諫,弄得宇文贇火起,命人將他拖下去問罪。
聽說顏之儀被收押問罪,元岩豁出去了,他再次闖入大殿力諫,這次他將官帽摘下,以頭頓地,三進三拜,怎奈宇文贇鐵石心腸,怒斥道:你要同烏丸軌結黨嗎?元岩道:臣絕非與烏丸軌結黨,我擔心的是殺一軌而失天下之心。
宇文贇更加憤怒,命左右拽起元岩掌嘴,把他趕出宮殿。就這樣,王軌從容赴死,元岩也被罷黜在家,倒是顏之儀仍無罪釋放。天下人聞之,莫不為之流涕。王軌一死,原先跟宇文邕親近的大臣們更加不安。
尉遲運私下對宇文孝伯道:我們一定脫不過這場災禍了,如何是好?宇文孝伯歎道:現在堂上有老母,地下有武帝,為人臣為人子,知道又能怎麽辦。足下要為自己考慮,應該遠離這是非之地。於是尉遲運請求外放秦州。
事實上,宇文贇做太子的時候,尉遲運為宮正,多次勸太子遠小人走正道,那個時候太子就懷疑尉遲運、宇文孝伯、王軌、宇文神舉一起在父皇麵前說自己的壞話。既然處置了王軌。其他人同樣不能饒恕。
一日,宇文贇職責宇文孝伯道:公知道五王造反,為什麽不早說?孝伯道:臣隻知道齊王忠於社稷為群小汙蔑,說也沒用,所以不說。且先帝曾經囑咐微臣。唯今隻知道輔導陛下,現在進諫而不從,實在是有負重托,以此為罪,甘心情願。宇文孝伯一番話,倒也讓宇文贇有點天良發現。低首不語。但是,很快宇文孝伯就被賜死家中。
宇文神舉一樣未能逃脫被殺的命運,使者前往並州,一杯毒酒送上了路。尉遲運到了秦州,不久驚嚇致死。至此。宇文邕小圈子成員全部落網。玩了不到一年,宇文贇有點膩了。
一般而言,皇帝是個終身職位,一旦權力抓在手裏,那就是至死不放鬆。皇帝又是個高風險的職位,太多人盯著這個位子,很多皇帝被退位,然後就沒了。
當年。北齊的祖珽忽悠皇帝高湛,說當皇帝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最高境界是當太上皇。所以二十郎當歲的高湛把皇帝位子傳給兒子高緯做了太上皇。沒有人給宇文贇出主意,但同樣二十多歲的大周皇帝也想體驗一下做太上皇帝的滋味。
公元579年二月十九日,大周百官公卿共聚長安大殿,皇帝舉行了盛大的朝會,但百官們怎麽也沒想到,這竟是大周朝的傳位大會。帝國最高領導人宇文贇宣布將皇位傳給太子宇文闡。自稱天元皇帝,改元大象。天元皇帝跟皇帝有什麽不一樣嗎?
。皇帝住的宮殿稱為正陽宮,皇帝皇冠上的玉墜是十二串。天元皇帝加倍,二十四串!正陽宮設置納言、禦正、諸衛等官,大事還要稟報天台決定。天台上的太上皇沒事就瞎琢磨,有一天他忽然想到過去自己是天子,現在兒子坐了天子,那他就是天本人了。
太上皇笑了,下詔!從此,皇帝稱朕,天元皇帝稱天。在天台上吃飯也不能用平常的碗筷,要用樽、彝、珪、瓚這些祭祀用的禮器。大臣要想到天台朝見,那等於見仙人,規矩是吃齋三日,清身一日。天帶的帽子也有講究,佩戴十二色綬帶,戴通天冠,上加金蟬。按照製度,侍中、常侍們的帽子上也有金蟬,天元皇帝於是下令讓大家都把金蟬去掉。
皇帝變太上皇了,其他人也要跟著升級。皇太後阿史那氏成為天元皇太後,帝太後李氏成為天元帝太後,天元皇帝的正宮娘娘稱為天元皇後,母以子貴,皇帝宇文闡的生母朱滿月被尊為天帝後,朱滿月本吳人,因為家人犯罪遭株連被充入東宮,負責太子的衣服,幸運的朱姑娘跟情竇初開的太子玩了次一夜情,宇文贇是一時衝動下,朱姑娘的肚子卻爭氣,兒子出生了,這便是宇文贇的長子,由於楊麗華沒生兒子,這孩子便成了長子。
朱滿月比宇文贇大十餘歲,出身又寒微,是兒子保證了她的地位。天、高、上、大這幾個詞屬於敏感詞,天元皇帝可以用,其他人不準用不準說,官名犯忌的全部改掉,史書中沒有記載,很難想象上大將軍這個職位會改成什麽。
不過,有記載姓高的改為薑,九族中的高祖稱為長祖。跟當年胡鬧的高洋一樣,他還有些莫名其妙的命令,比如車必須以圓木為輪,天下婦人都不準塗抹粉黛,黃眉墨妝,不過,宮中的女人例外。宇文贇召集大臣們議事,主要話題就是如何變革,遊戲無常,出入不節,儀仗隊早出夜還,隨從官員,苦不堪言。
百官中自有正直之人,他們如何肯坐視皇帝胡鬧,上書、上奏、勸諫者此起彼伏,宇文贇惱了,他又無法禁止大家開口,心理上他也是要做明君的。但如何讓大家閉嘴,宇文贇打起了歪主意,他讓左右秘密偵察百官的動靜,左右又派出密探跟蹤掌握百官們行蹤並記錄下來。於是皇帝手裏便有了一本百官罪狀實錄。
某日,某某正欲向皇帝進諫,皇帝突然發布了某的罪狀,將某拿下問罪,皇帝證據確鑿,某隻好認罪,有的人因此被痛打一頓,有的人被罷了官,還有的人喪了命。這樣以來,群臣明白是怎麽回事了,所以沒有人再敢跟皇帝對著幹了。
大周皇帝宇文贇就以這種流氓手段搞定了百官。百官消停了,宇文贇還有心病,那就是他的幾個叔父,這幾位都是文武兼備,戰功卓越,在他們麵前,宇文贇還不敢造次。
為了表彰叔父們的大功,以襄國郡為趙國,濟南郡為陳國,武當、安富二郡為越國,上黨郡為代國,新野郡為滕國,邑各萬戶;令趙王招、陳王純、越王盛、代王達、滕王逌一起到藩國。對這件事,隨公楊堅有評價,他對宇文神慶說:天元無德,觀其相,非長壽之人。藩國微弱,不是深根固本之計,羽翼既剪,還能飛多遠?(未完待續)
京兆郡丞樂運本來還勸皇帝不要動不動就大赦,現在皇帝矯枉過正行起了嚴刑苛政,樂運又忍不住了,把心一橫,上書為宇文贇羅列了八條大罪。
其一:獨斷專行,把宰相輔政們涼在一邊。其二:為後宮選美,竟然規定儀同以上官員的女兒不許出嫁,搞得官民同怨。其三:大尊一入後宮,數日不出宮,官員上奏必須經宦官之手。
其四:先下詔寬刑罰,不過半年改弦易轍,比製製更嚴。其五:變高祖艱苦樸素的作風,窮極奢麗。其六:增加百姓賦稅,卻濫賞戲子等。其七:上書寫錯一個字就治罪。其八:天象示警,不能聽取正道行德政。樂運最後總結道,倘若這八條不改,周朝就要滅亡了。
這道奏折遞上去,宇文贇暴跳如雷,“反了反了!”命人將樂運綁出殿門。群臣恐懼,沒有人敢說話,眼看樂運就要命喪黃泉。內史中大夫元岩歎息道:人以與臧洪同死為榮,何況是比幹。
如果樂運不能免死,我與其同死。元岩到宮裏見宇文贇,進諫道:樂運知道他的上奏一定會惹惱陛下,他所以不顧死不過想以此求名。陛下若殺了他,正好成就了他忠臣的美名。陛下不如放了他,以顯示聖德。
宇文贇此時已經冷靜下來,說起來他並非庸碌之輩。隻不過忍了太久在壓力突然釋放之下精神亢奮而已。仔細想一想,樂運所言也不無道理。倘若就此將此人殺了,世上便多了一個忠臣,多了一個昏君。第二天一早,宇文贇命人將樂運押回來鬆綁。對他說:朕昨夜思愛卿所奏,實為忠臣之舉,我請你吃飯,希望你不要放在心上。
樂運就這樣在鬼門關口走了一遭。群臣本以為樂運必死,此刻見其虎口逃生都來相賀,樂運為人耿直。在宇文邕時代就已犯言直諫見聞,鄭譯曾經托他辦私事,樂運以不合製度拒絕了,所以太子一黨一直不怎麽喜歡他。
運是幸運的,另一位諍臣楊文佑就沒有這份運氣了。卻說下士楊文佑見皇帝荒淫不經,不聽諫言,又縱酒無常,譜寫一歌唱給上司宮伯長孫覽聽,希望長孫覽能夠向皇帝進言,歌中唱道:朝亦醉,暮亦醉,日日恒常醉。政事日無次。
長孫覽雖然知道楊文佑所歌並未造謠,但他卻不敢直接去勸皇帝。長孫覽不經意將歌詞傳給了鄭譯,說現在人們傳唱至尊沉湎酒色。他希望鄭譯能夠勸勸皇帝,畢竟鄭譯跟皇帝關係不一般。
哪知道鄭譯一肚子壞水,他隻會對皇帝順竿溜,便將此事奏明皇帝,但他卻不是勸諫,而是告訴皇帝一個下士居然作歌譏諷朝政。當真罪不容誅。一番話說得宇文贇怒火中燒,下令賞賜楊文佑二百四十杖。二百四十杖沒執行完,楊文佑已然氣絕。嚇得長孫覽再也不敢亂說話了。
不久,宇文贇又打上了洛陽的主意,洛京才是中原衣冠所在,雖然被高歡給毀了,不要緊,可以重建,隻要有錢有人還有辦不成的事?
宇文贇下詔以洛陽為東京,發山東諸州兵四萬人修建洛陽宮殿,鄴城的石經搬回洛陽,將相州六府遷到洛陽,設東京六府,直轄河陽、幽州、相州、豫州、毫州、青州、徐州七總管。宇文贇親自到洛陽布置,並在洛陽立皇子魯王宇文闡為太子。
新帝登基,鄭譯上位,齊王冤死,一係列的變故早驚動了徐州總管王軌。王軌情知不妙,他強烈地預感到自己的大限快到了。想當初,自己多次在大庭廣眾之下力勸先帝廢掉太子,太子能不恨自己?如今,先帝說走就走了,太子也坐上了至尊的位子,他能不記仇放過自己?
何況,還有鄭譯一般小人在一旁煽風點火,回頭看,賀若弼真比自己聰明得多。但是,王軌並不後悔自己所做過的一切,如果有機會時間倒流讓一切從頭來過,他還是會這樣做的,他堅信自己並無私心,一切都是為了帝國大業著想,即使粉身碎骨又有何懼?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君子所為也。徐州地處周陳邊境,離長安又遠,徐州總管府治下是周軍的精銳,他們曾經一舉摧毀了陳國最強大的軍隊,自生擒吳明徹後,王軌的威望如日中天,在徐州乃至周國,他已經成為一麵旗幟,這時候如果擁兵自重,想來也不是一件困難的事。
換言之,以王軌的本事,割據徐州自保並不難。但是,王軌一生受宇文邕影響太大,他們曾經一起扳倒權臣,也是宇文邕舍棄眾多能征慣戰的名將不用讓他掛帥救援徐州才成就了他的功業,士為知己者死,自己如何能背棄大周?不管宇文贇如何混蛋,都終究是大周皇帝,是武帝的繼承人,是自己的陛下,名分已定,反對宇文贇就是造反,就是逆臣。
讀書明理,讀書很好的王軌一心要做大周的忠臣。左右很清楚王軌的處境,他們勸說王軌不要坐以待斃,割據一方甚至投奔陳國都不失為自保之策。王軌希望打消左右的造反念頭,皇帝想殺的人是自己,為國家計,斷不會與大家為難,於是對左右說:我在先朝為社稷計劃,並無後悔,今天的事早已料到。
如汝等所言,徐州控製淮南,接近強敵,如果為自己打算,自然易如反掌。不過,忠義節氣,這是我所看重的,斷斷不能丟失,更何況我深受先帝厚恩,豈能因為害怕被嗣主問罪,就忘了先帝的恩德。
正可在這裏等死。我相信千年之後,世人必知道我一片忠心。左右為王軌所言感動,禁不住痛哭流涕。王軌的第六感很強,事實上,鄭譯早就在謀劃對他動手了。
當年的吐穀渾之行。王軌不僅得罪了太子,更得罪了這位太子的至交好友,吐穀渾之後,一個備受信任,一個遭到打壓,鄭譯從不認為自己有錯。他認為一切都是王軌在向皇帝進讒言,一切都是王軌搞的鬼,所以,鄭譯對王軌恨之入骨。有一天,宇文贇撫摸著自己腳上的傷疤。想起父親無情的杖責,恨恨地對鄭譯說:我的腳多次遭受杖打,傷痕累累,老家夥太無情了。
陛下,先帝不過受人蒙蔽罷了。嗯?是誰亂嚼舌頭根子?鄭譯回答道:都是烏丸軌引起的。
王軌賜姓烏丸,所以稱為烏丸軌。鄭譯恨王軌,宇文贇是知道的,而且他也聽說過王軌說自己的壞話。那時候他夾著尾巴做人也不敢求證,此時聽鄭譯說起心中便動了殺心,但是他擔心鄭譯撒謊殺錯了好人。畢竟王軌鎮守徐州把守著周國的南大門,所以把宇文孝伯叫過來想從宇文孝伯的口中證實鄭譯所言是否確切。
作為宇文邕的親信之一,盡管宇文孝伯沒有像王軌那樣公開反對太子,但他從心裏讚成王軌對太子的看法,現在,皇太子登基。說太子壞話可是大罪。
宇文憲被冤殺後,宇文家族的老少們算是見識了宇文贇的無情和冷酷。他們從此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沒有人敢以宇文家族人自居而敢放肆,宇文孝伯同樣活得謹小慎微,唯恐宇文贇的屠刀會落到自己頭上。
為了把自己摘幹淨,宇文孝伯一念之差,不但證實了鄭譯的說法,甚至悄悄對宇文贇講了當年宴會之上王軌捋須進諫之事。宇文孝伯隻顧著自己表忠心,這下把王軌害慘了,舊事重提,宇文贇怒不可遏。“老匹夫原來一直要置我於死地。擬旨,著內史杜慶信到徐州將烏丸軌就地處決。”
宇文孝伯沒想到宇文贇這麽快就下手,趕緊勸解,可是,一切都晚了,宇文贇決定了的事哪裏能夠隨便改變,皇帝是金口玉言。“陛下,不可魯莽行事。”有人不樂意了。按照朝廷典製,皇帝詔書需要內史署名,內史中大夫元岩不肯在詔書上署名,勸皇帝收回成命。宇文贇不為所動,元岩無奈退出大殿,他不甘心,請禦正中大夫顏之儀幫忙。顏之儀匆忙趕到宮內。
之儀可不是一般人,當然他沒有弟弟顏之推出名,主要是顏之推寫了幾本書,特別是《顏氏家訓》成為研究那個時代的重要史料,兩人俱少年成名,在江陵為官,江陵陷落後以俘虜的身份被押送到長安,顏之推出逃北齊,顏之儀被宇文毓提拔為麟趾殿學士,後來宇文邕為兒子選老師,以其為侍讀。
顏之儀生性剛直不阿,多次對宇文贇犯顏強諫,弄得宇文贇多少有點怕他,不過對於這位師傅,宇文贇是佩服的,知道師傅是為了自己好,所以雖然意見采納的不多,卻也並不加罪。如往常一樣,顏之儀又一次犯顏直諫,弄得宇文贇火起,命人將他拖下去問罪。
聽說顏之儀被收押問罪,元岩豁出去了,他再次闖入大殿力諫,這次他將官帽摘下,以頭頓地,三進三拜,怎奈宇文贇鐵石心腸,怒斥道:你要同烏丸軌結黨嗎?元岩道:臣絕非與烏丸軌結黨,我擔心的是殺一軌而失天下之心。
宇文贇更加憤怒,命左右拽起元岩掌嘴,把他趕出宮殿。就這樣,王軌從容赴死,元岩也被罷黜在家,倒是顏之儀仍無罪釋放。天下人聞之,莫不為之流涕。王軌一死,原先跟宇文邕親近的大臣們更加不安。
尉遲運私下對宇文孝伯道:我們一定脫不過這場災禍了,如何是好?宇文孝伯歎道:現在堂上有老母,地下有武帝,為人臣為人子,知道又能怎麽辦。足下要為自己考慮,應該遠離這是非之地。於是尉遲運請求外放秦州。
事實上,宇文贇做太子的時候,尉遲運為宮正,多次勸太子遠小人走正道,那個時候太子就懷疑尉遲運、宇文孝伯、王軌、宇文神舉一起在父皇麵前說自己的壞話。既然處置了王軌。其他人同樣不能饒恕。
一日,宇文贇職責宇文孝伯道:公知道五王造反,為什麽不早說?孝伯道:臣隻知道齊王忠於社稷為群小汙蔑,說也沒用,所以不說。且先帝曾經囑咐微臣。唯今隻知道輔導陛下,現在進諫而不從,實在是有負重托,以此為罪,甘心情願。宇文孝伯一番話,倒也讓宇文贇有點天良發現。低首不語。但是,很快宇文孝伯就被賜死家中。
宇文神舉一樣未能逃脫被殺的命運,使者前往並州,一杯毒酒送上了路。尉遲運到了秦州,不久驚嚇致死。至此。宇文邕小圈子成員全部落網。玩了不到一年,宇文贇有點膩了。
一般而言,皇帝是個終身職位,一旦權力抓在手裏,那就是至死不放鬆。皇帝又是個高風險的職位,太多人盯著這個位子,很多皇帝被退位,然後就沒了。
當年。北齊的祖珽忽悠皇帝高湛,說當皇帝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最高境界是當太上皇。所以二十郎當歲的高湛把皇帝位子傳給兒子高緯做了太上皇。沒有人給宇文贇出主意,但同樣二十多歲的大周皇帝也想體驗一下做太上皇帝的滋味。
公元579年二月十九日,大周百官公卿共聚長安大殿,皇帝舉行了盛大的朝會,但百官們怎麽也沒想到,這竟是大周朝的傳位大會。帝國最高領導人宇文贇宣布將皇位傳給太子宇文闡。自稱天元皇帝,改元大象。天元皇帝跟皇帝有什麽不一樣嗎?
。皇帝住的宮殿稱為正陽宮,皇帝皇冠上的玉墜是十二串。天元皇帝加倍,二十四串!正陽宮設置納言、禦正、諸衛等官,大事還要稟報天台決定。天台上的太上皇沒事就瞎琢磨,有一天他忽然想到過去自己是天子,現在兒子坐了天子,那他就是天本人了。
太上皇笑了,下詔!從此,皇帝稱朕,天元皇帝稱天。在天台上吃飯也不能用平常的碗筷,要用樽、彝、珪、瓚這些祭祀用的禮器。大臣要想到天台朝見,那等於見仙人,規矩是吃齋三日,清身一日。天帶的帽子也有講究,佩戴十二色綬帶,戴通天冠,上加金蟬。按照製度,侍中、常侍們的帽子上也有金蟬,天元皇帝於是下令讓大家都把金蟬去掉。
皇帝變太上皇了,其他人也要跟著升級。皇太後阿史那氏成為天元皇太後,帝太後李氏成為天元帝太後,天元皇帝的正宮娘娘稱為天元皇後,母以子貴,皇帝宇文闡的生母朱滿月被尊為天帝後,朱滿月本吳人,因為家人犯罪遭株連被充入東宮,負責太子的衣服,幸運的朱姑娘跟情竇初開的太子玩了次一夜情,宇文贇是一時衝動下,朱姑娘的肚子卻爭氣,兒子出生了,這便是宇文贇的長子,由於楊麗華沒生兒子,這孩子便成了長子。
朱滿月比宇文贇大十餘歲,出身又寒微,是兒子保證了她的地位。天、高、上、大這幾個詞屬於敏感詞,天元皇帝可以用,其他人不準用不準說,官名犯忌的全部改掉,史書中沒有記載,很難想象上大將軍這個職位會改成什麽。
不過,有記載姓高的改為薑,九族中的高祖稱為長祖。跟當年胡鬧的高洋一樣,他還有些莫名其妙的命令,比如車必須以圓木為輪,天下婦人都不準塗抹粉黛,黃眉墨妝,不過,宮中的女人例外。宇文贇召集大臣們議事,主要話題就是如何變革,遊戲無常,出入不節,儀仗隊早出夜還,隨從官員,苦不堪言。
百官中自有正直之人,他們如何肯坐視皇帝胡鬧,上書、上奏、勸諫者此起彼伏,宇文贇惱了,他又無法禁止大家開口,心理上他也是要做明君的。但如何讓大家閉嘴,宇文贇打起了歪主意,他讓左右秘密偵察百官的動靜,左右又派出密探跟蹤掌握百官們行蹤並記錄下來。於是皇帝手裏便有了一本百官罪狀實錄。
某日,某某正欲向皇帝進諫,皇帝突然發布了某的罪狀,將某拿下問罪,皇帝證據確鑿,某隻好認罪,有的人因此被痛打一頓,有的人被罷了官,還有的人喪了命。這樣以來,群臣明白是怎麽回事了,所以沒有人再敢跟皇帝對著幹了。
大周皇帝宇文贇就以這種流氓手段搞定了百官。百官消停了,宇文贇還有心病,那就是他的幾個叔父,這幾位都是文武兼備,戰功卓越,在他們麵前,宇文贇還不敢造次。
為了表彰叔父們的大功,以襄國郡為趙國,濟南郡為陳國,武當、安富二郡為越國,上黨郡為代國,新野郡為滕國,邑各萬戶;令趙王招、陳王純、越王盛、代王達、滕王逌一起到藩國。對這件事,隨公楊堅有評價,他對宇文神慶說:天元無德,觀其相,非長壽之人。藩國微弱,不是深根固本之計,羽翼既剪,還能飛多遠?(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