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罷,楊廣轉身離去,下一個命令,等自己的結果,這是他的權利。李密一個小小的待衛官,怎麽就會被皇帝給盯上了呢?事情的一開始是這樣的。被楊廣盯上那天,李密在站崗。
李密的職務是左親衛大都督,相當於今天的中央警衛局處長,當然,這是機械性的對比,向來不精確,比如處長是不站崗的,而李密需要站崗。站崗也就站崗吧,隋朝大興宮殿宏偉壯觀,上朝官員眾多,李密個子不高,膚色偏黑,折射光線自然不多,一般不易被察覺。
但李密在朝堂之上,做出了不太合乎身份的舉動。李密額頭尖銳,眼角方形,瞳孔黑白明澈,兩隻眼睛骨碌著轉來轉去。
按史書此話,楊廣發現下麵眼神遊離的李密,心裏很是不痛快,於是讓宇文述趕緊將李密掃地出門。但仔細考周,問題並非在於睛神不老實,而是出在李密的個人形象上。李密不高,膚黑,史書還形容他形儀眇小。
此種長相,梁山上也有一位,常自嘲黑矮的宋江是也。大家以後就會知道,李密亦走過宋江走過的路,幹過宋江幹的事。也不知道什麽原因,這樣的身材竟然通過了體驗混到了近衛軍裏,這就不太妙了,要知道楊廣陛下喜歡搞國際大聯歡,在長安城接侍屬國來使,如此長相有損大隋帝國更高更富更強的國際形象。更不妙的是長得還黑,試想一下,皇帝陛下在上麵展望帝國未來,描述宏偉藍圖。猛不然望見角落裏的李密,難免會有眼前一黑的感覺。
接到楊廣的命令後,宇文述開始了琢磨,在話中找到話,是他的特長。也是他官越做越大的秘決。
李密調走很容易,大不了派到城門當門衛就是,但宇文述想了一下,已經明白皇帝陛下開口討厭的人,就不是調離這麽簡單了。正如老板告訴人事部經理,他看秘書不順眼。你把秘書調麵前台,估計下個走人的就是人事經理。楊廣的意思很明顯,讓這個人滾蛋,越遠越好,滾出隋朝政府。這就難辦了。解聘一個小小的親衛武官不難。但解聘李密不容易。困難在麵子上。
李密的父親是知名武將:蒲山公李寬(已去世),其曾祖李弼更曆害(也已去世),是西魏皇朝最為顯赫八柱國之一。就是剛才一不快樂就要讓人下崗的楊廣,其祖上在那時也不過是八柱國下麵的大將軍。人家是有根有底的,沒來由的讓人家卷鋪蓋滾蛋,雖然沒有勞動局管,但朝廷輿論卻不得不顧及。
於是,宇文述便把李密找來。說了上麵那番話,準備忽悠李密自動離職。聽到長官跟他開誠布公的那句話,李密正容。起立,然後朝宇文述深施一禮:“多謝許公指點!”別人要炒你,你還要謝人家,這大概是腦袋燒糊了吧。
事實上,確有一股熊熊烈火在李密的身上燃燒,燃燒部位卻不是大腦。而是內心。李密前段時間上班走神,左顧右盼並不是被眼前的繁華景象所迷惑。事實上,迷惑他的是自己的內心。
那時。李密總感覺有些不對勁,他隱隱覺得自己站錯了人生的位置。宮殿之內,九五之尊自然高高在上,俯視眾臣,這種氣派,就是心存模仿之意都是罪過,而帝禦之下,文武百官,個個紫衣金帶,氣質非凡。天下權勢盡在此殿,為什麽偏我站在這裏,穿著奇怪的武服,拿著笨重的兵器,還挺直了腰,像跟殿中的柱子較勁。每個迷惘的人都會問自己:我是誰?
我為什麽在這裏?托宇文述的福,李密終於找到了讓自己站立不安的原因。原因隻有一個:無誌。男人無誌就不知道明天要向那個方向努力,對明天的自己一無所知,才會不安。宇文述的客套,正中李密之內心最深處。
此刻的李密仿若被三萬伏高壓擊中,一種無比光明的感覺如電光般疾走全身。李密想起了曾祖李弼的格言:“丈夫生世,會須履鋒刃,平寇難,安社稷以取功名;安能碌碌依階資以求榮位乎!”曾祖的名言早已記於家傳,教諭後人,曾祖的名言亦丹青史冊,留芳千古。
替人清道,為人警戒的侍衛不是我的人生,我相信我的人生有更重要的內容等著我去完成。李密打了報告,辭去了工作,理由是傷病,好在當年病退也不需要醫生證明,又有上司宇文述親自督辦,很快就辦好了手續。脫下官服,李密離開了宮城,走之前,他回過頭來,眼前是富麗堂皇的隋朝大興宮。他曾經在這裏虛度過年華,希望走一條官宦子弟尋常晉升的道路,但命運卻拒絕了他的平庸。
離開吧,告別昨天的自己,奔向明天的自己。明天的我將是全新的我,他人提起李密,不再說是蒲山公李寬之子,柱國李弼之曾孫。我之所以成為李密,不是因為是李寬之子,李弼之曾孫。我李密之所以為李密,是因為他人無法代替的光芒!甩開長袍,邁開大步,李密將皇宮留在了身後。
當找對方向,路會越走越寬。轉眼數月過去了。自從當天李密炒掉楊廣,瀟灑的從大興宮邁步而去後,長安城內就再難看到他的身影。
許多跟李密來往的親朋好友紛紛報告,許久沒見著李密其人。本著負責任的態度,到派出所報失蹤以前,還是找一找看。在李家大宅裏,我們終於找到這位失蹤人口,是時,李密雙眼發紅,頭發蓬鬆,身上還散發著一股三月不著清水的奇味。
依然一宅男爾。麵前書桌擺著散亂的書籍,乍眼一看,兵書有之,《史記》有之,《漢書》有之。原來在閉門充電。
這種精神是值得鼓勵的,但這種方法是不值得提倡的。閉門充電跟閉門造車並無兩樣。孫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孟子曰: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結合兩者推導可知,獨習之不如眾習之。
不見天地,怎知世界廣闊,不站於巨人之肩。怎麽超越巨人。李密猛然醒悟,收起桌上的書卷,取塊布包好。轉身出了書房,來到牛廝,牽出家裏的老黃牛,鋪上蒲草墊子。將書包掛在牛角之上,牽出家門,向目瞪口呆的家門丟下一句話:“我尋師去。”李密早有名師的人選。
東海人包愷博學多才,尤精《漢書》,為當時世上習《漢書》之宗匠。李密欲習《漢書》。當然必尋此人不可。出家門,李密翻身上牛,他打聽清楚,包愷高寒雅士,避世緱山。
此去緱山,路途遙遠,非指日可到,李密坐在黃牛的上麵。搖搖晃晃就像書塾裏的學究,事實上,李密確在讀書。無聊的時候。李密打開書袋,取出一卷《漢書》,信手翻開,剛看數行,就被一句話吸引住了。
“書足記姓名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耳。”諸位飽讀經書,當然知道這是曆史上著名人物項羽的名言。深深吸引李密的是“萬人敵”三字!掩上書卷。李密眼前浮現出項羽身著烏甲,率八千子弟兵渡江。巨鹿一戰而滅暴秦的形象。
想到這裏,李密不禁心中澎湃,雙臉緋紅。大丈夫立於世間,當如項霸王!李密擊掌歎節,順手拍在了黃牛背上,黃牛皮厚,倒不覺得痛,隻有兩隻牛虱被拍成稀泥,烏呼哀哉,虱兒剛痛飲兩口黃牛血就如飲了牛奶般,英勇成為萬虱敵的犧牲品。
此情此景,史書稱為牛角掛書,與鑿壁借光同樣成為勤學的代名詞,但深究一下,還是牛角掛書借得推薦,主要是易於向廣大的人民群眾推廣,現在交通這麽擠,上個班跟李密上緱山差不多,擠公交之餘看個書,順手拍死個蟑螂也算除四害。而鑿壁借光一有毀壞建築物之嫌,二來,萬一被當成鑿壁窺走光就不好了。
且說李密驚歎於項羽敵橫掃天下,卻不知道很多年後,史家著書,亦將他稱為項羽般的人物,此事尚在日後,不知亦不為怪。就在當下,李密神往萬人敵的無上境界時,毫不察覺當今世界活著的萬人敵就站在他的身後。
個六十上下,衣著華麗,相貌雍容的男子拉緊了馬繩,悄悄的走到了黃牛後麵,一聲輕問將李密從楚漢古戰場拉了回來:“這是那裏的書生?勤學如此!”來人不認識李密,倒情有可原,李密一下崗職工,名不揚,身不顯,但李密不可不識來人。
抬頭看到對方後,李密連忙下牛,施一拜禮:“見過越公,晚輩李密見禮。”來人隋朝越國公楊素,此人曾經平陳國,靜江南,驅突厥,戰功卓著。還有廢立之功(注意這一點),實是大隋帝國第一大臣。
必須要說明的是,這個第一大臣要加一個副詞來修飾:名義上。其原因是楊老雖然勞苦功高,但生平自視忒高,據總結他生平隻服三人,除此三人之外,楊素素來是鼻孔出氣,眼白掃蕩。
皇帝楊廣不在此三人之列。不把皇帝當幹部是不行的,楊素被架空了起來,位高而管不了事。要不然,大隋唐疆域廣闊,子民從多,輔政大臣日理萬機都來不及,那有閑情跑到這野外偶遇李密。如果說李密是自動辭職的話,楊素算是停職不停薪。當下,兩個社會閑散人員就在路邊討論起漢書來,經過一番探討,楊素深歎此人是少年英才,遂熱情邀請李密先放下尋師一事,到家裏詳談一下。
楊素位極人臣,平時就是拿著帖子抬著銀子求進楊府都不可得,何況現在楊素親自邀請,李密當下應承,調轉牛頭。李密的人生就從這裏轉了一個大彎。很多年以後,李密曾經問過自己,如果沒有碰到楊素,我就會老老實實拜師學文化,等在文學上有所建樹,學出名氣,楊廣說不定還會將我請回來安排個宰相幹幹。
這該是一個完美的人生,但上帝素來喜歡懸念,他老人家是不會滿意這樣按部就班的安排。
李密還是第一次踏進楊府,雖然早就聽說楊素的宅第裝修檔次很高。但親眼見過之後,才發現自己的家頂多叫窩。自己也是貴族,但貴族比貴族還是氣死人啊。
正在思忖當中,楊素笑嗬嗬的打斷了李密的思緒。將一個剛認識的年輕人請到家裏來並不是明智之舉,楊素先生晚年頗好色。家裏很多年輕姑娘,年輕人跑到家裏來很不安全。
以前楊府就發生過外來少年勾搭楊素小老婆的事故。楊素雖然大方,沒有追究,但應該不至於犯同樣的錯誤。大概一是李密長得安全,二來,楊素有將李密請進來的需要。楊素將李密請到家裏來。不像今天有人買了新房,一定要讓朋友來參觀其豪華裝修。
也不全是為了跟李密交談,而是為了他的兒子們。“玄邃,讓我為你介紹一下我的幾個犬兒。”楊素招呼道。李密字玄邃,楊素向來狂放不羈。就是對同僚,也有直呼其名的,對李密一個晚輩卻稱字,可見其重視,又稱字不連姓,以示親近。
不一會,數個二十上下的男子被叫了出來,一看就是一個模子印出來的。模具是楊素。向兒子們隆重介紹完李密,楊素對著這一群搞不清狀況的二八青年們大喝一聲:“李密識度超凡,你們都不如他!”李密照例準備謙虛。剛要開口,卻發現不必了,因為對麵有一人露出不屑的表情。
於是,李密將衝到口中的“那裏那裏”又咽了回去,離椅麵半個蹲位的屁股又坐了回去,挺直了腰結結實實受了楊素這一回表揚。楊素為兒子們找了一個可以亦師亦友的人。很多年以後,他的這個安排也發揮了作用。但兒子們聽不聽就是另一回事了。從此以後,李密成了楊府的座上客。順便提一句。李密回去後,沒忘記繼續尋找包愷,好在包愷名聲在外,並不難尋。
李密順利投到包愷門下,史書記載,李密這個插班生後來居上,學習成績竟然成為包愷門生的第一名。
包愷有門生數千。學習之餘,李密也常到楊素府上拜訪。楊素並不常在家,於是,李密便經常跟楊素的兒子們廝混一起,楊家的兒子還是比較聽話的,把李密當成半個朋友半個老師對待,但一個人除外。此人是楊素的長子楊玄感。
據記載,這位楊少爺小時候被人稱為癡兒,但楊素對自己製造的產品有信心,每次極其認真告訴親朋好友:“我這個兒子不癡呢。”
楊玄感確實不癡,隻是發育慢了半拍,長大後,身體智力各方麵都趕了上來,平時愛好讀書,也沒有忽視騎射這樣的體育鍛練,生性慷慨大方,朋友很多。但就是對李密不感冒。
楊玄感大概是懷疑老爹是不是閑出病了,不知道從那裏弄回一個黑小子,就想讓我們向他學習。沒事時,楊玄感就拿李密開開心,調侃一下李密。
這不能怪楊玄感狂妄,事實上,楊玄感確有一百個理由驕傲,而李密也有一百個理由去自卑。論外貌,楊玄感身材高大,李密身形短小,論長相,楊玄感五官端正,還留有當時十分流行的虯髯胡,而李密的胡子絕對跟密字沒有半毛錢的關係,論膚色,楊玄感白裏透紅,李密黑裏還是透著黑。
論地位,李密是下崗讀夜校的,楊玄感已經位至柱國,官居二品。論背景,李密祖上的輝煌已經是過去時,而楊玄感的卻是進行時。
要是放到以前,李密必然會被這些所折服,然後自慚形穢,在楊玄感麵前抬不起頭來,但此時的李密已經不是昨天的李密。在辭職那一天,李密有了奮鬥的目標,學習之後,他的內心獲得了充實。
一個心懷理想,內心充實的人是不會有自卑的感覺的。在史書裏,李密見過大風起兮雲飛揚的劉邦,見過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見過運籌惟幄的張良,見過籌畫周密的蕭何,見過用兵如神的韓信,他與這些達人神交已久,這些人雖隔數百年之久,但其神魄浸透紙背,諄諄鼓勵李密,教導李密,指引李密。
以這些人為師,怎麽會心生自卑這樣低檔次的心情,你一個玄感,無功無業,不過靠著父親的軍功,又怎麽能夠打擾我的心緒。
每次楊玄感嘲弄他時,李密都還以微笑,這種態度讓楊玄感的每次出擊都有落了空的感覺。但楊玄感是腦袋一根筋的人,屢試依舊不爽。
一日,他逮住李密,似笑非笑問了一個問題:“皇帝猜疑心重,隋朝的運數隻怕長不了,到時,中原烽火四起,我們倆誰強誰弱呢?”諸位,此話於曆史上頗似於當年曹操與劉備煮酒論英雄,曹操猛然一句: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將劉備嚇得筷子都拿不穩。
大家多半以為這是曹操試探劉備,其實,就我看來,這不過是曹操試耍劉備,那時曹操剛幹掉呂布,雄氣豪發,怎麽會把自己與四處流浪的劉備放到一起比較。(未完待續)
李密的職務是左親衛大都督,相當於今天的中央警衛局處長,當然,這是機械性的對比,向來不精確,比如處長是不站崗的,而李密需要站崗。站崗也就站崗吧,隋朝大興宮殿宏偉壯觀,上朝官員眾多,李密個子不高,膚色偏黑,折射光線自然不多,一般不易被察覺。
但李密在朝堂之上,做出了不太合乎身份的舉動。李密額頭尖銳,眼角方形,瞳孔黑白明澈,兩隻眼睛骨碌著轉來轉去。
按史書此話,楊廣發現下麵眼神遊離的李密,心裏很是不痛快,於是讓宇文述趕緊將李密掃地出門。但仔細考周,問題並非在於睛神不老實,而是出在李密的個人形象上。李密不高,膚黑,史書還形容他形儀眇小。
此種長相,梁山上也有一位,常自嘲黑矮的宋江是也。大家以後就會知道,李密亦走過宋江走過的路,幹過宋江幹的事。也不知道什麽原因,這樣的身材竟然通過了體驗混到了近衛軍裏,這就不太妙了,要知道楊廣陛下喜歡搞國際大聯歡,在長安城接侍屬國來使,如此長相有損大隋帝國更高更富更強的國際形象。更不妙的是長得還黑,試想一下,皇帝陛下在上麵展望帝國未來,描述宏偉藍圖。猛不然望見角落裏的李密,難免會有眼前一黑的感覺。
接到楊廣的命令後,宇文述開始了琢磨,在話中找到話,是他的特長。也是他官越做越大的秘決。
李密調走很容易,大不了派到城門當門衛就是,但宇文述想了一下,已經明白皇帝陛下開口討厭的人,就不是調離這麽簡單了。正如老板告訴人事部經理,他看秘書不順眼。你把秘書調麵前台,估計下個走人的就是人事經理。楊廣的意思很明顯,讓這個人滾蛋,越遠越好,滾出隋朝政府。這就難辦了。解聘一個小小的親衛武官不難。但解聘李密不容易。困難在麵子上。
李密的父親是知名武將:蒲山公李寬(已去世),其曾祖李弼更曆害(也已去世),是西魏皇朝最為顯赫八柱國之一。就是剛才一不快樂就要讓人下崗的楊廣,其祖上在那時也不過是八柱國下麵的大將軍。人家是有根有底的,沒來由的讓人家卷鋪蓋滾蛋,雖然沒有勞動局管,但朝廷輿論卻不得不顧及。
於是,宇文述便把李密找來。說了上麵那番話,準備忽悠李密自動離職。聽到長官跟他開誠布公的那句話,李密正容。起立,然後朝宇文述深施一禮:“多謝許公指點!”別人要炒你,你還要謝人家,這大概是腦袋燒糊了吧。
事實上,確有一股熊熊烈火在李密的身上燃燒,燃燒部位卻不是大腦。而是內心。李密前段時間上班走神,左顧右盼並不是被眼前的繁華景象所迷惑。事實上,迷惑他的是自己的內心。
那時。李密總感覺有些不對勁,他隱隱覺得自己站錯了人生的位置。宮殿之內,九五之尊自然高高在上,俯視眾臣,這種氣派,就是心存模仿之意都是罪過,而帝禦之下,文武百官,個個紫衣金帶,氣質非凡。天下權勢盡在此殿,為什麽偏我站在這裏,穿著奇怪的武服,拿著笨重的兵器,還挺直了腰,像跟殿中的柱子較勁。每個迷惘的人都會問自己:我是誰?
我為什麽在這裏?托宇文述的福,李密終於找到了讓自己站立不安的原因。原因隻有一個:無誌。男人無誌就不知道明天要向那個方向努力,對明天的自己一無所知,才會不安。宇文述的客套,正中李密之內心最深處。
此刻的李密仿若被三萬伏高壓擊中,一種無比光明的感覺如電光般疾走全身。李密想起了曾祖李弼的格言:“丈夫生世,會須履鋒刃,平寇難,安社稷以取功名;安能碌碌依階資以求榮位乎!”曾祖的名言早已記於家傳,教諭後人,曾祖的名言亦丹青史冊,留芳千古。
替人清道,為人警戒的侍衛不是我的人生,我相信我的人生有更重要的內容等著我去完成。李密打了報告,辭去了工作,理由是傷病,好在當年病退也不需要醫生證明,又有上司宇文述親自督辦,很快就辦好了手續。脫下官服,李密離開了宮城,走之前,他回過頭來,眼前是富麗堂皇的隋朝大興宮。他曾經在這裏虛度過年華,希望走一條官宦子弟尋常晉升的道路,但命運卻拒絕了他的平庸。
離開吧,告別昨天的自己,奔向明天的自己。明天的我將是全新的我,他人提起李密,不再說是蒲山公李寬之子,柱國李弼之曾孫。我之所以成為李密,不是因為是李寬之子,李弼之曾孫。我李密之所以為李密,是因為他人無法代替的光芒!甩開長袍,邁開大步,李密將皇宮留在了身後。
當找對方向,路會越走越寬。轉眼數月過去了。自從當天李密炒掉楊廣,瀟灑的從大興宮邁步而去後,長安城內就再難看到他的身影。
許多跟李密來往的親朋好友紛紛報告,許久沒見著李密其人。本著負責任的態度,到派出所報失蹤以前,還是找一找看。在李家大宅裏,我們終於找到這位失蹤人口,是時,李密雙眼發紅,頭發蓬鬆,身上還散發著一股三月不著清水的奇味。
依然一宅男爾。麵前書桌擺著散亂的書籍,乍眼一看,兵書有之,《史記》有之,《漢書》有之。原來在閉門充電。
這種精神是值得鼓勵的,但這種方法是不值得提倡的。閉門充電跟閉門造車並無兩樣。孫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孟子曰: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結合兩者推導可知,獨習之不如眾習之。
不見天地,怎知世界廣闊,不站於巨人之肩。怎麽超越巨人。李密猛然醒悟,收起桌上的書卷,取塊布包好。轉身出了書房,來到牛廝,牽出家裏的老黃牛,鋪上蒲草墊子。將書包掛在牛角之上,牽出家門,向目瞪口呆的家門丟下一句話:“我尋師去。”李密早有名師的人選。
東海人包愷博學多才,尤精《漢書》,為當時世上習《漢書》之宗匠。李密欲習《漢書》。當然必尋此人不可。出家門,李密翻身上牛,他打聽清楚,包愷高寒雅士,避世緱山。
此去緱山,路途遙遠,非指日可到,李密坐在黃牛的上麵。搖搖晃晃就像書塾裏的學究,事實上,李密確在讀書。無聊的時候。李密打開書袋,取出一卷《漢書》,信手翻開,剛看數行,就被一句話吸引住了。
“書足記姓名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耳。”諸位飽讀經書,當然知道這是曆史上著名人物項羽的名言。深深吸引李密的是“萬人敵”三字!掩上書卷。李密眼前浮現出項羽身著烏甲,率八千子弟兵渡江。巨鹿一戰而滅暴秦的形象。
想到這裏,李密不禁心中澎湃,雙臉緋紅。大丈夫立於世間,當如項霸王!李密擊掌歎節,順手拍在了黃牛背上,黃牛皮厚,倒不覺得痛,隻有兩隻牛虱被拍成稀泥,烏呼哀哉,虱兒剛痛飲兩口黃牛血就如飲了牛奶般,英勇成為萬虱敵的犧牲品。
此情此景,史書稱為牛角掛書,與鑿壁借光同樣成為勤學的代名詞,但深究一下,還是牛角掛書借得推薦,主要是易於向廣大的人民群眾推廣,現在交通這麽擠,上個班跟李密上緱山差不多,擠公交之餘看個書,順手拍死個蟑螂也算除四害。而鑿壁借光一有毀壞建築物之嫌,二來,萬一被當成鑿壁窺走光就不好了。
且說李密驚歎於項羽敵橫掃天下,卻不知道很多年後,史家著書,亦將他稱為項羽般的人物,此事尚在日後,不知亦不為怪。就在當下,李密神往萬人敵的無上境界時,毫不察覺當今世界活著的萬人敵就站在他的身後。
個六十上下,衣著華麗,相貌雍容的男子拉緊了馬繩,悄悄的走到了黃牛後麵,一聲輕問將李密從楚漢古戰場拉了回來:“這是那裏的書生?勤學如此!”來人不認識李密,倒情有可原,李密一下崗職工,名不揚,身不顯,但李密不可不識來人。
抬頭看到對方後,李密連忙下牛,施一拜禮:“見過越公,晚輩李密見禮。”來人隋朝越國公楊素,此人曾經平陳國,靜江南,驅突厥,戰功卓著。還有廢立之功(注意這一點),實是大隋帝國第一大臣。
必須要說明的是,這個第一大臣要加一個副詞來修飾:名義上。其原因是楊老雖然勞苦功高,但生平自視忒高,據總結他生平隻服三人,除此三人之外,楊素素來是鼻孔出氣,眼白掃蕩。
皇帝楊廣不在此三人之列。不把皇帝當幹部是不行的,楊素被架空了起來,位高而管不了事。要不然,大隋唐疆域廣闊,子民從多,輔政大臣日理萬機都來不及,那有閑情跑到這野外偶遇李密。如果說李密是自動辭職的話,楊素算是停職不停薪。當下,兩個社會閑散人員就在路邊討論起漢書來,經過一番探討,楊素深歎此人是少年英才,遂熱情邀請李密先放下尋師一事,到家裏詳談一下。
楊素位極人臣,平時就是拿著帖子抬著銀子求進楊府都不可得,何況現在楊素親自邀請,李密當下應承,調轉牛頭。李密的人生就從這裏轉了一個大彎。很多年以後,李密曾經問過自己,如果沒有碰到楊素,我就會老老實實拜師學文化,等在文學上有所建樹,學出名氣,楊廣說不定還會將我請回來安排個宰相幹幹。
這該是一個完美的人生,但上帝素來喜歡懸念,他老人家是不會滿意這樣按部就班的安排。
李密還是第一次踏進楊府,雖然早就聽說楊素的宅第裝修檔次很高。但親眼見過之後,才發現自己的家頂多叫窩。自己也是貴族,但貴族比貴族還是氣死人啊。
正在思忖當中,楊素笑嗬嗬的打斷了李密的思緒。將一個剛認識的年輕人請到家裏來並不是明智之舉,楊素先生晚年頗好色。家裏很多年輕姑娘,年輕人跑到家裏來很不安全。
以前楊府就發生過外來少年勾搭楊素小老婆的事故。楊素雖然大方,沒有追究,但應該不至於犯同樣的錯誤。大概一是李密長得安全,二來,楊素有將李密請進來的需要。楊素將李密請到家裏來。不像今天有人買了新房,一定要讓朋友來參觀其豪華裝修。
也不全是為了跟李密交談,而是為了他的兒子們。“玄邃,讓我為你介紹一下我的幾個犬兒。”楊素招呼道。李密字玄邃,楊素向來狂放不羈。就是對同僚,也有直呼其名的,對李密一個晚輩卻稱字,可見其重視,又稱字不連姓,以示親近。
不一會,數個二十上下的男子被叫了出來,一看就是一個模子印出來的。模具是楊素。向兒子們隆重介紹完李密,楊素對著這一群搞不清狀況的二八青年們大喝一聲:“李密識度超凡,你們都不如他!”李密照例準備謙虛。剛要開口,卻發現不必了,因為對麵有一人露出不屑的表情。
於是,李密將衝到口中的“那裏那裏”又咽了回去,離椅麵半個蹲位的屁股又坐了回去,挺直了腰結結實實受了楊素這一回表揚。楊素為兒子們找了一個可以亦師亦友的人。很多年以後,他的這個安排也發揮了作用。但兒子們聽不聽就是另一回事了。從此以後,李密成了楊府的座上客。順便提一句。李密回去後,沒忘記繼續尋找包愷,好在包愷名聲在外,並不難尋。
李密順利投到包愷門下,史書記載,李密這個插班生後來居上,學習成績竟然成為包愷門生的第一名。
包愷有門生數千。學習之餘,李密也常到楊素府上拜訪。楊素並不常在家,於是,李密便經常跟楊素的兒子們廝混一起,楊家的兒子還是比較聽話的,把李密當成半個朋友半個老師對待,但一個人除外。此人是楊素的長子楊玄感。
據記載,這位楊少爺小時候被人稱為癡兒,但楊素對自己製造的產品有信心,每次極其認真告訴親朋好友:“我這個兒子不癡呢。”
楊玄感確實不癡,隻是發育慢了半拍,長大後,身體智力各方麵都趕了上來,平時愛好讀書,也沒有忽視騎射這樣的體育鍛練,生性慷慨大方,朋友很多。但就是對李密不感冒。
楊玄感大概是懷疑老爹是不是閑出病了,不知道從那裏弄回一個黑小子,就想讓我們向他學習。沒事時,楊玄感就拿李密開開心,調侃一下李密。
這不能怪楊玄感狂妄,事實上,楊玄感確有一百個理由驕傲,而李密也有一百個理由去自卑。論外貌,楊玄感身材高大,李密身形短小,論長相,楊玄感五官端正,還留有當時十分流行的虯髯胡,而李密的胡子絕對跟密字沒有半毛錢的關係,論膚色,楊玄感白裏透紅,李密黑裏還是透著黑。
論地位,李密是下崗讀夜校的,楊玄感已經位至柱國,官居二品。論背景,李密祖上的輝煌已經是過去時,而楊玄感的卻是進行時。
要是放到以前,李密必然會被這些所折服,然後自慚形穢,在楊玄感麵前抬不起頭來,但此時的李密已經不是昨天的李密。在辭職那一天,李密有了奮鬥的目標,學習之後,他的內心獲得了充實。
一個心懷理想,內心充實的人是不會有自卑的感覺的。在史書裏,李密見過大風起兮雲飛揚的劉邦,見過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見過運籌惟幄的張良,見過籌畫周密的蕭何,見過用兵如神的韓信,他與這些達人神交已久,這些人雖隔數百年之久,但其神魄浸透紙背,諄諄鼓勵李密,教導李密,指引李密。
以這些人為師,怎麽會心生自卑這樣低檔次的心情,你一個玄感,無功無業,不過靠著父親的軍功,又怎麽能夠打擾我的心緒。
每次楊玄感嘲弄他時,李密都還以微笑,這種態度讓楊玄感的每次出擊都有落了空的感覺。但楊玄感是腦袋一根筋的人,屢試依舊不爽。
一日,他逮住李密,似笑非笑問了一個問題:“皇帝猜疑心重,隋朝的運數隻怕長不了,到時,中原烽火四起,我們倆誰強誰弱呢?”諸位,此話於曆史上頗似於當年曹操與劉備煮酒論英雄,曹操猛然一句: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將劉備嚇得筷子都拿不穩。
大家多半以為這是曹操試探劉備,其實,就我看來,這不過是曹操試耍劉備,那時曹操剛幹掉呂布,雄氣豪發,怎麽會把自己與四處流浪的劉備放到一起比較。(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