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以前,黎陽禦河岸邊,一個留有須髯,身材健壯的男人正望著河麵,河麵上停滿了大大小小的船隻,船裏裝的是本該早就送往遼東前線的軍糧。這位仁兄是我們久違的楊玄感。他在此地負責督運軍糧。烈日下,楊玄感眯緊了雙眼,腦海裏似乎又浮現出父親的影子。楊素同誌已經去世有一些年頭了,他的死是一個謎。
七年以前,楊素突然病倒,一病就有駕鶴西去的勢頭,這實在有點反常,楊素雖是高官,但平常也沒忽視體育鍛煉,雖然好色,但絕不縱欲,雖然年已六旬,但極重養生,斷然不是說病就病的幹脆人。種種跡象表明,楊素發病之前,曾經跟楊廣吃過飯,喝過酒。當然,楊廣是不是下了毒,史書沒有明寫,我不敢斷言,畢竟我跟楊廣雖熟,但亂說,人家還是會告我誹謗的。
況且,自從楊素病倒之後,楊廣特批宮裏的名醫前去醫治,賜於各種名貴藥材。家人將熬好的藥端到楊素麵前。楊素原本閉上的眼睛睜開了,眼簾裏又重新射出攝人的光芒。
看清了那碗藥之後,楊素露出了一絲苦笑。“我難道還需要再活下去嗎?”螻蟻尚且偷生,而曾經征戰南北,殺人無數,權傾天下的楊素卻放棄了生的希望。
楊素大概知道,皇帝陛下不是搞送醫房進村、送藥下鄉來了,他是拿著秒表來掐自己的死期。此時,楊廣大概就在宮裏秘密召見宮醫,詢問我的死期吧。一切果,皆有因。我曾經奢望過去的罪行被時光衝走,可報應依舊不爽其約。這一切都源於楊素的一次政治投機。
數年以前,楊素為了延續自己的權勢,選擇把賭注壓在時為晉王的楊廣身上,幫助楊廣戰勝了當時的太子楊勇。奪得嫡位,不久後,更助楊廣登上了帝位。顯然,楊素立下了佐立的大功,但同時,他又犯下了官場上最忌諱的錯誤。你知道的太多了。楊素複又閉上眼。抿緊嘴。
少年落拓未失誌,中年沙場未敗陣,晚年官場未讓人,人生如此,夫複何求。隋大業二年八月。楊素因病“不治”永遠離開了我們。
小子讀至此處,心歎楊素聰明萬倍於我,但身在山中,依然隻知世上有報應一說,卻不知報應不是最終的懲罰,還有一種東西叫承負。楊素自以為用一死可以換來安寧,可惡果種下,遠不會如此輕易了結。前人的惡果。無辜的後來人承受其過,是謂承負。
楊素去世的時候,楊玄感還在外地當刺史。他並沒有馬上理解父親放棄治療的意思,直到有一次,他聽到一個消息。有一次,楊廣跟旁邊的隨從說道:楊素要是不死,他全族都要完蛋!原來父親是為了保全家族而主動走向了死亡。明白真相以後的楊玄感變了,他不再是大大咧咧的官二代。善於高談闊論的他變得沉默寡言。
時人不知,以為楊玄感又傻了。變回了小時候的癡兒。隻有少數人知道,沉默的楊玄感才是可怕的楊玄感。此時的楊玄感是一座沉默的火山。在黑暗處,正在積累起力量,一旦噴薄而出,將掃蕩它經過的一切。楊玄感從河岸邊站了起來,目光轉向了北方,嘴角裏不經意露出了冷笑。楊廣,你的末日到了。
沉默的火山終於不可阻擋地暴發。怒嘯吧,以父之名!楊玄感率領親信衝進了黎陽城,關上城門,將城內的壯丁都集中了起來,城內有數千運糧到黎陽的丁夫以及船工。
楊玄感告訴他們,楊廣昏庸無道,現在強征遼東,百姓枉法,從今天起,我將與大家一起討伐暴君。楊玄感聽到了滿意的回應,這些丁夫並沒有感到害怕,反而山呼萬歲。
千裏迢迢運糧到遼東不是一個輕鬆的活,要是一不小心,損失糧食,對不上數量,也是死路一條。造反雖然也會死,但至少死得壯烈。楊玄感已經邁出了第一步,接下來這一步,他需要另一個人的建議。李密正從長安緊急趕往黎陽,他是去找楊玄感入夥的。說起來也奇怪,楊玄感造反是為父報仇,李密去湊什麽熱鬧?
隋朝政府對他不錯,楊廣雖然把他辭退了,但依然讓他襲了父親蒲山郡公的爵位,每年有固定的國賦劃拔。隋朝政府要倒了,他的那份福利可就不保了。如果非要找什麽造反動機的話,也許是友情吧,李密同學父母雙亡,雖然襲有爵位,擁有過人智慧,但在父母去世時,他就是孤兒,內心永遠留下這一片親情的空白。
楊玄感兄弟填補了這個空白。自從進入楊家以後,李密在楊家兄弟上找到了久違的親情。楊素之仇,等同父仇,楊玄感的事就是我的事。一路上,李密便用這個理由來解釋自己內心莫名的激動。而要等到他經曆得更多,才會明白內心真正的自己。
楊玄感如願以償等到了李密,見麵後,他迫不及待的將李密請到內室,詳細介紹了起事前後的事情,然後急切的問道:“兄弟常常以救天下為已任,現在正是你發揮的時候,下一步應該怎麽辦?”楊玄感欲求良計,卻不忘以激將做為開始,其中氣度,已然不高。李密的心中掠過一絲不快。
大哥,你以為我間行倍道,冒著生命危險跑到黎陽是看熱鬧嗎?從這一刻開始,我的性命,我的家族已經搭上了你這條賊船。要麽沉入大海,要麽揚帆萬裏。不消說,我將歇盡全力,何用激將?但這種不快稍縱即逝,李密心中已經被一個偉大的構想所充斥,他急於向楊玄感傾吐,縱使楊玄感堵住他的嘴,他也非說不可。
“愚有三計,任公決擇!”李密雖自謙稱愚,但語調充滿驕傲!“第一,楊廣還在遼東。離幽州隔了千裏,往南是大海,往北是塞外胡地,要想回來,隻要中間一條險途。我們趁機擁兵北上,出其不意,進入薊地,把守住臨渝關,這樣,楊廣前有高麗。後又被我們擋住,一個月後,必定糧盡,到時,隻要舉麾一召。隋軍必定望風而降,不戰而擒,此仍上計!”
李密滿麵通紅,語不帶點,一氣說完,隻待楊玄感擊節叫絕,就可發兵薊燕,一戰而奪天下!可顯然。楊玄感並沒有預想中的熱情,而是問了一句:“還請指點中計。”李密沒有猜覺楊玄感的冷淡,他猶沉醉在自己的偉大構想裏。當被問起中計時,李密更加興奮。所謂考霸,不會隻用一種思維解題,所謂天才的策略家,亦不會隻有一套方案,奇思妙想之餘的邊角料都可以另組一個奪天之計。
“關中之地。帝王之基,楊廣雖然留了衛文升駐守長安。但此人不足懼,隻要率領部下。跳過沿途的城市直取長安,這樣,楊廣就算回來了,也進不了家門。
如果上計尚有冒險成份,此計絕對是萬全之策!”楊玄感仍然是一句:“還請說下計!”李密難掩心中不快,下人隻為襯托上人的高貴,下計自然隻是為了反襯上計的精妙,已引你見過繡房的大小姐,還聒噪著問丫環幹甚!於是,李密悻悻然說了出第三計:“如果想圖方便快捷,可以去攻東都洛陽,隻怕對方早有防備,要是攻不下來,時間一長,就不是我可以算得到的。”
黎陽離薊地,長安相隔千裏,去洛陽隻有五百餘裏,可在李密的思維裏,遠卻是近,彎路卻是捷徑。
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獨特的思維。聽完李密的下計,楊玄感麵露微笑,拍手叫好:“兄弟的下策實是上策,現在隋朝官員家屬都在洛陽,要是把他們抓起來,足以控製天下,況且像兄弟所說經城不攻,這樣怎麽樹立威信!”把目標對準家屬,總是喜歡搞點大動靜,這大概是基地組織的風範。
李密著實被震驚了,他望著楊玄感興高采烈的表情,馬上明白楊玄感並不是真的要向他問計,他早就打定先攻東都,問自己隻不過是為了印證方案。世間老板開會,多半如此爾。
李密雖然鄂然,但他現在隻是謀主,也就是師爺,師爺隻有建議權,沒有決策權。楊老板說攻東都那就攻東都吧。曆史將驗證李密之三計何為上計,何為下計。這答案得用英雄的血來寫,包括楊玄感的血,不僅限於李密的血。
在定下化下計為上計後,楊玄感立刻率領部隊向洛陽進軍,他將隊伍一分為三,讓弟弟楊積善率三千人沿洛水挺進,另一個弟弟楊玄挺率三千人爬邙山進軍洛陽,最後,他領著三千兵馬做為後盾。
這支部隊都是臨時組織起來的丁夫船公,裝備極其簡陋,沒有鎧甲,也有能夠遠程攻擊的弓箭,人手隻有一把單刀。屬實打實的土八路,就這樣,一路上,楊玄感還打出大部隊的旗號,這就不僅僅是欺負隋朝官員不識數。隻要取得勝利,兵馬就會越來越多的,裝備,對方會給我們送的。
這是楊玄感的氣魄,當他忘記劣勢,鼓起勇氣,憧憬美好未來時,上天不會讓這樣的人失望。洛陽早就收到了消息,不但加強了防備,還分兩路派出了阻擊的部隊,從後麵的進展來看,他們不是來跟對方拚命,而是雪中送炭的
。隋軍五千精兵前去拒戰楊積善,還沒開戰,這五千精兵立馬運氣,將精華聚集於腿上,然後邁步就跑,為了盡快脫離戰場,這些士兵紛紛丟下鎧甲武器。另一路隋朝軍隊由作監裴弘策率領,這位仁兄還有點職業道德,布下陣跟對方交了一陣,可惜,他碰上了楊玄挺。
楊玄挺是楊玄感的弟弟,此人相當生猛,而且行動十分怪異,交戰之後,隋軍大敗,不少隋兵丟鎧棄甲,可楊玄挺沒有乘勝追擊,而是勒停部隊,跟在逃亡的隋軍後麵慢慢進軍。裴弘策鎮定一下精神,然後收集散兵,重新布下了軍陣。
不久後,楊玄挺慢悠悠抵達現場。接下來發生的一切讓裴弘策目瞪口呆,自己已經擺好了陣勢,就等對方發起衝擊。卻發現對麵的反兵全都坐了下來。搞靜坐?
這算什麽回事!豆大的汗從裴弘策頭上滾下來,他實在搞不懂對方葫蘆裏賣得什麽藥,說明一下,裴弘策同誌的職務是作監,主要負責宮殿建設。室內裝修,園林設計之類的東西,打仗實在是門外漢,因為國內會打仗的都被楊廣拉到遼東打高句麗去了,這才硬著頭皮上陣。
兵書都沒翻過,自然不知道疑兵計是何物。正當裴弘策拚了命發揮聯想力。希望能從建築書知識上轉化一點兵法時,楊玄挺突然站起來,發動猛攻,不用說,措手不及的隋軍又大敗。
同樣。裴弘策並沒有發現追兵,於是,他又大著膽子收集散兵,重新布陣,不久後,又看到楊玄挺慢悠悠率領著他的單刀隊趕上,然後一屁股坐在了地上。如此交鋒,往複五次。裴弘策被間歇性發作的楊玄挺搞瘋了。最終,他丟下散兵,領著十來騎逃回了洛陽。
等楊玄感從後麵趕上來。他的部隊因為收編隋朝散兵,接納四散遊民,部隊兵員達到數萬,裝備也得到了升級,真正成為了名符其實的大軍。但征途才剛剛開始。洛陽的西邊,已經有一支隋朝的軍隊日夜兼程趕來支援洛陽。這支隊伍是在長安留守的京兆內史衛文升率領的數萬大軍。
衛文升。河南洛陽人,李密在天下三計裏把此人說得一文不值。大概是欺負人家年紀大,這一年。衛文升已經七十多了。
聽到楊玄感向洛陽進軍後,衛文升率領長安的軍隊主動出擊,在經過楊玄感的老家華陰時,他老人家幹了一件事,衝進華陰,找到楊家祖墳,將楊素同誌的墳給創了,把剛埋下去才數年的老楊請出來,丟到火裏回了一下爐,是謂挫骨揚灰。衛文升通過這一舉動明白無誤的告訴手下這幫士兵,現在我們都跟楊家結下了死仇,這一去就別想著敷衍了事,不能戰勝對方就是被對方消滅。
然後,衛文升下達了一個命令:擊起鼓來,全軍奔赴東都。不用銜枚潛行,楊玄感作亂犯上,可鳴鼓而攻之!行出潼關,隨從表示前麵函穀關可能有伏兵,還是經陝縣沿流東下,從後麵偷襲楊玄感。衛文升望著隨從,搖搖頭,然後說出了自己的看法:“你的謹慎不是沒有道理,但以我來看,楊玄感這小子隻怕想不到這樣的計策。
”無須繞路,取直線,揮師東都!果然,一路進軍並沒有碰上任何伏兵,衛文升成功抵達洛陽城外。
通過函穀關後,衛文升得意的望著部下,一切盡在他的掌握,他甚至感覺平定楊玄感隻是時間問題。
戰場的奇妙往往是信息不對稱造成的,楊玄感沒有料到衛文升的忠誠,而衛文升也沒有算到楊玄感身上的一些東西。現在,所有的不確定都將在戰場上變成確定的勝負。
順便提一句,衛文升的官職是刑部尚書,而楊玄感是禮部尚書(前),從官職上看,征戰都不是其本職工作。但衛文升的刑部尚書似乎跟打打殺殺還有點關聯。衛文升很快向楊玄感發起了進攻,就效果來看,突擊取得了不錯的戰果,一戰而勝,衛文升也沒有楊玄挺那樣的耐心,他對部隊下達了乘勝追擊的命令。
接下來的事情在曆史中很常見,追到一半,楊玄感的伏兵殺出,將衛文升的前軍盡數消滅。到了這時,衛文升才發現自己麵對的不是一個毛頭小子。不能再大意了,必須用十二分的精神來應對。
衛文升終於認識到了楊玄感的智,但這還不是完整的楊玄感。數天以後,衛文升又拉著部隊向楊玄感發起了衝擊,出擊之前,衛文升先生是做了功課的,他在軍中掃開一塊地皮,祭禮隋朝高祖皇帝楊堅,表示要以死殉國。這證明,衛文升是搞宣傳工作的高手,經過這一動作,剛受到打擊的士氣又得到了恢複。
戰鬥很快打響,這一回,楊玄感沒有玩詐敗這樣的伎倆,而交戰不久,衛文升就聽到一個讓自己激動不已的消息。“官兵已經捉住了楊玄感!”前軍剛戰洛城北,已報生擒楊玄感?!衛文升心頭湧起了一股驚喜,可當他發現部下也同樣露出如釋重負的表情時,不詳的感覺替代了驚喜,他喊出戰場經典台詞:小心有詐!沒錯,楊玄感還在。對麵陣前,一人策馬躍出,來人體如山,迅如電,身彼亮甲,手持長矛,一把虯髯隨風飄揚。
端得一條好漢!一聲怒吼如平地響驚雷,震得文衛升耳膜發疼。楊玄感的聲帶,李密大概早就如雷貫耳過,當年,他說楊玄感臨陣應敵,隻需喝斥,便可使敵人震懾,現在看來,這裏麵並沒有恭維的成份。這種功夫,當年猛張飛才有。怒吼聲中,雄獅駕臨草原。(未完待續)
七年以前,楊素突然病倒,一病就有駕鶴西去的勢頭,這實在有點反常,楊素雖是高官,但平常也沒忽視體育鍛煉,雖然好色,但絕不縱欲,雖然年已六旬,但極重養生,斷然不是說病就病的幹脆人。種種跡象表明,楊素發病之前,曾經跟楊廣吃過飯,喝過酒。當然,楊廣是不是下了毒,史書沒有明寫,我不敢斷言,畢竟我跟楊廣雖熟,但亂說,人家還是會告我誹謗的。
況且,自從楊素病倒之後,楊廣特批宮裏的名醫前去醫治,賜於各種名貴藥材。家人將熬好的藥端到楊素麵前。楊素原本閉上的眼睛睜開了,眼簾裏又重新射出攝人的光芒。
看清了那碗藥之後,楊素露出了一絲苦笑。“我難道還需要再活下去嗎?”螻蟻尚且偷生,而曾經征戰南北,殺人無數,權傾天下的楊素卻放棄了生的希望。
楊素大概知道,皇帝陛下不是搞送醫房進村、送藥下鄉來了,他是拿著秒表來掐自己的死期。此時,楊廣大概就在宮裏秘密召見宮醫,詢問我的死期吧。一切果,皆有因。我曾經奢望過去的罪行被時光衝走,可報應依舊不爽其約。這一切都源於楊素的一次政治投機。
數年以前,楊素為了延續自己的權勢,選擇把賭注壓在時為晉王的楊廣身上,幫助楊廣戰勝了當時的太子楊勇。奪得嫡位,不久後,更助楊廣登上了帝位。顯然,楊素立下了佐立的大功,但同時,他又犯下了官場上最忌諱的錯誤。你知道的太多了。楊素複又閉上眼。抿緊嘴。
少年落拓未失誌,中年沙場未敗陣,晚年官場未讓人,人生如此,夫複何求。隋大業二年八月。楊素因病“不治”永遠離開了我們。
小子讀至此處,心歎楊素聰明萬倍於我,但身在山中,依然隻知世上有報應一說,卻不知報應不是最終的懲罰,還有一種東西叫承負。楊素自以為用一死可以換來安寧,可惡果種下,遠不會如此輕易了結。前人的惡果。無辜的後來人承受其過,是謂承負。
楊素去世的時候,楊玄感還在外地當刺史。他並沒有馬上理解父親放棄治療的意思,直到有一次,他聽到一個消息。有一次,楊廣跟旁邊的隨從說道:楊素要是不死,他全族都要完蛋!原來父親是為了保全家族而主動走向了死亡。明白真相以後的楊玄感變了,他不再是大大咧咧的官二代。善於高談闊論的他變得沉默寡言。
時人不知,以為楊玄感又傻了。變回了小時候的癡兒。隻有少數人知道,沉默的楊玄感才是可怕的楊玄感。此時的楊玄感是一座沉默的火山。在黑暗處,正在積累起力量,一旦噴薄而出,將掃蕩它經過的一切。楊玄感從河岸邊站了起來,目光轉向了北方,嘴角裏不經意露出了冷笑。楊廣,你的末日到了。
沉默的火山終於不可阻擋地暴發。怒嘯吧,以父之名!楊玄感率領親信衝進了黎陽城,關上城門,將城內的壯丁都集中了起來,城內有數千運糧到黎陽的丁夫以及船工。
楊玄感告訴他們,楊廣昏庸無道,現在強征遼東,百姓枉法,從今天起,我將與大家一起討伐暴君。楊玄感聽到了滿意的回應,這些丁夫並沒有感到害怕,反而山呼萬歲。
千裏迢迢運糧到遼東不是一個輕鬆的活,要是一不小心,損失糧食,對不上數量,也是死路一條。造反雖然也會死,但至少死得壯烈。楊玄感已經邁出了第一步,接下來這一步,他需要另一個人的建議。李密正從長安緊急趕往黎陽,他是去找楊玄感入夥的。說起來也奇怪,楊玄感造反是為父報仇,李密去湊什麽熱鬧?
隋朝政府對他不錯,楊廣雖然把他辭退了,但依然讓他襲了父親蒲山郡公的爵位,每年有固定的國賦劃拔。隋朝政府要倒了,他的那份福利可就不保了。如果非要找什麽造反動機的話,也許是友情吧,李密同學父母雙亡,雖然襲有爵位,擁有過人智慧,但在父母去世時,他就是孤兒,內心永遠留下這一片親情的空白。
楊玄感兄弟填補了這個空白。自從進入楊家以後,李密在楊家兄弟上找到了久違的親情。楊素之仇,等同父仇,楊玄感的事就是我的事。一路上,李密便用這個理由來解釋自己內心莫名的激動。而要等到他經曆得更多,才會明白內心真正的自己。
楊玄感如願以償等到了李密,見麵後,他迫不及待的將李密請到內室,詳細介紹了起事前後的事情,然後急切的問道:“兄弟常常以救天下為已任,現在正是你發揮的時候,下一步應該怎麽辦?”楊玄感欲求良計,卻不忘以激將做為開始,其中氣度,已然不高。李密的心中掠過一絲不快。
大哥,你以為我間行倍道,冒著生命危險跑到黎陽是看熱鬧嗎?從這一刻開始,我的性命,我的家族已經搭上了你這條賊船。要麽沉入大海,要麽揚帆萬裏。不消說,我將歇盡全力,何用激將?但這種不快稍縱即逝,李密心中已經被一個偉大的構想所充斥,他急於向楊玄感傾吐,縱使楊玄感堵住他的嘴,他也非說不可。
“愚有三計,任公決擇!”李密雖自謙稱愚,但語調充滿驕傲!“第一,楊廣還在遼東。離幽州隔了千裏,往南是大海,往北是塞外胡地,要想回來,隻要中間一條險途。我們趁機擁兵北上,出其不意,進入薊地,把守住臨渝關,這樣,楊廣前有高麗。後又被我們擋住,一個月後,必定糧盡,到時,隻要舉麾一召。隋軍必定望風而降,不戰而擒,此仍上計!”
李密滿麵通紅,語不帶點,一氣說完,隻待楊玄感擊節叫絕,就可發兵薊燕,一戰而奪天下!可顯然。楊玄感並沒有預想中的熱情,而是問了一句:“還請指點中計。”李密沒有猜覺楊玄感的冷淡,他猶沉醉在自己的偉大構想裏。當被問起中計時,李密更加興奮。所謂考霸,不會隻用一種思維解題,所謂天才的策略家,亦不會隻有一套方案,奇思妙想之餘的邊角料都可以另組一個奪天之計。
“關中之地。帝王之基,楊廣雖然留了衛文升駐守長安。但此人不足懼,隻要率領部下。跳過沿途的城市直取長安,這樣,楊廣就算回來了,也進不了家門。
如果上計尚有冒險成份,此計絕對是萬全之策!”楊玄感仍然是一句:“還請說下計!”李密難掩心中不快,下人隻為襯托上人的高貴,下計自然隻是為了反襯上計的精妙,已引你見過繡房的大小姐,還聒噪著問丫環幹甚!於是,李密悻悻然說了出第三計:“如果想圖方便快捷,可以去攻東都洛陽,隻怕對方早有防備,要是攻不下來,時間一長,就不是我可以算得到的。”
黎陽離薊地,長安相隔千裏,去洛陽隻有五百餘裏,可在李密的思維裏,遠卻是近,彎路卻是捷徑。
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獨特的思維。聽完李密的下計,楊玄感麵露微笑,拍手叫好:“兄弟的下策實是上策,現在隋朝官員家屬都在洛陽,要是把他們抓起來,足以控製天下,況且像兄弟所說經城不攻,這樣怎麽樹立威信!”把目標對準家屬,總是喜歡搞點大動靜,這大概是基地組織的風範。
李密著實被震驚了,他望著楊玄感興高采烈的表情,馬上明白楊玄感並不是真的要向他問計,他早就打定先攻東都,問自己隻不過是為了印證方案。世間老板開會,多半如此爾。
李密雖然鄂然,但他現在隻是謀主,也就是師爺,師爺隻有建議權,沒有決策權。楊老板說攻東都那就攻東都吧。曆史將驗證李密之三計何為上計,何為下計。這答案得用英雄的血來寫,包括楊玄感的血,不僅限於李密的血。
在定下化下計為上計後,楊玄感立刻率領部隊向洛陽進軍,他將隊伍一分為三,讓弟弟楊積善率三千人沿洛水挺進,另一個弟弟楊玄挺率三千人爬邙山進軍洛陽,最後,他領著三千兵馬做為後盾。
這支部隊都是臨時組織起來的丁夫船公,裝備極其簡陋,沒有鎧甲,也有能夠遠程攻擊的弓箭,人手隻有一把單刀。屬實打實的土八路,就這樣,一路上,楊玄感還打出大部隊的旗號,這就不僅僅是欺負隋朝官員不識數。隻要取得勝利,兵馬就會越來越多的,裝備,對方會給我們送的。
這是楊玄感的氣魄,當他忘記劣勢,鼓起勇氣,憧憬美好未來時,上天不會讓這樣的人失望。洛陽早就收到了消息,不但加強了防備,還分兩路派出了阻擊的部隊,從後麵的進展來看,他們不是來跟對方拚命,而是雪中送炭的
。隋軍五千精兵前去拒戰楊積善,還沒開戰,這五千精兵立馬運氣,將精華聚集於腿上,然後邁步就跑,為了盡快脫離戰場,這些士兵紛紛丟下鎧甲武器。另一路隋朝軍隊由作監裴弘策率領,這位仁兄還有點職業道德,布下陣跟對方交了一陣,可惜,他碰上了楊玄挺。
楊玄挺是楊玄感的弟弟,此人相當生猛,而且行動十分怪異,交戰之後,隋軍大敗,不少隋兵丟鎧棄甲,可楊玄挺沒有乘勝追擊,而是勒停部隊,跟在逃亡的隋軍後麵慢慢進軍。裴弘策鎮定一下精神,然後收集散兵,重新布下了軍陣。
不久後,楊玄挺慢悠悠抵達現場。接下來發生的一切讓裴弘策目瞪口呆,自己已經擺好了陣勢,就等對方發起衝擊。卻發現對麵的反兵全都坐了下來。搞靜坐?
這算什麽回事!豆大的汗從裴弘策頭上滾下來,他實在搞不懂對方葫蘆裏賣得什麽藥,說明一下,裴弘策同誌的職務是作監,主要負責宮殿建設。室內裝修,園林設計之類的東西,打仗實在是門外漢,因為國內會打仗的都被楊廣拉到遼東打高句麗去了,這才硬著頭皮上陣。
兵書都沒翻過,自然不知道疑兵計是何物。正當裴弘策拚了命發揮聯想力。希望能從建築書知識上轉化一點兵法時,楊玄挺突然站起來,發動猛攻,不用說,措手不及的隋軍又大敗。
同樣。裴弘策並沒有發現追兵,於是,他又大著膽子收集散兵,重新布陣,不久後,又看到楊玄挺慢悠悠率領著他的單刀隊趕上,然後一屁股坐在了地上。如此交鋒,往複五次。裴弘策被間歇性發作的楊玄挺搞瘋了。最終,他丟下散兵,領著十來騎逃回了洛陽。
等楊玄感從後麵趕上來。他的部隊因為收編隋朝散兵,接納四散遊民,部隊兵員達到數萬,裝備也得到了升級,真正成為了名符其實的大軍。但征途才剛剛開始。洛陽的西邊,已經有一支隋朝的軍隊日夜兼程趕來支援洛陽。這支隊伍是在長安留守的京兆內史衛文升率領的數萬大軍。
衛文升。河南洛陽人,李密在天下三計裏把此人說得一文不值。大概是欺負人家年紀大,這一年。衛文升已經七十多了。
聽到楊玄感向洛陽進軍後,衛文升率領長安的軍隊主動出擊,在經過楊玄感的老家華陰時,他老人家幹了一件事,衝進華陰,找到楊家祖墳,將楊素同誌的墳給創了,把剛埋下去才數年的老楊請出來,丟到火裏回了一下爐,是謂挫骨揚灰。衛文升通過這一舉動明白無誤的告訴手下這幫士兵,現在我們都跟楊家結下了死仇,這一去就別想著敷衍了事,不能戰勝對方就是被對方消滅。
然後,衛文升下達了一個命令:擊起鼓來,全軍奔赴東都。不用銜枚潛行,楊玄感作亂犯上,可鳴鼓而攻之!行出潼關,隨從表示前麵函穀關可能有伏兵,還是經陝縣沿流東下,從後麵偷襲楊玄感。衛文升望著隨從,搖搖頭,然後說出了自己的看法:“你的謹慎不是沒有道理,但以我來看,楊玄感這小子隻怕想不到這樣的計策。
”無須繞路,取直線,揮師東都!果然,一路進軍並沒有碰上任何伏兵,衛文升成功抵達洛陽城外。
通過函穀關後,衛文升得意的望著部下,一切盡在他的掌握,他甚至感覺平定楊玄感隻是時間問題。
戰場的奇妙往往是信息不對稱造成的,楊玄感沒有料到衛文升的忠誠,而衛文升也沒有算到楊玄感身上的一些東西。現在,所有的不確定都將在戰場上變成確定的勝負。
順便提一句,衛文升的官職是刑部尚書,而楊玄感是禮部尚書(前),從官職上看,征戰都不是其本職工作。但衛文升的刑部尚書似乎跟打打殺殺還有點關聯。衛文升很快向楊玄感發起了進攻,就效果來看,突擊取得了不錯的戰果,一戰而勝,衛文升也沒有楊玄挺那樣的耐心,他對部隊下達了乘勝追擊的命令。
接下來的事情在曆史中很常見,追到一半,楊玄感的伏兵殺出,將衛文升的前軍盡數消滅。到了這時,衛文升才發現自己麵對的不是一個毛頭小子。不能再大意了,必須用十二分的精神來應對。
衛文升終於認識到了楊玄感的智,但這還不是完整的楊玄感。數天以後,衛文升又拉著部隊向楊玄感發起了衝擊,出擊之前,衛文升先生是做了功課的,他在軍中掃開一塊地皮,祭禮隋朝高祖皇帝楊堅,表示要以死殉國。這證明,衛文升是搞宣傳工作的高手,經過這一動作,剛受到打擊的士氣又得到了恢複。
戰鬥很快打響,這一回,楊玄感沒有玩詐敗這樣的伎倆,而交戰不久,衛文升就聽到一個讓自己激動不已的消息。“官兵已經捉住了楊玄感!”前軍剛戰洛城北,已報生擒楊玄感?!衛文升心頭湧起了一股驚喜,可當他發現部下也同樣露出如釋重負的表情時,不詳的感覺替代了驚喜,他喊出戰場經典台詞:小心有詐!沒錯,楊玄感還在。對麵陣前,一人策馬躍出,來人體如山,迅如電,身彼亮甲,手持長矛,一把虯髯隨風飄揚。
端得一條好漢!一聲怒吼如平地響驚雷,震得文衛升耳膜發疼。楊玄感的聲帶,李密大概早就如雷貫耳過,當年,他說楊玄感臨陣應敵,隻需喝斥,便可使敵人震懾,現在看來,這裏麵並沒有恭維的成份。這種功夫,當年猛張飛才有。怒吼聲中,雄獅駕臨草原。(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