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運到底是什麽?是我們造就命運,還是命運在支配我們?李密翻了一下身子,腦海裏想著這個問題。半年以前,他還是世襲的蒲山公,享有朝廷的高福利,三個月以前,他還以為命運向他張開了懷抱。可眼下,他卻身為囚徒。那天被隋朝大軍擊敗之後,李密化裝改名準備逃走,但很快就被識破偽裝,這大概跟李密的外表有關,白的人有多種易容手段,黑的似乎並不多。
現在,他要被押送到楊廣行宮所在地高陽,接受楊廣的裁決,以楊廣的性格,李密應該很快就可以去見楊玄感。此時,正是隆冬的早晨,門外的草地上,凝結著一珠朝露,微風吹來,草木輕搖,朝露滾將下去,碎成一地。
“吾等之命,同於朝露兮!”嘴裏念叨著,李密用腳尖捅了捅旁邊睡成豬的獄友,獄友睡來,嘟囔著問道:“什麽?”“吾等之命,同於朝露兮!”李密稍提高了聲音。獄友翻個白眼,對這個無聊的問題不予回應,什麽時候了,還玩風花雪月,朝露夕陽這樣的小情調?
側過身去,獄友留給李密一個深沉的背影,準備再沉睡下去,日子不多了,他大概不想做一個缺睡鬼,但很快,他又翻過身來
因為李密慢悠悠又說了一句:“到了高陽我們就死定了,趁現在還在路上有機會脫身,何必束手等死。”越獄,獄友們是感興趣的。他們紛紛圍了上來。生的希望已經出現。
李密在唉歎朝露之易逝之時,早已經打定越獄的主意,而朝露粉碎的那一刻,李密也想好越獄的計劃。李密向眾人全盤托出越獄的計劃。然後指出越獄中需要一個重要地道具:錢,最後,李密很不好意思的表示自己囊中羞澀。
這不是李密藏私,李密是真沒有錢。李密不窮,他本人是高幹出身。但他身上從來不帶現銀這種累贅,以前憑這身份,猶似金卡在手,隨時透支,現在身為囚犯,押送人員當然是不備刷卡機的。幸虧。有人重視現金。
聽完李密的計劃,獄友們紛紛慷慨解上衣,從內衣裏掏出大包小包來,打開一看,金燦燦的黃金。看來。前段時間跟著楊玄感鬧革命,兄弟們還是賺了不少外快的。
按曆史所記,這是李密第一次展現他的超人感染力,他隻用一個口頭計劃書,就套來了真金白銀的風險投資。現在,他又要用這些投資去打動另一批人:守衛。這個難度頗高,獄友有共同求生的*,而守衛跟李密天生對立。就是想收買,也得讓人家敢收錢。李密朝外麵的守衛招手。
看守的兄弟正聚在一起喝悶酒,時不時罵罵領導。發點悶氣,因為他們接的這一趟活是苦差事。一般來說,押送犯人是有外快可賺的,要麽犯人的親屬有關照銀子,要麽犯人的死敵有特別“關照”銀子,但像李密這種逆謀的犯人。不但親屬都躲得遠遠得,連仇人都消失得無影無蹤。
沒有苦主也沒有對頭。自然就沒有好處。陰冷的天氣裏,押送著毫無價值的貨物。難免會有些不快,直到李密像他們提出了一個無法拒絕的建議。
李密將守衛請來,拿出金銀:“等我們死了之後,這些金銀都留給諸公,我們隻有一個要求,就是給我們收下屍,以免暴屍野外,成了孤魂野鬼。”這相當於一種贈與遺囑,可以享有繼承一大筆財富的權利,卻隻要付出少許體力勞動。
這個寒冷的冬天,李密給這些守衛送去了久違的溫暖。這些金銀,以工資計,守衛們估計得幹個十年八年才能賺到手,還得省吃儉用。本來充滿牢騷的出差因為這一筆意外之財的出現而發生了轉變。守衛們沒有猶豫,十分仗義地同意了這一方案。
在這一刻,他們之間的關係發生了轉變,他們不再是看守與囚犯的關係,不再是逃跑與防逃跑的關係。現在,他們是為了讓口頭協議得以付之實施而共同努力的工作夥伴。這是一個微妙的轉變,雖然目標都是送李密們上斷頭台,但關係已經從對立變成了合作。
很快,這些守衛跟李密們打成一遍,行到關外,人煙稀少,管製鬆馳之處,守衛們卸下對方的枷鎖,置辦些酒食(當然,錢還得李密們掏),有時,李密們多花點錢,還能包個通宵,喝到天亮。人之將死,其言也哀,人之將死,其欲宜縱。望著這群醉生夢死的囚犯,守衛們不禁生出同情來。
邯鄲,郊外的某個村莊,某個農舍,夜已深。李密小心的抬起半個身子,咪著眼望了望外麵,在不久之前,這裏又舉辦了一場慶餘生迎死亡晚會,照情況看,守衛們應該是與犯同歡了。守衛七倒八歪,已然與杜康同遊。李密翻起身子,慢慢挪到門口,仔細看了一下,確定現在就打雷對方也不一定醒。苦苦等等的越獄時機終於到了。
那就夠逃吧,但房門已經上鎖,村舍雖然簡陋,可房門外控盜賊,內保機密,倒是真材實料的木材,冒然暴力破解,不是不可為,隻是難兔弄出聲響,要是把守衛們從太虛幻境之地召回來就不好了。看了一會,李密把目光盯在了牆角,嘴角裏蹦出兩個字:挖牆。挖人牆角,君子不齒,這夥亡命之徒早已經忘記一切,齊心協力之下,又或者農舍的牆本是豆腐渣做的,不一會就挖出足夠人通行的大洞。
獄友鑽牆而去,李密爬出來,大口的呼吸著新鮮而自由的空氣,仿佛又重生了一回,正要邁開大步,突然想起什麽,又回過頭,低下身子,把頭伸進牆洞,小聲向裏麵招呼:“快走啊!”裏麵還有一人,對獄友們的勝利大逃亡不為所動,端然危坐。大有把牢底坐穿的意思。
這位兄弟是韋福嗣,諸位或許還記得,此人是以前被楊玄感收降的內史舍人,李密曾經建議楊玄感除掉此人。
在楊玄感西進長安時,韋福嗣終於暴露了意誌不堅定的本性。半路開了溜,逃回了東都,但顯然,投降是沒用的,參加楊玄感隊伍的事情被揭發後,他有幸加入到這一支北上送死大隊。這證明李密為人實在不錯。雖然他曾經勸楊玄感殺掉韋福嗣,但在韋福嗣也成為囚犯之後,他卻逃跑不忘兄弟。韋福嗣沒有動。
在他的意識裏,他跟李密們是有區別的。“你們走吧,我沒有罪。天子見到我也不過責備我一下而已。”
李密盯著韋福嗣,在那張的臉上,他已經看到了死亡,本想開口說點什麽,但他最終發現,人要尋死,攔是攔不住的。於是,李密轉身離開。消失在夜色中。順便說一下,韋福嗣來到高陽之後,被亂箭射死。與他一同送命的,還有楊玄感之弟楊積善。寬恕,從來都不是楊廣的性格。這一點,韋福嗣不懂,楊玄感不懂,李密大概是懂的。李密又踏上了逃亡的道路。事實證明,他實在愧對單名一個密字。
李密又被抓了。想來。李密已經成了隋朝頭號通緝犯,各地都有李密的圖名。加之整容術在隋朝尚沒有發揚光大。這才導致李密無所遁形。
這一次,李密享受單獨押送的待遇,沒有獄友可以幫忙,自然也沒有金錢可以收買押送。據記載,押送人員要將李密送到他的老上司宇文述那裏,宇文述是不會跟李密講交情的,等侍他的隻有項上一刀。走到路上,李密突然報告腿上有傷。我們都知道,這是在玩花樣,但李密的運氣實在很好,押送他的兩位公人竟然接受了這個報告。
事實上,這兩位公人確實不錯,他們沒有為難李密,既沒有給李密泡燙水腳,也沒有請他穿新麻鞋,更沒有把李密騙到野豬林,一棍結果了。
一路上,兩位公人充分照顧李密的腳傷,將李密的枷鎖取了下來,一天隻走二十裏,照這個速度,要送到宇文述那裏,隻怕宇文述都沒命來斬李密,交待一下,此時,是大業十一年正月(615),宇文述病死在第二年。實心眼的公人碰到缺心眼的李密,注定是要吃虧的。
行到一個水澗,李密跛著腳沿著岸邊前進,突然一蹶足,以一個漂亮的猛虎撲食式摔進了水裏。水花濺開,一會,水又歸複平靜,隻見李密直挺挺躺在水裏,一動不動。
就算中國移動我也不動。這把兩位老實的公人嚇壞了,要把李密淹死了算誰的,於是,兩位紛紛跑到岸邊,伸出長槍,捅一捅水裏的李密。
猛然間,李密跳將起來,順勢抓住了槍頭,拚命一拉,就這樣,兩位公人不幸就被繳了械。李密回槍,刺向了兩位公人。出手那一刻,李密有些猶豫,對方並沒有為難自己,自己何苦取人性命?
但這個念頭一閃而過。自己要活命,就要逃跑,現在不殺他們,他們也因走失囚犯之罪而死,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必因我而死。如此,不如親手殺了他們,也好讓他們混個烈士,家裏領點撫恤金。想到這裏,李密狠下心來,連施二槍,捅倒兩位,然後爬上岸,複又逃得無影無蹤。
這說明,李密絕不一個心軟的人,他有向所有人揮刃的勇氣,有舍棄一切的殘酷,這樣的人往往是曆史筆誅墨伐的對象,但諸位,很遺憾,曆史從來不是道德家的修羅場。如果不信,曹操,德川家康們將為我辯解。
李密,接著逃亡吧,遁入叢林中,隱身在夜色裏,隻是天下之大,那裏才是你的容身之所?很快,李密也想明白了,世界之大,已經沒有他的立足之地,如果說一定要有,那隻有找*武裝了。幸運的是,這樣的*武裝並不難找,在村頭隨便找個人問問,都能打聽出一大堆。
造反的根源性研究在追蹤李密的逃亡路線之前,有必要了解一下現而今眼目下,天下的大勢。此時的天下,反抗的火焰已成燎原之勢。所謂的三十六路草寇,七十二路煙塵還是往穩定大局上說。
據後來的史學家統計。隋朝末年的各地義軍共有一百八十六起,這些義軍各據一方,少則數萬,多的十餘萬,各有名號。如知世郎、阿舅賊、東海公、摸羊公、乞見敵、嫌頭方、徹眷頑、不惜死等等,隊伍還有番號,諸如黑社、白社、青社、胡社、忽雲賊、忽律賊等等,充分體現了起義軍大無畏跟隋朝死磕的精神。
以數量和規模論,隋未的起義可謂空前絕後,而分析隋末為什麽有這麽多起義。則是一個嚴肅但又不能忽略的問題。百姓為什麽要造反?造反不是請客吃飯,是隨時會掉腦袋的,被官軍緝捕會戰死,被俘虜了會送到菜市口斬頭示眾,跟別的山頭火並會死。攻不下城池,搶不到糧倉還有可能會餓死,但到了某個曆史時期,依舊有無數人冒著生命的危險投入到起義的大軍中。
深究其原因,估計能寫出一長篇大論,但中國人素來有智慧,重簡潔,一句話使可以解釋其原因:官逼民反。
在中國封建社會。大概可以分為兩大階層,一是勞動階層,一是食利階層(總頭目一般是皇帝)。勞動階層自然靠勞動獲取生活必需,而食利階層通過田賦,勞役,稅收等各種手段從勞動階層中獲取一部分勞動成果。一般來說,食利階層都是少數派,他們獲取得勞動階層的一小部分就能過上富足的生活。而勞動階層交納一部分所得並不會影響到生存。
就封建社會而言,交納的多少決定了社會的和諧度。而底線就是生存線。當食利階層胃口大開,索求無度。勞動階層在交納上貢之後無法生存時,維持社會平衡的這種關係就會被打斷,通俗點講,當百姓家裏最後一粒米被搶走,最後一位壯丁被拉走,再也無法看到生存的希望時,造反就成了最後的選擇。是為,官逼民反。需要說明的是,封建社會裏,農民起義的結果,並不是消滅利食階層,而是產生另一批願意跟勞動階層簽定更寬鬆上貢協議的人群
。這些人可能原本是原食利階層的(比如唐朝),也有可能是由勞動階層轉化過來的(比如明朝)。經過洗牌之後,社會又會達到平衡,然後等待下一個平衡被打破的時候。所以,與其說是人民在推動曆史前進,不如說是人性在推動曆史前進。具體到隋末,我們需要介紹三位皇帝。
公元前2世紀,中國曆史上有一對父子先後登上皇位,兩位皇帝在位的三十九年期間,沒有修大型標誌性建築(宮殿),不搞大型慶典(比如泰山封禪),不致力於擴大國家財政收入,也不開疆拓土。
對待外敵入侵,堅持隻防守不主動進攻的政策,就連視察地方這樣的工作也不常幹((比如北巡下江南什麽的)。
按某種標準來說,可謂無所做為。第三位皇帝顯然要努力得多,登基才三個月,就開工了一項偉大的工程:大運河之通濟渠段。第二年,皇帝陛下開始修建東都洛陽,與時同時,又上馬了顯仁宮項目以及邗溝整修工程,並大力發展造船業,營造大小各類船隻數萬艘。在邊境,還對契丹用兵,取得大勝。
第三年,在保障各項工程順利進展的情況下,在東舉辦了大型文藝雜技音樂博覽會,第四年,皇帝陛下不辭辛勞,親自北巡,陪同人員如下:文武百官一堆,士兵五十萬,馬十萬匹。
視察結束後,皇帝陛下當即拍板修長城,並在回來的途中,決定在太原開工另一重點工程:修晉陽宮。第五年一開春,大運河永濟渠段開工建設,同年,皇帝陛下北巡,檢查長城修建情況。並於年底在東都舉辦了一界成功的鷹師大聯歡。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年,用工情況緊缺,皇帝陛下急中生智,發揮婦女同誌能頂半邊天的特性,號召廣大婦女同誌愛工裝不愛紅裝,積極上工地掙工分去。
第六年,在國內大抓基礎建設的同時,皇帝陛下積極開展對外軍事行動,大敗不服管理的吐穀渾,使帝國觸角直抵西域,史家公認,帝國之盛,極於此矣。
第七年,皇帝陛下在東都召開藩國大聯歡,並對拒不到場參加的海島屬國流求用兵,克之!第八年,積極開展軍備,廣招兵,深積糧,準備對高句麗用兵。第九年,皇帝陛下親率二百萬大軍(實數一百多萬,算民工要超二百萬)進攻高句麗。第十年,再征高句麗,如果不是國內突發政變,說不定已經拿下高句麗。第十一年,三征高句麗。
跟前麵兩位無所作為的皇帝相比,這位皇帝可謂勤勞勇敢,政績彪悍。但熟悉曆史的同誌大概也猜出來了,前麵兩位皇帝是漢文帝跟漢景帝。漢景兩朝統治期間,國泰民安,被世人稱為文景之治。
而後麵這位皇帝,大家也都知道,就是楊廣兄弟,楊廣統治的隋朝被認為跟秦未一樣的暴政,楊廣的名字也常常跟夏桀商紂著名暴君等聯係在一起,成為後來者的反麵教材。這說明,皇帝也分無作為的好皇帝跟有作為的壞皇帝。
借用教科學的話,楊廣對內窮奢極欲,對外窮兵黷武,雖然也幹了不少好事(修長城運河),但不惜民力,把百姓逼上了梁山。古往今來,挑戰百姓忍受力極限的帝王中,楊廣稱第二,估計沒人敢認第一。
特別說明的是,在各地一百八十路起義軍中,除了活不下去的農民起義軍外,還有四十多起地主武裝,可見楊廣先生實在生猛,除了把農民逼上梁山外,硬把本是同盟的地主都給逼得要跳牆。(未完待續)
現在,他要被押送到楊廣行宮所在地高陽,接受楊廣的裁決,以楊廣的性格,李密應該很快就可以去見楊玄感。此時,正是隆冬的早晨,門外的草地上,凝結著一珠朝露,微風吹來,草木輕搖,朝露滾將下去,碎成一地。
“吾等之命,同於朝露兮!”嘴裏念叨著,李密用腳尖捅了捅旁邊睡成豬的獄友,獄友睡來,嘟囔著問道:“什麽?”“吾等之命,同於朝露兮!”李密稍提高了聲音。獄友翻個白眼,對這個無聊的問題不予回應,什麽時候了,還玩風花雪月,朝露夕陽這樣的小情調?
側過身去,獄友留給李密一個深沉的背影,準備再沉睡下去,日子不多了,他大概不想做一個缺睡鬼,但很快,他又翻過身來
因為李密慢悠悠又說了一句:“到了高陽我們就死定了,趁現在還在路上有機會脫身,何必束手等死。”越獄,獄友們是感興趣的。他們紛紛圍了上來。生的希望已經出現。
李密在唉歎朝露之易逝之時,早已經打定越獄的主意,而朝露粉碎的那一刻,李密也想好越獄的計劃。李密向眾人全盤托出越獄的計劃。然後指出越獄中需要一個重要地道具:錢,最後,李密很不好意思的表示自己囊中羞澀。
這不是李密藏私,李密是真沒有錢。李密不窮,他本人是高幹出身。但他身上從來不帶現銀這種累贅,以前憑這身份,猶似金卡在手,隨時透支,現在身為囚犯,押送人員當然是不備刷卡機的。幸虧。有人重視現金。
聽完李密的計劃,獄友們紛紛慷慨解上衣,從內衣裏掏出大包小包來,打開一看,金燦燦的黃金。看來。前段時間跟著楊玄感鬧革命,兄弟們還是賺了不少外快的。
按曆史所記,這是李密第一次展現他的超人感染力,他隻用一個口頭計劃書,就套來了真金白銀的風險投資。現在,他又要用這些投資去打動另一批人:守衛。這個難度頗高,獄友有共同求生的*,而守衛跟李密天生對立。就是想收買,也得讓人家敢收錢。李密朝外麵的守衛招手。
看守的兄弟正聚在一起喝悶酒,時不時罵罵領導。發點悶氣,因為他們接的這一趟活是苦差事。一般來說,押送犯人是有外快可賺的,要麽犯人的親屬有關照銀子,要麽犯人的死敵有特別“關照”銀子,但像李密這種逆謀的犯人。不但親屬都躲得遠遠得,連仇人都消失得無影無蹤。
沒有苦主也沒有對頭。自然就沒有好處。陰冷的天氣裏,押送著毫無價值的貨物。難免會有些不快,直到李密像他們提出了一個無法拒絕的建議。
李密將守衛請來,拿出金銀:“等我們死了之後,這些金銀都留給諸公,我們隻有一個要求,就是給我們收下屍,以免暴屍野外,成了孤魂野鬼。”這相當於一種贈與遺囑,可以享有繼承一大筆財富的權利,卻隻要付出少許體力勞動。
這個寒冷的冬天,李密給這些守衛送去了久違的溫暖。這些金銀,以工資計,守衛們估計得幹個十年八年才能賺到手,還得省吃儉用。本來充滿牢騷的出差因為這一筆意外之財的出現而發生了轉變。守衛們沒有猶豫,十分仗義地同意了這一方案。
在這一刻,他們之間的關係發生了轉變,他們不再是看守與囚犯的關係,不再是逃跑與防逃跑的關係。現在,他們是為了讓口頭協議得以付之實施而共同努力的工作夥伴。這是一個微妙的轉變,雖然目標都是送李密們上斷頭台,但關係已經從對立變成了合作。
很快,這些守衛跟李密們打成一遍,行到關外,人煙稀少,管製鬆馳之處,守衛們卸下對方的枷鎖,置辦些酒食(當然,錢還得李密們掏),有時,李密們多花點錢,還能包個通宵,喝到天亮。人之將死,其言也哀,人之將死,其欲宜縱。望著這群醉生夢死的囚犯,守衛們不禁生出同情來。
邯鄲,郊外的某個村莊,某個農舍,夜已深。李密小心的抬起半個身子,咪著眼望了望外麵,在不久之前,這裏又舉辦了一場慶餘生迎死亡晚會,照情況看,守衛們應該是與犯同歡了。守衛七倒八歪,已然與杜康同遊。李密翻起身子,慢慢挪到門口,仔細看了一下,確定現在就打雷對方也不一定醒。苦苦等等的越獄時機終於到了。
那就夠逃吧,但房門已經上鎖,村舍雖然簡陋,可房門外控盜賊,內保機密,倒是真材實料的木材,冒然暴力破解,不是不可為,隻是難兔弄出聲響,要是把守衛們從太虛幻境之地召回來就不好了。看了一會,李密把目光盯在了牆角,嘴角裏蹦出兩個字:挖牆。挖人牆角,君子不齒,這夥亡命之徒早已經忘記一切,齊心協力之下,又或者農舍的牆本是豆腐渣做的,不一會就挖出足夠人通行的大洞。
獄友鑽牆而去,李密爬出來,大口的呼吸著新鮮而自由的空氣,仿佛又重生了一回,正要邁開大步,突然想起什麽,又回過頭,低下身子,把頭伸進牆洞,小聲向裏麵招呼:“快走啊!”裏麵還有一人,對獄友們的勝利大逃亡不為所動,端然危坐。大有把牢底坐穿的意思。
這位兄弟是韋福嗣,諸位或許還記得,此人是以前被楊玄感收降的內史舍人,李密曾經建議楊玄感除掉此人。
在楊玄感西進長安時,韋福嗣終於暴露了意誌不堅定的本性。半路開了溜,逃回了東都,但顯然,投降是沒用的,參加楊玄感隊伍的事情被揭發後,他有幸加入到這一支北上送死大隊。這證明李密為人實在不錯。雖然他曾經勸楊玄感殺掉韋福嗣,但在韋福嗣也成為囚犯之後,他卻逃跑不忘兄弟。韋福嗣沒有動。
在他的意識裏,他跟李密們是有區別的。“你們走吧,我沒有罪。天子見到我也不過責備我一下而已。”
李密盯著韋福嗣,在那張的臉上,他已經看到了死亡,本想開口說點什麽,但他最終發現,人要尋死,攔是攔不住的。於是,李密轉身離開。消失在夜色中。順便說一下,韋福嗣來到高陽之後,被亂箭射死。與他一同送命的,還有楊玄感之弟楊積善。寬恕,從來都不是楊廣的性格。這一點,韋福嗣不懂,楊玄感不懂,李密大概是懂的。李密又踏上了逃亡的道路。事實證明,他實在愧對單名一個密字。
李密又被抓了。想來。李密已經成了隋朝頭號通緝犯,各地都有李密的圖名。加之整容術在隋朝尚沒有發揚光大。這才導致李密無所遁形。
這一次,李密享受單獨押送的待遇,沒有獄友可以幫忙,自然也沒有金錢可以收買押送。據記載,押送人員要將李密送到他的老上司宇文述那裏,宇文述是不會跟李密講交情的,等侍他的隻有項上一刀。走到路上,李密突然報告腿上有傷。我們都知道,這是在玩花樣,但李密的運氣實在很好,押送他的兩位公人竟然接受了這個報告。
事實上,這兩位公人確實不錯,他們沒有為難李密,既沒有給李密泡燙水腳,也沒有請他穿新麻鞋,更沒有把李密騙到野豬林,一棍結果了。
一路上,兩位公人充分照顧李密的腳傷,將李密的枷鎖取了下來,一天隻走二十裏,照這個速度,要送到宇文述那裏,隻怕宇文述都沒命來斬李密,交待一下,此時,是大業十一年正月(615),宇文述病死在第二年。實心眼的公人碰到缺心眼的李密,注定是要吃虧的。
行到一個水澗,李密跛著腳沿著岸邊前進,突然一蹶足,以一個漂亮的猛虎撲食式摔進了水裏。水花濺開,一會,水又歸複平靜,隻見李密直挺挺躺在水裏,一動不動。
就算中國移動我也不動。這把兩位老實的公人嚇壞了,要把李密淹死了算誰的,於是,兩位紛紛跑到岸邊,伸出長槍,捅一捅水裏的李密。
猛然間,李密跳將起來,順勢抓住了槍頭,拚命一拉,就這樣,兩位公人不幸就被繳了械。李密回槍,刺向了兩位公人。出手那一刻,李密有些猶豫,對方並沒有為難自己,自己何苦取人性命?
但這個念頭一閃而過。自己要活命,就要逃跑,現在不殺他們,他們也因走失囚犯之罪而死,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必因我而死。如此,不如親手殺了他們,也好讓他們混個烈士,家裏領點撫恤金。想到這裏,李密狠下心來,連施二槍,捅倒兩位,然後爬上岸,複又逃得無影無蹤。
這說明,李密絕不一個心軟的人,他有向所有人揮刃的勇氣,有舍棄一切的殘酷,這樣的人往往是曆史筆誅墨伐的對象,但諸位,很遺憾,曆史從來不是道德家的修羅場。如果不信,曹操,德川家康們將為我辯解。
李密,接著逃亡吧,遁入叢林中,隱身在夜色裏,隻是天下之大,那裏才是你的容身之所?很快,李密也想明白了,世界之大,已經沒有他的立足之地,如果說一定要有,那隻有找*武裝了。幸運的是,這樣的*武裝並不難找,在村頭隨便找個人問問,都能打聽出一大堆。
造反的根源性研究在追蹤李密的逃亡路線之前,有必要了解一下現而今眼目下,天下的大勢。此時的天下,反抗的火焰已成燎原之勢。所謂的三十六路草寇,七十二路煙塵還是往穩定大局上說。
據後來的史學家統計。隋朝末年的各地義軍共有一百八十六起,這些義軍各據一方,少則數萬,多的十餘萬,各有名號。如知世郎、阿舅賊、東海公、摸羊公、乞見敵、嫌頭方、徹眷頑、不惜死等等,隊伍還有番號,諸如黑社、白社、青社、胡社、忽雲賊、忽律賊等等,充分體現了起義軍大無畏跟隋朝死磕的精神。
以數量和規模論,隋未的起義可謂空前絕後,而分析隋末為什麽有這麽多起義。則是一個嚴肅但又不能忽略的問題。百姓為什麽要造反?造反不是請客吃飯,是隨時會掉腦袋的,被官軍緝捕會戰死,被俘虜了會送到菜市口斬頭示眾,跟別的山頭火並會死。攻不下城池,搶不到糧倉還有可能會餓死,但到了某個曆史時期,依舊有無數人冒著生命的危險投入到起義的大軍中。
深究其原因,估計能寫出一長篇大論,但中國人素來有智慧,重簡潔,一句話使可以解釋其原因:官逼民反。
在中國封建社會。大概可以分為兩大階層,一是勞動階層,一是食利階層(總頭目一般是皇帝)。勞動階層自然靠勞動獲取生活必需,而食利階層通過田賦,勞役,稅收等各種手段從勞動階層中獲取一部分勞動成果。一般來說,食利階層都是少數派,他們獲取得勞動階層的一小部分就能過上富足的生活。而勞動階層交納一部分所得並不會影響到生存。
就封建社會而言,交納的多少決定了社會的和諧度。而底線就是生存線。當食利階層胃口大開,索求無度。勞動階層在交納上貢之後無法生存時,維持社會平衡的這種關係就會被打斷,通俗點講,當百姓家裏最後一粒米被搶走,最後一位壯丁被拉走,再也無法看到生存的希望時,造反就成了最後的選擇。是為,官逼民反。需要說明的是,封建社會裏,農民起義的結果,並不是消滅利食階層,而是產生另一批願意跟勞動階層簽定更寬鬆上貢協議的人群
。這些人可能原本是原食利階層的(比如唐朝),也有可能是由勞動階層轉化過來的(比如明朝)。經過洗牌之後,社會又會達到平衡,然後等待下一個平衡被打破的時候。所以,與其說是人民在推動曆史前進,不如說是人性在推動曆史前進。具體到隋末,我們需要介紹三位皇帝。
公元前2世紀,中國曆史上有一對父子先後登上皇位,兩位皇帝在位的三十九年期間,沒有修大型標誌性建築(宮殿),不搞大型慶典(比如泰山封禪),不致力於擴大國家財政收入,也不開疆拓土。
對待外敵入侵,堅持隻防守不主動進攻的政策,就連視察地方這樣的工作也不常幹((比如北巡下江南什麽的)。
按某種標準來說,可謂無所做為。第三位皇帝顯然要努力得多,登基才三個月,就開工了一項偉大的工程:大運河之通濟渠段。第二年,皇帝陛下開始修建東都洛陽,與時同時,又上馬了顯仁宮項目以及邗溝整修工程,並大力發展造船業,營造大小各類船隻數萬艘。在邊境,還對契丹用兵,取得大勝。
第三年,在保障各項工程順利進展的情況下,在東舉辦了大型文藝雜技音樂博覽會,第四年,皇帝陛下不辭辛勞,親自北巡,陪同人員如下:文武百官一堆,士兵五十萬,馬十萬匹。
視察結束後,皇帝陛下當即拍板修長城,並在回來的途中,決定在太原開工另一重點工程:修晉陽宮。第五年一開春,大運河永濟渠段開工建設,同年,皇帝陛下北巡,檢查長城修建情況。並於年底在東都舉辦了一界成功的鷹師大聯歡。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年,用工情況緊缺,皇帝陛下急中生智,發揮婦女同誌能頂半邊天的特性,號召廣大婦女同誌愛工裝不愛紅裝,積極上工地掙工分去。
第六年,在國內大抓基礎建設的同時,皇帝陛下積極開展對外軍事行動,大敗不服管理的吐穀渾,使帝國觸角直抵西域,史家公認,帝國之盛,極於此矣。
第七年,皇帝陛下在東都召開藩國大聯歡,並對拒不到場參加的海島屬國流求用兵,克之!第八年,積極開展軍備,廣招兵,深積糧,準備對高句麗用兵。第九年,皇帝陛下親率二百萬大軍(實數一百多萬,算民工要超二百萬)進攻高句麗。第十年,再征高句麗,如果不是國內突發政變,說不定已經拿下高句麗。第十一年,三征高句麗。
跟前麵兩位無所作為的皇帝相比,這位皇帝可謂勤勞勇敢,政績彪悍。但熟悉曆史的同誌大概也猜出來了,前麵兩位皇帝是漢文帝跟漢景帝。漢景兩朝統治期間,國泰民安,被世人稱為文景之治。
而後麵這位皇帝,大家也都知道,就是楊廣兄弟,楊廣統治的隋朝被認為跟秦未一樣的暴政,楊廣的名字也常常跟夏桀商紂著名暴君等聯係在一起,成為後來者的反麵教材。這說明,皇帝也分無作為的好皇帝跟有作為的壞皇帝。
借用教科學的話,楊廣對內窮奢極欲,對外窮兵黷武,雖然也幹了不少好事(修長城運河),但不惜民力,把百姓逼上了梁山。古往今來,挑戰百姓忍受力極限的帝王中,楊廣稱第二,估計沒人敢認第一。
特別說明的是,在各地一百八十路起義軍中,除了活不下去的農民起義軍外,還有四十多起地主武裝,可見楊廣先生實在生猛,除了把農民逼上梁山外,硬把本是同盟的地主都給逼得要跳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