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幫老兵和弱兵實在是不抗打,三下五除二,就要被曆山飛給解決了。王威大人打仗不行,並不代表,人類的本能之一——保命也不行。當時最好的保命方式就是逃跑,王威大人也是二話不說,調轉馬頭,就開溜。
兵雖然老點,弱點,不是傻子,看見王威大人都跑了,自己也沒必要搭上老命,除了個別跑的慢的,凡是能跑的,撒丫子就跑。曆山飛的部隊不愧是無組織,無紀律的流氓部隊,看見地上都是好東西,還沒有主人,哪有不搶的道理,一搶隊形就亂了。
這正是李淵想要的結果。在不遠處冷冷注釋著這一切的李淵,命令小陣出擊,曆山飛正搶在興頭上,被李淵打了個措手不及,雖然曆山飛的部隊人很多,但是沒有用。因為兵在精,不在多。
結果正如李淵所料,曆山飛大敗。李淵乘機收羅了許多潰散色敗兵,壯大自己的力量。被李淵打怕了的曆山飛,在很惆悵的心情下,帶著殘兵,到別的地方討生活,離開了這個他奮鬥多年的地方。李淵得勝班師。
等回到太原的時候,王威終於想通了,他就是那個釣魚的餌。李淵和曆山飛誰是那條魚呢?這是很傷腦筋問題,王威決定去問高君雅。高君雅想了三天很神秘的告訴他,“如果我分析沒錯的話,李淵就是那條魚”。王威恍然大悟,“哦,有道理。”
在李淵、王威與曆山飛拚命的時候,高君雅也沒有閑著。他正在和馬邑太守劉仁恭與突厥人拚命。高俊雅似乎沒有王威的運氣。雖然王威不會打仗,他還是勝利的回來了。因為他跟對了一個人——李淵。高君雅不會打仗,劉仁恭狀態也不是太好。
要知道即使劉仁恭狀態好的時候,他還時常打敗仗呢,更何況狀態不好呢?結果令高君雅和劉仁恭都非常的惆悵,他們敗了。由此看來。幹革命跟對人也是很重要的。敗就敗了,誰還沒有個馬失前蹄的時候呢。
今天敗了,明天再來,隻要不死就一直和突厥戰鬥下去。高君雅當時隻這麽想的,王仁恭也是這麽想的。但是楊廣不這麽想,估計這哥們最近受了非常大的刺激。正找不著出氣筒呢。下令逮捕高君雅和劉仁恭。對了,少說了一個人,還有李淵。高君雅打敗仗和李淵有什麽關係呀?
因為李淵是高君雅的領導,楊廣是這樣說的。實際上誰不明白呀,高君雅是你楊廣的人。現在他犯事連累我李淵,這不明白著要收拾我嗎?
狗急了還會跳牆呢,更何況李淵?在這種情況下,不反都得反了,更何況李淵準備了這麽長時間。
出人意料的是李淵沒有跳牆,別想多了,不是罵他,是說他沒有造反。而且做好了被楊廣抓走的準備。因為李建成和李元吉不在太原,現在要造反是會連累他還在家的幾個兒子,看來李淵確實是一個合格的父親。後來爆發的玄武門事變其中有一個原因就是李淵做為一個父親太仁慈了。遲遲不忍心對自己的兒子下手,一直在向後拖,拖到最後,兒子對他下手了。
就在李淵做好一切準備的時候,楊廣的一道聖旨把李淵的思維打的極其亂套。楊廣這道聖旨的大意是:不抓李淵,赦免劉仁恭。看著這個滿目瘡痍的國家。楊廣進入了深刻的思考,誰還能挽回敗局?答案是沒人。唯一能做的就是經過努力使這個國家可以晚點滅亡。那麽誰可以挽大廈於將崩呢?
答案是沒多少人。李淵應該算一個。(至少楊廣是這麽想的)殺了李淵我又能得到什麽?答案是我什麽都得不到,而且是自毀長城的行為。自問自答的三個問題使楊廣更加清楚了自己的處境。我們有理由相信。不殺李淵,是楊廣經過一個很深刻的思考後得到的結論。
哪怕是明知李淵會反,也不能殺,因為李淵還有用。有李淵在,突厥不敢南下牧馬;有李淵在,河北的黑社會不敢輕舉妄動;有李淵在,北麵的大片江山還是我所用(最起碼名義上是)。
殺了李淵,,突厥沒人防守;殺了李淵,沒有人對黑社會有很強的威懾力可以取代李淵;殺了李淵,可能更早的把李淵逼上造反的道路。
此時的楊廣才是當時最為惆悵的一個人,明知李淵會反,卻不能殺了李淵,做為一個泱泱大國的皇帝,又是何等的無奈,何等的迷茫。我們更加有理由相信,如果楊廣命人捉拿李淵,身在太原的李淵,有非常的高的可能性提前加入造反的行列。
這個消息對李淵來說是一個好消息,但是對王威、高君雅兩位大人來說,就不見得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因為就在不久的將來,他們的人頭就會落地,殺他們的正是李淵。
因為楊廣的聖旨,李淵的心情非常的舒暢,舒暢的表現是什麽?喝酒,正在他喝醉了忽悠裴寂,劉文靜,李世民的時候,一個消息嚴重的影響了李淵的心情。王仁恭死了,被人殺死了,準確的說是被劉武周殺了。
劉武周的目的不是殺劉仁恭,而是造反,自己當皇帝占據汾陽宮。他感到自己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因此他連猶豫都沒有,就死心塌地的投靠了突厥。
從某種程度來說這都不算什麽,畢竟和李淵沒有直接的關係,雖然和劉仁恭當過戰友,那也是曾經的事。要命的是,劉武周要來打太原,這就不能不和李淵發生關係了,因為李淵喝酒的地方就是太原,換句話說,劉武周要來李淵家搶劫。
當時李淵的酒就醒了,命令眾屬下開會議事。欺負到我頭上了,我李淵是那麽好欺負的嗎?也不看看自己長的什麽樣,還敢來我家搶劫。會議上,李淵首先發問:“劉武周要來搶劫。我們怎麽辦?諸位有什麽建議?。”
一時間沒人說話,死氣沉沉,李淵又說:“劉武周占據汾陽宮,皇上是會怪罪的,隻有我們離汾陽宮最近。如果我們不采取行動,我們這些做臣子的是會受到懲罰的。”別人還沒有說話,王威對李淵說:“大人,您是皇上的表哥,是皇親國戚,這種時候應該為皇上分憂。
”言下之意。你老是頭,皇上怪罪,也是怪罪您,和我們沒有關係。李淵說:“我也是這麽想的,隻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我也沒辦法呀?”言外之意,我說裏沒有兵,沒有將,那啥去和劉武周打呀?
“沒有米可以買呀。”“你的意思是?”“征兵。”李淵等的就是這句話,假惺惺的問高君雅:“不知道高大人有沒有什麽意見呀?”高君雅感覺到有些不對,一想是李淵想借此機會,壯大自己的實力。
但是這種情況下,也不能表示不同意呀?畢竟人家李大人理由很充分。打劉武周是為了皇帝,奪回汾陽宮也是為了皇帝,征兵更是為了皇帝。
自己要是不同意。豈不是有不忠於皇帝的嫌疑了。高大人淡淡的說了句大錯特錯的話:“唐公看著辦吧。”他隻希望,李淵所說的能夠做到,可悲的是,他不知道,政治家的話是不能夠隨便相信的,尤其是像李淵這樣的頂級政治家。
李淵成功的忽悠了二位副留守大人。開始明目張膽,大庭廣眾的征兵。時間一長。二位回過味來,感覺有什麽地方不對。經過很長時間的二人會議,兩個人得出一個結論,李淵要造反。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二人的政治嗅覺雖然和李淵不是一個檔次,還是明白這個道理的。“李淵不要怪我們,是你自找的。”
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高君雅和王威對著星星說出了這樣的一句話。很快他們製定了一個除去李淵的計劃。他們認為這個計劃萬無一失。
事實證明,他們的認為很有道理,如果隻有他們兩個人知道這個計劃,有很大的可能性執行成功。但是偏偏有第三個人知道了這個計劃。這個人叫劉世龍,時任晉陽鄉長,是一個不大的官。官雖然不大,卻很有能量,和王威,高君雅是朋友,同時他也是李淵的朋友。
他知道了這個計劃,可以做兩種選擇,第一,幫助王威和高君雅整李淵;第二,將王威和高君雅的計劃,告訴李淵。他毫不猶豫的選擇了第二個方案,因為李淵這個人不吝嗇,很大方,平時沒少給劉世龍零花錢,在劉世龍的心中的印象不知道要比王威、高君雅二人好多少倍。高君雅二人的計劃很簡單,就是利用去晉祠求雨的時候,殺了李淵。
這種計劃在曆史上很多,多的都數不過來這是第多少次重演,高君雅二人的智商雖然不高,但這個計劃挺管用,隻要按照他們的想法,李淵不知道這件事,他們就能夠成功。可是,現在李淵知道了。
坐吃等死,從來不是李淵的風格,他早知道高君雅和王威是他前進路上的絆腳石,要想往前走,就必須除掉二人,現在正是個機會,李淵在心裏說了句,“不弄死你們,我都和你們姓。”下一步就是動手。在動手之前還不忘記誇獎一下劉世龍,“幹得不錯,繼續努力。”再給他拿點零花錢。
這樣做最少有三個好處,第一,劉世龍拿到了實惠,感覺李淵真仗義,這件事自己選擇的非常對,以後就跟著唐公幹了,這叫增加追隨者的信任度。
第二,別人看見唐公不會虧待告密的人,都紛紛向他告密,保證了他的人身安全。第三,就是給大家一個感覺,唐公不會虧待任何一個幫助過他的人,這樣就使大家都願意賣命幹活了,增加了屬下的忠誠度。
和王威二人不同的是,李淵沒有用那麽長時間,在他接到劉世龍消息的那一刻,他的腦中就有了收拾王威、高君雅行動的一個雛形。他相信第二天將有一場好戲上演,而他演的將是一個白臉的角色。
五月十五日。雖然王威和高君雅已經商量出了一個除掉李淵的計劃,他們二人卻沒有任何思想負擔,第二天照常來上班。並且沒心沒肺的和李淵開玩笑。王威正在給李淵講黃段子。李淵聽的很感興趣哈哈大笑,突然劉文靜帶著開陽府司馬劉政會匆忙的走了進來。聲稱有秘密的事情報告李淵。
劉文靜很輕蔑的看了王威一眼,劉政會也很輕蔑的看了高君雅一眼,那架勢就好像在說,“小樣。離死不遠了。”李淵笑著說:“把狀子給副留守先看看。”劉政會:“不行,我告的就是副留守。”李淵眉頭緊皺:“有這種事,拿來我看看。”李淵看了狀子,大聲說:“王威、高君雅暗中勾引突厥,侵犯太原。
”這種情況下,就算是傻子也明白是怎麽回事了。高君雅挽起袖子,揮動著胳膊說出了和嶽飛一樣的話“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劉文靜和劉弘基、長孫順德等人率領士兵執拿王威、高君雅,送入大牢。如果他們出手慢的話,高君雅小暴脾氣一上來。李淵就遭殃了。
要不也是死,先削你一頓。十七日,就向事先彩排過一樣,突厥入侵太原。由於李淵的宣傳工作做得很到位,這回不隻是李淵說王威、高君雅是漢奸,就連老百姓都知道王威。高君雅是漢奸。要是再不殺他們,都無法消解民憤。也是在這一天,李淵殺王威、高君雅示眾。
這兩位高級間諜(楊廣的手下)結束了他們並不是很精彩的一生。死前也許他們會後悔,“我們應該早點動手的。”我敢保證,王威和高君雅是被冤枉的。說他們勾結突厥純是李淵誣陷。至於為什麽突厥來的這麽快,我隻能說,來得早,不如來的巧。
王威死了,高君雅死了,劉文靜、裴寂、劉弘基等人才都成了李淵的鐵杆。兒子李建成、李元吉、女婿柴紹都到了太原和李淵會合。
現在的太原都是李淵的人。打著征討劉武周的旗號爭了兵。囤積了糧食,鍛造了武器。如今什麽都很充足,形勢一片大好。按照常理現在應該是選一個黃道吉日舉兵的時候了。然而,李淵沒有這麽做,因為雖然解決了內部敵人,還有外部敵人沒有解決。突厥就在城外,還沒有走,十七日,他們的騎兵輕快的自外城的北門而入,從東門出去。
接著李淵的部將王康達率領一千多人出城作戰,全部戰死。突厥是北方的民族,自小就是在馬背上長大,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接受騎兵的作戰訓練。所以每一個突厥人生下來就注定成為一個優秀的騎兵戰士。
無論突厥的騎兵多麽的優秀這都沒有用,因為他們的對手是李淵,是不僅是隋朝的唐公,唐朝的皇帝,還是一個聰明人,一個滿含指揮藝術的軍事統帥。當時太原城內的李淵的部隊,不可謂不多,但是李淵不能用這些兵和突厥打,因為李淵要保存有生力量做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放棄什麽都無所謂,隻要保持有生力量就還能多回來。*的軍事技巧打遊擊戰其中的一個目的,就是保存有生力量。
在軍事領域打勝仗有時並不是王道,隻有不站而屈人之兵才是王道。李淵想不戰而屈人之兵,但是突厥人不配合,原因很簡單,我們來就是搶劫的,什麽也沒有搶到呢,就讓我們回去,你那是在做夢。
這是一個看似很棘手的難題,李淵隻刷了一個小小的手段就解決了。辦法並不高深,李淵晚上悄悄的讓部隊出城,早上又讓部隊進城。也許有人會說,這不就是自己和自己玩呢吧,怎麽玩兵力還是那些,一點都沒少,一點也沒多。有意思嗎?有。
你這麽想,突厥可不這麽想,因為他們沒有看到李淵的部隊出城,隻看見了部隊入城。他們認為是李淵的救兵來了。一天兩天倒也沒什麽,來那麽點人,夠幹什麽的。可是時間一長就不行了,突厥人死心眼也不想到這裏有詐,倒是認為太原城內集結了數量龐大的援軍。
要隻是李淵的軍隊就好對付了,又來了這麽援軍,這就不好玩了。要知道突厥人可是隻願意占便宜,不願意吃虧的主,眼看這麽多人,自己要吃虧,不走才怪呢?這一次,李淵化險為夷,下一次可就沒有這麽幸運了。
突厥人都騎馬,運動速度快,平時絕無定所,走到哪,就住哪。沒事的時候,缺衣少食的時候來太原搶槍劫也很正常。這就好比一個沒飯吃的流氓天天堵在飯店門口,想幹什麽大家都能猜到,沒事就搶你一把。從某種程度上看,突厥比流氓還要難纏的多,畢竟流氓還有警察局管理,突厥人則連個管他的人都沒有,那時還沒有國際警察。
即使有國際警察麵對這麽大一個跨國犯罪團夥(基本上是舉國皆匪),也很難辦哪。更加讓人忍受不了的是,突厥人想來就來,想走就走,從來不打招呼,一點文明禮貌都不講。(未完待續)
兵雖然老點,弱點,不是傻子,看見王威大人都跑了,自己也沒必要搭上老命,除了個別跑的慢的,凡是能跑的,撒丫子就跑。曆山飛的部隊不愧是無組織,無紀律的流氓部隊,看見地上都是好東西,還沒有主人,哪有不搶的道理,一搶隊形就亂了。
這正是李淵想要的結果。在不遠處冷冷注釋著這一切的李淵,命令小陣出擊,曆山飛正搶在興頭上,被李淵打了個措手不及,雖然曆山飛的部隊人很多,但是沒有用。因為兵在精,不在多。
結果正如李淵所料,曆山飛大敗。李淵乘機收羅了許多潰散色敗兵,壯大自己的力量。被李淵打怕了的曆山飛,在很惆悵的心情下,帶著殘兵,到別的地方討生活,離開了這個他奮鬥多年的地方。李淵得勝班師。
等回到太原的時候,王威終於想通了,他就是那個釣魚的餌。李淵和曆山飛誰是那條魚呢?這是很傷腦筋問題,王威決定去問高君雅。高君雅想了三天很神秘的告訴他,“如果我分析沒錯的話,李淵就是那條魚”。王威恍然大悟,“哦,有道理。”
在李淵、王威與曆山飛拚命的時候,高君雅也沒有閑著。他正在和馬邑太守劉仁恭與突厥人拚命。高俊雅似乎沒有王威的運氣。雖然王威不會打仗,他還是勝利的回來了。因為他跟對了一個人——李淵。高君雅不會打仗,劉仁恭狀態也不是太好。
要知道即使劉仁恭狀態好的時候,他還時常打敗仗呢,更何況狀態不好呢?結果令高君雅和劉仁恭都非常的惆悵,他們敗了。由此看來。幹革命跟對人也是很重要的。敗就敗了,誰還沒有個馬失前蹄的時候呢。
今天敗了,明天再來,隻要不死就一直和突厥戰鬥下去。高君雅當時隻這麽想的,王仁恭也是這麽想的。但是楊廣不這麽想,估計這哥們最近受了非常大的刺激。正找不著出氣筒呢。下令逮捕高君雅和劉仁恭。對了,少說了一個人,還有李淵。高君雅打敗仗和李淵有什麽關係呀?
因為李淵是高君雅的領導,楊廣是這樣說的。實際上誰不明白呀,高君雅是你楊廣的人。現在他犯事連累我李淵,這不明白著要收拾我嗎?
狗急了還會跳牆呢,更何況李淵?在這種情況下,不反都得反了,更何況李淵準備了這麽長時間。
出人意料的是李淵沒有跳牆,別想多了,不是罵他,是說他沒有造反。而且做好了被楊廣抓走的準備。因為李建成和李元吉不在太原,現在要造反是會連累他還在家的幾個兒子,看來李淵確實是一個合格的父親。後來爆發的玄武門事變其中有一個原因就是李淵做為一個父親太仁慈了。遲遲不忍心對自己的兒子下手,一直在向後拖,拖到最後,兒子對他下手了。
就在李淵做好一切準備的時候,楊廣的一道聖旨把李淵的思維打的極其亂套。楊廣這道聖旨的大意是:不抓李淵,赦免劉仁恭。看著這個滿目瘡痍的國家。楊廣進入了深刻的思考,誰還能挽回敗局?答案是沒人。唯一能做的就是經過努力使這個國家可以晚點滅亡。那麽誰可以挽大廈於將崩呢?
答案是沒多少人。李淵應該算一個。(至少楊廣是這麽想的)殺了李淵我又能得到什麽?答案是我什麽都得不到,而且是自毀長城的行為。自問自答的三個問題使楊廣更加清楚了自己的處境。我們有理由相信。不殺李淵,是楊廣經過一個很深刻的思考後得到的結論。
哪怕是明知李淵會反,也不能殺,因為李淵還有用。有李淵在,突厥不敢南下牧馬;有李淵在,河北的黑社會不敢輕舉妄動;有李淵在,北麵的大片江山還是我所用(最起碼名義上是)。
殺了李淵,,突厥沒人防守;殺了李淵,沒有人對黑社會有很強的威懾力可以取代李淵;殺了李淵,可能更早的把李淵逼上造反的道路。
此時的楊廣才是當時最為惆悵的一個人,明知李淵會反,卻不能殺了李淵,做為一個泱泱大國的皇帝,又是何等的無奈,何等的迷茫。我們更加有理由相信,如果楊廣命人捉拿李淵,身在太原的李淵,有非常的高的可能性提前加入造反的行列。
這個消息對李淵來說是一個好消息,但是對王威、高君雅兩位大人來說,就不見得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因為就在不久的將來,他們的人頭就會落地,殺他們的正是李淵。
因為楊廣的聖旨,李淵的心情非常的舒暢,舒暢的表現是什麽?喝酒,正在他喝醉了忽悠裴寂,劉文靜,李世民的時候,一個消息嚴重的影響了李淵的心情。王仁恭死了,被人殺死了,準確的說是被劉武周殺了。
劉武周的目的不是殺劉仁恭,而是造反,自己當皇帝占據汾陽宮。他感到自己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因此他連猶豫都沒有,就死心塌地的投靠了突厥。
從某種程度來說這都不算什麽,畢竟和李淵沒有直接的關係,雖然和劉仁恭當過戰友,那也是曾經的事。要命的是,劉武周要來打太原,這就不能不和李淵發生關係了,因為李淵喝酒的地方就是太原,換句話說,劉武周要來李淵家搶劫。
當時李淵的酒就醒了,命令眾屬下開會議事。欺負到我頭上了,我李淵是那麽好欺負的嗎?也不看看自己長的什麽樣,還敢來我家搶劫。會議上,李淵首先發問:“劉武周要來搶劫。我們怎麽辦?諸位有什麽建議?。”
一時間沒人說話,死氣沉沉,李淵又說:“劉武周占據汾陽宮,皇上是會怪罪的,隻有我們離汾陽宮最近。如果我們不采取行動,我們這些做臣子的是會受到懲罰的。”別人還沒有說話,王威對李淵說:“大人,您是皇上的表哥,是皇親國戚,這種時候應該為皇上分憂。
”言下之意。你老是頭,皇上怪罪,也是怪罪您,和我們沒有關係。李淵說:“我也是這麽想的,隻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我也沒辦法呀?”言外之意,我說裏沒有兵,沒有將,那啥去和劉武周打呀?
“沒有米可以買呀。”“你的意思是?”“征兵。”李淵等的就是這句話,假惺惺的問高君雅:“不知道高大人有沒有什麽意見呀?”高君雅感覺到有些不對,一想是李淵想借此機會,壯大自己的實力。
但是這種情況下,也不能表示不同意呀?畢竟人家李大人理由很充分。打劉武周是為了皇帝,奪回汾陽宮也是為了皇帝,征兵更是為了皇帝。
自己要是不同意。豈不是有不忠於皇帝的嫌疑了。高大人淡淡的說了句大錯特錯的話:“唐公看著辦吧。”他隻希望,李淵所說的能夠做到,可悲的是,他不知道,政治家的話是不能夠隨便相信的,尤其是像李淵這樣的頂級政治家。
李淵成功的忽悠了二位副留守大人。開始明目張膽,大庭廣眾的征兵。時間一長。二位回過味來,感覺有什麽地方不對。經過很長時間的二人會議,兩個人得出一個結論,李淵要造反。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二人的政治嗅覺雖然和李淵不是一個檔次,還是明白這個道理的。“李淵不要怪我們,是你自找的。”
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高君雅和王威對著星星說出了這樣的一句話。很快他們製定了一個除去李淵的計劃。他們認為這個計劃萬無一失。
事實證明,他們的認為很有道理,如果隻有他們兩個人知道這個計劃,有很大的可能性執行成功。但是偏偏有第三個人知道了這個計劃。這個人叫劉世龍,時任晉陽鄉長,是一個不大的官。官雖然不大,卻很有能量,和王威,高君雅是朋友,同時他也是李淵的朋友。
他知道了這個計劃,可以做兩種選擇,第一,幫助王威和高君雅整李淵;第二,將王威和高君雅的計劃,告訴李淵。他毫不猶豫的選擇了第二個方案,因為李淵這個人不吝嗇,很大方,平時沒少給劉世龍零花錢,在劉世龍的心中的印象不知道要比王威、高君雅二人好多少倍。高君雅二人的計劃很簡單,就是利用去晉祠求雨的時候,殺了李淵。
這種計劃在曆史上很多,多的都數不過來這是第多少次重演,高君雅二人的智商雖然不高,但這個計劃挺管用,隻要按照他們的想法,李淵不知道這件事,他們就能夠成功。可是,現在李淵知道了。
坐吃等死,從來不是李淵的風格,他早知道高君雅和王威是他前進路上的絆腳石,要想往前走,就必須除掉二人,現在正是個機會,李淵在心裏說了句,“不弄死你們,我都和你們姓。”下一步就是動手。在動手之前還不忘記誇獎一下劉世龍,“幹得不錯,繼續努力。”再給他拿點零花錢。
這樣做最少有三個好處,第一,劉世龍拿到了實惠,感覺李淵真仗義,這件事自己選擇的非常對,以後就跟著唐公幹了,這叫增加追隨者的信任度。
第二,別人看見唐公不會虧待告密的人,都紛紛向他告密,保證了他的人身安全。第三,就是給大家一個感覺,唐公不會虧待任何一個幫助過他的人,這樣就使大家都願意賣命幹活了,增加了屬下的忠誠度。
和王威二人不同的是,李淵沒有用那麽長時間,在他接到劉世龍消息的那一刻,他的腦中就有了收拾王威、高君雅行動的一個雛形。他相信第二天將有一場好戲上演,而他演的將是一個白臉的角色。
五月十五日。雖然王威和高君雅已經商量出了一個除掉李淵的計劃,他們二人卻沒有任何思想負擔,第二天照常來上班。並且沒心沒肺的和李淵開玩笑。王威正在給李淵講黃段子。李淵聽的很感興趣哈哈大笑,突然劉文靜帶著開陽府司馬劉政會匆忙的走了進來。聲稱有秘密的事情報告李淵。
劉文靜很輕蔑的看了王威一眼,劉政會也很輕蔑的看了高君雅一眼,那架勢就好像在說,“小樣。離死不遠了。”李淵笑著說:“把狀子給副留守先看看。”劉政會:“不行,我告的就是副留守。”李淵眉頭緊皺:“有這種事,拿來我看看。”李淵看了狀子,大聲說:“王威、高君雅暗中勾引突厥,侵犯太原。
”這種情況下,就算是傻子也明白是怎麽回事了。高君雅挽起袖子,揮動著胳膊說出了和嶽飛一樣的話“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劉文靜和劉弘基、長孫順德等人率領士兵執拿王威、高君雅,送入大牢。如果他們出手慢的話,高君雅小暴脾氣一上來。李淵就遭殃了。
要不也是死,先削你一頓。十七日,就向事先彩排過一樣,突厥入侵太原。由於李淵的宣傳工作做得很到位,這回不隻是李淵說王威、高君雅是漢奸,就連老百姓都知道王威。高君雅是漢奸。要是再不殺他們,都無法消解民憤。也是在這一天,李淵殺王威、高君雅示眾。
這兩位高級間諜(楊廣的手下)結束了他們並不是很精彩的一生。死前也許他們會後悔,“我們應該早點動手的。”我敢保證,王威和高君雅是被冤枉的。說他們勾結突厥純是李淵誣陷。至於為什麽突厥來的這麽快,我隻能說,來得早,不如來的巧。
王威死了,高君雅死了,劉文靜、裴寂、劉弘基等人才都成了李淵的鐵杆。兒子李建成、李元吉、女婿柴紹都到了太原和李淵會合。
現在的太原都是李淵的人。打著征討劉武周的旗號爭了兵。囤積了糧食,鍛造了武器。如今什麽都很充足,形勢一片大好。按照常理現在應該是選一個黃道吉日舉兵的時候了。然而,李淵沒有這麽做,因為雖然解決了內部敵人,還有外部敵人沒有解決。突厥就在城外,還沒有走,十七日,他們的騎兵輕快的自外城的北門而入,從東門出去。
接著李淵的部將王康達率領一千多人出城作戰,全部戰死。突厥是北方的民族,自小就是在馬背上長大,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接受騎兵的作戰訓練。所以每一個突厥人生下來就注定成為一個優秀的騎兵戰士。
無論突厥的騎兵多麽的優秀這都沒有用,因為他們的對手是李淵,是不僅是隋朝的唐公,唐朝的皇帝,還是一個聰明人,一個滿含指揮藝術的軍事統帥。當時太原城內的李淵的部隊,不可謂不多,但是李淵不能用這些兵和突厥打,因為李淵要保存有生力量做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放棄什麽都無所謂,隻要保持有生力量就還能多回來。*的軍事技巧打遊擊戰其中的一個目的,就是保存有生力量。
在軍事領域打勝仗有時並不是王道,隻有不站而屈人之兵才是王道。李淵想不戰而屈人之兵,但是突厥人不配合,原因很簡單,我們來就是搶劫的,什麽也沒有搶到呢,就讓我們回去,你那是在做夢。
這是一個看似很棘手的難題,李淵隻刷了一個小小的手段就解決了。辦法並不高深,李淵晚上悄悄的讓部隊出城,早上又讓部隊進城。也許有人會說,這不就是自己和自己玩呢吧,怎麽玩兵力還是那些,一點都沒少,一點也沒多。有意思嗎?有。
你這麽想,突厥可不這麽想,因為他們沒有看到李淵的部隊出城,隻看見了部隊入城。他們認為是李淵的救兵來了。一天兩天倒也沒什麽,來那麽點人,夠幹什麽的。可是時間一長就不行了,突厥人死心眼也不想到這裏有詐,倒是認為太原城內集結了數量龐大的援軍。
要隻是李淵的軍隊就好對付了,又來了這麽援軍,這就不好玩了。要知道突厥人可是隻願意占便宜,不願意吃虧的主,眼看這麽多人,自己要吃虧,不走才怪呢?這一次,李淵化險為夷,下一次可就沒有這麽幸運了。
突厥人都騎馬,運動速度快,平時絕無定所,走到哪,就住哪。沒事的時候,缺衣少食的時候來太原搶槍劫也很正常。這就好比一個沒飯吃的流氓天天堵在飯店門口,想幹什麽大家都能猜到,沒事就搶你一把。從某種程度上看,突厥比流氓還要難纏的多,畢竟流氓還有警察局管理,突厥人則連個管他的人都沒有,那時還沒有國際警察。
即使有國際警察麵對這麽大一個跨國犯罪團夥(基本上是舉國皆匪),也很難辦哪。更加讓人忍受不了的是,突厥人想來就來,想走就走,從來不打招呼,一點文明禮貌都不講。(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