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淵要是那種沒事幹的人,整天防備著這些土匪也行,大不了就少洗幾次澡,少吃幾頓大餐,少玩幾次體育運動。恰恰相反,李淵不是那種沒事幹的人,而是一個想幹大事的人。


    一個人想出門幹大事,家裏還有一個隨時來搶劫的鄰居,這個人即使走出去了也不會放心。所以在出門之前要先解決了這個鄰居,無論是強硬的辦法,還是懷柔的辦法都無所謂隻要管用就行。


    對於突厥這樣的鄰居,李淵知道小打小鬧是沒有什麽震撼力,隻有把它打殘了它才會怕你,但是要把圖突厥打殘是需要時間的,這裏麵還存在著風險,能不能打贏還是未知數,所以強硬的辦法是不行了。李淵知道隻有用懷柔的辦法了。


    劉文靜提了個建議,派人出使突厥,最好送點大禮,搞好關係,以免我們出去創業時候,突厥在後麵捅我們一刀。李淵有政治眼光,劉文靜也有政治眼光,二人不謀而合,李淵沒有猶豫就同意了劉文靜的建議。又有一個難題出現了,派誰出使突厥呢?這個人很重要,要是選不好,把事辦砸了。


    不能辦砸,隻許成功,不許失敗,李淵這樣想。


    李淵經過反複的考慮,決定讓劉文靜去,兩個原因。一是因為這個建議是他提的,他知道這個任務的的精髓是什麽,不用花時間解釋,二是劉文靜這個人比較精明,足智多謀,是個孔明式的人物,可以說是李淵手下第一人才。如果他還辦不好的話,就沒有人能辦好了。劉文靜就這樣踏上了出使突厥的路途,他對李淵說:“文靜一定不辱使命。”


    李淵說:“盡力就好。”劉文靜知道他此行的重要性,這是一件關乎未來怎麽走的事情,如果成功了。以後的路會好走很多。如果失敗了……劉文靜不敢想,那樣的話,他和李淵以前所做的一切也許都白費了。


    李淵能把這個一個艱巨而光榮的任務交給劉文靜,足見李淵對劉文靜的重視。劉文靜走了,李淵在心中默默的說:“我把我們的前途交給你了。”


    對,不是我。是我們,不是李淵一個人,而是一群人,李淵隻是這群人的領袖,他們有一個共同目標。他們為了這個共同的目標一起努力。這群人中有李淵,有劉文靜,有裴寂,有劉弘基,有劉世龍,也有李世民,有李建成……事實證明李淵的眼光沒有錯,劉文靜的確是一個能夠擔當大任的人。


    世上有一種人。平時咋咋呼呼,人五人六,一到關鍵時刻就掉鏈子。這種人在曆史上並沒有地位。


    另外一種人,臨危受命,凜然不懼,憑借著超人的智慧和膽識出色的完成了任務,這種人在曆史上有個專有的名詞叫英才,諸葛亮是這樣的英才。劉文靜也是這樣的英才。


    李淵這種人不叫英才,叫英雄。到了突厥。劉文靜白天說地,談古論今。陰陽五行,三教九流,無所不說,沒有不白話的,聽得突厥始比可汗都流口水了,最後不僅把始比可汗忽悠蒙圈了,還把那些突厥的貴族大臣都忽悠蒙圈了。


    最後劉文靜又說了一句關鍵的話:“唐公攻入長安,隻要土地,金銀珠寶,子女玉帛都給可汗你。”突厥始比可汗見有這樣的好事連聲說好。“不過你們得答應我一個條件。”


    “什麽條件?”“在唐公率大軍西進後,可汗不得帥軍進入我們的土地,攻打我們的城池,搶劫我們的糧食。”始比可汗本來就對劉文靜印象不錯,挺喜歡他的,想了想,這筆買賣合算,等於是天上掉餡餅了,不用搶劫,就有人把好東西送上來,李淵的腦袋是不是讓馬給踢了。


    可汗不敢相信的問了一句:“就這麽簡單。”劉文靜笑著向他點點頭。“成交。”劉文靜不辱使命的回來了,李淵很高興,裴寂一些人也很高興。為了表示做買賣的誠意,李淵決定給始比可汗寫一封信。


    對於用“書”還是用“啟”,李淵集團出現了兩種不同的意見。“書”是身份相等的人之間寫信的方式,“啟”則是下級對上級寫信的方式。裴寂等人認為用“書”就可以,李淵為了麻痹突厥,堅決用“啟”。


    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李淵到底有沒有稱臣於突厥,我這裏不做深入的分析,因為以後會有關於李淵是否投降於突厥的專門論述。我這裏隻說,李淵對突厥寫信用“啟”,有以下對上的意思,你說他向突厥稱臣也行。


    但是,李淵的稱臣是有限度的,他和劉武周不同,有三點不同。一,李淵沒有接受突厥的冊封;二,李淵沒受突厥指揮;三,李淵沒有引突厥入侵中原。這些李淵都沒有做,劉武周則是一樣都缺的都做了。李淵和突厥的關係倒不如說成是一種高水平的互相利用,各取所需。


    突厥得到他們想要的金銀財物,但是不可以攻擊李淵的後方;李淵失去金銀財物,換得後方的穩定,順利進軍關中。隻是一個政治家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用的一個手段,向不向突厥稱臣不重要,重要的是,這麽做能不能得到實惠。


    這就體現了李淵做為一個政治家的風度和風範,在得到自己想要的實惠的同時,有不失去自我,又不讓他人影響自己,這才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


    始比可汗也不是傻子,在他同意做這筆買賣的同時有給李淵出了一個難題。始比可汗這樣對劉文靜說:“楊廣的為人我是知道的,人不怎麽樣,人品更不怎麽樣。如果唐公自己當皇帝,我肯定幫他。”


    意思就是說你回去告訴你們唐公:要是自己當反賊,咱們的買賣還有得談,要是還忠於楊廣,那沒得談了。突厥人並不是什麽好鳥。這不是明擺著逼鄰國的臣子造自己皇帝的反嗎?話說回來,這一招,還真高明,你李淵要是不聽我的,我就不幫你。你要是聽我的,當反賊,我就幫你。


    突厥人真是陰險,明知是李淵求他們,還出了這麽個難題,要是換做一般人得糾結死。可李淵不是一般人。是奧賽班的。


    奧賽班是幹什麽,這麽說吧,奧賽班就是出政治家的。劉文靜向李淵匯報完始比可汗的話,李淵就明白了,突厥人的智商和他們的相貌是一個極大的反差。相貌十分,智商最少得六十分。


    還沒等劉文靜說完,就得屬下就咋乎起來了,對李淵說:“唐公,從了突厥吧。”李淵心想你是不是缺心眼呀,要從你從我可不從,沒看出來這裏麵有個更深層次的東西嗎?


    雖然是這麽想的,李淵並沒有這麽說。畢竟現在是有人之際,給屬下潑一盆涼水,屬下是會心寒的。為今之計。籠絡人心最重要。李淵搖了搖頭,說“不可。”裴寂說:“現在我們的部隊已經集結,並不缺突厥的部隊,但是我們需要突厥的馬,唐公這樣做你不後悔嗎?”李淵還是搖頭,說:“諸位再想想有沒有別的辦法解決這個難題。”


    要知道李淵現在的想法。造反本就是一項危險性極大的活動,他更加不想打著反隋的旗號。那樣的話失敗了,就是徹底的失敗了。不僅自己會死,滿門都會受牽連。不能打反隋的旗號,隻能打尊隋的旗號。突厥的要求和李淵的內心想法是差著十萬八千裏的。眾人中,誰和李淵關係最好?


    誰最理解李淵?誰經常和李淵在一起吹牛?問題雖然是三個,答案卻是一個——裴寂。因此裴寂最懂的李淵的內心想法。當時裴寂擔任晉陽宮監,在隋朝的政界混了這麽多年了,裴寂深通一個絕活,就是和稀泥。本著和稀泥的精神,裴寂提出了這樣一個方案:“尊李淵為太上皇,裏代王楊侑為皇帝。”


    李淵微笑的向他點了點頭。既然已經得到了老大部分的認可了,裴寂知道了自己的猜測應該基本沒有錯,接著說:“隋朝的旗幟是紅色的,突厥的旗幟是白色的,我們選用紅色和白色混合的旗幟。”有紅色的旗幟,得罪突厥;有白色的旗幟,表示投降了突厥,背板了隋朝;用紅白想混的旗幟,則既不得罪突厥,又代表沒有背叛隋朝。裴寂這一和稀泥的招數既沒有違背李淵的本意,有可以遷就突厥。


    李淵一聽他講完非常高興,說:“這是掩耳盜鈴啊,不過看現在的情況,就得這麽辦。”計劃就這麽定了,用裴寂和稀泥的方法,李淵很滿意。劉文靜又一次出使突厥,誰讓領導(李淵)對他這麽重視呢,就相信你,都不相信別人,你工作能力這麽強,就再跑一趟吧。


    劉文靜也沒有什麽意見,畢竟是給人家打工的,他還是能夠分清楚大小王的。臨行的時候李淵還秘密囑咐劉文靜一句:“突厥要是要求派兵,不需要太多。咱們現在缺馬,你這次去再想辦法弄點馬。”


    李淵站在太原的城樓上,看著劉文靜的遠去,他知道這個人是個人才,是個能夠幫助他成就大業的人才,他為能得到這樣的人才而高興,因為有這樣的人才為我所用,我相信我能夠成就大業。


    李淵沒有錯,他沒有看錯人,劉文靜的確是個人才。在以後的艱辛的創業路上劉文靜沒少幫助過他,沒少獻奇謀妙計,沒少幫助他走出難關,在建國的道路中劉文靜居功至偉。就這樣的一個人,後來竟然被李淵殺掉,史書上所記載的很含蓄,我相信這裏麵一定有更加深層次的原因。


    劉文靜走了,李淵相信劉文靜這次去一定能夠成功,因為他知道那些少數民族的人隻在乎錢和美女,他既然已經答應了把錢和女人給他們,他們還有什麽不滿意的呢?李淵知道他們不會在乎,自己是否真的向他們稱臣,更何況這次的使者是劉文靜呢?憑劉文靜的智商忽悠突厥人,就像猴子玩皮球一樣。現在的李淵已經把心放在肚子裏了。


    他不擔心,並不代表事情就不會發生。楊廣雖然遠在江都,隋朝的官吏不是傻子。李淵所做的事情他們都看的清清楚楚,西河郡的郡丞高德儒就第一時間把李淵的情況告訴了楊廣。這件事情高德儒做得並不保密,被李淵知道了。


    告別人的黑狀也許不能怎麽樣,但是要是告李淵的黑狀就沒那麽簡單了。同時西河郡正在李淵難進長安的要道上,必須首先拔掉這顆釘子。


    於是。李淵命長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率眾攻取西河。兩個兒子都很聰明,也非常勇敢,但是李淵對他們還是不放心,因為這次戰役還有著特別的意義,隻許勝。不許敗。李淵特派太原令溫大有為其參謀,並且囑咐溫大有說:“我的兩個兒子都很年輕,我派你去幫幫他們;事情的成敗就看你們此行是否順利了?”


    我們有理由相信這時的李建成和李世民還不存在權利的爭奪,這時的他們和其他人一樣,兄弟間親密無間。同時做為父親的左膀右臂,還不曾互相猜忌過,還不曾想過兄弟倆有一天會以兵戎相見,更加殘酷的是,兩個人之間隻有一個人能夠活下去,那就是勝利者。李淵的擔心在一定的角度看完全是多餘的,因為在這次行動中,溫大雅沒有提一洗建議。兄弟二人很出色的完成了任務。


    李建成和李世民精力充沛,勇氣十足,他們與士卒同甘共苦。作戰身先士卒。所率領的軍隊紀律嚴明,街道上的水果,不花錢買是不允許吃的,有的士兵嘴饞,偷主人的水果吃,二人知道了也不責怪。而是拿錢給水果的主人,做為買水果的錢。


    因此老百姓和士兵都很高興。到了西河郡。高德儒閉城據守,二人下令攻城。很快城池就被攻克了,高德儒被俘。李建成和李世民出了將高德儒斬首外,沒有再枉殺一人,對百姓秋毫不犯。得到消息的李淵,高興的說;“這樣用兵,橫行天下也不是什麽難事。”(以此用兵,雖橫行天下可也。)


    攻取西河以後,李淵又用開倉濟貧的方法大量募兵,竭盡全力的擴充自己的勢力。與此同時,李淵建大將軍府,以做為舉事的領導機構,他自己擔任大將軍,沒人和他搶,估計也是搶不過他,裴寂為大將軍府長史,劉文靜為大將軍府司馬。


    現在的李淵年過半百,已經是個老人了,老人最信任的就是兒子,因為他們飽經世事的風霜,承受了太多的事情,他們隻認為自己的兒子才是可以信任的。


    李淵更加沒有例外,自從他起兵開始李建成和李世民就成了他的左膀右臂,就連“三無青年”李元吉也派與了留守老家的重任。


    (“三無青年”,即沒有能力,沒有文化,沒有良心)於是李建成被封為隴西公,左領軍大都督;李世民被封為敦煌公,右領軍大都督。


    隨從李淵起兵的還有很多人,他們都在李氏家族統一天下的過程中建立的難以泯滅的功勳,有的人還在李唐王朝的國家建設中建立可圈可點的功績。他們中有:劉弘基、殷開山、唐儉、柴紹、長孫順德、溫大有、溫大雅、武士彠等人。


    有必要說一句,武士彠就是武則天的老爹,但是對於他是否參加了太原首義還是一個有著很大爭議的問題,雖然正史(如《資治通鑒》、新舊《唐書》)上都寫了武士彠參加了太原首義,但是不排除有武則天當了皇帝後美化他父親的的可能,因為在溫大雅所著的《大唐創業起居注》(記載李唐王朝創業曆史的一本書,其作者溫大雅參加了太原首義)中就沒有提到武士彠參加了太原首義。在份參加太原首義的名單中,應該主要說兩個人,一個是劉文靜。


    劉文靜,字肇仁,自稱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大業末年擔任晉陽令(今山西太原),他和李密是兒女親家,在李密上瓦岡公開反隋後,受到牽連,被逮捕入獄。李世民是一個慧眼識英才的人,知道劉文靜是一個人才,就入獄探視劉文靜。


    劉文靜也素知李世民不是池中之物,對李世民說:“現在天下大亂,沒有周武王姬發,漢高祖劉邦那樣有能力的人,是不可以平定的。”


    劉文靜是一個聰明人,同時李世民也是一個聰明人,兩個聰明人在一起說話不需要拐彎抹角。李世民說:“我來不隻是為了看你,還有一個更主要的目的就是和你一起討論一下天下大事。”劉文靜在心中想:我果然沒有看錯人。


    李世民在心中想:我的眼光果真沒有錯。正所謂,英雄惜英雄,二人談話甚是投機,劉文靜分析了當時的形勢,建議李淵立即起兵,大有當年諸葛亮臥居草廬之中便知天下三分的氣魄。(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朝那些事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朝月清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朝月清風並收藏唐朝那些事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