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重要的是,劉文靜為李淵做了一個戰略圖——乘虛攻入關中,以關中為根據地,進而統一全中國。劉文靜的這個戰略是很有理論依據的,秦始皇以關中為根據地統一天下,劉邦以關中為大後方統一天下。劉文靜為李淵父子提出這個大的戰略方針是他的第一大功績,出使突厥順利完成任務是他的第二大功績。這兩個功績都是其他人難以匹敵的。在以後的征戰中劉文靜還會建立他的第三大功績,但是依舊逃脫不了悲劇的命運。


    天時,地利,人和隋朝末年,楊廣倒行逆施,不知體恤百姓。仗著國家富強,不停的折騰,先是營建東都洛陽,再是修鑿大運河,巡行江都,賓服四夷(說白了就是裝闊,讓鄰居上自己家白吃白喝,臨走了還送人家紀念品,不要都不行,那時瞧不起我,再說一句歡迎再來)。


    楊廣還嫌這些不足以使國家走上滅亡的道路,最後使出了殺手鐧,三征高句麗,老天很是配合,三次出征都是戰敗而回。人要是自己想滅亡自己,老天是不會攔著的,正所謂,人不自救,天亦不救。經過楊廣的反複折


    另一個人就是裴寂。裴寂,字玄真,蒲州桑丘(今山西臨猗西)人。大業年間,曆任隋朝的各種官職,都不大,後來做了晉陽宮副監,成為了李淵的副手。


    這個人和李淵的關係非常好,他沒有劉文靜那麽大的功績,但是在李淵當了皇帝後他比功勞最大的劉文靜還受寵。說他貢獻沒有劉文靜大,並不是就沒有貢獻。他在起義中還是做出了貢獻的,他積極勸李淵起兵,在這方麵他是舉足輕重的,他起到的作用,即使李建成。李世民也是無法替代的。


    更為難得的是,在李淵決定起兵後,裴寂獻宮女五百人,米九萬斛(斛為舊量器,呈方形,口小。容量本為十鬥,後來改為五鬥),彩色的布匹五萬段(一段布約為現在的二尺長),甲四十萬領,以供軍用。


    裴寂所獻的人和物除了宮女外。其他都是重要的軍需物資。由此可見,裴寂將他的全部家當都壓在在李淵的身上。我們也不能不說的他的眼光很獨到,後來的李淵沒有讓他失望。以前總認為劉文靜和裴寂是李淵創業階段的主要幫手,他們二人在李淵集團的作用應該與蕭何、張良在劉邦集團的作用相媲美。後來書看得多了,才知道完全不是那麽回事。


    劉文靜還是一個人才,裴寂則要遜色的多,隻是靠著和李淵是老朋友的關係,並且在起義初期鼎力相助。混吃混喝,一路混到位極人臣。裴寂的拍馬屁功夫應該是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了,劉文靜是望塵莫及。


    把李淵拍的舒舒服服。他也一路順順利利,即使是損兵折將,打了敗仗李淵也沒有追究他的責任。在私下裏,李淵都不稱呼他的名字,隻稱他為“裴寂”,怎麽能不令劉文靜這樣的功臣嫉妒呢?這些都是以後的事情了。


    大業十三年(617)。七月,李淵令李元吉為太原郡守。負責留守太原(這哥們的表現實在是給他老爹和老哥丟人),自己親率大軍三萬人。誓師動兵,向關中進發。同時,發布檄文,宣布了欲尊楊廣為太上皇,立代王侑為皇帝的主張。看見檄文,最痛苦的應該是楊廣,因為這個檄文秉持著一個原則——痛打落水狗原則,把楊廣罵的狗血噴頭(飾非好佞,拒諫信饞,巡幸無度,窮兵極武)。


    接下來就是李淵同學表演的時間了,李淵雖然不是職業演員,也深知出鏡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他秉著謙虛的心態,學習了前人實力派演員的演技。主要是陳勝、劉邦、項羽等人。估計也就是這些人,你一個造反的學孔子也不合適呀?你要是孔子的忠實信徒也不能走到造反這步田地呀。


    (孔子老人家可是最倡導忠君思想的)李淵走向點將台,用他那滿含精光的眼睛注視著他的將士,然後開始了一段激動人心的演講,主要內容應該和陳勝等人的沒有多大區別。


    第一,說明自己代表是正義;第二,說明隋朝是是邪惡的;第三,說明正義一定能夠戰勝邪惡。第四,再說一說獎勵製度,主要是物質獎勵,這個東西最實在,大家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和你幹,不就是為了升官發財嗎。隨後,撕心裂肺的聲音響徹雲空:“大軍出征”。


    李淵真正的開始他的創業之旅,他不知道前方的道路遠比他想象的要艱難,充滿荊棘,充滿磨難,哪裏都有可能是陷阱,哪裏都有可能是他的末日,沒有人能幫助他,能幫他的隻有他自己。從古至今,能夠造反成功的人寥寥無幾,他走上了這條不歸路。


    走上了這條路,隻有兩種選擇,一種是成功,一種是失敗,失敗就意味著死亡,因為無論誰當皇帝都不願意一個火藥桶活著。所以,要想活下去隻有成功。要麽成為天下之主,要麽身死家亡,隻有這兩種結果,再沒有別的了,雖然很殘酷,但這是現實。


    我們看電視看小說總以為造反很簡單,其實那是不對的,是大錯特錯的,每一個造反者在行動之前都是經過很長時間的思考,很長時間的準備,而且他們一旦開始行動,就意味著永遠沒有休息的時間,就意味著誰都有可能成為自己的敵人,就意味隨時都有可能去見閻王。


    綜合各種元素看,造反真不是一件人幹的事,要不是真的活不下去了,誰拿自己的命開玩笑,做危險性這麽大的工作啊。陳勝、朱元璋、李自成就是這樣。


    當然了,有被迫的,也有主動的,無論哪個時代都不缺少野心家。造反是李淵的選擇。從某種程度看,李淵就是一個野心家,他造反的目的絕對不是為了天下的黎民蒼生,雖然他這麽說。


    他的目的,簡單的說是為了生存。為了更好的生存;往大了說,是為了利益,為了權利,為了皇位。李淵沒有預料到,他的那聲撕心裂肺的喊聲意味著在這古老而神秘的華夏大地上將有一個世界上最偉大的朝代之一在不久後建立,而他的聲音預示著這一切的開始。偶然間他成為這個偉大的朝代的建立者和最初建設者。造反是李淵的本意。但是他不會想到自己所做的事情竟然這麽的有意義。


    即使後來開創貞觀盛世的李世民,他的出發點也不是建立一個偉大的朝代,而是為了百姓安居樂業,天下太平,說白了就是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


    曆史告訴我們。有意為之的事不一定成功,無意而為的事,不一定就沒有意義。當你在社會上打拚的累了,當你厭倦了這個社會,不妨檢索一下自己,我是不是太在乎什麽了?


    我在乎的到底有沒有意義?什麽事情是我有意而為的?什麽事情是我無意為之的?有意為之的事情會獲得東西,無意而為的事情也會獲得東西,而且不見得救一定比有意為之的事情獲得的少。


    有意而為的事情失敗了。不要沮喪,因為無意而為的事情也許會帶給你更大的驚喜。曆史是公平的,曆史上的人物所做的事曆史不會忘記。無論是好事還是壞事,好事會升華,壞事會遭批判。雖然在那個時代,秦檜戰勝了嶽飛。


    但是現在的嶽飛的形象不知道要比秦檜高大多少倍,而秦檜隻能和他的妻子、黨羽跪在嶽飛的麵前懺悔他們的罪行。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青山是有幸的。白鐵是悲哀的。


    不論以後的道路有多麽的坎坷,都不會影響李淵現在的心情。因為他正走在追逐理想的路上。在追逐理想路上的人,會拋棄很多東西。會不在乎很多東西,會把很多東西都看淡。


    並不是因為他們有多麽的超脫,而是因為他們沒有那個時間去考慮那些無足輕重的事情。在追逐理想路上的人,心胸往往更加豁達,他們有一種自信——車到山前必有路。他們不會為了遠方的,未知的坎坷耗費現在的精力。


    在追逐理想路上的人,看見山會說,峻秀;看見水會說,活潑。智者樂山,仁者樂水,他們既自認為自己的是智者,又認為自己是仁者。


    在追逐理想路上的人,往往有人不理解,往往有人對其冷言冷語,往往有人對其不屑一顧。要知道並不是這些人都麽惡毒,而是他們不懂,不懂你的心,不懂你做的事情。不要怪他們,因為他們已經被現實腐蝕了,被現實一定一點抹平了他們本就不多的棱角。


    他們的思維已經凝固,已經開始相信世界上有太多的不可能,他們不知道世界因為你而精彩這句話的內涵。如果要評選誰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你會給誰投票呢?


    是總統,是國家主席,是政府高官;還是商界領袖,還是世界首富;是哲學家,是文學家;亦或是宅男宅女,亦或是啃老族……要我說,都不是,而是追逐理想的人,走在追逐理想路上的人,他們才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有些人可能不同意,那時因為你沒有理想,或是你沒有把你的理想付諸於實踐。李淵那時候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最起碼他是這樣認為的,我也是這樣認為的。


    人的一生中還有什麽比為了自己的理想而拚搏更加有意義嗎?有,那就是和自己心愛的人一起拚搏。愚蠢的李密李密是瓦崗軍的領袖,當時是天下第一諸侯(李淵起義時)。


    那時的李淵還沒有進入關中,王世充也沒有控製洛陽,竇建德亦沒有稱雄河北,蕭銑更加沒有控甲四十萬,所以李密就是當時天下最強的勢力。


    (道路降者不絕如流,眾至數十萬)對於李密這個人,我們以後會細說,這裏就不多說了。這裏我隻說一件事。因為李密手裏有本錢,既有人,又有糧食,還有家夥。自我感覺極其良好。別人再誇他兩句,他就真的認為自己是老大了。


    時不時還以盟主自居,聽說李淵起義了,李密想,做為老大。我得提拔提拔後進的小輩(李淵起義晚於李密),讓他知道知道誰是老大,別以後分不清楚裏外。


    出於這個目的,李密給李淵寫了一封信,信的內容估計你也能猜到,不外乎就是吹吹牛。先說自己都幹了什麽,再說自己有多少條槍(主要起恐嚇作用),最後再說說美好的願景,殺了楊廣,取得天下。


    信的末尾還提了一個條件。希望李淵率領幾千人,到河內,和他當麵結盟李淵接到這封信後,第一個反應,笑了,真是林子大了傻鳥都有,你當我李淵是嚇大的呀?


    還要和我當麵結盟,你當時我是傻子呀。結盟當然是不去了。但是有著政治敏銳度的李淵,知道這是一個很好的契機。李淵壞笑的對下屬說:“李密就是一個二愣子,我正可以利用他牽製洛陽的敵人。鷸蚌相爭,正好我漁翁得利。”


    於是,李淵讓溫大雅給李密回信,李淵沒有李密那樣牛,也沒吹自己怎麽樣,而是先把李密讚美了一番。千穿萬穿,馬屁不穿。李淵明白這個道理;接著說自己年齡大了(52歲),兒子們也不爭氣(實際上很爭氣)。自己起兵的目的不是反隋,而是尊隋,等到天下平定了,你當你的盟主(注意不是皇帝),你隻要還把我封到“唐”這個地方就行了。


    李淵的最後一句話最重要,他想表達的意思就是告訴李密,你不用擔心,我沒有和你爭天下的資本,也沒有那個想法。


    李密最想聽的就是這就句話,於是收到信的李密得意忘形的說:“唐公都支持我,平定天下隻是早晚的事了。”(唐公見推,天下不足定也)李密想要恐嚇李淵,沒有嚇唬住,反而被李淵給忽悠了,間接的成為了李淵的工具(既不攻打李淵,又幫李淵拖住了隋朝在洛陽的力量)。


    李密和李淵的第一場智慧與政治手腕的較量,李密明顯輸了。後來的事實證明,不僅在政治上李密和李淵沒有辦法比,即使是在軍事上,李密也隻是個二流角色。


    在人品上更是二流。二流的軍事,二流的政治,二流的人品,決定了李密在曆史上隻能是個人二流角色。之後的李密反複的和王世充在洛陽大戰,使得關中危急,洛陽竟然沒有派一兵一卒援救關中。


    不得不說李密確實為李淵幫了一個很大的忙,用現在的話說,李密就是被李淵買了還幫李淵數錢呢。李密的行為,為李淵順利進兵關中取的了一個很好的條件。下麵我們探討一個問題,天下這麽大,為什麽李淵集團一定要進兵關中呢?


    這個建議是劉文靜提出來的,李淵表示同意,李世民也表示同意,更可以說他們自己就曾經想過這個問題,他們得到的答案和劉文靜是一樣的。那麽為什麽當時天下間最優秀的三個人的想法會是一樣的呢?


    其實不隻是他們三個想人到了,做為曆史上的二流人物李密也意識到了這個超一流的想法。當時楊玄感造反,李密給楊玄感獻計,其中的第二計就是攻取關中,不過由於楊玄感目光短淺外加剛愎自用,沒有采納李密的正確建議,導致了他造反的失敗。


    同時的李密的部將柴孝和也對李密提了一個建議——攻入關中,做為根據地。但是被李密拒絕了,這是導致李密失敗的一個不可忽略的原因。


    當時的有識之士都意識到了這一點——得關中者得天下。關中真的有這麽重要嗎?有。有多重要?要多重要,有多重要。首先,長安是隋朝的都城所在,有很深遠的政治影響。


    其次,關中曆來是兵家必爭之地。秦國以關中為根據地,掃平六國,混一四海;劉邦奪得關中戰勝項羽,建立大漢王朝;諸葛亮屢奪關中不成,最終蜀國被魏國所滅;隋以關中為根據地,再次統一全國。


    第三,楊廣營建東都(洛陽)、修鑿運河、三征高句麗等勞民傷財,破壞生產的活動,對關中影響較小,因而社會相對較為安定,可以做為穩定的根據地。第四,麵對社會矛盾激化,戰火燃燒的山東來說,關中有黃河、函穀關、潼關等天然屏障,易受難攻。退可以稱雄一方(例如西魏和北周),進可以統一全國(例如秦朝和隋朝),有利於軍事行動。


    基於以上四點原因,李淵集團要想取得天下,必先進入關中。事實再一次證明,劉文靜的建議是對的,李源集團的軍事行動的目標也是對的。一旦李淵集團順利進入關中,他們便占據了地利。(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朝那些事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朝月清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朝月清風並收藏唐朝那些事兒最新章節